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下經濟補貼政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況
(一)農業工作。一是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加強對轄區內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藥安全使用指導,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杜絕超標農產品、食品流入市場造成危害。同時,對農貿批發市場,蔬菜、水果市場和攤位實行全面檢測。今年以來,每月例行檢測50余個樣品,并把檢測數據整理、書面總結存檔并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通過結合檢測工作進行宣傳、培訓,提高了生產者的安全生產意識和居民安全消費意識。二是切實抓好上級惠農政策落實。配合區農業、財政部門,積極做好良種補貼面積核實工作,做到各項數據真實,材料上報及時,確保了各補貼資金及時發放到位。認真抓好富民工程實施。2013年篩選上報富民項目7個,其中養殖項目3個,種植項目3個,生態旅游項目1個,累計完成投資4200萬元。三是推進“三品”認證工作。以蔬菜、水果標準化生產為切入點,引導和幫助各種植專業合作社做好“三品”認證。今年上半年,組織轄區5家種植合作社參加市內檢員等各項培訓2次,參訓人員15人次,為下一步認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林業工作。一是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利用轄區樹多林密的優勢,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目前,林區養殖戶已遍布濟軍基地一團三分廠、四分廠、五分廠、二團九分廠及林科所等區塊,據初步統計,林區養殖雞鴨鵝等禽類達到3萬多只,豬、羊等畜類超過2000只,養殖品種不乏珍珠雞、灰天鵝,孔雀等名貴禽類。二是扎實做好白蛾防控和森林防火。新建白蛾綜合防控區3處,安裝殺蟲燈30盞,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預期防控目標。通過劃分責任區,明確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責任體系,并加強調度和巡查,有效防止了森林火災的發生,確保了林區安全。
(三)水利工作。一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加強同社區管理中心,濟軍生產基地的溝通協調,督促各責任單位定期做好城市河道、排溝的清障,疏浚工作,確保河道暢通。同時嚴格落實好防汛值班責任制,確保了度汛安全。二是圓滿完成了基層水利組織建設迎檢。按照市、區水利主管部門要求,整合轄區資源,從硬件配置,資料準備、現場安排等各個環節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順利通過了省水利廳檢查驗收。
(四)生態旅游。一是完成了承擔的“槐花節”、“帳篷節”相關任務,確保了活動的順利舉辦。二是認真做好了“美麗鄉村”申報工作。三是完成了西韓村土地收回工作入戶調查摸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扶持好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是幫助養殖戶做好各級關系協調和政策爭取工作,實現林下經濟擴規增效、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二是做好美國白蛾防控。立足早部署,早行動,爭主動,在做好鎮政府管轄區域白娥防控的同時,協調好濟軍基地、孤島采油廠、孤島社區管理中心,做好各自責任區的防控工作,保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
三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加強同社區管理中心,濟軍生產基地的溝通協調,組織做好防汛演練和河道、排溝的清障,疏浚工作,確保不出問題。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策略;建議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204-1
根據國家和省有關部門部屬,通化縣于2004年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制度,縣域所有林區實施禁伐、限伐,職工的收入因此受到影響。2009年,國家出臺了《國家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將公益林保護等級劃分為三級。一級公益林為絕對保護區,不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二、三級公益林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的情況下,可適度進行生產經營和非木質森林資源培育與利用。上述規定的出臺,為公益林區發展林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化縣朝陽林場現有公益林面積4164.7公頃,其中國家級1330公頃,省級2834公頃。因此,有19%的公益林可以進行適度的經營活動,發展林下經濟。
1 林下經濟的發展狀況
發展壯大林下經濟既可以有效利用林地資源,又能為廣大職工帶來可觀的收益,還能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可謂一舉三得。
當前林區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以職工自營為主,其發展存在規模小、投入少、收入少、覆蓋面窄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很難規模化發展,更難在真正的市場經濟中立足,如不加快轉型必將被市場所淘汰,是不可能帶動廣大林區職工共同脫貧致富的。科學謀劃林下經濟發展策略,早讓林地下“金蛋”,才能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發展,實現生態保護和職工富裕的雙贏。
2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2.1 發展中藥材
林下栽種人參、天麻、細參、柴胡、桔梗、黃芪、返魂草、山胡蘿卜等。
2.2發展林果業
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板栗、核桃、山葡萄、紅松果等。
2.3 發展食用菌
有效利用采伐剩余物,在林間培植靈芝、木耳、豬苓、榆黃蘑、猴頭蘑等菌種。
2.4 發展養殖業
利用山林資源,放養雞、鴨、鵝、犬類、野豬、梅花鹿、林蛙、蜜蜂等。
2.5 發展山野菜
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種植刺五加、刺嫩芽、黃花菜、大葉芹、龍牙楤木等。
2.6 發展苗木產業
利用造林地塊,間種觀賞苗木、園林花卉、造林苗木等。
2.7 發展森林旅游
依托獨特山林地貌,開發朝陽林場原始森林、橫虎頭山灰鶴族群等具有較高價值的旅游景點。
3 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
林下經濟前景廣闊,堪稱朝陽產業。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現在還存在許多制約發展的問題。
缺少資金投入。由于國家金融政策等原因,目前國有林場難以取得各類商業銀行的貸款,而自有資金極其有限。沒有資金投入,做大做強林下經濟就是一句空話。
缺乏技術人才。國有林場大都建在深山老林之中,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生活環境不佳,薪金也不豐厚,這樣的環境既留不住人才,也招不來人才,因而制約了發展林下經濟的進程。
缺少品牌支持。在當前品牌效應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的情況下,國有林場開發的產品大多不具備競爭力,不少還是初級產品,其附加值低,有待進行精深加工。因此,難以放大經濟效益。
4 發展林下經濟的有效途徑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財稅、金融和林業行政部門在貫徹落實國家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要制定出臺扶持林業企業的信貸、投資、稅收、補貼、流轉等相關扶持政策,以扶持國有林業企業發展壯大林下經濟。
二是統籌規劃強化服務。各級林業行政部門要協調企業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林下經濟,涉及各行各業,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注入發展資金,搞好技術服務,幫助開拓銷售市場。
三是建立拓展產品銷售網絡。作為林下經濟產品的生產者,要更新思想觀念,主動與名牌農產品龍頭企業“攀親結貴”,建立友好協作關系,采取嫁接、“貼牌”等方式,借助外力推銷自己的產品。要主動與國內外大型連鎖超市對接,將自己的產品擺上柜臺。同時,借助現代流通服務網絡,扶持有條件的職工開設網店,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開展網上銷售。
5 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 平原農區 林下經濟 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106-01
林下經濟作為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新興產業,在林業生產中對鞏固造林成果、保護林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對于平原農區,如何做到不砍樹,能致富,合理利用林地,做大做強林下經濟,我們經過近幾年的探索,總結出了以下發展模式及建議。
一、太康縣基本情況及林地特點
太康縣位于河南省東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現有人口139萬人,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耕地171萬畝,有林地面積50萬畝。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有28萬畝。由于地處平原農區,我縣林地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是圍村林下的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6.1萬畝。這部分林地大多是在廢荒低、撂荒地的基礎上形成的,承包權分散,很少有承包權集中面積10畝以上的。且林相不整齊。受人為活動影響大,土質板結,地力低下。二是規劃農田林網溝、河、渠、路下的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6.5萬畝這部分林地主要是集體所有,林相好,地力較好,人為活動影響小。三是縣境內十三條骨干河道的護岸林形成的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3.3萬畝。這部分林地地力高,但隨人為活動形成不同的林種,離村莊較近的地方,多為楊樹中齡林或幼齡林,離村莊較遠保留很多刺槐純林。四是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栽植的經濟林。約1萬畝。這部分林地多地力肥沃,水分充足。大部分適宜發展林業經濟。
二、太康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截止2013年8月份,我縣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0409萬畝,其中種植面積7186畝,產值2108萬元。林下養殖面積2923畝,產值3650萬畝。森林旅游面積300畝,產值842萬元。
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不同林地的特點,以充分挖掘林地潛力為前提,以增加農民收入目標,我們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采取不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1.圍村林地
對承包權分散的林地,鼓勵農民發展林——菜,林——藥模式。承包面積在五畝以上的林地,發展林——菜,林——藥,林——禽,林——畜模式。比如朱口鎮朱大千行政村,對圍村林地進行規劃,林下種植黃花菜200畝,畝收入800元,對承包權集中地兩片林地,發展林下養殖櫻桃谷鴨。
高朗鄉官莊村郭宏偉牽頭成立了“高朗鄉官莊林下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出欄柴雞4萬只,產值200萬元。
2.林帶林地
林帶形成的林地多為集體所有,權屬集中,易于發展林——藥,林——菜模式。林下栽植黃花菜,金銀花,易于管理,經濟效益高。
3.河道林地
由于河道林地地力較高,水資源豐富,可以發展多種林下經濟模式。一林——禽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林下雜草作為家禽的天然飼料,還可以利用水里的生物作為家禽的飼料,家禽飼料充足,活動量大,生長快,肉質好,見效快。城郊鄉蜜蜂劉村養殖大戶劉均義,承包200畝河道林養殖肉鵝,現存欄10000只,年出欄3000只,純收入20萬元。二林——藥,林——菜模式。利用河道林充足水資源,林下種植周期短,見效快的小青菜、生菜、菠菜。加快循環周。三林--游模式。利用圍繞城區的渦河自然河道風光,依托近郊優勢少康墓歷史文化景點,規劃出五公里的生態旅游區,年接待游客超過1萬人,直接經濟效益達100萬元。
4.經濟林地
經濟林地由于土質肥沃,耕作條件好,可以發展多種模式模式,林下種植大豆,辣椒,紅薯蔬菜等作物。比如老冢鎮港李村600畝石榴經濟林下全部栽種大蔥,經濟效益顯著。
四、發展建議
1.擴大宣傳,營造氛圍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通過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等方式,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技術模式和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算對比賬、算效益賬,展示林下經濟的綜合效益與優勢,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激發廣大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
2.培育龍頭企業,示范帶動
要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盡快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要充分發揮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優勢,培育種養大戶,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催生扶強一批專業化林下經濟發展龍頭,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林下經濟。
3.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原則,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合理布局,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科學選擇林間種植、養殖模式,拓寬林間種植、養殖類別,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提高林下經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4.加大政策、科技、資金扶持力度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建設任務;河南省國有泌陽板橋林場;2012―2015年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164-01
根據全國林下經濟會議精神和《河南省林業廳關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見》(豫林發〔2012〕153號)要求,為確保規劃編制質量按期完成任務,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林地資源狀況,編制《河南省國有泌陽板橋林場2012―2015年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規劃與林業產業化建設相結合,明確了目標,確定了發展項目和規模[1-2]。
1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據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林場共有林業用地1.276萬hm2,活立木蓄積46.09萬m3,森林覆蓋率97%,有林地面積逾1.20萬hm2,林下可種植土地面積近666.67 hm2,適宜多種林下經濟的發展。過去,由于沒有政府及主管部門的引導,只注重初級產品開發,產業鏈條短,市場發育不全,缺少龍頭帶動和引導,科技支撐力度不大,經營效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職工發展林下經濟觀念不強,林下經濟發展基礎薄弱[3]。
2發展林下經濟的指導思想、規劃原則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以維護生態安全為前提,以促進林下發展和職工收入為宗旨,以科技為支撐,緊緊圍繞中原經濟區林木建設目標,充分發揮森林和林蔭空間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生態受保護、職工得實惠”的目標,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更大貢獻[4]。
(2)規劃原則。堅持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協同推進,確保職工得實惠;堅持生態優先,合理利用,確保生態資源得到保護;堅持科學規劃,分類實施,確保符合當地實際;堅持科技支撐,示范引導,確保提高綜合效益;堅持龍頭帶動,合作共贏,確保職工積極參與。
3總體布局
根據林場資源現狀和林下產業發展規劃,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全場林下經濟發展區域進行統一布局,規劃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林下經濟建設區,即林下種植區、林下養殖區、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區、森林景觀利用區。
4建設任務
(1)林下種植區。林場現有可發展林下種植的土地面積近666.67 hm2,所處位置大部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排灌條件良好,適應多種林下經濟植物的生長,發展種植業。
(2)林下養殖區。林場唐莊林區八畝坪林點及桃花林區的桃花南山,面積逾1 066.67 hm2,該區地勢平坦,且是2010―2011年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作業區,林相整齊,密度適中,牧草豐富,是發展林木養殖的理想地帶。
(3)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區。林場地處亞熱帶向北溫帶的過渡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山野菜有山芝麻葉、檀子芽、拳菜、珍珠花等,食用菌類有草菇、香菇、狼肚、馬勃、櫟針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都是餐桌上的珍品。
(4)森林景觀利用。白云山俗稱白茂跺,因陰雨日山頂多霧而遠近聞名。園內山峰連綿起伏,小山峰遍布林立,主峰海拔983 m,被譽為“天中第一峰”。有植物103科394種,野生動物132種,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公園以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基礎,以優美的森林環境、險峻地貌景觀為優勢,以古樸獨特的風情為特色構成了山雄、水秀、峰險、石奇的森林景觀特色。根據園內不同地點的景觀特點,規劃從2012―2015年分別在龍潭寺、萬峰寺景點選擇發展以景區門票、食宿、游樂產品收入為主要的森林旅游區。
5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相關政策。林下經濟發展事關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和林業的科學發展。上級領導部門強調發展林下經濟,是林場職工增收的機遇,積極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增強對發展林下經濟重要意義的認識,出臺體現、扶持、促進原則的調節制度,引導林下經濟在林場健康發展。
(2)增加資金投入,強化科技支撐。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資金,鼓勵職工積極入股,并鼓勵周圍農戶入股成立專業合作社,加大對林下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廣泛宣傳林場發展林下經濟的資源優勢,吸引外資,加大資金投入。與林業技術主管部門和有關大專院校建立合作平臺,實現共贏,推進科技協作。聘請專家,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3)搞好市場體系建設。大力提高發展林下經濟,是林場職工增收、富余職工就業的機遇,是促進林業產業鏈,實現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是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做到不砍樹也能致富,既保護了生態又豐富了社會物質財富,是實現綠色增長的有效途徑。只要規劃得當,利用資源的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廣闊的前景。
6參考文獻
[1] 王虎,夏自謙,馮達.河北省林下經濟產業規劃布局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3):7041-7043.
[2] 于小飛,吳文玉,張東升,等.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J].林產工業,2010(4):57-59,62.
一、退耕存在主要問題
1、耕地大量減少,農民基本生活難以保障。退耕還林工程實施4年來,全市有5萬畝農田停止耕種,對糧食生產產生了很大沖擊,盡管目前在國家補助期內,農民的生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但是一旦停止糧食補助,農民的基本生活將十分困難,尤其是退耕面積較大的村和極少數“全退戶”。一旦停止補助,基本口糧將難以保證。類似情況盡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卻是非常嚴重的隱患。
2、種植的種樹效益偏低,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不大。此類問題突出表現在我們地區處在北方山區,氣候寒冷,林木生長周期長。經濟林種品種少,由于林業生產的周期長、見效慢,加之市場前景不樂觀,很難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
3、政策補助資金低,不能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國家制定政策水稻按1.4元每公斤計算,今年水稻價格已漲到2.6元每公斤以上。國家對農業糧種補貼逐年提高,對農戶退耕還林積極性也產生了影響。
二、問題及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不統一,對退耕還林的意義認識不夠,對做好退耕還林工作、解決退耕農民長遠生計的難度認識不足,工作措施不力。
2、缺乏統籌考慮,抓住當前補助錢糧的大好時機,致力于培植新的穩定的經濟增長點的意識不夠。沒有用市場的觀念、長遠的觀念去分析形勢、解決問題;三是缺乏積極引導和服務。在政策宣傳、技術指導、培育市場等方面研究不夠。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1、發展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勞力。
農民缺什么?一是技術,二是資金。要加大對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至二門農業技術以外的謀生技能,同時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引導和支持,營造寬松的就業環境,解除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還要加大對退耕戶政策性貸款的扶持,落實好林權證抵押貸款。我市退耕后退耕戶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本來就十分突出,退耕還林的實施使可耕種土地進一步減少。因此,解決退耕還林工程區農民的生存發展問題必須走外延式發展道路。通過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打工經濟、旅游經濟、工業經濟等,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減輕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實現農村“減員增效”。
2、林業生態旅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的觀光旅游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游人轉向休閑、自由、經濟的森林生態旅游。林業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公益事業,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產業,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承擔著促進生態建設和保障林產品供給、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職責。
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是綜合性產業,要發揮各方面作用,調動相關部門、加強林業旅游點基礎設施建設;要挖掘、整理、升華森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豐富文化內涵,以獨特的林區文明和林區文化吸引游客;要策劃富有特色的林業旅游項目,為旅游者提供滿意的林業旅游體驗;要不遺余力地搞好旅游產品的包裝,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要建立一支優秀的旅游產業經營管理隊伍等,通過發展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實現林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3、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