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肺功能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腦血管意外 失語 康復
資料與方法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漢語失語癥(以下稱失語癥)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6歲,失語類型分別為布羅卡失語12例,經皮質運動性失語20例,命名性失語28例。
納入病例標準 ①首次發病;②發病7天后;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按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或MRI證實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病灶單一;③符合漢語失語癥分類診斷標準。
排除病例標準 ①有意識障礙者;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③有精神癥狀不配合者;④不愿參加者;⑤文盲。
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
治療方法60例兩組均常規藥物治療,藥物種類與療法一致。康復組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時限為1個月,每天上、下午各訓練1次,時間為30min,一對一進行訓練,對照組不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失語癥語言功能檢查采用北大一院神經內科制定的標準漢語失語癥檢查法進行檢查(ABC方法)。
康復訓練方法:采用schuell刺激訓練法,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結果評定 康復組與對照組在1個月前、后用ABC方法各評定一次,用失語商(AQ)進行組間方差檢驗。
結 果 急性腦血管病失語癥康復組患者,接受語言功能康復訓練1個月后,語言功能明顯改善,好于對照組,兩組有差異性。結果見表1。
討 論
腦血管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而在腦血管病患者中約有70%出現不同程度的失語癥狀,語言障礙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語言康復訓練能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重建和恢復,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語言交流障礙對患者的影響,使其恢復說話的能力,恢復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內外學者研究都證明,腦血管病失語癥患者語言康復訓練是有效的,而且越早越好[1],即在發病l周內就開始康復訓練[2]。我們的研究也證明這一點,康復組語言功能恢復好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
參考資料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癥狀,急性腦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礙的發生率可達29%~71%[1]。研究表明發病3d內的急性卒中患者有5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伴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易出現并發癥且死亡率較高[2],易發生脫水、營養不良、皮膚壓瘡、誤吸性肺炎等,從而影響康復和預后。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01例腦卒中伴吞咽障礙的患者,在常規治療腦血管意外的基礎上,針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積極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1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6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6歲。所有病例均經頭部CT或MRI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病例,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并發癥,均伴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
1.2 納入標準 (1)病程1~4周;(2)臨床診斷并經頭部CT或MRI為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具有飲水嗆咳、吞咽障礙的癥狀,多伴有構音障礙;(3)洼田氏飲水評級≥級;(4)患者能積極配合,完成治療。
1.3 方法 康復護理包括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
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不能經口進食或存在高度誤吸風險者給予鼻飼。
1.3.1 基礎訓練方法 主要是通過口運動訓練有意識地提高對唇、舌、聲帶的控制,從而有利于吞咽。(1)舌運動訓練:舌向前、左、右反復伸展,反復緊抵住左右口角、上顎及上下牙齦;早期若患者不能進行舌的主動運動,可用濕紗布包住舌頭,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患者的舌頭,引導進行各個方向的運動。(2)進行咀嚼肌、頰肌的訓練,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和咬合動作,反復訓練5~10次。(3)軟腭上抬訓練:早期用壓舌板下壓舌暴露軟腭,用冰凍過的棉棒接觸以前腭弓為中心,包括后腭弓、軟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應大范圍、長時間地觸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動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寒冷刺激能強化吞咽反射[3]。(4)喉活動訓練:早期用手進行喉的被動上下運動,患者利用發“啊、依、噢”等聲音做喉的主動運動,也可以讓患者做點頭樣空吞咽動作。
1.3.2 攝食訓練方法 攝食訓練以安全管理和口腔衛生為基礎,隨著基礎訓練帶來的功能改善,以階梯式推進,是一種綜合性訓練。患者取坐位,軀干前傾約20°,頸部稍微向前彎曲,使舌骨肌的張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進入食道。不能坐起者可采用健側臥位。選擇容易吞咽的黏稠糊狀食物(如豆腐腦、酸奶、蛋羹等),逐步過渡到固體、液體。注意每一口的量不要過多或過少,一般先以少量開始(1~5ml),應該在專業人員確定患者安全的一口量后,方可進行喂食。另外,推薦使用小的表淺的勺子,同時,進餐環境應盡量保持安靜,使患者能集中注意力進餐,減少誤吸。
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3.3 針灸療法 令患者張口,用毫針點刺懸雍垂兩側的咽后壁,每次3~5點,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均可,不留針。配穴:上廉泉、上夾廉泉,此二穴均選毫針向舌根方向針刺,電流小幅度捻轉,留針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3.4 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 (1)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患者床頭抬高25°,患者進食或飲水后保持坐位至少30min,每天進行肺部聽診,不要讓患者使用吸管,吞咽時不要分散其注意力。(2)預防窒息:飲水或進食時,務必使患者處于90°坐位,給患者喂食物時要說“一次只喝一口”這樣的話,當患者口中含有食物或液體時不要提問,接受心肺復蘇的培訓。(3)服用藥物:讓患者坐位吞服藥片,一次服用一個藥片,讓所有藥物成為流體形式。
2 結 果
本組101例患者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痊愈45例(44.5%),顯效30例(29.7%),好轉10例(0.09%),總有效率為84.1%。
3 討 論
中風引起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或延髓損傷均可導致吞咽障礙,飲水吃飯出現嗆咳,容易繼發吸入性肺炎或嚴重營養不良而危及生命,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延長住院日,增加致殘率和死亡率。
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以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通過對口面肌群的運動訓練,腭咽閉合訓練,及補償技術來改善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可以防止吞咽肌群萎縮,提高其活動度和能力,增加吞咽肌的協調性,刺激吞咽反射的產生使之增加吞咽功能。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提高了醫護人員及家屬的警惕性,減少和防范了誤吸誤咽的放生。
參考文獻
[1] 蔣琪霞,耿利瓊,梁萍,等.預防腦卒中患者誤吸的護理研究[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4):121.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復期 呼吸和太極拳訓練
我們對78例COPD緩解期病人進行了呼吸和太極拳鍛煉,并于鍛煉前后檢測其肺功能的變化,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78例由上級醫院轉入我社區衛生服務站穩定期輕度和中度COPD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年齡54-71歲,平均(66.4±4.2)歲,吸煙史:62例有吸煙史(其中11例目前仍在吸煙),16例從未吸煙,所有患者均病情穩定1個月以上。
病例診斷和選擇標準:(1)COPD診斷均符合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1]。(2)呼吸困難分度:輕度:在平地行走或上緩坡時出現呼吸困難,在平地走時,步行速度與同年齡體格相似的健康者相同,但在上緩坡或上樓梯時則落后;中度:與同年齡體格相似的健康者一起在平地或爬樓梯時有呼吸困難;重度:在平地用力即有氣短,甚至在休息時也有氣短。選擇中度和重度呼吸困難的患者。(3)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預期值的60%)。(4)近1年中沒有類似訓練,無影響訓練的疾病如嚴重的精神紊亂,醫學狀態嚴重或不穩定以及未接受激素及營養支持治療,排除合并腫瘤、結締組織病、肝和腎功能障礙、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
1.2方法 呼吸訓練方法:(1)縮唇呼氣法:以鼻吸氣,縮唇呼氣時將口唇縮成吹口哨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解呼出,一般吸氣時間為2秒,呼氣時間逐漸延長或保持到10秒以上。(2)縮唇-腹式呼吸法:取臥位,將兩手分別放在上腹部和前胸,囑患者采取較慢、較深的呼吸經鼻吸氣,升高腹部達最大隆起,縮唇緩慢呼氣并用手適當加壓幫助收腹。呼吸期間,保持胸廓部最小活動幅度或不動。(3)深呼吸法:患者取坐位、臥位或側臥位,集中精神,姿態自然,放松全身肌肉,緩慢深吸氣到最大肺容量后屏氣,開始屏氣時間為2-5秒,逐漸增加到10秒,然后緩慢呼出。太極拳訓練方法:每天早晨在公園進行約30min的太極拳訓練,訓練時接受專業太極拳老師的指導,要求患者精神放松,呼吸深慢,氣沉丹田,以調心(意)調息、調形(身)為主要方式[2]。在訓練時配合常規治療方法。訓練6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評定 在治療前后以修正BOPD量表評定呼吸困難指數,分值0-10分。肺功能檢查主要測定指標為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計算出FEV1/FVC(%)。
1.4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學分析。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
2 結果
結果顯示,呼吸和太極拳鍛煉前后肺功能及呼吸困難指數改善情況有顯著性意義(均P<0.05)。
3 討論
COPD是一組以不可逆氣道阻塞為指征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病因復雜,發病機理尚未明了,給對該病的防治工作帶來諸多困難。
系統呼吸訓練方法的治療目的就是糾正錯誤呼吸,重新建立正常的呼吸模式,增加膈肌活動度,提高肺泡換氣量,減少呼吸時的能量消耗,緩解呼吸困難,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質量。進行縮唇呼氣鍛煉時,由于氣體是緩緩呼出,此方式延續呼氣氣流下降,提高氣道內壓,減緩氣道動力壓迫,使等壓點移向中央氣道,防止氣道早期閉合而引起肺內氣體大量滯留。采用縮唇呼氣,使腹式呼吸更能有效地補償胸部病變時胸式呼吸的不足,可提高肺及胸廓的順應性,降低肺通氣的阻力,增加吸氣肌力,提高肺通氣的動力。采用縮唇呼氣,使得呼氣肌均主動參與收縮,更能增強和鍛煉膈肌,腹肌,肋間內肌,下胸部肌肉活動,改善其收縮和舒張功能,促進肺內殘留氣排出,清除肺部積聚的雜質,增加肺容量,充分供給機體活動所需的氧氣。
太極拳強調調心,調息和調形,調心能使人體耗能減少,貯能增加,有助于體力恢復,提高健康水平。調息可通過自我調節,用意識調節呼吸使之變得深、長、細、緩、勻誘導大腦皮層入靜,有助于增加機體能量儲備,降低機體應急反應,以利于機體的全面調整和修復,因而有一定的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呼吸和太極拳鍛煉特別強調采用腹式呼吸,這樣可鍛煉膈肌與腹肌,增強收縮力。調形可使機體放松,減少非隨意肌的興奮程度和隨意肌參與緊張工作收縮的纖維數目,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休息。
本文結果表明呼吸和太極拳鍛煉作為一種簡便易行、切實有效的運動訓練方式值得在肺功能康復中應用。
參 考 文 獻
其實對于劉先生這樣的一側偏癱的患者來說,有針對性地加強功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這里針對偏癱患者提供一組恢復肢體功能的簡易的康復訓練方法。
(一)頂天立地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臥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兩臂自然下垂或者雙手扶著固定物,雙目微閉,稍用意想著臍腹部。然后慢慢調整身體的重心至左右腳平衡,到感覺身體左右平衡后逐步使身體越站越直,頭向上頂,雙腳踏地平實,整個身體越站越有勁,同時腳掌踏地漸緊、牙漸咬緊、會稍向內提緊,并用身心靜靜地體會頭頂青天、腳踏大地的感覺(平坐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坐越直,頭向上頂;仰臥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躺越直,頭和腳向兩端越拉越直,使頭部、頸椎、脊椎和雙腿都盡量繃直成一條直線,并注意使左右雙腳的用力盡量保持均衡)。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以身體感到有一些累為宜。然后。全身逐漸放松1~2分鐘。
作用:本節是全身性鍛煉的動作,對全身的經絡和皮肉筋骨等組織都進行了主動的、有力的牽拉,有利于全身的經絡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體質、提高雙腳的功能和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頸椎與脊椎的疾病以及行走不穩、頭重腳輕、偏癱、截癱、肌肉萎縮、肌無力等狀況都很有幫助。
(二)雙手訓練
1雙手張開、張緊
動作: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體前或者身體兩側,之后對手掌和手指進行訓練: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連續張緊不放松,并逐漸越張越緊,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1~2分鐘。
2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動作: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連續握緊不放松,并逐漸越握越緊(無論有沒有握緊都努力這么做),這樣每一次握緊為一個節拍,持續握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1~2分鐘。
作用:對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握緊以及連續放松的訓練,使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雙手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于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手的功能,提高雙手的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雙手的肌肉及筋骨萎縮、雙手無力、雙手的功能部分喪失等狀況很有幫助。
(三)雙腳訓練
1張緊腳趾
動作: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扶手或者身體兩側,之后對腳趾進行訓練: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腳趾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趾越張越緊、雙腳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半分鐘左右。
2勾腳尖
動作: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腳尖向內勾緊(無論有沒有勾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尖向內越勾越緊、雙腳也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勾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勾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半分鐘左右;
作用:對腳趾和腳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勾緊和連續放松的訓練,使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雙腳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于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腳的功能,提高雙腳的靈活性,對改善老年人因筋骨萎縮造成的行走不穩、頭重腳輕、中風和腦癱造成的下肢偏癱與截癱、下肢肌肉萎縮與肌無力等患者的身體狀況都很有幫助。
(四)咬牙訓練
動作: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嘴逐漸張開、張緊,稍停,嘴逐漸放松閉合,稍停,牙漸咬緊,稍停,逐漸放松。如此,一次張嘴――放松――咬緊――放松為四個節拍,重復這一動作,共做四個八拍。
作用:張嘴――放松――咬牙――放松,使頭部的皮肉筋骨和經由頭部的手三陽經、足三陽經、任督兩脈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于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頭部和頸部組織的功能,對改善腦癱、面癱以及頭部的其他疾病很有益處,同時還有提神、醒腦、固齒的作用,能增強和改善記憶功能。
(五)閉目養神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臥均可,雙目微閉或閉合,呼吸自然,全身放松,雙掌相疊捂著臍腹部,然后稍用意去體驗輕輕呼吸的時候整個身體靜逸舒適的感覺,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不限。
作用:全身放松,閉目養神,輕輕地用身體去體會呼吸的感覺,讓全身的氣血更好的運行,這對恢復和改善身體的機能很有益處,同時,對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很有幫助。
注意事項:
1在進行上述各動作的鍛煉時,呼吸應盡量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氣用力,以免出現不適。
2鍛煉時松和緊都很重要,松的時候要身心都放松,緊的時候應用內力漸緊,即用力要柔軟均勻,不要用僵勁,這樣才能剛柔相濟,內外渾圓,收到更理想的康復訓練效果。
【關鍵詞】 藥物 早期康復 缺血性腦卒中 療效觀察
近年來,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作為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患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提及治療,超早期溶栓可有效地恢復神經功能,這一治療已獲得醫學界的公認。卒中的基因治療也有了一定的突破。而對于卒中病人的康復治療目前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現將藥物結合早期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來源于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頭顱CT或MRI確診的、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的早期腦梗死住院患者。入選標準:既往無腦梗死或既往患腦梗死未遺留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除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未經溶栓治療,無嚴重心、肝、肺、腎疾病,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的患者。共入組112例,隨機分為康復治療組56例,常規治療組56例。其中康復治療組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齡42~68歲,平均55.87歲;常規治療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齡41~68歲,平均55.16歲。經統計學檢驗兩組病人從性別、年齡、病變部位、病情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疏血通及腦苷肌肽治療。康復治療組在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穩定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詳細的神經康復計劃,即開始早期神經康復治療, 對照組則主要以藥物治療及患者自我鍛煉為主。康復治療組全部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進行康復訓練治療,方法主要采用運動再學習方法結合神經發育促進技術Bobath療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通法(PNF)等。每次康復治療40分鐘,2次/天。
1.3 神經康復訓練方法與步驟 (1)良肢位擺放: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2)患肢被動及主動康復鍛煉:當生命體征比較穩定后,應盡早進行患肢被動及主動康復鍛煉。進行康復鍛煉時要注意在無痛、適量活動情況下進行全范圍關節功能活動。(3)翻身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從仰臥位到坐位訓練、從坐位到立位訓練、立位訓練平衡等。(4)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訓練:包括更衣、進食、洗浴、從輪椅到床、椅子、便器等的轉移。
1.4 評定標準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時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評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FMA)評分,ADL評定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改良的Barthel指數量表評定,二者滿分均為100分。兩次評定均應由同一治療師進行評定,以保證評價的可靠性。
1.5 統計學處理 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方差分析,并進行均數的兩兩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康復治療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及FMA評分較高,與常規治療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及FMA評分分別見表1、表2。表1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大多數偏癱患者在保存了生命的同時,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康復治療即運動不當而造成誤用綜合征,由于運動不足而造成廢用綜合征,使患者肢體痙攣加重,出現難以逆轉的運動功能障礙而成為終身殘疾,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腦血管病后的康復治療勢在必行。大量的臨床研究證明了卒中康復的有效性:傳統藥物治療配合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可有效地改善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減輕照料者的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康復治療的信心,使其早日融入社會。原則上應盡可能早的開始康復治療,國際上提出超早期康復的概念,并在ICU就可以開始康復。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持的“九五”攻關課題“急性腦卒中的早期康復的研究”已證實,腦梗死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和神經系統體征48小時不再進展”就可開始康復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1]。早期康復介入治療,使患者經過了正規康復訓練,偏癱患側肢體學習健側肢體活動的過程對大腦功能的修復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能加速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組織的重組或代償, 極大的發揮了腦的“可塑性”[2-3]。正常腦細胞將通過軸突再生、樹突“發芽”以及突觸閾值的改變作為腦可塑性的生理、生化及形態學改變基礎。通過潛伏通路的啟用、未受損組織系統代償等方式進行功能重組[4]。本文結果表明患者經過早期康復治療,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孫洪海[5]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所以,康復介入越早,腦組織的重組就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早期合理、科學的康復訓練配合藥物治療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殘疾率及死亡率,減少急性期患者的并發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九五攻關課題組.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5):266-272.
[2] Biernaaskie J,chererko G,Corbett D,et al.Efficacy of rehabilitative experience declines with time after focal ischemic brain injury[J].Nenrosci,2004,24(5):1245.
[3] Bohannon RW,Walsh S,Joseph MC.Orsinal and timed balance measurement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Clin Rehabil,1998,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