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范文第1篇

摘要:從1978年到2012年,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稅金總額和從業人數,分別從1978年的1297.10萬元、44149人到2012年的1201003萬元、386720人,稅金總額增長到1149倍,從業人數增長到8.76倍。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稅金的大幅度提高,而從業人數的穩定發展,說明了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也表明企業收入增加并沒有帶來從業人數同步增加。

關鍵詞 :山東??;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稅金;就業

本文使用統計數據態勢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標準差和差異百分比等公式。限于篇幅,本文所涉態勢圖省略。

1、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稅金態勢

從表1看,從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間,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稅金總額合計達到1049.0119億元,從1978年的1297.10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149.1656億元,2013年是1978年的1150倍,增長了1149倍,平均每年保持了32倍的增長,平均每年上交國家稅金29.14億元。比較于同期的主營業務收入,稅金總額并沒有完全同步發展,稅金發展模式不穩定,漲幅波動性較大,其中1998年是最高增長點、增長率達到131.54%。

2、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從業人數態勢

從表2可以看出,從1977年到2012年36年間,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從業人數,比較于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稅金的波動性,基本保持了穩定而小幅上升,從1977年的3萬多人增長到2012年的38萬人,2012年僅是1978年的10倍,僅增長了9倍,不同年間有漲有降,呈現M型的增長態勢,但波動幅度不是很大。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稅金的大幅度提高,而從業人數的穩定發展,說明了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

3、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收入與從業人數增長率比較態勢

從表3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2年35年期間,山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主營業收入增長差異大大高于從業人數增長差異,也就是說,對于收入增長每年之間差異非常顯著,而對于就業人數每年之間的差異就小得多。收入與就業之間的差異也非常顯著,這說明,企業收入增加并沒有帶來從業人數同步增加。

參考文獻:

[1] 周子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1949-2009)[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2] 工信部運行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2010、2011、2012、2013)[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2012,2013,2014.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范文第2篇

關鍵詞:融合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安徽??;產業融合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49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29-000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3

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應以信息技術產業為支撐,以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為抓手,培育新模式新業態。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能促進相關產業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安徽省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近年來大力推進電子信息技術在其他產業的應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的發展空間較大,但與發達省份相比,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政府、行業和企業應協同發展、協同創新,實現“彎道超越”,全面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

1 區域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研究綜述

近年來,眾多學者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從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和出口水平等視角研究了區域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如長沙經濟開發區提出以紐曼科技、創芯電子、藍思科技為產業基礎,培育壯大長沙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不斷提升長沙市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何悅(2013)認為,重慶市依托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通信設備制造業、汽車電子、信息化儀器儀表和信息家電六大信息產業集聚,并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從基礎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和成本競爭力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認為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處于全國中等水平。柴紅旭(2013)系統分析了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進行了空間分布分析和空間差異性分析,運用區位商理論以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從業人數和總產值為分析指標,得出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競爭力較弱。盛培宏等(2014)通過分析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運用鉆石模型分析了蘇州在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產業以及企業競爭四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認為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對外技術交流頻繁,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有較強的競爭力。溫敏(2015)通過分析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出口現狀,運用鉆石模型確定要素指標,構建出口競爭力優勢,提出全球戰略化、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提升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從學者們的研究發現,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多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產業規模逐年擴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部分區域集聚效應明顯,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較為突出。

2 基于信息技術的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綜述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多個產業的廣泛應用,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多個產業創新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電子信息產業的推動作用。涂遠博(2013)在研究新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過程中,提出了新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在全國比較滯后,電子信息服務業發展水平無力支撐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但是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仍然能對工業經濟增長帶來動力,工業經濟增長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推動力仍然較弱。新疆應利用后發優勢,在政府主導下推動“兩化融合”,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通過電子信息產業的超越發展,推動新疆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王征(2014)以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例證,認為產業融合發展正在加速產業結構的變動,也在推動著產業轉型升級。產業之間的滲透與融合促進了新興產業的誕生,新的業態開始突起爆發,這種趨勢為產業發展帶來了一股全新的力量,應當以此為發展契機培育新一代產業新的增長極。程金龍(2015)以協同創新為背景,研究了信息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出旅游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具有高度開放性、需求導向性和綜合效應性的特點,協調創新是融合發展過程中創新的要素的全面共享與深度協作,是兩個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與重要動力,信息產業能夠有效促進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黃挺(2016)分析了江蘇省積極探索和實踐“三產融合”理念的歷程,提出了“三產融合”可以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李士強(2016)認為,以信息技術、物聯網應用為主,構建現代農業新型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組織農業生產要素,實現一體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陶長琪等(2015)依據信息產業與制造業之間的耦聯,對產業融合背景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空間效應進行定量研究,提出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是政府應建立動態調節機制,化解信息技術的空間壁壘、模糊產業耦聯邊界,發揮區域高新技術的競合優勢。

從國內現有文獻看,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工業經濟中的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多個產業,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在電子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發展模式發生了變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運營模式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電子信息產業在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

3 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

據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統計,2015年,安徽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達28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720億元,軟件服務業規模達325億元,消費電子中家電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15.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3.8%。電子信息產業在安徽省工業發展中地位不斷提升,成為安徽省工業發展創新動力。目前,安徽省擁有省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園區)近20家,1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1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

安徽省電子信息制造業主導產品的產量在全國排名中比較靠前,筆記本電腦和彩色電視機的生產規模居全國前列,智能穿戴設備研發有所突破,如智能手環累計出貨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球第三。本土龍頭企業在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具有引領作用,滁州天康、銅陵精達入選“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安徽銅峰、博微田村列入“中國電子元件百強”,擁有國家光伏規范公告企業8家。

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2015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十二五”以來完成投資總量已是“十一五”期間的4.8倍。2015年,新型顯示、智能終端、集成電路等新興領域一批重大項目投資,對產業快速成長發揮出重要支撐引領作用,聯想筆記本電腦基地項目使合肥經濟開發區迅速躍升為國內第三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基地。力晶科技、通富微電子、群聯電子等龍頭企業落戶安徽,使安徽集成電路產業成為全國發展最快、最有成效的地區之一。

從全國范圍比較分析來看,安徽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較小,湖北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81億元,工業增加值1184億元,產業規模和對工業的貢獻度遠遠超過安徽省。浙江省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產值6501.6億元,工業增加值1388.8億元,是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的2倍。廣東省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銷售產值3.27萬億元,占全國的28.9%,實現工業增加值7175.24億元,安徽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僅為廣東省的十分之一。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但其產業規模與周邊省份相比仍差距較大,在全國電子信息產業鏈中,還處于中低端水平,產業競爭力較弱。在認識到差距的同時,應看到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整體發展前景較好,產業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安徽省各級政府應以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逐步實現集聚效應、輻射效應,推動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發展、創新發展,提升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國的競爭力。

4 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提升策略

安徽省“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產業新體系,拓展信息經濟新空間,全面系統推進創新改革試驗,以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致力于大數據開發應用,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創新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安徽省工業經濟的重點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有利于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驅動,提升競爭力。

4.1 以融合發展建設現代產業新體系

安徽省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應發揮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以制造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等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在經濟社會多產業的融合滲透。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引領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以電子信息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生產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益,推動傳統產業發展方向改變,逐步向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務化轉型。實施“互聯網+服務”行動計劃,推動生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生活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在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下,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4.2 以融合發展拓展信息經濟新空間

國家“十三五”期間主要目標和任務提出,促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廣泛應用,運用信息網絡等新一代技術,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安徽省應積極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制定“智慧安徽”中長期發展規劃,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區域各領域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建設泛在網絡基礎設施,支持城市無線網絡全覆蓋、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互聯技術和物聯網應用等;其次,建設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平臺和應用中心,加快大數據應用,促進公共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合理布局,逐步推進;最后,建設城市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完善信息安全監測評估、監督管理、標準認證和創新能力體系。

創新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泛在應用,加快互聯網與多行業的深度融合,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促進新技術、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制造”“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城市各類服務、管理和休閑”等重點領域建設,實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經濟、智慧城市和智慧服務等,通過融合發展,合力打造和拓展安徽信息經濟新空間。

4.3 以融合發展推進創新改革試驗

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的競爭、是創新的競爭,安徽省應立足已有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園區),形成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國家級科技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首先,應形成萬眾創新的體制機制,政府應建立創新服務平臺,從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激勵和集聚、創新投入和融資模式等方面形成一體化服務的體制機制;其次,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從生產設計、技術研發、運營模式和產品服務等開展全面創新,形成一批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產業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量子通信、智能語音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引領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最后,推動全民創新創業,政府應積極建設眾創空間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激勵科研院所、高校等高層次人才投身到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創業,著力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的孵化體系。

電子信息產業是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是一個區域科技創新綜合能力的體現,安徽省各級政府應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合力打造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方聯動機制,落實電子信息企業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社會責任,從政策導向、人才激勵、自主創新、集群發展等多方面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而提升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何悅.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3.

[2] 柴紅旭.河南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與競爭力研究[D].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3.

[3] 盛培宏,張勇.蘇州市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分析[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4] 溫敏.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出口競爭力優勢及情景分析[J].廣東科技,2015,(16).

[5] 涂遠博.新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進程中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

[6] 王征.產業融合助力新興產業發展研究――基于信息產業例證的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7] 程金龍.協同創新背景下信息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暨洛陽論壇會議綜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9).

[8] 黃挺.“三產融合”助推農業現代化[J].江蘇農村經濟,2016,(3).

[9] 李士強.“互聯網+農業”助推產業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6,(3).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范文第3篇

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現狀

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綜合實力的增強,規模的不斷擴大。始終保持著比較快速的發展,增長速度一直是居全市支柱產業前列,從產業總值來看2003年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到2007年總產值達到2495.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3%,五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8%,2003-2006年的增長速度超過20%。

全行業經濟保持穩步的增長,2007年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230.9億元。是2003年的2.25倍,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7.6%,銷售產值為2324.3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7%,實現利潤總額77.8億元。

產品出口仍然比較強勁,近年來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到顯著的提高,尤其是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004-2007年天津市電子信息產品出貨值呈現上升的趨勢,2007年達到1487.7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1%。第二大塊形成了一批競爭力比較強的行業。

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具有比較強競爭力的行業,其中像通信設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以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為主導產品的產業集群,成為像美國摩托羅拉、韓國三星等品牌的制造基地。2007年移動通信設備制造業總產值是1018.3億元,占產業總產值的40.79%,電子元器件行業形成了以龍頭企業螺母半導體、通用半導體、西迪斯、松下電子、三星電機、三星高新電機的等為核心的元器件產業集群,主要產品包括片式電容、片式濾波器、溫度振蕩器等壓電控制振蕩器等。2007年元件元器件產品制造業總產值為698.2億元。天津已經形成了以點裝電子、精度線速數十家企業代表的集研發、制造為一體的產業集群,數字視聽產業聚集了同光三星、三星電子等知名數字視聽產品生產企業,產品主要有彩電、數碼攝像機等。

重點產品的產業鏈的引導作用逐漸顯現。自2005年天津的通信產業園、片式元件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和化學物理電源產業園入選信息產業部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以來,天津市形成以重點企業為中心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完美的配套體系,基本建立起以整機帶配套,以配套促整機的良性體系,手機、集成電路均已形成體系,以摩托羅拉、三星等公司為主體的通信產業鏈以費斯卡特等為產業鏈的企業。

天津手機產業為全國重要手機產業的基礎,目前天津已經形成了五大手機配套生產基地,以三星、松下、摩托羅拉為代表的中興國際代表集成電路生產基地,以三洋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生產基地,以西迪斯通用為代表的起點生產基地。

創新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創新產品產出能力增強

2007年天津電子信息產業產品制造業共實現新產品產值1455.3億元,占產業總產值的58.31%,按照行業分析,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新產品產值占行業總產值的比例最高,達到了82.45%,可以看出結構的變化了。其次家用視聽設備比例為50.72%,通信設備制造業排在第三位,占比例為37.40%,比例較低的兩個行業是電子專用設備和電子測量儀器,分別為1.25%和1.46%。按照產業園劃分,化學與物理電源園新產品產值占產業園總產值的比例最高,為79.65%,其次是通信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比例最低,僅為7.56%。

科技創新體系也逐漸地在完善,天津市的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形成國家級的功能中心、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多層次的研發以及大專院校并存的研發體系,呈現出研發機構企業化特點,電話信息產業領域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個,以及五個天津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市級工程中心三個研究中心。

產業的外向型的特征比較明顯

2007年天津電子信息產業仍就表示出外向型特征,從企業的個數來看2004-2007年內資企業占總比例由47.43%下降到39.08%,2007年三資企業的個數達到332家,占企業總額的比例為60.92%,從兩種類型企業實現的產值來分析,2007年內資企業工業產值為543.49億元,占總產值的比例為21.78%,其余的78.22%都是由三資企業來實現的,就表現出外向型的特征。

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方面,預計到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800億元,通過我們的努力,力爭可以達到4200億,年均增長15%這是比較保守的。2010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365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產業規模在全國同行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軟件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50億元,全市電子信息產業比重由5%提高到9%以上。

產業布局是這樣的,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進一步固化、優化以開發區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天津西青開發區、微電子小區、天津武清一線園工業區和市區老工業配套區為重點的信息產業五大集群區,建成移動通信、微電子、新型片式遠期元器件、顯示器、數字家電、汽車電子、軟件出口,新型電源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若干重點產業。

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集群創新,突出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調查有效資源,逐步建立政府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信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到2010年新引進外資企業產品研發中心5家,新建10個應用基礎科研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大中型企業全部建立企業技術中心,骨干企業R&D投入占銷售比例達到5%,建立京津冀信息產業協調發展機制,與京津實現區域信息產業基礎和開發平臺共享,形成較完善的區域互動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環境。

打造物流出口和配套三大特色以本市建設現代化的國際物流中心為契機,建立方便、快捷物流通道,促進合理的專業化分工,形成物流特色。以產品出口為導向,開拓國際市場,提高信息產業市場的拓展,快速反應,持續發展的出口能力,強化出口特色。以構建配套產業基地為目標,抓住一批IT投資等等。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況

1.2005年,桂林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為38958萬元(當年價),占全市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0.7%,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17%。規模以上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產值126683萬元(當年價)、銷售收入81956萬元、利稅總額5974萬元、利潤2146萬元、上繳稅金3828萬元。

2.2005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類企業27家,占廣西同產業的60%。同產業工業總產值占廣西的38.3%,銷售收入占廣西的28%,增加值占廣西42%,利潤占廣西32.8%。初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企業集群。

3.產品主要有:光通信、數字微波通信設備,光無源器件、傳感器、片式電子元器件、多層印刷電路板等新型元器件產品,網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及軟件開發外包等軟件產品。其中,部分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雙電機直流消隙系統、直流脈寬伺服系統,在神舟5號、6號飛船發射、飛行、回收的跟蹤控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發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品。

4.2002年以來,全市按照“一區多園”發展戰略,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利益共享,統一規劃,分布實施,滾動發展”和“投資多元化、經營市場化、管理企業化”方式,全方位加快桂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福蘇橋園、七星鐵山園(包括信息產業園和英才科技園)、臨桂秧塘園建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桂林市電子信息產業在廣西范圍內有一定基礎和一定規模,但是,與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差距依然很大。“十五”期間,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是40%,而桂林同期增長速度只有8%~9%。

2.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中,有11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企業總數的40.7%。7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25.9%。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403名職工,占同產業全部從業平均人數的77.76%。

3.產業發展缺乏龍頭整機產品和龍頭整機企業,產業關聯度小,產業鏈不長,缺乏整合能力,制約了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擴張。

4.總體上自主創新產品少,擁有專利技術又能推廣應用的產品更少,產品中缺乏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能形成規模的主導產品。產品結構調整進展緩慢。

5.上個世紀的六十、七十年代桂林陸續建立了一批國有傳統電子企業。曾經有過輝煌歷史。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部分企業的體制、機制、經營管理模式、資本運作方式等方面還未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的需要。企業的優勝劣汰機制尚未形成,相當一批劣勢企業不能及時退出市場。

6.“十五”期間,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合計只有3.46億元。對于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信息產業,這么小的投入難以支持產業的快速發展。

7.企業自身資金不足,研發、教育投入不足,特別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之間的聯系溝通渠道少,相互之間的合作少??萍汲晒a業化率低。

8.雖然,桂林電子信息產業人才資源有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撐,但是,高層次、復合型管理人才和研發領軍人才短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尤為突出。

二、發展機遇

(一)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戰略部署和方針,以及國家信息產業部提出了“十一五”建設電子強國、電信強國的奮斗目標。

(二)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泛珠三角”經濟區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使廣西一躍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對接東盟的最前沿?!笆晃濉逼陂g廣西信息產業重點實施的“139”工程中包括貫通一條以桂林至北海的高速公路為主軸產業帶,建設北海、南寧、桂林為主的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三)與廣西毗鄰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產業聚集區,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三大產業基地之一,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產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IT產品加工密集帶,聚集了大量國際知名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廣西的信息產業必將隨著該聚集區的擴張和產業輻射而獲得較大的發展。

三、發展對策

桂林市致力于發展具有科技含量高、無污染、擴張速度快的電子信息產業,符合產業政策、符合桂林市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符合桂林產業實際情況。

(一)要借助環境優勢,依托人才相對優勢,以桂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龍頭,以信息產業園和英才科技園為核心,引導龍頭整機產品、龍頭整機企業與配套件企業共同發展。

(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以引進項目(資金)為重點做好承接電子信息產業轉移準備。

(三)建立電子信息產業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進體制創新,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協調發展。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資金,加大信息產業的投入。

(四)建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產業化發展。

(五)建立電子信息產業人才專項資金,用于引進和培養人才。加強高層次的研究開發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引進工作,引資與引智并重。堅持引進人才與發揮現有人才作用相結合,防止人才一邊引進、一邊流失。

(六)充分發揮桂林科研院所研發作用,完善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產學研有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七)積極、穩妥地推進國企改革,實行資產重組,實現資源優化組合。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增強企業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

(八)對研究開發人才實行兼職兼薪制度,實現人才資源共享。

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范文第5篇

今天開始,固安工業園區的設計者們大可以為他們當初的高瞻遠矚而慶幸了。固安工業園區在其建園之初,曾花費巨資用于園區規劃工作,從而確定了以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制造、現代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定位。

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高興而意味深長的春天――從年初到全國“兩會”之前,與園區相關的國家十大振興產業規劃陸續出臺。而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三大固安工業園區的核心產業均位列其中。

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簡單的不謀而合。背后所體現的是,固安工業園區準確地找到了固安經濟在大北京經濟圈中的坐標點。不難預見,與國家振興產業相關的新一輪投資熱潮,將迅速在固安工業園區掀起。

產業振興規劃與固安

在固安工業園區的規劃里,除了打造“北方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基地”、“北方汽車零部件產業制造基地”外,也力求打造“北方機械加工、機電設備、模具產業制造基地”和“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年初開始,固安工業園區的落戶企業就一直在密切地關注著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的動向。1月14日,汽車產業振興規劃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2月4日,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獲原則通過;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

這些固安工業園區核心產業的振興規劃相繼出臺,無疑給固安工業園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固安工業園區管委會一位領導表示,園區將乘國家產業振興規劃出臺的春風,加快產業轉型和升級,把園區建設成大北京經濟圈的“綠色明珠”。

可喜的是,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提出的六大重點工程在固安均有布局。其中“平板產業升級和彩電工業轉型”等規劃就將惠及落戶園區的企業代表之一京東方集團,而京東方集團是國內三大液晶面板廠商之一。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京東方、峻凌、阿爾西、科偉達、薩牌電器等一批關聯度高、產業配套能力強的知名企業成功入駐固安工業園區,這些投資額已超過41億元人民幣。有專家稱,一條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已經在固安初步形成。

在通信產業鏈的上游配套廠商中,測試、清洗設備是較為重要的一塊。這也是裝備制造業產業振興規劃中的重點工程。2006年6月,固安科偉達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駐,為固安工業園區增加了一個重要的設備供應企業,完善了通信制造產業鏈的一環。

環渤海地區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依托京津現代裝備制造產業群,順應現代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固安工業園區設立了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制定了相關政策,培育和扶植裝備制造企業,提高入區企業的競爭力。

基地產業定位于通用類裝備與基礎類裝備,包括成套設備、工程機械、機泵閥、機床、模具和各類基礎器件等。目前已有華翔泰亨、中遠恒達、誠田恒業、安島篩分、京城泰昌、嘉峰機械等30余家知名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現代裝備制造產業聚集。

環京產業帶的蝴蝶效應

固安工業園區具備國際上“一小時工業區”的條件――交通四通八達,與北京、天津交通1小時可達;沿京開高速路分布著10家大型物流倉儲基地,距園區的路程都在30公里范圍內;100公里范圍內擁有兩大國際機場和兩大天然良港。

在依托大北京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固安工業園區與北方同類園區相比,具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優勢。與生俱來的地理優勢,也決定了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必然依托大北京地區的整體發展。固安工業園區的今日也跟環京產業帶下產業布局的蝴蝶效應有關。

根據河北省的產業規劃,河北省正在謀求打破地區分割,尋找地區聯合,重點打造“環京產業帶”和“臨空產業帶”。其中環京產業帶的設想是,以鏈接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形成以北京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作為河北唯一連接京津的廊坊市成為環京產業帶的先鋒,近年也順勢加快了對接京津的步伐。2008年12月12日,廊坊市專門召開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對接京津動員大會。會議首次提出“立足同城概念,迅速掀起第二輪對接京津的熱潮”。

“京廊同城”下的“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希望借助河北省打造環京產業帶的機遇,把廊坊打造成聯結京津的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綜合信息化先行區――永定電子信息產業區,固安工業園區就在永定電子信息產業區規劃范圍之內。

這個規劃,也是源自大北京地區產業布局環境的輻射。在整個環渤海經濟圈中,北京、天津及河北為環渤海經濟最活躍、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

雖然電子制造產業起步較晚,但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環渤海地區的電子產品產量已經占到了全國總產量的30%,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電子信息產業集中區。

在這個區域內,有著聯想、同方、方正等國內電腦制造廠商;還有諾基亞、松下、索愛等知名電子類外企;在集成電路產業方面,北京有中芯國際;在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中,有廊坊的華為、中興等……這些知名大廠的云集,造就了更大的產業帶動效應。

北京及周邊區域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使京津冀電子信息產業的共同繁榮成為必然。這種從點到面的產業布局,產生了很強的蝴蝶效應,也使得定位準確的固安工業園區最有可能成為“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中的“黃金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永修县| 澄迈县| 抚远县| 广德县| 达州市| 大冶市| 民县| 盐山县| 上虞市| 自治县| 渑池县| 岢岚县| 麻城市| 灵武市| 榆树市| 许昌市| 常熟市| 榆中县| 宁津县| 满城县| 海口市| 东乡族自治县| 钟山县| 尼玛县| 平原县| 银川市| 龙南县| 台州市| 得荣县| 南郑县| 油尖旺区| 和田县| 瑞丽市| 平阴县| 轮台县| 时尚| 延吉市| 伊宁县| 龙海市|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