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第1篇

所謂頸性肩臂痛就是在頸椎系發生退變或勞損的基礎上,進一步受勞損或風寒侵襲所出現的一系列證候群。臨床常以頸、肩、臂部疼痛不舒,活動不便及四肢麻木為主要表現,個別患者常伴有肌肉萎縮。我們通過近10年的臨床實踐,對有資料可查的85例患者進行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現簡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85例患者均為成人,其中男性59例,女性26例;40歲以下20例,40~60歲為49例,60歲以上16例;干部58例,農民13例,其他14例;有頸肩病史者42例,外傷史11例,長期低頭工作勞動史32例;單純頸椎錯位16例,脊柱增生22例,混合型39例。有X線資料者35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年。

2 診斷標準

2.1有頸部癥狀①頸肩臂痛且僵硬不舒,轉向不靈活等;②有頸部反復落枕史,外傷史,長期低頭工作史,有頸椎病史且x線頸部拍片異常者。

2.2有肩臂部癥狀和體征 如肩臂上背等處疼痛不舒,臂部及手指有麻木觸電感,可因活動或夜間加重,患肢制動;功能障礙,其程度根據病情不一。

2.3凡具備2.1或2.2任何一條都可確診不排除頸椎綜合征及單純性肩周炎,必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肩臂痛或反射性疼痛。

3 綜合療法

3.1牽引 分有角度和無角度兩種。有角度牽引即頭稍前傾位牽引頸部多頸椎關節及椎體后緣增生處;無角度牽引適應于頸椎變形前后緣均有增生者。重量由4kg開始,控制在15kg左右,以癥狀緩解為度。時間由15min開始,控制在30min左右,每日1次。

3.2按摩

3.2.1頸部按摩:采用坐位以督脈和膀胱經脈為主,自上而下依次采用多指拿揉,多指撥揉,雙手掌按揉手法,各手法操作3~5遍,由輕到重以耐受為度。接著一手托上頜部,另一手托枕后,雙手同時向前上用力拔伸,再同時左右緩慢旋轉,反復2次活動到最大限度為度,牽引和頸部按摩手法主要以整復頸部移位,糾正變形,拉寬頸椎間隙,松解痙攣,疏通頸部經絡,活血散瘀,調節頸椎內外平衡,這是治其本,是主法。

3.2.2肩臂部手法:姿勢同上,于患部肩、上臂、前臂,前后上下依次行,雙手掌對揉,單掌按揉,多指拿揉,多指或拇指撥揉,肘滾揉,每部各3~5遍,于痛點處,肌腱粘連處,反復旋行,邊行手法,邊活動肩部,由輕到重,活動到最大限度。最后點按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肩中俞、臂膈、曲池、內外關、合谷等穴由輕到重,以酸脹麻為度。

以上療法每日1次,此手法主要對肩部癥狀適應,是治療本病之主法,可以與頸部手法依次進行。

3.3針灸主穴急性期取患側條口、承山、肩髑、肩貞、肩、阿是穴,恢復期取患側膏盲俞、條口、承山、足三里、阿是穴,配穴根據病情配風池、風府、風門、肩井、肩髑、臂、曲池、合谷、內外關等穴。急性期以毫針脈沖電流持續強刺激,慢性期刺激強度不宜過大或可用艾灸,每日1次或隔日1次。

3.4理療 采用直流電藥物導入治療是應用直流電將藥物導人人體的治療方法,它具有直流電和藥物兩種治療作用。

3.5封閉療法用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維生素B1及B12等行頸叢、臂叢阻滯及痛點局部封閉,一般每周1次,3~7次為宜。此法主要用以急性期粘連較甚者。

3.6鍛練以自行活動為主,視病情對頸肩臂部等進行生理活動,加強功能鍛練早晚堅持直至康復,以上各種療法,一般以10次為1個療程,間隙1周,視病情交替進行。

4 治療效果

4.1療效標準痊愈:自覺癥狀消失,功能恢復;顯效:癥狀基本緩解或明顯減輕,功能基本恢復;好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諸證無改變。

4.2治療結果本組85例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1月,平均20天。痊愈67例,顯效13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100%。

5 討論與體會

頸性肩臂痛病因復雜,病程較長而且反復發作,近年發病率有所上升,中西醫結合療效不佳,我們采用脊柱綜合療法,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牽引頸部按摩手法主要是治其本;局部手法針灸、理療等在于緩其急;封閉療法在于解除疼痛難忍,粘連較甚且伴有神經功能障礙者;自行活動有助于鞏固療法,是一套較完整系統性綜合療法。

本法簡單易行,經濟方便無副作用,患者易接受,值得山區推廣。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多功能溫熱理療床;頸椎病;頸痛

【中圖分類號】R271.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111-02

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和工作習慣的巨大變化,頸椎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頸椎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肩臂、頸和頭部麻痛,嚴重者還會出現肢體的酸軟無力,甚至會發生癱瘓和大小便失禁等問題。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70例頸椎病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0歲至62歲,平均年齡為(40.5±1.3)歲。其中,非體力勞動者41例,體力勞動者29例?;颊卟〕淘?個月至18年不等,平均病程為(8.5±2.1)年。

1.2 納入標準:患者的臨床檢查結果符合我國的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不限男女,患者年齡在18歲至70歲之間,且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接受治療,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易發生失訪的患者;屬于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患有合并嚴重的精神疾病、腦卒中后遺癥、心肌梗死、創傷、惡性腫瘤、骨質酥松癥、內分泌系統、造血系統和肝腎系統疾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本次臨床實驗選擇延吉喜來健有限公司生產的CGM-RHI/RH-H型多功能溫熱理療床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將多功能溫熱理療床調解為“自動模式”,實施38min整體的外部治療。治療部位為頸椎病灶部位,將機器的外理療頭放置在患者肩部穴位,如肩髎、肩髃、巨骨、肩貞和肩井等部位,內理療頭放置在患者的頭頸后部。用于頸椎病的臨床配合治療,整個治療過程控制在38min左右,每天治療一次,每10次為一個療程。

1.5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我國中醫科學院所頒布的頸椎病體征和臨床癥狀評分標準,分別在治療開始前和治療3個月后,對本次治療的效果進行一次評定。

療效指數=(治療前的評分結果-治療3個療程后的評分結果)/治療前的評分結果×100%。療效指數大于70%為顯效,療效指數在30%至70%之間為有效,小于30%為無效。

1.6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檢驗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對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 如P

2 結果

患者使用多功能溫熱理療床治療前,體征和臨床癥狀平均評分為(25.2±7.2)分,治療3個療程后平均評分為(10.0±6.2)分,治療前后體征評分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頸椎病是由多種復雜原因所導致的脊椎內外平衡失調,從而壓迫或刺激交感神經、脊髓、椎動脈或頸神經根所造成的一種綜合癥,其主要的發病原因包括:關節突關節病變、鉤椎關節退行性病變和椎間盤高度縮減等。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上肢及頸部的疼痛,同時伴有運動功能障礙和神經支配區感覺缺失等。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的長期積累,頸椎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

多功能溫熱理療床是現階段較為常用的一種頸椎病臨床治療方法,其主要原料為天然玉石,能夠發出電磁場和遠紅外線,其中,遠紅外線能夠改善患者的腰部和頸部循環,加快致痛物質及二氧化碳的排泄,促進氧氣和營養物質吸收,增強新陳代謝,增強細胞膜通透性,從而起到抗風濕、消腫、抗炎的作用。理療頭能夠控制交變電磁場的輸出,使熱磁振傳感帶緊貼患處,發揮鎮痛、解痙、消炎、疏通經絡的作用。同時,理療頭內部的按摩能夠通過人體自身質量的壓力來按摩和擠壓脊柱周圍的肌腱和肌肉,緩解痙攣和疼痛,放松肌腱和肌肉,改善頸椎部血液循環。多功能溫熱理療床治療頸椎病具有不良反應少,患者耐受性強,實用性好,以及操作簡單易行等特點,因而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龔樹輝,楊繼文,丁濤,趙振彪,李忠權.生活方式干預對頸椎病康復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8(19)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第3篇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20歲以下1例,21~40歲13例,41~60歲34例,60以上2例;年齡19~68歲;病程1個月以內7例,1個月~0.5年35例,0.5~1年6例,1年以內2例,病程2周~5年;左側面肌痙攣23例,右側面肌痙攣27例。嘴角、眼周同時痙攣41例,單純眼周痙攣9例。全部病例經頭顱CT或MBI檢查,以排除顱內病變。

治療方法:①針炙療法:針刺以活血熄風、通絡舒筋為原則。取穴:百會、印堂、人中、承漿、雙側風池和太陽為每次必選穴,以眼周肌肉痙攣為主者選取患側瞳子、下關、承泣、四白、絲竹空、迎香穴中的3~4穴;以口周肌肉痙攣為主者選取患側地倉、迎香、下關、頰車、口禾、大迎穴中的3~4個穴位,眼周合并口角部肌肉痙攣者取以上5~8個穴位。針刺方法: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華佗牌0.3mm×30mm毫針,避開血管快速無痛淺刺皮下,得氣即止,不行捻轉提插,行針30分鐘,每10分鐘輕輕彈拔針柄3~5次,以便面部穴位氣血暢通而不傷血脈肌肉,面部以外選取雙側合谷、太沖、頭臨泣、足臨泣、三陰交、血海、陰陵泉為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0.3mm×30mm華佗牌一次性毫針,雙側合谷、太沖、三陰交、血海穴直刺0.5~1.5寸,得氣后施以補法;雙側頭臨泣采用向上斜刺法,刺入頭皮下0.5寸,平補平瀉;雙側足臨泣刺入0.5~1寸采用瀉法。行針45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為度,不強行捻款轉提插,以防加重患者恐懼心理影響治療和刺激加重痙攣癥狀。以連續針刺治療7天1療程,療程間歇3天,共治療6個療程。②指激按摩:沿頭、面、頸、肩、肘循三陽經絡走向,力度為輕、中、重達深筋膜之間,反復按摩數次,約30分鐘。1手扶枕部,另1肘托著下巴提撥復位各2次。1次/日,7天1療程。③物理療法:針刺同時配合TDP照射患側面部,距離以患者自覺溫度舒適為標準(一般30~50cm),治療時需保護雙眼,每次30分鐘。取針撤燈后用838A型超聲波治療儀,確定治療部位(痙攣明顯處)后局部酒精清潔,涂上耦合劑,使治療頭垂直對準治療區,與皮膚緊密接觸,做上、下或周圍緩慢移動,功率設定強度1~2級,時間設定10分鐘。1次/日,7次1個療程,休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①治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解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肌電圖恢復正常;②顯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解除,半年內有復發,肌電圖有改善,偶見患側肌纖維震顫波及肌束震顫;③好轉:面部肌肉抽搐幅度明顯減輕,次數明顯減少,肌電圖仍不正常;④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減輕,肌電圖不正常。

結 果

50例患者臨床治愈32例(64%),顯效10例(20%),好轉6例(12%),無效2例(4%),總有效率96%,其顯效率24%。

例1:患者,女,50歲,顏面痙攣2年,于2001年3月2日來我科就診?;颊哂?年前不明原因突然出現左側眼睛跳動,逐漸發展到左側面部肌內抽動,經中西藥治療,病情有所緩解。近半年來,因工作繁忙,精神緊張,病情加重,每天左側面部肌肉抽搐不止,再用中西藥物治療無法控制,而來我科求診。癥見左側面部抽動頻繁不止,面肌抽搐時口角向右側移動,左側眼裂明顯小于右側。血壓120/80mmHg,無面癱史。診斷為面肌痙攣。按上述方法治療40天而愈,隨訪1年未復發。

討 論

現代醫學對于面肌痙攣的病因病理尚無明確定論。認為面神經在內耳門附近受到小腦后小動脈分支壓迫所致,造成傳入感覺纖維于傳出感覺纖維發生“短路”,激活運動纖維引起面肌痙攣,或者認為面神經發自腦橋,經過在內耳門行走在面神經管中,經過莖突孔進入腮腺,分布面部表情肌等部位,其發病為面神經通過的任何部位,特別是膝狀神經節受到某些病理性刺激后,出現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引起而神經興奮性增強所致。少數可為面神經炎的后遺癥。本病呈慢性進行性發展,無自主緩解,部分患者發病若干年后,可發展成為完全面肌癱瘓,此時面肌抽搐停止。對于本病的治療,西醫目前尚無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多是給予安定、利眠寧或苯妥英鈉以及大劑量的維生素,對重癥進行酒精或藥物封閉、面神經減壓術等,但往往使患側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癱瘓進而萎縮,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針刺治療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針刺信號與某些異常傳入信號吻合,從而降低了異常信號的傳入,消除了面神經的異常興奮狀態,使面肌痙攣得以緩解乃至消除。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第4篇

頸椎病是康復科門診的常見病、多發病,病因復雜。目前治療方法很多,療效不一?,F將2007年8月~2008年6月對該類患者184例進行分組對比治療,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4例,男92例,女92例,年齡35~75歲,病程1個月~20年,其中以低頭工作為主的102例,其他原因為主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92例。

1.2 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年齡35~75歲;(2)頸、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3)頸部活動時癥狀加重;(4)頸椎旁壓痛;(5)肩及上肢感覺障礙、肌力下降;(6)壓頂試驗或頸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椎體和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頸椎CT可見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后骨贅形成。

1.3 排除標準 (1)35歲以下或75歲以上;(2)合并有頸椎骨折、脫位、關節結核、腫瘤;(3)其他類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型、食管后壓迫型等)的頸椎??;(4)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5)不能按要求進行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以WF-420微電腦仿生治療儀,將電極放在頸背部穴位,如有肩臂部疼痛,把電極放在肩胛部穴位,調至患者感覺舒服為度,每日一次,每次25 min,配合口服銀杏葉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

1.4.2 對照組 以頸痛顆粒(山東明仁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4 g/次,3次/d,兩組均以2周為一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1.5 療效標準

1.5.1 臨床癥狀體征記分法[2] (1)頸臂疼痛:頸臂重度疼痛,夜間難忍(3分);頸臂中度疼痛,影響工作與生活(2分);頸臂輕度疼痛(1分);正常(0分)。(2)手臂麻木:明顯的過電樣竄麻,持續不減(3分);麻木持續不減,但程度較輕(2分);間歇性麻木,多在睡眠或晨起時出現(1分);正常(0分)。(3)頸部功能活動:頸部活動功能明顯受限,后伸或側屈

1.5.2 臨床療效標準 主要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積分的改善率進行判斷。臨床治愈:癥狀及陽性體征基本消失,頸臂功能恢復正常,癥狀體征積分下降>90%;顯效:癥狀及陽性體征明顯改善,頸臂功能恢復正常,癥狀體征積分下降70%~90%;有效:癥狀及陽性體征好轉,頸臂功能改善,癥狀體征積分下降40%~7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癥狀體征積分下降不足40%。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04%,治療組為78.26%。Ridit檢驗提示,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u=1.97,P

3 討論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的一組癥候群。因其病理改變及病理機制不同,臨床表現有很大的差異,臨床上除頸痛、后枕痛及頸部活動受限等一般性頸椎病癥狀外,還可出現因頸脊神經根被壓迫所致的神經疼痛,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頸椎病為中老年人臨床常見病,因椎體及其周圍軟骨和椎間盤損傷性以及退行性改變,影響到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等結構所產生的水腫、黏連,以進一步刺激神經組織產生各種臨床癥狀。電腦仿生治療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三大特點:(1)中頻電流:能促使皮膚電阻下降,擴張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及水腫,作用于人體經絡可調節氣血,提高免疫功能[3]。(2)遠紅外熱療:是中醫常用的祛風除濕治療法,可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滲出液的吸收,具有促進和改善人體微循環的功效。(3)動靜雙重磁場效應:一定劑量的磁場作用于人體穴位可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具有明顯的止痛、消炎、活血化瘀的功效,動靜雙重磁場結合,對人體生物磁場的調節作用更加明顯[4]。(4)口服銀杏葉膠囊能清除自由基,保護神經細胞,調節血管緊張度,改善血液流變學, 改善組織代謝,改善微循環和脂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肢體麻痹癥狀,并改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不適[5]。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有良好的止痛解痙作用,磁場生物效應和溫熱作用能使血管擴張,增加頸部血流量,改善局部組織新陳代謝和營養狀況,有利于頸部無菌性炎癥的吸收,起到消炎、消腫、緩解肌緊張作用。對頸椎病神經根型的患者尤為適用,由于操作簡便,療效明確,安全實用,舒適而樂于被患者接受[6]。關于磁場和生命之間的關系,中頻治療在人體的作用,近20多年來已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對頸椎病等骨關節病的治療已得到肯定,我科通過使用微電腦仿生治療儀對頸椎病骨關節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豐富了社區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課題,為創造社區衛生服務的品牌增添了內容,更好地體現社區康復服務為居民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 伊智雄.實用中醫脊椎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27.

3 毛容秋.國內應用幾種物理因子鎮痛的概論.中華理療雜志,1994,17(2):102.

4 元國英,陳全榮.磁療對燙傷大鼠皮膚痛閾和創面愈合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1999,21(1):24.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落枕 循經走穴刮痧法治療

落枕是指患者頸項部疼痛、活動障礙的一種病癥。本病 多見于 成人,氣候潮濕地區居多。我根據落枕的發病機理,運用中醫經絡學說的基本理論,采從循 經走穴刮痧,達到舒筋活血、消炎止痛、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目的。使用循經走穴刮痧治 療落枕患者100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00例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0歲;病程最短3小時,最長2天。

2 治療方法

2.1 采用呂教授牛角刮痧板和呂教授刮痧活血劑,患者直坐,醫者站其后一手輕取刮痧板 以45°斜度,平面朝下,將呂教授刮痧活血劑涂抹在患部(頸部痛點)或穴位范圍的經脈線上 。然后循經刮拭,有效經穴:膽經為風池、肩井、懸鐘;三焦經為外關。經穴釋義:風池疏 風通絡、解痙止痛:肩井、懸鐘鎮痛解痙并活絡,是本病的有效穴。外關祛風寒濕邪。刮拭 順序:后頸部、肩上、手臂外后側、小腿外側。每經穴刮拭1~5分鐘,每日1次,刮拭力度 要根據患者的體型、體質、忍受度來決定。被刮經穴由開始的韁硬感、不適感到經絡通時以 麻、酸、脹、痛及灼燒感為好。刮拭過程中盡量避風,邊刮邊囑病人自然放松擺頭,也可自 然呼吸,以促進氣血暢通。刮痧后會使汗孔擴張,半小時內不要沖冷水澡,可洗熱水澡,以 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治療效果。

3 治療結果

本組100例中,經1次治療癥狀完全消失者86者,占86%;經1次治療癥狀有好轉返回再治療者 10例,占10%;2次治愈4例,占40%,總結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劉某某,21歲,男,1999年11月12日初診。主訴:晨起后即覺后頸背肌肉疼痛,轉向困難, 低 頭吃飯、看書等很飽不適,并向兩肩擴散,伴有頭暈、煩躁感,查:左側肌肉韁硬、痙攣, 有壓痛感,痛不堪言。運用循經經穴刮痧1次,癥狀消失而愈。

5 體會

相關期刊更多

頸腰痛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安徽省教育廳

按摩與導引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中醫藥局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曲周县| 眉山市| 崇文区| 夏邑县| 盐边县| 拜城县| 临夏市| 泗阳县| 措勤县| 台中县| 哈尔滨市| 丹巴县| 定西市| 桐城市| 石城县| 茶陵县| 两当县| 丹巴县| 肥城市| 昌都县| 多伦县| 敦化市| 南漳县| 桃源县| 江陵县| 大悟县| 宁安市| 绥芬河市| 习水县| 田东县| 永济市| 伊通| 永平县| 西林县| 灵山县| 洞头县| 南京市| 玉田县| 涿鹿县|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