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肥胖與呼吸系統疾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2013年10月—12月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70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Ⅱ級,排除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眼部疾病以及神經肌肉功能障礙者。
1.2方法
麻醉誘導前靜脈應用阿托品0.25mg,麻醉誘導均采用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mg/kg以及琥珀膽堿1.5mg/kg,然后行氣管插管。以丙泊酚6mg/(kg•h)和瑞芬太尼0.25μg/(kg•min)維持麻醉,順式阿曲庫銨0.1mg/kg維持肌肉松弛。接麻醉機進行機械通氣,潮氣量8mL/kg,調整呼吸頻率為10~14次/min以保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為35~45mmHg。手術結束時停止靜脈滴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并符合拔管指征(抬頭或握拳5s、呼之睜眼、最大吸氣負壓超過-20cmH2O和肺活量達到15mL/kg)時予以拔除氣管導管。送患者回麻醉后恢復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前采用面罩吸入100%氧氣3~5min,入PACU后給予鼻導管吸氧,氧流量3L/min,記錄即刻(0min)和2、4、6、8、10、20、30min時SpO2。SpO2≤90%即為低氧血癥,此時應立即呼叫患者并令其深呼吸,必要時予以面罩加壓通氣。患者入室時均采取床頭抬高20°臥位,由同一測量者在同樣的日光燈照射強度下令患者注視5m以外的某一目標,用Haab瞳孔計放在內外眥部,測量雙側瞳孔大小并記錄,如果雙側不等大等圓,剔除該患者,并另外查找原因。根據患者瞳孔大小分為<2mm組(A組)以及≥2mm組(B組)。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珚±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將患者瞳孔大小與入PACU后2min時SpO2值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on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評估瞳孔大小預測術后早期低氧血癥的效能,ROC曲線用GraphpadPrism5(GraphPadSoftware,Inc,LaJolla,CA)軟件繪制而成,最佳的判斷閾值通過尋找靈敏度與特異度之和最大的點來確定。
2結果
手術結束時有3例患者因心率慢給予阿托品被剔除。共有67例患者入組,67例患者的雙側瞳孔均等大等圓,患者在發生低氧血癥后均通過呼叫并令其深呼吸后好轉,無需要進行面罩正壓通氣者。本研究患者低氧血癥均發生在入PACU后6min內,6min后患者的SpO2值均大于95%,因此本研究只對患者術后入PACU后10min內的SpO2值與瞳孔大小進行研究。2組患者年齡、身高、體質量以及手術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入PACU后,A組患者(瞳孔直徑最小0.5mm)共27例,B組患者(瞳孔直徑最大3mm)共40例,A組低氧血癥發生率為96%,B組為15%(P<0.01)。入PACU后2min、4min時A組SpO2值明顯低于B組(P<0.05、0.01),6min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另外,將患者瞳孔大小與入PACU后2min時的SpO2值進行線性回歸分析,r2=0.4268,表明患者入PACU時瞳孔大小與2min后SpO2之間呈線性相關。提示術后瞳孔越小,入PACU后2min時越容易發生低氧血癥,見圖1。通過瞳孔大小預測入PACU后10min內低氧血癥的ROC曲線計算得到的曲線下面積為0.99,最佳的判斷閾值為2.25mm,其預測術后低氧血癥的靈敏度為91.4%、特異度100%。
3討論
報告從“電力系統人群”的生活方式、健康觀念、易患疾病、健康投資四個方面著手,以百萬級健康體檢數據為基礎,通過網上調研平臺和線下調查進行。共獲得有效樣本量225721份,其中參與調查對象男性占69%;女性占31%。年齡分布:小于30歲的約占13.2%,30-40歲的占20.7%,41-50歲占40.2%,50歲以上25.9%。人員分布:中高層管理人員13%,工程師6%,技工35%,內勤職員46%。綜合統計結果顯示,受生活方式和職業環境雙重壓力,電力系統人群健康“消耗”嚴重。
二、三線城市健康狀況輸給北上廣深
本次調查發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線城市的電力系統人群健康狀況整體情況優于二線城市的電力系統人群,而二線城市優于三線城市。究其原因發現,盡管一線城市電力系統人群受生活壓力、汽車尾氣、霧霾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侵擾,但是健康意識較二三線城市高出近5成。定期體檢,主動健康養護,多種形式及適量的運動讓許多疾病遠而避之。相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二、三線城市人群的飲食結構更加不合理,吃的好、運動少、營養過剩,尤其是三線城市,疾病預防意識薄弱,健康素養低,健康教育匱乏,有病才就醫或有病不就醫仍舊是還未破除的健康管理壁壘。
40歲左右男性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提高
抽樣調查發現,血脂異常和脂肪肝陽性檢出率占64%和46%。兩項綜合分析發現,電力系統人群血脂異常整體比例較三年前升高了20%。地區分布可見一線城市北京、廣州增速最快。二、三線城市以武漢、南京、大連血脂異常增長速率迅猛。二線城市整體增速超過一線城市8%。較3年前單項指標異常陽檢率,2012年三項指標均有異常比例提高了近半。其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比例較3年前提高了36%,這也預示著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風險發生比例相應提高。調查還發現,脂肪肝較3年前增加了12%。40歲左右男性成為血脂異常和脂肪肝“主力軍”。3年動態分析發現,血脂異常和脂肪肝,男性連續穩高于女性,男女性別比中男性約占8成。
出現兩個極端:“重”力失衡,“動力”不足
胖瘦,始終是個熱議話題。如今,肥胖問題已經引起了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體重偏輕或過于消瘦也不容忽視。本次調查發現:電力系統中高層管理者體重超重率為47%,肥胖占22.4%,正常占19.7%,體重偏輕占10.9%。其中,中高層管理者超重和肥胖者超過普通員工3成。而在普通員工中,體重偏輕者高于中高管近4倍。
在“工作之外的時間您會做什么?”的調查中發現,僅有13.7%的人會選擇運動,不足2成,加上出游的15.9%,最終也不足3成。在對每周運動頻率的調查中,89%的人表示1-3次/周,11%表示會進行4-7次/周。
遭受呼吸系統疾病威脅
呼吸系統疾病正在大肆威脅電力系統人群,40%的人體檢胸片異常,79%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支氣管炎、咽炎、鼻炎、氣管炎等疾患癥狀。
調查還顯示,86%的人認為吸煙、煙霧粉塵、汽車尾氣、長期接觸化學氣體如氯氣、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煙霧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的源頭,14%的人認為因咽干、干咳沒有重視也是刺激和加劇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因素。
“被動體檢”要不得
調查發現,電力系統人群普遍受困于職業環境和工作壓力。在“您經常感到有哪些不適”中,頭疼、頭暈,咽干、胸悶,眼睛不適,皮膚越來越差,失眠、掉發和常感疲勞和四肢無力感等現象正在侵襲電力系統人群。另外,受工業噪音之傷,電力系統人群的聽力損傷大大超過普通人群,有超過一半的人因此患上不同程度的神經衰弱綜合癥、消化系統、心血管等疾患。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電力系統人群工作環境防護標準差異較大,二三線城市電力系統人群患病系數大大高于一線城市,健康預防知識薄弱,將近9成的電力人尤其是暴露作業人員存在“被動體檢”。
男性前列腺占39%,40歲是個“檻”
調查顯示,前列腺已成為男性最普遍的健康問題,受調查者中有39%的男性患有前列腺疾病,其中40歲以上的患者達82.97%,可見40歲以后是前列腺的多發期。
乳腺增生超過7成,較普通人群提前3歲
調查顯示:在受調查女性人群中有71%的人患有乳腺增生,文獻報道,我國女性乳腺增生多發于30-50歲女性,發病高峰為35-40歲,多數文獻一般認為最小發現在25歲左右。而本次調查發現:電力系統人群女性乳腺增生的最小年齡為22歲,較文獻報道明顯提前。工作壓力大,生活環境復雜,情緒不穩定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慢性病防控;現狀調查;公共衛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慢性病全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遷延不愈、缺乏確切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尚未完全確認的疾病統稱[1]。慢性病是社會流行病,高血壓發病率約18.9%、糖尿病發病率約11.6%、血脂異常發病率約為18%,患者人口基數大、分布廣,且呈年輕化趨勢[2]。本次研究以筆者所在城市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區域內基層社會公共衛生服務中心慢性病預防控制能力現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城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研報告為資料主要來源,進行訪談,定性研究。
1.2方法 對來自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42名接受培訓者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基礎配置、人力資源、培訓情況、活動開展、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項目、區域內慢性病患者管理情況、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與治療情況。采用問卷調查法,隨機問詢轄區內400名老年人,評價其公共衛生服務接受情況。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以EXCEL2013處理,以SPSS18.0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共調查23所醫療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衛生室,覆蓋數十條街道、小區,轄區內常住人口3.89萬人,其中老年人7513人。10年以后,新增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實行一體化管理服務站12個。
2.2資源配置情況 在崗技術人員75人,其中公共衛生服務人員68人,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年預算104萬元,占總體預算12.0%。血壓計、身高儀等簡單設備配置率100%,血糖儀、心電儀配置率92.4%,B超配置17%、X線機配置率4%。
2.3自身技能培訓 所有站點均進行過慢性病相關技術培訓,2010年至今,平均每個站點舉辦培訓4.5次,接受培訓842人次,覆蓋率82.5%。2010年至今,服務中心對服務站點進行現場技術指導184次,平均每個6個月每站點1次。
2.4活動開展情況 所有站點均開展過關于慢性病宣傳活動,主要活動內容包括印刷發放傳單制品,在高血壓日、世界無煙日等紀念日,進行相關社區宣傳活動,其中世界心臟病日、世界腦卒中日宣傳率約為43.2%、72.8%,其余紀念日均為100%,講座舉辦率為62.0%,每次當場居民約為10~300人,平均80人。
2.5患者管理 站點均開展過35歲以上人群,血壓測量服務,33.3%中心開展過血糖策略服務。76.67%站點為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平均每個站點340.8人次接受免費體檢。站點均建設有高血壓管理小組,20.8%站點建設有糖尿病管理小組。站點均為腦卒中患者提供過康復服務。
2.6老年人調查 400例被調查者,其中心血管疾病發病率71.3%、腦血管疾病23.8%、代謝性疾病26.0%、呼吸系統疾病46.0%,發生心血管疾病者接受參加過紀念日宣傳、接受過疾病管理、低鹽飲食、運動康復、規范用藥率在29.5%~68.1%,腦血管疾病者在29.5%~89.5%之間,代謝性疾病者在32.7%~82.7%,呼吸系統疾病在21.7%~58.7%(見表1)。
3討論
慢性病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我國公共衛生服務制度尚不健全,在人口、衛生服務資源相對集中的城市社區,開展公共衛生服務條件較好[3]。研究共調查23所醫療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衛生室,覆蓋了數萬人口、數千老年人,服務站點數量在不斷增多,幾乎所有的站點均有專門進行公共衛生服務的人員、設備、資金,但投入比重相對較低,可能與資金預算不足、被動接待患者耗費資源較多有關。調查中,幾乎所有的站點均進行過專業技能培訓、現場指導,舉辦過疾病衛生日宣傳活動,其中世界心臟病日、世界腦卒中日開展宣傳率相對較低。絕大多數站點均開展過過血壓、血糖檢測與體檢活動,但糖尿病小組建設率相對較低。
老年人問卷調查顯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相對較高,與站點調查相比較,顯示站點公告衛生服務覆蓋面仍較低,許多活動缺乏主動性,可能與宣傳渠道狹窄、投入不足有關。需注意的是,不同疾病患者接受參加過紀念日宣傳、接受過疾病管理、低鹽飲食、運動康復、規范用藥率存在一定差異,反映出患者對疾病管理知信行水平差異,許多患者認為低鹽飲食與呼吸系統疾病并無必要聯系,低鹽飲食是心腦血管病重要管理策略,這一觀點有失偏頗。許多患者害怕疾病發作,限制外出,認為運動可能誘發腦血管病,這一觀點過于片面,合理的運動有益于身心健康,少運動不利于脂蛋白吸收、消耗,易致肥胖、高脂血癥,后兩者危害不可小覷。當發病后便接受相應的疾病管理,未認識到各類疾病之間的共性因素。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提公共衛生服務水平:①加大投入,增加人員、設備、資金投入,積極開展技能培訓;②轉變宣傳模式,提高相關活動周知率、覆蓋面,提高宣傳效率;③轉變服務模式,將原有的被動服務,轉為積極主動服務,通過社區檔案,建立更科學系統的管理辦法,關注高危人群。
參考文獻:
[1]張傳政,趙列賓,仇曉春,等.我國社區慢性病管理10年文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3,33(9):1292-1295.
1.心理障礙:
長期過度緊張的精神狀態可引起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和興奮機能失調,從而引起失眠、焦慮、抑郁、自閉、疲勞、情緒失常等精神問題,有些人還可能出現自殺傾向。
2.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緊張、焦慮都容易引起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血管收縮劇烈。當人們的心率加快時,血壓容易升高,冠心病患者很容易舊病復發;腦血管病人則容易導致腦血栓、腦出血等急癥。如果血壓波動巨大,則可使人陷入腦卒中、偏癱、心梗猝死等絕境。
3.視力下降:
股市大盤上紅紅綠綠的股票在瞬間不停閃爍,它的亮度和彩色反差很大,易損耗視神經,短期出現視覺疲勞,長此以往可加快視力退化。國外報道稱,連續盯著顯示屏4個小時以上,還可能造成一過性失明,即暴盲。暴盲若不能及時治療,可能終身失明。
4.聽力下降:
證券交易大廳人群密集,這種人多嘴雜的環境中,一些人習慣性地會大聲喧嘩。在嘈雜環境下,噪音如果超過50分貝,久而久之就對聽神經造成損害,使人們的聽力下降。
5.靜脈栓塞:
長期久坐不動,血流自然緩慢,雙下肢可引起靜脈血栓。這如同經濟艙綜合癥患者,因長時間在狹小的空間里坐著不動,導致雙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出現靜脈血栓,下肢會有疼痛、腫脹感。
6.肥胖:
久坐不動和精神壓力過大都會使人發胖。如果人只有大腦在動,而軀體是靜止的,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自然就會發胖,這與有車族、電梯族的發胖原因相當。
7.呼吸系統疾病:
證券交易大廳空間密閉狹窄,同時又人員密集。人都是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在空氣流動不暢的場所,空氣中的含氧量下降,人們吸入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一方面使大腦處于相對缺氧的遲鈍狀態,導致人們的思維、推理能力受限,反應力下降,耐力不強。另一方面由于空氣不潔凈、被動吸煙等因素,可引起肺功能受損,導致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8.前列腺炎:
股民常因擔心一不留神錯過股指的波動從而影響收益,所以經常不喝水或憋尿。中年以上男性往往有前列腺增生現象,如果久坐不排尿,細菌容易在體內滋生,易產生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
9.胃腸道疾病:
心理壓力過大時,胃腸道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抑制和興奮機能就可能失調,引起胃酸分泌過多、嘔吐、腹脹、便秘、胃炎、暴飲暴食或厭食等胃腸道癥狀。
[中圖分類號] R714.2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077-01
在呼吸系統疾病中,咯痰是一個常見的癥狀,排痰難易程度往往和痰液性狀有關,感染嚴重時痰液比較濃稠,特別在老年人,因為平常飲水少,腺體分泌減少,往往導致痰液濃稠,不易咯出,嚴重時可出現呼吸道阻塞。為此,需用藥物幫助排痰,其應用途徑有靜脈滴注、口服及局部應用三種方式。靜脈滴注及口服需經吸收后循環到達病灶部位后才起作用,而局部應用,即霧化吸入可讓藥物直接到達病灶,起效快,全身不良反應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們對比觀察了43例患者,氨溴素局部應用排痰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43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48-73歲,平均61.7歲。患者入院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48-70歲,平均62歲;觀察組23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齡50-73歲,平均64歲。43例患者均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5-15年,診斷參照內科學第7版[1]。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咯痰,痰較黏稠不易排。
2 治療 兩組患者入院后在給予抗感染、平喘、支持等常規治療外,兩組均給予祛痰藥物的局部應用治療。治療組單純給予氨溴素15mg+生理鹽水15ml霧化吸入,觀察組給予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生理鹽水15ml霧化吸入。
3 結果 治療組治療時間7-15天,平均8.2天,有6例患者出現腹部不適。有17例患者痰液容易咳出,外觀觀察痰液比較稀薄,有3例患者痰液不易咳出,外觀觀察痰液較稠,但無痰栓;觀察組治療時間8-14天,平均9.1天,有8例患者出現輕度血糖升高。有14例患者痰液容易咳出,外觀觀察痰液也較稀薄,有9例患者痰液不易咳出,外觀觀察痰液黏稠,部分有痰栓。治療組有效率85%,觀察組有效率60.87%。
4 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中以感染性多見,在一般人群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多,病程長、癥狀重,特別是老年人因飲水少,腺體分泌減少,痰黏稠不易咳出,在感染嚴重時痰液更黏稠。一般處理為靜脈點滴或口服排痰藥物幫助機體排痰,但我們觀察到上述兩種應用途徑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大,有些患者不易接受。而局部應用則是藥物直接作用在病灶部位,起效快、作用明顯、全身不良反應少、患者易于接受。
糜蛋白酶副作用雖少,但可致過敏反應,過敏體質者使用受限,使用前須做過敏試驗[2],不易為患者接受。地塞米松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大劑量或長期應用可引起肥胖、座瘡、血糖升高、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穿孔、骨質疏松、傷口愈合不良等[3]。
氨溴素為白色或類白色粉末,是溴己新在體內的活性代謝產物,能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及氣道液體分泌,使痰中的黏多糖蛋白纖維斷裂,促進痰液溶解,顯著降低痰黏度,增強支氣管黏膜纖毛運動,促進痰液排出,改善通氣功能和呼吸困難狀況。其祛痰作用顯著超過溴己新,且毒性小,耐受性好。有胃部不適、胃痛、腹瀉等副作用,偶見皮疹[4]。
兩組患者在不良反應及治療時間上無明顯差別,但在有效率上有明顯不一樣,而且糜蛋白酶組有部分患者血糖升高,可能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氨溴素組雖有6例腹部不適,但能耐受,不影響治療。平常我們進行排痰藥物的局部應用常選擇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此次我們應用氨溴素與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作對比觀察,結果顯示氨溴素局部應用效果更理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2-66.
[2]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