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車輛網絡安全管理體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物聯網;公共安全管理;挑戰;對策
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物聯網技術也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熟起來。它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成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物聯網這一概念是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提出的。“物聯網”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物與物連接起來形成的網絡,它是從互聯網從人向物的拓展。具體含義就是把所有的物品通過傳感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上,實現人對網絡中的物的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由于物聯網中,傳感器設備是關鍵技術,所以物聯網又稱為傳感網。物聯網的出現,使國家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的改變。但是在物聯網提供新技術、提升安全智能水平的時候,其內在的安全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國家各級政府也對在物聯網條件下的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問題非常重視,也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
一、物聯網技術原理
通過在物體中植入微型傳感芯片,在一定的編碼規則下進行統一編碼,然后利用視頻識別器裝置、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進行信息傳感裝置,精確對物體的各種特征進行識別、檢測,并且通過無線通信設備連接到互聯網當中,進行信息傳遞,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控制和管理。物理網的活動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通過傳感設備進行感應,第二步將感應到的數據通過無線通信設備傳輸到互聯網上,第三步就是通過終端對物體進行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物聯網對公共安全管理的影響和調整
物聯網技術在我國各種大型活動當中已經展示出了它巨大的魅力,但是它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也該公共安全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為公共安全管理帶來智能化打下了基礎
重點場所的安全護衛:在國家的政府機關或者是人民基礎設施場所建立起了物聯網安全管理體系,重點加強了低漏、低虛的警率周邊安全防范,加大了抵御外力入侵的力度。交通、消防、危險物品安全監管方面:從最初的對車輛信息和道路狀況的檢測的應用,到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的防范應用,發展到對危險物品的檢測應用。物聯網都體現出了高度的敏感性,為社會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證。
(二)對現有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物聯網的發展,推動了安全管理模式的改良。用物聯網的技術來審視現有的安全管理模式,發現其中存在著諸多的弊端。首先是事前預防理念強調不多,現有的政策只注重對事件的預警,而在事件的預測和預測措施上沒有足夠的重視。其次是管理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物聯網的到來,使對物品的狀態檢測和信息傳輸成為了現實,提出了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要求。
三、物聯網條件下的公共安全管理應對策略
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會對社會的生產力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也會在社會上造成強烈的反響。政府部門有義務對于變革進行正確地引導,消除變革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確保公共生命財產安全。
(一)政府在物聯網開發過程中應掌握主動權,避免出現安全問題
面對物聯網迅猛的發展速度,政府只有占領高點,掌握主動權,才能采取積極有效地措施應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在法律層面,網絡安全問題應該隨著物聯網同時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物聯網的安全監管立法是物聯網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內容;在技術層面,政府部門加強物聯網核心網絡的管理力度,確保核心數據不被竊取,保證核心層次的安全性;在管理層面,在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同時,不能放松安全管理工作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物聯網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二)構建公共安全防控體系,提升公共安全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
政府部門應該從觀念、布局到工作重點和技術手段上適應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跳出互聯網思維的限制,構建一套成熟的安全防控體系,推動安全管理模式的更新。事故檢測防范系統方面:利用各種傳感技術,建立起一套具有自動識別、感知、判斷和報警功能的檢測防范系統,應用到社會的各個行業,加強安全預防工作的力度。
城市綜合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搭建一個綜合城市管理平臺,把城市中的各個部門結合起來,使他們協調一致的進行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各單位的協調性和統一性,確保監測、預防、決策、處置等工作高效地進行,避免信息封閉、各自為政現象的產生。
身份識別系統:這里的身份包含人的身份和物的身份兩層含義,對于具有危險性的人和物進行有效識別、動態控制。公安機關應將物聯網技術和金盾工程結合起來,打造一個覆蓋面廣泛地身份識別網絡。
四、結語
總之,物聯網必將成為將來社會工作和生活的主流,也會成為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政府必須充分重視物聯網條件下的社會安全問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確保其環境的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1]楊躍杰.論公共安全管理專業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1).
[2]劉乃源.整合式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的參與途徑與模式構建[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
關鍵字:交通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安全平臺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在國家信息化體系建設中,政府信息化是整個信息化的關鍵,電子政務作為實現政府信息化的手段和途徑,不僅是信息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信息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近年來,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普遍都把電子政務建設作為推進信息化,增強政府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交通電子政務的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交通電子政務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包括:
1.1 交通信息資源整合程度不高
從全區交通系統來看,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薄弱,仍然存在網絡不能互聯互通、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島、重復建設、信息安全隱患、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各級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大量的業務應用系統和數據庫,積累了大量交通信息資源,但是這些信息資源結構各異、存儲分散,并由不同的單位負責管理,從而造成了資源的分割,使得資源無法共享。近年來,部分省廳積極探索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從全國范圍來說,交通信息資源整合程度不高,共享程度不夠。目前,僅有1/3的省廳通過數據庫接口、電子郵件或光盤實現與交通部的數據交換與共享。
1.2 行業層面的應用系統開發緩慢,建設資金受限
各地交通管理部門都開發了路政管理系統、運政管理系統、港航運政管理系統、養路費征收管理系統、公路建設項目管理系統等。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協調,全國性的行業層面應用系統開發緩慢。電子政務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高投入的系統工程,由于經費還沒納入基礎設施建設中,因此經費渠道不暢,投入資金有限,直接影響了交通電子政務建設的步伐。
1.3 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在交通行業建立的政務系統、政府網站中普遍存在著重視政府和企業而輕視公眾,重視政務信息公開而輕視在線辦事和公眾參與的現象,各部門對電子政務的認識及對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性、趨勢性、需求認識不到位,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應用技能不高。在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2007)中對交通部政府網站所做的用戶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公眾對政府網站的滿意度和認知度與我們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線辦事與信息服務水平與公眾的期望值差距非常大。
2. 如何解決交通電子政務建設面臨的問題
2.1 建立行業基礎數據庫
交通系統門類多、領域寬、戰線長、專業性強、服務面廣的特點造成了信息"部門化、分散化、孤島化"現象嚴重。因此要根據交通行業特點,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行業資源,建成一批交通基礎資源數據庫群,包括公路數據庫、道路運輸數據庫、規費征稽數據庫、港航海事數據庫、政策法規數據庫、標準規范數據庫、財務審計數據庫、科技項目數據庫、綜合統計數據庫、重點工程項目數據庫、人事勞動數據庫、車輛數據庫、交通地理信息庫、交通企事業單位數據庫、檔案數據庫等,以實現資源的公開與共享,提高交通行業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同時要統籌規劃行業信息資源,建立共享機制,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效益。
2.2 加大財政預算,整合行業應用系統,實行綜合管理
針對電子政務高投入特點,加大財政預算對電子政務建設的支持力度,應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加重對業務應用系統開發的投資,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建立和完善適應電子政務發展的融資體系,進一步拓寬電子政務建設融資渠道,發展多種融資方式。
現代化"大交通"體系,對行業應用系統整合和綜合管理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部黨組針對信息化工作提出"建立一套以交通部為龍頭的,實用、及時、靈敏的行業管理信息系統"的要求。交通部組織實施的信息化一期、二期工程,建成了行業信息專網和交通數據交換平臺,打通了部、省兩級行業信息網絡,從而構建了覆蓋全行業主要交通管理部門、大型交通企事業單位以及重要公路和港口的"信息高速公路網"。下一步主要工作任務是,各地充分利用建成的行業信息專網和數據交換平臺,逐步整合業務系統,推進部門間的業務協同,實現部、省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讓專網"活"起來,數據在里面"跑"起來。
2.3 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完善出行服務系統,提高公眾服務水平
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是電子政務的宗旨。發達國家進行電子政務建設時,均將方便群眾、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放在首位。交通電子政務建設應重視公眾服務,以政務公開、網上辦事、出行服務為核心,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公路、水路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是政府服務職能的最直接體現。應積極整合實時路況、道路施工、公路氣象、交通控制、道路客運班線、班次、換乘、旅游等各類公路交通信息資源,建立公路出行信息服務系統,以互聯網、呼叫中心、圖文電視、調頻廣播、手機短信、公共屏幕等手段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出行信息服務。應積極整合實時航道情況、施工情況、水文氣象、航道、船閘控制、水上客運班次、班線、換乘、旅游等水路交通信息資源,建立水路出行信息服務系統,以便捷、經濟的手段為水路運輸企業和出行旅客提供出行信息服務。
2.4 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措施
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人員培訓等方面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體制,明確交通電子政務的行政管理職能、行業指導職能、技術把關職能,強化電子政務的安全管理,有效指導和監督各部門的網絡信息活動,防止各種污染信息、垃圾信息在網上傳播,保證合法用戶對信息資源的正常使用,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根據交通電子政務服務對象的不同,合理劃分網絡安全域,針對各安全域的應用采用針對性的安全措施及策略。①公眾服務網,面向政務公開、公眾出行、公眾交流系統,如交通網站群,出行服務系統等;②辦公網,面向交通系統的行政管理,如辦公自動化系統;③專網,面向交通各行業協同辦公、統一調度,如視頻會議系統、視頻監控系統;④業務網,面向交通各行業的業務系統,以各業務單位為核心,覆蓋各管轄機構。如:公路、運輸、港航、高管的業務系統。⑤網絡數據交換中心,面向資源整合,提供各網絡安全域之間的網絡及數據的安全交換。網絡數據交換中心采用防火墻、負載均衡、流量控制、入侵保護、Web應用防火墻等網絡安全措施連接互聯網、及其他政府部門和企業。
結語
交通電子政務發展研究是一門跨學科、涉及范圍廣泛的工作。本文雖然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是理論觀點有還待進一步深入。目前我國交通電子政務系統的建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對它的研究和深入還有大量的工作,這正是以后筆者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林達銘.交通部電子政務的建設與發展[J].辦公自動化雜志.
[2]王輝,張麗.以電子政務為核心,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設[J].電子政務,2008.
[3]李卓君,哈斯達來 ,李冬梅.內蒙古交通電子政務實施研究[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07(02).
[4]張紅星.構建政府多部門聯動和數據共享機制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