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建筑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日漸嚴重,灰霾、沙塵暴、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突出。建筑行業在材料生產過程,建筑物施工過程及后續使用過程中在整體環境污染中的比重非常大,引起了行業主管部門的重視,全國各省市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制定了各地的綠色建筑實施細節。筆者將從建筑材料的選擇方面探討一下什么是綠色建筑材料的綠色,建筑材料的應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 綠色建筑材料的概念及特點
1、綠色建筑材料的含義
“綠色”成為21世紀人們生活的主題。綠色建筑材料從原料的使用、生產過程的污染程度小和對環境的保護方面來看,綠色建筑材料都是回收利用生活和生產廢棄物的表現,綠色建筑物無污染,對人類居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有益于人們的健康,是用幾乎無污染又能夠重復利用的廢棄物制作的綠色環保建筑材料。這種健康又環保的建筑材料,被冠以“綠色”的含義,是因為它的生產技術是高科技的清潔生產。
2、綠色建筑材料具有的獨特性
(1)綠色家裝材料的生產用料大多數是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
(2) 綠色建筑材料生產工藝和技術選取上,投入了高科技和新技術的應用。還加上環保低碳的新工藝。
(3) 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配方的制作和生產整個流程中,不得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如:甲醛、芳香烴類化學品;另外,產品不得含有某些有毒重金屬,如汞、鎘、鉛等。
(4)綠色建筑材料的整體設計是有利于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它以關懷人文居住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最高要求。
三、綠色建筑節能材料的發展與應用途徑
1、墻體的建筑節能材料發展與應用
綠色建筑材料可以選擇粉煤灰、礦渣灰及混凝土空心砌塊這幾種材料作為墻體的環保材料。
(1)、粉煤灰是煤電工業或者是其它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煤炭的那些企業所排放的廢渣,將這些工業廢渣,經過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加工、處理,便可使其得到再利用,減少了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
(2)、礦渣灰是鋼鐵企業在加工、生產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利用礦渣制造的建筑用磚,質量好、價格低、資源豐富、節能環保,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3)、混凝土空心砌塊也是一種環境保護達標的綠色建筑節能材料,這種節能建筑材料也是被使用在建筑墻體,而且使用效果很好。混凝土空心砌塊是現代框架結構建筑砌塊的主要品種,是由水泥、河砂、石粉、粉煤灰以及部分建筑廢料,礦渣等作為原料生產的砌塊磚。由于制取方便,生產工藝成熟,砌筑簡單,而成為國內主要的墻體材料。具有建筑墻體輕、隔音效果好、節能效果好、經濟實惠等特點。
2、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節能材料發展與應用
在混凝土的建筑節能材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積極研發和推廣高性能混凝土。它是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方法制造而成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耐久性好,大概在100年到300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內都不會出現材質劣化等質量問題,既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又節能環保。同時,它還摻加了更多的以工業廢渣為主的細摻料,節約了熟料水泥,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突出的強度和耐久性的優勢,能減少混凝土74%,減少水泥32%,從而減少了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次,就是積極推廣商品混凝土。很多建筑場地都會采用現場拌制混凝土的方法,可使這樣不僅占用部分施工用地,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也無法對生產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所以,要積極推廣商品混凝土的應用,這樣就可改善以上不足,并且能減少污水、粉塵等對空氣與環境所造成的污染。
高強度的鋼材的應用也要積極的推廣,設計時采用高強度的鋼材可以減少材料的用量,解決建筑結構中肥梁胖柱的問題,增加建筑使用面積,同時高強度鋼材還是屬于可拆穿并循環再用的材料。
3、綠色防水涂料的建筑節能發展與應用
在未來,綠色涂料也是綠色化環保建筑的主要組成材料之一,綠色建筑需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需要開創多領域的綠色建筑材料的創新。綠色涂料是在加強了技術研究和科技力量投入的基礎上,提高了環保標準,加強了應用能力。防水涂料是主要的防水材料之一,但目前應用以溶劑型居多。溶劑型防水涂料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游離甲醛、苯、二甲苯、可溶性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不但污染環境而且常造成施工人員的中毒等事故。低毒或無毒、對環境友好的水基防水涂料,單組分濕氣固化型或高固含量、低揮發、反應固化型防水涂料,將會成為防水涂料的主流產品。熱熔法施工是目前 SBS、APP 等改性瀝青類防水卷材主要的施工方法,在卷材施工時涂刷冷底子油和熱熔粘貼過程中,都有大量的污染物質排放到大氣中造成環境污染。今后,改性瀝青卷材的應用技術將朝著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熱熔施工的比例將下降,冷粘法、熱空氣接縫法、自粘法前景看好。
4、綠色屋頂材料的建筑節能發展與應用
國內外實踐表明,實施屋頂綠化的綠色屋頂,建筑隔熱、保溫性能顯著改善,可使頂層住房室內溫度降低 3~5 ℃、空調節能 20%,可謂建筑節能與改善人居環境的有效措施。屋頂綠化同時具有補償城市綠地、儲存雨水、涵養水土、吸收有害氣體、滯留灰塵、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提高空氣相對濕度、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以及保護屋頂、延長建筑壽命等功效,對于改善城市環境作用巨大。發展綠色屋頂的關鍵技術之一是防水技術,耐植物根穿刺的防水材料應用前景廣闊。此外,各類節能通風坡瓦屋面、保溫隔熱屋面、太陽能屋面將與種植屋面、單層卷材屋面一起,共同作為新型的綠色節能屋面,在“低碳”時代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從而帶動這些綠色屋面系統所需的建筑防水材料的發展。
結語:總之,綠色建材是當前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建筑領域的具體體現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對綠色建材的認識水平和應用程度不同,發展側重點也不同。但其發展現狀與發展速度都呈良好態勢,表明其將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將有越來越多的新型、高質量的綠色建筑材料被開發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袁輝 《環保型建材在住宅建筑可持續中的應用》 《河南科技》2010年12月下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要點;原則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ccounted for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relatively large, the promotion of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points; principle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9-0020-02
1 綠色建筑的內涵及特點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綠色建筑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主要特點是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2 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綠色建筑設計是生態建筑設計,它是綠色節能建筑的基礎和關鍵。在可持續發展和開放建筑的原則下,綠色建筑設計指導思想應遵循現代開放、端莊樸實、簡潔流暢、動態親民的建筑形象,從選址到格局,從朝向到風向,從平面到豎向,從間距到界面,從單體到群體,都要采集天然能源,以利節能;注重空間的陽光感、流動感與體量感;充分體現材質的輕重、粗細、虛實對比以及建筑設計中各類節能、環保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同時還應做到:
2.1 引入“生態關鍵”觀念,掌握生態技術,樹立生態意識,是搞好生態建筑設計的關鍵。生態建筑的現實意義是引入“生態關鍵”觀念,積極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資源的作法。生態化的建筑設計應以“生態———技術———建筑”為發展模式,將建筑設計和生態理念的統一貫穿到綠色建筑的全過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關注建筑生態、環境特征的表現和技術的運用,使之融入建筑設計中,產生建筑形象。一個好的生態建筑,不僅要有出色的構造設計和優秀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先進的生態技術系統的應用。因此,設計在尊重自然環境、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還要從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角度考慮建筑功能與生態環境穩定性和持久性。
2.2 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應符合整體設計與多元共融。結合當地文化內涵,發掘不同建筑類型的特點,開發適合本地生態環境的新型能源和技術,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滿足使用者對適宜的、高舒適居住環境的追求,提升整個設計的環境質量和文化品質。其特點應符合建筑設計的整體設計,多元共融。力求科學化、邏輯化、智能化、系統化的設計,使整體功能適應各種功能性質的使用要求。在現代資訊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把握時代脈搏,表現時代的精神,把最新、最美、最現代的建筑奉獻給人們,讓中國建筑融入世界建筑發展的潮流之中。“建筑當隨時代”,倡導綠色建筑設計,是我們在建筑創作中應該明確的主導思想。
3 綠色建筑設計是一項跨學科的綜合性設計
綠色建筑設計就是將有關復雜的生物技術、生態技術、人文精神、環境與能源策略融入傳統的建筑設計(含場地設計)中,強調發展生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生態化,以綠色GDP為政策導向促進知識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綠色建筑設計比傳統的建筑設計涉及的技術領域更為廣泛,是一項跨學科的復雜綜合性設計,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綠色建筑設計要解決的問題是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問題。所以在操作上應以廣義建筑學為主導,在協同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自然資源學、植物群落學、地理學的基礎上,還應與結構、材料、生物、環境、熱能、經濟等進行綜合研究,多學科的技術特點增加了設計的復雜性,也為綠色建筑設計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
4 綠色建筑設計要點
4.1 立足本土。從經濟學理論而言,國內經濟現代化過程之從農業經濟跨越工業經濟而直接進入知識經濟,即在實現工業經濟目標的同時疊加了更高的現代化目標,國內環境的獨特性決定了不能照搬照抄發達國家的既有經驗,也不可機械的引進綠色技術和產品,但更不可待
經濟發展起來后再考慮綠色和節能,而應不失時機的在現代化進程中加上信息化、生態化水平等基本衡量指標,即在實現程式化的同時推行綠色建筑。
4.2因地制宜。國內幅員遼闊,因此不同地域存在較大的氣候差異,導致其綠色設計策略也大相徑庭,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點及其其他條件,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集熱和制冷,從而減少由于其導致的能耗和污染。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區則應充分、高效的利用太陽能,而在寒冷地區則應在建筑保溫材料上加大投資,而對于炎熱地區則應充分考慮遮陽板的方位及角度以防止眩光的產生。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方案;綜合評價;指標設置;模型構建;方案優化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程的推進,以及環保生活理念的普及,綠色理念成為了當前建筑設計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實際的建筑設計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前一部分綠色建筑設計方案存在缺陷,影響了建筑設計質量。為此建筑設計研究者以綠色建筑設計要求為切入點,制定評價標準,開展了設計方案綜合評價工作。這一工作開展的目的在于利用設計方案的評價過程,優化已有的設計方案,確保綠色建筑工程設計與建設質量提升。
1設計方案主要要求分析
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其設計方案除了應具備普通建筑設計基本要求外,對于建筑綠色環保特點指導下,綠色建筑環保化要求包括了以下三點。
1.1建筑設計中綠化作用的提升
將建筑綠化體系融入建筑整體設計中,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特點。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其應具備以下特點。(1)保證綠化比例。綠色建筑設計方案中,對于綠化面積的比例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如屋頂綠化面積應達到30%,就是設計方案中必須達到硬性標準。(2)綠化的契合性。綠色建筑綠化設計除了需要達到設計要求外,還應實現與建筑設計的整體契合,是其融入建筑整體架構中,避免為達到綠化要求生硬綠化,影響建筑整體質量。
1.2對于建筑節能性要求的加強
節能性要求的加強也是方案較為顯著的特點。這一特點在設計中主要體現在節能技術的應用中。在方案中,設計者應大量采用節能技術提高建筑的環保性能。如在采光設計中,設計者應結合建筑地區的氣候特點合理采用節能采光技術,進而提高建筑整體的節能性。需要注意的是,節能要求應建立在建筑整體質量保障基礎上,方案中應避免過分使用節能技術,影響工程整體質量。
1.3對建筑施工區環境的保護
建筑設計方案中,除了對建筑自身的環保要求外,設計者還應重視建筑施工區域周邊整體環境的保護工作。特別是對于療養、旅游等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必須在地基、圍墻、整體綠化、排水等結構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對施工區域整體環境的影響,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2方案評價工作主要內容與過程
在綠色建筑設計整體要求下,對于綠色建筑設計方案評價工作過程包括了以下三個主要環節。
2.1評價指標的設置與確定
在設計方案評價過程中,評價指標的設置與確定,是整體工作開展的基礎。為此評價技術人員需要結合我國管理部門制定綠色建筑相關指導數據,結合建筑自身設計方案內容,合理的設置評價指標,同時確定其相關的技術數據。在這一過程中,其主要的評價指標可以分為環保指標與建筑技術指標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環保技術指標主要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中涵蓋的環保設計技術指標,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了環保技術型指標、能源節約型指標以及環境保護型指標三個主要指標。在設計方案中,這三項指標是否合格決定了綠色建筑設計方案中的綠色環保屬性,同時也是綠色環保設計方案的基礎。建筑技術指標,則是指建筑設計中需要達到的普通技術指標,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建筑設計經濟型指標與安全型指標兩項內容。在指標設置與確定過程中,評價需要注意三方面問題。首先設計方案中首先要確保的是方案的安全性,這是建筑生產與使用安全化要求決定的。其次評價標準應兼具綠色環保與經濟性兼顧的原則,避免因過度追求建筑的環保性造成建筑投入過大,造成經濟浪費問題的出現。最后評價標準應建立在實用標準基礎上,保證建筑綠色性與建筑功能有機融合,確保建筑實用。
2.2構建具有實效性的評價模型
在評價指標設置完成后,技術人員下一步還需要將評價指標進行歸納,再利用數據化與結構化處理,將其搭建成立體化的評價模型。搭建評價模型的目的在于將零散的評價數據指標具體化,是其更便于評價工作。在評價模型構建中,模型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評價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在模型構建中,其工作要點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評價模型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保證評價過程中評價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模型提高設計方案的評價效率與質量。如模型中應具有較強的直接性特點,避免因計算公式或數據處理過多,影響評價工作的整體效率。另一方面,評價模型應具有一定的權重性。這里所指的權重性主要指模型中重點的評價內容與指標。在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模型中,其權重內容除了一般建筑設計中重點的安全指標外,還應包括方案中的綠色環保指標。
2.3設計方案評價過程
在評價模型構建完成后,評價工作者即可根據模型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在設計方案評價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技術人員在評價模型基礎上,對設計方案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與分析,綜合考量設計方案各項技術指標,完成對設計方案評價工作。另一方面,技術人員在評價完成后需要對設計方案提出完善意見,并形成書面內容,為設計方案的優化提供支持。
3結束語
綠色建筑設計方案綜合評價的開展,是設計方案優化的重要過程。為此建筑設計與管理工作者,根據綠色建筑設計的主要要求,利用評價指標的設置與確定、評價模型的構建以及綜合評價工作,完成對設計方案的優化過程。這一工作的開展,對于綠色建筑設計與工程質量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中義,何浩.綠色建筑設計方案評價[J].價值工程,2014(11).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能耗;節能;現狀;問題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high-energy, high-pollut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and popularize the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China.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status;issues
中圖分類號:G26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大于能源生產的速度,導致能源日漸枯竭,環境日益惡化,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目前和子孫后代的生存。建筑活動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環境影響最大的活動之一。我國目前存量建筑已達400億㎡,且每年已新建20億㎡的速度增長,建筑使用能耗已經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30%。由此可見,我國的建筑行業面臨著嚴重的節能壓力。綠色建筑自上世紀90年代由國外引入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環境下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但同時也顯露出一系列問題。本文對中國的綠色建筑之路進行探討分析。
2綠色建筑的概念及發展歷程
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綠色建筑理念是建筑綠色化的前提和基礎,早在20 世紀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首次提出“生態建筑”的概念。伴隨著能源危機的發生,世界各國達成共識,將生態建筑、共生建筑、可持續建筑等一系列新概念統稱為綠色建筑。
2.1綠色建筑的定義
我國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為: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這個定義強調了四大方面:一是全壽命周期,這指出了發展綠色建筑的時間范疇,而不是簡單的建設過程,綠色建筑理念必須貫穿于項目全壽命周期,同時也體現了綠色建筑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二是強調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這一要求主要是針對我國能源日益短缺、環境日益惡化問題,而建筑業作為一個高能耗產業,必須要響應國家政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不能忽略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建筑行業的發展始終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在進行綠色建筑的同時不能犧牲建筑的功能;四是要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綠色建筑的著眼點是滿足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綠色建筑的最終目標是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2.2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開展建筑節能研究。綠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政府相續頒布了若干相關綱要、導則和法規,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1994年,中國政府回應巴西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總動員,通過并出版了《中國21世紀議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國務院頒布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都強調了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提出了建設綠色住區的設想。1996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計劃重點資助課題;1999 年的《北京》 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師和工程師的工作準則。
進入21世紀后,綠色建筑在中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2004年9月建設部 “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繼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逐步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2009年、2010年分別啟動了《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工作。可以看出,綠色建筑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綠色建筑在中國的發展之路也會越來越順利。
3中國綠色建筑的特點
我國建筑存量大,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著力發展經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需要大量的新建建筑提供硬件支持。然而由于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使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中國作為少數幾個大力推行綠色建筑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由于本國國情的特殊性,在發展綠色建筑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太湖城;綠色建筑;推廣戰略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一、綠色建筑的概念
1 、何謂綠色建筑體系
綠色建筑體系是基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原則, 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綠色”環境為標志建立的一種新型建筑體系。在研究上,它將自然、人和人造物納入統一研究視野, 不僅研究人的生活、生產和人造物的形態, 而且也研究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發展規律, 研究人、自然與建筑的相互關系。在目標上,它追求人(生產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協調和平衡發展。在方法上, 它主張“設計追隨自然”。在技術上, 它提倡應用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和節水的建筑技術。綠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環境好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自身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的建筑。它所尋求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綠色建筑要賦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調節的系統。
2、綠色建筑的能源觀———節能與環境
現代建筑是一種過分依賴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對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機械空調的建筑意味著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僅是導致能源緊張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為制造大氣污染的元兇。據統計,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為了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綠色建筑主張調整或改變現行的設計觀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轉化, 依靠節能技術,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開發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分依賴, 實現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給自足。
3 、綠色建筑的設計觀———建筑與氣候
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使得人類可以用機械空調來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 這自然是人類的幸運, 但這種違背氣候環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和能源代價,同時增加了生態環境的污染, 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與自然環境人為地分離。為了克服現行建筑模式對人的負面影響, 綠色建筑注重地區氣候與建筑的關系, 并將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作為綠色建筑的一項基本方法, 這是一種按人體的舒適要求和氣候條件來進行建筑設計的系統方法,即根據當地氣候特征,運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組織各種建筑因素。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是一種可以在任何技術層次上使用的方法, 因為, 在綠色建筑中氣候所包含的各種因素是當作資源來考慮的, 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 是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的本質。如果將其原理與未來智能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以及其他節能技術結合在一起, 就會構成豐富多彩的綠色建筑前景。
4、綠色建筑的技術觀———技術與形式
綠色建筑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調節系統。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層的材料和結構,一方面 作為能源轉換的界面,需要收集、轉換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層必須具備調節氣候的能力, 以消除、減緩、甚至改變氣候的波動, 使室內氣候趨于穩定, 而實現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有賴于未來高技術在建筑中的廣泛運用。
二、太湖城發展綠色建筑的SWOT分析
內部能力
外部因素 優 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
·建設剛起步,發展空間大
·傳感技術支撐
·生態環境優越
·示范效應明顯 ·專業人才缺乏
·前期資金不足
·管理體制未理順
機會(opportunities) so wo
·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逐步完善
·中瑞生態城項目
·工程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居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 ·在生態城進行綠色建筑示范
·加大傳感技術和綠色建筑的產業關聯度
·做好示范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 ·加大對專業人員的培訓力度
·探索搭建與綠色建筑項目相關的融資平臺
·以生態城建設為契機,理順管理體制
風險(treats) st wt
·國家扶持政策不明確
·市場各方參與積極性低
·本地設計能力欠缺
·建設成本較高 ·建立政府層面的風險補償機制
·引進專業的設計單位
·逐步提高供地的準入門檻,推廣綠色建筑 ·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解決人才、資金問題
·引導本地設計單位積極開展綠色建筑設計實踐
·加大宣傳力度,讓綠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
1、人才戰略;加快專業人才的儲備和現有人員的培訓;
2、技術戰略;結合傳感產業的發展,有目的的引進與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相關的企業,提高產業關聯度;
3、資金戰略:積極探索搭建與綠色建筑項目相關的融資平臺;
4、推廣戰略;通過生態城的實踐,盡快制定太湖城地區綠色建筑的相關指標體系,提高企業拿地門檻,同時出臺激勵政策;
5、宣傳戰略:把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綠色建筑相融合,提高太湖城的集聚效應;
三、結合LEED評價體系,太湖城綠色建筑的一些基本控制原則
1、國際上較為成熟的幾種綠色建筑認證標準: 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主要有:LEEDTM(美國)、BREEAM(英國)、 CASBE(日本)、Blue Ange(德國、北歐)等。鑒于LEEDTM的國際影響力、商業操作 的成功性及其相似的氣候帶,我國同類項目中更多的以LEED為標準。
2、LEEDTM認證特點: 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頒發的LEEDTM綠色建筑認證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先進和具實踐性的綠色建筑認證評分體系。該系統將幫助項目小組明確綠色建筑的目標,制訂切實可行 的設計策略,使項目在能源消耗、室內空氣質量、生態、環保等方面達到國際認證體系 LEEDTM的指標和標準,為項目今后的用戶提供高質量、低維護、健康舒適的辦公和居住環境從而增強項目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投資商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LEED評分體系構成:
3、太湖城綠色建筑基本控制原則
(1)城市和風景規劃
• 使城市在現有的區域以內,沿著已有的運輸線路集中發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通過多功能建筑的開發和保持開發密度,來減少土地使用中的分割狀態。
•在城鎮中增加綠地面積,以改善城市的微氣候,提高空氣質量,以及減少暴雨后排水的工程費用。
•在開闊地帶栽種密集的防護林,以保護城市邊緣免遭惡劣氣候的侵蝕。
•增加市郊現有交通站點的開發密度,避免再蠶食別的郊區和綠化地帶。
•修建吸引人的安全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 利用城鎮中的閑置土地進行開發。
•鼓勵使用組合式供暖和供電系統。
(2)建筑設計
• 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資源,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
• 通過墻壁、屋頂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減少建筑結構的熱量損失。
• 建筑群應當自我遮蔽,不要相互遮擋陽光。
• 設計時盡量采用高效的熱質,而不要使用輕型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