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苗木調查報告

苗木調查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苗木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苗木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目的及目標

通過基線調查,了解和掌握我市乙肝疫苗接種情況、疾控部門和接生單位乙肝疫苗接種管理情況、醫務工作者和孕產婦對乙型肝炎預防知識的了解度和對預防措施的依存度。分析影響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的主要因素,制定相關策略,通過適宜策略的推廣,提高項目地區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降低項目地區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和發病率。

調查所要達到的目標主要有:1評價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2評價在家出生的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3評價接生機構乙肝疫苗接種管理情況及在醫院分娩孕婦的乙肝HBsAg篩查率;4評價乙型肝炎及乙肝疫苗預防接種知識知曉率;5評價各級管理機構乙肝疫苗接種管理情況。

1.2 調查表格和數據庫的設計及資料分析

根據本次基線調查的目的設計旗級疾控中心/鄉(鎮)接種管理單位調查表(基線調查表-1),接生機構情況調查表(基線調查表-2),孕婦/新生兒母親調查表(基線調查表-3),接生/接種人員/村醫調查表(基線調查表-4)。按照表格要求,用Epi-data軟件設計數據庫,整理數據庫后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資料。

1.3 調查范圍與時間

調查在鄂爾多斯市所轄8個旗區進行。2011年1-2月完成現場調查;2011年3-4月完成數據錄入、整理和分析;2011年6月完成基線調查報告

1.4 組織實施與質量控制

成立基線調查技術小組,分工職責明確;選聘流行病學知識豐富,職業道德水平高,工作積極,態度認真的專業人員參與調查;所有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后方可上崗,培訓內容包括調查方案和工作職責。培訓后需進行現場工作的演練,以確保工作程序和工作技巧的掌握。統一標準,統一方法;調查做到實事求是,對調查表各項內容,認真詢問核對填寫,無漏項。不弄虛作假,不誘導受訪者回答問題。

1.5 調查樣本含量

1.5.1 疫苗接種與管理情況:

每個項目旗區調查7個單位,分別為旗區疾控中心、3個旗接生單位(醫院、保健院、所在地個體醫院各1所)和3個鄉蘇木鎮街道衛生服務機構。鄉級單位的選擇按照兼顧城區、農區、牧區和不同經濟水平隨機確定。

1.5.2 知識、態度、行為(KAP)調查:

對旗區級醫院(3人)、3個鄉鎮衛生院或街道社區的接生/接種人員(各2人)、每個鄉鎮街道所轄2個村(嘎查居委)的村醫/接種人員共計15人進行問卷調查。

各旗區在上述每個調查村(嘎查居委)各查5個1歲內嬰兒的家長和5個孕婦(調查人數不足5人可合并到臨近村進行),共計60人,了解人群乙肝的知識、態度、行為情況。接種率調查含在本表中。

1.5.3 孕婦產前檢查及HBsAg陽性產婦所生新生兒乙肝免疫策略調查:調查所有承擔住院分娩的醫療機構是否開展孕婦產前HBsAg篩查,及對HBsAg陽性產婦所生嬰兒所采取的乙肝疫苗免疫方式,是否對HBsAg陽性母親所生嬰兒進行隨訪,了解乙肝母嬰阻斷措施的實施情況。

表1 鄂爾多斯市提高新生兒首針乙肝疫苗接種率項目基線調查樣本含量分布

2 結果分析

2.1 人口出生及接種、接生單位分布

全市2010年報告總人口數為175.47萬人,當年出生2.41萬人,住院分娩率98.56%。

全市有鄉鎮蘇木街道57個,村嘎查居委870個。共有預防接種單位184個,其中城鎮32個,占17.4%,覆蓋人口占全市53.6%;鄉鎮90個,占48.9%,覆蓋人口占全市34.6%;村接種點62個,占33.7%,覆蓋人口占全市8.7%;尚有少數村級接種點入戶接種,覆蓋人口約占3%。全部承擔乙肝疫苗的接種。

圖1 鄂爾多斯市2010年預防接種點分布及人口覆蓋構成

全市共有接生單位59個,全部承擔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首針接種。接生單位中有36個分布在城鎮地區,占61.0%,鄉鎮有23個,占39%。村(居委)級目前無接生單位。調查的35個接生單位2009年有98.1%的孕婦集中在旗區級以上醫院分娩,2010年這一比例上升為98.8%。

全市8個旗區均實施了“降消”項目,均施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到95%以上。調查的31個接種管理單位有77.4%能掌握孕期大于7個月的孕婦數,數據的來源有80%是通過婦幼部門,12%是通過村醫摸底報告,8%是通過計劃生育部門。

2.2 報告出生數及乙肝疫苗接種情況

表2 鄂爾多斯市2009-2010年報告出生及乙肝疫苗接種情況

2.3 報告乙肝疫苗接種率和首針及時接種率見圖4。

圖2 報告乙肝疫苗接種率和首針及時接種率

2.4 調查接種率及免疫服務

2.4.1 總的接種率

本次調查嬰兒243人,乙肝疫苗接種241人,接種率99.2%,及時接種218人,及時接種率91.6%。

2.4.2 不同旗區接種率見表3。

表3 不同旗區接種率

乙肝接種率:x2=6.29,p>0.05 乙肝及時接種率:x2=16.32,p>0.05

2.4.3 不同出生地點嬰兒接種率

在縣級以上醫院出生214人(占調查人數的88.4%),乙肝疫苗接種213人,接種率99.5%,及時接種198人,及時接種率92.5%;在鄉鎮醫院出生21人(占調查人數的8.7%),接種21人,接種率100%,及時接種18人,及時接種率85.7%;在家出生7人(占調查人數的2.9%),接種6人,接種率85.7%,及時接種2人,及時接種率28.6%。不同出生地點嬰兒的乙肝疫苗接種率(x2=15.98,p<0.01)和及時接種率(x2=47.12,p<0.01)有高度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圖2 不同地點出生嬰兒乙肝疫苗接種率和及時接種率

2.4.4 免疫服務

孕婦和嬰兒家長共計482人接受調查,451人做過產前檢查,檢查率93.6%;有358人被告知要到專門的接生機構進行分娩,占74.2%。

459名孕婦和嬰兒家長中,被告知過新生兒要及時接種乙肝疫苗者351人,占76.5%。在被告知者中,59.6%是產前醫生告知,親戚朋友告知占23.1%,村醫告知占17.9%,其他告知者不足10%。有70.3%的孕婦和嬰兒家長看到過有關預防接種的宣傳畫,44.5%的孕婦和嬰兒家長收到過預防接種宣傳單。

2.4.5 在醫院出生新生兒未及時接種原因

調查的接生單位共登記未及時接種乙肝疫苗新生兒233人,未種原因如下:低體重兒118人次,占50.5%,早產兒34人次,占14.6%,發熱22人次,占9.4%,窒息20人次,占8.6%,家長拒絕接種11人次,占4.7%,嚴重殘疾10人次,占4.3%,黃疸9人次,占3.9%,疫苗短缺、接種人員不在、疫苗管理人員外出各8人次,占3.4%,其他原因17人次,占7.3%。

圖4 鄂爾多斯市新生兒乙肝疫苗未及時接種原因分析

2.4.6 乙型肝炎血清標記物檢測及陽性率

調查的25個旗區級城鎮接生單位均開展孕婦乙型肝炎血清標記物五項指標檢測,孕婦檢測率達到100%。10個鄉鎮農牧區接生單位有7個開展孕婦乙型肝炎血清標記物五項指標檢測,占70%。

2009年在住院分娩的16958名產婦中,檢出陽性標記物250人,檢出率1.47%;2010年在住院分娩的19413名產婦中,檢出陽性標記物263人,檢出率1.35%.

3 討論及建議

3.1 總體印象

鄂爾多斯市乙肝疫苗接種正式納入兒童免疫規劃管理已經10年,經過各級免疫專業工作者的努力,通過實施乙肝疫苗常規免疫,新生兒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與2006年底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截止2010年底已經達到91.6%。

新生兒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旗區之間存在不平衡,牧區旗高于農區旗區。受在家出生率影響,不同出生地點(旗區醫院、鄉鎮醫院和在家出生)存在高度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

3.2 新生兒未及時接種乙肝疫苗的原因

除在家出生占一定比例外,在醫院出生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低體重兒、早產兒,2種原因占所有原因的64.9%,因此進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提高住院分娩低體重兒和早產兒的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是提升乙肝疫苗總體及時接種率的重要措施。

3.3 孕婦乙肝血清學標記物的檢測

在我市已經基本普及,少數鄉鎮醫院未開展此項工作,但所占比例不大。我市孕產婦乙型肝炎血清學標記物的陽性率處于較低水平,總體在2%以下。這與內蒙古整體處于我國乙肝標記物低流行區情況相吻合[2]。

3.4 接種管理單位的情況

宣傳工作總的管理情況處于中等水平,比如尚能按時開展定期的宣傳工作。但宣傳形式較為簡單,廣播電視媒體利用較少,宣傳單和口頭宣傳是主要的宣傳形式。這與宣傳工作經費投入較少,與宣傳部門溝通較少有關。各管理單位每年尚能保證一定次數對下級的培訓和督導,但培訓和督導效果尚待提高。疫苗管理情況基本符合管理規范。值得提出的是,有22.6%的單位(主要是鄉村級)發生過疫苗斷貨短缺現象,影響了疫苗的接種工作。

3.5 接生機構管理情況

絕大部分醫療接生單位有專人負責乙肝疫苗接種工作,并且了解國家“誰接生,誰接種”的政策。在登記管理和信息報告方面能夠認真履行職責。

疫苗管理情況存在問題較多,管理地點不統一(產科、藥房、保健科等),無專用冰箱,冰箱溫度記錄不全,甚至發現有凍結現象發生。

宣傳工作薄弱,收到和發放宣傳品的單位和數量有限。

培訓和督導:旗級以上醫院26.9%的單位未接受過專項督導,接種人員有31.6%未接受過專項培訓。表明日常的培訓和督導忽略了旗級以上接種單位。

3.6 接種人員

調查表明,我市預防接種人員的分布基本合理,但年齡中位數偏大,為40歲左右,說明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有待于補充年輕人員。絕大部分接種人員能夠按照規范進行預防接種工作。

有84.1%的接種人員接受過上級培訓,86.4%的人員接受過上級督導。對乙肝相關知識的了解度總體水平為76.3分,說明有待進一步提高。

3.7 孕婦和新生兒母親調查

本次共調查孕婦和新生兒483人,調查對象分布均衡,代表性強。相關分析表明家庭年收入水平與職業、文本化程度呈正相關,居住類型和職業、戶口類型呈正相關,均具有高度顯著的統計學相關性。

調查對象(18-40歲,平均28歲)的頭胎率為63.1%,二胎及以上率為36.9%。回顧性乙肝疫苗接種率為40.1%。乙肝知識知曉率為41.9%,乙肝預防知識的知曉率為64.5%。總體表明人群乙型肝炎知曉率仍然很低,有待于加強宣傳工作,提高人群的知曉率。

3.8 新生兒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影響因素研究

對20種可疑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因素中戶口狀況、文化程度具有極高的相對危險度;乙肝及其預防知識知曉程度因素中是否聽說過乙型肝炎、是否知道乙肝具有傳染性和是否曾被檢出乙肝具有極高的相對危險度;宣傳動員因素中是否做過產前檢查和是否看到過宣傳畫具有極高的相對危險度;嬰兒性別胎次出生地點和接種點距離因素中接種點距離具有極高的相對危險度。上述結果與我市1999年調查結果基本一致[3]。提示加強人群文化素質培養、加強對流動人口的住院分娩管理、加強對孕產婦進行乙肝預防的宣傳教育、提高產前檢查率和住院分娩率(特別是二胎以上生育者)、合理分布接種點是提高新生兒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1]衛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合作項目辦公室.關于下發提高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綜合示范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2010年11月3日.

苗木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1918年9月,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12年直隸高等農業學堂更名為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在繼承《北直農話報》、《農話報》的基礎上創辦了《農學月刊》,校長郝元溥在發刊詞中寫到:“農學之設,欲人重農,法理既得,實施是從”[3]。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見藏1~19期,除18期和19期間隔一年八個月外,其余均按月出刊。現見存的19期《農學月刊》出刊時間集中在1918年9月至1921年10月,共開設了論說類、著述類、報告類、農事叢談、成績報告類、調查類、試驗類、學校行政類、農家余興等10多個欄目,每期設五六個欄目。相比較《北直農話報》,在欄目內容上主要以論說類、著述類、報告類為主,在學術上由過去譯介東瀛農學為主,轉而引進西方農學,同時也有“農家余興”類通俗欄目,可以應答質問。其交流互鑒、發表成績、聯絡農者、助農事改良的初衷沒有變,可以說月刊的規范性增強,已經初具現代農業科普類期刊的特點。如:“論說類”刊登了“世界四大養蠶國之比較及其將來”、“論農業不發達之原因”、“我國林業不進步之原因”、“農業為富強之母論”、“種植美棉說”等50多篇文章;“著述類”刊登了“夏秋蠶飼養法”、“制絲論”、“作物通論”等;“報告調查類”刊登了“法蘭西農業教育記略”、“調查保定閆梁村銀條菜報告”、“調查滿城一畝泉之荸薺報告”、“赴易縣造林實習報告”、“試種各樹種子成績報告”等;“學校行政類”刊登了“招生簡章”、“招生廣告”、“畢業生名籍表”、“公函件”、“決議案”、“致日本各場會之謝書”等。《農學月刊》第三期還以專輯形式報道16周年校慶暨農展會的情形。“”前后,全國農學期刊不過六七種,北方僅有《農學月刊》、《北京農業專門學校雜志》(出刊3期)和《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叢刊》(出刊1期)3種,《農學月刊》也是當時全國農業高校唯一連續出刊的期刊[4]。因此,《農學月刊》不僅在中在農業教育、科技思想傳播方面作用獨特,也為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強調法理結合,增強指導生產實踐的針對性;另一方面開設學校行政類欄目,介紹和宣傳學校的管理政策、制度、重大活動信息,探討學校管理,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

二、《河大農刊》、《河北農學叢刊》:研究農學,促進農業改良

1921年2月,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并入河北大學,改稱農科。1928年7月,河北大學農科創設推廣部,專事推行農業新法于鄉間,12月,推廣部發行半月刊《河大農刊》。至1929年8月共出刊14期,現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見藏2~10期。刊物不分具體欄目,每期刊登6~10篇文章,內容以論說、方法技術、成績報告、校聞為主。如:“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個方法———農家副業”、“甘薯之收益增進法”、“作物病之普通預防法”、“果品貯藏之要訣”、“勸各縣提倡農民施用肥田粉”、“農場簡章”、“氣象觀測月報”等等。在多期農刊扉頁上刊有學校森林苗木價目表、農場售品所出賣物品價目表。其中,森林苗木包括合歡、側柏、黃金樹、美國白楊、橡樹等19個不同年份的品種;種子包括果樹、森林、花草、蠶種、桑種等60多個品種;所售農產制造品有番茄醬油、葡萄酒、果醬等。《河北農學叢刊》是河北大學農科農學研究會(當時共有會員68名)于1929年12月創辦,系不定期刊物。內容分論著、譯述、調查、講演報告、質問應答、會事記載等。第一期見藏于南京圖書館,八開本140多頁。任孟齡在發刊詞中寫到:“欲依照各種學理,體察本地情形,一一研究實驗,俾渴望新學理新方法之農民,將此研究應用于實地,而對于農校之意義,亦不至于終于誤解”[5]。在第一期刊物“論著”中刊登“人造肥料之研究”、“白僵病菌在蠶體內寄生之狀態及組織病變之研究”、“蜂群屋外越冬法”等7篇文章,還配有照片和畫圖,論述詳盡;“調查報告”刊登“定縣東鄉普通作物之調查報告”等3篇報告;“專載”中刊登“省政府令建設廳頒布的農業推廣規程”、“農場工作摘錄”等;“問訊”中登載了答復2個農友的一封信。

三、《河北通俗農刊》、《農民須知》:敘述科學事實,介紹農林技術

1931年9月,河北大學停辦,農科改組為河北省立農學院。《河北通俗農刊》創刊于1934年12月,為季刊。院長薛培元在發刊詞中寫到:“敘述科學的事實和理論,以期促進農林科學常識;介紹科學的農林技術,以期普遍采用;披露農業現狀,藉貢蒭議”[6]。現在國家圖書館見藏第一卷1~4期。刊物不分具體欄目,每期刊登文章14篇左右。現存4期刊物刊登的文章篇幅較長,見地深刻,不乏當時在全國很有名氣的農學大家。如:當時被稱為全國園藝三杰、園藝系主任諶克終教授先后發表“談我國的園藝”、“果樹漫談”、“河北省果樹的重要害蟲及有效防除方法”等文章;農學系主任孫醒東、林學系主任邵維坤、育種專家楊允奎、化學專家余蘭園等都紛紛撰文。每期《河北通俗農刊》上均刊有學校管理、行政類內容,現存4期中,分別刊登有:省政府委員梁子青在學院大禮堂的講演稿———“河北省立農學院之使命”、“本院史略”、“本院過去3年度之經常支出決算報告表”和“本院暑期學生實習規程”。1936年6月,省立農學院《農民須知》社開始編發《農民須知》半月刊,免費發送、交流。以“增加農民知識,促進農業改良”為宗旨[7]。至1937年6月,共編發4卷24期,現國家圖書館見藏第二、三、四卷計17期。《農民須知》為32開本,每期20多頁,主要刊登一些實用技術,文章短小精悍,深受農民和交流單位歡迎。如:江蘇吳江縣圖書館在回函中寫到:“惠贈定期刊物《農民須知》,深紉厚意,當即陳列閱覽,深得閱者贊許”[8]。當時,政府官員、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題詞,宋哲元題詞:圖繪幽風;魏書香題詞:稼穡領師;李書華題詞:稼穡先聲。《農民須知》也刊登學院雜聞類內容,包括院長的新年致辭等。同時《農民須知》社還在刊物上刊登啟事,開展一些服務項目,包括:介紹簡明農業知識;解答一切農事問題;代購優良苗木種子;代購各種農具;代購優良雞種、豬種、蜂種;代購各種殺蟲藥劑;代購各種化學肥料,等等。

四、《氣象季刊》、《河北農林學刊》、《園藝季刊》:研討問題,相互砥礪

1932年3月,河北省立農學院氣象觀測所創辦《氣象季刊》,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見藏1932—1936年出版的第一至五卷計20期。院長薛培元在弁言中寫到:“保定有氣象觀測之記載自民國二年始。任斯役者,即本院前身之農業專門學校……本學院成立繼續前功,以普及農用及增高效率為旨,以每日觀測所得,刊印成冊,匯為季刊”[9]。1913年氣象觀測僅有氣壓、溫度、風向、雨量、濕度5項,1924年觀測事項增至10多項,報青島氣象臺、濟南建設廳和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其總結果以年刊宣布。1933年始,《氣象季刊》既刊有保定每月天氣概況,又有詳細記載每天各項氣象數據的月報,并形成各要素變遷圖,以利于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1935年5月,河北省立農學院出版委員會創辦《河北農林學刊》,不定期出版。現在國家圖書館見藏第一卷(創刊號)。學刊沒有發刊詞,主要發表學術著作,如:第一期發表了孫醒東教授撰寫的“華斗花不孕情形之新發現”,楊允奎撰寫的“對于平均數之偏差法一新公式建議”、“論數種測算試驗誤差方法之應用”,華興鼐翻譯的“棉及其親屬細胞之探討”,路保青翻譯的“雛雞先天顫抖之遺傳研究”等理論文章。1937年3月,河北省立農學院園藝系同學會創辦《園藝季刊》,現在國家圖書館見藏第一卷第1期(創刊號)和第2期。園藝系主任諶克終在發刊詞中寫到:“以師生素日研究譯輯之所得,匯刊成冊,公諸社會,從此相互砥礪。俾資貢獻,庶不致有負國人之殷望也”[10]。季刊16開本,每期130~160頁,創刊號配有11幅園藝作物新品種插圖,形象生動。主要刊登園藝科學研究、調查、報告和譯著文章。在刊物封底還在有書、刊訊息,如:在第一期刊登了諶克終教授著作———《果樹園藝學》、《果樹剪定》的書訊。

五、結語

苗木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林業技術檔案的分類及歸檔范圍

    為了更好的對技術檔案進行管理及便于查閱,根據塞罕壩林業生產的作業項目特點主要分為4大類:育苗技術檔案、工程造林技術檔案、營林技術檔案、森林病蟲害防治檔案。

    育苗技術檔案。對育苗材料整理歸檔可以提高育苗管理水平,積累育苗技術經驗,掌握各樹種苗木生長規律、合理制定育苗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為重點工程造林項目提供優質壯苗。其檔案歸檔范圍:各林場苗圃年度施工設計方案,全場年度計劃、完成面積及產成苗量、存苗量統計表、施工卡片。

    工程造林技術檔案。工程造林特別是重點工程項目造林(生態防護林工程、“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是國家重點投資項目,工程建設要求高標準、高質量。為確保工程造林出精品,充分發揮塞罕壩在工程建設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必須加強工程造林技術檔案的管理。其歸檔范圍包括以下幾方面。對工程有指導性的文件。主要包括:領導講話、會議材料、項目規劃、實施計劃、上級下達的文件等。主要包括工作總結、典型材料、簡報、進度報表等。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申請書、項目批復文件、施工設計方案、擴初設計、施工卡片、承包合同、成活率調查報告、竣工報告、管護措施、工程規劃圖、竣工圖、聲像、照片等資料。項目申請書、科技成果、成果鑒定等。世行貸造林、跡地更新、首都綠化工程造林檔案整理分年度進行裝訂,包括年度施工設計方案、竣工報告、施工驗收卡片等。

    營林技術檔案。營林檔案的建立健全目的是掌握森林資源的消長、土地變更的動態數據依據,監測、控制消耗蓄積,掌握間伐次數、畝次、產材量、產材率等,以便更好地為森林經營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歸檔范圍:按年度、作業類別(間伐、次改(撫)、經采、修枝)進行整理。主要包括上級批復的年度施工設計方案、竣工報告、林權證等。

    病蟲害防治檔案。森林病蟲害是一種嚴重危害森林的無煙火災,嚴重地危害著林木生長。近些年由于自然氣候因素的影響,蟲種逐年增加,不僅危害成林,而且也危害幼林地。因此近幾年來林場對各蟲種的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方法、防治效果進行了搜集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統的防治體系。這些經驗和材料的積累在指導病蟲害防治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歸檔范圍包括年度防治施工設計方案、竣工報告、防治效果、“四率”評比材料、上級來文以及年度預測預報資料。同時將防治規劃圖、蟲種種類、形態特征、發生、發展規律圖及主要蟲種發生面積分布圖制成圖板上墻,做到清晰、完整,一目了然。

    林業技術檔案的歸檔與管理

    按照林業生產建設項目,按年度、類別逐卷進行,編制檔案歸檔號、檔案卷內目錄,然后加備考表、裝盒。同時在微機的檔案軟件中錄入案卷檔號、題名、責任者、文件開始和結束時間、總頁數、保管期限、歸檔日期,形成電子檔案。檔案整理完畢后,分項目建立一個清晰、明了的索引,索引中包括類別(項目類、指導類、綜合類、科技類)、歸檔號、題名、材料的起止年度及各類別的卷內目錄各一份。歸檔存放時按其性質分長期、短期、永久3種形式保管。將編制好的檔案放在專室、專櫥、專柜或兼室專柜中,并設專人進行保管,同時定期對檔案進行防潮、防塵、防日曬、蟲蝕等的檢查和技術處理;對檔案中需進行更改、殘缺不全或字跡不清的及時進行整理、修補、復制,保證檔案的清楚、完整、準確和有價值性;建立健全檔案的移交、借閱、使用制度;履行制度規定、手續,借閱人員按期歸還借閱檔案,如有丟失,追查借閱人的責任;各類技術檔案在管理中實行雙重管理,建立文書檔案和微機檔案。

苗木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一、加強組織和制度建設,提高師生環保意識

為了實現創建省綠色學校的目標,學校成立了創建省綠色學校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后勤主任任副組長,成員由總務組、校務辦、政教務、團委等有關處室的負責人組成,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創建工作,落實創建計劃。

二、營造綠色氛圍,優化綠色環境,創建綠色校園文化

學校建立了一林:樺樹林;二區:健身休閑區、苗木繁育區;三帶:紅花錦帶、金絲垂柳帶、櫻桃帶;四園:草藥園、果菜園、示范園、植物園。

三、綠色課程、綠色評價,保障綠色教育的深入開展

學科課程滲透。立足主渠道,注重各學科中綠色教育的內容和知識的滲透。環保教育是綠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學科教學中所占比重最多。豐富學生環保知識是提高學生環保認識和自覺性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愛護家園的情感是綠色教育成功實施的保障。為此,學校根據各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結合學校提出的各年段綠色教育目標,對有關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整合,制訂了各年級綠色教育計劃,在各學科中滲透綠色教學,形成龐大的學科滲透體系。例如:理科學科主要滲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空氣污染、安全用火、節約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食物鏈、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水土流失、地球、地理知識等。思品與社會課主要滲透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方法、行為和法律法規要求等。語文課滲透環保的情感教育,指導寫好環境調查報告、環保征文、種植日記;數學課則在應用題上巧妙滲透環保的教育思想;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更以藝術的形式圍繞“綠色教育主題”讓學生唱、畫、演、做,深受學生的歡迎。各任課教師根據學科滲透目標和要求,進行有機的學科環境教育滲透,全方位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加強了學生的環保行為,大大增強了綠色教育的力度。

校本課程強化。根據我校的特點,我們以熱愛家鄉、環境教育為主題,自編《家鄉在我心中》和《實用種養技術》校本教材,為我校綠色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效措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支撐。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班隊課相結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在年級組老師的精心安排下,定期活動,定期展示。活動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寓教于玩,激發學生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熱情。

四、開展創意活動,倡導綠色實踐

創意活動,倡導實踐,突出實效,班團隊活動為創綠增添精彩。活動是提高綠色教育實效性,增強師生全員參與綠色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學校以綠色教育為核心,開展一系列切實有效、令人難忘的活動。

1.植綠護綠行動

學校開辟了勞動實踐基地,制定了實踐基地輪值表,學生輪流到指定區域進行種植護理等活動,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到蔬菜的栽種技術。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栽樹種花,美化校園,還給校園花木都掛上了牌,學校相應發起了“認認我校的植物”等活動,這些活動通過學生親手種植,親自參與實踐,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品嘗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我校綠色教育的實效性。

2.環保活動

在校團委和少先隊的精心組織和策劃下,全校學生開展了“3?12植樹節”“6?5世界環境日活動”等環保系列活動、環保講座、環保調查、環保填報、環保手抄報等活動。尤其是春秋時節,學校組織學生以標語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不燒秸稈,保護環境,人人參與,激發了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環保的熱情,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提高了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

3.節約行動

苗木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土地調查;內容;程序;重要環節

農村土地調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土資源管理更為合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農村土地調查的質量,使之能夠更好地為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土地資源評價、建設用地審批等提供快速、高效、準確、直觀地服務。

1.農村土地調查的的概念及內容

農村土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縣(區)為基本單位,以一定的比例,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準,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市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1.2 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的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使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更加準確、真實。

2.農村土地調查程序與步驟

縣級農村土地調查主要分為準備階段、權屬調查階段、外業階段、內業階段、成果檢查驗收和核查等階段。

2.1準備階段

調查準備工作包括技術準備、人員準備,資料準備和儀器設備準備等。采用綜合調繪法進行調查的地區,依據調查底圖,參照原有土地利用數據庫或土地利用現狀圖,對影像進行解譯。調查準備工作做得越細、越周到、越充分,調查的質量和效率就越高;未準備充分就開展調查,容易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返工和重復工作。

2.2權屬調查階段

權屬調查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按宗地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調查,將權屬界線調繪或標繪在調查工作底圖上或直接標繪在土地利用現狀較長上,篩理和調處土地權屬爭議,簽訂或繼續使用原簽訂的《土地權屬界結線協議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

2.3外業地類調查階段

在確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土地權屬界線范圍內,經實地核實確認,將地類、界線、權屬以及必要的注記等調繪、標繪、標注在調查底圖上或《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上。

2.4內業階段

內業階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外業階段的調查成果進行整理,形成原始調查成果;二是依據原始調查成果建設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形成土地調查的各種圖件、數據成果;三是編寫土地調查報告,全面記錄、反映調查的組織實施全過程,分析土地利用程度,總結土地利用經驗和存在問題,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建議等。

2.5成果檢查驗收和核查階段

調查成果的檢查驗收是保證調查數據真實、可靠的主要手段之一。

3.對農村土地調查幾個重要環節的探討

3.1確認地類首要原則應以土地所發揮的功能為依據

根據土地所發揮的具體功能和用途來確認地類,這是地類確認的首要原則,是與土地覆蓋分類的本質區別。近二十余年來,基于RS的土地覆蓋分類與信息提取已為廣大從業人員所熟知。土地覆蓋是指自然和人工營造的地表覆蓋狀況和不同類型的覆蓋特征,突出反映地表的自然屬性和物理屬性,遙感圖像最能夠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蓋。基于RS的土地利用調查絕不能直接按照土地覆蓋特征來確認地類。利用類型相同的土地可能表現為多種覆蓋類型,同一種土地覆蓋類型也可能表現為多種土地利用類型。舉例而言,同樣是沙棘林,若為采摘果實之用,該片地應確認為園地;若該片地沿河分布,作為護岸林,則地類應確認為林地。無獨有偶,主要用于采集果、葉、根、莖、汁等的各種喬木、灌木林,則應確認為園地而非林地;而山坡上,粗放經營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樹的土地則確認為林地。園地中,直接為其服務的土地,如晾曬場、粗加工場所、簡易倉庫等,亦應確認為園地;林地中,修筑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設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種子生產、存儲種子等的土地應確認為林地。種植農作物的路、渠、堤、堰等的邊坡、斜坡地、田坎等不能確認為耕地,須按照地塊發揮的主要功能來確定相應的地類。生長喬木、竹類、灌木的墓地,據其功能,顯然不能確認為林地。

3.2實地調繪是使土地調查最接近真實的有效方法

實地調繪法就是攜帶打印的底圖到實地進行調繪。到實地調繪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比如打印底圖時不要用相紙打印,因為相紙不便攜帶,最好用普通打印紙打印,但普通打印紙打印的底圖不能濕水,淋雨、濺水后影像就會模糊,所以要做好防雨等工作。同時要設計好調繪路線。現場將實地的線狀地物、圖斑、零星地物和補測地物與影像圖加以對照,按照土地調查所規定的線劃、符號及數字標繪方法在影像圖上標繪出來,將補測地物的形狀及所需要的數據進行詳細記錄,以為內業地籍數據庫建庫提供真實、有效的依據。

3.3權屬調查是農村土地調查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

權屬調查就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以及公路、鐵路、河流和國營農、林、牧、漁、企事業單位等用地權屬狀況的調查,即確定土地產權的歸屬進行確認,包括土地位置、界址點、界址線、界標、權屬性質、權利主體等的認定。在土地調過程中,應將行政界線和權屬界線清楚地標繪在調繪底圖上。

權屬調查的基本原則是①沿用性原則。已有確權資料經過核實未發生變更且與實地一致時,原資料可繼續沿用,不需重新調查。②完善性原則。已有的確權資料手續不完善時,應補辦相關手續,不需重新確權。③重新確權。已有確權資料發生變化的應重新確權,一方無明確使用者的單方指界,填寫《土地權屬界線確認書》;有明確使用者的雙方指界,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地權屬界線有爭議的,協商或由上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暫時劃定一條工作界線并簽定《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

權屬調查的最小單元為宗地,宗地劃分原則:①被權屬界線封閉的地塊劃為一宗地;②同一所有者的集體土地被鐵路、公路、河流、溝渠等線狀國有或其他集體土地分割的,應分別劃分宗地。對線狀地物狹窄、圖上難以準確反映其實地狀況的,也可不單獨分宗,但應予以注明,并相應扣除其面積;③有爭議的土地,不得劃入任何宗地,待爭議調解、處理、確權后,再劃入相關宗地或單獨立宗。

結語:土地資源調查涉及大量的時間、空間、屬性信息以及其他各種數據,是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農村土地調查的目的是清查土地利用情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升農村土地調查質量,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兴宁市| 延津县| 亚东县| 汶上县| 永丰县| 雷州市| 文登市| 延川县| 敦化市| 寿阳县| 舟山市| 清远市| 邢台县| 南京市| 益阳市| 永仁县| 柯坪县| 塘沽区| 富阳市| 汕头市| 南京市| 灵璧县| 南靖县| 将乐县| 启东市| 满洲里市| 丘北县| 泾阳县| 衡东县| 若尔盖县| 武定县| 专栏| 绥宁县| 双峰县| 宝坻区| 独山县| 天祝| 南木林县| 惠来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