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關鍵詞:青少年 心理健康 素質 原則

一、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因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發展特點,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發展的需要。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發展關鍵期,由于意識發展及諸多社會原因,此時青少年的心理充滿了矛盾,他們處于三種矛盾抉擇之中,既有強力要求又缺乏獨立的能力;充滿理想又面臨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要改變現狀又有著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適應社會和謀求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失敗和挫折。由于經驗不足,缺乏應付苦難的策略與技能,往往會經歷心理困擾而不能解脫,這樣就需要及時的恰當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來。這比等到其有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再來治療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決也要徹底得多。同時,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幫助青少年減少對社會的不適應,減低不良的心理反應外,還能培養青少年對理想的積極追求,高效率的學習狀態,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這種發展性、積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發展的實際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學校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場所,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是通過學校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加以實施。作為青少年整體素質的一個部分——心理素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與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相提并論的一個重要素質,那么心理素質的培養和發展是否可以從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學校有開展教育活動的有力因素,無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教育的設備、氛圍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更為重要的事學校有著教育自身的良好特點,教育活動的計劃性、系統性、目的性都能保證心理健康活動的持續有效的開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動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滿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和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是傳授心理活動,分析心理現象;解決心理問題的一門全新的綜合、應用性學科,它涉及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衛生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即屬于心理學范疇,又屬于教育學范疇,還屬于社會學范疇,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學科,其根本目標在于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質、培養青少年優良的心理品質,提高他們的生存、適應能力,促進他們的自主發展潛能。其可分解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發展性:面向學校的全體青少年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其具有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層次:預防性:面對的是部分在學習、心理上有可能發生問題的青少年,對他們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其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產生。

第三個層次:治療性:及時矯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上,其重點是第一個層次,主要目的是預防和發展,主要面對的是全體青少年學生,是一種發展性的教育,并非矯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療簡單的多,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預防針要比患病后再打針吃藥效果要好得多,治療只會事倍功半,而預防會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日漸形成,智力、體力、道德意識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時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開始擁有自己的秘密,對未來充滿希望,朝氣蓬勃;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面對學業負擔的逐漸加重,升學就業等等激烈競爭帶來的巨大壓力,顯得無所適從。國外屢屢發生的校園槍擊案正是這一問題的極端表現。

這些心理具體表現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問題,如與異往恐懼、、性幻想等。2、學習問題,如成績不理想、升學受挫等。3、情感、個性問題,如情緒的不穩定、沖動性、極端性;自戀、閉鎖等。4、人際關系問題;如交往恐懼,與老師、同學之間關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個人身體隱患引起的心理問題等。針對這些問題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如下:1、針對青春期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校開設相應課程讓青少年學習性知識、性道德、性法律勢在必行。2、培養青少年學習興趣、學習心理障礙及用對措施;學習策略訓練、考試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調節自身的情緒情感;情緒情感訓練包括個體的性格、氣質、能力、興趣培養等。4、針對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撒謊、逃課、打架斗毆、吸煙酗酒、人際交往障礙以及缺乏責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負、多疑、嫉妒等心理進行剖析、調節訓練幫助這些孩子認識這些行為和心理,促進其良好行為和心理的養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應遵循的原則

1、目標性原則:要求教育者認清心理監看教育的根本目標,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2、科學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內容、教育方法與教育手段的科學性。要用科學的方法以科學、先進的心理衛生知識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基本知識對青少年進行教育。

3、疏導性原則:教育者要循循善誘,疏導青少年的心理障礙,要利用各種機會因勢利導,反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有問題的青少年學生。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一、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育要講究方式、策略,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都有自己的長處。可是,我們的教育過分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片面重視學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發展,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

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高中生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心理素質比較弱,自控能力不強。青少年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影響其心理的主要因素大多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主要表現為:

1.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心理隱患

俗話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所學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家庭的教育不當則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隱患。

2.學校教育不當,造成心理失衡

由于種種原因,使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學習為苦差事。

3.社會負面影響,造成心理障礙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孩子們變得無憂無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遷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企盼和呵護;現實社會的萬紫千紅、五彩斑斕,以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誘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為,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響。特別在當前,各種社會的傳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負面的影響,都會加重學生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礙。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素質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可見,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加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2.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中國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向往。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3.增進學生自我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處于成長時期的青少年,他們的獨立性和自覺性迅速發展,并開始深入到自己內心世界。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不夠清晰、全面。認識自我,它包括了個人對自己的價值、目標、動機,計劃,希望、要求的認識,還包括了個人對自己的知識、能力、地位、人際關系、交往水平的認識。正確地認識自我、接受自我乃是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該把指導和培養學生認識自我、作為德育工作的關鍵,使學生全面、科學、正確地認識自我,從而達到控制自我、調節自我,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

4.開設有關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學者班華曾指出:“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的要求。”可見,有針對性地在學生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當前培育人的重要任務。為此,學校應該每周開設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與此同時,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同時,學校應選配有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熱愛學生、熱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任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鑒此次課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理解、信任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價值。

5.優化課堂教學,重視心理品質的培養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陣地。教學的效果如何,不但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品質。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可使感知敏銳、記憶增強、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反之,消極的情緒,例如緊張、畏懼、懊喪、精神抑郁等,則會阻礙認知活動的開展,降低學習效果。

6.注重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關注

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高速發展的社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競爭、高壓力,人們的心理承受著以往從來未承受的巨大負荷。目前,青少年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這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

1.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有回避、恐懼的心態,缺乏科學的認識態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病聯系起來,有問題不看心理醫生、不找老師,不解決,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

1.2 教師、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在我國許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處在萌芽階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漠,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品質的培養。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變革同許多傳統習慣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遠比健康教育的發展來的快。

2.學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現

2.1 缺乏信仰、政治盲從

現在有些學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現不明事理、不辨真假、學習盲從等現象,在個人追求中一旦出現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棄等。

2.2 壓抑與自卑

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在人際交往、家庭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有些學生會產生壓抑自卑、萎靡不振、情緒低落等現象,進而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3 性格孤僻,不合群

適應能力差,團結意識弱,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對同學不愿深交,對待學習不夠主動等。

2.4 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

受疑心的困惑,在別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內心的平衡,為別人的成功而煩惱,為別人的失敗而慶幸,這是常見的嫉妒心理疾病。

3.作者認為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3.1 作為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造成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因素是來自于教師。要培養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教師本人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育者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3.1.1 培養真摯的師生感情

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可見,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基礎,而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學過程是師生心理交流、溝通的過程,是情感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要真誠地去關心和愛護學生,力求讓學生在積極、健康、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這種感情時,他們不僅體會到溫暖,受到鼓舞,并且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要求,積極地將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時,真摯的師生感情就像催化劑,促進學生努力奮斗。

3.1.2 尊重和激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品質,也是個體克服缺點而努力上進的重要動力,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要注意保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別是在學生遭受挫折的時候,注意多提供具體的幫助和指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并設法讓學生通過克服困難,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細微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努力,使他們充滿自信。這就要求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平時注意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從多角度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絕不因為其微弱而忽略這些小的進步,并且經常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希望、有前途,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自強不息。

3.1.3 一視同仁,不偏愛、不歧視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所說“心理活動的規律貫穿人的生命過程的始終,貫穿于人類社會實踐的始終,貫穿于每門課程發展的始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開始由傳統的追求物質生活到現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學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長的時期,同時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性階段,在這個重要的階段,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是教育部門的職責。當前,我國的很多初級中學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語文教師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眾多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發,探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策略。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時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性階段,發展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加強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歷年來,青少年犯罪已經屢見不鮮,一樁樁、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園突發事件以及種種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應向人們昭示著當代青少年學生諸多嚴重的心理病垢。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學校、教師和家長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漸上升。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無論從黨和國家教育方略的高度,還是從廣大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狀況的實際出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新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 

2.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傳統的應試教育,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是教師青睞的對象,教師基本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學生在考上大學、走向工作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會生活中屢屢碰壁。近年來,大學畢業生走極端的案例并不鮮見。一些曾經在初高中時成績優秀的佼佼者,在大學和工作時卻難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階段,由于成績的優異,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崗位,當這些學生自己獨自面對生活時,心理上的問題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來,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就是傳統應試教育對青少年一代的殘害。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學生的人格成為教師教學的一部分,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3.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與之相適應,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可見,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又標志著新課改實踐的深入和發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從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時展的必然選擇,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難點。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有交叉性 

《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而當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師絕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顧著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這里可以看出,語文新課程標準和全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之間,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這就為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初中語文教學本身也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國家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而教師在教學中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課堂教學氛圍營造等教學方法,都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這里可以看出,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總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時期,也是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極為重要。初中語文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4]14號文件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設計與優化;實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6-0008-03

課程化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需要。然而,目前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認識往往是孤立的、狹義的,即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致使未能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綜合效應。

一、隱性課程的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隱性課程的含義及特點

隱性課程的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源于西方。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在其專著《班級生活》中論及非正規課程,并正式提出了“隱性課程”這一概念之后,在課程理論研究領域以及學校所傳遞的經驗中,便有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之分。

目前,關于隱性課程尚無公認的定義,一些研究者們對隱性課程的解釋因其研究的哲學、社會學等理論基礎的不同以及知識概念、課程理論觀點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者將其理解為一種實踐或結果,也有人認為隱性課程是一種學習狀態,還有的將其界定為知識、觀念或者校園文化。更普遍的看法是認為隱性課程就是一種教育影響或者教育經驗。筆者認為,隱性課程是指在學校、班級的情境中,以無意識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價值、行為規范、情感、態度等發生影響的全部信息的總和及其動態傳遞模式。

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的。顯性課程是指在學校教育中有計劃的學科體系、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具設備、分班分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全部經驗總和及其過程。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前者是無意識的、無計劃的,而后者是有意識、有計劃的。因此,與顯性課程相比,隱性課程具有涉及范圍的廣域性、內容構成的繁雜性、影響方式的隱蔽性、發揮作用的非預期性、作用結果的深刻性等特點。

(二)隱性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隱性課程的上述特點使得它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具有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認知導向功能。這里的認知主要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包括對自身)的了解、掌握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相應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學生認知及其能力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說理灌輸,但也離不開長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體生動的環境影響。在現實的學校環境中,從物質環境到文化傳統,從集體規范到人際關系,從教師的言行舉止到教室的裝飾布置,都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考系,并傳遞出一定的價值觀信息,給學生以暗示,進而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2,情感陶冶功能。心理學理論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隱性課程恰好提供了現實的情境讓學生體驗感悟,從而使學生發展起良好的積極的健康情感。隱性課程作為一種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生動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在陶冶學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隱性課程的各構成要素來看,無論整潔文明的校容校貌,還是生機盎然的學習環境;無論是積極向上的校風班風,還是豐富多彩的校園集體活動,都是陶冶學生情感、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情操的重要的環境條件。

3,個性發展功能。個性是指個人在自然素質和心理特征基礎上,由于社會影響通過教育和人的實踐活動而形成的比較穩固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隱性課程的實施無明顯的教育指令和要求,受教育者往往都是自主地來看待周圍的各方面信息,自主選擇行動和感受,在接受影響的過程中無外在壓力。所以,在隱性課程環境中,人的行為和活動常常是在輕松自然的心態下進行的,人的這種主動性表現無疑對其個性發展是有利的。

綜上所述,隱性課程的特點及其功能的有效發揮決定了其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價值和地位。青少年學生在隱性課程的實施中是作為一個平等的、獨立的、自主的個體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這就滿足了他們渴望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也緩解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隱性課程的功能發揮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適應他們的接受方式。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的設計與優化

(一)學科滲透

所謂學科滲透,即通過學科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科學的學科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方向和靈魂,決定著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從而直接影響教學全局。傳統的教學目標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承,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累積。因此,要端正教學目標,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體性的學生觀、發展性的教學觀,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和諧的個性品質。

2,充分運用學科課程本身所蘊含的心理輔導資源。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應是徑直的、外露的、強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濡染的、滲透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機結合本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或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相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無意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認識、情意和行動技能。

3,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和諧的心理氛圍,是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學生良好心態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課堂氛圍的直接體現。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關心愛護學生,提倡師生平等,同時要求師生都要注重感情投入,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堅強的教師集體和團結互助的學生集體,創造良好的師生人際交往氛圍,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良好心態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寓教于“動”

所謂寓教于“動”,即指通過各種課外活動的開展達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課外活動具有自愿參與、自主活動、形式多樣、內容開放等特點,有利于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

1,以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基礎。發展心理學指出,能力水平、興趣傾向和個性特點,是制約主體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具體情況,從內容、形式和活動目的等各方面反映出活動者的差異。只有適應學生興趣特點、思維特點和操作能力的活動,才是有的放矢的活動,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2,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個

性特點和合作能力為主要目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愿參加、以興趣為基礎、以自主活動的探究性為主要方法,活動的目的更傾向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和開拓精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活動的設計,要從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活動方法等方面突出課外活動的主要目標,以實現“活動”的初衷。

3,以增強活動的可操作性、可體驗性、對學生的吸引力為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的設計,既要注重給與學生一定的認知導向、思想啟迪,又要使活動內容和方式、方法生動活潑,對學生有吸引力,還要使活動具有操作性,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的機會和過程,以避免學生對活動產生乏味和厭倦的情緒,也避免使學生感到自己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三)優化環境

校園環境即學校內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托。

1,創設優美的校園物質環境。校園物質環境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包括自然環境和設施環境等。物質環境之中隱含的價值、觀念、美感等,往往以暗默的方式傳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信息,對學生的認知和審美情趣起到導向的作用。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出發,學校的自然環境建設必須按照美的法則來進行,使學生身心愉悅、健康發展;學校的設施環境如校園的建筑設計和教室內的布置,必須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不僅要符合建筑學原理,還要符合心理學、教育學原理,融知識性、教育性、創造性為一體。

2,營造良好的校園精神環境。校園精神環境是指由學校內部許多無形的社會、心理因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包括學校的各種規章、守則、規范和組織及校風、學風、班風、人際關系等。校園精神文化環境一方面體現著學校管理者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規范和引導著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通過暗示、感召、移情、認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學生的心理品質發生變化,達到常規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校園精神環境的優化,尤其作為精神環境精髓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建設,應追求輕松、和諧、民主、文明的理想境界,注重對學生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的養成教育,應憑借良好的人際關系熏陶學生,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

綜上所述,學科滲透、寓教于“動”、優化環境,能夠從不同角度達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開發的重要途徑和內容。

三、實現隱性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一般策略

發揮隱性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是要利用周圍環境中各個方面的教育因素去開發學生的生理潛能和心理潛能。但由于隱性課程具有范圍廣、內容雜、影響方式隱蔽、影響效果非預期等特點,故其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會具有正向和負向兩種作用。為實現隱性課程的正向作用,即發揮積極因素的影響,同時有意識地抵制消極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從認識層面上重視隱性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

人的個性品質的形成、發展,不僅是接受顯性課程的結果,也是在隱性課程影響下實現的。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后一方面。與顯性課程相比,隱性課程的認知導向功能、個性發展功能和情感陶冶功能等發揮著獨特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全方位對學生實施影響,就應重視隱性課程的設計與優化。應將隱性課程的研究、開發和設計納入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規劃中,制定明確的目標、內容、評價標準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隱性課程的設計要符合和貼近學生的精神生活

作為教育對象的青少年學生,具有興趣愛好廣泛、活潑好動等特點,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渴望豐富的精神生活,既有身心愉悅的要求,也有求知的欲望,而且更主要的是有對他們價值觀進行引導的需求。所以,隱性課程的設計應采用寬松、和諧、融洽、親切的形式,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以增強教育的吸引力。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學所設計的環境中,符合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財富。“我們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畫、讀到的每句話,都能啟發他去聯系自己和同學。每座教學樓以及每一層的陳設布置,都是同各年齡段兒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適應的……照顧了少年和青年們的精神生活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和要求。”

此外,環境設計固然要體現無言、無求等特點,注意發揮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但不能失去目的性。失去目的性,就會使潛在課程影響失去方向。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否則就會脫離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精神生活的潛在因素才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要善于使各種潛在的教育因素成為學生活動的對象

青少年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內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就是青少年學生在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活動。外部環境的因素,只有作為個體活動的對象和感知思考的對象,才能對個體發生作用,才能顯示出它的意義和作用,才會映入個體的主觀意識,才能與個體的動機、需要、情感、意志等發生交互作用,將客觀環境因素與主觀世界聯系起來。因此,要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應善于使各種潛在的教育因素成為學生活動的對象。

(四)重視發揮教師的作用

教師是隱性課程的設計、實施者,他們本身的人格、舉止行為、態度觀念等就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因此,只有他們對隱性課程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較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有意識地設計和優化潛在的教育因素;也只有他們具有了善于設計、控制潛在教育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后,隱性課程才能得以更有效地實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思茅市| 淮北市| 建瓯市| 浮梁县| 涟水县| 白城市| 义马市| 观塘区| 祁东县| 昌吉市| 陕西省| 荃湾区| 汤原县| 云浮市| 英吉沙县| 安丘市| 车致| 兴化市| 梁河县| 余姚市| 怀集县| 新疆| 油尖旺区| 宁德市| 浏阳市| 澄城县| 江口县| 简阳市| 玉门市| 蒙自县| 崇州市| 札达县| 鹤山市| 龙门县| 无为县| 绥中县| 沧州市| 康马县| 筠连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