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內科護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臨床護理路徑是以患者為中心,由醫療團隊依據相同的路徑去實施醫療照顧行為與計劃,并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持續不斷的評估及修正路徑。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實現了醫療護理活動的程序化和標準化,培養了護士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護理工作轉變為有計劃、有遇見性的流程。將臨床護理路徑引入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直觀簡潔地了解整個住院過程中所需配合的各種事項。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就讀的2011級本科護生268人為研究對象,此階段本校進行《內科護理學》的教學,其年齡分布于20-22歲,均為全日制統招本科生,將這268名護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組間在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臨床護理路徑程序的制定 遵循循證醫學原則,同時參考衛生部下發的2009版臨床路徑和相關文獻資料,參考張春林主編的《臨床護理路徑》,以尹安春主編的《內科疾病護理路徑》為藍本,設計出支氣管哮喘、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肝硬化腹水、2型糖尿病等4個疾病的臨床護理路徑以供教學參考。如講解支氣管哮喘病人的臨床護理路徑為例:(1)入院第1日:入院常規護理,避免誘因,急性期臥床休息。遵醫囑采集動靜脈血標本;根據醫囑進行治療與處置: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激素、茶堿、B受體激動劑等藥物,遵醫囑給予鼻導管或面罩給氧,每分鐘氧流量為1-3L;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呼吸頻率、節律,深度,是否有輔助呼吸肌參與呼吸運動,監測呼吸音、哮鳴音變化,監測動脈血氣分析和肺功能情況,必要時可行心電、血氧飽和度監測。如果哮喘嚴重發作,一般藥物治療無效,血氣分析提示呼吸衰竭時,準備進行機械通氣治療。(2)住院第2日-第3日:完善相關檢查,遵醫囑復查血常規、血氣分析,必要時予吸氧,觀察氧療的效果。指導病人咳嗽咳痰的方法,必要時吸痰。鼓勵患者飲水,有利于痰液稀釋而排出,重癥遵醫囑及時充分補液。指導病人掌握吸入器的用法,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減輕焦慮和恐懼心理。(3)住院第4日―出院前1日:病情觀察:了解各項檢查結果,遵醫囑實施護理措施:吸氧,行有效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掌握疾病的自我監測及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4)出院日:完成醫囑相關的治療、處置,進行出院指導:指導病人正確的休息與活動,合理飲食,藥物指導,自我監測及提高自護能力等。
1.2.2 教學設計
將2011級護理學專業本科1-6班共268名學生隨機分為2組,兩組學生理論課教學以同一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臨床見習課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見習教學法;實驗組則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教學。
1.3 效果評價
1.3.1 評價指標。
《內科護理學》課程結束后,比較兩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且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2種教學方法的滿意程度的調查。調查表包括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提高臨床處置能力、提高臨床護理服務意識、提高評判性思維、提高操作技能等六個維度。
1.3.2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
2 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理論成績與技能操作成績的比較
如表1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理論成績優于對照組,且兩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技能操作成績比較中,兩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生見習帶教效果調查表
如表2所示,實驗組見習教學在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能力、提高臨床處置能力、提高護理服務意識、提高評判性思維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提高臨床操作能力及協作能力方面,兩組間無明顯差異。
3 討論
【關鍵詞】內科護理;人文關懷;培養;策略
21世紀的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人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日常的就醫過程中,對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其次,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變革,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醫療水平是基礎,而服務水平則是一種新型的競爭手段。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不斷創新服務理念,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水平,使中國的醫療領域服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行業的競爭力,是醫學教育工作者應當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內科護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不斷融入人文關懷的內容,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一、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必要性
當今時代,和諧社會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斷創新和努力,爭創成為服務型的團體和組織。在醫療領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已經是醫療服務者工作的重點。誠然,就醫的患者,都是處于人生中最脆弱的時刻,如果醫療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能夠適時給予人文關懷,就能夠讓病人感覺到人性的溫暖,從而使醫院獲得較高的榮譽。
美國學者Leininger博士曾經說過:沒有關懷就沒有護理。對于護理職業而言,人文關懷是核心,護理的本質就是對患者的關心和照顧,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在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本著對生命和健康的尊重,認真對待每一名患者,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因此,在當今時代,在內科護理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增強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培養,不斷增強學生的人本意識,樹立以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醫療護理服務水平。
二、如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1.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尤其重要。在內科護理的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利用身邊比較有感染力的事例,在內科護理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此外,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充分體會到人文關懷的實際意義。要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教師也需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在學生面臨困難時,施以援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文關懷的力量,從而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懂得人文關懷,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做到對患者的關心和愛護,提高護理服務水平。
2.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內科護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向學生灌輸人本服務意識。護理本就是一個服務型的職業,護理的對象是比較特殊的。因此,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尊重人、關心他人的優良習慣,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會本著對患者關心的態度,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照顧患者的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3.創新教學方法
在內科護理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傳統的內科護理教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而不利于培養優秀的服務型人才。而一名優秀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專業知識作為基礎,還需要良好的服務態度作為保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一些先進的事例,讓學生充分了解到在護理工作中,先做人、后做事的真理。
4.在情境模擬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情境模擬教學法是當今時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模擬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充分體會到人文關懷的實際意義。例如,教師在講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時,可以先搜集相關的病理視頻,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播放,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患者的痛苦和親人生離死別的畫面,讓學生在這種震撼的氣氛中,充分感受到作為醫療工作者應當給予患者以人文關懷。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分小組活動的形式,結合醫學實例,讓學生分別扮演患者和護理人員,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作為患者就醫的不易,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本關懷意識。
總之,在內科護理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本關懷意識和能力。護士是沒有翅膀的天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應當不辜負天使的稱號,真心誠意為患者服務,做到關心患者、愛護患者,促進醫療衛生行業護理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本文就內科護理教學中學生人文關懷意識的培養問題,闡述了幾種教學方法,或有不足,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戈冰.護理專業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07.
[2]Smith RL,Bailey M,Hydo SK,et al. All the voices in theroom:integrating humanities in nursing education[J].J ProfNurs,2005,21(1):46-51
[3]李秋萍,陳佩珍,蔣玉宇,等.護理課堂中人文教育的探討[J].現代護理,2007.13(6):519.
[4]李麗萍.感悟美國臨床護理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2):143-144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危險因素;風險管理
心血管內科主要接收高血壓、心肌病、心律失常與冠心病等患者,一般病情表現為急促危險,病情變化多樣且快速,病程時間長,具有較高的的病死率,對患者生命健康構成較大威脅,同時也加大了對患者與家屬的心理壓力、經濟壓力,而相關科室的護理工作也存在更高的風險率,容易引發醫患糾紛,投訴率和不良事件率具有較高比例,值得臨床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接收的20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齡范圍在43歲至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2±4.1)歲;其中疾病類型中,心肌梗死,21例,高血壓者28例,冠心病者28例,心律失常者19例,心肌炎者4例;觀察組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齡范圍在41歲至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1±5.3)歲;其中疾病類型中,心肌梗死,19例,高血壓者32例,冠心病者21例,心律失常者22例,心肌炎者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疾病類型上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針對心血管內科危險因素做對應的風險管理,具體操作事項如下文:
1.2.1 完善制度,責任落實到個人
在心血管內科護理流程與制度上,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依據科室具體情況做對應的不斷完善,制度規范要清晰細致化,甚至可以具體到相關量化標準,同時制度約束與管理工作人員。護理人員要明確了解自身崗位職責,明確自身權利與義務,認真的按照分級護理、查對、交接班等相關制度規范進行護理工作執行與監督。采用護士長、責任組長與護士的三級分級管理制度,確保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效果[1]。
1.2.2 強化護理人員法制管理,提升培訓管理效果
加強護理人員培訓管理,提升護理人員在崗位責任意識、專業技術、法律意識和溝通技巧的能力提升,所有培訓需要以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多引入科室常見或者個性案例做實際案例分析,提升護理人員面對護理工作的實操能力。加入法律知識的培訓,讓護理人員意識到自身護理操作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好切身利益的保障,做好相關文書記錄和留存,確保操作準確、規范、及時與全面。提升護理人員溝通能力,避免護患溝通障礙或者因溝通不良引發的護患糾紛與不良事件。相關培訓管理要落實到實處,注重理論考核與實操考核,提升其重視程度[2]。
1.2.3 積極匯總護理危險因素,防微杜漸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于存在的危險因素,如患者個人因素、護理人員因素、醫院管理因素、醫療設施因素等做有效的匯總,同時依據實際工作問題做不斷的補充完善,同時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做對應解決對策的討論與制定,如果可以形成專業規范,可以補充到科室護理管理制度中。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要開展相關護理危險因素與管理對策的討論會議,提升大家對相關問題的重視程度,同時提升護理人員在相關問題上的應對能力[3]。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不同護理管理下的患者發生不良事件、投訴的比例,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調查量表進行,90至100分為非常滿意標準,60分至89分為一般滿意標準,60分以下為不滿意標準,滿意率為60分以上患者在總患者人數中的比例。
1.4 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的數據匯總到spss17.0統計學軟件中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同時統計學意義標準為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與投訴比例情況
如表1所示,在護理投訴率上,觀察組為3%,對照組為16%,兩組差異顯著,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如表2所示,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3%,對照組為81%,兩組差異顯著,p
3 討論
風險管理最初起源于金融領域,主要針對風險因素做預估評判,同時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來降低風險發生率與發生的嚴重程度。將風險管理運用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上,顧名思義則是針對心血管內科的危險因素做對應的管理。具體的危險因素中,包括患者個人因素,如對治療護理的配合度、病情危險性與多變性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護理人員因素包括護理人員自身的工作責任感、護理技術與經驗以及溝通技巧等能力;醫院管理因素主要集中在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漏洞、監督管理不力等;醫療設施因素主要是相關醫療設施缺乏有效保養而產生故障或者設備本身存在的各種危險個體因素等。要充分的關注相關危險問題,做對應的監管則會提升護理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荊偉芳.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危險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2):164-165.
【摘要】心血管內科是高風險的專科之一,心血管系統疾病常常具有多變性和突變性的特點,引起病情變化的因素非常多,若醫護人員能及時預料病情的變化,并針對性的對病人進行護理,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情,增大病人抵抗病魔的信心,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進行梳理與分析,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護理建議,以便提高心血管內科的護理效果,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率。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 內科護理 管理
近年來,心血管內科醫療事故頻發,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所引發。因此,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應的化解措施,是擺在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1 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面臨的風險
1.1 與患者有關的風險
1.1.1 一些病情狀況不明顯的患者對醫生的勸告、護士的護理不遵循、不配合,不按照醫生規定的治療方案積極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1.1.2 患者及家屬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對疾病變化和診療過程不理解,一旦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與期望的結果有差距,將可能對醫護人員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容易引起患者情緒的激烈變化,以各種理由刁難醫護人員,引起醫患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
1.2 與護士相關的風險
1.2.1 由于心血管內科護士護理的患者病情較重,工作強度大,精神高度緊張,很容易引起護士的身心疲勞,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導致護理工作中精神不能集中,用藥不當或配藥不當,護理工作不到位,不盡責,引發糾紛,甚至醫療事故。
1.2.2 護理工作中,新業務的開展,對護士護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若護士經驗不足或技術水平不達標,很容易給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帶來焦慮感,導致風險發生。
1.2.3 心血管疾病病情善變,治療周期長,護士除要執行醫囑之外,還應多了解自己所管轄患者的生活、性格特點,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善于發現患者的心理動態,若護士缺乏耐心的解釋或態度冷淡容易引發糾紛,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1.2.4 護士對患者的病情記錄或住院出院記錄有誤,導致患者為此據理力爭產生的糾紛。
1.3 與醫療費用有關的風險:醫療費用成本過高,一直是患者背負的承重包袱,因此,患者對此極為敏感。若由于護士粗心大意重復記賬或記錯帳,或對某些收費項目并不事先通知患者,事后卻向患者收費,損害患者利益,或由于患者暫時欠繳醫療費,而護士卻言辭犀利向患者催款,導致患者情緒異常波動,很容易引發糾紛,產生不良影響。
1.4 與醫院環境及設施有關的風險:心臟病人特別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修養環境,如果病房管理不到位,導致病人家屬過多、說話聲音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了病人的休息、康復。如果病人受此影響而引緒激動,進而發生病情變化就會發生護理糾紛。而當醫院設施不健全不完善,比如經常停水停電,或熱水袋過燙,光線不足,地面濕滑導致病人摔跤等均可能導致不小的醫療糾紛。
2 針對護理風險的管理對策
2.1 健全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制定護理風險預案和風險管理制度。對護士進行定期培訓,組織學習各種應急預案、急救流程等,如患者猝死、墜床、突然停電、供氧障礙等的預防及處理,讓護士知曉心血管患者容易發生的各類醫療風險,提高他們應急意識及能力,提高護理風險意識,激勵護士對護理注意事項銘記于心,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
2.2 加強護理人員理論知識的學習。醫院應積極鼓勵護理人員參與自學、函授、遠程網絡教育等形式的學習,拓寬護理人員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并定期對護士的護理技能進行評估考核,培養護士敏銳的觀察力和提高預見性護理思維能力。
2.3 嚴格規范護士的工作行為,端正護士的工作態度,必須讓其在工作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不犯錯,少犯錯,犯錯后應主動向患者道歉,盡職盡責的為病人服務,以便降低由于護士的出錯而產生的不必要誤會和糾紛。
2.4 為病人營造安靜和諧的休息環境。為了讓病人早日康復,醫護人員應該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從各種小事做起,杜絕住院病房的各種不必要的噪音,發揮護士主人翁意識,對影響病人休息的各種現象進行委婉制止,樹立良好醫護形象。
2.5 加強護士與患者的溝通,化解護理風險。護士應在患者住院時指導其盡快熟悉環境,自覺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并告知患者最初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對其病情治療有大概了解。同時,護士應及時告知患者和家屬不積極配合治療將產生的不良后果。此外,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護士應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注意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及時聽取患者及其家屬意見,耐心回答患者就其病情提出的相關問題,尊重患者,并及時將患者的醫療進展情況告知患者的主治醫生,以便醫生為患者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降低患者就醫的抵觸情緒,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 燕長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和管理水平[J].亞太傳統醫藥,2008,4(7):58
[2] 解紅雁,孫紅.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分析及對策[J].中醫藥導報2009,9(15):47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內科;保守治療;舒適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約占各種非創傷性腦出血的病因一般以上,是高血壓最嚴重的并發癥,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當出血量較少時,高血壓腦出血一般采用內科保守治療,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和減少并發癥發生[1]。為研究高血壓腦出血內科保守治療的護理方法,指導今后臨床工作,我院選取30例高血壓腦出血進行保守治療的患者進行臨床對照研究,取得滿意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內科收治腦出血保守治療患者30例,按數字法隨機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5.0±7.4)歲。觀察組患者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齡51~81歲,平均年齡(64.5±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進行一般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進行舒適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要學會尊重患者、保護患者;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心理上的安慰。②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注意記錄患者血壓情況,做好降壓的準備,同時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對于有異常情況者,應及時通知醫生。③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低鹽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防治便秘的發生。④消化道護理:注意記錄患者嘔吐物性質及量,并對其大便進行檢測,防治消化道出血及應激性潰瘍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及并發癥情況。
1.4效果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神經功能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但存在輕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無效:患者神經功能喪失,或進入植物人狀態,甚至更加嚴重。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
2 結果
2.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又稱腦溢血,多由于情緒激動血壓急劇升高引起,根據出血量的多少患者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偏癱、失語,甚至死亡等。大多數患者往往出血量較少,無手術指征,運用內科保守治療少即可[2]。內科保守治療關鍵是有效止血防止血腫進一步增大和降低顱內壓防治繼發性腦水腫。同時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給予吸氧和神經細胞保護劑,積極的采取多種措施穩定和控制血壓,防治水、電解質紊亂和各種并發癥的發生[3]。
內科保守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在護理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給予疏導和安慰,解釋嘔吐、頭痛等相關癥狀的原因,緩解患者緊張和恐懼,可有效的避免因心理因素所導致的顱內壓增高而引起的病情加重[4]。護理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對血壓的檢測和不良反應的觀察,保持血壓的穩定,避免過快過低的降低血壓。同時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低鹽松軟食物,讓其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可能因排便用力誘發的再次出血[5]。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內科保守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舒適護理,總有效率為88.2%,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的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腦出血保守治療患者的護理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其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杜娟.3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3):191-192.
[2]王蓮.高血壓腦出血內科保守治療的護理[J].臨床護理,2012,2(13):125-127.
[3]薛維,張書瓊,軟通道微創術與內科保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12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