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互聯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新媒體的應用也隨之有所增加。在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過程當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其具有一定的影響,它不僅可以改變消費的方式,同時還可以獲取客戶的一些信息,如何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產生的有利影響,促進互聯網媒體健康發展成為了當前重要解決問題[1]。所以本文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互聯網媒體發展的影響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 互聯網媒體的概述

1.1 互聯網媒體的內涵

互聯網作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絡,可以利用多臺計算機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網絡連接,從而組建了全球的互聯網絡。其自身不僅具有超媒體連接特征,同時還具有超文本連接特征,互聯網的出現可以使得用戶可以對系統進行遠程登錄操作,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達到信息資源檢索的目的。除此之外,互聯網還可以具有視頻聊天、收發電子郵件等功能。網絡是互聯網媒體的核心,利用網絡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傳播,通過將互聯網與一些移動設備進行有效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2]。目前,互聯網技術正面臨著進一步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當中將新媒體與信息技術融合于一身,從而加快了改革的腳步。

1.2 互聯網媒體的特征

(1)大眾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其為大眾帶來了許多便利,目前互聯網技術已經備受人們的關注。隨著網絡媒體的應用范圍的拓寬,加快了互聯網媒體技術的發展,從而使得大眾的信息需求得以有效滿足。其發展趨勢充分體現了大眾化自身具有的特征。目前,相關產業技術得以完善,這就使得網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吸引群眾,他們開啟了對部分產品進行價格調整的促銷模式,使得互聯網媒體技術的應用范圍有所拓寬,與此同時,互聯網媒體將朝向大眾化的趨勢繼續發展[3]。

(2)多樣化。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網絡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輸媒介,并為大眾所使用。為了滿足大眾的相關需求,研發人員不斷地對網絡技術進行完善,使得其應用性有所提高,并且豐富其自身具有的功能。目前,網絡技術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與人們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網絡技術可以得到普及應用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信息傳播方式種類繁多。除此之外,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完善,增添傳播新聞以及搜索所需資料的功能,可以使得網絡技術顯得更加專業化[4]。隨著網絡技術的升級與更新,增加了網絡媒體技術的種類,使其具有多樣化。

(3)融合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網絡媒體與寬帶等其他媒介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融合趨勢。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們的追求不再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是由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一些網絡用戶或者手機用戶開始利用網絡媒體進行一些思想以及言論的發表,據相關調查統計,使用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越來越多,其增長速率非常大,4G網絡的出現,加快了網絡的運行速度,吸引了更多用戶,從而使得網絡資源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2 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互聯網媒體發展的相關影響

2.1 互聯網媒體信息傳播的相關影響

(1)傳播空間與傳播時間的相關影響。傳統媒體不管是在空間上的傳播,還是在時間上的傳播都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對于這個問題在互聯網媒體當中就不存在,它可以彌補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打破了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現狀。通過將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進行有效結合可以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使其不再受到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迅速,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隨之拓寬,不僅使得信息的傳輸效率有所提高,還使得信息的傳輸速率有所提高,創造了一個特定的傳輸平臺,從而使得信息傳播更加便捷。

(2)大眾互動性的影響。目前,網絡媒體對信息資源進行了相關整合,并且將整合后的內容傳播出去,該項內容可以滿足大部分大眾的相關信息需求,使得不同年齡段的大眾都對網絡媒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眾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對一些網絡信息進行關注,同時還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傳播出去,網絡媒體的出現不僅提高了信息瀏覽量,同時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

(3)信息存儲的影響。傳統媒體在信息存儲方面存在不足之處,而計算機網絡技術自身具有獨特的信息存儲優勢。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媒體可以很容易對信息進行存儲,該項操作不僅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同時也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可以支持反復閱讀以及搜索操作。

(4)信息傳播成本的影響。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成本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有所降低,其傳播方式非常簡便,利用相關的傳輸平臺即可。傳統媒體的信息搜集與傳播消耗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因此其成本相對來說要高一些,無法滿足大眾對信息傳播的相關需求。所以網絡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必將占據主要發展空間。

2.2 互聯網媒體傳播載體的影響

隨著4G網絡的研發成功,為通訊網絡與互聯網之間結合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對傳播載體進行升級與更新,拓寬了網絡媒體的覆蓋范圍,不僅如此,還增添了一種新信息的傳輸方式,那就是無線設備信息傳輸方式。據相關調查統計,智能手機已經得到了普及應用,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傳統的手機已經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消失。在傳統手機的功能基礎上對其進行功能優化與升級處理,使得智能手機不僅具有無線連接互網功能,同時還可以利用自身獨立的操作系統對信息的傳播進行有效處理。目前智能手機的功能越來越豐富,甚至可以與電腦的功能相提并論,大部分研究人員仍然對其終端進行創新,使得其傳播載體功能更加完善。

2.3 互聯網媒體產業的影響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提升,與此同時,互聯網媒體產業也越來越壯大。多數商家媒體將互聯網信息的傳播作為主要的營銷途徑,加大了網絡媒體廣告的投資。除此之外,電子商務的發展也較為迅速,其主要利用加密技術保證電子商務在交易的過程中不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目前,人們對電子商務的喜愛程度有所增加,從而加快了互聯網媒體產業的發展。因此,研究人員應該繼續對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為互聯網媒體產業的發展提供相關平臺。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從互聯網媒體的內涵以及互聯網媒體的特征兩個方面對互聯網媒體進行了先關概述,其中互聯網主要有三個特征,分別是大眾化、多樣化以及融合化。在其基礎上分析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互聯網媒體發展的相關影響,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不僅受到互聯網媒體信息傳播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互聯網媒體傳播載體的影響以及互聯網媒體產業的影響,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馮同寒,艾中良.基于GIS的網絡拓撲構建與展示技術方法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4(9):20-24.

[2]賈崇敏,沈蘇彬.一種基于IPv6的流媒體傳送方案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3(11):194-198.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公共危機傳播

1.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公共危機傳播特征

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共危機傳播的特征可以被總結為五大特點:自主互動性、民主平權性、即時高到達性、媒介融合性和國際擴散性。

自主互動性。傳統傳播方式將受眾當作沒有差異的“大眾”,受眾幾乎沒有發言權,只能接受經過大眾媒體過濾和選擇的信息與觀點——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中甚至沒有任何大眾反饋。雖然后續研究中,“反饋”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研究對象,但是大部分研究依然只是將反饋作為大眾傳播的附屬品。然而,在互聯網和手機的時代,大眾已不僅是“受眾”,他們以某種“自組織”形式自行選擇和傳播信息——大眾已經成為了泛媒介時代最重要的傳播參與者。

民主平權性。泛媒介時代的平權性表現在任何人均可以平等地獲取信息,也可以平等地傳播信息。互聯網給人類帶來了海量、免費、可檢索的信息,任何人只要想到要尋找信息,第一選擇就是互聯網絡;同時,互聯網也提供了博客、論壇、聊天室等各種公眾信息并傳播給其他公眾的免費、便捷和快速的傳播渠道。手機的平權性更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都能使用手機向其他人傳播信息。被稱為“數字時代麥克盧漢”的保羅·萊文森認為,手機最大限度地增進了人們說話的機會,因而為人們創造了民主的氛圍,也使他們獲得了實際民主的權利。

即時高到達性。即時高到達性是即時性特點與高到達性特點的綜合描述,這兩個特性一直是人際媒介(如電話、傳真等)的主要特征,相對于電視等大眾媒介,人際媒介使得信源傳輸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信宿且使得信宿接受并關注到這條信息。手機和互聯網等新興媒介的出現混淆了大眾媒介和人際媒介的界限,它們既具備人際媒介的即時性和高到達特征,也具備大眾媒介的大規模和高覆蓋特征。

媒介融合性。互聯網媒介依賴“超文本”(Hypertext)將包括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各種媒介符號完美地結合了起來。網際信源通過超文本標記語言( HTML) 描述訊息,受眾使用普通瀏覽器接受和讀取(看、聽)信息。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也將逐漸取代電腦成為首選終端——用戶只需通過手機、無需借助電腦就可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獲取和。可以認為,新興媒介的出現加速了傳統媒介的融合,新興媒介可以承載傳統媒介傳播的所有訊息,這也進一步印證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論。

國際擴散性。隨著“全球化”從一種趨勢逐漸成為一種既成的事實,公共危機已經成為了全球性話題。如2003年從我國爆發的SARS危機,最終造成了全球性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SARS在全球范圍內一共造成了29個國家8096個確診病例,造成774人死亡。與此同時,超遠距離實時地泛媒介信息傳播能力和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外國媒體和外國民眾對危機信息的渴求,使得公共危機傳播呈現一種強烈的國際擴散形態。

2.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挑戰

以上特征使得泛媒介傳播特征明顯地區分于傳統媒介,也給公共危機傳播帶來了顯著的影響。

首先,泛媒介時代的自主互動性和民主平權特征使得傳統媒介時代政府通過控制大眾傳媒而隱瞞危機成為不可能——公共危機一旦爆發,各種危機信息很快地就會被“自主的”公眾通過互聯網和手機媒介進行廣泛傳播。傳統危機傳播模式中,政府是絕對權威的“信源”,政府通過大眾媒介這個“渠道”將危機相關的各類信息傳播給大眾“信宿”。而在泛媒介時代,任何人都可能是危機信源,通過各種新興媒介將無法“把關”、未經選擇的信息傳播給所有大眾。

其次,泛媒介的即時性、高到達性和媒介融合等特征,使得危機信息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維度和更豐富的形態展現給處于危急之中和危機之外的所有公眾。高速、廣泛和豐富的信息固然使得處于真實危機或擬態危機中的人對于公共危機有更快速、更深刻地認識;然而同時這也可能加劇人們對危機的恐慌、使得擬態危機帶來二次甚至更多次傷害。

最后,泛媒介的媒介融合與國際擴散特征,使得公共危機不再屬于一個國家,而屬于整個“地球村”。擁有不同文化背景、意識形態、政治傾向、的地球村公民、媒體、政府和國際組織都被發生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公共危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于是,政府對公共危機傳播的治理,也不再局限于本國范圍之內——政府的治理需要考慮其他國家民眾、媒體的看法,需要承受來自其他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壓力。泛媒介時代,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內涵已經從國家社會系統內部的控制,轉變為社會系統內外部環境的協調。

綜上所述,泛媒介時代的來臨不但為政府的公共危機傳播治理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法,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3.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公共危機傳播治理

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共危機傳播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也可以利用各種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支持。

高性能協議分析技術。由于移動互聯網通過3G、EDGE、GPRS、WLAN等各種傳輸協議進行數據傳輸,同時通過HTTP、POP3、SMTP、FTP等應用層協議進行各種應用數據的傳輸。因此,需要利用Map-Reduce、CORBA、Web Service等分布式計算技術,對各種協議進行數據分析,將在移動互聯網上傳輸的二進制信息流還原為實際用戶輸入或者看到的文本、圖片、視頻信息。

海量非結構化數據存儲技術。由于移動互聯網數據量非常大,為了有效地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在完成協議分析之后,還需要將數據存儲下來。而互聯網上數據類型各種各樣,且大部分數據是文本、圖片、視頻、音樂等非結構化數據,因此需要利用分布式數據庫、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非結構化信息處理等技術,將這些數據存儲下來。

數據挖掘和檢索技術。同樣因為數據量太大,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數據分析和查詢,需要利用數據挖掘和檢索技術。目前,常用的移動互聯網數據挖掘技術包括:分類技術——首先從數據中選出已經分好類的訓練集,在該訓練集上運用數據挖掘分類的技術,建立分類模型,對于沒有分類的數據進行分類。聚類技術——聚類和分類的區別是聚集不依賴于預先定義好的類,不需要訓練集。關聯規則和序列模式的發現技術——關聯是某種事物發生時其他事物會發生的這樣一種聯系。預測技術——通過分類或估值得出模型,該模型用于對未知變量的預言。

【參考文獻】

[1]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著,祝建華譯.大眾傳播模式論(第2版)[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6-17.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范文第3篇

現狀

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拓展了城市形象宣傳的領域。迄今為止,城市形象宣傳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主要有兩種形式。

建立WAP網站。建立WAP網站,是城市形象宣傳與移動互聯網結合的“傳統”應用。目前,已有不少的城市在WAP網上建立以城市實名為域名的網站。這些網站多為城市的人民政府或其宣傳部門主辦,在形式上也較多延續了新聞網站和電子政務網站的風格。如以“中國上海”為名的上海市政府WAP門戶網站,除了起到宣傳上海的作用,就基本以電子政務為其主要功能。網站設置的“要聞動態”、“投資上海”可以視為新聞宣傳的主要板塊。而其他的幾個板塊——信息公開、網上辦事、互動平臺、查詢平臺——則多為電子政務與手機終端結合的產物。上線時間不長的“中國南昌”WAP網,也設置了“新聞中心”、“政務公開”、“在線服務”、“互動交流”等幾個板塊。從城市宣傳的角度來講,也是運用地方新聞作為城市宣傳的主要手段,方式比較單一。WAP網站因為主要適用于智能手機終端,所以一般而言頁面較小、內容不豐富,主要的宣傳方式就是新聞。但這類網站更新快,互動性強。

開發App應用。隨著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在中國的推廣,以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開發出App應用,專門針對平板電腦使用人群進行國家形象宣傳,一批城市形象宣傳的App軟件也相繼亮相。相對于建立WAP網站來講,由于流量的增大,App應用采用多媒體的手段,真正將城市宣傳向“形象宣傳”的方向推進。2012年1月5日,蘇州工業園區的“非凡城市SIP”在蘋果App store中上線。軟件集合畫冊、文字、視頻、多媒體等手段,采用中英文雙語,通過“非凡城市形象”、“圖片視頻集”、“新聞中心”、“投資指南”的板塊功能,使受眾能夠獲得多媒體體驗。同時,由于App store運用對象的特征,使得軟件能夠在國外獲得關注和下載,據報道,上線后不久,就有美國、新加坡、香港、日本、法國等地的使用者采用軟件。而蘇州工業園區也因為一系列的行動而獲得江蘇省外宣創新優秀獎。更重要的動作則來自于北京。4月 10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創辦的“北京城市App”上線,成為中國首個,也是繼紐約之后第二個在移動互聯網上綜合性城市形象推廣App的城市。App不僅包括北京概況、北京雜志、北京影像、北京展映、北京、北京地圖、北京活動、北京服務等板塊,而且北京官方外宣刊物《北京》,也將在App上亮相。iPad的模式和全球影響已經帶來傳播的變革,通過新手段和新渠道進行的城市形象宣傳,無疑希望在平板電腦的傳播中,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

原則

移動互聯網上的城市形象宣傳是一個新的領域,尤其是與iPad等平板電腦的結合,拓展出城市形象宣傳的新空間。在平板電腦全球風靡的情況下,相關的應用可能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然而,運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城市形象宣傳,應該把握一些基本原則。

充分體現多媒體特征。多媒體特征是在互聯網上和移動互聯網上可以充分體現的特征。在移動互聯網突破智能手機的終端局限的前提之下,多媒體特征可以更好地在以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終端上得以呈現。現有的平板電腦中的媒體運用,例如默多克的《The Daily》,都將多媒體特征融合在傳統的媒體形式中。如采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各種手段,使受眾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城市形象宣傳首先是一個視覺呈現的過程,因此,應當充分發掘視覺效果在傳播中的作用。從現有應用來看,無論是紐約還是北京的城市宣傳App,都有大量的視覺呈現內容,如攝影圖片、風光片、紀錄短片等,可以全面展示城市形象,也能夠較好地吸引受眾注意力。

突出實用性。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最大的不同就是終端的可移動性。終端的可移動性造成了很多方面的變化,例如信息的隨時獲取,服務的貼身運用等。因此,城市宣傳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就應該充分突出移動互聯網的實用特點。例如資訊與微博功能的結合,可以使受眾在最短時間內獲取自己關心的資訊,可以開發出相關的功能模塊,來對城市有關的新聞進行。同時,移動性也造就了移動媒體的服務功能。如在智能手機中廣泛采用的地圖功能、導航功能,可以與城市宣傳的三維地圖、動畫結合起來,使受眾直觀地感受到城市的外觀。再如其他一些軟件的開發,也可以給城市形象宣傳一些啟示。如在iPhone和iPad應用中的導游軟件Touch China,它實際上是將一些景點通用的電子導游,通過軟件下載到智能終端中,從而實現導游功能。目前,這一應用可以使城市、著名景點實現即時介紹,幫助旅行者實現自助旅行。類似應用的開發都應該在城市形象宣傳中予以包容和呈現,從而提高城市形象宣傳軟件的實用功能。以“北京城市App”為例,在后續開發過程中,就將推出“北京地圖”的功能,以城區地圖為藍本,結合搜索功能向讀者提供衣食住行的相關有效信息,從而提高實用。

提高受眾關注度和使用量。當前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很多與新聞宣傳有關的應用,都存在一個點擊量和下載量與預期設想有一定差距的問題。很多政府新聞辦、報社辦的站點,上傳的軟件,都或多或少面臨用戶數量的尷尬。究其原因,與移動互聯網主要提供移動服務和新聞資訊有關,人們更多地利用移動終端在使用服務、進行娛樂,或者通過門戶網站瀏覽信息,讀電子報和看宣傳片的需求并不是主要需求。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全范圍競爭”的空間。以iPad為例,據統計,到2011年11月,中國區的App應用超過41萬款,而其中大量的應用是游戲、圖書和娛樂。類似“憤怒的小鳥”這樣的游戲軟件長時間在iPad應用中位于下載前列。因此,城市形象宣傳選擇了移動互聯網還遠遠不夠,還應當擴展其影響,提高關注度和使用量,使宣傳能夠取得實效。如采用多語種呈現,以利于外國受眾接受;提高服務功能以增強實效性;增加參與的城市數量,以在移動互聯網上形成集群和品牌效應;重視網民之間的病毒式傳播和自媒體推廣等,從而使城市形象宣傳能夠在移動互聯網上真正產生影響和效果。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范文第4篇

帶著這一問題,筆者于2015年在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專門針對黨報應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傳播力的大規模讀者調查活動。本次調查的對象總體上界定為內蒙古地區18~65歲較為穩定的報紙讀者,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展開。調查共發放問卷5340份,回收有效問卷485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

調查顯示,在媒介環境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以其便捷化、易攜性的優勢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處理信息的主要媒介。在對《內蒙古日報》的讀者媒介接觸行為的調查中顯示,62%的讀者主要利用手機和網絡獲取新聞信息。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手機正日益成為信息社會的主要信息載體與傳播媒介,手機媒體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本次調查顯示,在《內蒙古日報》的讀者中,41%的讀者將手機作為第一新聞來源。

由此可見,手機正逐漸成為黨報的傳統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且在本次調查中,筆者還發現了比較明顯的“互聯網+”的特色。有22.4%的讀者偏愛“互聯網+手機”式的媒體組合,19.1%的讀者偏愛“互聯網+電視”的媒體組合,還有21.4%的讀者偏愛“互聯網+報紙”的媒體組合,三者相加所占百分比達到了62.9%。可見,當代大多數黨報受眾更喜歡“互聯網+”式的媒體組合式傳播。

那么,民族地區的黨報如何才能做好“互聯網+”的媒體組合式傳播呢?根據此次調查的數據,筆者認為切實做好黨報“互聯網+”,是提升新時期其傳播力的重中之重。

一、樹立“互聯網+”的理念融合之“心”

民族地區黨報“互聯網+”的核心是什么?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的黨報從業人員,從各級領導到具體的工作人員能不能真正領悟“互聯網+”的核心所在。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互聯網業已形成“突出的平等性”“超強的互動性”“海量的信息存儲性”“傳受雙方身份的模糊性”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色,而這些特色也恰恰是我們今天建立“互聯網+”的傳播方式時需要重點注意的核心所在。不過要想使這個核心能真正融入到黨報的日常傳播中,還需要我們的黨報從業人員能多看一看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尤其是商業類新媒體的從業人員是如何工作的。特別是他們在進行選題策劃、報道框架的搭建、寫作風格的形成時的工作方法,更是需要重點學習的,甚至將黨報工作人員適時輸送到成功的商業化新媒體中去鍛煉,也不失為一種能取得成效的好方法。

另外,樹立“互聯網+”的理念融合之“心”,還需要黨報從業人員真正形成新媒體那種“網民”導向性的工作思路,在進行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時,多聽聽讀者的心聲,多借助新媒體的互動性工具和讀者打成一片,多了解一下讀者想通過你的報道知道哪些內容,以此作為開展相關報道的指導方針之一(另一個指導方針是黨和政府的新聞工作要求),這樣自然就會有效避免很多黨報目前出現的誰辦誰看的尷尬局面。

二、搭建“互聯網+”的載體融合之“形”

伴隨著技術的進步,紙張的運用正變得越來越少,也可能再過若干年,紙張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即便紙張真的會有消亡的一天,作為向公眾傳遞新聞資訊的“報”的這種媒體形態還會存在,只不過其稱呼中可能會沒有了“紙”字,因此從這點而論,很多人所預測的報紙將消亡其實也不完全正確,畢竟,即使紙消亡了,但報還會繼續存在。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上我們也可以看見這樣一種現象,即利用手機作為上網工具獲取信息的人群正在快速上升。根據2016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在這6.68 億網民中,主要利用網絡看新聞的用戶超過了5億(這個數字在2013年12月還是4.91億)。5億多的人在利用互聯網獲取新聞資訊,這個數據除以全國的人口數量13.6億,其比重也是比較驚人的,而這還只是沒有計算人口年齡差異這一因素,在20~30歲的年輕人中,喜歡以互聯網而非報紙獲取資訊的人群比重就更高了。

筆者曾經選取100名大學生做過一個小范圍關于新聞資訊獲取途徑的調查,結果發現經常看報紙的僅有3名同學,偶爾看報紙的有8名同學,基本不看報紙的有89名同學。可以說,年輕人中,報紙的潛在讀者群正在日趨下滑。當然,這種下滑并不意味著現在的年輕人不看新聞了,而是他們已經把獲取新聞資訊的平臺轉移到了互聯網上,大量地借助電腦、手機來上網看新聞。

在了解到讀者接受新聞資訊習慣的這一變化后,作為報紙中重要組成的黨報,就更有必要考慮載體的革新。為了更好地吸引有著不同閱讀習慣的不同層面的讀者,黨報完全可以采用一種以多樣化載體進行傳播的方式,簡言之即:一方面,建立起手機客戶端、手機報、微信公共賬號等多元化、多維度的信息傳播平臺;另一方面,在紙版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重要的新聞可以在標題后面附上二維碼,同時在頭版也要把手機客戶端、微信公共賬號的二維碼登上,以方便讀者“掃一掃”的需要。

在這方面,作為媒體融合的試點單位,內蒙古日報社的做法值得借鑒。在載體融合方面,內蒙古日報社以“制定規范――搭建框架――業務開發――系統集成”的模式搭建起了系統化的“中央廚房”,建立起了包括融媒體生產系統、“中央廚房”管理系統、蒙漢文出報系統、蒙漢文新媒體系統、融媒體中心運營平臺、多內容管理系統、索倫嘎新蒙文和俄文媒體融合系統等具體平臺在內的綜合性融媒體平臺,打通了報、網、端的信息生產流程,理順采、遍、發各環節的協同機制,并且再造了采編流程,建立起了以多媒體數據庫為核心,面向融媒體出版的數字復合平臺,形成了統一的數據交換規范,從而實現了內容生產的多媒體化、內容傳輸的多介質化、對外傳播的全方位化。

不過在這一多元化信息傳播平臺的建設中,切忌不要出現多張皮現象,即不要出現網站是網站、手機客戶端是手機客戶端,大家“各自為政”的現象。要知道“互聯網+”不是兩張皮式的單純的疊加,而是一種水融式的媒體融合。而這種媒體融合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的有機融合,特別是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有機融合,如果沒有實現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有機融合,那么即便報社的新媒體平臺搭建的再多元、再豪華,恐怕還是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合。

三、組建“互聯網+”的全能化工作之“體”

伴隨著融合化媒體的出現,為了更好地做好“互聯網+”的相關工作,黨報內部(包括融合后的各個新媒體平臺)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采編人員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具備一種全能化的工作能力,而不應該再像傳統的單一化報紙時期那樣“一支筆走天下”了。

我們這里所說的全能化的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就是,采編人員不但要具備扎實的采訪、寫作功底,而且還能熟練掌握諸如照相機、攝像機的使用,圖片的后期加工,音視頻節目的后期剪輯制作,網絡及移動平臺專題的策劃制作、頁面的維護,甚至數據新聞的挖掘采寫等。這樣,一則新聞出現后,一個記者就可以提供多種形態的新聞表現形式,而這對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是大有裨益的。

在這方面,內蒙古日報社在2016年初組建了媒體融合部等機構,強化了對熟悉新媒體業務的各類人才的挖掘和培訓,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的采編和辦報為主向兼具一流新聞素養和現代傳播技能的轉變,對引導傳統黨報工作人員的轉型起到了引導性作用。

從這一角度講,“互聯網+”對黨報從業人員特別是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如果不能具備全能化工作的能力,那么“互聯網+”的實現程度就會大受影響。

四、建立“互聯網+”的創新思路之“魂”

“互聯網+”的核心互聯網媒體在發展中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用戶體驗度的不斷優化。為了適應這一特點,民族地區的黨報在實施“互聯網+”戰略時也應該拿出網絡媒體常變常新的發展特點,在媒體創新上多下功夫。

對黨報的創新來說,首先需要創新的是選題要貼近大眾需求、寫作風格要符合大眾口味、表現形式應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等方面,而這也就需要我們的黨報從業人員能夠多下下基層,多調研調研,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并能把這些意見和建議反映在“互聯網+”的媒體傳播策略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建立了“互聯網+”后的黨報更能發揮出單純的一種媒體傳播所不具有的“融合疊加式”效果。

此外,黨報要想在“互聯網+”上有所創新,還需要扭轉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黨報所建立的各類新媒體平臺都是報紙的附屬品,都是二線產品,只有報紙才是一線產品的錯誤認識。要把辦報和辦新媒體放在同等重要的層面之上,甚至對新媒體還要“高看一眼”,在政策、資金上扶一扶、松一松。畢竟在今天這個新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新媒體要想發展好,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其難度已非十幾年前可比。

基于此,對于初創時期和成長時期的以黨報為依托的新媒體而言,作為其母體的黨報更應該先扶植其成長壯大,這樣才能使“互聯網+”中的互聯網的作用切實落在實處,也才能更好地為黨和政府的政策傳達、輿論引導服務。

五、鑄造“互聯網+”的內容多變之“魄”

“互聯網+”所要建立的是“內容+形式”的復合型產品,而非單一的形式化產品。

“互聯網+”復合型產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內容應“因媒體制宜”,要按照不同媒體的特征和需要進行新聞生產,制作相應的報道內容,在統一到調度中實現符合不同媒體特色的全媒體式的傳播,使原有的紙質媒介逐漸演變為傳統媒體、新聞網站、手機報和客戶端的融合體。

“因媒體制宜”進行內容生產,一方面要符合當代讀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重實用性、服務性資訊的特點,加大諸如天氣、交通、醫療、教育等內容在黨報“互聯網+”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還要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空話、套話連篇的弊端,樹立起“民聲、民氣、民族范兒”的平易近人的報道風格,以此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同時提升讀者的黏著度,實現留住讀者的目的。

當然,“萬變不離其宗”,內容再多變,其真實性、客觀性等新聞之核是不會改變的。只有保證了內容的真實性,黨報的“互聯網+”在內容方面才不會“誤入歧途”,才不會傷害黨報媒體長期形成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互聯網媒體的傳播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電視娛樂節目;網絡傳播;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082-02

近年來,娛樂節目日益成為電視媒體重要的支撐。電視娛樂節目因其本身的娛樂性訴求,契合了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對于電視媒體的娛樂內容在互聯網傳播中,和新聞、電視劇等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當渴望娛樂的受眾通過互聯網觀看電視娛樂節目的時候,電視娛樂節目的互聯網傳播已成燎原之勢。本文通過對電視娛樂節目網絡傳播特點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媒體進軍網絡媒體的規律。

一、多渠道、多形式立體傳播

(一)打破電視媒體的單一傳播渠道,實現電視節目的線上直播

UUSee、PPTV等網絡電視的出現,以及近兩年電視臺自辦的如CNTV、芒果TV等網絡電視臺的逐漸興起,讓廣大受眾通過互聯網來觀看電視節目成為現實。這就為那些觀看電視不方便但是上網方便,或者熱衷于坐在電腦屏幕前遨游互聯網的網民群體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尤其手機和上網本的普及,使網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網絡遨游。當他們想收看所喜愛的電視節目時,就不必在那一刻老老實實呆在電視機前,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觀看該節目的直播視頻。

(二)打破電視媒體時間線性傳播局限,實現視頻的海量存儲和隨時點播

傳統電視媒體的傳播具有線性傳播這一局限性,節目內容因時間而改變,觀眾必須在固定的時間才能夠收看相應的節目,所以經常出現觀眾因錯過一些節目而感到遺憾和痛苦。互聯網上遍布著難以計數的數據庫服務器,這些網站服務器將電視節目錄制并保存起來,且按照節目進行整理和歸類。數據庫服務器的存儲空間幾乎沒有限制,存儲所用的硬盤空間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擴展。網民則可以在這些提供視頻服務的網站中根據各自需求,自主點播喜愛的電視臺或節目,受眾選擇的主動權得到進一步提升。

此外,節目視頻在互聯網服務器上的海量存儲,也使得那些過期的節目不再深藏在電視臺的倉庫中,使其在互聯網上繼續發揮價值,提供給有需要的受眾觀看。

(三)傳播內容根據互聯網特點得以擴增,滿足受眾多方位需求

通過電視播放的娛樂節目是以完整的節目視頻為主,而在互聯網上則擴大到完整節目視頻、精彩視頻片段、圖片、互動等多方面。其中,互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節目組及主持人等通過資訊、預告、爆料等形式向受眾所傳達的信息;二是受眾通過各種互動途徑所表達的觀后感、意見、建議等,也影響著其他受眾和欄目組。這些內容共同形成了電視節目在互聯網上的立體化傳播空間,極大地拓展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傳播,尤其是強大的觀眾意見反饋功能,是傳統媒體所欠缺之處。

二、娛樂節目網絡受眾規模日益增大

(一)網絡視頻用戶規模日益擴大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國內網絡視頻用戶規模2.84億人,在網民中的滲透率約為62.1%,與2009年12月底相比,網絡視頻用戶人數年增長4354萬人,年增長率18.1%。[1]可見,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互聯網來觀看視頻。基于中國的人口基數,以及互聯網在中國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普及程度這一現實,因此可以很樂觀的認為國內網民規模將會穩步增長,包括網絡視頻在內的各類互聯網應用的人數規模也將進一步獲得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將會通過互聯網觀看電視節目。

(二)網絡視頻和電視娛樂節目的目標觀眾重合度較大

與國外互聯網的應用情況相比,我國互聯網在娛樂方面的應用占有較大比例。究其原因在于,我國互聯網用戶具有普遍的年輕化特點,年輕的上班族、大中學生等占據重要份額,而電視娛樂節目在受眾定位上也往往與這些年輕群體相吻合。CNNIC在2010年4月公布的《2009年中國網民網絡視頻應用研究報告》中指出,“青年是網絡視頻用戶的主要群體。10~29歲的青年群體在整體用戶群中比例最高,超過半數,占到61.5%的比例。網絡視頻用戶在10~19歲、3~39歲年齡段的比例,要略高于全國網民。”[2]所以電視娛樂節目一旦搬到互聯網上之后,就很容易在各種互聯網內容中脫穎而出,得到網民的熱愛。

三、網絡互動日益深入

互動性是互聯網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一個顯著的特征。互聯網興盛之前,觀眾觀看電視節目時,所產生的感受一般僅能夠在固有的社交圈子內、小范圍交流,對節目的意見和建議僅能通過欄目熱線電話或者觀眾來信等手段傳達給相關電視節目欄目組,電視節目整體上呈現單向傳播的特征。互聯網的互動特性為觀眾表達意見提供了極大便利,觀眾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可以直接進行點評,還可以到相關論壇、QQ群、微博等發表意見,這些反饋聲音在和其他受眾產生交流之后,形成一定的輿論,從而影響到相關節目制播人員的決策和行為。

對于電視娛樂節目,這個影響更為明顯。娛樂節目越來越強調普通大眾的參與,以此來爭取更多的觀眾。不少像央視《星光大道》、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等真人秀節目,則通過互聯網提供網絡報名、網絡投票這樣的功能,則是直接將互聯網上與觀眾的互動變成節目的一部分。

四、網絡平臺將各娛樂節目集中展示

(一)網絡平臺將同類娛樂節目聚合在一個頁面,受眾點播更加方便

通過電視來觀看電視節目,不同電視臺的節目是各自隔離存在的,必須選定相應的電視頻道才能收看相應的節目。而互聯網則與此完全不同,無論是視頻網站還是網絡電視,均將同類內容歸類在一個頁面,以便用戶點播。由此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點開各視頻網站的“綜藝”欄目之后,就可以看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視娛樂節目的名字整齊地排列在頁面中,點擊任一個節目名稱就可以進入該節目視頻的專題頁面,其各期視頻按照時間順序整齊地排列在頁面中。這對于追求娛樂內容的網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所喜愛的節目進行點播觀看。

(二)各電視娛樂節目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各電視節目聚合在網絡平臺上,給受眾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加劇了娛樂節目之間的競爭。網絡平臺具有開放性,受眾在點播某個節目的時候,隨時可以關掉播放頁面而轉向選擇其它的娛樂節目。而在電視機前,受眾對某個節目產生厭倦時,不像互聯網那樣具有如此眾多的選擇性。

如果說之前的電視娛樂節目在和其它娛樂節目進行競爭中,還可以選擇在播出時段上進行巧妙設置以避開對手的鋒芒,那么在互聯網上則失去了這樣的保護。節目只有華山一條路。所以,娛樂節目只有靠提高節目質量,才能牢牢吸引住日益挑剔的觀眾,保證節目的收視率。

五、電視和網絡的內容合作日趨緊密

(一)電視媒體和視頻網站合作日趨緊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在中國落地并迅速發展以來,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國內網絡視頻的推出及其服務水平的提高,網絡視頻已經發展成為人們獲取影視劇、電視節目等視頻內容的重要媒體。同時,從傳統視頻到高清視頻、從草根內容扎堆到精英內容云集、從風險投資熱捧到視頻網站上市,網絡視頻的用戶基礎、技術水平、內容服務、行業發展都有了顯著提高,其在互聯網行業中的地位也不斷凸顯。

面對這樣的發展態勢,各級電視臺都開始重視互聯網這一新媒體陣地,紛紛建立電視臺網站或者網絡電視臺,利用互聯網傳播自身豐富的視頻資源。同時,很多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及網絡電視進行緊密合作,將視頻提供給相關合作方,更加擴大了受眾的觀看渠道,為節目總受眾數和影響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實相比于電視媒體對于互聯網的重視,視頻網站與電視媒體的合作的要求更為強烈。隨著國內版權保護日益受到重視,視頻網站必須走上和電視臺等視頻內容的版權所有者進行合作的道路。目前,視頻網站主要是和各省級衛視及部分質量較高的非衛視頻道進行合作,而中央電視臺視頻網站則將其節目主要放到了中國網絡電視臺上播放。

(二)電視媒體內容通過互聯網傳播之后得到價值增值

通過視頻網站和網絡電視,受眾可自主點播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在電視節目成規模放到網上之前,那些已經播放過的電視節目錄都堆放在電視臺的庫房中成為歷史資料,觀眾很難再次接觸到,節目內容猶如曇花一現,經過按照預計的首播和重播之后就束之高閣。而將往期節目通過互聯網面向受眾開放之后,這些節目視頻又煥發了青春,使新老受眾從觀看節目中得到滿足,其節目價值得以增值。

總之,以上的分析雖然所選取的研究切入角度是內地電視娛樂節目的網絡傳播,但是,對于整個電視媒體內容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都具有普遍的參考價值。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進一步提速,以及中國內地電視媒體改革的日趨深入,再加上互聯網本身就具有的創新性和多變性,電視節目的網絡傳播必然會隨著相關的政策、傳播技術和受眾需求等因素的變化,呈現出撲朔迷離的前景,這也給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制定發展方向和策略制造了障礙。但無論如何,媒介融合的未來不容置疑,能夠看清這一大勢,并積極探索其中的規律,并主動地勇于改革探索和創新的媒體組織,才能夠在未來的媒體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而那些固步自封者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陵川县| 凌海市| 长兴县| 九寨沟县| 湘潭县| 阜康市| 钟祥市| 灵丘县| 宜黄县| 习水县| 新源县| 洛南县| 崇礼县| 哈尔滨市| 水城县| 长寿区| 武清区| 安远县| 新兴县| 曲水县| 福鼎市| 江北区| 隆子县| 乌恰县| 台江县| 苍南县| 神农架林区| 新营市| 横山县| 通道| 双桥区| 即墨市| 江西省| 巴林左旗| 德兴市| 台北市| 酒泉市| 禹州市| 任丘市|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