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防震減災應急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護理;兒科;靜脈留置針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7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684-02近年來,留置針的推廣對臨床治療產生巨大作用,它在臨床靜脈輸液、輸血、動脈及靜脈取血等都有普遍的應用。但是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新的問題。以下將分析探討在于兒科應用中靜脈留置針失敗常見的原因。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2月――5月收治在我科的300例住院患兒,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00例,使用留置針為BD公司第三代產品。年齡均在40天-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1.8)歲。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為1-5天。
1.2一般方法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表,在家長的同意與監督下進項調查。調查內容主要為留置針應用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包括穿刺成功率、留置針保留時間、有無液體滲漏、管腔堵塞、脫出等。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進行本研究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在300測試患兒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僅占80.2%;液體出現外漏的有20例,占6.7%;發生堵塞者25例,占8.3%;留置針拖出者為15例,占5%。2結果
通過對300名患兒調查的發現,我國目前在留置針穿刺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何促進留置針在兒科中的順利開展,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3討論
3.1探討其失敗原因
3.1.1護理人員穿刺不當血管選擇不當;技術準備不充足。
3.1.2留置針固定不當由于小孩特殊的心理需求,會使操作的連續性受到打擾。恐懼心理使他們不自覺抓落針管,膠布、敷貼被小孩大量分泌的汗液油脂弄濕,失去粘性。
3.1.3套管針多因素堵塞封管不當導致血液返流形成,病人活動中靜脈壓力過高導致血液回流,因滴入液體冰冷或藥物刺激、化學性刺激使靜脈壁突然收縮引起導管閉塞[1]。推入過少的封管液,影響封管液注入量,引發回血致套管不暢。
3.1.4病人自身條件制約由于病人血管壁彈性不足、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藥物造成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者血管破裂等,使留置針發生局部滲透、腫脹、局部疼痛現象。
3.1.5靜脈炎受多因素影響如藥物刺激、機械刺激、無菌操作不當、液體溫度和濃度、輸液時間過長等原因,會在患兒身體沿靜脈方向出現發紅、疼痛、腫脹、發熱等癥狀。可觸及硬結。
3.2探討改善穿刺方法
3.2.1血管選擇要選用相對粗直、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避開關節易于固定的血管,如手足背靜脈、大隱靜脈、橈側淺靜脈、耳后靜脈、額正中靜脈、顳淺靜脈及其額角分支等較粗直的血管,避免選擇彎曲、細小的血管[2]。
3.2.2穿刺方法心態:護士操作時保持心態平和,將生活情緒丟開。要求:嚴格無菌操作技術,消毒后旋轉松動留置針外套帽,消除套管與針芯的粘連。技術:取導管針,除針套,保持針頭斜面向上。左手繃緊皮膚,以15-30度角進行穿刺,見回血后,降低進針角度再將穿刺針推進0.2-0.5cm。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夾緊導管針的護翼。確保導管針固定后,拔出針芯0.5-1cm。順帶左手將外套管全部送入靜脈。
3.2.3合理固定對于情緒不穩不太配合的患兒,可加長繃帶繞2-3圈,或者手底部加可愛小盒子加以固定。或者用球墊針翼下,再加用膠帶,無菌透明貼和自粘性彈力繃帶固定,可降低靜脈穿刺的次數,防止留置針針翼對皮膚的損傷,減輕患兒的痛苦。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患者的滿意度,使醫患關系更和諧。
3.2.4正確的封管封管時應采用連續、不間斷、邊推注邊旋轉式退出針頭的方法封管。如果將封管針頭全部扎入留置針中,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時,會使血液隨撥針時的負倒流入管腔內,導致凝血堵塞。用生理鹽水封管用量為5-10MI,停止輸液后每隔6-8小時沖管一次。用稀釋肝素鈉溶液封管,用量為3-5MI,抗凝作用可持續12小時以上。稀釋的肝素鈉溶液應現配現用,以保證封管的成功[3]。頭皮留置針在封管時推注宜慢,以免造成較小的小血管破裂。在臨床護理中,留置效果還受到年齡、穿刺部位、活動度、患兒合作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3.2.5血管的保護在輸液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為避免對于血管危險因素的發生,最有效的辦法是輸入高滲透溶液或含刺激成分的溶液時應選擇血容量充足的靜脈,輸完后再輸入適量等滲液,以沖洗刺激性物質。
3.2.6取得家屬的理解與配合,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4小結
在兒科護理工作中靜脈留置針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在其應用中,還存在大量問題。護理人員應不斷總結靜脈留置針穿刺失敗原因,分析留置過程中的問題。使護理人員在操作中注意穿刺要點,及時解決出現狀況。以減少護士穿刺的工作量,減少患兒的痛苦,增進護患關系。參考文獻
[1]紅英.臨床應用靜脈留置針常見并發癥的原因及其預防[J].中醫臨床研究,2012(11):69.
【關鍵詞】
宮頸癌;高危型人瘤病毒;新柏氏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系統
項目基金:衛生部科研課題基金資助(項目編號:WKJ20073001)
作者單位:750004銀川,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
通訊作者:魏軍
浸潤性子宮頸癌(invasional cervical cancer,ICC)是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和病死率都較高。我國每年有新發病例近10萬[1]并呈現年輕化趨勢,病死人數3萬~5萬。癌前病變篩查及早期診斷是降低ICC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也是治療宮頸癌及預后監測的有效手段。近年來研究表明,高危型人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RHPV)持續性感染是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2]。巴氏涂片細胞學檢查作為宮頸癌篩查的方法已運用50多年,明顯降低了宮頸癌的病死率,但由于受取材、涂片、閱片等因素影響假陰性率較高,有文獻報道為20%~40%[3]。本研究通過采集宮頸病變患者子宮頸上皮脫落細胞,采用第二代雜交捕獲實驗(hybrid capture Ⅱ, HCⅡ)檢測HRHPV感染,并使用新柏氏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系統(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進行細胞學檢查;旨在探討宮頸病變各階段中HRHPV的感染情況;并運用統計學分析,對TCT細胞學檢查和HCⅡ檢測HRHPV感染兩種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進行評價,為臨床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宮頸癌篩查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的宮頸病變患者159例,年齡26~75歲;除外先天性遺傳病、妊娠、生殖道急性炎癥和嚴重內科疾病患者。病理學分組:采用2007年WHO宮頸癌病理分類標準,依據病理診斷結果分為正常、宮頸炎、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Ⅰ、CINⅡ、CINⅢ、鱗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六組。細胞學檢查采用2001年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 Cytology, TBS)診斷標準,將TCT細胞學檢查結果分為六類:正常范圍(within normal limit, WNL)、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上皮增生(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和鱗癌。
1.2 研究方法
1.2.1 HCII方法檢測HRHPV DNA 使用美國Digene公司生產的DML 2000雜交捕獲系統,可以一次性精確地檢出13種HRHPV病毒亞型(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用專門HC宮頸采樣器采集標本,常溫下可保存兩周;如在1周后進行檢測,標本于20℃可保存3個月。通過裂解、雜交、捕獲、反應、沖洗和信號收集等步驟,在DML2000系統上進行判讀,分析演繹結果。參考范圍為0~1.00 pg/ml,檢測結果大于1.00 pg/ml時,判定HRHPV DNA檢測陽性,表示存在HRHPV感染。
1.2.2 TCT細胞學檢查 使用意大利HOSPITEX公司生產的Cyto Fast 賽涂液基薄層制片系統進行細胞學檢查。使用TCT檢查專用采樣器采集子宮頸細胞標本后置入保存液中進行漂洗,獲得全部細胞標本,常溫下標本可保存2周。經過標本預處理、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染色和透明封固后,采用2001TBS描述性分類診斷系統進行閱片。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多個樣本率的比較采用檢驗,以P
2 結果
2.1 HRHPV在宮頸病變各階段中的感染情況 HRHPV的感染率隨著宮頸病變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各組HRHPV感染率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473,P=0.065;見表1。
2.2 TCT細胞學與病理學檢查結果比較 以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TCT細胞學檢查為LSIL的檢出率為50.00%(9/18);HSIL的檢出率為53.33%(40/75);鱗癌的檢出率為83.33%(15/18)。TCT細胞學檢查為ASCUS的17例中,病理學診斷為CIN者12例,占70.59%(12/17);CINⅡ/Ⅲ為7例,占41.18%(7/17);見表2。
2.3 HCII方法檢測HRHPV感染和TCT細胞學檢查兩種方法篩查高級別CIN(CINⅡ/Ⅲ)的比較
在高級別CIN中,HCⅡ檢測HRHPV感染的靈敏度為86.67% 、特異度為51.19%;TCT細胞學檢查的靈敏度為53.33%、特異度為89.29%,見表3。
3 討論
宮頸癌是引起女性死亡最常見的、對社會和家庭影響極大的惡性腫瘤,屬于多病因、多因素、多階段性的疾病,其發病機理目前尚不明確。宮頸癌的發病是從正常宮頸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的一個漸進過程,存在較長的可逆轉的癌前病變期。研究證明未經治療的宮頸癌前病變的自然病程可表現為三種結局, 即病變消退、持續不變或病變進展,及時發現早期宮頸癌,并進行恰當的處理,其治愈率幾乎達100%[4]。因此,宮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愈的疾病,其篩查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1996美國FDA批準了改良的制片技術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系統,避免了 細胞易隨器材丟失、過度干燥的假象;使上皮細胞與粘液、血液等分離,制成薄層涂片后具有異常細胞易于被辨認等優點,成為國內外婦產科宮頸陰道細胞學疾病檢查的常規方法[5]。本研究結果顯示:LSIL檢出率為50.00%(9/18);HSIL檢出率為53.33%(40/75);鱗癌檢出率為83.33%(15/18)。TCT細胞學檢查為ASCUS的結果,并不代表單一的診斷,它可以提示HPV感染、CIN、甚至是宮頸癌,也可能與炎癥或制片質量有關,因此,篩查出ASCUS并進一步予以診斷,找出其中潛在的高度病變,在宮頸癌篩查中具有重要意義。以上結果說明,僅憑細胞學檢查,很難完全達到早期篩查的目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檢查。
自1977年Laverty在電鏡中觀察到宮頸癌活檢組織中存在人狀瘤病毒顆粒以來,目前世界上已發現120余種HPV,其中30多種與宮頸病變有關。HRHPV有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等15種,主要導致CINⅡ、Ⅲ和宮頸癌的發生,尤其是HPV16和18型[6],HPV陰性者幾乎不會發生宮頸癌。本研究結果證實了HRHPV感染對于CIN和宮頸癌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因素;同時以組織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方法,對TCT細胞學檢查和HCⅡ方法檢測HRHPV兩種方法篩查高級別CIN(Ⅱ/Ⅲ)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進行比較,研究表明, HCⅡ檢測HRHPV感染的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高于TCT細胞學檢查,而TCT細胞學檢查的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兩者聯合檢查可增加高級別CIN的檢出率,從而有效預防和減少宮頸癌的發生,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李廣燦, 張玉玲,張敏. 1999~2002年全球癌癥發病與死亡趨勢分析. 中國腫瘤,2008, 17(8): 646649.
[2] Walboomers JM, Jaclbs MV, Manos MM, et al. Hun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worldwide. Pathol,1999,189: 1219.
[3] 鄔素芳,王薇,何福仙,等. 宮頸癌早期診斷4種方法的比較和意義.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10): 612614.
[4] Schiffman MH, Brinton LA. The epidemiology of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Cancer, 1995, 76(10 Suppl): 18881901.
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運用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手段,在校園內進一步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效地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發動廣大師生共同參與防震減災活動,全面提高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努力構建和諧平安的校園環境。
二、目的要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使師生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避震知識,掌握應對地震災害發生時應采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提高師生緊急避險、自救自護和應變的能力。為防震減災工作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進課堂、進家庭,使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真正成為一種自覺的需要和行為。
三、活動安排
在**年秋新學期開學后,集中安排一周時間,開展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為主題的地震科普進校園宣傳活動,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大力宣傳地震科普知識,進一步加大學校防震減災宣傳力度,認真開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組織師生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全體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增強廣大師生應急自救自護能力。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范意識結合9月份新學期開學各項工作,努力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教育(利用班會教育課和圖文資料展示與分發、廣播站結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動經驗與教訓)開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開設地震科普知識專欄,組織學生集中觀看防震減災科普音像片;在宣傳欄等醒目位置張貼宣傳掛圖,分發《地震知識百問百答》、《地震來了怎么辦》等地震科普讀本。
3、通過組織班隊會等活動,在師生中宣傳普及應急知識,讓學校師生進一步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災害發生前的防范方法、災害發生時的應急措施。
一、突出主題,豐富防震減災宣傳內容
1.加強法律法規宣傳。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修訂實施五周年普法主題宣傳活動,宣傳防震減災重要法律制度,繼續抓好《省防震減災條例》的宣傳貫徹,把防震減災法律的宣傳貫徹當成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充分利用法制宣傳日、世界標準日等重點時段,集中開展法制宣傳活動,面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地震標準化和計量知識。及時宣傳報道各地各單位依法行政情況。通過宣傳不斷加深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的認識與理解。
2.強化地震基礎知識宣傳。要將地震科普常識和自救互救知識作為日常宣傳的重點,讓社會公眾掌握地震的發生、地震災害的特點、震級與烈度的關系,有感地震和破壞性地震,近震和遠震,地震的預報、地震的前兆等知識;掌握正確識別震前宏觀異常現象和地震謠言;掌握地震發生后在不同的場所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項,地震次生災害防范處置技巧等。
3.及時做好應急宣傳。地震發生后,積極主動做好地震事件信息和輿論引導工作。要強化應急宣傳準備,研究制定涉及本地區本單位防震減災工作的備答口徑庫。
4.注重防震減災工作宣傳。圍繞各地防震減災工作實踐,加強宣傳報道,及時報導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向社會展現防震減災工作成就,認真做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宣傳工作。
二、把握對象,堅持分類重點宣傳
1.加強中小學生宣傳。各市(區)地震部門要加強與教育部門的聯系,把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容,作為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根據《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的要求,組織好中小學、幼兒園的應急疏散演練。要采取多種形式,使中小學生熟練掌握科學的地震基本知識和避震方法,努力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標。
2.加強領導干部宣傳。加強與干部人事、黨校培訓等部門的聯系,把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培訓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舉辦防震減災知識講座、發放震情通報等形式向各級領導干部宣傳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等方面的知識,達到提高重視程度、促進支持防震減災工作的目的。
3、加強社區居民宣傳。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居民的不斷增多,各市(區)要重點加強社區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利用宣傳欄、公告欄和應急演練等活動進行地震知識和避震自救知識的普及,要充分發揮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示范作用,提高社區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的覆蓋面,讓更多的社區、更多的居民了解地震科學知識。
4、加強網絡網民宣傳。要關注網民這一群體對地震知識的需求,積極利用網絡資源,根據網絡的特點,引導網民學習掌握地震知識,地震災害事件發生后,要及時震情信息,有針對性的開展地震知識宣傳,回應網民的關注,維護社會穩定。
三、注重效果,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按照“主動、穩妥、科學、有效”的原則,堅持主動宣傳、正面引導,開拓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震減災宣傳,切實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提高宣傳覆蓋面和宣傳社會效益。
1.抓住重要時段,集中開展宣傳活動。各市(區)地震局要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7.28唐山大地震紀念日”、“科普宣傳周”、“全國科普日”、“世界減災日”、“國際標準化日”等各個重要紀念日和時段,采取統一計劃、集中組織、分布實施的方法,動員各方力量,通過設立宣傳咨詢臺、設置宣傳展板和標語、組織宣講、發放宣傳資料、舉辦防震減災知識講座和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的開展宣傳。各市(區)要重點組織好“5.12防災減災日”前后的集中系列宣傳活動,加強宣傳強度,突出宣傳效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進一步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活動,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計劃綱要。
2.充分發揮公共媒體和網絡的作用。要充分運用電視、報刊、廣播等大眾媒體優勢,通過開設專版或專題節目,發表專題文章,滿足廣大公眾不同層次的需求,提高媒體宣傳效果;要加強防震減災門戶網站建設,積極與當地主流網絡開展合用,重要時段及時地震科普知識,滿足社會對地震知識的需求。各市(區)地震局要加強與當地宣傳部門的聯系,在地震突發事件處置中,要及時震情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密切注意當地門戶網站的輿情,及時解答社會公眾有關防震減災知識的疑問。
3.充分發揮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學校、安全示范社區作用。要重視利用現有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資源,鞏固和擴大基地、學校和社區的示范帶動作用,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基地向社會開放,組織社會公眾參觀學習,通過舉辦防震減災知識展覽,生動直觀地宣傳防震減災知識。要積極推進地震安全社區建設,組織具有條件的社區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工作,各市(區)地震局要加強指導,嚴格把關,確保質量。
4.努力探索新的宣傳方式。要積極開發新的地震科普宣傳產品,通過文藝創作、科幻、科普作品等多種形式,創作出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簡潔明了的宣傳作品。要進一步采取激勵措施,引導和鼓勵地震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積極創作,要發揮科普示范學校人才優勢,力爭創作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宣傳作品,市局將在適當的時候舉行優秀作品評選活動。要充分利用科技下鄉等活動開展宣傳,積極參加中國地震局主辦的“平安中國”防災宣導系列公益活動。
四、加強組織計劃,確保宣傳目標任務落實
一要加強計劃,周密安排。要圍繞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和年度目標管理責任書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和階段性宣傳活動方案和計劃安排,力求目標任務明確,重點突出,持續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并于4月5日前報市地震局行政許可處(震害防御處)。
一、高度重視,周密部署.
根據云南省地震局《關于做好防災減災日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縣人民政府專題動員布置、要求各級各單位同時行動,大力營造氛圍。為了做好防震減災的宣傳活動,5月10日縣政府辦召開全縣“防災減災日”活動方案抓落實會議,協調各部門在活動周期間的具體分工和合作,共同做好“防災減災日”的科普活動,確保本次活動取得顯效。縣地震局認真實施了防震減災宣傳周活動的各項工作。4月26日我局召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和防震減災宣傳周工作會議,就“防災減災日”活動周工作進行專項布置。
二、創新方法,廣泛宣傳.
縣地震局干部職工全員出動,宣傳周期間主要開展了以下活動:
1. 4月18日和4月30日,我局分別到縣民族小學,銀生中學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向全體師生發放地震科普知識材料,在學校操場展出防震減災科普展板,并指導學校開展地震應急救援演練。
2. 5月11日,縣人民政府在縣體育館門口舉行“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以縣民政局牽頭,宣傳、消防、地震、科技、教育、建設、交通、國土、水務、農業、林業、電視臺、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共同參加。活動中,縣地震局發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100問》、《云南防震應急自救互救手冊》、地震科普掛圖等,共發放5000余份。
3. 5月6日-7日,緊扣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減災從社區做起”開展宣傳。我局分別到玉屏社區、龍泉社區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在社區展出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展板、發放防震減災等材料,開展防震減災現場咨詢,解答群眾提出的防震減災知識疑問。
4.在縣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宣傳防震減災知識和防震減災宣傳周開展工作動態,使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知識有了更廣泛的認識。
5.向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鄉鎮干部分發《云南防震應急自救互救手冊》,在干部中全面宣傳防震減災法和防震減災知識,共發放2500本。
6.5月11日在鄉鎮和縣城南北兩端分別懸掛防震減災日宣傳標語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