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白發三千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李白詩歌;浪漫主義
李白是盛唐詩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詩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李白留給后人九百多首詩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珍貴財富,其詩歌具有一種激蕩宏大的情感張力,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縱觀李白詩歌,浪漫主義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將對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特色進行闡述。
一、李白的詩詞豪邁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氣奮發,豪邁奔放,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極其樂觀。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時也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量,它曾經鼓舞過眾多頹唐失意的人奮起前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詩人用他熾熱的感情、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懷,這種情懷大氣磅礴、排山倒海、一瀉千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字里行間充滿火熱的感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詩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者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表現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長安時,他滿心喜悅,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他明白自己只是個“御用文人”的時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傲然離去。另一個方面,李白的詩歌氣勢恢宏,意境廣闊。“噫吁口戲,危乎高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賀知章為李白的大氣深深所折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意境闊達,氣勢磅礴。
二、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構成各種瑰麗奇特的藝術境界。當現實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熾烈感情時,他便借助于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發想無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詩歌大膽地夸張
李白善于用大膽的夸張創造離奇意象,營造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珠濺玉迸的瀑布;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來描繪水流湍急,行舟如飛;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來描寫寺院中樓宇的高聳;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比喻無限愁思。
四、李白的詩雄奇飄逸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飄逸、瀟灑、富于想象力。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從高聳入云的奇山異嶺,到夢幻迷離的洞天星月,馳騁想象,天馬行空,創造出一幅幅虛無縹緲的仙界神話,令讀者無限神往。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些詩句描繪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五、李白的詩歌想象變化莫測
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發,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詩歌中的想象,一個緊接著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縱橫變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又如,“熊咆龍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賦詩,前無古人。天才使其構思敏捷,造語迅速;奇才使其詩風豪爽,視角獨特;仙才使其詩格飄逸,情緒超然。李白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范,他把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洋溢著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李白浪漫主義精神及風格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參考文獻:
一襲白衣的青蓮居士,似乎是每個中國人所熟識的吧。從“舉頭望明月”的思鄉之情,到“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再到“鐵杵磨成針”那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從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誕生的每個龍的傳人,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認識李白了吧。
李白嗜酒,他不是個醉若爛泥的酒鬼,卻終日抱著酒壇。常言道:“借酒消愁。”李白啊,真的是太過憂愁了么?所以才會終日在夢境與現實間掙扎,所以才會“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在李白的“斗酒詩百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生瀟灑的詩仙的另一面。
我想李白是執拗的,“天子呼來不上岸,自稱臣是酒中仙。”像小孩般執著的脾氣,只因不愿當個只屬于皇上的詩人;李白亦是清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沒有那樣自由散漫的個性,沒有那樣明凈的心,恐怕是很難說出這樣的諍言的吧;李白應是個樂觀積極的人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他的豁達,并不是假君子真小人的戚戚妄語,而是詩仙骨子里的灑脫大氣啊!
但就是這么個滿腹經綸的“文曲星”,因那“可憐飛燕倚新妝”的千古佳句,和貴妃娘娘的一句輕怨,而被李隆基流放到了荒蠻之地,唉,可悲,可嘆哪!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晨起,我挽攏幾丈長的發髻,插上一只櫓束發,輕撩灰色的長衫,出門。一步跨到青藏高原,我來這里濯面,頓時驚愕,青海湖原只是掛在高原上的一滴眼淚,怎能濯洗我的顏面?怎能映照我的容貌?
秋天不知趣的蟲鳴擾我心扉,枯黃的葉子被秋風追殺,思春的草兒攆春而去,白白的秋霜掛在高處,是為春招魂的紙幡,還是向秋招安的小旗?天蒼蒼云卷西風,野茫茫鳥啼干枝,我默坐山崗,遙望蕭殺的秋,近看凄涼的景,悲從心起,眼眸泛淚,任小溪流瀉,溢了青海湖,滿了長江水,漲了東海岸,我在傷秋的思緒中,用我的悲淚浸濕了自己的羅襪,竟渾然不覺。
倏然,我站在水的中央,宛如一片孤島,詩經的堤岸和我掬手作別,采桑的妙女何時凋了容顏謝了花魂?雎鳩鳥悄然飛越了關山,邶風的小舟了無蹤影。
掬一捧清水洗我蒙塵的面,撫一下水波照我疑惑的容,抻一抻衣整我樸素的裝,水中的我怎地是鶴發童顏?我五千丈的身軀竟能成倍的翻長?我的長衫被緣愁截成了短褂,衣難遮體羞煞顏面。我站在水之中,是想在水湄的深處打撈起一粒快樂的珍珠嗎?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吾兒,吾兒......吾兒不在?水茫茫的世界上只容得下我一個人的悲嗆,只留我滿目不老的滄桑,好吧!我把這滔天的水統統做酒,飲下,能否消除萬古的憂愁???但我這飲者一定會留名丹青。
秋霜,秋霜!你不動聲色地漂洗了我的長發,你這鼓動黑發謀反的叛賊,你這卑鄙小人,你是......我不和你廢話,倚天拔劍,直刺你的心窩。
一、揣摩詩歌的意境
黑格爾認為,在藝術創造里,心靈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須統一起來;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而詩歌這種經過心靈化之后表現于讀者思想中的東西也就稱之為詩歌的意境了,一首詩歌寫出來之后如果不能給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詩,好的詩歌必定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不論這種享受是喜的還是悲的,是明的還是暗的。我們來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詩人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離開揚州之后,仍然魂牽夢繞;這首詩以調侃的口吻,詢問在揚州為官的友人韓綽,在這秋深月明之際,你是否在與你的某個或是諸位紅顏知己們在吹簫按曲呢?這里將想象中的情景與古時的傳說巧妙地重疊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見到月上中天,晚風習習,吹簫的美人冰清玉潔,風情萬種,依稀聽到悅耳的簫聲如泣如訴,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國秋夜,簡直是夢里江山……詩境空靈虛幻,美妙絕倫。即使是沒有去過揚州的人們,讀到此詩,也定然會在腦海中浮想聯翩,那美麗的情致久久縈繞在身邊……讀后給人以審美的。
二、知人論世,把握情感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詩是抒情的藝術,情緒和情感是詩的基礎。與其他文體相比,詩更能充分的顯示詩人的品格和情懷。例如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振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詞人作此詞時不但有一個時令背景(重陽佳節),而且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北宋滅亡后詞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使這首詞具有和一般的羈旅之作不同的特點。江左風光,歷來為生長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如今詞人身在江東了,卻并未感到喜悅。原因是中原被占,故鄉難歸,寂寞的旅途中,思鄉之情不禁更加強烈,憂國的凄涼情緒也更加深沉了。詞人結合特定的景物、時令、旅途狀況,層層轉進,如剝繭抽絲般的來抒發感情,最后凄然歸思,這樣抒情便顯得很自然。這種矛盾的統一,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美,使人讀來雖覺凄傷卻無壓抑之感。
三、抓關鍵詞句
詩歌最大特點是簡練,因此解讀詩歌,有時我們要具體到對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理解上。而解讀詩歌,我們需要的就是抓住這些關鍵的詞。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詩篇。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再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獨登臺”,“多病”一詞讓我們看到一個漂泊流浪,貧病交加,在風燭殘年之時,獨自登高的詩人形象,這位步履蹣跚的瘦弱老人獨自站著面對滔滔江水滿目哀涼,這怎么不讓人可憐?“艱難苦恨繁霜鬢”,“繁霜鬢”三個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鬢發,滿腹愁緒欲借酒來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濁酒杯啊,因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懷。寫到這兒,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詩人詩中透漏出的濃濃的苦悶也就躍然紙上了。
四、掌握一定的賞析技法
剛接觸這個題目的時候,許多同學都興奮不已,特別是對于“小說一族”的同學們,好像是點中要害似的,他們一起笑著說:“該看!”
我不屬“小說一族”,并且對讀武俠小說舉雙手反對,雖然我未曾有過讀武俠小說后的經驗,但這里也能說一點起碼的影響。
首先,讀武俠小說,浪費時間。每本小說的頁數至少千頁,這幾千萬的漢字又不是幾節課能讀完的。有些同學為了趁早知道故事結局,先把結局看懂了之后,但又對結局產生疑問,于是把故事的內容看個通透,其實是浪費更多的時間。更有甚者,癡迷于小說中千變萬化的故事情節,通宵達旦,加班加點的攻破了一本小說,然而,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家總能是消費者不斷的花錢。小說的最后一行字為“未完待續”,為了搞清楚小說中人物的最后命運,他們再次興起了無償加班工作!
其次,看武俠小說,無益于身體。讀武俠小說需要時間,需要精力,因此需要消耗身體能量,癡癡的盯著幾個不大的字,逐漸是自己的視力下降,明亮如水的眼睛戴上了厚厚的“酒瓶底”,看世界變得蒙蒙朧朧。每看完一本,身體都曾保持某個動作幾個小時。剛從夢境中蘇醒時,感覺全身酸痛,腦袋昏昏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勁,仿佛剛剛參加了一場格斗似的。
再次,讀武俠小說,最無益的便是學習了。上帝不但賜予我們美好的青春,而且賦予我們健康的身體,處在中學時代的我們怎能不學習呢?有些同學剛接觸武俠小說時,只是想作為一種消遣,可一看就迷上了。由最初的課下看,晚上不敢開燈,就打著手電筒在被子里看。第二天,上課的時間都被睡覺充滿了,一節又一節的重要課程在迷迷的睡夢代替,最終,本來較好的成績一落千丈。當發現時,才懊悔當初的不該。
不管從哪方面來說,中學生讀武俠小說都是不該的。
范文二
眼下,在中學生當中關于該不該看武俠小說的問題有不少爭議。我認為,武俠小說尤其是金庸、古龍等名家的武俠小說值得一讀。
很多人認為小說俗,沒有價值。一些中學生也把讀武俠小說當成學習之余調節身心,換換腦子或是打發時間的最佳辦法。雖然武俠小說屬于通俗文學,但內容多是關于生死、朋友、刀劍、大義、愛國、愛情、經濟、酒……一點也不俗氣,相反,不少主題還很高尚,使現代人缺少的美德。有人認為武俠小說太過血腥暴力,太殘酷,但這是“以暴易暴,以殺止殺”主題的體現,是維護正義的必要手段。還有人認為武俠小說太不真實,都是吹牛。那么李白的詩句,什么“白發三千丈”“黃河之水天上流”也有點太玄了。憑什么李白的夸張就是浪漫主義,武俠小說的夸張就是吹牛呢?再有人認為武俠小說文字粗俗,那他一定是專讀以武俠小說為幌子的小說了。僅將小說文學當成消遣是不夠積極的。細讀武俠小說可以學到許多東西。一些大家的力作堪稱“百科全書”。以《天龍八部》為例,其中包括地理、歷史、圍棋、佛學、道學等知識。這里面有很多東西是課本上根本學步到的。如果在讀武俠小說的同時注意吸取其中的知識那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