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黃土地質學

黃土地質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土地質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黃土地質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黃帝經;大學;辦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1)11-0104-04

決定大學性質、職能、人才培養質量乃至未來發展的是大學辦學理念。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承擔越來越多的職能,追求越來越多的目標,工具理性曾一度占據上風,隨之人才培養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呼吁教育向生命本位回歸,遵循生命內在規律,關懷生命幸福,關注生命之道。生命之道即生命的生長發展規律,是當今時代大學人才培養應深入探尋的規律。從養生和幸福的內涵出發,大學辦學理念應是對民族生存智慧和對生命關懷情感的傳承、積淀與提煉。生命與孕育生命的本土文化有著內在的契合,只有基于本土生命之道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的高等教育實踐才是文明演進和生命的福祉所在。因此,大學辦學理念需要本土化。外來的理念不僅與孕育主體生命的本土文化不契合,在實踐過程中也難以發揮理念的作用。

一、從探析大學內涵的層面看《黃帝內經》的價值

(一)《黃帝內經》對理解大學內涵的哲學本原問題有細致的闡釋

大學辦學理念是大學人對大學是什么,怎么辦大學,辦怎樣的大學三個問題的理性認知,和此認知基礎上的理想追求的反映,是大學文化的靈魂。辦學理念不僅是主體世界觀的展現,更蘊含著人生哲學和人生理想。對大學內涵的認知是大學辦學理念確立的關鍵。而對內涵的理解必然關系到哲學本原問題。中華民族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最深的層次所指即是哲學層面萬物的本原,忽視本原問題則直接導致內涵的確立無穩固的哲學根基。而《黃帝內經》對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與結構、智慧的本質等問題的細致闡釋是古人對于深層次的本原有價值的探索。

《黃帝內經》展現著對于生命的關懷和探尋生命發展規律的辯證精神,認為社會的發展變化是以生命為根基,以對立轉化為本質。生命質量和承襲文化的生命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生之本,本于陰陽”,“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其中以陰陽來指代生命最深層次的東西,即對立。生命都有其組成元素,元素以對立的實質而存在,元素與元素之間要發生關系,在關系的基礎上構成生命乃至萬事萬物的宏觀層面的系統;對立雙方會產生沖突,沖突需要找尋和諧的方法。由此作為系統的事物才能夠在和諧的變化之中向前發展。

對大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都進行了論述,為世人普遍認同的答案即“教師和學生共同探尋高深學問的場所”,紐曼更視大學為“智慧之府、世界之光、信仰的使者、新生文明之母”,這僅是描述變化表象的內涵。從《黃帝內經》對于生命關懷的理想出發,大學這一事物即是生命關系尤其是高質量生命關系構成的系統存在。對其內涵的理解不能只關注變化的表象,而要理解本質。大學中布滿了對立相互轉化的生命氣象,生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肉體和精神意志都是緊密聯系的,變化的環境中音樂的、運動的、語言的元素都對生命體產生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進而影響生命質量和內在潛能的發揮。大學的自然環境以及基于生命精神情感、心物作用而構成的人文環境都有著共通的本原。更高的生命質量意味著更融洽的生命關系,更高的文明。從哲學本原問題探討出發,大學實質上是在更高深的層面關懷和探尋生命發展規律,追求高素質生命以及更為和諧的生命關系的場所。

(二)《黃帝經》闡發了淳德全道、德澤下流、上下和親、百姓昭著的大學理想

教育家弗萊克斯納說到“現代世界正在某些彈性無法有效控制的力量的壓力下發展。和這些力量相抗衡,眼下我們的能力還顯得微薄而不能奏效。然而大學的存在,表明過去一些或許多事情值得人們去抗爭、堅持:表明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事情――沒有人知道多少事情――去塑造未來的文明。”分析問題,探尋智慧,塑造人類未來文明是大學理想所在。未來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融,推動社會可持續的發展,關懷人類幸福的文明,而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幸福哲學思想。對養生文化中的生命之道和幸福哲學思想深入研究,有利于豐富對身心和諧、形神合一的人才培養思想的理性認知,從而立足于與生命相契合的本土文化,實現人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

(三)《黃帝經》明確了大學高深學問的內涵實質

既然大學乃探尋高深學問的場所。高深學問蘊藏著普遍的知識,大學人掌握普遍的知識意在洞悉世間萬物變化規律,了解社會動向和未來文明的出路,從而展現文明的意義,帶給人類真正的幸福。《黃帝內經》明確指出了所謂的高深學問,即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生長和衰亡的根本,是事物變化的基礎,也是我們要探尋的普遍的知識和規律。我們希望社會發展進步,而對于發展進步的推動力和目的應當進行深入的思辨,從而明確目的和動力。《黃帝內經》中提到推動力是五運和三陰三陽之候。分析哲學提醒我們要提防語言的誤解。《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和三陰三陽并非僅僅指自然現象,而借此闡釋“道統”之下,人的喜、怒、思、憂、恐五種情志變化和關系五臟健康的自然之氣變化有內在密切的聯系。

“夫變化之用也,在人為道,道生智。”道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親、事物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皆有其相克之物的世間萬物運動的本質,是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天道有常,懂得了道就能產生智慧。《黃帝內經》中指出道是可以察見的,其以往是可尋求的,重視道就能繁榮昌盛,忽視道就容易損傷遏止生命力。因而道也應是大學力求探尋的高深知識,普遍的規律。《黃帝內經》說到,“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即深奧的道理精妙難測,變化無窮盡,有學問的人勤勉探求,也不易了解這種道理的精要和精華。而這令人敬畏的理論恰恰是成就事業乃至國治的根本,必須專心修省。

二、從確立育人理想的層面看《黃帝內經》的價值

(一)《黃帝內經》從人發展的內在需求出發指出要培養形志相有、形神合一的人

古今中外諸多教育家對于理想人才的培養都彰顯了形神統一觀的意涵。柏拉圖強調人才心靈器官的訓練,杜

威提出的人才必備的專注力和準確把握事物的能力事實上與《黃帝內經》的形神統一觀皆相通。“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專一、形神合一是人成才必備的素質。擁有內在發展動力的社會必然聚集著形志相有、意志堅定、理想崇高的人才。

《黃帝內經》表面上雖似在闡述引導人長生的道理,滿足人的內在需求。但事實上長生的前提在于實現肌肉筋骨與內在精神達成完好的統一,即“肌肉若一”。古典音樂蘊含的古韻、色彩、滋味重在調攝精神、調和內臟,因而對于如何使人形志相有、形神合一,《黃帝內經》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若實現此目標,當使其情緒怡悅,氣機宣暢,通泄自如,了解自然物候和世間人事的變化規律,懂得如何運用身體智慧予以應對調節,從而始終精神內收,擁有飽滿的精神,對外界事物興趣濃厚,使“華英成秀”。這也正是當今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的興趣和好奇心的培養。

(二)《黃帝內經》指出理想的人才是在心臟系統的主導之下各臟器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統一體

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生長發展與自然息息相關,社會環境也因人的作用發生變化。楊叔子先生說到:“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記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影響人能力發揮的關鍵因素是精神意志。外在環境無不對人的精神意志發揮作用。形體組織是一切精神活動的本源。形神合一,則十二官各按其規律發揮功能,人成為身心和諧健康的生命體,潛能才得以發揮。

人體臟腑各有其生理和情志功能,通過順應生命規律的調節活動實現著協調統一。不和諧的臟腑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疾病,還會造成情志不振和心理疾病。看似玄妙的理論,《黃帝內經》以其詳盡的闡釋論證了如何成為理想的人,如何實現臟腑的和諧從而提升人的精神狀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黃帝內經》強調心靈的培護,其中所指的心并非今天我們所指的心臟,而是主管人精神情志思維活動的系統。身修則國治,“故主明則下安,天下大昌。”人體之心好似一國之君功能失常,則志情意紊亂,本生受到危及,社會自然動蕩,道德世風出現嚴峻形勢。

(三)《黃帝內經》闡明實現臟腑和諧須調和五行、四時、色、聲、味

行即變化運行,“金木水火土”是對事物屬性的指代,意在說明人與自然相應。而自然及人為環境存在的色彩、語言、音樂、運動等都對臟腑活動有著強化或抑制的作用。五臟皆有其音。畢達哥拉斯也指出五臟緩慢的震動與音律。而應和五臟之音而創作的古典樂曲有利于開發人體潛能,激發人的想象力。

不同色彩不同音樂對臟腑生理功能和情志狀態影響不同。古代就有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之說。大教育家柏拉圖和孔子的治國言論中都強調國君對音樂的掌控,引導音樂家以及民眾對于治世之音的創作和欣賞。在色彩和味道方面中國有著悠久的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傳統,究其根源也在于從調和臟腑出發,實現滋養臟腑和諧生命的養生愿望。當今我們在確立育人理想時,也當注重從傳統養生智慧出發,去塑造擁有均衡協調的臟腑系統、和諧的心智以及幸福人生的理想人才。

三、從探尋育人之道的層面看《黃帝內經》的價值

(一)《黃帝經》確立了務本循序的育人實踐

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治身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需要務“本――生”。所謂本立則道生,而這個本不在外,恰恰在于本生,也即是教育幸福人生的宗旨。凡事之本即在于“生”,教育之本實質在“養生”,關照生命幸福。偏離本忽視本的教育實踐,容易導致事倍功半,忽視生命發展規律,往往給主體帶來負擔和壓力。唯有遵循“生”的本義,才能真正意識到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經典養生著作中折射出的修身治國的幸福哲學。當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分析哲學認為,哲學上有許多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這并不是因為它們太高深,而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沒有意義,它們是由于語言誤解而產生的。“生”意為探尋生命機理,遵循生命之道,使生命在素質提升的過程中擁有更深的幸福感。人們形神畢具,各得其所,從其所愿,盡其誠,立其命,造福社會。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五異則動卒有喜。”使教育實踐恢復到本來的軌道。根本沒有發生變異,就會吉祥。“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也,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教育須務本循序,遵循先治身養生而后治國安邦的順序。舍本逐末,背離生命發展規律智慧導致生命本應有的創新性、靈活性逐步湮滅,創新的民族更無從談起。

(二)《黃帝內經》借“著至教”論確立了育人所要借助的媒介即長久的學問

《黃帝內經》指出,長久的學問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曉人事的學問。只有將這樣的學問教授給人才方不至有深度的困惑。事實上《黃帝內經》確立了長久的學問為依托的育人媒介,在其內容的選定上是以人與自然和諧觀的樹立為前提,在當今看來即生態文明觀的樹立。以和諧人類創造和諧自然和諧社會為理念,確立了探尋生命生長發展規律的學問作為傳授的內容。旨在使人了解天人關系、區別陰陽,適應四時,相配五行。

長久的學問使得人上通天文,了解天有八紀,即八節,下通地理在于使人知曉地有五理,即五方。中曉人事在于使人感悟自然相息,同歸于道,互促共進,從人同類、綱紀相通的生命關懷的視角出發,五臟協調均衡,無使志怒,使自身的嗜好和欲望自覺適應社會,沒有憤怒埋怨的情緒。生命內在有共通的節律,陰陽相互協調,行為不背離世俗的一般要求,這種共通的節律就表現為共同遵守的世俗規范,成就理想的德治社會。

(三)《黃帝經》確立了本土化大學辦學理念所蘊藏的通識教育意涵

愛因斯坦曾經明確說過:“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當前呼吁高等教育走出工具理性,貫徹通識教育。通識實質上蘊藏著“和諧發展”的內涵,具體而言即情志和諧,身心均衡,擁有想象力、專注力和身體智慧。通識教育的貫徹首先在于主體對通識教育的內涵及意義有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建立在對生命的認知以及生命和社會發展關系的哲學思辨的基礎之上。

《黃帝內經》早巳指出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由擁有健康感到幸福的生命所推動的。生命通過與自然的天地之氣和社會人事的相互作用養護五臟,從而內在擁有更高的生命素質。社會發展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形與神俱,內在修德,外合社會,業進樂鄉。《黃帝內經》中對人體實現健康幸福狀態有清晰的描述:神清氣爽、形神合一、耳聰目明、三百六十節皆通利,而識天地萬物之理,通養生之道,處處均衡謂之賢人。“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智謀策略、自我情志調節能力、決斷力、自制力、掌握并施展自我智慧與技巧的能力都是基于十二臟腑各按其固有規律所彰顯的人的潛能,

養生關鍵在于養神,穩定的精神和良好情志活動可使氣血協調,臟腑和諧,情志波動可直接損及內臟。《黃帝內經》還從養生視角出發,指出想象力和潛能的激發與臟腑的和諧有著密切的聯系。想象力和潛能智慧的激發也是通識的目的所在。《黃帝內經》的幸福哲學思想與通識的內涵是相通的。

真正的大學需要有其科學的生活樣法,對前人生活智慧的提煉、擇選與承襲為生命發展和質量的提升服務是大學文化傳承的價值所在。對生命的關懷,成就更高素質的生命也是文化承襲的價值所在。本土化大學理念的確立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

《黃帝內經》涉及的精粹透徹的理論,立身安邦之道決定了它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哲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塑造本土化大學辦學理念的重要價值。它從生命之本到樞機之妙即志情意的產生和智慧技巧運用的理論剖析,無疑值得當今大學人培植生活風格和選擇生活方式所借鑒。對《黃帝內經》價值的探析與本土化大學辦學理念的塑造有著關注生命本位這一共同起點,不僅為高等教育哲學研究并真正實現向生命本位的復歸提供本土的理論研究資源,更為本民族文化的承襲培植思想的沃土。

參考文獻:

[1][13]劉寶存,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4]胡顯章,曹莉,大學理念與人文精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黃帝內經,素問之生氣通天論篇第三[M],

[5]Newman,John

Henry

Cardinal,The

Idea

of

aUniversity:Defined

Illustrated,Chicago,Ill:LoyolaUniversitY Press,1987,p464,

[6]Flexner,Abraham University:American,English,German,New York,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p3-4,引自劉寶存,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黃帝內經,素問之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M],

[8][12]黃帝內經,素問之靈蘭秘典論篇第八[M],

[9]黃帝內經,素問之上古天真論篇第一[M],

[10]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11][18]郭延東,論黃帝經對“神”的認識[J],南陽理工學院院報2009,(4),

[14][15]呂不韋,呂氏春秋[M],吳茹之編譯,三秦出版社,2008,

[16]愛因斯坦教育的目的[N],紐約時報,1951,韓萌,西方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演進與我國的實施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09,(155),

黃土地質學范文第2篇

應該說《黃土塬》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畫面中既無山石,也無云水瀑布,只有被大自然雕琢的溝壑縱橫的黃土地,在這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長著頑強的小樹,也生活著純樸勤勞的村民。上面平坦四周陡峭的較大平臺叫“塬”,是村民主要的生存空間,房屋建于此,主要農作物也是種于此;其次是“墚”,四周陡峭,上面平坦,類似于山脊,只能種植作物;還有溝壑,較寬大的溝壑也可耕種;但黃土高原上大量的是“峁”,即上面渾圓,類似于土丘的地貌,這種地貌既不適合種植作物,更不適合居住,上面會長些野草或小樹。在塬、墚、峁、壑之間偶爾會點綴些類似刀砍斧劈般的尖尖的土塔。沒有河,更難見到水。這便是典型的晉西北黃土高原地貌。

畫家借用山石皴法,先用淡墨皴擦出溝壑,再用中墨勾勒出塬、墚、峁的輪廓,然后用重墨點苔,用筆在中側之間靈活轉換,有大側鋒的皴擦,也有精細的中鋒勾勒。在溝底,還用了積墨技法,使形體厚重而有質感。最后有選擇性地用赭石加藤黃加以渲染,清新淡雅。“一片葉、一棵樹、一座山好畫,難的是要把一樹葉、一片林、一群山畫好。在整體中求變,有組織、有規律又要有層次、有新意。” 畫家以傳統山水畫技法刻畫了不同于傳統山水的晉西北特有的黃土高原地貌,踐行了他的審美理想。

中國畫創新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畫家們也都使盡渾身解數以各種方式嘗試創新。周建國也不例外,他有他的創新觀:“對于外來事物要批判性地接受,不能盲目,而傳統的東西是中國畫發展的根,在畫面中要體現出傳統文化精神。具體表現技法不是絕對的,可以借鑒與吸收……主要是要找到自己,把握自己,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周建國的山水畫探索就是一個不斷尋找自己語言的過程。

上個世紀80—90年代,他開始嘗試借鑒民間美術的圖案化、中國傳統壁畫的肌理表現。從《故園》(66×70厘米,1989年)、《山居》(66×70 厘米,1990年)到《古原除夕》(90×100厘米,1992年)、《高原魂》(100×100厘米,1994年)語言風格逐漸成熟,與此同時,沿著這一探索路線,他又開始嘗試在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中融入水彩畫和油畫的元素,尤其認真研究過日本畫家東山魁夷,至90年代末,開始成就其獨特的風格。1997年創作的《大岳浮云》(115×90厘米),入選第三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暨山水畫名家邀請展;《山岳之光》(115×91厘米),入選中國美協在京舉辦的迎中國畫、攝影作品大展;2000年創作的《氣貫懸空》(175×118厘米),獲第四屆全國山水畫大展創新獎并入選中國美協紀念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

2000年后,周建國的山水畫開始回歸筆墨,他試圖用書法的線條、濃淡干濕的墨色來表現他心中的高原故土。《大壑流云圖》(80×135厘米,2004年)是這一轉折的標志,到2010年創作的《家園》(179×95厘米,獲2010'上海世博中國著名書畫家精品邀請展國畫金獎)逐漸成熟。《黃土塬》就是這一最新探索的延續。

研究周建國的山水畫我們發現,對故土的眷戀、對家鄉的熱愛始終伴隨著他探索的歷程。

第一階段,《故園》《山居》《黃土地》《古原除夕》《故土情》《高原魂》……直接描繪家鄉的土地;第二階段更側重于學術性探索,周建國著重抒寫心中的山水,但仍然不忘以新技法描繪家鄉,《蘆芽真境》(150×97厘米,2004年)便是作者家鄉寫生基礎上的創作。以《黃土塬》為代表的第三階段,畫家完全以自由的筆墨表現家鄉故土。他說:“經過多年的寫生與積累,它(家鄉故土)早已烙在我的心上,每一次回家,都能找到自己更深的定位,每一次現場寫生,都會有新的感受……”

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畫家周建國來說,黃土地便是他魂牽夢繞的情節。在他的山水畫中,“塬”早已超越了黃土地貌地質學意義,而被筆墨化、精神化,這種精神是從具體的“塬”這一物象中抽繹出來,也是畫家以筆墨的形式在向我們傳達他獨特的視覺經驗;對我們而言,這筆墨不僅僅只是山水的視覺符號,它會使我們體驗到一種情景、一種情懷,一種超越點畫而與經典文脈相承的精神境界,當然,這也是源于中國傳統的農業民族的本性——對土地、對自然生靈和世道人心的真切關懷。

黃土地質學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judgment of the collapsibility of loes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and the author's own proposals and views are proposed,which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關鍵詞:黃土濕陷分析;工程;應用

Key words: collapsibility analysis;engineering;applications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0-0039-01

0引言

黃土在天然含水率時一般呈堅硬或硬塑狀態且具有較高的強度和低的或中等偏低的壓縮性,但遇水浸濕后,部分黃土即使在其自重作用下也會發生劇烈的沉陷,強度也隨之迅速降低。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上進行工程建設時,必須考慮因地基濕陷引起附加沉降對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選擇適宜的地基處理方法。本文就濕陷性黃土地濕陷類別的判斷方法及處理措施進行探討。

1黃土濕陷的影響因素分析

1.1 含水量天然含水量越高,黃土的濕陷性越低,它們之間呈負相關。隨著天然含水量的增大,濕陷系數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但壓縮性增大,這一點應該引起注意。

1.2 孔隙特征大、中孔隙是黃土濕陷產生的主要原因,微小孔隙含量越多濕陷性越小。濕陷性不僅與孔隙的總體積有關,也與其大小和形態有關。

1.3 粘粒含量對黃土粘粒含量的實測分析,發現粘粒量20%時,濕陷性隨粘粒含量升高而降低。這是因為當粘粒含量過小時,沒有足夠的粘粒充當黃土粒間之膠結物,黃土就形成不了足夠的架空孔隙,而濕陷性很小;而粘粒含量過多,一些孔隙被粘粒充填,且遇水膨脹而使黃土壓縮性變大,濕陷性變小。

2黃土濕陷試驗對于濕陷類別的判斷方法

黃土濕陷試驗的目的是測定黃土變形和壓力的關系,以計算壓縮變形系數濕陷變形系數,滲透溶濾變形系數,自重濕陷系數等黃土壓縮性指標,測定項目根據未處理的和預先浸水處理過的場地,工程實際情況,選定試驗程序來確定。黃土濕陷試驗研究資料表明,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濕陷起始壓力值較大,濕陷事故較少,在上覆土的自重壓力下受水浸濕不產生自重濕陷或自重濕陷量不大于7cm;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濕陷起始壓力值較小,濕陷事故較多,在上覆土的自重壓力下受水浸濕產生自重濕陷,且自重濕陷量大于7cm。

濕陷性黃土場地的濕陷類型,可采用自重濕陷量的計算值判定,也可采用現場試坑浸水試驗測得的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判定。當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和計算值出現矛盾時,應按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判定。

3黃土濕陷試驗在工程中的應用

在黃土發育地區,進行工程建設,現場浸水試驗結果,與室內黃土自重濕陷量相比較,對準確判定該地區黃土的自重濕陷類型非常重要.因此現場浸水試驗是必要的。

浸水試驗試坑宜為園(或方)形,其直徑(或邊長)不應小于浸水試驗場地的濕陷性黃土厚度,并不應小于10m,試坑深度不宜小于0.5m,坑底鋪10cm左右的粗砂或礫石。

為測定在浸水過程中試坑內各土層(或不同深度)的濕陷變形,浸水前在試坑底的中部及其他部位,應對稱埋設觀測自重濕陷的深標點,設置深標點的深度及數量,宜按各濕陷性黃土層的頂面深度及分層數確定。在試坑底部,由中心向坑邊以不少于3個方向均勻設置觀測自重濕陷的淺標點;在試坑外沿淺標點方向10-20m范圍內設置地面觀測標點,觀測精度為土0.10mm。

浸水試驗試坑內的水頭高度不宜小于30cm,在浸水過程中,應觀測濕陷量、浸水量、浸濕范圍和地面裂縫,濕陷穩定停止浸水,穩定標準為最后5d的平均濕陷量小于1mm/d。

根據室內浸水壓縮試驗資料和現場試驗資料分析,在同一場地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和計算值相差較大,有的與場地所在地區有關。例如:隴西地區和隴東――陜北――晉西地區,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大于計算值,實測值與計算值之比值大于1;陜西關中地區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與計算值基本相同或接近,實測值與計算值之比值接近1;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區,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小于計算值,實測值與計算值之比值均小于1。

為使同一場地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與計算值接近或相同,對因地區土質而異的修正系數,根據不同地區,分別規定不同的修正值:隴西地區為1.5;隴東――陜北――晉西地區為1.2;關中地區為0.9;其他地區為0.5。

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與浸水試坑面積有關,面積大的試坑,場地受水浸濕的范圍大,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亦大,面積小的試坑,場地受水浸濕的范圍小,自重濕陷產生不充分,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小。在缺乏建筑經驗的新建地區,為準確確定場地濕陷類型,是屬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還是屬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對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的重要建筑,在現場采用試坑浸水試驗,用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判定,不會導致誤判。

4黃土濕陷帶來的思考

當黃土地基的濕陷變形、壓縮變形或承載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要針對不同的建筑類別和黃土的濕陷特點,采用經濟合理的處理措施。目前我們已經由早期的大開挖逐漸發展到后來的墊層(灰土或砂石)、強夯(表面強夯、深孔強夯、置換強夯)、擠密(灰土樁,水泥土樁,二灰樁、DDC)、沉樁(預制打入樁、鉆孔灌注樁、大徑擴底灌注樁、水泥攪拌樁)、化固(單液法,雙液法,堿液法,水泥漿灌注法)和預濕等,這些方法與設計中基本防水,檢漏防水和嚴格防水等不同的等級以及施工中的施工防水等防水處理措施的結合成了黃土地基設計施工中的一個重要理念。黃土一般為粉質赫土或粉土,當用黃土直接作填料用于鐵路建設當中時,其壓實性質、穩定性和水穩性均較難達到路基工程的要求,因此需將黃土進行改良填筑,其黃良方法主要是摻加水泥、石灰等摻和料,這樣改良后黃土的強度、變形特征、水穩性都會有大的改善和提高。

由于黃土工程地質性質的復雜性,因此需要進一步結合區域黃土的地貌特征、成因、地層結構特征、物理力學性質和濕陷性特征對浸水試驗工點濕陷性結果的差異性做出合理的解釋和分析,為鐵路建設的濕陷性問題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以及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胡燕妮,米海珍.蘭州大厚度黃土濕陷性初判方法探索[J].建筑科學,2009(1).

黃土地質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環境;巖土工程;問題

中圖分類號: TU-0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切,如何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海洋與空間,已成為廣大自然科學工作者、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課題和使命。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生存環境,對生態平衡起了負面效應,巖土環境問題亦由此而產生。從7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工業化國家相繼建造核電站,為了保證安全,這些國家的政府有關部門均要求在核電站付諸施工之前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由于巖土工程師在核電站選址方面往往是首席專家,因而也很自然地成為環境影響評估的總協調專家,在環境巖土工程研究方面扮演著主要角色。環境巖土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叉學科,它涉及巖土力學與巖土工程、環境工程、土壤學、衛生工程、地質學、水文地球物理、水文地質、地球化學、工程地質、采礦工程以及農業工程學等。

環境巖土工程的定義

環境巖土工程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之中,目前對于環境巖土工程的理解不一,所給出的定義也是不一致的,還未有統一的定義,其研究的內容與范圍也存在著許多的差異,當前,一般對環境巖土工程的定義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以環境巖土工程學的創始人方曉陽為代表,認為其實一門交叉的學科,研究土、巖石的物理性質及其與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微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觀點是把環境巖土工程作為一門土壤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和巖土工程的交叉學科,在層次上高于環境工程與巖土工程,是巖土工程發展的新階段,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和環境科學的匯合點。

另一種觀點是把環境巖土工程作為巖土工程學科中的一個分支學科,還是屬于巖土工程的范疇,其目的是為了應用巖土工程的原理與方法來解決環境問題;在進行環境巖土工程的研究時,傳統的巖土工程學理論與方法作為環境巖土工程的開端與整個工程的框架是必不可少的。

二、環境巖土工程的工作內容

雖然他們對環境巖土工程的定義認識是有所不同的,但其本質是一致的,即環境巖土工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問,它是以巖土工程的活動為中心,來探索巖土工程與環境兩者之間的關系,以能夠達到巖土工程活動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其具體的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用巖土工程的觀點理論來解決一些由人類的活動而引起的次生環境巖土工程問題和自然界中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原生環境巖土工程的問題;二是在進行巖土工程的活動時,要使環境保護與巖土工程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考慮巖土工程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其研究的內容包括:(1)針對巖土工程活動所造成的諸如地面沉降等環境巖土工程的問題進行評價與治理;(2)管涌、滑坡、地震等災害對巖土工程活動的影響與分析,這一點與傳統的環境工程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是比較相近的;(3)名勝古跡的保護、垃圾的填埋處理、核廢料的處置等新的內容。環境巖土工程使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考查和分析巖土工程,對其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使我們周圍環境更適宜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加符合自然規律,。

環境巖土工程專業分工與特點

由于環境問題涉及的面比較廣泛,問題本身往往又比較復雜,環境巖土工程學與相鄰各專業在工作內容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交叉甚至重合。這些相鄰專業有環境工程地質學、環境工程學、水文地質學土壤學、水力學、地震學、、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等等。但是,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1)學科發展上應該是相互的滲透,而不是以鄰為壑;(2)在方法論上要發揮所長,相互的補充;(3)在工作環節上要相互銜接,或者是平行的探索;(4)相互交叉的課題應該是各有各的側重。學科及其分工也是不斷發展的,正像機、電科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于“機電一體化”一樣,在環境巖土學科的專業分科以及各分科專業的分工上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即便是相對成熟的學科,有時在分工上也是相互的滲透,并且不同專業的學者,看法也未必一致。在地震、污染治理和廢料處置等問題即是如此。目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發揮所長,加強交流,相互補充,在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專業重點。作為環境巖土工程,工作的重點應該是:(1)應該強調盡量做到量化地解決問題;(2)與更加廣泛的問題相比較時,側重于與土木工程有關的問題,包括工程受環境的影響和工程對環境的影響;(3)與更加宏觀的問題相比較時,側重于與工程有關的區域性問題,特別是工程場地問題;(4)能夠發揮巖土工程理論與方法的問題;(5)與巖土特性有關的問題。

4幾個環境巖土工程方面的重要問題

1.特殊土問題

膨脹土的顯著特征是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一般工程技術人員容易忽視其對工程建設造成的破壞,主要是因為在天然含水率的情況下處于比較堅硬的狀態,如果其含水量保持不變,則不會有體積變化。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建造在含水量保持不變的黏土上的構造物不會遭受由膨脹而引起的破壞。

黃土是一種以粉粒為主,多孔隙,弱膠結的黃色沉積物。黃土濕陷性一般造成的建筑物的地基變形,迅速而又比較強烈,而且往往規模比較大。為了防止與減輕濕陷性黃土引發的環境巖土工程問題,在建筑中要加強對濕陷性黃土的地基勘察工作;對其地基必須進行加固處理;常見的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的方法有:強夯法、墊層法、、擠密法、預浸水法等。要積極地開展濕陷性黃土的濕陷變形、邊坡的穩定和黃土巖溶的研究,嚴格規范各種工程的建設活動。

2.垃圾填埋問題

目前處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主要有高溫堆肥、焚燒、衛生填埋。國內外運用最廣的垃圾處理方式即是衛生填埋。衛生填埋是選擇和采用合理的填埋結構,最大程度地減少和消除對環境特別是地下水體的污染,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處理垃圾方式。垃圾填埋廠的設計關鍵之處在于淋濾液收集系統、襯墊系統、封頂之處和氣體收集系統。淋濾液收集系統是用來收集填埋場中產生的淋濾液并將其排放至廢水處理站或集水池集中來進行處理。襯墊系統是位于填埋廠底圈和四周的一層屏障,用來隔離固體廢棄物和淋濾液以防止對填埋廠四周的土及水等造成污染。封頂系統是為減少封閉后對填埋廠的滲入。氣體收集系統用來收集廢棄物中的有機成分分解時產生的氣體。

3.過度的開采引起地面沉降的問題

導致地基沉降最主要的因素是過度地抽取地下水,還有過度采取地熱,石油、天然氣等也會導致地基的沉降,它會使含水層的水平面下降,孔隙水的壓力也隨之減小,而上覆地層的壓力不變,故孔隙水壓力的減少值等于土顆粒骨架的附加的有效應力。當地下水位升降變化時會出現以下兩種的情況:(1)當地下水位只在基礎底面以下的壓縮層范圍內變化時,可能會引起地基基礎的附加沉降。如果地下水突然下降或土質不均勻也可能會造成建筑物發生變形破壞;(2)水平面的升降變化只在地基基礎底面以下的某一定的范圍內發生變化時,地下水位的下降僅稍增加基礎的自重,此時對地基基礎的影響不大。

結語

環境巖土工程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自身的發展中正經歷著一個重要的階段,自然環境的惡化、地震、洪澇災害的頻頻發生,這都對環境巖土工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都要求我們要不斷改變與創新環境巖土工程的方法與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何朋朋,姚磊華.環境巖土工程研究綜述[J].巖土工程界,2007(8).

黃土地質學范文第5篇

新石器時代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開始了農業活動,使人類脫離了浪費時間精力去采集追逐食物的漁獵經濟階段,開始生產糧食,免于饑餓匱乏,有余裕來創造較高的文明。中國早期的農業生產,充分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在仰韶文化區的西安半坡村窖穴中,發現成堆的小米,這是目前所知人類最早的小米栽培紀錄,其他遺址如陜西寶雞縣斗雞臺、華縣柳子鎮泉護村,山西萬榮縣荊村,也陸續發現小米痕跡,由其囤積之數量可以判斷這是當時的主食。在北方一般糧作中,小米蒸散的水分少,水分利用的效率高,也就是說,小米是最耐干旱的農作物。仰韶文化分布區主要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乃數十萬年來,由戈壁吹采的黃沙覆蓋而成。這些黃土叫風成黃土或初生黃土,組織很特別,內多孔隙,地質學上稱為“柱狀節理發育”,意思是它有許多脫胎于草根及樹根的圓形細管,圓徑自0.2厘米以上不等。根有多枝,和主根每成尖角形,成一律朝下的細管,管的四周富具石灰質(CaCO3)。由于其松軟,有高度滲水性,吸起水來如海綿一般,因此一遇到水,全部變成泥漿。黃土另一特性為風化程度微弱,顆粒中所含礦物質,大都尚未溶解流失,呈堿性,故肥分相當高。仰韶文化所在之黃土高原,年雨量為250~500厘米,相當稀少,且雨季集中于七、八月,在這種干旱環境下,當時的人就以小米為主要作物,因為它耐旱、產量多、成熟期短,且能久藏不壞,故當夏季短暫的雨期來臨時,立即用簡單農具松土下種。黃土吸收的水分滲人深處,蒸發十分緩慢,能長期保存,在雨過的干季中,再由地下經毛細管作用漸漸上升,不但補給了作物根部的水分,而且溶解的礦物質等肥分也隨水分的上升帶到地上來,為根部提供養料,故到秋后,小米即可收成。可見,當時的人們對大自然是如何的巧妙利用。仰韶的小米文化并非中國新石器時代農業的唯一代表。華東沿海之河姆渡文化,也發現人工栽培之秈稻,距今約有七千年,是全世界已發現的最早水稻栽培紀錄。較河姆渡晚的江漢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如安徽肥東大陳墩、江蘇南京廟山、無錫仙蠡墩、浙江吳興錢山漾、杭州水田畈、湖北京山屈家嶺、朱家嘴、天門石家河、武昌放鷹臺均有史前稻谷出現,可見較黃土地區濕熱的江漢流域,早已孕育出不同于仰韶小米文化的稻米文化。當時尚無灌溉技術,稻米即粗放式的點種在沼澤區邊的低濕地,不耕、不鋤、不耨,更沒有育秧移植。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時代稻作并不僅限于南方江漢流域。仰韶村出土的陶罐殘片,其上有明顯的稻殼印痕,已斷定為人工栽培的稻谷。但黃土區域的氣候,若在灌溉未發明之時,應不大適合水稻之發育,故仰韶村所發現的大概不是原生稻,或是由江漢地區傳來,再在黃土區域掃排水較差的低濕地種植。除稻米的傳播外,屈家嶺出土的陶器也帶有彩陶的風格。這些都說明黃土地區與江漢流域有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新石器時代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選擇,也十足表現了對環境之適應性。從小地理環境講,他們的居址,多位于地勢較高的地方。如仰韶文化遺址,多在河流兩岸的土丘上,或河流切割黃土所留下高出河面數十公尺的河階上,或離河較遠的源泉邊。龍山文化眾遺址不在小河邊臺地,即是小岡丘,或二小河交匯間之三角臺地。即淮水及長江流域之新石器時代遺址也都如此。這種選擇是趨吉避兇,只要近水而無水患,又有沃土可種植,使生活便利即可。就大地理環境而言,華北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之分布,除甘肅、山西沿著黃河中上游有數處外,其余大多數遺址都位在黃河的支流,或支流的更小支流邊。故中國古代早期文化,在華北是小河流域的旱地農業,南方稻米農業也僅利用低濕地區。

欲了解中國早期農業之性質,尚不能不注意其與氣候之關系。遠古之氣候是否一如今日?何炳棣氏以《詩經》及其他古籍中所述及之植物,與近代所作古代地層中遣存孢粉分析比較,認為由史前至今天,黃土區域的樹木種型沒有顯著不同,森林分布也只限于山嶺、孤、麓、及平原上較低濕的地方,一般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而成的黃淮平原,植被主要是草甸,一種耐早耐堿的蒿屬草萊分布,這反映了當時也是干涼的氣候。何氏并列舉了歷代對砍伐森林之禁令。黃土地區氣候雖大體干旱,但“禹貢”、“職方”均載當時黃河下游南北岸有很多湖泊,一如今日江漢流域,而且關中(渭河盆地)今日仍有不少濕地。至于古代江漢地區之暖濕多林,即在今日仍然如此。

中國農業文明之起源,是適應著黃土區域與江漢流域二種各異的氣候地理狀況。但中國農業文化之起源也有與其他古文明相通之處,即同樣的從事于糧食谷物的生產,不似熱帶地區之農業,最初皆建立在芋、薯等根塊植物及香蕉、面包果之類富淀粉的果實上。人類史上沒有例外,惟有建立在谷物糧作基礎上的農業才會產生高等文化,因為谷物提供之營養遠較根塊植物及熱帶果實完整,并且前者之播種、耕耘、收獲,不像后者在熱帶、亞熱帶之隨時可種植收獲,而須遵守一定的氣節。故原始時代耕作者不得不留心生活規律,觀察四季、氣候、日、月、星晨之自然現象,使得天文、歷法、算術、符號、文字能夠發明進步,而產生高等的文化。

自從甲骨文大量出土后,學界多認為商代是信史的開端。一九五九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挖掘后,其底層文化可能屬于夏代,相信傳說中的夏王朝,不久也能確切證明。上古史中的夏、商、周三代,以往認為是三個前仆后繼的朝代,像被野蠻包圍的文明孤島一樣發展起來。但近代的考古證明愈來愈使人相信,三代文明是平行而并進的,即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華北與華中有許多國家形成,其發展不但是平行的,而且是互相沖擊、互相刺激而彼此助長的。夏、商、周在歷史上固然是相繼的時代,同時也是三個政治集團,即在三代時夏、商、周可能都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其間勢力之消長各代不同:夏的王室在夏代為華北諸國之長;商的王室在商代為華北諸國之長;而周的王室在周代也為華北諸國之長。

夏、商、周三代的疆域倒底如何?今日仍難斷言。但依其都邑位置知各代統治中心之范圍,大致是周人處于廣西,夏人在中,商人在東。夏人大概起于山西西南隅汾河下游之地,再渡河南下,由豫西遷豫東、魯西、北及冀南,西至陜東,在黃河兩岸活動。商人叮能起于東方,由始相祖至成湯間的先公先王時代,曾八次遷都,其地域不外今豫中迤東,以及魯西河濟二水南北之地,湯之后至盤庚凡六遷,也不外在晉南、魯西、豫境及蘇北、皖北,即黃河下游兩岸之地。周人則起于陜西之涇水、渭水流域,以后東向擴展,滅殷、奄之后,才發展及整個黃淮平原。當然,上述三代活動范圍只是依其都邑位置的推論,實際上其文化圈可能要大得多。

新石器時代雖以農業生產為主,但漁獵采集也扮演重要經濟角色,來補充食糧之不足。商周時代當然是農業社會,過去一些學者鑒于商代多次遷都,及甲骨文中關于畋獵的記載

特多,以為商代還停留在漁獵或游牧社會。但是商代的遷都所在,都在黃淮平原洪水徙移不定的老黃河道上,可能與避洪有關,并不是逐水草而居;愛好田獵可能是王者的娛樂;也是以野獸為對象來訓練武力,因為卜辭記載農事之多,在此可以肯定殷代確是農業社會。周的始祖后稷雖善植五谷,但后世久處陜甘高原與戎、狄為伍,可能農業仍相當幼稚,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涯。翦商及東征以后,出了黃淮平原,在廣袤的土地上建立許許多多的殖民城邦,這種地理環境的改變才使農業易于發展。

從三代文化的發展看來,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是當時的歷史舞臺。此二地區一西一東,地形上有很大的區別。黃淮平原乃由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沖積而成,相當平坦,由偏西的鄭州至海岸,落差也不過150厘米。經黃土高原、豫西山地,挾大量黃沙奔騰東下的黃河,到了平原之后,即流無定狀,成為歷史上由海河口至淮河口間,南北不斷擺動的水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江区| 眉山市| 巴南区| 永清县| 轮台县| 木兰县| 都匀市| 南开区| 五常市| 河东区| 逊克县| 卫辉市| 荃湾区| 吉木萨尔县| 英山县| 荆门市| 大田县| 友谊县| 洛川县| 姜堰市| 泸州市| 车险| 兴化市| 济源市| 常宁市| 宁陵县| 沂南县| 固镇县| 普宁市| 吐鲁番市| 松潘县| 香港 | 宣威市| 兴城市| 仲巴县| 寿宁县| 宜兰市| 屏南县| 日照市| 陕西省|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