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素養培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8-0171-01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主要表現形式,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
1 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重要性
英語文化是指所學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
因此,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真正掌握語言的人,應該能在具體的話題、語境和文化背景中靈活運用語言。如果缺乏足夠的文化背景知識,一個語法再好、詞匯量再大的人,也很難達到與他人真正的溝通和理解。因此,英語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可脫離文化背景。
2 發掘高中英語教材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設計了大量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為培養高中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準備。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高中英語教材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2.1 英語國家地理歷史方面:涉及英語國家地理歷史方面的以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新西蘭》為例,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新西蘭,具體涉及新西蘭的地理概況、氣候特點、風俗民情、歷史等方面的知識等。教師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該利用下面的單元目標詞匯和句型導入課文:(New Zealand , lie off/on…, eastern coast of Australia, be made up of …, be surrounded by, to the north/south/west/east, the capital city, have a mild sea climate, subtropical, a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harbour, be famous for …, hot springs, heat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make electricity, national bird,Kiwi, the earliest people, Maori)。由此將語言技能訓練和語言知識的講授自然地融入介紹新西蘭這一中心話題,使學生在話題中掌握并運用這些單元目標詞匯和句型,描述新西蘭的地理方位和地貌(位于澳大利亞東海岸外,主要由南 北兩大島組成、北島多溫泉,靠近地面的熱量用來發電)、首都(惠靈頓位于北島)、氣候特點(其海洋氣候溫和多雨、環境優美潔凈,季節與中國正好相反)、文化歷史(新西蘭的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毛利人,現在的新西蘭人既說英語也說毛利語)等方面的知識。了解新西蘭最著名的動物是一種不能飛的小鳥Kiwi,它是新西蘭國鳥(national bird),也可以用它指代新西蘭人(New Zealander)。學生通過本單元課文的學習,增 加了語言知識,擴大了詞匯量,同時也豐富了有關新西蘭地理、歷史、氣候等文化知識。
2.2 英語國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教習俗:學習英語就是要了解英語國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教習俗,避免因為文化誤解導致交際失敗。例如:下面的幾個單元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材料。Book1A Unit6 Good Manners的中心話題是禮儀,比較全面介紹介紹了西方餐桌上的禮儀和生活中的道歉致謝。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必須掌握以下有關的英語詞匯和句型等語言技能和英語知識,其中包括:西餐食品用語(toast/ roll/ dessert/ starter/ tender white flesh);西餐餐具用語 (knives and forks/ napkin/platess);餐前禮儀用語(knowing how to use knives and forks/ when to drink a toast,how to behave/ two pairs of forks and knives/ forks on the left /knives on the right/two spoons);餐中禮儀用語(never touch beef or meat on bones/finish eating everything/don’t take more food than you need); 飲酒禮儀用語(drink wine or soft drinks,/drink to someone’s health).
教師要有目的引導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語言知識,了解西方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差異(如中國人認為飲酒碰杯、一飲而盡是禮貌,而西方人祝酒時不碰杯只喝一小口,以此表示禮貌)。
2.3 英語國家節日:了解英語國家節日方面的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的濃縮,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信仰選擇、風俗習慣、民間文學、神話傳說等等;中國和英語國家在節日方面也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中國人有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端午節, Mid—Autumn Day中秋節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通過學習英語國家的傳統節日的誕生背景、慶祝活動的形式,以及節日所反映出的一個民族習俗和文化,學生對英語國家主要節日、宗教傳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強了多元文化的意識。此外,相同身勢語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意義。Book1B,Unit21 Body Language,《身勢語》涉及什么是“身勢語”,“如何理解身勢語”“身勢語的跨文化性”等,具體介紹各種文化背景下身勢語的異同。在日本是指金錢,在法國人看來是零的意思,但在巴西和德國這個手勢表示不禮貌。
通過以上幾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學會了如何與說英語國家的人交往,提高了自己的禮儀修養,了解不同國家人的生活方式,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誤解,增強跨文化理解及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關鍵詞 小學生 數學文化 素養 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讓學生接受它的熏陶,透過數學文化的學習還可以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
然而,在當今的教育實踐中,數學教學過于關注知識掌握、重技能的訓練重結論的運用,忽視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傳統數學教育中學生對數學文化的感悟是隨意地、因人而異和不知不覺的。而新課標要求我們要把它改變為有計劃、有目的、自然地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幫助我們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深刻地認識數學和真正地應用,讓數學真正地發揮它應用的作用。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使得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學生執著奮進的探索精神
新教材注重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更注重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如《圓的周長》一課,如果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只是對書上的介紹進行一個簡單的閱讀,讓學生了解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貢獻,并進行簡單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不夠的。在研究過程中是如何“借助正多邊形周長研究圓周長”,然后做成一個動畫形式的多媒體課件,讓這一過程,通過一個很簡短的動畫,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不但通過書上的文本進行粗略的感知,還讓他們對于這個內容作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祖沖之研究圓周率的偉大數學思想和智慧。通過這些小的細節,培養學生不滿足于原有結論,不斷超越、執著奮進的探索精神等,而這才是我們應該透過課堂中的數學史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的東西。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思想教育。
二、加強教師文化底蘊的提升
如果說數學需要“文化素養”,那么首先教師更需要“文化素養”。教師的文化底蘊是培養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保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數學的理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都反映了教師的文化修養。首先,教師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數學文化素養。其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數學文化品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教學《奇妙的圖形密鋪》一課時,老師出示一張江面落日圖,美麗的夕陽,波光粼粼的江面,讓學生不由得聲情并茂地吟誦起了《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師:在這首古詩中你覺得用得最好的是哪個詞?(板書課題:鋪)的確,鋪字形象地描繪出了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江面照射過來,就像“鋪”在江上,非常形象,這個詞用得真是太妙了!這樣新穎的教學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新課標把數學文化教學的選擇權交給教師,充分體現了對數學教師的尊重和信任,為培養小學生數學文化素養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三、挖掘數學中文化資源,意會數學中的美
數學課堂是數學文化滲透的主要渠道,而學生則是課堂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讓他們去挖掘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其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
從四年級開始,每冊教材都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掌握畫圖,列表,列舉,還原,置換等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求遇到不同問題應用不同方法、相同問題可用不同方法、不同問題可用相同方法等.這就使學生開闊眼界,遇到新問題,除用原來的方法外,可促使他們想象更新的方法,培養了數學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數學問題要多增加綜合發展性和思維開拓性,改變呆板的單一題型,減少機械模仿,淡化技巧形式,增加探索性、開放性的情景問題的研討。如果數學課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思維的快樂,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文化素養的提升。那么,數學的文化功能、數學的美的價值也就真正得到了兌現。
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中,適時介紹知識產生的背景,學習數學家探求的精神。在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中,有意提煉、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孩子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從數學的角度來提出問題、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培養學生對數學興趣的基礎上,意會數學中的美和辯證法的思想,讓學生的心田浸潤數學文化。
四、積極拓展活動效能體驗數學的美
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數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吸引力,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內容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游戲競賽
結合數學課本的某些內容,適當開展一些游戲或競賽,加深或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有利于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口算比賽、猜數學謎、玩七巧板、玩數學撲克、開數學“門診”。
(二)動手操作
如在低年級初步認識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課外作業就讓學生用這些平面圖形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圖案。在拼一拼中,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了美麗的圖案,從中豐富了感性認識,進一步熟識這些平面圖形,真實地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三)實踐應用
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收集常用數據,了解數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向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當我們努力把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與活動時,數學教學就會透過文化層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使他們人格個性、情感體驗的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每個人的數學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藝術教育;素養
1.引言
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它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而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以藝術教育為載體的藝術素養培養。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以及藝術素養等對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影響。只有清楚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問題,才能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層面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更好地使校園文化源遠流長。
2.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和問題分析
當前,許多高校都很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這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尤其在大學還開設了藝術選修課以及發起組織的各種藝術社團活動等都提高和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然而,由于學生認識上的不重視,忽視了自身藝術素養的培養;同時,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及師資力量的分布不均,造成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師資力量短缺的硬傷,使藝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再次就是在藝術教育的內容上表現的隨意性很強,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標準。作為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這些問題的解決就顯得尤為迫切。
顯而易見,學校可運用藝術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這是因為:藝術教育的本質力量在于它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感染、影響和培養人。藝術教育不僅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質,從而實現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達到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標。
3.藝術素養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3.1 藝術素養教育的作用
藝術素養教育可以凈化大學生的心靈,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藝術素養教育可開拓思維,開發大學生的智力潛能。藝術素養教育可以協調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無論音樂、美術、舞蹈或其他一些藝術,對于大學生的心靈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些藝術教育活動的展開滿足了年輕人對于自身天性的追求,有益于他們的身心發育和成長,這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3.2 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學生豐富閱歷,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它能讓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有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校園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環境與文化氛圍,對學生有著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深刻影響著每個師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過渡地帶,它能夠鞏固和加深課堂專業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校園文化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各種潛能,鍛練多方面的能力,其活動展開的過程也是學生的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4.強化學生藝術素養培養,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新路徑
4.1 強化藝術素養培養
藝術素養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的成長和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達到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標。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
(1)要面向全體學生舉辦藝術門類講座,開設藝術教育選修課。像音樂知識、古典音樂欣賞、書法、攝影、繪畫等講座以及樂理基礎、視唱練耳、合唱、美術鑒賞等課程,將這些課程列入教學計劃,選修的學生,通過考核取得成績,由專職教師組織實施。
(2)展開靈活多樣的課外藝術教育,著力培養藝術骨干。讓藝術教師主動深入基層,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舉辦講座、排練節目和指導文藝演出等。同時,還要面向文化藝術社團,提高藝術教育工作的水準。像學生藝術類社團舞蹈隊、劇社、模特隊等,可以舉辦各種藝術門類培訓班,開設聲樂課和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以及展開“校園文化藝術節”等豐富校園的文化藝術活動,使藝術教育更上一層樓。
(3)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將課程主要分為三類:藝術理論賞析型選修課、藝術實踐型選修課以及以藝術團為教育對象的藝術選修課。通過這三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對藝術歷史、思想、形式和內容、風格與技巧、審美與評價的基本知識,獲得藝術賞析的基本能力,理解藝術思維,建立藝術的文化觀念及綜合的人文科學藝術觀念,培養綜合的實踐、欣賞和藝術思維能力,獲得較為全面的藝術文化教育、藝術素質教育。
(4)加強科學研究,促使藝術教育更深層次的發展。高校藝術教育的科學研究是藝術教育的生命線,是藝術教育的未來。學術研究的水平直接關系到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鞏固和發展,它對高校教育改革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4.2 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新路徑
為了更好的弘揚和發展校園文化,解決當前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一些問題,使校園文化的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為此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校訓校風、制度建設為載體,形成學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體現,也是文化積淀的高度濃縮,它可以引導師生的價值觀念以及做事方式,有利于形成師生們共同認識的校園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關系到學校的持續發展。
(2)加大環境建設的投入,積極營造和諧融洽、優雅的育人環境。一是室外環境建設。應注意發揮校園室外環境的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二是人際環境建設。通過建設真誠有愛、互助合作的師生關系,重視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人際環境建設,才能使這些美德深入學生心靈。
(3)豐富校園活動內容,發揮學校社團的主力軍作用。在校社團的組織下舉辦人文教育系列講座和主題報告活動、攝影藝術大賽、模擬法庭、英語風彩大賽、電子競技大賽以及開展支教活動等,從而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營造出健康高雅的校園人文氛圍。
5.結論
總之,校園文化的功能集中體現在它能優化育人環境,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采用藝術講座與藝術選修課相結合、課內藝術教育與課外藝術教育相結合、藝術教學與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理論與實踐、技能訓練與藝術審美、藝術教育與培養人才相結合的原則,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藝術教育活動,才能迎接到校園文化建設更美好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林澎,龔曙光.藝術產生概論[M].湖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楊辛耕.藝術教育基礎[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穆艷杰.論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環境”與“心態環境”的關系[J].長白學刊,2003(06).
【關鍵詞】文化素養;初中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7-0176-02
《英語課程標準》定義了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識的過程”,確定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同時,《英語課程標準》將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一起歸并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可見,對目標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下面就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談幾點做法:
1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閱讀與演講
在集體閱讀的過程中,組內學生互相幫助,克服生詞障礙,力求整體理解段落篇章的含義。在演講的過程中,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將書本上的地理歷史知識與從網絡中搜集到的圖片重新整合,加以梳理歸納,播放幻燈片的同時進行演講。
《亞馬遜雨林》是擴充初中學生地理歷史知識的典范。在小組集體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們經過查字典,同伴互助等形式完成基本閱讀后,又在小組分工的基礎上分別以亞馬遜河的地理位置、雨林氣候、動植物分布、印第安人為主題進行演講。“The weather in the Amazon rain forest doesn’t change much. It stays hot all through the year, It often rains.”(亞馬遜雨林氣候變化不大,終年炎熱,經常下雨。)這類反映地理氣候的句子與段落在書中比比皆是。學生們選擇相關的圖片與英語關鍵詞組成幻燈片,在主題的引領下進行英語演講,英語日常用語連同亞馬遜的地理知識滲透到學生原有的人文知識結構中,補充并發展著他們對熱帶雨林的認識。學完《亞馬遜雨林》這本書后,學生們感受到了這個“地球之肺”對我們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學生對世界雨林的關注與擔憂,正是他們語言習得之后的人文感受。
上述以相關圖片、英語關鍵詞為幻燈片內容的英語講解,使學生在練習英語口語表達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有關世界的地理歷史知識方面的文化熏陶,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2 通過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感受西方的風土人情
通過課堂提問、討論、讀后感交流活動,教師引領學生感悟文本中細節和情景描寫,幫助學生感悟文字所傳達的西方生活氣息與風土人情。在師生、生生互動的交流中,筆者引導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捕捉與體驗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氣息。
如學完《海蒂》、《湯姆·索婭歷險記中》、《奧黛麗·赫本》等書之后,筆者提出問題:“教堂在西方人的生活中處于什么位置呢?翻翻書,你會在書中的很多描寫中發現它的影子。”在老師的安排引導下,不同組的學生在不同書目中分別尋找關于“教堂”的描寫。
如有的學生在《海蒂》第一章中找到當海蒂的姨媽匆忙進村子找海蒂的爺爺時,一個村婦在路口評論他的爺爺時說:“What! The old bad man? He never speaks to anybody, and he never goes to the church, What will he do to the child? You can’t leave her with him!”(什么!那個壞蛋?他從不與人溝通交流,也從不去教堂,他對孩子能做什么?你可不能把孩子留給他!)經過師生的共同討論與分析得出結論:在當時社會背景下,不去教堂禱告是不務正業的流浪漢的所為,是不為大家認同的社會道德行為;有的同學在《奧黛麗·赫本》一書發現這樣的描寫:美麗善良博愛的世界影星奧黛麗·赫本去世后被安葬在她家附近的教堂外。在羅列和討論具體事實情節后,學生們得出結論:教堂已“完全融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教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對文本的再次閱讀與討論,筆者幫助學生不斷感受和體會教堂在西方民族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意義。
通過課堂交流活動,學生們再次感受到了西方社會鮮活的生活情景,對西方社會的真實歷史面目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
3 通過組織專題討論,挖掘優秀人物形象的價值觀
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討論,分析文本中的優秀人物所擁有的價值觀,從而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基礎。英語教材中不乏一些佳作反映了具有勇敢、勤奮、博愛、頑強、無私、善良的優秀人物形象,對于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如在教授完《幕理小鎮》后,筆者組織學生展開專題討論:“Tom和Elzevir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你怎樣看待Elzevir最后的死?”在討論與交流中,有的學生說:“我非常喜歡Elzevir,他善良、勇敢、無私奉獻,是個值得敬佩的人!這個故事的最后Elzevir用盡生命的最后一份力量送他的‘兒子’約翰特倫查德上岸,自己卻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是令人惋惜的。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Elzevir對兒子無私的父愛。”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生活方式上東西方是有差異的,但在價值觀方面,東西方的判斷標準是相似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在品讀英語語言的文學作品中感受著、比較著東西方的價值觀。
如對奧黛麗·赫本這個人物形象的討論,有的學生說:“世界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晚年把更多的時光給予了非洲窮困的孩子,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她仍拖著重病的身軀去看望遠在非洲的受苦兒童,這與她童年的戰亂與饑餓經歷不無關系。她這種無私幫助別人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有的學生說:“赫本在她拍的最后一部電影中說的最后一句話是:Do things for others.短短四個詞,告訴了赫本做事的原則與標準——為他人謀福。”我在最后總結時,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正是赫本的無私奉獻品質讓她在影視界中受到獨有的尊重與敬仰。在教師講解、學生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得出:高尚的人格是贏得他人尊重的基礎。
4 精選課外讀物輔助英語文化教學
外語習得理論認為,學習者學習和使用英語應該在了解語言文化內涵前提下懂得語言表達的意義,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加深對語言理解感悟,還能夠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表達能力。根據上述教學理念,在英語課程教學中關注培養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拓寬學習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運用素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培養,能夠讓他們在感悟文化與語言相互交融中,深入體味其中的發展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促進他們學科綜合素養的生成發展。這也是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不可忽視的核心要素。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生 跨文化交際
一、前言
英語跨文化教學(English InterculturalTeaching)主要是指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內在的文化背景知識來影響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素養。這也說就是說,在英語教學中,關注跨文化發展意義,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感悟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使用規范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合理地運用英語,提高他們語言交際準確性和豐富性。學生通過對英語語言知識表象意義理解,從而加深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文化內涵的領悟,能夠激活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信心。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培養就是要在圍繞學生學習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教學發展目標,創新教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素養,以滿足他們的交際發展需要。
二、培養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依據
2.1文化是語言表達內核,具有一定內涵
語言與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載體。正如法國著名符號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無論從哪方面看,文化都離不開語言。”由此可見,語言是文化的外在存現形式。
2.2文化異域特征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前提
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異域特征,是一定民族在發展中的積淀,體現在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諸多領域額。學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前提下,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英語。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才能夠得到提高。
2.3跨文化表達內涵是學生語言表達基礎
學生在接受跨文化表達內涵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中西方語言表達異同,便于學生在學習運用過程中能夠運用合理的學習策略。學生英語表達需要借助一定的詞匯,而詞匯的文化內涵則是影響表達語義的重要因素。
2.4跨文化交際素養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體現。
學生要想掌握純正地道的英語語言表達思想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知識必不可少。語言交際的得體和地道不僅體現在用詞造句的語法正確上,還應該注重表達語義的豐富上。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培養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原則
3.1多元化原則
跨文化本身就具有豐富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根據文化的豐富性來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思維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素養。課程標準在“文化意識”的五級學習目標中列出了14種類型。這些類型,不僅是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重要體現,更是學生進行靈活運用必不可少的。
3.2互動性原則
文化是存在語言中的一種靜態意識形式。這種形式一旦與交際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有了動態展示過程,更能夠讓文化變得“鮮活”,體現其應有的價值意義。這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交際的發展需要,將文化內涵有機融入表達過程中,不僅能夠很好凸顯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更能夠提高表達的準確性。
3.3思辨性原則
文化作為一種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在使用上稍有不當,則容易產生消極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文化的使用特點,予以辯證的對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在發揚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運用辯證的觀點對待西方的跨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
四、培養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素養的途徑
4.1關注詞匯文化內涵,優化語句表達
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本組成的單位,也是體現語句意義的重要物質載體。在教學中,關注詞匯文化內涵,不僅能夠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表達效果,還能夠體現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綜合素養。在英語詞匯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在語句使用的過程中能夠緊扣詞匯表達意思進行優化組合。
我們在掌握詞匯文化內涵時,應該根據語句表達意境進行合理地尊和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注意:(1)準確感知語句的使用表達語境,挑選合適的英語詞匯,達到“句里有意,詞中有文”,讓詞匯發揮應有的文化表達價值意義。(2)關注詞匯的多樣化文化背景,讓詞匯的使用真正發揮其內涵價值,在使用過程中,應該圍繞詞匯的感彩、故事典故等方面予以綜合考慮。(3)拓寬詞匯文化交際內涵。我們知道語言中詞匯的內在文化內涵是交際的核心要素。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學生了解這些詞匯蘊含的文化,有助于他們更好地予以理解和應用,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中西方表達文化差異往往影響人們的表達思維和效果。例如,“狗”在我們中國人眼中,大多具有貶義,像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但在西方國家,則與此相反,像這樣一句話:Millie is called aluck,dog.如果不知道lucky dog(幸運狗),喻指“幸運的人”的內涵,翻譯出來的語句肯定會鬧出一定的笑話。還有像sea dog(海狗),喻指“老練的水手”;dog-ear a book(在書上折個狗耳),意思是“折書角”等等。學生只有掌握了上述文化的表達內涵才能夠真正學會使用語言表達。
4.2關注故事典故寓意,掌握交際規則
任何語言都有一定的產生背景典故。這種典故的產生,一方面,為語言的豐富使用提供了更為寬闊的使用空間,增添了語言的表達內涵;另一方面,能夠開闊人們的表達思維,讓語言表達變得更為輕松自由,便于人們能夠靈活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
在教學中,關注故事典故寓意,除了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之外,還能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習慣,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典故的使用,還能夠讓學生的綜合語言使用能力得到體現。學生在這樣的前提下更能夠進行交際。學生在這樣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更利于使用英語。具熊的憨厚可愛,其實不然,該詞源于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美國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
osevelt)(被人們昵稱為Teddy)。他在工作之余,喜歡打獵,尤其是熊。有一天他和一群朋友到林中打獵,突然看到一只站立在他面前的小熊,非常可愛。羅斯福一時起了惻隱之心,放走了這只小熊。此事經媒體宣傳報道后,美國的愛護動物者趁機大肆褒揚羅斯福總統的一念之善。這時一位面包店的老板靈機一動,根據那只可愛小熊的造型,制成一批玩具,命名為Teddy bear。不料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立刻銷售一空,大量制造Teddy bear出售,至今經久不衰。這樣,Teddy bear就有了表示仁慈善良的詞匯內涵。倘若明白了該詞的用法,定會恍然大悟。
4.3關注表達風俗習慣,提高學識修養
語言的表達習慣往往是語句運用的核心。這些習慣的運用,不僅能夠體現在文化意識領域中,更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比較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表達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學識修養。這種習慣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表達風俗習慣運用于語言交際,不僅能夠體現文化的內涵,還能夠彰顯學生的學識修養。
對此,筆者以為,在教學中注重跨文化表達豐富習慣,應該從如下幾方面進行:(1)注意語言交際的禁忌用語,像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稱呼長輩時,可降一輩來稱呼。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等。(2)注意人們的飲食用餐習慣。像美國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 dish),甜點(dessen)等。學生在了解這些飲食用餐習慣的同時,更能夠進行靈活運用(3)注意節日的慶祝方式迥異。像在《牛津初中英語?Fun with English》7AUnit3 Let’s celebrate!教學中,西方人對于像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等。像在感恩節,美國人都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團聚,通常有一頓豐盛的感恩宴,人們見面時互相問候:“Happy Thanksgiving Day toyou(to your family)”火雞(turkey)是感恩節宴會上最具有傳統特色的一道菜,感恩節宴后,一家人一般圍坐下來看感恩節橄欖球賽。學生如果有機運用,定會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