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保護動物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個暑假,我參加了動物保護2隊關(guān)于公民保護動物意識的調(diào)查活動。我們主要針對市民對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的認知,還有弱小動物的態(tài)度進行調(diào)查。根據(jù)要求,我去了寵物店和附近社區(qū)做問卷調(diào)查。
其實我是有點怕狗的,因為小時候被一只帶病的大狼狗追過,差點被咬屁股,所以自己一直都不敢跟狗太接近。在我打定主意要進寵物店的時候,當我的腳踏進店鋪的時候,心里慌得很。然后聽到耳邊全是“汪汪”的狗吠聲,那個場面簡直是百狗齊吠,震耳欲聾。我還沒站穩(wěn)腳步,就看到一頭巨大的牧羊犬向我沖過來,然后在距我一小步的地方停下,坐直仰頭看著我。它的大口就對著我的肚子,嚇得我動也不敢動,歪著脖子向店員求救。店員終于把它拽走了,跟我說這里的狗全都很熱情,一看到有人就興奮得狂吠,但它們很乖,不會傷害人。聽她這么說,我才放下心來,在店員們做問卷的時候四下走走。店里有金毛尋回犬,銀狐犬,貴賓狗和來自阿拉斯加的雪橇。當然還有對我很感興趣的牧羊犬,我一稍微靠近它,它就馬上坐直來看著我,嘴巴大口大口的喘息,大尾巴拼命地掃地。我裝作看不見它,眼睛一直往上面掃的時候,它就好像略微泄氣,但雙眼始終圓睜,噴射出興奮激動的光芒。后來我實在不忍在忽視它了,就伸手摸它的頭,牧羊犬興奮得幾乎想站起來。它有個很土的名字,叫三羊。三羊溫順得很,被人騎在背上也動都不動。后來我走開,三羊有時不時地走過來,讓我摸它的頭。我還和一只雪橇玩,它的毛很厚,摸起來整只狗圓溜溜,胖乎乎的。店里的每只狗我都想放出來玩,它們實在是太可愛了。我又怕阻礙人家做生意,在做完問卷后我就離開了。臨走時有兩批人進去問狗的價錢,我只希望他們要好好對待他們的狗。
那天在寵物店度過的下午,我想起很多。想起很小的時候跟著大人吃狗肉,后來懂事一點的時候知道這不對,就再也不吃了。那天在一個女店員做問卷的時候,我問她吃不吃狗肉,她說她吃。我就很奇怪,問她吃了狗肉回來店里還怎么面對這些狗。她很理所當然的說,吃的是雜交的土狗,而他們店里的是名種狗,不一樣。可是我認為無論名種狗還是土狗,都是生命。如果吃不吃狗是看是不是名種還是土狗而定,那么就像是納粹屠不屠殺的標準是看你是雅利安人還是猶太人一樣。我們設(shè)計的問卷中,有一道題是問對吃狗肉,貓肉的看法,并沒有分明是名種還是土狗。這個調(diào)查者的特殊想法,可以作為我們調(diào)查的一個拓展。
但總的來說,這次調(diào)查結(jié)果很讓人鼓舞。我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市民無論年齡長幼,教育水平高低都對動物顯露愛心。絕大部分人希望有寵物作伴,33%的人養(yǎng)過動物,47%正在養(yǎng)動物,即使是沒養(yǎng)過的,也有16%的人考慮飼養(yǎng),只有4%從未考慮。市民大多對動物顯示愛心。68%的人認為流浪貓狗可愛又可憐,23%的人則怕他們傷害自己,9%沒什么感覺。對虐待動物的行為,81%的人表示強烈指責,其余的覺得不應該,但也能理解。對吃貓狗的行為,50人中32名表示強烈指責,16人覺得不應該,但可以理解,2名認為很正常,使進補良品。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了市民對保護動物有著理性的態(tài)度。市民還積極反應意見,在對于加強動物保護及相關(guān)知識的普及宣傳,人們的意見綜合來說,都是要求有關(guān)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在市民中普及保護動物的意識,同時從自身做起,形成保護動物的習慣,還有的特別強調(diào)從小孩抓起。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在建構(gòu)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要懂得愛護我們的朋友。即使是多么小的動物也有它們珍貴的生命。人類在地球上進化繁衍了千萬年,在這條漫長的路上,包括動物的各種生命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動物是我們的良朋。甚至有些動物,例如鱷魚在生命進化的伊始,遠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就生活在這個地球。Allllvesareequal.生命是平等的.這不僅僅適用于人類之間,還有動物,它們不是人類的附屬品。我們要尊重和保護它們,讓這個地球生生不息,生機盎然。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nimal laws and regulations",it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knowledge, but also can trai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various ability, and promote teacher-and-students. The discussion on real significance needs pass the way of "the teacher - student1-student2 -student3...... teacher".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it needs teachers to put forward questions which can really grasp the minds of students, and requires teachers take lenient attitude for student's answer on the discussion class.
關(guān)鍵詞: 討論法;動物法律法規(guī);教學模式
Key words: discussion method;animal laws and regulations;teaching mode
中圖分類號:X1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5-0269-02
0引言
討論法是根據(jù)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確定的課題或事件進行討論,交流意見,相互啟發(fā)、補充,廓清問題,來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討論法是《動物法律法規(guī)》教學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時有應用,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促進《動物法律法規(guī)》課程的建設(shè),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本文在問卷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針對為野生動物專業(yè)的學生,探索與分析討論法在《動物法律法規(guī)》課程教學中的意義及其模式。
1討論法在《動物法律法規(guī)》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除了課堂提問,討論法也是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主要方法,而且比課堂提問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不僅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重要知識點,同時,針對典型性法律案例的討論還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能力。另外,對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啟發(fā)與幫助作用。
1.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眾所周知,法律知識相對比較單調(diào)、枯燥,特別是對于學習自然科學的野生動物專業(yè)學生。因此,對于這樣的教學對象,首要的問題不是教給他們多少知識,而是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選取一個與學生想法比較接近的案例進行討論非常重要。如以下案例:
案例1:近日,動物保護者李強上街買菜,看見有人在賣穿山甲,心想穿山甲是國家保護動物,于是花錢將穿山甲買下后放回大自然。這一“放生”行為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譽,李強也對此引以為榮。
對于以上案例,大家的討論熱情是比較高的。主要基于兩點:第一,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野生動物專業(yè)的環(huán)境熏陶后,對保護野生動物的熱情很高,并且樂意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很多同學甚至有過到市場上購買野生動物然后放生的動機或行為。因此,本案例與他們目前所持有的想法很接近,易于產(chǎn)生興趣; 第二,本案例案情簡單,每個同學都可參與其中。即使沒有完整的答案,但至少可以說出其想法。這一點對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教師給出以上案例,并留給同學一定的思考時間后,拋出問題,讓同學們評價李強購買野生動物并放生的行為。有法律基礎(chǔ)的學生會從法律的角度上進行評價,沒有法律基礎(chǔ)的學生會從道德的角度上進行評價,有的學生甚至會拋出以下問題:李強是專業(yè)人士嗎,他所選的放生地點合適嗎?如果鼓勵這一作法的話,是不是非法販賣野生動物的行為會越來越猖獗?等等。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參與其中了,說明學習興趣正在培養(yǎng)。這為以后《動物法律法規(guī)》課程的學習奠定非常好的情緒基礎(chǔ)。
1.2 鞏固和加深所學知識討論法是學與思、學與論的結(jié)合,是達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先學后思、再論,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記憶完全建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動物法律法規(guī)》課程涉及到多部動物法條,法條的理解與記憶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也是重點。如何通過科學方法促進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是本門課程中的關(guān)鍵問題之一。而討論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
《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規(guī),未取得馴養(yǎng)繁殖許可證或者超越馴養(yǎng)繁殖許可證規(guī)定范圍馴養(yǎng)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處三千元以下罰款,可以并處沒收野生動物、吊銷馴養(yǎng)繁殖許可證。對于這一法條,教師除了作條理講解使學生理解外,還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特設(shè)計了以下案例,供同學們討論。
案例2:李某,40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下崗后一直在尋找再就業(yè)的機會。偶爾聽人說馴養(yǎng)繁殖野生動物很賺錢,于是便有了繁育野生動物的想法。經(jīng)過前期市場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熊的馴養(yǎng)繁殖技術(shù)很成熟,而且熊膽的市場需求量很高。于是李某決定養(yǎng)殖黑熊,經(jīng)過一年多的籌建,李某建起了“正隆飼養(yǎng)場”,并一心養(yǎng)殖黑熊。但沒多久,意外情況出現(xiàn)了。當?shù)毓ど叹忠岳钅澄崔k理馴養(yǎng)繁殖許可證為由,沒收了李某飼養(yǎng)場的熊,并對李某處以2萬元的罰款。但李某辯稱其投入了10余萬,還未獲得經(jīng)濟利益,目前由于資金緊張,所以才沒有辦理馴養(yǎng)繁殖許可證,并且準備如果資金周轉(zhuǎn)情況一有好轉(zhuǎn),就馬上辦理。并請求工商局寬限他幾個月……。
教師提出問題后,同學們圍繞問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更加理解和掌握了本法條的核心問題:第一,應該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處罰,而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第二,罰款應該是在三千元以下。
1.3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討論法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及邏輯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討論法為學生進行集中且獨立的思考、發(fā)揮個人能力提供了合適的機會。討論主題確定后,學生需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進行分析、綜合、推理等活動,才能提煉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同時,法律問題的推斷是縝密的,在這個過程中,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學生在提煉出自己的見解后,還需快速組織發(fā)言材料,甚至需要進行提問和答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多種能力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
1.4 促進教學相長討論課是促進教學相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討論中,每個學生從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和思維習慣出發(fā),從多個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給同一個問題形成多種解決方案,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相互教育。在討論課上通過對學生的引導、答疑,可以進一步鞏固教師專業(yè)知識。提高專業(yè)水平,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啟發(fā)學生的方式,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見解獨到的思維,進而獲得認識、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學,學會創(chuàng)造學習,學會合作學習。
綜上,討論課以《動物法律法規(guī)》課程的意義重大,但討論課上討論的模式對于促進討論課作用的發(fā)揮也是非常關(guān)鍵的。
2《動物法律法規(guī)》討論課的討論模式
在以往《動物法律法規(guī)》的教學實踐中,一共采用了三種討論模式。
其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再作回答。其實,這只不過是教師與學生間問答的不斷簡單重復。在這種方式下,并不存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進行對話的聯(lián)系線索。因此并不是正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課。其二,教師提出問題,眾多學生作答。教師從眾多回答中選取正確、適當?shù)拇鸢浮T谶@種方式下教師提出的一個發(fā)問由眾多學生作答,但是學生之間的回答與發(fā)言,從學生的角度看,是互不直接相關(guān)的,是完全受教師支配的。換句話說,討論中并沒有“討論線索”。 雖然這種方法已接近討論課,但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課。其三,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課。真正的討論課與以上兩種方式均不同,它交織著“討論線索”。在討論課上,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通過“教師――學生1――學生2――學生3……教師”這樣的方式展開。換句話說,教師先使討論開始,一名學生提出討論的線索,第二、第三名學生加入。當討論陷入僵局或錯誤方向,教師才給予修正,或作一些引導性的介入。這種教學討論的特征是,無論是從教師角度看還是從學生角度看,彼此的發(fā)言是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這種討論方式下,學生不僅注意教師方面,學生之間也彼此直接聯(lián)系展開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有人發(fā)言,全班學生都參與,各自仔細聽取他們的發(fā)言,彼此發(fā)表自已的想法,互相補充、互相修正,使對話一步步深入。只有在這時,共同解決問題的真正課堂討論,才能形成。
如在案例1的討論中,當教師提出“你如何評價李強的這一行為,李強的行為是否合法,為什么?”的問題后,通過一定的方式鼓勵學生發(fā)言,有學生可能會回答李強這一行為的出發(fā)點是好的,馬上會有其他學生作出回應,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并不代表是合法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作出引導,詢問學生為什么不合法。學生可能會找出一些理由,也可能沒有理由,只是提出一些反面的質(zhì)疑,如,這種放生行為會增加市場上非法野生動物的供應,結(jié)果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這種質(zhì)疑也是學生思維的結(jié)果,對于推動該討論的進行也有比較大的作用。但若有其他學生的這一問題上繼續(xù)發(fā)言的話,教師就應該作些引導,引導他們到真正的“討論問題”上來。總之,在整個討論中,學生們通過聽取彼此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并發(fā)言,教師在關(guān)鍵時刻作些引導,可收到不錯的課堂效果。
但討論課上,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第一,需要提出真正抓住學生心思的提問。抓住其心思的發(fā)問一旦形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即使第一次回答不太恰當,但學生也不易氣餒和消沉,接著展開活躍的討論,并仔細聽取他人的看法,積極尋找適宜時機繼續(xù)發(fā)表更深入的看法。所以,教師的提問應指向本質(zhì)的東西。第二,教師對學生回答的態(tài)度要寬容。討論課上,學生的發(fā)言往往是不完全的,但許多發(fā)言卻反映了其思考的過程和思維的進步,并且對整個討論課的推進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應對此現(xiàn)象應有正確的認識,在討論開始不能要求學生有完整的回答。對每個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找出亮點,鼓勵學生作出更準確的回答。只有這樣,真正生動活潑的課堂討論成效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