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平面設計基礎教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AD technology in survey and design of the highway bridge promotes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road transport industry.
關鍵詞:CAD技術;勘測;路線設計;驗算設計;交通信息化
Key words: CAD technology;investigation;route design;checking design;traffic informationization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5-0070-01
0引言
CAD技術在公路測設中的應用,使得傳統的公路設計手段、設計方法產生了重大變革,極大地促進了公路交通行業的技術進步,成為公路測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充分體現了交通信息化特色,展現了交通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應。CAD技術主要應用在以下幾方面:
1外業測量
勘測工作是道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道路的設計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料。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道路的勘測手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經緯儀偏角法,到全站儀極坐標法,到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應用,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特別是GPS技術,在路線測量中采用分級布網方式、靜態相對定位觀測、精確的數據處理。利用實時動態模式進行中樁放樣,同時應用于路線橫斷面測量,大大提高了橫斷面測量效率和測量精度,大規模快速地向公路CAD系統提供基礎數據和三維地形基礎信息數據。
2內業設計
2.1 路線設計目前用于路線設計的軟件有:①東南大學李方教授正式推出的路線軟件“集成交互式道路路線設計EICADV1.0綜合版,簡稱(EICAD)”。軟件適應于AutoCAD R14/2000/2002/2004平臺,充分發揮了圖形平備的系統開放性和豐富的個性化能力,能夠真正快速地訪問AutoCAD圖形數據庫,EICAD項目數據環境,能夠與AutoCAD環境,EICAD設計環境實現無縫連接。嵌入Eicad項目數據環境,全面支持鼠標動態拖動方式,大大簡化了土石方調配工作,自動生成土石方調運圖表。支持平面圖參照分圖,分圖完成后,直接修改原始平面圖,參照分圖自動更新,無須重新分圖。在外業路線放線過程中,還可預先計算好路線中樁、邊樁坐標,大大提高了外業放線效率。該軟件主要包括:平面設計、縱斷面、橫斷面設計三個部分。附加模塊有EICAD項目數據環境、平交口設計模塊和三維建模模塊等。輸出數據可以直接供“道路、橋梁三維建模程序――3DRoad”使用,建立三維模型。包含了從路線平面設計、計算、繪圖和打印出版等功能。主要技術性能如下:a、采用動態交互方式完成設計。b、具有強大的方案管理能力。c、縱斷面設計模塊中,具有靈活的高程控制功能。d、方便的動態參數化設計功能。e、友好的用戶界面。f、強大的修改設計功能。g、豐富的設計查詢功能。h、適應性極強的設計圖表繪制功能。軟件的應用能夠大大提高設計、出圖效率,能夠完成公路、城市道路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②公路工程輔助設計系統(Highway Engineering Aided Design System)西安海德HEAD6.0版,是由上海中交海德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最新版本。西安海德HEAD6.0版是基于AutoCAD2002的Windows版本。其主要特色:a、精確的回旋線實體定義技術和完善的回旋線計算體系。b、合理的NE坐標系(測量坐標系)定義技術和完善的坐標轉換體系。c、先進的斷鏈處理技術和完善的樁號換算體系。利用計算機輔助軟件生成的平面、縱斷面、橫斷面、路基設計表、土石方數量表等均在AutoCAD環境下,易于修改,操作使用方便,使工程設計從工可―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全部實現計算機化。③緯地路線設計及數字地面模型軟件,緯地運行速度測算分析系統(HintV85)基于AutoCAD2002為背景進行路線設計,貫徹“安全為本”的設計理念,以車輛的實際運行速度作為線形設計主要依據之一,可以有效地保證路線平、縱、橫各主要設計參數以及相關要素如視距、超高等指標與設計速度的合理搭配,以獲得連續、一致的均衡設計。
2.2 橋梁設計公路橋梁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橋梁通CAD6.0,是對橋梁下部構造進行驗算設計的一種軟件,設計計算更靈活,為設計人員提供多方案比選,達到優化設計的目的。同時,也可作為橋梁圖庫、標準圖以及通用設計圖的工具軟件,為您的標準化工作奠定基礎。橋梁通CAD6.0依靠的圖形平臺是AutoCAD,由橋梁通系統生成的圖紙*.scr必須通過AutoCAD的命令調入。面對任務設計和修改,為了方便用戶對圖紙的修改,對圖紙的編輯、修改、存盤、繪圖機打印等均在AutoCAD環境中進行,設計過程遵循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習慣,輸出的計算書表格化,規范化,便于復核。設計與繪圖全過程進行,計算機自動化程度高;也可單獨設計或單獨繪圖。
2.3 涵洞設計重慶海特涵洞輔助設計PCVX軟件,是一套利用涵洞的設計理論與公路計算機輔助工程相結合的公路涵洞設計和成果圖繪制軟件系統,可與AutoCAD共享內存地址空間,能夠與AutoCAD環境渾然天成,可采用CAD快速的得到其成果圖。支持新橋涵規范規定的荷載等級(包括汽車1、2級,城市道路荷載(城A和城B)等)的結構計算;支持新的標準圖的規范、構造圖的繪制;支持符合新規范的布置圖的繪制。涵洞類型有:蓋板明涵,蓋板暗涵,拱涵,管形涵(包括波紋管涵洞,圓管涵,倒虹吸涵洞),箱涵7種類型。洞口形式有:八字墻、錐坡、進口急流槽、護坡邊溝、邊溝跌井、鋪砌、排水溝、階梯急流槽、倒虹吸豎井、跌水井、跌水、管道、出口急流槽、階梯、挑坎、多級消力池、扭坡洞口等17種洞口形式。其中挑坎、多級消力池,進口急流槽,階梯,排水溝,鋪砌可作為附加洞口。在涵洞的設計過程中,蓋板涵、拱涵、管形涵支持任意涵洞孔數,斜交正做、斜做、正布和斜布的支持。PCVX能夠通過數據庫實體實現涵洞設計過程中設計圖和細部構造圖的繪制,PCVX在對原始的路基設計和測量數據的采集上,不僅僅可以通過PCVX提供的路線引擎直接采集,還可以通過路線CAD計算機輔助工程軟件直接生成路基的相關設計和測量參數,用戶可以通過即時的協同交互和靜態的文本交互采集原始設計參數。
2.4 其他工程在設計中其他工程的圖表均可在AUTOCAD環境下繪制,平面設計圖、路基橫斷面圖、路面結構設計圖、綠化設計圖、防護工程設計圖等等,利用AUTOCAD的制圖功能,編制圖庫、標準圖以及通用設計圖,輕松方便的完成,易于修改,在以后設計中重復利用,使CAD技術應用在勘察設計中的各個階段,使設計文件的計算機出圖率達到100%。
參考文獻:
[1]鄭益民.公路工程CAD基礎教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張巍.道路工程CAD.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朱照宏.公路計算機輔助工程,2006.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上海市
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從高職類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來講,通過上海市計算機一級考試是為學生對將來的學習打下計算機技能的基礎,考證通過率是衡量教學成果的標準之一。為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提高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我們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同時把提高考證通過率作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1我院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現狀
我院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差異性很大,這為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理論知識薄弱,office軟件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基本技能不高,距離計算機應用教學目標差距較大,因此教學任務很繁重。
2課程建設的實施
2.1改革學期課程設置,制定課程新標準
在綜合考慮了課程學習目標、學生現狀以及設備資源等問題后,對120課時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安排為:44+64+12課時,分別在三個學期進行。明確了教學目標:把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作為對學生的應知要求;把office軟件操作、網頁制作技術、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技能作為對學生的應會要求。
2.2圍繞任務組織教學,完善教學模式
課程標準確定了學什么,接下來的教學方案設計則是解決怎么學、如何教的問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該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突出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小的實體案例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設計教學任務時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有些任務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模仿學習,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檢查指導,重在熟練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些任務是開放性的創新任務,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全程都在機房進行教學,實現了更加充分的實踐教學,邊講邊練、邊學邊做,有利于實現雙向互動。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輔助教學,利用廣播功能,教師把授課內容與操作步驟實時傳送到每臺學生電腦的屏幕上,清晰直觀,學生一目了然;教師利用監控功能,則可以觀察到每個學生的操作情況,及時解決問題;利用錄屏軟件將實例的整個操作過程完整清晰的錄制下來,使學生在自己操練時可以重復觀看;利用文件傳輸和作業提交等功能,極大的方便了師生交互,提高了教學效果。針對部分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差的問題,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學校專門安排課外補習班,使那些零基礎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以便他們跟上課堂教學水平。在第二學期組織學生參與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設計、動畫設計,使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更加靈活的應用《計算機應用基礎》里的這些操作軟件。在第三學期,除了正常的12學時的課程外,為了不影響其他課程的排課,老師們犧牲課后時間,留下來為學生開放機房安排課后輔導,每班每周有一次課外上機時間,在參加市統考前每班能有4次課外上機練習,每次2小時。這些措施對課程的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保障與促進作用。
2.3設計與開發教學資源
2.3.1選取教材
依據課程標準及上海市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大綱,選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組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指導》,同時補充自編的上機習題集一本。
2.3.2制作課件
通過多年的授課實踐,通過集體備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課件,所有課件均由題目、素材、樣張、操作視頻組成。為了讓學生能夠適應考試環境,在平時上課時,將《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案例轉成電子版教案,讓學生一邊看電子教案,一邊做實驗操作。
2.3.3開發試題庫與學生練習軟件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不僅有操作部分還有理論部分,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論題的知識,我們開發了web版的理論題考試系統和單機版的試題庫,讓學生能夠隨時練習和自測。
2.4建立相對公平的考核機制
2.4.1嚴抓平時成績,合理組合總評成績
平時成績由出勤、紀律分與練習、測試分組成,每次上課老師都需要點名,每次課結束都需要學生提交當天的作業計入平時成績,平時成績中還有一部分的懲罰和獎勵機制。學生學期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40%)、期中考試(10%)和期末考試(50%)成績三部分組成,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在45分以下的,總評直接定為不及格。
2.4.2堅持教考分離、交叉閱卷的考核模式
統一出卷:由任課老師輪流出每年的期末試卷,每年由4-5位老師組成一個出卷小組,每位老師出同類型的試題12份,然后由組長將試卷再重新編排。這樣能夠確保12份試卷在難度上相對統一。規范考場:每個機房作為考場時,安排25-30人一個考場,以確保學生之間相互隔離,考前30分鐘監考人員到場做好考前準備:開機、發放本場考試試卷、控制學生機。考場中都安排一名擔任該門課的老師在場參加監考,以便回答學生合理問題、解決試卷錯誤或電腦故障。考試結束要做好相應記錄并備份數據,整理上傳學生考試數據,最后清理每臺電腦上的本場考試的數據,為下場考試做準備。交叉閱卷:每位任課老師在考試結束以后都將按照規定拿到非自己班級的學生數據,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閱卷,并將成績交給任課老師,由任課老師完成最后的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總評成績錄入并打印,再完成試卷分析表,對自己班級的學生做出一個整體評價。這些試卷分析和成績統計信息會公布給所有任課老師和相關班級的班主任,通過這些信息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并在后續課程里加以強化訓練。
3總結
在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中,運用了觀察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期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深化和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進行實踐與探索,制訂統一的教學大綱、考核評價方案,編寫配套的教案、學習資料、試題庫,編制多媒體課件,在這個過程中,教風與學風相互促進,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且保證了學生在上海市計算機一級考試通過率,在2016年度上海市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幾年我院與全市高校的數據比較: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老師在課程上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離不開學院領導的支持、教務部門的協作、各班輔導員的配合。社會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技術技能的要求發生著不斷的變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建設,必須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組編.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關鍵詞】應用創新;攝影;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3-0122-03
引言
攝影是教育技術學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科基礎課,是影視藝術創造的基礎,是社會與人之間信息傳播最直接的紐帶。它是一種利用攝影造型手段來展現有關社會信息的傳播媒介。它常用于宣傳海報、大型圖片展示、新聞傳播、紀事性資料收藏、藝術鑒賞等,具有廣泛進入傳播通道的功能。學習并掌握好攝影的拍攝思路與技法,使學生了解攝影的發展歷史及特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影視藝術觀,拓展其藝術思維空間,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是本課程的宗旨。該課為72學時,其中,理論講授36學時2學分,實踐環節36學時1學分。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普及,數碼相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特別是數字圖片經過圖像處理技術加工處理后,再經彩色激光打印機或彩色噴墨打印機輸出高質量的圖片,使得攝影課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經過幾年的研究和探索,《攝影》課程的教學已經步入正軌,特別是《攝影》實踐教學已初顯成效,使該課真正成為《網頁制作》、《課件制作》、《教學設計》、《電視節目制作》、《3D動畫》等眾多課程的學科基礎課,為這些課在教學實踐中打下了扎實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筆者將自己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總結出來,與同行學者共享。
一、教學目標再定位
攝影首先是一種技術,一種機械學、光學、化學、電子學和數字技術合成出來的技術手段,同時也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技術手段。現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如何通過攝影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素養是本課在教學實踐中重點思考的問題。攝影課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時要重點強調實踐教學環節。以往的教學目標只注重基本理論的學習,實踐教學還停留在相機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沖卷、洗片上,多數學生只能拍出圖像清楚的照片,而對攝影的構圖、光線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進行攝影作品的藝術加工與創作還不夠深入細致,而隨著數碼相機的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相機的操作越來越簡單,教學的重心就應放在攝影的藝術創作上。因此,要讓學生多拍、多看、多想、多總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目前該課的培養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掌握攝影的基本理論;
(2)掌握攝影構圖的基本理論及構圖技巧;
(3)掌握攝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拍攝技巧;
(4)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攝影藝術鑒賞能力,懂得什么是美,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觀。
二、更新教材調整教學重心
針對新的目標定位,對攝影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實踐教學得到了很好的加強,為了強化實踐教學幾次更換教材、調整教學的重心。將過去的暗房沖卷、洗片、膠片攝影創作等調整為選學內容。
2000年使用徐國興著,《攝影技術教程》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該教材主要側重攝影的基礎理論及攝影暗房技術。2004年使用徐國興著,《攝影技術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數碼相機技術及使用。2008年使用楊恩璞著,《攝影基礎――新編實用攝影教程》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上冊是攝影基礎,下冊是攝影實踐。楊恩璞所著教材在徐國興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攝影構圖、攝影布光、攝影圖片的后期制作技術以及攝影專題片的創作。2010年至今,又將《攝影》課程教學分為攝影基礎理論教學部分和攝影實踐教學部分。參考書有:顏志剛編著《攝影技藝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劉滁民編著《攝影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張宗壽等編《大學生攝影基礎教程》浙江攝影出版社,劉書亮著《影視攝影的藝術境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三、強化實踐教學增加實踐學時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數碼相機的運用,依據教材的更換,教學內容也有了很大調整,過去的膠片攝影、暗房洗片所占課時比重較大,現如今把教學重點調整到數碼相機的使用以及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藝術人像攝影、藝術創意攝影以及數字圖片的加工處理上,膠片攝影和暗房洗片則作為選修內容。該課程的總學時為72學時,理論學時36,實踐學時36,具體實踐教學內容如表1實踐教學學時分配表。
四、完善數字設計加強實驗室建設
《攝影》課程雖說是學科基礎課,但其實踐性很強,因此,實驗完成的效果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該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前的攝影教學只有幾臺用膠片記錄影像的傳統機械相機和一個攝影暗房實驗室。現如今,根據以上實驗項目的設置以及數字技術的普及,實驗設備必須更新、配套及完善。對傳統的膠片照相機和暗房沖洗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
在實驗室建設上,以攝影攝像燈光實驗室為主,分別建有一個熱光源的攝影棚和一個冷光源的攝影棚,同時為圖片的后期加工處理建有一個平面設計動畫機房。在設備配置上,以佳能數碼相機為主,分別配備了佳能SX20IS相機4臺、佳能350D相機3臺、佳能450D相機4臺、佳能50D相機l臺。為數字圖片的輸出配備了愛普生7880C大幅面彩色噴墨打印機2臺、HP2020彩色激光打印機2臺、色彩管理校色儀2臺,并配有計算機。燈光實驗室配備背景幕、調光臺,同時配備了各種測光表、閃光燈、濾色鏡等,完全能滿足以上所列實驗項目的要求。
通過對攝影實驗室的改造升級,大大改善了實驗教學環境,使該實驗室能進行攝影光學實驗、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的攝影創作實驗、數字圖片的后期處理等三大類實驗,能完成相機的使用、攝影光學、攝影布光、曝光控制、光圈與景深控制、人像攝影、風光攝影、圖片修整、圖片打印輸出以及攝影暗房洗片等一系列實驗項目。
五、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為適應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所應具備綜合能力的需要,以應用創新為本,加強學生在校內外的創新意識,提高在當今社會的就業競爭能力,同時也能適應新時期高校新的完全學分制改革,也為《攝影》精品課建設更加完善,所以,當前改革的重點是加大對校外攝影課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
目前該課程在赤峰市叮咚數碼影像工作室、赤峰市海馬影像制作公司建立了實訓基地,同時校內還成立了學生攝影協會社團。學生利用寒暑假、周六周日以及業余時間分期分批到攝影社團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行見習或實訓。主要見習婚禮攝影、戶外采風、室內人像攝影、參與照片的數字處理、翻拍老照片以及制作電子相冊等。
學生通過見習,零距離接觸社會,增長了攝影的實踐能力,積累了社會經驗。今后,還要進一步加大實訓基地建設
的投入力度,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主動融入社會,為學生設計開發出更切實際的實驗項目,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滿足社會對攝影人才的需求。
六、改革實踐教學評價手段
2004年以前教育技術學專科階段,攝影課教學評價主要依據考試卷面成績為主,對學生的實踐教學沒有評價。2004年以后教育技術學本科階段,對學生的攝影實踐教學有了評價。2004至2008年,當時的評價只是考試卷面成績占70%,實踐教學占20%,平時作業、出勤占10%,實踐教學主要是依據學生完成的8個實驗給出成績,平時作業主要依據學生提交的攝影作品。2008年以后到2010年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評價比例加大,提高到30%,考試卷面成績占60%,學生出勤占10%。2010年以后至今,為進一步加大攝影的實踐教學力度,將攝影課實踐教學部分單獨開課為36學時,1學分。
獨立開課后,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有:相機的使用實踐、焦距光圈與景深的關系實踐、濾色鏡的使用實踐、室內燈光攝影實踐、室外膠片攝影實踐、室內人像攝影實踐、室外風光攝影實踐、數字照片加工處理實踐、暗房沖卷洗片實踐、專題圖片(夜景、雪景、花卉、新聞、廣告)攝影實踐等。通過以上實踐教學并要求學生完成8個實驗報告。評價手段主要有:實踐教學依據學生對實踐教學的參與度占10%;學生提交的實踐作品占50%,如人像攝影作品、風光攝影作品、圖片加工處理的攝影作品和暗房洗片作品等;學生在實驗室完成實驗后所提交的實驗報告成績占40%。
七、改革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
《攝影》課程實踐部分雖然獨立開課,單獨進行評價,但在教學時一定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在積極參加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強調理論的重要性,以便鞏固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的藝術創造性,同時要發揮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中心地位作用,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在實踐課的講授上要以學生的自學學習為主,教師是引導者和幫助者,采取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更多發揮網絡平臺的互動作用和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作品的作用。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多進行創作、反思,教師更多時間去評價學生所提交的攝影作品,分享協作學習成果。
教師要推薦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大眾攝影》雜志、《人像攝影》雜志、中國攝影家協會網站(http://省略),中國攝影家網站(http://省略),中國攝影網站(http://省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