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學科活動方案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生物活動課的特點
1.生物活動課教學中“教”是主導,“學”是主體。
這一點與生物學科教學有著顯著的差別,學科教學中教與學是依附于教材,教學進程主要由教師掌握,教師是顯性的。而活動課的教與學是依附于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的活動方案,教學進程依附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如果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活動課程就名存實亡了,可見教師的指導是隱性的。顯而易見,兩類課程堅持同樣的原則——“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2.生活是活動課程的本源。
活動課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特點。實踐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做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何將新的生物技術、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問題、社會熱點等知識讓學生掌握,這就是生物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歷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3.創新是活動課程的本質。
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它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培養今天的學生適應明天的社會生活為己任,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具備初步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4.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
從內容構成看,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從其本質和實際發揮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實施過程所憑借的一種基本學習方式,是應當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所有內容和所有過程中的主導性學習方式。所謂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與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研究過程上二者都要遵循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形成解釋、總結成果這樣一個基本的研究程序。但作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一種基本方式,作為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的一種研究體驗,研究性學習在研究目的、研究重點、結果要求等方面又與成人的科學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物活動課開設的必要性
1.培養學生特長,培養學生創造力。
由于生物活動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較符合中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因而活動的開展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夠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并逐步形成特長,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動人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力,是創造性能力培養的前提和關鍵。例如在學習“植物向光性實驗”、“抨插校條生根實驗”時,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引發其獨立思考、去努力探究實驗的真諦。
2.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生物活動課的教學能夠突破學科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如發現性、探索性、批判性等問題研究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開發、訓練。在活動中通過各種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去接觸新事物,傳遞新信息,獲得直接經驗,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提高多種能力,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創造品格,增長創造才干。如組織學生制作動植物標本,參觀考察生態園;再如針對“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步驟多、難度大的特點,可以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設計改進實驗……通過各種活動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勇于戰勝困難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