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理論相關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二十一世紀不再以物質資本為基礎,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才能擁有持續的創新能力,才能在知識經濟中取勝。在現階段,我國的會計管理側重于對物質資源的反映,而在人力資源會計方面處于弱勢,人才流失現象嚴重,而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只有將人力資源作為重要的資產,推動人力資源會計的實踐和應用,完善人力資源激勵措施,才能避免傳統會計因o視企業人力資源價值而低估企業整體價值的弊端,才能改變我國人才被動的局面,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企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需要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基礎、人力資源激勵會計理論進行梳理,為人力資源會計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往研究人力資源系統與組織績效相關性,經常是以單獨的人力資源實務進行探討,這是所謂最佳實務導向。這種導向研究的假設是人力資源的實務具有可相加性,只要找出各個實務的最佳作法,加以實施便能增加組織績效,這樣的觀點,是過度簡化了人力資源系統的復雜性。從策略的觀點,個別的實務探討對于建立企業競爭優勢效益不大,因為個別的實務通常容易模仿。人力資源系統必須整合來看,對企業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才有幫助。
一、人力資源系統與實務
組織是一個用以達成特定目標的系統,其內部包含著許多功能性的或結構性的子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則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藉以完成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功能性目標。人力資源系統包含許多的功能、政策及實務,然而對一個組織的人力資源系統應該如何觀察或測量,卻沒有非常明確的方法,Fisher認為目前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應該努力的目標是將人力資源政策及實務加以「概念化,并提高可衡量性。Chow針對珠江三角洲的一項人力資源競爭優勢研究,以專家訪談法的方式以及文獻歸類,統計出總共54項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工作項目,該研究將其分為構面包括招募甄選、訓練與發展、績效評估、薪酬報償、信息分享、決策參與、工作保障。茲整理如下表1所示。由于人力資源系統所包含的實務很廣,而且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其分類及衡量方式也會有一些差異,不同的組織內部有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因此對于人力資源管理構型的分類,就成為研究人員所探討的議題。
二、人力資源激勵會計的理論溯源
人力資源激勵會計是在現有激勵核算的基礎上,以貨幣或者非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企業人力資源激勵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核算的會計信息子系統。它通過把人力資源激勵活動納入到會計核算體系,來反映人力資源激勵活動及其效果。企業通過對人力資源激勵進行核算和監督,能夠獲得有關人力資源激勵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為優化人力資源激勵決策提供依據。
(一)人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強調以人為本,指出人的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人是價值創造的主體,主導和決定著價值創造。人本管理理論認為管理都是人的管理,一方面開展企業管理的主體是人;另一方面企業管理的對象包括人和物,但對物的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人的管理,因此企業管理的對象也是人的問題。根據這一理論,企業管理應該把人力資源作為管理核心,充分利用并開發人力資源,發揮人在管理活動中的作用。人力資源激勵對人本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而人力資源激勵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一方面在激勵核算基礎上,科學合理的物質獎勵制度通過相關的信息實現對員工的激勵,另一方面這種激勵本身傳達出對員工的重視,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物質激勵。
(二)人力資本產權理論
人力資源是一種“活”的資源,并以勞動者本人在載體。人力資源具有特殊性,當勞動者將其擁有的人力資源投入到企業成為人力資本時,人力資本產權也具有特殊性,其所有權歸勞動者本人,無法與勞動者分離。如果人力資本能夠和勞動者分離,則不存在人力資本激勵的問題。人力資本利用程度取決于人力資源激勵的程度。通過建立人力資源會計,對人力資源進行激勵,一方面能夠提高管理人員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面能夠調動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促進員工自覺學習,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因此,企業必須重視人力資源激勵,實施充分恰當的激勵。
(三)人力資源價值鏈理論
人力資源價值鏈理論認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活動通過員工產出、組織績效、財務產出等鏈條最終體現在市場產出的變化上。具體來說,人力資源管理價值體系分為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三個主要環節。這三個環節與人力資源激勵密不可分:價值創造是激勵的最終目的,價值評價是實施激勵的依據,價值分配是確保激勵有效的手段。將人力資源價值鏈的三個環節通過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核算,有助于優化人力資源激勵。
(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企業通常利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通過是被不同員工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進行人力資源激勵。根據這種理論進行人力資源激勵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識別人員需求,并判斷當前的激勵手段是否與其需求相匹配;二是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手段來滿足不同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企業希望員工創造的價值越大,其所需要付出的激勵成本也越高。
(五)會計信息質量理論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信息具有:可靠性、相關性、重要性等特征。會計信息最基本的特征是有助于決策,而決策有效性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密切相關,即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助于為決策提供依據。一個有效的會計信息系統能夠提供各類會計信息來為企業的重大決策服務。因此,建立專門的人力資源激勵核算會計信息子系統,能夠為企業提供有關人力資源激勵決策的各類信息,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的要求。
三、人力資源構型與組織績效關系模型
人力資源構型的架構對于組織進行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分析有相當的幫助。以往的分析都是以個別的人力Y源實務進行探討,這是所謂最佳實務取向,這種取向的研究,隱含的假設是人力資源的實務工作具有可相加性,只要找出各個實務的最佳作法,加以實施便能增加組織績效(溫金豐,1998)。這樣的觀點,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源體系的復雜性。從策略的觀點而言,單一的實務工作探討對于建立資源基礎的競爭優勢效益不大,因為個別的實務通常容易模仿;而組織運作的內容是從各個不同的功能運作,在運作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復合效果,而非單純的線性取向。所以說探討策略性人力資源系統必須要從整體的面向來看,對企業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才有幫助。
人力資源系統有相當高的復雜性,所以過去的研究傾向將各個人力資源實務分開來探討,與人力資源功能實際運作時的高度關連的特性有很大的差距,本研究認為人力資源系統應該整合來看,引進構形學的觀念及方法,以一些重要的人力資源構面形成特定的構形,再以該構形為基礎做進一步的推論及分析,這樣的取向雖然仍沒有辦法將所有的現實狀況納入考慮,但是經由適當的設計,可以讓目前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困境得到改善;構形理論已經有相當好的理論基礎,適當的運用將可以看到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過去比較少探討的方向。
本文提出此模型的研究意義在于以構型理論的觀點出發,將人力資源實務活動分類成為不同的構型面向,了解人力資源構型是如何生成的;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系會產生如何的影響;加入了情境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或是其它中介變項之后,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交互作用如何,提供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新的思考方向。從管理實務面而言,模型可以當作管理者在診斷企業的管理分析架構,經由系統化的思維了解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工作對于組織績效所產生的影響,使得管理者在制定企業策略的時候,可以觀察到總體因素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進行平衡的機制,在進行企業總體策略規劃的時候,將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因素與企業總體策略融合來探討系統面與組織績效面的關系。當然,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可以從構型面的實務工作與決策階層探討哪些實務項目需要調整有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變革會有多大的影響從實務面的執行進階到策略面的建議成為企業策略伙伴這樣的人力資源功能就不會是被動的執行而是主動的提供策略性建議成為真正的企業的價值創造者。
參考文獻:
[1]李剛,張亞麗.人力資源激勵會計:激勵創新催生的核算整合[J].財會通訊.2014,(3)上.
[2]汪佑德.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形成發展展望.財政監督[J].2012(11).
[3]姚薇琦,傅嘉.人力資源會計基本理論及應用研究.財會通訊[J].2009(5).
【關鍵詞】 宮頸癌;自理理論;自我護理
Orem 自理學說是美國著名護理理論學家Dorothea•E•Orem 在1971 年首次提出的,其理念為:“為了維持生命、健康、正常的成長及完整狀態而采取的一些有目的的活動”[1]。自我護理包括自理結構、自理缺陷結構、護理系統結構,其核心是自理缺陷結構[2]。根據護理系統理論,提出了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支持-教育系統三種護理技能[3]。宮頸癌根治術是Ⅰa2~Ⅱa期宮頸癌外科治療最常見、最有效的手術,但子宮廣泛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由于手術范圍廣,涉及髂血管、膀胱、輸尿管和腸道等諸多盆腔臟器,創面較大,切除大部分子宮主骶韌帶和部分陰道及盆腔淋巴結,使得患者的心理創傷往往大于生理創傷。為提高患者自身能力及生存質量,筆者將Orem自理理論應用于宮頸癌根治術手
術患者護理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將本院婦產科收治的宮頸癌患者采用(FIGO,2000年)制定的臨床分期標準Ⅰa2~Ⅱa期宮頸癌患者3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5例,年齡35~60歲;對照組15例,年齡30~65歲。兩組病例在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采用宮頸癌根治術(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對照組應用一般護理常規。實驗組除常規護理外,還應用Orem自理理論進行護理。采用3個系統: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支持-教育系統,根據患者入院時間、手術時間及手術后恢復情況分為住院期、術前準備期、麻醉恢復期及術后恢復期,對各期患者進行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評估,確立患者各期治療自理需要,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措施,并做到個體化護理,以提高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
1.2.1 完全補償系統 術后全麻未清醒患者,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完全沒有自理能力,需要護士滿足其所需,包括供給氧氣、防止呼吸道阻塞、個人衛生、排泄、營養、安全以保持患者活動與休息的平衡。為了維持患者生命必須靜脈供給水、電解質及各種營養物質滿足其生理需要。妥善固定引流管,及時觀察和記錄引流袋的量和性狀。定時監測生命體征及出入量情況。根據醫囑補液、合理應用抗生素及止血藥。醫療性支持已完全補償患者自理的不足,護士的行為是完成患者的自理,幫助患者接受補償,也就進行了完全補償性護理[4]。
1.2.2 部分補償系統 術后麻醉期已過處在恢復期患者,此期患者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根據其自理程度,護士提供:補償自理不足、在患者需要時提供幫助、克服自理缺陷、滿足自理需要。護士和患者本人在滿足自理需要時都起主要作用,在完成護理計劃時需護士和患者共同參與活動,包括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等。如手術后口腔衛生、翻身防褥瘡、進行有效咳嗽、叩背排痰、保持各種管道通暢、固定、維持正常功能時都需要較多的護理介入。指導并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加強心理護理。
1.2.3 支持-教育系統 貫穿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的不同時期,護士必須經常地、反復地向患者及家屬提供相關信息指導、教育與咨詢,如情感信息指導、健康信息指導。根據有關護理問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充分調動和激發患者恢復自理能力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健康知識體系,調整和完善自理能力,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3 評估標準 出院前測評宮頸癌患者對宮頸癌根治術(廣泛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相關護理知識的掌握。測評內容包括:護理方法、并發癥的觀察及處理、飲食注意事項。統計掌握每項內容的患者數,比較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平均住院天數,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心理表[5],對兩組不同護理方法患者進行臨床測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標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見表1,住院天數比較見表2,發生焦慮抑郁人數比較見表3。結果顯示實驗組自我護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美國護理學家Orem指出自理是人們在每天現實生活中為維持生命健康,正常成長及自身的完整狀態而采取的一些有目的的活動[6]。人不但有自理能力,而且有進行自我護理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7]。Orem自理理論強調人的自理能力,認為自理是通過學習他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完成自理活動是需要智慧,經驗及他人的指導和幫助,在滿足患者自理需要的活動中,護士肩負著指導和幫助者的責任。
通過對宮頸癌患者的評估發現,在住院的各階段,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相關知識缺乏。住院初期: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不了解;術前準備期:患者對手術認識不夠,擔心手術效果;術后麻醉恢復期:患者需臥床休息,加上麻醉的需要,患者缺乏自我護理的能力及術后相關知識;術后恢復期:患者病情穩定,體力逐漸恢復能進行一些簡單的護理,但不能完全自理,需要護士和患者共同參與護理活動;出院后患者缺乏參與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及自我保健的知識。由此可見患者希望護士能為其傳授知識與技能,及時為患者提供有關信息時十分重要的。針對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知識缺乏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運用Orem自理理論貫穿患者治療不同時期進行護理,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本研究顯示實驗組自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
宮頸癌根治術(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手術的創傷及術后并發癥等因素,使得患者心理受到極大的創傷,有些患者由此產生恐懼焦慮心理,對生活失去信心,為此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指導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運用Orem自理理論對其進行護理,實驗組有2例發生焦慮心理,占13%,而對照組有10例發生焦慮心理,占66%;住院天數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住院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將Orem自理模式應用到宮頸癌根治術患者的護理實踐中,患者積極參與到自己的醫療活動中,使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自我護理的基本知識,充分發揮患者的自我護理作用,從而有效預防了宮頸癌根治術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大大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祝,李靜雅,何冰.自理學說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程序中的應用觀察.臨床軍醫雜志,2004,32(5):93-94.
[2] 張瑩,馮正儀,袁浩斌.用Orem自理模式評估1例糖尿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54.
[3]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湖南技術出版社,2001:130-131.
[4] 溫翠琪,曹佩珍.用自理學說指導肝門部膽管癌綜合治療的患者.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92-94.
[5]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64.
【關鍵詞】急診科; 護士; 培訓
為了培養急診科的專業護理人才,滿足現代急救護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診護士嚴重缺編狀態,我院急診科近幾年陸續新分配了一些護士,為使新護士盡快地適應急診科的護理工作需要,培養她們良好的思想素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加強對她們的培訓與管理。經過實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規范化訓練,以提高綜合素質
1.1實施崗前培訓,樹立愛崗敬業意識:崗前培訓由醫院護理部、人力資源部組織。(1)由護理部主任對其進行醫德醫風、院內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講述護理工作經驗及護理工作重要性,樹立熱愛護理工作、熱愛醫院、愛崗敬業的主人翁精神。請有經驗、形象得體的護士長,進行護士禮儀行為規范、護患溝通講課。通過學習、教育,使她們認識到自己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培養了嚴謹的工作作風。(2)由護理技能操作培訓組的護士長進行護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術的授課。授課前先組織觀看護理技術操作、徒手心肺復蘇術錄像帶,再由該護士長為其逐一分解授課、示范。強化新生訓練,練習中手把手指導,嚴格規范,統一動作,嚴格把關,通過考核,要求人人達標。
1.2嚴把帶教關,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崗前培訓結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診科的護士,一般試用期為3個月,指定帶教老師,帶教老師由在急診科獨立工作5年以上,有豐富的臨床專科理論和搶救技術能力的護師以上的老師擔任。根據急診科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帶教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她們學習專科護理理論,盡快熟悉各項護理技術操作,以科室講課、教學查房、晨會提問、交接班、組織專科常見病的護理理論學習和操作訓練等形式,使她們在試用期間專科理論、技術操作迅速得到強化和提高。試用期滿后進行基礎理論、專科知識和技術操作以及模擬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為急診科護士。
1.3充分調動新護士的學習積極性:急診科的工作特點要求護士長和帶教老師要有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幫助新護士樹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實際困難,鼓勵她們勤動手,多提問題,對她們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對新護士進行本專業疾病和相關知識的指導培訓,使她們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不斷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1.4將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貫穿始終。對新護士利用各種形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創造條件支持并鼓勵她們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新的護理理念,不斷更新護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她們的敬業和進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對病人的同情心,從而使她們樹立為護理事業獻身的精神。 轉貼于
2學習具有急診專業特征的基本知識
2.1學習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觀察、急救、護理、記錄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斷及處理方法等。
2.2掌握急診科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術和各種搶救儀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復蘇術,呼吸機、心電圖、洗胃機、微量泵、除顫器、血氣分析儀的應用,各種檢驗標本的留取法及結果的判斷等。
2.3在掌握急診科基本搶救技術及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護士對病人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和急需搶救的獨立分析、搶救能力、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對潛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性措施。
2.4院前急救訓練:新護士根據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準備,不定期進行應急抽查,要求1分鐘內備齊相應的急救物品,訓練護士能初步處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內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靜脈通道,對休克、昏迷等急癥的處理。
3體會
經過對近年來急診科新上崗護士的培訓與管理,我們深感嚴格的培訓與管理,才能提高急救護理成效。新護士上崗到位后,通過科學的、系統的、有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地發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1]。緩解了我院急診科護理工作量大、護理人員不足的矛盾。為急診科護理隊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視新護士的培訓和管理,勢必會影響急診護理隊伍建設,造成護理質量滑坡。通過對新護士培訓及管理證明,只有培養一支愛崗敬業、具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和技術操作水平的護理隊伍,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使實力、技術、心智、意志處于最佳的狀態,才能保證各項搶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診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目的探討階段式帶教方法在骨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8月~2016年3月我院骨科實習的104名護生,根據帶教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名,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法,觀察組采用階段式帶教方法,實習時間為4周。結果經過考核,觀察組護生的護理理論知識評分與操作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階段式帶教方法在骨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了護生的護理理論與實踐能力,也有利于護生更好的適應骨科護理工作。
關鍵詞:
階段式帶教方法;骨科護理;效果
隨著我國骨科手術學高、尖、精的技術要求的提高,對骨科護士的工作要求也在不斷增加[1]。一個合格的骨科護士應從各方面提高自己,不但要具有專業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等,還需注重責任心,只有全方位的發展才能成為合格的護士。階段式帶教在各層級護士業務學習培訓中的應用可以使培訓人員的專業知識更新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提高綜合能力及整體素質[2-3]。本文具體探討了階段式帶教方法在骨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實習的104名護生為研究對象,年齡19~22歲,平均(20.34±1.25)歲,其中95名大專生,9名本科生。根據帶教方法的不同分為各52例的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護生的年齡,學歷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法:即由帶教老師負責講解相關護理方法,護理注意事項等,包括骨科護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并對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即時講解,實習結束后對護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帶教實習時間為4周。觀察組采用階段式帶教培訓方法:根據4周的實習時間制定帶教計劃,第1周安排護生對骨科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基礎護理理論進行學習,并對護理實際操作進行初步了解;第2周需進一步安排學習骨科的護理知識,并對實際操作技能做到熟練的掌握;第3周運用護理程序,教師指導護生從心理,生理,社會等各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滿足患者的需要,培養護生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4周教師與護生通過不斷的溝通與交流,對于護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或者相關操作難點進行詳細的解答與指導,加深護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及相關護理技能的操作與應用[4]。帶教實習時間為4周。
1.3觀察指標
4周實習結束后,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骨科護理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表進行評價,每項評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生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掌握更好。
1.4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4周實習結束后,經過考核,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生的骨科護理理論知識評分分別為(96.32±2.14)分與(89.19±3.94)分,而護生操作技能評分分別為(93.59±4.20)分與(84.20±4.11)分,觀察組護生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生在踏入真正工作崗位前所進行的臨床護理的實習作為重要的階段,能為護生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在實習階段所采用的帶教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對護生的理論知識的運用,尤其是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均產生影響,從而對整個護理隊伍的建設和質量產生影響[5-6]。在以往骨科護理教學中,對護生多采用經驗式教學,沒有系統的對護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進行培養,不注重二者相結合的重要性,并且不注重與護生的溝通與交流,忽略了對護生獨自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階段式帶教方法能夠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推進教學計劃,加強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的相結合,通過不斷的溝通與交流,使護生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激發了護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方便了護生的學習,使其變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同時調動了護生間的互動性;帶教老師也可以結合自身臨床工作經驗及臨床病例對護生進行操作培訓,根據護生的技能掌握以及護士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個性化培訓[7-8]。在本文研究中,觀察組護生采用階段式帶教培訓方法,在4周實習時間結束后,其骨科護理理論知識評分與操作技能評分均高于采用傳統帶教方法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了階段式帶教方法的優越性。總之,階段式帶教方法在骨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了護生的護理理論與實踐能力,也有利于護生更好的適應骨科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趙澤艷,鄒家柳.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模式在骨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44-145.
[2]程曉紅.ICU專科護士護理帶教模式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1,30(33):300.
[3]孫曉光.專業集中規范培訓對骨科新護士綜合能力的影響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297-298.
[4]孫雪婷,高潔,馬語蓮.階段式帶教方法在骨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6):821-822.
[5]李克群,蒲靜.階段式帶教入科在骨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7):120.
[6]吳莉青,劉艷,孟楊,等.應用階段遞進式帶教計劃培訓護理本科實習生的教學效果[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4):890.
[7]謝稚梅.新聘護士基礎護理技能的系統培訓[J].現代醫院,2011,11(9):114-116.
【關鍵詞】 護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如今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自1986年我國響應WTO提出的全球戰略目標號召后,衛生部明確指出要在全國大力開展健康工作,醫院護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展。但是,筆者作為一名護理人員通過在臨床不斷地實踐,認為在開展此項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主要問題阻礙了護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開展。現分析如下:
1 護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護士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由于受到長期存在的傳統護理模式影響,很多護士都認為開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無關緊要,仍然只重視完成病人的常規治療及護理,未把此項工作列入到護理計劃重點中來。加之對護理健康教育未充分理解,對于其思想和行動上應受到的改變常常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2 實施方法不足
1.2.1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疾病種類繁多,且每個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經歷更不相同,又存在護士缺編,往往習慣于把資料交給病人或家屬閱讀,或一味講解常規、單一的內容,而未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
1.2.2目前,健康教育實施計劃單還沒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既反映出病人真實情況又具有教育內容及效果,全國認可的標準格式,大多數護士直接面對病人的時間很少,卻花大量時間去寫是很不現實的。
1.2.3在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未建立評價指標,也無反饋信息。很多護士只注重對病人的單向灌輸,忽略了這是一個動態的雙向交流過程,病員的其他健康需求是否有遺漏,以致效果很難肯定。
1.2.4護士健康教育相關理論缺乏,整體素質低,健康教育融匯了哲學、醫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不足,因而造成知識結構缺乏,不能滿足患者需求,不能促進健康教育的提高。
1.2.5醫院支持條件有限 醫院管理系統雖一再強調健康教育,有時候也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具體關心其落實情況,是否有效地培養了健康行為,是否阻止了不健康行為的存在與發展。另外,后勤服務系統也未跟上,占用了護士與病人接觸的大量時間。在護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的資料、設備、用具單一未能滿足病人需要,阻礙了病人的學習效率與效果。 2 對策
2.1提高護士認識,完成理念更新 在開展健康教育時,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使護士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以現代護理理論和整體護理觀作指導,明確護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為此我們要更加宣傳教育力度,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理論培訓,使健康教育的思想觀植根于廣大護士思想中,認識到此工作是護理工作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2.2加強護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 提高整體素質,健康教育賦予護士多元化角色,由此我們必須強化在職培訓,加大繼續教育力度,鼓勵護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歷教育,新知識新技術大講座,讀書報告及專業業務學習,改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提高護士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改進實施方法,提高教育質量 有效地做好護理健康教育,最好應用護理程序來進行,從而使健康教育不僅成為一種宣傳手段,也成為護理治療手段,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病人個體差異及不同時期需要做好階段性教育,要把教育融入護理工作中,一邊做,一邊講,恰當地運用一些技巧,要多做少寫,把自己從繁瑣的書寫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直接服務于病人,當然護理書寫也需要解決和完善。在整個過程中,要根據制定的評價指標及時評價彌補遺漏的問題,提高健康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