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語的教育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在經過傳播者、信息的整合、各種媒介的充分利用以及受眾的培養之后,能夠達到的傳播效果是:在社會中至少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共識,這種共識就是《論語》中關于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的狀態。師生對它產生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并且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形成共同判斷和行為的基礎,從而建立和諧的關系。在孔子那個年代,形成“共識”由教育和宗教實現,而如今,這樣的任務就落到大眾傳播的肩上。因此,《論語》教育思想的傳播,任重而道遠。
一、《論語》中的教育思想
《論語》中除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這樣眾所周知的經典教育思想外,還能找到哪些教育思想呢?(一)教育的態度和方法《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1.1),論述了學習的態度:堅持和樂觀。論述到教育的態度,“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7.2),孔子說應努力地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而不疲倦。“誨人不倦”正是道出了教育的正確的態度。現代教育倡導教師不僅具有良好的理論素質和教學方法,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做到嚴謹、務實、謙遜、耐心。“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9.11)。這句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所言。他覺得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他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他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他的行為,使他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從知識上和行為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不僅促進其知識的積累,更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以支配其行為,這才是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二)為師的條件和標準“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2.11)。現代教育講究創新型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在學習舊知識的同時認真研究,發現新的東西不正是現代教育所要求的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4.17)這里的賢人,可理解為教師,他就應當是被人看齊的坐標。當然,這是教師為人的一個目標,具有謙遜的品德,虛心向其他優秀的人學習,是作為一個教師的基本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13.6)。雖然孔子所指的是統治者,他認為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就算是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但是如果統治者本身行為不正當,縱是三令五申,百姓也同樣不會順從。作為教師不也應如此?以身作則,從學識、品德、人格各方面樹立自己的形象,作學生的榜樣,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提高自己的說服力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12.2)。這句話的精髓就是一個“恕”字,與“人不知,而不慍”(《論語》1.1)一樣,都可以看作是為人師表的要求。教師應該用一顆寬容、忠恕的心來對待學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令其身正”,才能“使之不令而行”。(三)《論語》中教育的典范“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2.6),這句話是對孝道的獨特的理解,孔子認為,孝,就是不要做讓父母擔憂的事情,只有生病才可以當作讓父母擔憂的事情。在校學生還不能獨立生活,不能像“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這樣盡孝道,提出“父母唯其疾之憂”是孔子提出的親情教育的典范。“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2.2)。詩經是當時學習的重要典籍之一,孔子認為,只有學習《詩經》這樣思想純正的東西,才能成就學習的真諦。可見,選擇解讀原著經典是教育內容的一個典范。“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2.10)。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這樣就能洞察一個人的品質。現在的學生社交范圍相對單純,如何準確識別身邊的人,教育就應該發揮作用。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總結出的這一方法即可當作識人教育的典范。“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3.7),正如現代競爭教育,教師可以這樣教導學生:當面對競爭的時候,例如比箭,應當在射箭的時候相互作揖然后在登堂、射完箭之后,走下堂來作揖喝酒,并不是要將競爭看作戰爭、將競爭對手當作敵人,而應以禮待人。“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3.7),孔子用古代的規矩來教育。同樣,我們也可以用孔子的道理解釋當今的教育。孔子說,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為各人力氣的大小不一樣,古時候的規矩就是這樣。結合當今的教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所長,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是衡量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這正是現代教育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典范。我們應力求張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充分發揮他們的突出優勢,使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發展。
二、《論語》教育思想的傳播
《論語》中的教育思想簡潔但不乏深度,是值得現代教育傳承的精髓。如此精髓的教育思想我們如何將其精神發揚光大,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呢?根據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的傳播過程模式可知,一個完整的傳播活動需要經過傳播者、信息、傳播渠道、受傳者和傳播效果幾個階段。要有效地傳播《論語》中的教育精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提高傳播者素質作為《論語》教育精髓的傳播者,應擁有深厚的中國古代文化底蘊,熟知孔子思想,能夠游刃有余地解讀《論語》。同時,該傳播者還應該具備教育學的理論背景和實踐經驗,熟悉現代教育的基本情況,通曉古今教育學理論的變遷,能結合實際分析《論語》中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影響。(二)信息的提煉和整合在傳播《論語》中的教育思想時,結合原著進行講解是必要的。但不能局限于字面上的解讀,要將分散文本的思想提煉出來,并和實際案例信息合理整合。這樣,在傳播說理時有理有據,不至于枯燥乏味,能增強說服性和傳播效果。(三)傳播渠道的充分利用比如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中于丹講《論語》即是借助媒介傳播《論語》思想的最佳范例。除此之外,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在有權威學者作為顧問的前提下,設立博客、論壇等發起網絡討論,或者拍攝孔子紀錄片,或在教師隊伍中師范院校中展開大規模的《論語》教育思想討論,并邀請媒體參與,擴大其探討的影響面。(四)受傳者的培養《論語》中教育思想傳播的受傳者主要有兩類,教師和學生。受傳者都是具有個性的個體,對于不同的受眾可以采用不同的傳播方式進行教育思想的傳播,正如孔子所說:因材施教。比如對于高校教師,就應該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設立相關研究課題來吸引他們深入地發掘思想,中學教師可以用教學實物和教育思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播;對于學生,重點是文本的解讀,讓他們從中領悟教與學的道理即可。這樣分別對兩大群體進行培養,既有助于教學思想的深化,也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關鍵詞:孝道思想 高職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論語》 傳統文化
1 他山之石:關于《論語》中的孝道思想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區區二十字卻道出了孝道的精髓,即:一養,即贍養父母。二敬,即敬愛父母。三安,即不給父母帶去煩惱。四終生孝敬。
1.1 春秋時管仲提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看到沒有基本生活的滿足就無從談及孝道了,故而盡孝道首先要能夠做到物質上贍養父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意思就是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用,僅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從孔子的疑問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認為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論語》中對這個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即“敬”。
1.2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意思就是說:現在稱作的孝,是僅僅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在此,孔子認為僅僅供養父母還是不行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對父母懷有一片孝敬之情。也就是要注意養父母之心,從內心深處敬愛父母,讓父母生活的心情舒暢。里仁篇第十八講到,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1]意思就是如果發現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卻不怨恨。
1.3 除了“養親”、“敬親”,孔子認為要做到真正的孝,還要注意“安親”,要做到弗辱。[1]也是孔子提及的安親的重要內容。
1.4 里仁篇第二十講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意思就是說:父親在世時,因為兒子不能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力,所以只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范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孔子總結性的指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三”是虛指,指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生,所以筆者覺得這是孔子所認為的敬父母的最高標準了,同時也是終身孝敬的難能可貴之處。
2 玉石之契:《論語》中的孝道思想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關聯
2.1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百善孝為先,遵守孝道、踐行孝道是一個人格完善的重要環節,沒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就無從談及愛人與愛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因而孝道教育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當為根本。
2.1.1 孝道是人道德素質的邏輯起點。在中國古代社會,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孝道確實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點。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身體力行的法則。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要把學生培養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進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一切善行和精神建設都出于對別人的關系與愛護,作為子女最先接觸的思想就是父母的愛,從父母身上獲得母愛或父愛,而今再融發出子女對于父母的以及其他人的愛。如果沒有對于父母的基本孝道,其也不可能對他人具有憐愛之心。孝是人之道德之基,也是精神文化境界之淵源,當今許多的教育學家對于孝道進行了精神層次分析,明確進行孝道教育是進行愛國教育的第一步。
2.1.2 孝道是人際關系的價值基礎,是社會和睦的精神支撐。在我國傳統社會文化建設中,人際關系遵循血緣以及宗法原則而進行,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遵循一個“孝”,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建立的基本,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文化精髓就是要將血緣之愛推及他人,以對于父母之愛的善行對待他人,那么一定會形成一個充滿相互愛護的文化氛圍,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將和藹相處。因此當今社會的人際關系要借鑒與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人們相互之間充滿著愛心與關愛,對待老人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對待兒童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多為社會盡一點責任,因此要以孝道為思想精髓,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促進精神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2.2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軟肋。當前,學生群體的孝道缺失現象,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可以說這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對孝道思想的教育不無關系。
2.2.1 學校孝道教育的重視不足。學校是學生的第二教育場所,學校對于學生的道德素質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對學生道德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學生政治理想層面與專業文化的學習的教育,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明顯不足。首先,有些學校雖然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也曾講到孝道,但教育形式古板生硬,學生對所講孝道內容并不能很好的領會掌握;其次,除了略微提到孝道的相關知識,思想道德課更多的是向學生教授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無私奉獻等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卻忽視了對父母盡孝的基本的道德教育;第三,學校的道德教育體系并不是非常規范,關于孝道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沒有從制度層面進行規范,這就使得學生的道德修養略顯不足甚至是缺失。
2.2.2 學校孝道教育的知行脫節。學校在進行孝道教育時過重于理論環節的教育而忽視孝道實踐,重點考察學生的孝道理論,而不重視對于學生實踐孝道的引導,不能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實踐主體作用,這是目前孝道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當代人對“照顧父母”、“尊敬父母”和“體貼父母和令他們開心”有著很大的認同性,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我們在身體力行方面卻不能讓人滿意。道德教育由于考察評價存在靈活性,因此學校在開展孝道教育時也只是教育學生如何進行孝道以及孝道的意義等,而對于孝道的具體實現形式以及孝道實踐效果忽視評價,同時學校對于孝道教育的形式也過于死板,缺乏創新性的內容,學生在利用孝道知識時他們采取的方式也過于死板,造成學生對于孝道的實質沒有深刻的領會,容易誤導學生,因此目前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要對父母孝順,但是卻認為孝順要在父母老了之后才能進行,因此目前學校開展孝道教育模式會導致學生孝道認知和孝道踐行的脫節。
3 攻玉之用:《論語》中的孝道思想對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啟示
內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靈魂,以《論語》中的孝道思想為鑒,我們要不斷豐富完善孝道教育的內容體系,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筆者認為,孝道教育的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能養:養父母之身。所謂能養,就是教育學生盡孝道首先就是要對父母進行物質贍養,讓父母吃飽穿暖,保持身體健康,這是盡孝最起碼的要求。首先,學生應當明白要做到善事父母,盡孝道,首先就要做到能夠養親。父母老了以后,他們的勞動能力就會降低,他們就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同時加上疾病的困擾,此時需要子女要進行贍養義務,以孝心盡父母養育之恩。其次要對學生進行養親的方式教育。一般說來,對父母的物質贍養應包括經濟資助和生活照顧。但由于學生在經濟上還沒有獨立,還沒有能力對父母進行經濟資助,因此學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應盡量照顧父母,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的時候應隨侍在側等,這些都能體現出子女的孝道。
3.2 尊親:養父母之心。所謂尊親,就是教育學生除了養父母之身,還要注意從內心深處敬愛父母,讓父母生活得心情舒暢,這是盡孝更高一層次的要求。首先,應使學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義:《論語》為政篇第七講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孝心,應該和顏悅色、真誠坦蕩,盡孝道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是一種精神溝通和心靈撫慰,做到這一點最重要也最困難。《孝經》中也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說明孝的最高境界應是尊敬父母,給予情感上的關照,而養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養”已經不是我們面臨的緊迫問題了,隨著空巢現象這一問題的日益凸顯,老年人的精神訴求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話題。尤其是對尚未經濟獨立的學生來說,精神上盡孝道是他們的主要形式,因此更要把握從精神上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教授了學生尊親的重要性之后,還要注意教授如何來踐行尊親,要做到尊親,就是要尊重父母,關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解他們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們的經驗、意見、建議和決定,給予父母充分的愛和情感支持,使老人在精神生活層面上能夠體會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3.3 感恩:孝道的靈魂。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從這一點上來說,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進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礎。因此要從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聯系入手,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培養起學生的孝道。此外,我們不僅因父母、妻子、兒女給我以關懷、愛護、幫助、照顧、支持、提攜而感恩,還要對鄰里、親戚、朋友和社會中的人表示感恩,更要感謝社會給我們的一切。“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應當成為個人的基本價值觀之一。
3.4 踐行:孝心成孝行。看孩子孝順與否標準很多,不一定認為孝順的孩子就會給父母磕頭,也不能認為給父母磕頭的孩子就是孝順的。孩子們的孝順不能夠用硬性的要求來要求和管理,我們需要做的是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促使孩子們認為孝順是應該的一種很自然的習性,是人們親情的順理成章的表現。孝道不應流于一種形式,更不應該把某些陳舊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強加在青年人身上。孝心只有真正變成一種行動,讓孝心變成孝行,才是孝道的真諦。如何能夠打動學生呢?這就要求我們采取生動活潑、形象感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孝道教育過程中要建立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對于不同的教育對象其采取的形式、活動內容要有所區別。總之關于孝道的踐行,要避免形式化,也不可搞“形象工程”,要做到求真務實,在學校里可以以各種形式廣泛開展,此外還要注意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系,走出學校的小圈子,在各種社區、公眾場所開展有組織的志愿者服務活動,進而為整個社會孝道體系的建立做出努力,孝道教育要從小事入手、正視對于學生的孝道意識培養和孝道行為習慣的錘煉。
參考文獻:
[1]文選德.論語詮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0,69,162,
163,164,69.
關鍵詞 孔子思想 教學目的 治學態度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02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ZHAO Xi
(Luoyang Polytechnic,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Confucius thought is broad and profound, far-reaching,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is not developed, the idea of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idea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t the time was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concept of Confucius. It now appears that Confucius's educational purposes, attitudes and methods are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modern educators.
Keywords Confucius's Thoughts; teaching target; attitude; teaching methods
孔子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許多思想理念被后人傳承并發揚光大,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了我國的教育史。而在現代教育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人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已經落后了,但筆者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
1 孔子教學目的和現代教學目的比較
春秋戰國時期,諸候割據,戰亂頻繁,奴隸制度趨于崩潰,而封建制度剛剛萌芽和發展。換句話說,孔子生活在一個社會大變革時代。在此時,孔子興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論語》中這樣記載孔子收學生的條件:“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悔焉。”“束修”指的是一條臘肉干,也就是說孔子教育學生的學費就是一條臘肉干,與其說是學費,不如說是一種儀式。一般情況下,只要行束之禮,孔子就會收他為學徒并認真教授他各種禮儀和文識。所以孔子弟子來自各個行業,冉雍因為其父親“賤而惡”在當時的社會中備受歧視,但是孔子并沒有放棄對其教育。可見孔子是希望讓能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希望把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階級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而這種教育思想與現代的大眾化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是以“修身”為出發點,正如現代教育中的“做人”教育為始,也主要圍繞著這一根本培養學生。馮友蘭在《論孔子》一文中曾談到:“孔子的教育主要是使學生通曉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社會制度及貴族的威儀(禮),有藝術修養并特別注重貴族的道德實踐。”他在強調“文”的同時,重視道德規范,德乃立身之本。他在主觀上認為文化知識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據不甚重要的地信。
曾子受孔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禮儀之道方面。孟敬之看望生病的曾子時,曾子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籩豆之事”指行禮之儀式,“有司”類似于現代的司儀,掌管行禮儀式的專家。曾子認為行禮儀之事有專門的技能 ,而君子所貴在“道”,故而樊遲向孔子請教稼、圃之事時受到冷落。而君子所貴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孔子主張“詩”“書”,認為“文”是立言的根本;“禮樂”主于“禮”,孔子一直以周公為典范,推崇周公的“禮”,并認為“禮”是立身、行事乃至“成人”的根本。正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在教育他的兒子時就強調要學詩、學禮,否則無以立言立行。從現代教育觀念來看,這是“獨善其身”的自我修養。而“兼濟天下”是孔子對弟子入仕方面的要求,是以“獨善其身”的自我修養為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宗旨主于“成人”,而孔子弟子資質不同,學業各有側重,但孔子最重視的還是他們的“德行”。孔子曾評價以“言行”聞名的子貢不如以“德行”著稱的顏淵,稱贊訥于言而敏于行的仲弓雖然不一定稱得上“仁”,但“佞”卻是絕對不會去做的。這足以證明孔子之教育重心在“成人”“成德”之上。
現在再來看孔子的教育目的,我們不得不思及當代教育思想。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趨向多樣化、專業化。當代教育在適應這種變化的同時,似乎忽視了“人”與“德”的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犯罪問題等令人擔憂。古人云:“欲正其行,先正其身。”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考慮教育中“成人”“成德”的分量呢?
2 孔子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的比較
“因材施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大教W方法。《論語》中:子路與冉有同時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問:在知道了一件事情后,是不是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但是卻對冉有說“可以去做”。針對這兩個不同的答案,一旁的公西華備感疑惑,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可見孔子知其弟子之長短,因其材而施其教。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長也概因如此。
同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式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所重。孔子注重啟發,注重思考。《禮記?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就是要求教師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孔子游春》中,有這樣一個情景:孔子帶領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當時,泗水正漲春潮,生機勃勃。孔子全神貫注地凝視泗水,而弟子們都感到困惑。這時顏回在旁邊解釋說:“老師每次遇水必觀之,想必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可否講給我們聽?”可見弟子們此時已經達到一種“憤”的狀態,也就是激起了學生們的好奇之心。“悱”的狀態,就是孔子看到學生如饑似渴的眼神認為時機已到,于是便開始一場關于“水是真君子”的引導和辯論。弟子聽后備感震驚,都沒有想到老師從這司空見慣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奧的道理!可見弟子受教育之深刻。由此又為孔子引導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埋下伏筆,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正如《孟子?盡心下》文中所云:“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這種以激發興趣、適時引導的教育方法,遠勝于呆板的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
嵇文甫先生在談論教育時曾言,“填鴨式”教學法“容易導致天才教育的歧途”。《禮記?學記》中也曾說:“語之而不知,雖舍可也。”在現行教育中,提倡素質教育成為時代的主流,而素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提倡誘導學生發揮各方面才能,重視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然而在現行教育中,由于社會與個人各方面的原因,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人們對孩子求全責備的借口,他們錯誤地認為素質教育即是要求學生成為各門功課都能得高分的考試機器,從而忽視了孩子的個性與愛好,反而致使孩子、家長與社會都難以喘息。《論語?季氏篇》中,孔子曾說學習者可以分為四類:“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然而“性相近,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篇》)“因材施教”則可讓“布衣之子”成為一代圣賢。
3 孔子的治學態度與現代治學態度的比較
孔子一生治學,求實、嚴謹、勤奮、直率且從容。他曾“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以自省來修身,在治學方面更是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宏論。再反觀我們現代教育,雖然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優越的教學環境,越來越先進的教學手段,各種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卻顯得太過功利、太過浮躁了。基礎教育階段依然片面地追求高升學率,高等教育的學費卻日益增高。部分教師也不安守本職工作而熱衷于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走穴”活動,部分學生也不以探求真理、造福社會為學習目的,及時行樂的思想似乎占據了部分學生的內心。有人曾做過相關調查,發現許多初中生視學業若無物,兩極分化尤為嚴重,一個班里的學生,真正認真聽課做筆記的學生只有十來個,而剩下的學生則熱衷于睡覺、看閑書、追星等。對此,筆者認為這絕非特例,孔子思想中的求實、勤奮、嚴謹、直率和從容正是現代教育所缺失的。當然這幾點也是每一個有所作為的人應該具有的精神。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論述》中提到:“孔子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國歷史的界限,受到長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偉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盡管現代一些專家對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評價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認孔子的教育目的、教學方法與治學態度是民主的、進步的、積極的,并且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因此在社會主x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紀的曙光中得以傳承,我們要發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社會主義的新一代在文化知識和道德水平上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鄭玄.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731.
[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0.
孔子的德育原則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篤志。孔子教導學生,立身處世,首先要立志于仁道。“茍志于仁也,無惡也。”(《里仁》)不僅要立志,還要堅持志向,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孔子對顏淵非常稱贊,因為顏淵篤志好學,安貧樂道。孔子還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無論什么人,篤志都是至關重要的。
2.克己自省。儒家最重“反求諸己”。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求諸己的人遇事必反躬自問,從自身方面尋找原因及解決之道。孔子教導學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靈公》),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這一原則在曾子那兒表現最突出。《學而》載: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此恪守道德規范,時刻反省,當然能夠持正向善。
3.力行。道德道德,行道而有所得謂道德。孔子的德育絕不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力行近乎仁”,德育的最終目的是實踐,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只能依靠實際行動來檢驗。
4.中道。在孔子看來,人們的行為之所以不符合道德要求,不外乎是過分或不足。所以他強調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子貢問師與商誰更賢,孔子說師太過了,而商不及,并且過猶不及。(《先進》)這便是孔子主張中道的表現。他要學生學會權衡,所謂“執中而權”,實是儒家德育的要義。
5.過而改之。孔子不自認無過,反之,他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且立即加以改正。孔子自己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述而》)“過則勿憚改”(《學而》)。弟子子貢也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人不能無過,道德教育不可能達到讓學生從不犯錯的效果,所以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少犯錯誤的前提下做到知錯就改。
近年媒體報道了大批反映國人道德水平低下的事件,“道德滑坡”似乎成了當前國人整體道德水平的代名詞。且不論這些現象出現的社會原因,至少教育要為它負一定的責任。誠然,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頭,人才培養應該注重實效。但過分功利化的智育很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無論經濟還是社會的發展,都少不了精神支柱,而發展經濟的目的正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真正幸福的生活不是別墅花園寶馬奧迪,而是精神上的崇高境界。此外,道德教育的主體之一――教師,能否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德育應該怎么進行,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
[關鍵詞] 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D64;B222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者儒學,在2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儒家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儒學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地方。它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果能夠很好地吸收和借鑒,并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對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從孔子、孟子、董仲舒到宋明理學,儒家思想的發展都非常注重通過“教化”來提高人的素養,于是形成了儒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圣賢”、“君子”的教育目標以及注重言傳身教等教育原則。這些內容對于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需要的滿足。首先,儒家思想肯定人的價值,提倡“天地之性人為貴” 。認為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肯定人的地位,重視人的能力;其次,儒家思想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以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來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尊重、愛護、信任他人,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最后,提倡“和為貴”的理論主張,這種思想在歷史上對于維系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入、加強民族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人本思想啟示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以人為目的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因為教育者從事的是培養人的思想品德的工作。其工作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現實的人。因此,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視為管理人、約束人的活動,而應該把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與其自身的自由、尊嚴和幸福感等緊密結合起來,重視人的價值實現,發揮人的個體生存功能、個體發展功能和個體享用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作用。
(二)注重內在性的教育方法
在個人修養方面,儒家提出了“內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內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內以圣人的道德為體,外以王者的仁政為用。“內圣”是指個人心性修養,追溯道德價值的源頭,以求達到仁、圣的境界。為了達到“內圣”的目的,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有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方法;有內省、自省、反省的方法;還有謙恭謹慎、正心誠意、見賢思齊、慎獨等方法。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這種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方法對于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采用誘導、內化的方式啟發受教育者意識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幫助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動輒嗤之以鼻。很顯然,這種方法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養“圣賢”、“君子”的教育目標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立提供歷史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一定時期內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儒家思想把培養“圣人”、“君子”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孔子曾把堯、舜、禹等視為圣人,充分肯定了這些人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品行。君子相對于圣人來說,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立德修道,不為窮困而改節。”作為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孟子也有類似的觀點,比如他那句著名的“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以及他對士的品行要求“士可殺,不可辱”都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所追求的價值目標。
儒家思想所主張的教育目標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立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不難看出,這一目標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儒學所追求的“圣人”、“君子”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空想主義的色彩,但其中的很多合理成分已經并且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而且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胸懷遠大理想抱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儒家思想的教育原則對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確立提供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指“人們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在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準則” 。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富有實踐性的原則,這些原則一方面為維護當時社會的穩定、為國家培養人才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也為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確立和完善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一)注重言傳身教,身正為范的原則。
儒學非常重視榜樣的力量,注重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思想、行為等方面所產生的示范作用。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教育者自身素質和品行的提高至關重要,受教育者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其影響。孟子也有相似的觀點,而且他將榜樣力量的重要性延伸至國家治理層面:“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他認為統治者本人的道德品質會對整個社會群體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統治者(尤其是君主)要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為社會成員做出一個良好的表率,進而促進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這種思想啟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持“示范原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進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則,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強大道義力量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因材施教
作為一位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他曾注意到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于是指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幼,任者靜。” 他的弟子中,顏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貢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據其不同的興趣愛好分別設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使他們的特長都得到充分發揮。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才。”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啟迪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層次原則”。層次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從實際出發,承認差異,根據教育對象不同的思想情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分層次進行教育。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將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階層不斷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更加趨于多樣化。所有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客觀上存在著復雜的層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分層次進行,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社會生活越復雜,社會發展越快,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就會越突出,就越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堅持層次性原則。
(三)注重啟發式教育。
《論語》中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即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他告訴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堅持“主體原則”。主體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行為準則。”
主體原則要求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著力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培養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其意是說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后,他們就可以通過自我教育而自我發展,達到教育目標。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原則的核心內涵。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邵寶龍.全球化語境下的儒學價值與現代踐行[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38.
[4].杜維明.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