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急救相關護理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分層級管理;基礎護理質量;影響
護士分層級管理能有效滿足現階段護理工作的實際管理模式要求,可以讓各個層級的護理人員能力得到有效發揮,讓各級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能得到充分展現,對護理人員的資源配置進行有效優化,讓護士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特別是在年資不高的護士中,分層級管理的作用更加明顯,護士分層級管理可以讓患者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滿足,讓護理安全能得到充分保障,最終讓患者滿意度和基礎護理質量得到提高[1]。我院從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以來,在提升低年資護士護理理論水平和護理操作質量方面均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室共有床位60張,護理人員15名,全部為女性,其中護士長1名,護理秘書1名,專業護士3名,普通護士10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6名,護師5名;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37.2±1.5)歲;學歷:中專1名,大專3名,本科11名;工齡:1~5年4名,6~10年4名,10~15年3名,15年以上4名。
1.2方法 ①建立層級管理機構:根據層級管理模式將科室護理人員分成兩組,由2名臨床工作經驗豐富和組織能力強的主管護師負責,具體的工作為制定相關的護理人員培訓計劃、注意事項以及內容等,同時根據層級培訓低年資護士。②層級分組:在對崗位進行設置和使用護士時應該要根據能力優先的原則來合理進行,從而形成階梯式的護理隊伍;要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個人能力、專業技術水平和學歷來分層級上崗。③層級分工:護士長要對科室的護理管理工作全面負責,對護理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協調和檢查等。護理組長要在護士長的領導下展開具體的工作,對低年資和中年資護士的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要認真做好相關的護理會診、查房工作,對護理人員的培訓計劃進行制定,中年資護士要在護士長和護理組長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要負責本人所管患者的護理工作和治療工作,對低年資護士的工作進行指導,全面評估患者的基本情況,保證各項護理工作標準和規范。
1.3評價指標 對基礎護理質量進行評價,同時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見表1,表2。
3討論
在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中,并沒有根據護士的職稱、資質和能力來進行明確的分工,這樣就會對患者護理的整體性和延續性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2]。而實施分層級管理,則可以根據護理崗位來履行不同的工作職責和權限,讓護理人員的自身責任更加明確。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可以有效落實各項護理措施,護士可以將患者的心理狀況、病情以及治療情況簡單的記錄在交班記事本中,這樣下一班護理人員就能參考,從而為患者提供連續性和全程的護理[3]。
本研究中,全部護理人員經過分層級管理后,均提高了自身的護理知識和科室的護理質量考核指標,同時護士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護理后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顯著優于護理前,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吳華穎,陶紅梅,鄭凱蘭.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成組護理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0,30:259-260.
四川省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四川金堂 610400
[摘要] 目的 探究纖維支氣管鏡在預防ICU呼吸肌無力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應用效果以及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診斷的各類呼吸肌無力的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比組38例和觀察組40例,使用常規治療方法診治對比組患者,觀察組在對比組基礎上,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并灌洗。在對兩組治療后,統計并分析兩組的肺炎發生率以及血氣情況并進行比較。結果 使用纖維支氣管鏡輔助治療后發現病人的血氣有了明顯好轉。統計患者呼吸肌肺炎發生率后得出,治療組為25%,對比組發生率為57.9%,對比組的肺炎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纖維支氣管鏡的使用能夠對ICU呼吸肌無力患者呼吸肌相關肺炎的防治治療中起到積極有效的輔助作用,同時也能夠大幅度降低呼吸肌肺炎發生率。
[
關鍵詞 ] 纖維支氣管鏡;ICU呼吸肌無力;相關性肺炎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b)-0100-03
Effect of bronchofibroscop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in ICU patients combinedwith respiratory muscle weakness
ZHANG Xi
The Department of ICU,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g City , Sichuan 610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effects of bronchofibroscop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ICU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muscle weakness. Methods Select seventy-eight patients diagnosed as respiratory myasthenia gravis by our hospital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Treatment group 40 cases,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early using bronchofibroscope to suction, lavage. The control group, 38 cases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ult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n treatment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half an hour after bronchofibroscop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reatment group was 25%, and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ontrol group was 57.9%.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reatment group (P<0.01).Conclusion Bronchofibroscope can play a positive, effective and safe role in the treatment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ICU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muscle weakness,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Key words] Bronchofibroscope; Respiratory muscle weakness;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指在使用機械通氣的治療后2 d以及在停止使用機械通氣后2 d內出現的肺部的感染性炎癥[1]。過去,纖維支氣管鏡(BFS)主要被運用在呼吸專科領域里,但近年來,隨著它在我國進一步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有醫師將其引入在對呼吸肌相關肺炎的防治治療中,發現其可以發揮重要功效。因而,這引起了國內同行業的廣泛關注其的應用。基于此,我院選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診斷的各類呼吸肌無力的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常規治療和BFS吸痰,并灌洗治療后,統計并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情況,先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診斷的各類呼吸肌無力的患者(包括重癥肌無力危象、高位截癱、急性重癥格林巴利綜合征、急性脊髓炎等呼吸肌無力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進行分組,對比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包括重癥肌無力者12例,頸部高位截癱14例,急性重癥格林巴利8例,急性脊髓炎4例;觀察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重癥肌無力者10例,頸部高位截癱18例,急性重癥格林巴利綜合癥10例,急性脊髓炎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①納入標準[2]:呼吸肌無力危象引起的呼吸衰竭;②排除標準:中途放棄治療的病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嚴重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③所有患者都知悉本次試驗,且患者以及家屬都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各類手術、休克、中毒等多種病可能引發患者出現呼吸衰竭。
1.3治療方法
1.3.1對比組 醫師或者護士給予對比組諸多較為常規的治療手段。給予患者進行吸氧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并且按時給患者進行常規吸痰、同時采取霧化融痰劑[3]等措施來保持患者能夠減少呼吸部位痰液的阻塞,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順暢。
1.3.2觀察組觀察組在基于對比組的基礎上,前期對觀察組患者使用纖維支氣管鏡開展治療。在治療開始前,做好BFS開展前準備,主要包含心電圖檢查、CT、X線透視等諸多檢查,通過我院專家在進行仔細反復的審查之后,做出纖維支氣管鏡的灌洗的確切位置。治療:在進行纖維支氣管治療之前,先對患者進行支氣管內部滴藥、霧化吸入、翻身拍背、引流以及靜脈滴注抗生素抗炎等治療,手術中一直使用機械輔助通氣治療,同時采用鹽酸嗎啡5~10 mg靜脈滴注,將患者的呼吸肌參數吸氧濃度(Fi02)提升到80%~100%,將BFS子呼吸肌通道“Y” [4]型接頭細孔插入進行治療。注意在治療中要接心電、血氧飽和度等檢測的儀器。對氣管的各個接頭處要密切關注,在患者的局部痰液粘稠時可以采取生理鹽水來進行處理,每次時間譽為10 min左右,具體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BFS探測病情時長約為1~3h/次,每次重復3、4次,檢查治療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在檢測時要注意觀察病人各項體征,當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低于80%時,停止治療,等到患者恢復至90%以上時再繼續。相關醫護人員在治療前后半小時對病人的血氣情況進行測量并記錄。
1.4 VAP診斷標準
患者在機械通氣治療時間超過2 d,當出現下述2或者以上的體征時:①發熱,體溫超過38℃或者比患者正常基礎溫度超過至少1℃以上;②檢測時,患者肺部濕啰音有所增大;③患者體內白細胞計數超過10×109/L或者低于4×109/L[5];④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現膿性分泌物;⑤胸部X線片發現有新的浸潤病灶。
1.5統計方法
收集相關數據記錄下來,并錄入至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和相關處理。數據資料都以使用平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并且使用檢驗來驗證所有數據的可靠程度,P<0.05表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40例患者在經過纖維支氣管鏡治療后癥狀都有所好轉,22例肺不張患者經過治療后全部重新張開,其中有4例患者經過多次治療后復張。16例患者痊愈。所有患者都沒有出現嚴重的并發癥。一般并發癥多以短暫血壓升高,血氧飽和度下降。
2.1觀察組患者在BFS治療前后半小時血氣變化
在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治療前后半小時檢測并記錄患者的血氣情況,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呼吸肌相關肺炎發生情況
見表3。
統計兩組相關肺炎病況得出,觀察組發病率僅為25%而對比組的并發率為57.9%,顯然,觀察組明顯低于對比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一般來說,病人出現呼吸衰竭時常常采用機械通氣來進行治療,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則是機械通氣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它屬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眾多疾病可以引發患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很容易繼續發展成為呼吸衰竭,因而如若醫師搶救不及時會造成死亡,所以這也是呼吸衰竭死亡率高居不下的首要原因[6]。醫院在治療此類病人時常常通過機械設備輔助患者通氣,來維持患者正常呼吸,這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呼吸肌無力危象患者常常伴隨有支氣管內部分泌物過多造成堵塞,從而致使通氣功能減弱,有時通過拍打背部、吸痰等都無法幫助病人改善癥狀,不能徹底清除病人下呼吸道的分泌物,近年來危重病醫學的發展,纖維支氣管引入在治療此類患者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作用。
為了驗證纖維支氣管鏡在此類病癥中的作用,我院選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診斷的各類呼吸肌無力的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比組38例和觀察組40例。對對比組給予一般治療,同時對觀察組進行纖維支氣管治療,將BFS子呼吸肌通道“Y”型接頭細孔插入開展治療。研究發現,在進行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氣情況有較為明顯的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更為明顯,觀察組在治療后相關肺炎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比組,兩組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16例痊愈出院。這說明BFS的確在治療ICU呼吸肌無力致使呼吸衰竭患者起到了積極有效地作用,同時也驗證了潘劍成[7]等人在采用這種方法治療高位截癱時,療效明顯好于對比組的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使用纖維支氣管鏡的使用使得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比組,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同時也說明了這種方法對于ICU呼吸肌無力致使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重要作用,安全系數較高,醫師可以在治療中放心盡早地使用。
[
參考文獻]
[1]賈民,朱曉瓊,于水福,等.床旁纖維支氣管鏡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58-260.
[2]Akhlaghpoor S,Ahari AA,Shabestari AA,et al.Comparison of virtual bronchoscopy with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findings in patients exposed to sulfur mustard gas[J].Acta Radiologica,2011,52(10):1095-1100.
[3]馬小彬,李素清,陳亞靜,等.纖維支氣管鏡在預防老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989-4990.
[4]何發明,劉景侖,張丹,等.纖維支氣管鏡在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激光雜志,2013,34(2):79-80.
[5]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bronchoscopy:Comparison with fiberoptic bronchoscopy[J].Acta Radiologica,2012,53(3):366.
[6]俞江月,楊濤.聯合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療效觀察[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24):1849-1851.
【關鍵詞】 院前急救;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急診醫學中包括院前急救部分, 而且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醫學的主要步驟, 其主要是對急、重、危癥患者實施急救護理, 也是在患者位置到醫院之間實施的緊急救治處理及轉運監護的過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將患者的生命挽救回來, 將院前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降到最低值。因急診工作相對特殊, 環境比較差, 隨機性較強, 時間緊迫, 車上配備的設備有限, 這就需要急救人員具備專業熟練地急救知識, 提高急救技能, 增強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山東德州平原縣人民醫院現將最可能出現安全隱患的地方報告如下, 同時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1 院前急救最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1. 1 院前急救具有很大的隨機性, 流動性也相對較大, 患者多是突然發病, 各方面均具有不確定性。假如值班的急診人員沒有詳細記錄呼救電話, 沒有問清患者的疾病、地址及時間, 盲目的出車, 就有可能引起醫務人員不能準確及時的到達搶救現象, 延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
1. 2 急救物品、藥品及器械使用不當或者準備不充足。因急救現象具有復雜性和緊迫性, 如救護車上的物品準備不充分, 或者上個患者使用后沒有及時的檢查和補充, 就容易引起物品失效, 搶救儀器無法正常應用, 使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1. 3 出診不及時。一些醫師、護理人員沒有充分認識到急診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出診不及時, 進行急診分針的工作人員經驗不夠, 沒有足夠的急診醫師, 不能在預定的時間達到指定位置, 對院前急救的醫療護理質量造成影響。
1. 4 急救護理技術不熟練。實施院前急救的場所多是馬路邊或者家里, 路人或者家屬會對正確搶救過程親眼目睹, 因參與急救人員的數量有限, 再加上環境復雜會影響醫護人員的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都可能會對搶救造成延誤。假如急診急救不及時或者技術不熟練, 實施了不正確的治療手段都會引起護患關系激化。此外, 護理如果對搶救儀器的使用不熟練, 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全面, 對搶救的程序不明確, 都會引起搶救配合的效果不佳, 延誤患者的搶救時機, 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傷。
1. 5 忽視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權。在實施院前急救時,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的生命進行搶救的同時, 常常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權忽略, 也可能匆忙中忘記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另外還有可能在實施除顫、插管等技術時沒有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 如果搶救不成功就容易導致醫患糾紛。
1. 6 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時, 沒有對已經死亡的患者進行常規救治, 沒有仔細檢查死亡的患者, 或者沒有保留有效的死亡檢查記錄。
1. 7 不具有相關的法律知識, 風險意識淡薄。由于社會逐漸的進步, 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觀念逐漸的提高, 患者逐漸增強了就醫過程中的權利和自我保護, 院前急救護理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如果護理人員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熟悉, 不了解自身在護理工作中應該具有的責任和義務, 沒有及時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 都有可能導致醫患糾紛。
2 院前急救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2. 1 加強崗位責任教育, 完善急救電話聯網體系。現在本院都是由德州120指揮調度中心統一部署安排, 急救電話打入以后由調度中心統一進行調配, 根據求救人員提供的姓名、病情、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街道、電話等選擇就近醫院進行分配, 然后打印出相應的出車單據, 這樣就避免了接電話不詳造成的后果, 保證出診人員及時迅速的到達急救地點, 另外要求120急救醫務人員和司機24 h待命,保證及時出診。
2. 2 提高法律意識, 加強風險管理。通過對法律知識進行培訓, 有效的提升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 讓護理人員真正了解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 使管理者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相關法律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因實施院前急救需要具有很強的服務性、技術性、復雜性, 因而很容易出現醫療糾紛, 因而應提高在職人員的法律意識, 提高患者的責任心, 讓醫護人員了解工作中需要運用法律來進行自我保護, 規定醫護人員必須按照相關的法律急性急救處理。
2. 3 增加院前出診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 使其了解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能夠真正的為患者著想, 不斷的提升院前急救技術水平, 定期對急診護理人員實施中毒患者、心肺復蘇、休克、人工呼吸、氣管插管、心理衰竭、心電監護、電擊除顫、復合傷處理、靜脈留置針以及現場搬運等技術的考核及培訓。
2. 4 制定轉運風險預案, 重視患者病情觀察。在實施轉運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及規章制度, 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醫務人員應陪在患者身邊, 隨時觀察患者的各項變化及心理需求, 如出現問題, 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 確保患者能夠得到不間斷的護理和治療。
2. 5 準備急救箱, 合理擺放搶救物品及藥品, 做到定物、定人、定位、定期及定量維修, 用過的物品及時更換。要求每個出診的人員必須檢查好自己的急救箱, 保證出診所帶出的急救器材及急救藥品完好, 認真完成每個搶救細節, 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升搶救的成功率。
2. 6 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權。醫務人員在對患者實施急救前必須向患者或者其家屬講明操作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操作存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出現失敗的幾率, 在得到患者或者家屬同意后, 才可進行操作。醫務人員接診后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 對患者存在的風險進行詳細解釋, 讓患者家屬心理上有一定的準備。
2. 7 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要仔細查體, 對已經死亡的患者必須常規搶救30~60 min后, 再做心電圖, 如確認患者已經死亡, 將其結果告知其家屬。
2. 8 建立院前急救病歷和院前急救登記本, 急救病歷需要詳細記錄呼救的時間、聯系方式、地點以及簡要的病情, 同時記錄到達的時間、患者的病情變化、院前急救過程以及用藥情況, 向患者家屬簡單介紹患者的病情以及采取的治療方案, 同時要求雙方簽字, 做到有據可查, 這樣不但能夠反映出患者的治療情況以及病情變化, 也可以防止出現醫療糾紛, 將風險降到最低。做到以人為本, 以愛心為本, 能夠真正的做到換位思考, 提高急診患者的滿意度。
總而言之, 實施院前急救不但要盡快的完成對危重患者的急救, 同時還要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 以人為本, 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桂玲,朱秀.院前急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護理研究, 2009,23(4C):1066-1067.
1 培訓內容
1.1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包括專科急救儀器及專科操作的培訓;科內常見急重癥搶救程序;搶救病人時的醫護配合;院內危重患者的安全轉運;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演練。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包括準確接聽出診電話;保持出診箱、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和藥品的完好并熟練使用;現場處理危重患者醫護1對1時的搶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轉運。
1.3 急救理論知識的培訓:包括搶救車內的急救藥品的劑量、作用及用途;各種應急預案、其它與急救相關的知識培訓。
2 培訓方法
2.1 評選科內培訓員及護理小組長:由護士投票評選出來的有高度責任心,業務能力較強的護士擔任,專門負責科內護理人員業務技術的培訓,并定期參加護理部的培訓及考核。
2.2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
2.2.1 總結近年的搶救病例、常用急救儀器、專科操作和醫生的建議,制定各級各類護士急救技術操作培訓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術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訓員示范講解要點、難點,分組由護理小組長負責指導完成練習,對一些不規范、不合格操作及時指出并講解。
2.2.2 搶救時醫護配合很重要,護長總結搶救病例時醫護間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該薄弱環節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培訓,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對院內轉運時曾出現的問題(氧管未固定脫落、尿管脫出 、輸液管接頭脫離未發現、改變后至病情變化等)集中學習,大家共同探討改進措施,提高院內患者的安全轉運。
2.2.3 為提高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每月進行1次模擬突發事件的演練,制定演練方案,計劃性指派高年資護師進行急救護理應急預案的演示,力求將語言記憶上升到形象記憶,突破了在理論學習中的局限性。演練結束后進行總結,對存在問題及時指出,使護士加深印象,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2.2.4 對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洗胃機,呼吸機,除顫機,電動吸引器每年舉行2次以小組為單位的急救技能比賽。由小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培訓,并設立獎勵。這樣大大提高了護士的積極性,同時又鼓勵和培養了護士間的團隊協作精神。
2.2.5 新護士包括見習期護士實行一對一的帶教:由年資高的護士跟班帶教, 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理論聯系實際式的講解,讓新護士帶著問題看書、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
2.3.1 出診電話接聽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導致時間花在找地點上,醫療糾紛就會發生.護長專門為如何接聽出診電話設立課題培訓,使護士接聽出診電話時更有條理。
2.3.2 保證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及藥品的齊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題,護長對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上的氧氣瓶實行封條管理,并實行小組負責制,小組長負責組員的培訓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證物品齊全無過期,并記錄在冊,護士長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護士對救護車上的儀器掌握的程度。
2.3.3 現場危重患者搶救時醫護1對1的情況下,對護士的要求更高,根據醫生的反饋及翻閱出診單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抓重點地培訓,例如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應以立即進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適當的氣道管理為主,而非先使用藥物[1]。通過培訓使護士懂得如何與醫生進行溝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流程,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對需長時間轉運的患者特別是山區道路轉運危重病人時更要做好轉運前、轉動中對策的培訓[2],使患者安全轉運,減少醫療糾紛。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8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155-02
作為一所綜合甲等的二級醫院,主要肩負著醫療、科研及教學的職能,而帶教老師帶教水平的高低以及帶教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實習生或培訓人員的學習質量,因而研究切實可行的臨床帶教方案一直是醫院帶教研究的熱點。在臨床產科帶教中,急重癥的臨床護理教學極為重要,其護理效果與質量直接對患者的臨床預后結局、生存率及生活質量產生影響,既往傳統的產科急重癥臨床教學主要是通過帶教老師進行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講解、傳授,但實際帶教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乏主動性,并且知識與技能掌握也不牢固,影響醫院整體帶教水平及培訓質量[1-2]。本組研究通過比較新型帶教方案與傳統帶教方案,旨在探討循證護理急救演練在產科急重癥臨床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產科接收的護理專科實習生8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實習生均為護理專業專科實習生,已在校學習2年,完成基礎及臨床護理課程的學習,已進入臨床護理實習階段。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實習生40例,觀察組中男1例,女39例,年齡20~23歲,平均(21.9±0.8)歲;對照組中男2例,女38例,年齡20~24歲,平均(21.5±1.0)歲,兩組實習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習生接受常規產科危重癥臨床護理教學方案,主要包括定期進行理論課程教育,以及真實病例的護理操作技能講解與指導等。觀察組實習生則接受循證護理急救演練,具體措施如下:(1)首先,組織實習生參加前期的護理教學查房,主要面對產科病房內常見的急危重癥病種,并明確護理教學的查房病例,帶領學生查房過程中應通過病例的觀察論證使學生充分認識疾病,了解在急救護理中已采取的措施;(2)提供成熟、完整的急救演練病案,帶教老師從臨床中收集本次討論病種的各類臨床表現形式,以文字、視頻等方式向學生進行講解,并解釋導致產科急危重癥的誘因,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多種變化與臨床轉歸,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地遇見并解決問題,同時應提出合理的護理干預對策;(3)明確問題,以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明確當前病種發生急危重癥的原因,鼓勵學生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實際臨床癥狀與表現,并詢問急救時的相關處理措施與護理干預方法;(4)查找文獻,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網絡計算機數據庫及文獻檢索對該病種的臨床急救護理措施相關文獻進行查找、閱讀、研究,并獲取一些相關臨床護理的最新進展;(5)急救演練,學生自發組成小組,采用角色扮演法由1名學生扮演該病種的患者,其他組內學生作為急救護理搶救人員,帶教老師設定病情的發展及各種表現形式,要求真實再現該病種的患者在實際病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其他扮演護理搶救人員的學生應明確自身在搶救中的角色與職責,通過不斷地輪換演練尋求最成功、最理想的病例搶救合作策略。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評估、調查兩組實習生對臨床護理帶教方案的評價效果,調查統計學生主觀認為通過臨床護理帶教是否能夠提升學習興趣,內容是否易于理解,是否能夠提升學習主動性、文獻檢索能力、臨床推理與評判思維、護理合作能力、急救判斷與應對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單項評估方法僅為是與否;另采用試卷及演練操作的方式考核兩組實習生的理論與技能水平,分值均為0~100分,60分為及格,分數越高表示?W生理論、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實習生對帶教方案的評價結果比較
觀察組實習生對產科急重癥臨床帶教評價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實習生帶教前后理論、技能考核成績比較
兩組實習生帶教前理論、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帶教后觀察組實習生理論、技能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循證醫學的興起,循證護理觀念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真實、可靠科學依據的護理實踐方案,目前循證護理已作為現代護理發展的前沿方向逐步滲入到臨床各個領域之中。臨床護理帶教作為大型綜合醫院主要擔負的責任之一,其帶教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合理、有效的帶教方案一直是臨床護理帶教的研究熱點[3]。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基于循證護理干預開展的臨床產科危重癥護理教學中的觀察組學生對帶教的評價,明顯高于常規帶教的對照組,并且觀察組學生帶教后的理論、技能考核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采用循證護理急救演練教學能夠顯著提升產科護理帶教水平與質量。
通過回顧分析可知,循證護理急救演練在產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重在培養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臨床實習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4],帶教質量是促使學生工作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循證護理急救演練與傳統的帶教模式不同,其能夠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設計學習并主動參與,通過帶教老師的引導自行查閱文獻,設計護理干預方案及應急對策,能夠使學生接觸到國內外相關新的進展與知識[5],通過實操演練及互動討論,進一步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改善初出茅廬的學生人際溝通與組織協調能力,并且通過輪換的急救演練可使每個學生嘗試不同的角色,并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為補充護理方案的完整性及可行性提供基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