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1篇

作者簡介:何效祖(1966― ),男,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2004級博士生,甘肅省旅游局旅游促進與國際聯絡處處長。研究方向: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旅游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等。

摘 要 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自2003年5月推出以來,各級旅游部門都以此為依據開展工作,但各地在應用過程中,也發現該標準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對其中旅游資源分類存在的概念模糊、前后重復、類型缺項、細分不夠等問題逐一進行分析,提出了具體修訂意見,并對旅游資源評價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構想。

關鍵詞 旅游資源;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75(2006)―05―0062―06

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是開展旅游資源普查、制定旅游發展規劃和確定旅游開發項目重點的主要依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以下簡稱“國標”)自2003年5月推出以來,各級旅游部門基本上都以此為依據開展工作。2003年版“國標”在1992年出版的《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基礎上,明確界定了旅游資源的類型體系、調查規范和評價方法等實用技術路線;為便于應用,對旅游資源類型的釋義也作了簡要說明。本“國標”總體上內容全面,技術規范,便于操作,是一部應用性較強的技術標準。但“國際”在旅游資源分類和評價方法上明顯存在不足,對個別旅游資源類型的釋義也不夠準確,各地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發現其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本文參照部分歐美國家的相關u標準,結合國情與筆者近兩年參加評審甘肅省各市縣幾十個旅游規劃的工作經驗,重點對旅游資源分類和評價問題提出一些修訂意見。

一、關于“旅游資源分類”問題

“國標”確定的旅游資源分類結構,分為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但個別地方仍存在概念模糊、層次不清、前后重復、類型缺項、細分不夠等問題,下文列舉分析。

1.概念模糊問題

“國標”雖然在《附錄規范表》中,對旅游資源類型釋義(以下簡稱《釋義》)作了簡要說明,比較清楚,但在《旅游資源分類表》中,對資源的主類、亞類和基本類型中個別名稱存在提法不夠準確或概念模糊、層次不清問題,容易引起歧義。

(1)AAE奇異自然現象:概念較大。直觀上理解,自然現象不僅包括地表,也包括地下(如“BAB暗河河段”、“BD泉”等)的奇異景觀和“D天象與氣候奇異景觀”等基本類型中的奇異自然現象,在分類應用中容易引起混淆和重復。《釋義》中說明為:“發生在地表面一般還沒有合理解釋的自然界奇特現象”。因此,改為“AAE地表奇異自然現象”似乎更加準確。這樣,像“怪坡”類即可歸入此類,而天象、河流類則歸人它類。

(2)ACI丹霞:概念不全。《釋義》中說明為:“由紅色砂礫巖組成的一種頂平、坡陡、麓緩的山體或石體”,概念不夠準確。丹霞地貌有饅頭狀、麥垛式、宮殿式和奇峰峭壁式4個基本類型,且基巖有暗灰、紅、土黃等多種過渡色,有些則未必有“頂平、坡陡、麓緩”的特點。建議完善釋義說明,以避免分類時排除其他類型的丹霞景觀。

(3)BBA觀光游憩湖區:概念較大,包含了“FGA水庫觀光游憩區段”基本類型,界限不清,容易引起重復計數。前者釋義為“湖泊水體的觀光游覽區域段落”;后者釋義為“供觀光、游樂、休憩的水庫、池塘等人工集水區域”。為避免應用時出錯,應將前者的《釋義》界定為“天然湖泊水體”。

(4)DAC海市蜃樓現象多發地:概念模糊。《釋義》中說明為:“海面和荒漠地區光折射易造成虛幻景象的地方”。事實上,海市蜃樓是只有在海岸地帶才能見到的海面景觀,荒漠地區常見的虛幻景象應稱為“沙漠(戈壁)蜃景”更為準確,像嘉峪關至敦煌地段在夏季常見的只有蜃景,沒有蜃樓,更沒有海市。建議基本類型中增加“DAD沙漠(戈壁)蜃景”。

(5)E遺址遺跡:概念太大,層次不清。應改為“E人類活動遺址遺跡”,以區別于自然的遺址遺跡(如動物化石點),也與亞類、基本類型相呼應。同樣,“EB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建議改為“歷史人文活動遺址遺跡”,與“EA史前人類活動場所”相呼應;也與“FA綜合人文旅游地”中的現代人文活動相區別。

(6)F建筑與設施:層次不清,涵蓋不了所屬的亞類和基本類型。如“FAC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有些在露天祭祀山神的,沒有建筑設施;“FAK景物觀賞點”有些可能在自然的制高點上,沒有設施。建議改為“F建筑設施與現代人文旅游地”。“FA綜合人文旅游地”的概念也太大,可能涵蓋史前和歷史的人文旅游地,建議改為“現代人文綜合旅游地”,與“E”主類相區別。

(7)H人文活動:概念太大。應改為“H現代人文活動”,以區別于E、F、G三主類。其亞類和基本類型的內容也相應為現代的內容。

2.前后重復問題

主要為兩者間有涵蓋關系的基本類型,容易引起重復計數。典型的有:

(1)EAA人類活動遺址,《釋義》為“史前人類聚居、活動場所”;EAD原始聚落,《釋義》為“史前人類居住的房舍、洞窟、地穴及公共建筑”。事實上,前者概念較大,包括后者,二者也難以截然分開。原始聚落不管是原態的,還是復原的,都在史前人類聚居、活動場所。離開史前人類聚居、活動場所的復原聚落(如異地的博物館),就不能稱其為原始聚落。因此,二者應合并歸類,稱“EAA史前人類活動遺址與原始聚落”為宜。

(2)FAC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釋義》為“進行宗教、祭祀、禮儀活動場所的地方”;FBB祭拜場館,《釋義》為“為禮拜神靈、祭祀故人所開展的各種宗教禮儀活動的館室或場地”。有些祭拜場館是單體活動場館,有些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也單設祭拜場館,但只是大景區的一部分。在資源調查中,很難截然分開。對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內又單設祭拜場館的,如按照2個景點計算,顯然不合理,容易造成同一景點的重復統計,應合并改為“FAC祭祀與宗教活動場所”;在“FB單體活動場館”的基本類型中,刪除FBB祭拜場館項,凡是祭拜場館,都歸入“FAC祭祀與宗教活動場所”較為合理。

(3)FCE長城段落,《釋義》為“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段落”;EBH烽燧,《釋義》為“古代邊防報警的構筑物”。事實上,古代長城的結構由烽燧、亭、障幾部分構成,明代時即所謂“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因此,烽燧不管是獨立的還是殘存的,都應屬于長城的范疇。因此,“長城段落”包括“烽燧”的概念,烽燧不應單設,否則會重復計數。資源調查時,消失的烽燧遺跡應歸入“EBG長城遺跡”;殘存的烽燧墩臺則應歸入“FCE長城段落”。即應取消“EBH烽燧”這一基本類型。

3.類型缺項問題

旅游資源分類表中,仍有不少缺項。雖然在“釋義”中說明“如果發現本分類沒有包括的基本類型時, 使用者可自行增加。增加的基本類型可歸入相應亞類,置于最后,最多可增加2個。”但作為“國標”,應類型全面,編排科學,不宜由使用者隨意增加,且有些基本類型僅限于增加2個,顯然是不夠的。主要的缺項有:

(1)“AA綜合自然旅游地”中,應增加“AAA山丘谷地復合型旅游地”基本類型,這是最普遍也最具旅游價值的旅游地。其它編碼應依次后推。

(2)“AC地質地貌過程形跡”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ACO彩色丘陵”類型。彩色丘陵類似于丹霞地貌,但與丹霞地貌又有本質區別。丹霞地貌專家黃進教授認為,中國有大量的彩色丘陵,是地質地貌過程的重要形跡,極具旅游價值。甘肅張掖的彩色丘陵規模居全國之冠,歸人“丹霞”顯然是不合理的。

(3)“AC地質地貌過程形跡”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ACP戈壁灘地”類型。“ACM沙丘地”《釋義》為“由沙堆積而成的沙丘、沙山”,顯然不包括戈壁灘地,而戈壁灘地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4)“BA河段”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BAD漂流探險河段”類型,屬專項旅游的范疇。常規性觀光而不具備探險性質的漂流河段,如武夷山九曲溪,則應歸入“B從觀光游憩河段”。

(5)“EA史前人類活動場所”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EAE史前傳說人物活動地”類型。

(6)“FC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FCL非宗教類廟宇建筑”類型,亦可與“FCC樓閣”合并成“FCC非宗教類樓閣廟宇”。如各地普遍存在的文廟,即非書院、也非宗教廟宇和祭祀建筑者,當歸入此類。

(7)“FG水工建筑”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FGG人造滑雪(滑冰)場”類型,這種類型的資源與天然的“BF冰雪地”有所不同。“Ⅲ冰雪地”是天然形成的,而“人造滑雪(滑冰)場”是人工輔助于機器制造的,應屬于水工建筑類型,以與天然的冰雪地有所區別。此外,應增加“FGH水電站發電廠”類型。

(8)“HC民間習俗”的基本類型中,應增加“HCI古民族后裔聚落地”類型,因為多年來傳承演變形成的現代民間習俗和有些一直保留了原始傳統的古民族后裔,其習俗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旅游價值,細分會更加實用。如甘肅永昌的古羅馬人后裔、涇川的金人完顏部落后裔、臨潭的明代江淮漢人后裔等民俗,當屬古民族后裔類型。

(9)“HD現代節慶”應改為“HD現代節會與專項活動”,使其范圍更大。在其基本類型中應增加“HDE專題交易會”和“HDF專項旅游活動”,其具體內容可在《釋義》中加以界定。

4.關于類型細分問題

“國標”對有些基本類型的劃分比較籠統,有必要再細分。

(1)BDB地熱與溫泉:《釋義》為“水溫超過20℃或超過當地年平均氣溫的地下熱水、熱汽和出露泉”。地下熱水、熱汽和出露泉是3種不同性質的旅游資源,因其溫度和呈現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旅游功能,地下熱水多用于溫泉浴,而熱汽和出露泉多用于觀賞,因此應細分為“BDB地下熱水、BDC熱汽、BDD出露泉”3個基本類型。甚至可以將出露泉再細分為熱泉和溫泉兩個基本類型。

(2)FBC展示演示場館:《釋義》為“為各類展出演出活動開辟的館室或場地”,應包括展出和演出兩個方面。可細分為“FBC地域性綜合博物館、FBF專題博物館、FBG專題展示館、FBH地域文化演示館、FBI大型歌舞劇院”等基本類型。

(3)GA地方旅游商品:應將“GAB農林畜產品與制品、GAC水產品與制品、GAD中草藥材及制品”3個基本類型歸類為“GAB地方農副產品與飲食”,在這一較大的概念中,只要具有本類型的產品,不同地域之間即便是產品不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可比性。應刪除“GAA菜品飲食”,其中只能現場品嘗的飲食部分,應歸入“HCG飲食習俗”;可以作為商品銷售的飲食制品,當歸入“GAB地方農副產品與飲食”。此外,應增加“GAA旅游用品”、“GAC旅游書店”、“GAD旅游紀念品”3個基本類型。如此劃分更便于實際操作和不同地域間的比較。

鑒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有必要再次修訂“國標”,使分類更加全面、科學、合理;細化《釋義》說明,使《釋義》具有旅游資源分類工作的“實施細則”功能。《釋義》中,對有些比較模糊,容易引起錯誤歸類或重復歸類的資源,應加以說明界定。如具有農業觀光性質的人工花卉基地,應歸入“FAF建設工程與生產地”;水上娛樂設施應歸入“FGA水庫觀光游憩區段”;綜合性批發市場和大型商場應歸入“FAG社會與商貿活動場所”,其他類則歸入“FDH特色市場”等等。

二、關于“旅游資源評價”問題

1.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的局限性

“國標”根據旅游資源分類體系,對旅游資源單體依據“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進行評價,設立“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3個評價項目;“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等8項評價因子。每一評價因子按4個檔次相應賦值。依據旅游資源單體評價總分,將其從高級到低級分為五至一級和未獲等級的旅游資源。這是一種傳統的模糊權重評價方法,在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評價對象概念模糊

本標準是根據旅游資源分類體系,對旅游資源單體進行的評價。“國標”的定義為:“旅游資源單體可作為獨立觀賞或利用的旅游資源基本類型的單獨個體,包括獨立型旅游資源單體和由同一類型的獨立單體結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資源單體。”據此可知,“單體”概念包括“基本類型”。但是,資源分類中對“基本類型”劃分得很細,有些甚至只是一個獨立的很小的而又可能會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點”(如HAA人物),因其缺乏獨立的綜合服務功能,按照此評價方法,幾乎得不上幾分。更多的單體則是完整旅游景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點,沒有獨立、完善的旅游配套功能,“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適游期或使用范圍”等幾項評價因子的得分幾乎為零。因此,按此方法評價的結果,各小的獨立單體間沒有可比性;綜合性的基本類型和其中的小單體(如山丘型旅游地與山上的獨峰)更沒有可比性,也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

筆者認為,在旅游資源評價中,“旅游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太大,評價會過于籠統;基本類型的單體則大小不一,過于雜亂,難以比較。因此,評價的旅游資源范疇應界定為具有綜合旅游功能的相對獨立的景區。

(2)評價因子存在缺陷

“國標”指出,旅游資源共有因子評價,是按照旅游資源基本類型所共同擁有的因子對旅游資源單體進行的價值和程度評價。但本標準確定的8個評價因子不能涵蓋所有的旅游資源基本類型,將出現許多資源難以“對號入座”問題。該評價方法更適合對觀光游覽性旅游資源的評價,基本上不適合對休閑度假性和專項活動性旅游資源的評價。如參照本標準評價休閑度假性旅游資源,則“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等幾項賦值較高的評分會很低,總分自然不會高,這對優質度假旅游地顯然是不公平的,評價結果也不 會科學。如用于大型旅游交易會這一專項旅游活動的旅游價值評價,則評分會更低。因此,評價標準應依據資源類型,補充完善評價因子,重新確定賦值。

同樣,評價依據中僅列4個級差,缺項問題也較為突出。如“適游期或使用范圍”因子的評價依據,最低一級為:“適宜游覽的日期每年超過100天,或適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參與”,賦值為1分。像季節性、階段性的專項旅游活動類資源,旅游時間一般少于100天,游客也不可能達到40%,其評分自然為零,但這不符合實際情況。

(3)因子賦值不夠科學

本評價方法是按照“旅游資源共有因子”設定的“綜合評價系統”,對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設定了相同賦值的共有評價因子。但現實中的旅游資源存在巨大的類型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才引起游客的旅游動機。因此,不同類型或特點各有側重的旅游資源,評價因子的賦值應有所不同。比如對不同類型的資源,在“資源要素價值”評價項目的各因子賦值,特別是在“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和“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兩項中的賦值應有明顯差異。如果按照相同賦值的因子評價,就某一類型旅游資源評價出的總分與實際價值會有很大出入,不同類型的綜合評分結果出入會更大,也就更沒有可比性。比如,應用這一標準,對九寨溝景區評價中,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的賦分會很低,而觀賞游憩使用價值的賦分會很高;反之,對西安兵馬俑的評價中,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的賦分會很高,而觀賞游憩使用價值的賦分會很低,這樣,總評出來的賦值很難說明那個景區有更高的旅游價值,二者之間也沒有可比性。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的目的在于比較,但評價的結果卻無法比較。

綜上分析,本標準比較適合對人文與自然綜合類觀光游覽性旅游資源的評價,而不太適合對自然或人文類型占絕對優勢的旅游資源的評價,也不適合對休閑度假類和專項活動類旅游資源的評價。應對以上類型資源,分別按照同一類型資源的共有因子,再設定4個不同的評價標準。筆者認為,旅游地的評價可以是綜合性的評價和橫向比較,而旅游資源評價比較科學的原則應是同一類型資源的橫向比較和等級確定。

(4)評價過程流于主觀

“國標”明確提出,“調查區旅游資源調查、評價結束后,由調查組填寫”;本標準是“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因此,標準顯得過于宏觀和籠統。雖然引入模糊權重評價方法,但也只能是概念性的定性評價,難以真正做到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科學化評估。就甘肅省的幾十個市縣的旅游規劃來看,按“國標”進行的旅游資源評價普遍存在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標準》本身的缺陷使得調查、評價人員難以正確處理不同類型、不同規格資源的合理賦值和對《標準》中缺項資源的評價處理,加之對世界及全國旅游資源的了解不夠,缺乏可用于對比評價的知識賦存,對資源的賦值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二是評價標準本身缺乏不同類型的實用技術標準,難以開展可用于參考的技術性評估。如對休閑度假地的賦值,基本沒有考慮氣候適宜性(風效指數)、海拔高度、負氧離子含量、山體坡度、水體性質等因素的定量評估,只是主觀打分。三是由調查人員完成評估,旅游業者和相關專家幾乎沒有參與,而評估人員也往往只是主觀打分,幾乎沒有考慮美感質量的定量評價、游客心理刺激――反應評價、旅游地生命周期等基本的評價參考因素。按照旅游資源的不同類型,分別設定評價標準,細化定量評價的標準,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

(5)結論表述不夠直觀

“國標”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該單體旅游資源的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值。依據賦值大小,將旅游資源依次劃分為:五級旅游資源為“特品級旅游資源”;五級、四級、三級被通稱為“優良級旅游資源”;二級、一級被通稱為“普通級旅游資源”;一級以下為“未獲等級旅游資源”。這種評價結論等級非常清晰,但對資源級別的描述性表述顯得比較平淡,難以直觀反映資源等級和市場吸引力的區域概念。建議做如下調整:五級旅游資源為“世界級旅游資源”;四級為“國家級旅游資源”;三級為“省級旅游資源”二級為“地市級旅游資源”;一級為“縣區級旅游資源”;其他為“鄉鎮級旅游資源”。這樣,在旅游開發定位和市場推廣中,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都會一目了然。當然,對評價項目和因子的賦分也應按此要求,做相應的調整,以求結論和實際相符。

2.旅游資源評價的研究方向構想

本“國標”對旅游資源的評價,說到底是對資源單體的評價,基本上反映不出一個完整旅游景區價值的大小。旅游資源的概念伸縮性太大,可以是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是順訪地;可以是相對獨立的景區,也可以是小的資源單體。旅游工作中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應是對旅游景區或旅游地這一更大范疇的評價。因此,在本“國標”基礎上,還有許多旅游資源價值的評價問題,亟待研究,應以國標形式予以規范。筆者認為,至少還應考慮設立以下國家標準:

(1)旅游景區評價標準:在地理區域和服務功能上相對獨立的旅游景區,是許多資源單體的集合,對于確定旅游地的開發重點至關重要。但是旅游景區的價值不是資源單體價值的簡單相加,應結合國情,就旅游景區劃分出旅游活動類型,分別確定評價標準。國內外就部分類型的景區已有成功的評價標準,如適合休閑度假地氣候適宜性的“溫度―濕度指數和風寒指數”,對山地旅游活動的“地形適宜性技術評價”,海水浴場、海灘等景點的“旅游資源要素組合的技術性評價”,自然風景區“風景質量分級評價”等等。我國對不同類型的旅游景區尚沒有統一的國家評定標準。

(2)旅游地評價標準:旅游地是包含若干個旅游景區的較大的區域,可以是目的地,也可以是順訪地;可以是市級或縣級區域,也可以是鄉鎮級或較大的旅游景區群。對旅游地的綜合性評估,旨在旅游地旅游資源的整體價值評估或旅游地開發價值評估,也可用于不同地域間的旅游地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價值比較,或規劃與管理意義上的重要排序。對旅游地的評估,目前已有“菲什拜因―羅森伯格模型”、郭來喜等提出的“中國觀賞性旅游地的綜合性評價模型”等模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檢查標準應是比較成熟的對城市旅游地的綜合性評估方法。但我國對不同類型的旅游地尚沒有統一的國家評定標準,亟需研究出臺。

完善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定標準,可用于旅游景區內各單體景點間的對比和重點排序;出臺旅游景區的評定標準,可用于旅游地內各旅游景區的對比和重點排序;出臺旅游地的評定標準,可用于旅游地域內各旅游地的對比和重點排序,也可用于同級旅游區間的對比和重點排序。這幾個標準是層層遞進關系,缺一不可。具體內容有待進一步專題研究。

三、結語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2篇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2、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3、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體育旅游的概念和特點

體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非盈利目的離開家庭所在地,前往某一目的地參與或觀摩相關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旅游。體育旅游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既具有產業特征,也具有拉動關聯產業發展潛力的作用,又具有集體育競技與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特性。這是國際體育旅游部給予體育旅游的定義。其實體育旅游就其社會本質而言,都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體育旅游既是體育產業的一部分,也是旅游業的一部分,是一種以體育為主題的旅游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旅游產品的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即體育活動具有娛樂性、健身性、挑戰性和多樣性等多種特點,這是體育活動的魅力所在。它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旅游方式,游客在參加體育旅游的過程中,不僅會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而且在活動中體育會發揮出其強身健體的本質功能和其它諸如教育等功能,從而達到身心合一、全面發展的目的,最終實現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這是與其它旅游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二、體育旅游的分類

根據黔南州獨具特色的地質地形地貌、縱橫交錯的江河水體、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古遺址豐富和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條件,按旅游者參與的行為和參與的內容,可把適合在黔南州開展的體育旅游類型分為3類:

(一)休閑健身旅游

在黔南州許多地方為了吸引游客,建設了許多度假山莊、休閑山莊等積娛樂休閑和健身為一體的地方,許多旅游者為了躲避鬧市的喧囂,到這些地方去過周末或者避暑。這些地方還開發了一些輕松休閑的體育項目,比如釣魚、游泳等。這類體育旅游項目能滿足旅游者對大自然的好奇和希望回歸大自然的愿望,最受中老年人喜愛。

(二)民俗體育旅游

黔南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許多地方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在本民族地區開展民族時令節日,而其中所開展的許多活動中有大部分都是體育活動,比如蘆笙節、賽馬會、花燈節、斗牛節、龍舟節等這一系列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大的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旅游。

(三)刺激體育旅游

黔南州獨特的地質地貌和縱橫交錯的水體資源對探險旅游和那些追求刺激挑戰自我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堂。如登山、攀巖、野外生存、漂流、洞穴探險、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等,這類體育旅游項目有一定的冒險性和挑戰性,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挑戰欲望,倍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

三、黔南州開展體育旅游資源的現狀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體育旅游初步形成

黔南州是少數民族自治州,其中以苗族、水族、布依族、瑤族人口居多,各民族都有與自己民族獨特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相應的體育活動,這些體育活動與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服裝服飾、工藝特產、風味佳肴等共同構成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強烈的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如水族一年一度的卯節,其中各種舞蹈都具有很強的民族風味。瑤族,它堪稱中國最古老和最神秘的民族,為了揭開這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民族神秘的面紗,黔南州荔波縣每年都要在瑤族的聚居地瑤山鄉舉行瑤族歌舞文化節以吸引省內外的游客前來參觀了解。還有各個縣市也想方設法的開展各個季節的旅游;黔南州平塘縣“不夜天旅游節”,黔南州貴定縣的“金海雪山”,黔南州獨山縣“花燈節”,黔南州都勻市的“冬季登山節”等的開展大大的激發了群眾旅游的積極性。還有每年的端午節,各縣市都要舉行龍舟比賽,這也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觀摩指導。這些民族體育項目與文化經貿活動容為一體互相促進,每年都要吸引數萬各族群眾和外國朋友前來觀賞,為活躍地方經濟,構建黔南和諧體育與旅游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觀光型體育旅游資源發展較弱

觀光型體育旅游資源是以觀賞體育賽事、體育建筑、雕塑、繪畫、攝影等為目的,以滿足其自身的情感和美的需要的一種資源。體育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現象,有多種表現形式,并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由于黔南州經濟相對落后,市場投入與產出仍有一定的差距,導致觀光型體育旅游資源在黔南州發展相當緩慢,據文史記載,建國以來黔南州舉辦過具有重大影響的體育賽事少之又少,雖然經常在都勻市、福泉縣等地舉辦過一些中小型的單項比賽,但是影響不大,很難吸引大批的體育愛好者前來觀摩。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體育場館設施的逐漸完善,組織運作大型賽事的能力的提高,觀賞性體育旅游在黔南州將呈現好的上升勢頭,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黔南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一)開發體育旅游資源的基本原則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4篇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國民的素質也有了質的飛躍。在閑暇的時間出外旅游的人數不斷增長,為了感受大自然的景觀和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使得旅游業越來越火爆。在旅游業中出現的生態旅游產業增長尤為突出,并受到政府的青睞。伴隨著人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傳統的旅游模式與人類的發展態勢不相協調,而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生態旅游的概念提出較晚,至今不到30年的時間。對于生態旅游的發展起步很晚,在國外相對成熟,但在國內的發展仍然相當緩慢。主要在于政府的重視程度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所謂生態旅游,就是以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它的要點為: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生態旅游活動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又能保護環境。

二、洽川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

(一)洽川濕地的區位概況

洽川濕地地處黃河中游、秦、晉交界處,距離省會城市西安180km,地理坐標為東經109°58′-110°24′,北緯34°58′-35°21′。風景區東西寬7.5km,南北長22km,1997年總體規劃面積為165 km2。風景區東臨黃河、西依黃峰林,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水源充足,物產豐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稱。108國道和陜西省“十五”重點項目西禹高速公路縱貫縣城,交通十分便利。洽川風景名勝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黃河濕地湖泊型風景名勝區。

(二)洽川濕地生態旅游資源

洽川濕地作為生態旅游的資源很多,在2004年被國家列為AAAA級別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區內面積廣闊,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原始的黃河灘涂、神奇的華夏瀵泉、古樸的黃土峰林、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以及多種珍稀的動植物等,構成了洽川風景區獨特的旅游資源。

1.水體景觀。洽川風景區與黃河相連,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大型湖泊濕地。水體資源包括黃河、湖泊、瀵泉以及眾多的荷塘等。黃河水夾帶著大量的泥沙奔騰咆哮著流向下游;黃河岸邊的湖泊則風平浪靜,猶如鏡面一樣映出藍天白云的倒影,映出岸邊樹木五彩繽紛的圖案。洽川瀵泉無數,能叫上名字的有七眼瀵泉,分別為東鯉瀵、西鯉瀵、王村母瀵、王村子瀵、夏陽瀵、渤池瀵和熨斗瀵。七眼瀵泉的分布非常奇妙,與七星北斗的方位相吻合,俗稱“天上有七星北斗,地下有七眼瀵泉”。在七瀵泉中最神奇的是東鯉瀵,又稱處女泉,它是一個由一些大小泉眼組成的泉群,泉水浮力很大,即使人不會游泳,不識一點水性,也不用擔心人會沉下去。處女泉的水溫常年保持在300C度左右。

2.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以木本和草本植物為主,多分布于溝川地區。其中,常見植物有蘆葦、堿蓬、水蓼、柳等天然植物,也有少量人工栽培的楊柳等樹木。野生藥用植物80多種,飼養植物65種,纖維類、肥料類、淀粉類、染料類、編織類植物數百種。野生動物多為獸類。山溝林區常見貓豹、狐貍、狍、獾等;田間常見松鼠等鼠類。區內有脊椎動物27目53科110屬140多種,還有昆蟲120余種。蝦、螺、蚌、蛇、蛙、藻類及微生物數量繁多。洽川濕地有水禽4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鳥類有:丹頂鶴、黑鸛、白鸛、大鴇、天Z、灰鸛等10種。尤以大雁、野鴨類種群數量最多,約40余萬只。常見留鳥有小白鷺、赤嘴潛鴨及雁等。常見候鳥也有相當數量,冬候鳥26種,夏候鳥11種,真可謂“鳥類天堂”[3]。

3.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其中游陜西段洽川濕地,對于孕育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的中心區域,洽川擁有悠久燦爛的黃河文化、詩經文化、古莘文化和帝嚳、伊尹、太姒、大禹、達摩、子夏以及古有莘國等豐富的遺跡、遺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古絕句也是出自洽川。

洽川濕地擁有的蘆葦蕩濕地、神奇瀵泉、珍禽鳥類、黃土峰林、大河風采、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等人文自然景觀,在體現黃土峰林山地和湖泊濕地自然景觀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傳統的黃河文化、詩經文化、古莘文化等人文因素,構成了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

三、洽川濕地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的洽川河流濕地風景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和旅游,這對旅游風景區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風景區的生態環境經常遭到破壞。盡管人們的素質已經提高,但是受到傳統的旅游影響,生態旅游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主客觀的原因,濕地的生態旅游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一)對生態旅游認識不足

生態旅游是指在旅游過程中不僅欣賞美麗的景色,更重要的是保護旅游,即強調的是一種行為和思維方式。認識生態,而又不破壞生態,是有目的地前往風景區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使當地在保護自然資源時能夠獲得一定的收益。生態旅游是綠色旅游,以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傳統旅游的目的在于消遣和娛樂,它的最大受益者是開發商和游客,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不利于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的發展,甚至造成很大的破壞。例如,亂扔垃圾,隨意刻畫的現象仍隨處可見。

(二)旅游資源的盲目開發

風景區的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調研和論證,開發新的旅游區,形成粗放式發展,造成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和浪費。同時,景區內人工化和商業化非常突出,導致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協調。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旅店、餐館盲目擴建,大修旅游設施,破壞了風景區的原始景觀內涵。

(三)生態旅游規劃意識不強

要發展生態旅游,以區別于傳統旅游,首先要有生態旅游專業性較強的管理隊伍。而洽川濕地的生態旅游開發管理,基本上沿用傳統的旅游開發思路,這是受國內大的旅游環境限制。在廣告宣傳和旅游設施的宣傳欄里,對生態旅游的介紹較少,甚至缺失。

四、洽川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洽川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濕地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加強游客生態旅游知識的教育

我國的國民素質雖然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環保意識還有待于加強。不少的游客生態旅游概念缺失,存在花錢就是消遣和娛樂的觀念,對保護生態環境視而不見。加強游客的生態旅游教育,首先在門票上印有生態旅游的宣傳內容,借助漫畫或卡通圖片,宣傳生態旅游的常識;其次,在景區的宣傳欄、宣傳畫以及免費發放生態旅游的宣傳手冊,對游客進行環境教育。另外,風景區內建立一定的法規制度,對旅游者的行為進行約束,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加強了游客的生態旅游知識,保護環境,同時,也加速我國生態旅游市場的成熟。

(二)培養具有生態旅游專業知識的管理者

洽川濕地風景區的管理人員,主要來自當地的居民。他們很少了解生態旅游的知識。對在生態旅游區經營的企業管理人員加強培訓,對生態旅游區的規范要求進行講解。對景區的開發者和經營者進行環保知識的教育,把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觀念與當地的風俗結合起來進行宣傳,也利于當地居民的接受。

(三)建立科學的生態旅游規劃

保護生態環境資源是旅游進行的前提和基礎,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開發濕地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對當地來說是脫貧致富的好途徑,然而鑒于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在濕地開發中應始終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不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效益。在開發中做到有科學合理的開發。具體工作中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突出洽川濕地的區域特殊性和濕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對黃河濕地資源實施全面保護,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4]。

水體旅游資源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地關系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內容是:人類社會不停地向前發展,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擴大和加深改造與利用地理環境,增強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改變地理環境和面貌;同時,地理環境也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異。

一、人地關系論的涵義

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來,自然界的演化就已經和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現出對立統一的兩面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改變了原生地理環境的面貌,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有的地區又建立起新的生態平衡,而有些地方則沒有建立,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危脅到生態旅游的發展。傳統旅游活動不僅會給旅游地帶來環境方面的影響,也會給旅游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帶來影響。人地關系,即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經歷漫長的上下求索,對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當代人越來越趨向一個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一)旅游活動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環境生態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換句話說,地球上能完整地保持原始狀態的生態地區正在逐漸消失。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并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旅游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旅游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比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三)旅游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乍看之下,旅游業似乎不會對空氣品質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天然環境的保護區開放旅游時,旅游活動確實會影響這些地區自然環境的品質。伴隨著游人進入森林公園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擁而至,汽車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氣、揚起塵埃和眾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旅游區內的賓館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都對森林旅游區的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四)旅游活動對環境衛生和環境美學的影響

旅游活動對環境衛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固體廢棄物垃圾污染。游客造訪旅游點時會產生所謂的“民生污染”,尤其是過夜型的旅游方式,所產生的民生污染會直接留在當地環境里,若處理不善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環境衛生,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與生活。其中固體廢棄物垃圾問題最令人頭痛。垃圾污染現已成為我國很多風景名勝區的一大禍害,是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

旅游活動對環境美學的不良影響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和旅游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很多游客有在古樹、碑刻、石頭等上刻字畫畫的不良習慣,刻字留念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游客惡習,不僅會破壞景觀,而且會影響一些植物的生長,降低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有些旅游者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不懂得古建筑的歷史價值,也在上面亂刻亂畫,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我國黃山風景區非常盛行同心鎖,情侶買來同心鎖鎖在樹木旁的鐵鏈上,可憐的巨樹身上圍繞成串的金屬,古木參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壞了。

二、協調人地關系是當今生態旅游的中心課題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內容

生態旅游是國際上正在蓬勃興起的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旅游業,美國世界自然基金會對生態旅游的定義為:“以自然為基礎,為學習、研究、欣賞、享受風景和野生動植物等為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擾比較少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游活動。”在中國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上,對生態旅游定義為:“倡導愛護環境的旅游,或提供相應設施及環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生態旅游概念的提出,體現了人類希望實現保護自然環境,人、地和諧統一良性發展循環的迫切愿望,是人類生活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之后的產物,是人類回歸大自然、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二)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人地關系在生態旅游中具體體現在旅游活動與旅游環境之間的關系,因而在此有必要討論一下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既對立又統一,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無法開展生態旅游,而對生態環境不加以保護和建設,生態旅游活動就難以維持,不加限制和管理的無序開發必將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成為掠奪性開發。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大量資金,而開展生態旅游又能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所需要的資金,所以二者又是互為依存的。

(三)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生態旅游概念自產生以來就與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生態旅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社會、人文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

三、人地關系論在生態旅游中的具體應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一)可持續發展源于環境保護

嚴重的環境問題已在全方位地威脅著整個地球、地球物種的生存。首先,自然資源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其次,環境污染的現象日趨嚴重。在歐洲,酸雨正在導致森林的死亡,破壞者湖泊水系和土壤,也損害著國家的藝術和建筑遺產。第三,石化燃料的過多消耗,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長,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這種“溫室效應”足以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區域,使海平面提高而淹沒沿海城市乃至摧毀沿海國家的國民經濟體系。不僅如此,其他工業廢氣迫害著地球的臭氧層,使可能患癌癥的人與動物數量急劇增加,海洋食物鏈也會被破壞。

(二)人地關系論在生態旅游中的具體應用

伴隨著旅游業的空前繁榮,各地因過度開發而導致的消耗效應也開始出現并顯示出其潛在的威脅。透過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光環,冷靜地觀察其背后,就不難發現,一方面,旅游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對旅游景區的粗放式管理、對旅游環境的污染、對旅游氛圍的破壞比比皆是,結果導致旅游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作用也在減弱,旅游的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并迅速損害旅游業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威脅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旅游與資源、環境有密切的聯系,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與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旅游業發展初期,特別是大眾旅游盛行的時期,人們只注意到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沒有進行綜合效益的評估,其后果是旅游業被列為優先發展項目快速發展。結果是嚴重損害了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威脅著旅游業發展的長期利益。

從旅游活動的自身特點來看,旅游業的發展必須重視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因受旅游區的特殊地理條件的限制,旅游對環境的破壞在補救方法上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旅游的客源流在時空上相對集中,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具有明顯的集聚和堆積特性,旅游污染的惡性循環極易形成。就我國旅游業開發的現狀而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項切任務。我國旅游業的開發歷史較短,目前仍然表現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旅游開發模式,即將旅游業的發展簡單化為數量型增長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缺乏必要的保護,從整體上講仍屬于粗放型發展模式。事實表明,這樣的發展已經給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帶來災難性的破壞,旅游與環境、生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旅游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就會從根本上削弱甚至摧毀我國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此,必須牢記旅游業的發展不是無節制的,應當堅持適度發展和循序發展的觀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而有必要在旅游業中引入可持續發展,把協調人地關系應用到生態旅游中去。

參考文獻

[1]谷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討[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1卷

[2]袁書琪.試論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類型和評價體系[J].生態學雜志,2004.23(2)

[3]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

[4]趙善倫等.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M].山東省地圖出版社,1995年8月

Appl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Xie Ji-hong

(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 Fujian 36101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y of tourism geography.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od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tourism system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between material cycle, energy conversion and value of best fit provide goo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s a tendency in practi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元江| 长沙市| 祁阳县| 山东| 长海县| 黎城县| 咸宁市| 布拖县| 松阳县| 闽清县| 冷水江市| 渭源县| 三河市| 杨浦区| 霍山县| 兴化市| 高淳县| 育儿| 平陆县| 二连浩特市| 图木舒克市| 盘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左旗| 通河县| 佛坪县| 元谋县| 鄢陵县| 金坛市| 黄陵县| 儋州市| 滕州市| 固阳县| 灵武市| 禄丰县| 白山市| 怀化市| 满城县| 太仓市|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