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務勞動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關于一九六九年前軍隊院校等級區分問題,中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根據各地在貫徹執行一九七四年政聯字1號文件中提出的問題,于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二日下達了《關于一九六九年前軍隊院校等級區分意見的補充通知》,請你們直接與有關大軍區、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聯系(國務院各部、委、局可直接與我局聯系)。這些院校的學生,復員退伍安排工作,按照上述《補充通知》規定,由肄業生改為畢業生以及改變了院校等級的,可以按照大專院校同類畢業生的工資待遇,改定他們的工資。
二、復員退伍戰士中的一九七年底以前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凡是安排工作后尚未按原來大專院校畢業生的工資待遇處理的,都可以按照國家計委(73)計勞字288號文件中關于大專院校畢業生工資待遇的定級工資水平,改定工資。
三、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蔣匪叫囂竄犯大陸時,從高等院校動員參軍的未畢業學生,復員退伍安排工作后,工資偏低的,可以按照比同屆大專院校畢業生的定級工資水平低一級的精神,改定工資。
四、復員退伍軍人中的一九七一年以來的大學畢業生,安排工作后的工資,可按就高不就低的精神處理,即:可按一九七一年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水平確定,也可按其軍齡加工齡的長短和表現評定工資等級。
勞動人民最光榮,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一個觀點,五一勞動節就是勞動人民的節日,我們需要讓幼兒們知道勞動節的意義,懂得勞動的可貴。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的5.1勞動節幼兒安排計劃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5.1勞動節幼兒安排計劃范文1活動目的:
為了讓幼兒在活動中培養勞動意識,學習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生活,幼兒園將結合每月一事,根據體驗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以勞動最光榮為題,開展系列勞動教育活動。
活動對象:全園幼兒。
活動主要負責: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員。
活動口號:
十個手指動動動,什么活兒都會干!
活動過程:
一、且歌且吟——故事講述篇
1、各班搜集各種有關勞動的圖片在主題墻上張貼,進行宣傳。
2、各班搜集適合本班幼兒的關于勞動為主題的兒歌、故事、歌曲,在活動中讓幼兒念一念、聽一聽、講一講、唱一唱。
3、各班在家園欄里進行有關勞動內容的宣傳,達到家園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當家——勞動實踐篇
(一)小、中班——我是快樂小幫手
1、各班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選擇適合本班幼兒的活動并開展。
2、各班利用晨間談話,給孩子講解幾種勞動技能。
3、各班每天選出班級小值日,幫助老師、阿姨做好班級各項日常工作。
(擦桌子、掃地、疊被子、分餐點、分飯菜、收發本子等)4、各班每周評選出本周的“值日之星”。
(二)大班——勞動最光榮
1、開展“爸爸媽媽真辛苦”調查活動。
讓幼兒觀察自己的爸爸媽媽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間談話進行交流,談談感受,讓大家體會父母的辛苦,激發幼兒為父母分擔家務勞動的熱情。
2、通過調查,了解父母艱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并與家長共同商量,定好家務勞動計劃。
3、讓幼兒根據自己定制的家務勞動計劃,開展“家務勞動小能手!”的家務勞動實踐活動。
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務勞動,家長把孩子當天所做的家務記錄下來。(發記錄表)
4、周末讓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勞動進行評價。
(在記錄表上進行評價)
5、每周一各班評選出班級“家務勞動之星”,實現家園共育。
(三)我能行——活動展示篇“我能行”
勞動技能大比武:(分年級組進行比賽、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賽。
中班:剝毛豆比賽。
大班:上學準備。(整理書包)
5.1勞動節幼兒安排計劃范文2一、活動目的:
1、通過開展以“我勞動,我光榮”、“我創造,我幸福”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讓同學們了解“勞動節”的由來,了解我國不同時代的勞模風采。
2、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各類活動,從宣傳“我勞動,我光榮”、”我創造,我幸福”這個主題思想轉化到我們每個學生的實際行動中。
3、通過在學校、家庭兩個層面參與不同類型的勞動,培養愛勞動的熱情,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爭做“勞動小能手”。
二、活動主題
“我勞動,我光榮”、“我自理,我能干”
三、活動內容
(一)繪畫比賽
1、繪畫主題:勞動最光榮
2、繪畫形式:繪畫表現形式不限,兒童畫、國畫、版畫等均可。
每個班上交5件作品,可適當增加。
3、上交時間:最晚時間5月6日上交,逾期做自動放棄。
(二)我是勞動小能手
1、在“五一”放假期間與爸爸媽媽一起對自己的家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
2、能幫爸爸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洗菜、淘米、洗碗、掃地、拖地等。
3、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并能做到我的飯碗里沒有一粒剩飯菜。
(三)學唱勞動歌曲
1、各班音樂老師負責在本周學習有關“勞動光榮”的歌曲。
2、周五班隊活動課,以班級為單位,舉行“我愛唱歌更愛勞動”的個人演唱比賽。
四、活動要求
1、各校要組織好繪畫比賽活動,將好的作品進行展覽。
2、各校要切實布置好三個階段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
3、要制訂好活動方案和安排,按時開展活動,要有詳細的活動記錄。
5.1勞動節幼兒安排計劃范文3活動目標:
1.使幼兒了解五一假期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2.通過討論,激發幼兒過勞動節的情感,教育幼兒熱愛勞動。
3.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安全教育掛圖。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知道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激發幼兒過節的興趣。
1.教師:小朋友們,明天我們幼兒園就要放假了,知道為什么嗎?啟發幼兒動腦筋想問題。
2.教師講述"五一"國際勞動節的來歷,讓幼兒了解。
二、組織幼兒討論怎樣安全、愉快的過好這三天的假期。
1.教師引導幼兒:"放假后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2.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呢?引導幼兒說出有關安全知識的內容。
3.創設情境,提問幼兒:可以這樣做嗎?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呢?
三、教師總結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一)安全教育:
1.不能玩家中的插座、開關、打火機、尖銳或易吞服的物品。
2.注意交通安全,不單獨走出家門。
若外出游玩時,不離開要牽著大人的手,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不要陌生人的東西。
3.獨自在家時,不爬陽臺、門窗或其他高處,把門關好,不給家長以外的人開門。
4.不能摸家中的藥品,不到廚房去玩耍。
5.不能在危險地帶玩耍,不做危險游戲;
6.熟悉三個特殊電 話號碼的用法。
(二)衛生保健:
1.教育孩子要少吃零食,多吃蔬菜水果,吃熟食,養成按時進餐和自己進餐的好習慣。
2.多喝白開水,不吃雪糕、不喝冷飲。
吃東西以前要洗手。
3.勤洗澡洗腳,勤剪指甲。
四、活動延伸:
請家長在假期中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有條件的可帶領幼兒去旅游等,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
5.1勞動節幼兒安排計劃范文4活動目的:
1、讓幼兒知道五月一號是勞動節,初步了解勞動節的由來。
2、讓幼兒在活動中培養勞動意識,學習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生活。
3、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對象:小班級全體幼兒。
活動時間:4月26日。
活動主要負責:各班班主任老師、副班老師和保育員。
活動口號:十個手指動動動,什么活兒都會干!
活動開始:
室內教學:
一、導入:
談話導入:教師詢問小朋友知道五月一號是什么節目。(教師可以小小透露引導是勞動節)
二、小朋友們出示PPT,給幼兒講解勞動節的由來。
三、教師總結:勞動節是五月一號,是辛勤勞作人民的節日。
室內清潔活動:
一、教師帶領幼兒到每班指定區域。
二、教師講解清潔事項及安全事項,示范清潔過程。
三、分發好清潔工具給幼兒。
首先就是要把我們暑假剛開始的各種暑期安排的想法落實到紙面上,自己制定一個暑期生活安排計劃表。這樣,就能把我們頭腦中一閃而過的好想法記錄下來,而且也利于我們對暑假活動安排的條理性和次序性。
我們可以把自己這個暑假大概想做的幾個主題活動寫出來。比如,幫助家里多做些家務勞動;安排兩個星期的外出旅游;看完兩本偉人自傳。我們可以把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活動每天多分配一些時間。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每天的各項活動的內容和時間要合理搭配,因為我們都知道長時間做一個活動,容易身心疲勞。比如,你可以讓自己每天練鋼琴1.5個小時,然后安排30分鐘的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接下來安排兩小時的家務勞動或一些簡單的體育健身活動。
你可以做每天的活動時間安排,你也可以做暑期活動的計劃表,最后你可以在開學前對整個假期的生活做一個回顧和總結,這都由你自己來安排,但是建議你能把你的生活安排計劃或你的假期生活感想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對自己的暑假生活安排感受得更真切一些。
二、安排好暑期的學習活動
暑假期間,學校會要求我們完成暑期作業,有的學科老師是要求按章節復習課本知識,有的學科老師是要求預習新教材,也有的要求暑假期間完成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我們暑假里必須要完成的,我們要在活動計劃時首先考慮進去,比如我們可以每天用一個小時完成老師要求的學習內容,保證完成這些學習活動所需的時間。有的學生把學校留的作業用一個星期不分白天黑夜的做完,期盼著暑假剩下的時間可以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瘋玩。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安排。學習是個持續的活動,剛開始幾天的過度學習,知識來不及消化和理解,囫圇吞棗,我們學得一知半解,不夠扎實。幾天學完之后,就瘋玩再不復習了,這樣記憶的效果不好。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遺忘有先快后慢的規律特點,剛學過的新知識,遺忘最快,所以新知識需要及時復習,我們最好每天都留有一段學習的時間。
三、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個同學都有一些自己的個人愛好和興趣,也有很多同學想利用暑假時間學習一些新技能,比如學繪畫、學游泳、學打球、學舞蹈等。所以,我們可以每天把學習這些內容的時間安排進去,這樣就能保證每天能按照學習進度學習,保證學習的效果。當然還有一些同學想在暑假期間養些小動物,比如養小兔子或者龍蝦等。暑假應該是輕松愉快的,我們可以把平時學習的時候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的事情放到暑假里做,完成自己心中的愿望。
四、讀讀課外書
在暑假里讀一兩本好書確實是個不錯的想法。選好你要看的書,精讀,體會。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我們在讀書中可以增長知識,開拓眼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考,激昂斗志。另外,我們正是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時期,讀好書可以促進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多讀書,讀好書的作用不可估量。
許多家長都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比道德和生活能力更重要,從而放棄或忽略了對孩子的道德和生活能力的關注和培養,他們往往處在這樣一些潛意識的支配下,例如:
1.孩子做不好,弄得亂糟糟的還不如自己來;
2.孩子關心家人或家務耽誤學習;
3.只要學習好,會不會勞動和關心他人都沒關系。
……
生活指導主要是通過對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教育,幫助孩子形成基本的維持生活的能力,從而豐富和提高生活的內容和質量。在家庭中,孩子應體驗更豐富、更有人情和親情的生活,懂得生命的意義,懂得家庭在人成長中的價值――不僅是給予生命和維持生命的地方,更是支持、豐富人的精神,協調人的情感,解脫壓力的地方。
學會關心,首先是要鍛煉孩子的實際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主要包括:
自主安排和計劃生活的能力:包括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生活作息時間、日常活動;計劃和安排家庭日常活動、計劃開支等等。
獨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處理、做飯菜、洗衣物、整理衛生、購物、乘車、待人接物、自我安全保護等。
關心家庭成員、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關心家人健康、承擔家務勞動、參與家庭經濟計劃、決定家庭事務等。
忽視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剝奪他們長遠、廣闊發展的機會,因為,獨立生活是每個人最基本和必需的能力。生活能力及其升華出來的關心他人的品質和書本知識一樣,是需要學習和嚴格要求的;但它又和書本知識的學習不一樣,是需要體驗和直接參與才能學會的。
為此,我們向家長建議:
第一,讓孩子參與一些瑣碎的家務。
有意識地給予孩子以參與家庭生活和勞動的機會有以下一些好處: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培養勞動能力和勞動中的創造性;體驗父母的辛勞,親近父母;增添生活樂趣,調劑精神;培養家庭責任感。
第二,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庭責任。
讓孩子分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參與家事討論,參與家庭經濟管理等。孩子和成人一樣,都希望能夠從工作中去體現自我的重要性,他們會從各種學習以外的勞動和工作中,發現自我價值。不論是瑣碎的家庭事務,還是成年人認為無足輕重的工作,如果能給孩子參與的機會,將會使他們的性格更完美成熟,生活更快樂,也更富創造性。
第三,父母是生活指導最好的教師。
現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但是,孩子們關心他人的態度和能力卻大不一樣,這主要是家長引導和教育的差異造成的。一些很勤奮和疼愛孩子的父母卻養成了孩子的懶惰、依賴性強,缺乏責任心,不體諒、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的壞毛病,甚至由于生活能力差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生活,使生活無序。許多研究表明:在成長期間就參與家務勞動,生活能力得到一定鍛煉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后,各方面的表現都相當成功。在職業方面,大多數獲得較好的成績;在生活上,對家庭、婚姻及人際關系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而且生活也較愉快。而那些青少年時期在家庭內外都未承擔任何勞動和責任的人,卻比較易出現心理及精神上不健全的問題,在工作和事業方面的表現也較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現某些不良行為。
第四,要了解孩子是否學會了關懷。
貧困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個復雜社會問題,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美國出現了“貧困女性化”概念。據聯合國的統計表明,全球處于絕對貧困的13億人口中,其中70%是婦女。我國貧困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傳統上對貧困的界定主要是以“戶”為標準的,忽視性別之間的不平等,農村女性往往處于不利境地。
(一)離婚女性的尷尬處境
我國的婚嫁習俗是從夫居,農村女性出嫁后,她們在娘家分得的土地一般由其他家庭成員占有,到夫家后要么分不到土地,即使分到了,也是與婚姻關系維系在一起的。按照農村的習俗,男女結婚一般是男方蓋房子,女方準備一定的陪嫁,房屋具有保值增值的價值,而陪嫁物則隨時間流逝而消耗。離婚后的女性不能在夫家繼續生活,回到娘家也有一定的難度,她們不但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財產,也失去了土地,從而陷入貧困之中。
(二)喪偶女性的生存困境
當作為一家之主、家庭頂梁柱的丈夫生病或發生意外死亡后,對于農村家庭就意味著滅頂之災。農村的封閉以及高強度的勞作模式,使得男人成為一個家庭中主要的經濟支撐。即使出外打工,也大多是男人外出,女人在家撫養孩子、照顧老人。失去了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后,喪偶女性的生存往往會陷入困境當中,一方面要承受沉重的債務及其他經濟負擔;一方面還要承擔上養老下養小的家庭重擔。如果她們想再婚,可能還要遭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礙,如孩子、房子及債務問題等。
(三)婚內女性的隱性依附
農村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比較普遍,男人承擔著養家的責任。男人從事的勞動與市場相聯系,會獲得勞動報酬,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女人從事的是家務勞動和人口再生產勞動,雖然對社會的發展不可或缺,但是沒有勞動報酬。由于沒有直接的經濟收益,她們的家庭地位是依附于丈夫而生存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男性勞動力進城務工,女性則在家承擔了家務勞動和農業勞動的雙重負擔。由于家務勞動的不計報酬和農業勞動的收入較低,家庭的主要經濟收入依然是男性。農業生產的低收入和農業的女性化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貧困的女性化程度。
二、農村女性貧困成因
(一)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
一是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生兒育女是女性的主要職責,“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傳統生育觀念使農村女性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二是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模式的影響深遠。“男外女內”的傳統性別角色分工造就了“男人是社會的,女人只是家庭的”社會現實,尤其是農村女性從事的主要是家務勞動,服侍好丈夫、照顧好孩子和老人成為她們的主要職責。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使農村女性不能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公共事務,限制了她們的發展機會。
(二)農村女性教育水平的低下
雖然我國農村地區也推行了義務教育,但受傳統性別觀念及家庭貧困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的《世界教育報告》中就指出,婦女和女孩子都受到一種束縛循環,那就是有文盲母親,就有文盲女兒,女兒早早結婚,就像前輩那樣被迫處于貧困的文盲狀態。據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春蕾計劃的介紹,失學、輟學的學齡兒童中,女童占2/3;女性文盲占文盲總數的2/3。農村女性這種文化上的貧困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她們落后的性別觀念,進一步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三)經濟收入的性別差異
一是家務勞動的不計報酬。由于農村女性從事的是家務勞動和生育勞動,雖然辛苦有加,卻沒有勞動報酬。二是農業勞動的收入低下。農村的青壯年男性進城務工后,女性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但由于她們受教育程度較低,依舊采用較為原始的耕作方式,雖然付出了較強的體力支出,但農業勞作的實際收入較低。三是社會勞動收入的性別差異。有些農村女性跟隨丈夫或單獨出外打工,但卻遭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據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進行的第二次中國婦女地位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林、牧、漁業就業的女性平均年收入是2368.7元,僅占男性收入的59.6%。
(四)社會制度層面的制約
農村社會管理者主要由男性來擔任,女性的政治參與意識較弱,她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落實、村務管理等都是男人的事。由于女性被排斥在政治權利之外,相應地就失去了接觸或占有社會資源的機會和能力。由于戶籍制度的制約和農村婚嫁的習俗,通過婚姻流動的女性只能是從一個農村到另一個農村,從一個農民家庭到另一個農民家庭。而“門當戶對”的傳統更使得貧困跟隨女性流動、遷移甚至是代際傳承。
三、農村女性貧困的治理
(一)樹立新的性別文化
農村長期的性別偏見已使女性接受并認同了自身社會地位低下的現實,習慣了這樣一種依附、屈從和沒有規劃的價值取向。這種性別視角上的貧困文化阻礙了女性的發展,具體體現為生存的艱難、文化水平的低下、參與能力的不足和發展機會的匱乏等。美國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劉易斯曾指出貧困文化對窮人的影響,表現為知識貧乏,生活無計劃,意識到地位低下并接受這一事實,有自暴自棄或自毀的傾向。因此,農村貧困女性要想真正擺脫貧困的狀態,就要轉變傳統的性別觀念,樹立男女平等的先進性別文化。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主體的價值所在;從行動上激發自身內在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積極、主動地改變貧困狀態,做生活的真正強者。
(二)關注農村女性教育
一是關注女童教育。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解決貧困的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女童接受教育。即使僅接受過幾年的基礎教育,女性都會傾向于擁有一個更小、更健康的家庭,會更有可能自食其力、擺脫貧困,會更有可能送自己的孩子(無論男孩或女孩)去讀書。因此,必須轉變“重男輕女”傳統思想的影響,并通過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安排確保農村女童教育機會得到真正的實現。二是關注農村女性的農業科技知識培訓。農村男性進城務工后,留守女性承受農業耕作的重負,因此要加強對她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等的培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還要加強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豐富她們的閑暇生活,使她們做物質和精神的豐裕者。三是關注進城務工女性勞動技能的開發。加強對她們的文化培訓,積極開發其勞動技能,提高其在城市生存的競爭力。
(三)提高農村女性收入
一是認定家務勞動的實際價值,實現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蘇聯經濟學家曾指出:若以其他方式取代婦女這種勞動,全社會要付出的代價相當于每年雇傭1億拿固定工資的工人,其報酬一年150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5000億元,這還不包括傾注在小孩身上的無形的文化創造意義。因此,要積極實現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與市場相聯系,真正體現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 二是真正實現男女勞動的同工同酬。就業領域的性別排斥和歧視使得女性不僅進入低收入、低技術和無保障的領域,導致了男女之間的職業隔離,而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更加劇了女性的不利處境。因此,要從法律和制度層面真正保障女性在就業和待遇方面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地位,才能提高女性的競爭能力和向上流動的機會。三是建立健全農村女性的社會保障體系。要求在具體的制度設置、操作和實施過程中,切實做到以個體為主,使農村女性的權利不再依附于男性之上,而成為真正享有權利的獨立主體。
(四)為農村女性賦權
一是要提高農村政策和相關法律制度中的性別敏感性,并注重法律的執行和政策的落實,切實保護農村女性的合法權益。例如加強土地政策中的性別敏感性,確保女性的土地權利,使他們不致失去基本的生存依靠。二是要努力選拔優秀女性擔任農村領導職務,使她們成為農村治理的踐行者,實現其主體價值。三是要積極吸引農村女性參與到農村事務的管理活動中來,增強自我效能、培養團體意識,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還要成為社會事務的主動參與者。四是要在農村扶貧項目中滲透性別意識,特別注重農村貧困女性對項目的規劃、實施、監測與評價的全過程的參與。通過給予她們平等的獲取資源的權利和機會,使農村女性參與決策成為可能,增強了農村女性的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①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組.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J].婦女研究論叢,2001(5)
②李小云. 普通發展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③趙琳琳. 當代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文化與教育反思[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