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希臘文學的藝術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希臘;和諧;適度;優美
【中圖分類號】[B835]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美即和諧","和諧是許多混雜要素的統一,是不同要素的協調一致"。結合現在的美學理論,一般將上述的審美形態定義為"優美"。古希臘文明發端于愛琴海,以優美為其主要特征,時至今日,魅力不減。那是人類文明的一場過往盛宴,如今的我們只能從那依舊美麗的石雕中,從沉默無語的長柱孤墻中,從依舊清澈的碧海藍天中,窺見那場曾經的輝煌。
一、古希臘藝術特征形成的社會背景
1、社會歷史
古希臘文明從公園前12世紀到公元前30年,歷時約1200年。經歷了荷馬時代、古風時代和古典時代,鼎盛于古典時代。其時正處于奴隸制的城邦國家,城邦國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壯的體格和完美的心靈,希臘藝術中往往調和了典雅寧靜的氣質和陽剛有力的體魄活力,這種審美標準使希臘藝術產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和諧適度而不過分。
2、自然環境
希臘群島位于美麗的地中海,湛藍的天空,潔白的沙石,和煦的陽光并溫暖的氣候都是諸神賜予希臘人的禮物。這等美景之下,人們思想清澈,心胸放達。因此,希臘文明以及希臘文明之下的人類生活都彌漫著一種無形的悠閑和光輝。這當然也潛移默化了,如今著名的希臘文明和藝術。
3、哲學思想
優越的地理環境、繁榮的社會生活使古希臘的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現實與理想都處于一種和諧融洽的狀態。于是,人們享受著神之寵兒的特權,有著足夠的時間思考,理性的光芒就如愛琴海面的磷光,閃閃爍爍,灼灼其華。理性的哲學強調理想和法則,于是,和諧成為了古希臘的藝術特征。與古代中國不同,古希臘人并不需要面對很多貧瘠的土地和惡劣的環境。因此,他們對神只有崇敬而非謙卑,與神同在的思想從成了"人本主義",進而引發了古希臘人對自身形象的重視。
4、奴隸制的民主政治
古希臘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城邦國家,這種國家制度在客觀上大大削弱王權的力量,從而保護了平民,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又進一步推進了民主政治的繁榮。同時,這種制度也使古希臘宗教呈現出民主化的特點來。因此,古希臘藝術具備了民主、開放精神。在藝術風格上,樸素、簡明、寫實,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古典主義思想。
二、古希臘藝術中"優美"的體現
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在評論古希臘藝術時說:"希臘藝術杰作的普遍優點在于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同是極富戲劇性的情景再現,巴洛克風格的《掠奪呂西普的女兒》濃墨重彩,人物動作充滿動感,強烈的刺激著觀者的視覺。于此同時,古希臘作品《拉奧孔》雖然也是充滿了各種元素,可是人物的動作神情卻并不猙獰。因為,在古希臘藝術家看來美是藝術家的最高法律,他們為了避免在表現痛苦時顯示的丑態,有時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沖淡,以顯示出"靜穆的光輝"。
1、單純的焦點
好比行賦,或字字磯珠落筆生花,或下筆生風快意灑然,但總有文眼主旨,否則那句句良言金玉便糾纏不清互相制肘,叫人無從把握了。
如古希臘的神廟建筑,與現今常見的房屋有很大不同,排列成行的圓柱取代了基本的窗戶。可是,久久望之并不使人生厭。這是因為這些線條的組合并不是單調的筆直排列,它們與其他建筑構件一起完成了視覺的指向性。這些線條組合并不是正真的筆直,每一段階梯,都有一點微微上掠的傾向,每一段都比領近那一段上揚少許。三角墻、屋脊、房邊,都呈弧形,而每一條圓柱都有一點膨脹的外形,沒有一條圓柱是正真垂直的,也沒有任何兩條圓柱,是正真等距的。
2、背景和前景間的透明關系
藝術品,都有其審美內涵和感性外觀。成功的藝術又必須是能夠為人所理解,使人產生共鳴的。因此,其審美對象所指向的內容和意蘊同它的感性外觀必需相一致,前者對于后者不能顯得深奧莫測,后者對前者也不能障蔽和模糊。
優美這一審美形態注重的是整體的和諧,背景和前景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對明朗的。古希臘的藝術家為美工作,其中并沒有什么極為深刻的內涵。所以,人們在對客體進行觀照時,感知覺對于對象感性外形的流連更甚于對其意蘊的參破。現在我們欣賞久遠的古希臘藝術品時并不覺得陌生,也是因為如此。內涵和外形的一致使我們可以輕松的了解當時作者的心境目的,于是,我們可以再次品味它的感性外層,不用冥思苦想,從而保持一種始終如一的愉悅之情。
3、優美的普遍性和個別性
美之為物,莫衷一是,終口難調。以著名的斷臂維納斯而言,這個白石雕成的女子雖肢體不全,卻極盡美麗之資,神態宛然動作閑適。維納斯的面容總是嫻靜溫柔,卻也帶著幾分平易近人的熟悉,可以從中看到巴爾干半島人種的特點。也正是這比例得當的計劃,為她平添了幾許永恒的魅力。那挺直的鼻梁,豐潤的下頜,優美的唇角,吐氣芬芳,每一條精心布置的衣紋,每一塊隱隱綽綽的肌肉,真實而圣潔。千年前,她便是這樣矗立于眾人之前,不言不語,千年后,滄桑歷盡,她還是這般,優雅動人落落大方。老去的是我們的血肉之軀,她卻像是可以超脫紅塵,從蒼茫的過去一直等到的遙遠的未來。
三、古希臘藝術的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古羅馬。羅馬在政治上擊敗了希臘,卻在文化藝術上被希臘俘虜,他們掠奪并直接模仿了古希臘的作品。羅馬人崇尚理性,因此他們的藝術品往往都帶有明顯的實用色彩。可是,至今我們無法將兩者的藝術風格完全剝離,可以說,古羅馬藝術就是古希臘藝術的延續。直至14世紀到15世紀,正值西歐和中歐國家的文藝復興時期,其原義就是"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藝術和文學的復興"。文藝復興時的藝術家們就是以恢復到希臘-羅馬時期的風格為己任的,而這個"古典的規范"就是古希臘的藝術家們所推崇的優美法則。
其實,優美對人們的影響在心理層次。美之為美,不在希臘羅馬的地域概念,不為古往今來的時空所限,而是人們與生俱來對于和諧適度感的愛好接受。現在,當然不能說如今藝術品的優美就是繼承自古希臘的手段法則,可是,那遠去背影和曾經的瀟灑氣度,永遠值得現在人們珍惜追憶。
參考文獻
[1] 萬書元《藝術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論文摘要:本文在探討希臘神話文學性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在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神話是關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遠古人類用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和社會所作的擬人化的敘述和想象,是對于事物的起源、遠古生物與神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和人類的關系的生動的敘述和記錄。希臘神話則是古希臘人最初的意識活動的成果,是古希臘人關于神的故事英雄傳說的總匯,它藝術地概括了他們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集中了他們的經驗和理想。作為西方文學源頭的希臘神話。表現出了難以估量的藝術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學的星空。浸洗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靈。
一、希臘神話的文學性特征
希臘神話作為一種初始性文學,有著獨具的藝術魅力,在藝術表現、故事情節和審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學所無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就是希臘藝術的題材。”
1、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藝術表現的手法上,希臘神話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義元素,比如在奧林帕斯神系中,這些神的形象個性鮮明,甚至具有與人一樣的愛、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們充滿著善良友好,也充滿著仇恨、容忍和斗爭,這些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人間生活的共性。神話中所運用的夸張、想象、浪漫的藝術手法,將每個神都描繪成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個殘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羅米修斯是個反對專制、堅強不屈為人類謀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莊但是充滿嫉妒心;阿伽門農勇猛十足但是剛愎自用;雅典娜則是個美麗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臘神話中的神和其他比較發達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們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臘神話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貴族,他們愛享樂,很任性,嫉妒心、虛榮心和復仇心都很強,好爭權奪利,甚至貪圖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節
在故事情節上。希臘神話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這些故事包括了關于開天辟地、神的產生、神的譜系、人類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換代和神的日常活動甚至情感和倫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滿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滿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則充滿了忍耐和退讓,這些故事情節生動鮮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水平。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將眾神的巨大情感體驗轉變成栩栩如生的具體形象。
3、和諧統一的審美特征
在審美特征上,希臘人對美有著極大的熱情,以美為重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熱愛生活、追求藝術的美學觀在神話文學中表露無疑。可以說,希臘神話兼具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世俗與神圣、感性與理性、幻想與現實的統一所實現的和諧之美。希臘神話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眾神混亂、恐怖、兇暴、邪惡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莊嚴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希臘人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也因此而具備著獨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境界,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為值得珍視的遺產。
二、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西方人“言必稱希臘”,西方文化的搖籃是希臘的文化,而希臘文化的搖籃就是希臘神話。在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希臘神話絢麗古樸純美的藝術風格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以說,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尤其是歐洲文學發展的基礎,對英美文學的發展和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1、為英美文學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也是歐洲文學的發展的根基之一,希臘神話中故事不斷出現在后來的荷馬史詩及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及戲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紀詩人但丁、近代的歐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奧德的《神譜》是以長詩的形式系統敘述希臘神話的最初嘗試;詩人品達羅斯等人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敘述了神話故事。亞歷山大里亞時代以后出現了一批編寫和敘述神話的作家,產生了研究民間創作的興趣。在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偉人的論著中也經常看到希臘神話的影子。
2、為英美文學家提供獨特的思維方式
希臘神話所崇拜的、所贊美的,不是無所不能、嚴以律己的萬能者,而是各具個性的眾神,希臘神話創造出來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閃爍著思想的光輝。比如尤利烏斯潛入特洛伊軍營殺死色雷斯國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重新和好。尤其是后來獻計木馬,使希臘聯軍取得了特洛伊戰爭的勝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個重要行為中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希臘神話這種注重個性的寫作手法深深的影響到英美文學的風格。歐洲文學中的熱愛現實生活,積極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注重個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臘神話中找到它們的源頭。
3、為英美文學作品提供豐富的故事來源
希臘神話中的人本精神,以動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謳歌愛情、稱頌善與惡的斗爭、贊美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頌揚英雄品質、刻畫個人的痛苦與斗爭,一直以來吸引了廣大讀者,發出驚人的力量,令人百讀不厭,成為英美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學家們都紛紛用神話故事為創作題材。
三、結語
希臘神話是希臘社會發展早期階段的產物,是因為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對于英美文學而言,自文藝復興以來,希臘神話受到英美文學家的普遍關注,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希臘神話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僅如此,希臘神話更影響甚至滌蕩了一些作家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靈感,培育了他們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從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豐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劇情在文學史上劃下了絢爛的符號。
作為英語專業的教學人員。筆者發現學生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往往會產生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賞英美文學,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臘神話。提高文化素養。因此,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希臘神話背景,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英美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劉城淮,世界神話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奧地利維倫多夫發現的大約3萬年前的維納斯雕像,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史前雕像之一。維納斯豐碩的身體上生長著碩大而豐滿的,寬大的臀部,圓潤而飽滿的腹部。原始人將四肢處理得非常短小,五官模糊,這樣就更加突出了母性特征。變形、局部夸張和對比的表現使雕像的主題意味和功能指向非常明確。
原始社會女人能生育的事實滿足了原始人對種群繁衍和壯大的渴求。但是他們解釋不了人為什么能夠再生人,以及母性個體所存在的生理差別。他們只好通過模仿具有最強生殖能力的母體形象,以此來感恩、敬畏自然和神靈的力量。“原始人在對女性形體的刻畫中,生動地再現了原始人對生命的渴望,以及他們對生命的崇拜、疑惑、希冀、祈求,洋溢著極其強烈的生命激情。”①體現著對生命的渴望、對有生殖能力的母性的崇拜。這僅僅是停留在物的圖騰崇拜,而非精神層面,更多地接近巫術。出現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人體雕像既物化著人類祈求自身生命繁衍的生命意識,也凝聚著人類的自我關照與自我表現的精神,對生命存在的自我祈求與靈魂的呼喚。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細致,表現手法也越來越準確。人們從一個新的“美”的角度去觀察和發現人體自身。崇尚“大美”的古希臘藝術時代誕生了。20世紀杰出的藝術史家英國人肯尼斯?克拉克在《藝術》一書中大量提及古希臘人對雕塑的狂熱,并給出解釋“表達了古希臘人對人的完整性的認識。”②古希臘藝術品中有相當多的裸像作品,并隨著古希臘文明進步得到了充分發展。
在希臘式的美學價值中,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和諧提體,德謨克利特有句名言“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美的東西是整體的各個部分取得調和關系而產生的,而求得這種調和的美則直接來源于人體。古希臘人相信人體就是真、善、美的最好統一,體現了宇宙間所能發現的智慧和秩序,是一切美的本源。將數學的客觀性質與美學的主觀認識聯系在一起,創造了理想的人體美,體現出古希臘人對人體的崇敬。他們相信完滿的人體代表著完滿的人格,完滿人格的外在表現必然是完滿的人體。人體作品是古希臘人表達宗教熱情和愛的寄托。將神以人的形象特征展現出來,“膜拜他們是由于他們賦予生命之美而不是由于掌握死亡的權力。”③他們不斷地追求人體的完美,并以人的裸像來表達神,將通過裸像所表達的對神的敬重之情延伸至精神領域,這是對人體的自信和信仰。希臘人體雕塑藝術因缺少和誘惑而顯得虔誠、富有人文色彩。第一眼看到斷臂的《米諾斯的維納斯》感受到的是人體的高貴圣潔,而非肉體本身。人體藝術脫去塵俗而升華為圣潔之靈,沒有污染,是純粹的精神作品。它不僅僅是雕塑語言的杰作,更是精神品格的杰作,其中的內在思想性、美學觀是希臘文化、歷史乃至生活所造就的藝術精神。“無論是就姿勢還是表情來說,希臘藝術杰作的一般優點在于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④
文藝復興運動中,馬薩喬、波提切利、文藝復興三杰以及提香等藝術巨匠,都創作出過不朽的裸像藝術作品。裸像作品成為藝術家與傳統約束思想相抗衡的手段,盡管裸像在文藝復興運動中有充分的表現力,但文藝復興運動只是借助了人體這種藝術表達形式,在目的與思想內涵方面已經和古希臘人體藝術大相徑庭了。
波提切利、喬爾喬尼、提香都描繪過維納斯的形象。威尼斯畫家筆下的維納斯更加充實、飽滿且極富肉感,她的青春與美麗給人現世歡樂和感官享受。眾多形象用無花果葉或者衣物遮擋住了身體的敏感部位,表現了因而產生的羞愧感。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姿勢慵懶,帶著珍珠耳環,精美的發飾、戒指盒手鐲將毫無神情但卻略帶和期盼的眼神投向畫外,表現出她對世俗生活的強烈欲望。作品在表現手法和主題思想性性方面有著越來越強的自我意識,作者的審美高度從對神的崇拜、敬仰變成了世俗的審美趣味。從對女神的精神美的歌頌變成了對身體的欣賞。文藝復興的人體形象中,融入了更多的作者個人情感。但是已經缺少激情和自信。人體而引發的羞愧感說明裸像并非如古希臘般“對于人的完整性認識”而是夾雜著欲望和誘惑的成分。正如肯尼斯?克拉克評價米開朗琪羅的裸像成就時提到的,“他將裸像由一個表達理想的途徑變成了表達感情的途徑,將它由生存世界變成了生成世界。”
人類思想已經得到解放,藝術中的裸像形象都深深打上了作者的個性烙印。享樂主義取代了對宗教彼岸的追求。在雷諾阿的作品中,只是作者表現光線與色彩關系的一個載體。塞尚則是借用的形象表現畫面的內在構成形式。人性徹底解放的20世紀,以畢加索、馬蒂斯為代表的藝術大師通過各種藝術手法將形象與傳統觀念徹底決裂,女性人體越來越娛樂化,甚至成為裝飾。裸像藝術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藝術中人體信仰已經不復存在,人已經變得膚淺,甚至已經完全不能理解古希臘人對裸像頂禮膜拜的激情。人的意識成為人體創作的追求。人體已經離我們的身體越來越遠,人體藝術已經流于表面,膚淺化,甚至有些是的沉迷與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藝術家在觀念、手法、原則和精神方面徹底顛覆了傳統審美觀,將人體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人體藝術向著純粹的藝術形式發展“為藝術而藝術”。豐富了人體藝術的表現形式,開創了新的審美思想,為人體藝術發展開了新途徑。
裸像并非簡單地剝光了衣服,而是一種自我呈現的方式。從嚴嚴實實的衣服和沉重的道德約束中解放出來是對人自身的肯定和人文關懷,是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
注釋:
①孫振華.生命?神o?時空[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11.
關鍵詞:古希臘;中庸;宗白華;美學散步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的道德規范,是人類精神覺醒中最早領悟到的哲理之一。中國和古希臘,這兩個文明古國,在哲學思想方面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說中庸思想在古希臘精神中也有十分寬泛的表現,并且在亞里士多德時期發展成為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對希臘哲學家藝術理論的中庸思想和凈化作用進行了分析和闡述,這對于研究古希臘文化的中庸精神、比較古希臘的中庸精神與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以及將其運用于實踐當中有著難以估量的意義。
一、“中庸之美”是宇宙和人生的和諧與秩序
古希臘人民非常崇尚“中庸之美”,他們把“中庸”作為神諭篆刻在全希臘人民崇敬仰拜的核心──特爾斐神廟上,以達成自身“止于至善”的道德目標。當時古希臘所處的是奴隸主階級統治的社會,亞里士多德在ι緇嶂貧冉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宇宙和人生美的基礎是“執中”、“中庸”,這是內心對反抗社會階級壓迫呼喚的聲音,在那個時期是極為罕見的,即便是在中國,也幾乎沒有人能對奴隸主階級提出質疑。中庸思想融進了古希臘人民的生活之中,在音樂、舞蹈、戲劇、美術、雕塑、建筑等方面,甚至在政治演說中,都把中庸作為堅持真理和正義的美德標準。
宗白華先生在解釋亞里士多德的“執中”時講到:“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違兩可、茍且的折中。”[1]可見,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和中國的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契合點就是:位于中間,不離兩邊,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宗白華先生在《中庸與凈化》一文中提到,“實現他的人格,則當以宇宙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與和諧。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那么,為什么“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呢?這就要提及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正義與社會秩序和和諧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認為,“公正自身是一種完全的德性,它不是未加劃分的,而是對待他人的。正因為如此,在各種德性中,人們認為公正是最主要的。”如果社會充滿了正義與公正,那么社會的秩序就將穩定,也必然實現和諧社會。這也是宇宙運行的規律所在,大及宇宙,小及國家、社會、人生更是如此。個人人生的和諧與秩序,體現在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物制宜,因循宇宙規律。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自我秩序達成和諧,那么社會國家的和諧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這種中庸之道與亞里士多德崇尚的不偏不倚的毅力、綜合的意志不謀而合。
二、中庸在古希臘崇尚的人格中的體現
宗白華先生認為,“中庸是‘善的極峰’。”很多人會有疑問:中庸和極峰相互矛盾。但我的理解中,人類的善是需要登峰造極的,《大學》中開篇便是教導人要止于至善,“至善”也就是“善的極峰”,而中庸即是這“至善”,不是善與惡的中間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就是美德。具體來說,他認為“德性處理情感和行動,處理得過度是錯,處理得不及,要被譴責,惟有適中是對,并被稱贊──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一種志在求適中的中道。”[2]“同時,我們必須注意,過度與不及,均足以敗壞德性惟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節制、勇敢及其他的道性,也正是這樣。”[3]在他看來,“適度則是美德的特征。”[4]
這里可以以亞里士多德提到的勇敢為例。勇敢是美德,也是中庸的表現,是狂暴與怯弱的折中。偏向狂暴則會導致魯莽和殘酷,太過怯弱則會引起退縮和恐懼,所以勇敢是古希臘人非常崇尚的品格。
希臘人崇尚的人格是在最強盛時期中最美的人格。不似人類歷史進化和世界文明演進過程中反復地、受阻地、艱難地前行,也不似“戲本中的主角滾在生活的漩渦里”,希臘戲本中的主角是在偉大的時期中,明知一切,不矜不懼,為生與死而奮斗過。這種豐滿的人生,不是激進,而是態度安詳了然應對,超然生死。宗白華以“剛健清明”形容這種美的人格,他說,“在和諧的秩序里面是極度的緊張,回旋著力量,滿而不溢。”[5]對比中國古代魏晉人格,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宗先生認為,他們的行為體現的是“超然生死禍福之外”的人生態度,也是不滯于物、自由的人格謹慎,還是晉宋時代人們的唯美的人生觀。這種灑脫的情懷,不執著也不輕視,正是中庸人格的體現。
伊迪絲?漢密爾頓說過:“希臘所取得的全部成就都打上了這種平衡的烙印。”明白地說清楚了希臘人崇尚的中庸之道對古希臘文明發展的巨大作用。這種中庸人格的追求在古希臘的詩歌、建筑、雕像、神話中有很多體現。許多學者研究《荷馬史詩》發現,正是從荷馬社會開始,中庸觀念開始出現,房屋的建筑從原來的單一房間向多房間過渡,男人更多的與房子比較明亮、開放的地方聯系起來。古希臘人追求平衡,包括人類與大自然的平衡、權利的平衡、人的個性和特長的諧和發展等等;他們追求適度,包括思想自由的適度、有節制的生活、對環境的保護和對權利的適度。反過來,他們所信奉的人格中的中庸精神又制約著希臘城邦文明與城邦公民生活,正所謂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
綜上所述,宗白華先生對西方美學思想造詣頗深,尤其是對希臘哲學家的藝術理論有著非常深刻獨特的見解。他的風格和筆調也蘊藏著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風神蕭朗,如果說美是調解矛盾以超入和諧,那么宗白華先生對美學的分析同樣也是一門美學,對于人們的情感具有“凈化”作用,養成個性的和諧,促成社會的和諧。
注釋:
[1]宗白華撰《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頁。
[2]周輔成撰《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97頁。
[3]周輔成撰《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95頁。
[4]周輔成撰《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97頁。
[5]宗白華撰《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頁。
參考文獻:
[1]宗白華. 美學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周輔成. 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晏紹祥. 荷馬社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4]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史家亮. 論古希臘的中庸精神[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1):91-94.
[6]林柔香.試論宗白華《美學散步》中的莊子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6):148-149.
關鍵字:西方;翻譯史;評介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5-0070-01
一、西方翻譯活動的發展脈絡
翻譯活動在西方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間出現過6次,這里作者把它們劃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肇始階段。從廣義上講,西方最早的譯作是公元前三世紀前后,由于希臘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著發展中的羅馬,羅馬文學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羅尼柯用拉丁語翻譯的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被視為西方翻譯史上最早的譯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學家們也都開始嘗試用拉丁語翻譯或改寫希臘戲劇作品,打開了歐洲翻譯的局面,使古希臘文學得以傳播和繼承。這一階段的翻譯活動將古希臘文學介紹到羅馬,促進了羅馬文學的誕生和發展。第二階段:宗教翻譯的大量涌現。西方翻譯史上的第二次出現在羅馬帝國后期。它與基督教的發展密切相關。而基督教教會十分敵視世俗文學,極力發展為自身服務的宗教文化。出于對宗教的狂熱和對上帝的敬畏,當時許多譯者認為忠實地傳達原文意思必須采用直譯的方式,所以他們的譯文難懂, 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較開明,他堅持“在不損害意思的前提下,應當使譯文符合譯語的韻律和各種特征”,因此他的譯文流暢自然,易于讀者接受,這標志著《圣經》翻譯取得了與世俗文學翻譯同樣重要的地位。第三階段:宗教交流促進翻譯活動發展向前。第三次出現在11-12世紀。此時,由于基督教與穆斯林對彼此的文化深感興趣,西方世界出現了大規模的翻譯活動。西方翻譯家把大批阿拉伯語作品譯成拉丁語,在翻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西班牙的托萊多因翻譯活動的繁榮成為歐洲的學術中心,這一持續了近一百年。第四階段:歐洲翻譯發展的高峰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一場思想和文學革新的大運動,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一次大發展。翻譯活動的,又推動了思想、文學和藝術等眾多領域的發展。同時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翻譯家和譯作。第五階段:翻譯活動繼續向前發展。從17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的翻譯比文藝復興時期稍為遜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學名著被翻譯出來,此時東方的一些優秀文學作品也開始被譯成各國文字。
二、西方翻譯理論的發展
西方最早的翻譯理論家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西賽羅(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出整體意義應重于單個詞的意義,并指出了修辭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從西賽羅之后,西方翻譯界便圍繞著相關問題不斷地發展完善起來。公元400年基督教學者圣?哲羅姆(St.Jerome)也曾發表過重要的翻譯理論論文,提出了“文學用意譯,《圣經》用直譯”的觀點。1530年馬丁?路德(Luther)提出了必須采用民眾語言使譯文通俗自然的重要觀點。文藝復興時期,但丁提出了“文學不可譯”論;多雷提出了所謂“翻譯五原則”,即譯者必須理解原作內容,必須通曉兩種語言,避免逐字對譯,采取通俗形式和講究譯作風格。17-19世紀,巴托、德萊頓和泰特勒(Tytler) 等理論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其中最著名、對中國和世界譯界影響最大的要數泰特勒。1790年,英國的泰特勒發表了世界翻譯史上影響深遠的專著《論翻譯的原則》。在這部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即:“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作相同;譯文應和原文同樣流暢自然”。他認為好的翻譯應該“能夠把原作的長處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使譯入語國家的人能夠清楚地領悟、強烈地感受,就像原語國家的人所領悟和感受的一樣。”90年代至今,西方翻譯理論界主要有六大流派,他們分別是“多元系統”學派、“描寫”或“常規”學派、文化學派、“綜合”學派、“解構”學派或譯者中心學派以及“后殖民主義”學派或政治學派。“多元系統”學派(Polysystem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姆斯、巴斯奈特、勒菲維爾(比)等荷蘭、比利時“低地國家”以及以色列的埃文-佐哈爾和圖里。這一學派提出“多元系統”理論,其中“多元系統”指的是社會中各種相關的系統――文學和非文學的――組成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