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藝術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原生態 民族藝術 民族文化 生態保護
在全球經濟交往日趨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在不斷的交往與碰撞中相互融合。在中國的藝術長廊中,有一種藝術形式被稱為原生態民族藝術,這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帶來了別樣的生機。
一、原生態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
原生態,顧名思義,代表著生命之態、自然之態,是一切生活及藝術的根源。原生態一詞最初見于聲樂比賽,隨后在表演藝術等領域迅速躥紅,成為文化領域的特殊符號。原生態這一概念被引入文化領域之后就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特征存在著。而所謂的原生態民族藝術,多是指一些原始的、原創的、民間的、鄉土的藝術形式,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智慧存在于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可以說原生態民族藝術是在特定的原始環境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作為比較原始的民族藝術,原生態民族藝術的素材多源自于對自然的崇拜以及人類的本能,經過不斷的融合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一種以原始為基本的奇特的藝術形式。原生態民族藝術所代表的,是民間藝術和民族風俗所組成的一個多元的文化空間,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融合的產物。
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在沒有被更多的人認識的時候,往往是以一種民間藝術的形式存在。不論何種民間藝術或民族藝術,都有其豐富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藝術,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精神功能,是整個民族廣泛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原生態民族藝術在未被發掘之初,是只在這個民族內部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表現的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往往帶有原始文化的特征在里面,會有對自然現象的原始崇拜的現象。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始的活動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活動,這種不為人知的民族藝術才能被稱為原生態的民族藝術。當某種不為人知的民族藝術及民族文化被眾人所接受的時候,帶給人們的往往是來自原始文化的沖擊,這也許就是為什么這些民族文化為什么被稱為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原因,就是因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鄉土的甚至是神秘的氣息。人們通過原生態的藝術形式,了解這個民族的物質文化生活,甚至可以了解這個民族的起源,這就是原生態民族藝術呈現給世人的來自于非物質文化的整體價值。原生態民族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所展示的是一種原生態的生活態度,是這一民族的價值體系、心理認同在藝術文化上的體現。
二、原生態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的生態保護
關鍵詞:民族藝術 大眾化 消費
一、民族藝術及其分類
1.1民族藝術的涵延
民族藝術主要指與生活生產關系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產實踐的,以可見形式保留下來的,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等。從廣義上來說,民族藝術還包括了音樂、文學、曲藝、雜技等在民族發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獨特的文化現象,廣義的民族藝術幾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圍。
1.2 民族藝術的分類
民族藝術的分類往往由于對民族藝術的涵延有著不同的理解而不同。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可以簡單的分為:繪畫、雕塑、建筑、工藝、書法;從應用產生的環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為禮儀、節令、生產等幾個方面。在對民族藝術研究的初期階段,作為具體調研的依據,可以根據生活習俗,圍繞生活生產活動進行簡單的分類:
1.衣食住行:日常服飾、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設施;
2.生產活動:畜牧、農耕、貿易;
3.慶典儀式:婚姻、喪葬祭祀、歌舞娛樂、節日;
4.社會關系:家法、氏族、游宴、結社、娛樂;
二、大眾化消費文化的現狀分析
當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都市消費文化。它集中產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過大眾傳媒輻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其突出鮮明的消費特性與欲望特性,給城市的低收入階層和農村群眾帶來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紀90年代初,轟轟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在全國展開。精英們為理想高呼,為人文精神吶喊,面對那些琳瑯滿目的絢麗商品,面對人們逐漸顯現的對欲望的追求,精英們深感憂慮,中國要往何處去?傳統的價值堅守還有意義嗎?”
2000年以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和社會財富積累的快速增長,隨著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的廣泛引導和投入的加大,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從過去較為單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費,逐漸向更具社會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費過程的多元化消費發生轉變。其中,文化消費在人們的日常消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當代社會最突出的消費模式之一。文化消費的崛起帶動了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
三、大眾化消費背景下民族藝術的發展反思:符號化生產
作為興起于大眾化消費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民族藝術展演的文化價值和意義是在社會結構變遷、文化觀念改變和民族藝術審美范式轉型的現實語境中得以彰顯的。那些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地區,應廣泛利用當地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奇異的民族風情來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品、發展地方民族文化產業。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民族藝術因其較強的藝術性、表現力和審美價值,而被納入當代社會的文化消費范疇,成為一種具有符號意義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經過市場化開發的傳統民族藝術視為一種民族文化“原生符號”的話,那么,作為文化商品的當代民族藝術的符號化生產,就是對“原生符號”能指層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層面的意義改造,并將新的能指與所指進行重新拼接、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號”。
3.1“想象性審美”
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符號化生產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崛起,各種可資利用的文化資源越來越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在許多民族地區,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因其形態獨特、內涵豐富、底蘊深厚而作為地方性資源優勢,被納入經濟建設的軌道,“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當地經濟的普遍做法。從擴大宣傳、提升形象、振興地方經濟的實用功利目的出發,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對于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普遍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開發民族工藝品、展示民間歌舞藝術、挖掘特色民俗風情、復興民族傳統節慶、打造民族旅游市場等方面,當地政府往往都會不遺余力地參與、引導,并在政策上、經濟上給予強有力的扶持。
而廣義的“聲樂”的概念,系指“音樂的一個大類。由人按詞曲樂譜歌唱表演,使人感受藝術效果。常帶器樂伴奏。有獨唱、合唱等多種形式”。(《辭?!房s印本),即應包括戲曲唱腔在內。
本文使用的是“聲樂”的狹義概念,按照這一概念,則“民族聲樂”也不包括戲曲唱腔,而專指民歌、民族藝術歌曲、民族歌劇選段。
但是,這并不能割斷“民族聲樂”與戲曲唱腔血肉相連的關系,“民族聲樂”對戲曲唱腔有許多吸收與借鑒,從而也提升了自身的美學品位與民族意蘊。這種吸收與借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一、民族聲樂詞作的吸收與借鑒
“民族聲樂”與戲曲唱腔的歌詞與唱詞,同根同源,都來源于我國傳統的民歌與古典詩詞。而戲曲唱腔的唱詞,古典詩詞的特色更為明顯強烈。“民族聲樂”的歌詞,有許多是受“五四”的影響,現代詩和現代散文的特征很明顯。但是,仍有許多“民族聲樂”的歌詞吸收借鑒戲曲唱詞的民歌或詩詞的優長,最為明顯的是七字句式的采用,這是民歌與舊體七言詩(包括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排律、七言古風等等)最為明顯的標志。戲曲唱詞七字句式很多,例如“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心好慘,過往君子聽我言”。(京劇《蘇三起解》)“手提紅燈四下看,上級派人到隆灘。時間約好七點半,等車就在這一班”。(京劇《紅燈記》)而“民族聲樂”中的民歌、藝術歌曲、歌劇選段等,也有許多七字句式的歌詞。例如“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唱支山歌給黨聽》)“春蠶到死絲不斷,留贈他人御風寒;蜂兒釀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滿人間”。(歌劇《江姐》)除此之外,戲曲唱詞的五字句式、十字句式,“民族聲樂”的歌詞也頗多吸收借鑒,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
由此可見,在歌詞創作上,“民族聲樂”得益并得力于戲曲唱詞的實例,比比皆是。而這種吸收與借鑒,是應予充分肯定的。
二、民族聲樂曲作的吸收與借鑒
不僅歌詞創作如此,“民族聲樂”的歌曲創作,也與其歌詞同步,同樣吸收借鑒了戲曲唱腔的音樂精華。
其一,民族藝術歌曲曲作對于戲曲唱腔音樂的吸收借鑒?!八囆g歌曲”之名來源于意大利的“美聲唱法”,原詞為“Art Song”,系指根據抒情短詩譜寫的歌曲。我國的民族藝術歌曲,也是根據著名詩人的抒情短詩或重新創作的抒情性歌詞譜寫的歌曲。在這些民族藝術歌曲中,也有許多吸收借鑒了戲曲唱腔音樂的精華。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趙元任根據著名詩人劉半農的抒情短詩譜寫的藝術歌曲,其中就運用了京劇“西皮原板”過門的音調加以變化,突出了民族特色;陳嘯空根據著名詩人郭沫若的抒情短詩《湘累》譜寫的民族藝術歌曲,也巧妙地運用了京劇青衣唱腔悲切幽婉的音樂旋律,民族韻味十分濃厚。近年來,又出現了以戲曲唱腔音樂為基本素材譜寫的各種“戲歌”,其中也不乏“民族唱法”的“戲歌”,例如最早由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演唱的“豫劇”《大快人心事》,當時稱為“豫劇清唱”,實際上就是“豫劇”。還有根據京劇唱腔譜寫的“京歌”《我愛你,塞北的雪》,也是民族唱法的“京歌”?;蛘哒f,由戲曲清唱直接變成民族藝術歌曲。
其二,民族歌劇選段對于戲曲唱腔音樂的吸收借鑒。由于許多民族歌劇的曲作從整體上吸收借鑒了戲曲唱腔的音樂精華,所以作為“民族聲樂”藝術歌曲的歌劇選段,也就自然地帶有吸收借鑒戲曲唱腔音樂的特點。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歌劇《劉胡蘭》的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數九寒天下大雪》,歌劇《小二黑結婚》選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均吸收了山西梆子的唱腔音樂精華;又如歌劇《洪湖赤衛隊》選段《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吸收借鑒了湖北天沔花鼓戲的唱腔音樂;歌劇《江姐》的唱腔廣泛吸收了京劇、評劇、川劇、婺劇、越劇的許多戲曲唱腔的音樂精華,并借鑒了戲曲唱腔板腔體的作曲技法與技巧。
由此可見,在歌曲創作上,“民族聲樂”也以戲曲唱腔音樂為豐富的寶庫,以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并以此突出自身民族化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底蘊。
三、民族聲樂演唱的吸收與借鑒
聲樂的生命和靈魂在于演唱,沒有演唱就沒有聲樂?!懊褡迓晿贰蓖瑯右匝莩獙嵺`完成由紙上的歌譜變為空間的聲音藝術與聽覺藝術的創造過程。
藝術源于生活,它又來自于民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來自民間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重要元素,也將成為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推動其發展。
二、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義
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它除了具有我們一般所說的“藝術”特征之外,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間性、功利性、從眾性、傳統性和民族性。民間性源于民間、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來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間文化的色彩十分濃厚;功利性具有相當多的使用價值,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很多也服務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顯而易見;從眾性是集體情感和體驗的表現,并不代表著個人,如:山歌、戲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現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著個人的創造;傳統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風格和特點,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獨特的民族藝術文化元素,只要這個民族沒有消失,其民族藝術將會永遠延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雖少,但分布很廣,其民族的文化、習俗和藝術也具有獨特的一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是整個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是中國藝術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充分運用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元素,把豐富的藝術資源運用于我們的油畫創作中去。近年來,中國油畫的發展一直是一個備受眾人關注的話題,而對這一由西方傳播而來的畫種,我們更應該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在創作中應該融入更多的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元素和精神氣質,吸取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的精華,創作出獨特的中國油畫藝術表現形式。由此看來,我國的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特征對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有著特殊的美學意義。極大地提高了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發展。
三、以陳丹青為例看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表現
油畫在中國發展百余年,當下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融入了中國的現代繪畫體系,也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個性化的審美意識。中國油畫表現形式和風格樣式有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形式感也越來越強,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寫實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審美表現,這種審美表現推動了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發展。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語言中,民族和民間的藝術文化元素表現得尤為重要,它將放大和強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世界不斷地了解中國當代油畫。談到中國當代油畫,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畫教學和探索的著名油畫家陳丹青。在藝術上,他出道很早,自學成才。早年,就在多個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后來,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深造和學習,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畫繪畫的技法,他的視野得到開闊,思想也得到升華,為他后來的繪畫生涯及創作優秀作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作品《組畫》聞名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的杰出代表,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認為“”后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和文藝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一致的好評,對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發展有著轟動性的影響。其作品沖破了當時長期盛行的教條化主題創作模式,是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一個新的轉折點,其新穎的題材和對寫實的熟練把握,令人欽佩不已。多年來,陳丹青和他的《組畫》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他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強調主題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寫生般的直接和果斷,描繪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創造出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意義巨大,對中國油畫創作影響甚遠。《組畫》共7幅作品,分別為《母與子》《朝圣》《洗發女》《牧羊人》《康巴漢子》《進城之一》《進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拉薩創作完成,作品以寫生的方式直接描繪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充分地運用于創作當中,表現出他對油畫創作的獨特見解,畫出了屬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與子》主要描繪的是藏族婦女哺乳孩子的畫面,表現出當地藏族婦女的真實生活;作品《朝圣》描繪的是當地居民朝拜的現場,顯示出一種莊嚴美和質樸的民風;作品《牧羊人》中描繪的是一對擁吻的藏族牧民情侶,充分表現出藏民大膽直白的個性;《康巴漢子》則是描繪的幾位藏族當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畫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個性。陳丹青畫風鮮明有力,借鑒了法國鄉村畫派但又不失個人特色。畫面色彩團塊厚重,仔細品后味會后覺得畫中環境風貌的特征、藏民樸實淳厚的氣質給人一種感人的境界,鮮活地傳達出粗獷動人的高原美與人性美。陳丹青在繪畫中對飽滿的色彩運用充滿了激情,在衣著、首飾、表情和場景上充分地利用了當地民族藝術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間感濃厚,充分地表達出其個性的復蘇,表現出少數民族內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風以及渾樸天然的人情風貌和藏民生活樸實醇厚的氣質,《組畫》是中國油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結語
關鍵詞:新媒體;國畫;傳承與發展
國畫是我國的一種知名美術創作,是我國民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畫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在經歷了漫長的傳播、教育與發展后,國畫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結構,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創作手法的融合、東方美術與西方美術的交融,使國畫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呈現出新的發展姿態。近年來,隨著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的相繼出現,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新媒體時代,而新媒體的繁榮發展適逢我國民族藝術事業發展黃金期,在新媒體的推動作用下,國畫與新媒體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體系中,都進行了相互介入和融合,同時也為國畫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鑒于此,新媒體視野下,就國畫的傳承與發展這一課題展開論述,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媒體與國畫傳承發展的內在聯系
相比于傳統單向性的傳媒方式,21世紀的新媒體明顯表現出了特有的功能。在計算機、手機等現代化科技產物的支持下,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傳媒在物理上的空間概念,不受傳播距離的影響,信息的傳遞更為快捷和廣泛,這為國畫文化的傳遞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使之能夠更加有廣度和深度地進行。現在的國畫文化基本實現了全球性的發展遷移,其不僅能夠把自身特有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還能夠進行文化滲透教育,對世人產生文化熏陶影響,豐富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氛圍。此外,依托現代數字技術的新媒體,還能夠把文化傳播的空間進行物理化壓縮,在互聯網的輔助作用下,可以在短時間內把數字化后的文化信息傳達到各用戶,實現文化的零距離、跨越空間傳播。同時,在新媒體的推動下,世人也能隨時隨地感受國畫文化的獨特魅力。
2 新媒體視野下國畫傳承和發展的實現路徑
2.1 傳承傳統,打造國畫文化精品
國畫在現代藝術文化的滋養下,經受了歷史的洗禮,不僅意蘊豐富,還有著堅強的生命活力,在我國的民族藝術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現代藝術文化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其把社會大眾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空間,在這個虛擬化的空間平臺,人們可以看到豐富的信息資源,這為國畫的創作也帶來了一定的便捷性,讓創作者可以增長見識,促進自身創作理念的更新。一方面,在新媒體豐富信息資源的灌輸下,創作人的視野更加開闊,創作思想也變得更加豐富,創作人能夠借助互聯網平臺快速捕獲不同風格、類別的國畫作品,并根據作品的反饋評價感知受眾的口味。這樣一來,創作主體就可以從美術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實際出發,借助新媒體所具備的優勢,深入研究國畫文化,去其糟糠,取其精華,打造出極具藝術特色,符合時展的文化藝術精品;另一方面,新媒體打破了國畫和社會大眾之間的隔膜,為兩者搭建了一座溝通橋梁,使美術文化成了大眾可以分享的對象化。
2.2 多元傳播,繼承與發揚國畫文化
當今社會,由于新媒體自身所具備的、復制、傳播功能以及“無孔不入”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新媒體勢必會成為文化傳播的“寵兒”。因此,新媒體在繼承與發揚國畫文化時,可以采用現代人樂于接受的方式,如藝術品展示、展覽會等方式來向世人展示其所特有的文化底蘊。除此以外,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完善、升級,新媒體還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多層面、多維度地把國畫文化展示出來,擰緊文化保護、傳承的繩索,從而達到傳承與發揚的目的。例如,針對當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態勢,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涵蓋面廣、交互性強等特點建立國畫文化藝術專題網站、網上論壇等,以擴大國畫文化的影響力。
2.3 博采眾長,凸顯國畫文化特色
內容是行業發展的靈魂,對于傳媒行業來說,“內容為王”是其亙古不變的主題。因此,新媒體要想有效推動國畫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就必須要從自身的內容入手,制作符合時展潮流且能夠彰顯國畫文化特色的作品,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國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此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媒體是依賴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所衍生出來的新媒體形態,其具備了現代化信息技術所用的優勢和特征,能夠反映出虛擬化的現實。但是,現有的新媒體技術,絕大多數都誕生于發達國家,而且這些國家開發技術的出發點與我國實際并不相符,這給我國現代的國畫文化傳承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影響,使得當代的國畫藝術文化無法得到有效的呈現,更別說表達自身的藝術韻味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從文化建設入手,推出內涵型的國畫新型文化,為我國的藝術文化深入發展提供“養分”。
2.4 創新教育,推進國畫教育的開放性和人性化
國畫文化所特有精神標識和寶貴精神財富,是國畫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蕩的21世紀浪潮中站穩陣腳的根底,其所透射出來的是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民族精神的靈魂。然而,國畫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無法脫離學校教育,所以必須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以課堂教學為渠道,傳承和發展傳統國畫文化,讓后人能夠根據所處的時代背景對文化作進一步的改善、發展和創新。當然,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必然途徑,在此過程中無法脫離教育而存在。同時,新媒體視野下,新媒體技術給國畫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改變,推進教育的開放性和人性化發展,新媒體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陣地,新媒體的國畫教育是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與現代化教育的有效結合,它能夠有效地把網絡信息資源融合到國畫教育中,從而擴寬學生的視野,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3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東西文化的融合、滲透,我國的民族藝術事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國畫作為我國民族藝術苑的瑰寶,其發展至今,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并走向國際發展舞臺,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同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升級和創新,我們在傳承和發展國畫的過程中要避免簡單意義上的傳媒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堆砌,而是要從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出發,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借新媒體之力,促進我國國畫藝術的發展和進步,讓其早日騰飛世界。
參考文獻:
[1] 余潛,陶玲玉.論陶瓷創作與中國書畫的藝術欣賞[J].景德鎮陶瓷,2011(02).
[2] 張曉芳.淺析吳冠中先生的中國畫現代化[J].安徽文學(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