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鄉村生態建設

鄉村生態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生態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村生態建設

鄉村生態建設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景觀;環境建設;可持續;美麗鄉村

1生態景觀建設的內涵

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綜合相互作用的關系。景觀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變化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態景觀建設是將生態環境學科融入空間規劃等的綜合學科,創造一個可持續、自然的設計和建設實踐的創新方法。生態景觀建設的目標是設計出與土地和諧的方案,創造一個環境健康、可持續生產、生活的景觀。生態景觀建設致力于利用現有的設施和區域,加入生態元素和綠色基礎設施,提高生態景觀的服務功能。

2美麗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相關理論

(1)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是一個區域的生命支撐體系,是自然環境和位于村鎮內外綠色、藍色空間所構成的網絡。它提供了多種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綠色基礎設施是由公園、廣場、河流、行道樹、農田、森林和濕地等構成的網絡,能夠調節大氣、改善水土質量,提高環境質量,促使人們身心舒暢。

(2)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所有益處,包括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和水、凈化環境等許多方面。生態系統服務包括了景觀的價值,但引入景觀概念強調了不同生態系統的相互影響,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總是會產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鄉村景觀的多功能。在項目實踐中,應從生產性土地尺度提升到鄉村景觀鑲嵌體尺度,搞好生態系統的合理布局,重視農業景觀層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觀格局,提高農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生態景觀價值。

(3)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活多樣性是指包括動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種、生態系統和景觀等不同組件層次上的變異性和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生態服務功能、景觀觀賞性的重要指標。鄉村建設應重視生活生境的修復,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統,也應該從加強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恢復和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4)鄉村生態景觀的特征。景觀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是我們祖輩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記。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來鄉村景觀受到了嚴重破壞。鄉村景觀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內在要素和當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綜合體。它創造了一種“記得住鄉愁”的場所精神,如果失去這些特征,則會出現“千村一面”。

3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景觀途徑

(1)建構多樣的空間異質性景觀。增加景觀異質性有助于提升鄉村景觀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永續性。增添樹林、自然灌木籬、河岸緩沖帶、綠道、公園等景觀有助于提升景觀異質性,并改善景觀基質的質量,維護生物的多樣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觀尺度上,應充分考慮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現有景觀要素及相互之間的空間,提出優化方案,在現有景觀格局的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連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和異質性,為多種生物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進而達到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約化農業生產區鄉村生態景觀建設中,不僅要求生產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田林網、田中林地及農田邊界帶增加高自然價值的生態斑塊的比例,追求生態效益。例如,在田間地頭通過種植豆科植物或設置緩沖帶等,為害蟲天敵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3)提高農田生物多樣性。鄉村農田不能單一強調規模作業,應結合土壤質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環境條件和農作物生長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開展輪作、間作混種等多種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觀的多樣性。例如,在傳統果園中進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僅抑制害蟲,改善了果園小氣候,增加了產量,同時也為土壤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4鄉村水系生態景觀建設

鄉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溝渠池塘、水庫、和濕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態、生產、景觀、美學及社會功能。水體生態景觀建設要按照生態和人工防護工程相結合的原則,盡量建設生態景觀化緩沖帶。而濱水緩沖帶建設是鄉村景觀建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態與景觀地區,可以豐富鄉村景觀和文化價值,為鄉村提供良好的景觀開放空間,成為鄉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區。

5鄉村植被生態景觀建設

不同類型地帶的生態植被建設是實現景觀尺度上規劃與設計的基礎。應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綠籬植物和喬、灌、木等鄉土植物開展植被工程建設,針對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條件、功能定位,結合景觀整體規劃與設計,應用具體生態植被營建模式滿足特定功能。鄉土植物景觀具有體驗性和親和感,能夠呈現獨特的田園風光,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使人們感受到鄉土性,記得住鄉愁。

6鄉村道路生態景觀建設

道路,尤其是硬質道路,對生態環境具有負面影響。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觀破碎化、生境損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擾與隔離效應的動因和前提。為減小道路對生態的消極影響,鄉村景觀生態道路的建設主要考慮道路建設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發展。美麗鄉村道路生態景觀設計應該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鄉土植物,設計要充分體現出鄉村的獨特風情,營造生態環保型的景觀道路,保證車輛安全通行,構建開闊化的多樣特色空間。

鄉村生態建設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法律保障

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在農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密不可分。2015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工作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鄉村生態旅游使3000多萬農民成為受益人群。2015年還將推進美麗鄉村富民工程,選取重點扶持村與扶貧辦共同開展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既要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又要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而面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難題,如何用法律保障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則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重點內容。

一、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意義及現狀

1、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美,農村必須美。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創建水平,加大美麗鄉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鄉村生態旅游連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能夠直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各類產業融合發展,使單一農業向多元農業轉變,使粗放經濟向效益經濟轉變,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貧困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擺脫了貧困,很多農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實現了富裕。2、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態勢迅猛,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過20%。據統計,2014年,全國共有鄉村生態旅游經營戶超過200萬家,鄉村生態旅游特色村10萬個,接待游客12億人次,約占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的1/3。鄉村生態旅游營業收入達3200億元,同比增長15%。鄉村生態旅游正成為我國旅游消費中發展最快、潛力最大、帶動性最強、受益面最廣的領域。

二、我國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國鄉村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鄉村生態旅游要具備長遠發展眼光,在滿足當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礎上,更要保護鄉村生態資源和環境。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分布廣泛,缺乏整體規劃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監管,策劃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紛爭和糾紛時常發生,難以吸引鄉村生態旅游者對外宣傳和多次光顧,這就對我們提出了鄉村生態旅游的法律保障問題。我們應在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鄉村生態旅游的各項規律法規制度,促進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真正通過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途徑,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2、是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穩定有序發展的保障。

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勢頭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監管,導致鄉村生態旅游市場存在盲目無序開發、服務水平較低、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其一,一些地方鄉村生態旅游市場沒有專門部門進行管理和規劃,盲目、重復、過度開發現象屢禁不止,出現了農家游、農家樂等低層次重復建設,僅僅是通過采摘等內容來吸引旅游者,沒有深入挖掘人文內涵,往往很難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顧。其二,一些地方鄉村生態旅游配套服務不到位,衛生環境差,還存在所售農產品價格欺詐、特色農產品以次充好等現象。這些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需要通過法律保障來進行整改,規范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行為,為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環境。

三、我國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問題

1、鄉村生態旅游法律體系不健全。

鄉村生態旅游起步晚且發展快,目前我國現有的旅游法中并沒有專門針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相應法律規范或相關措施規定。現有的旅游法對旅游企業、旅游經營管理者、旅游者等相關行為者權利義務進行規范,并未有具體涉及到鄉村生態旅游等具體措施規定,尤其是涉及到鄉村旅游規劃、鄉村環境保護條例、鄉村旅游業服務標準等法規尚沒出臺。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意見,但此類意見多是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極少涉及具體管理措施和辦法的。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鄉村生態旅游經營者行為得不到規范,出現了無證經營、環境衛生不達標、臟亂差的現象。因此,為了滿足鄉村生態旅游對法律的需求,應當盡快制定與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相適應的旅游法律規范。

2、鄉村生態旅游缺乏有效監管和執法。

鄉村生態旅游的管理和監管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若沒有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進行布局規劃和管理往往會引起無效管理或混亂管理。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不到位,相應地出現了執法不嚴、執法不力的現象和問題。目前就鄉村生態旅游而言還沒有專門的執法機構,從地方政府到相關管理部門并沒有劃分清晰各自責任歸屬,自然出現了執法空白區或執法不力現象。一是部分鄉村生態旅游地區私搭亂建,影響整體景觀,破壞自然風光;二是過度開發,浪費資源現象嚴重。換言之,目前各鄉村生態旅游地區的管理部門和執法部門缺乏有效統一管理,沒有形成統一集中執法管理。

3、鄉村生態旅游法律意識淡薄。

鄉村生態旅游的經營者、管理者依法經營和法律意識直接關系著鄉村生態旅游健康穩定發展。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經營者和管理者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和規模,盲目無序開發,破壞鄉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到位,垃圾處理不及時,鄉村生態旅游者找不到垃圾處理箱并為了便利隨處破壞環境丟棄廢棄物,使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環境被破壞問題、自然資源流失問題不降反增。鄉村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通過法律途徑對鄉村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和治理。

四、我國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路徑探析

1、建立健全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

建立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相關法律、法規,是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建設的基石。只有具備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才能引導和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和產業的合理有序開發和發展。面對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盲目無序開發、惡性競爭、資源環境破壞等問題,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都應從加強整體規劃設計、加大環境衛生監督,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及時制定有關的行政法規及實施條例,如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綱要及實施細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鄉村生態旅游市場管理條例等,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生態資源環境、鄉村生態旅游人文環境保駕護航。

2、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監管。

促進鄉村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必須比以往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監督和管理,這是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的關鍵環節。尤其是加大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檢查密度和處罰力度,美化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環境。同時,還可以引入鄉村生態旅游行業協會組織,多渠道多手段加強加大對鄉村生態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購物、娛樂、飲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監管,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維護鄉村生態旅游市場秩序,規范開發者和經營者的行為,提升鄉村生態旅游服務質量,達到促進其健康穩定發展的目標。

3、加大鄉村生態旅游執法力度。

除了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監管以外,強有力的執法同等重要。鄉村生態旅游只有擁有強有力的執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其一,鄉村生態旅游涉及多個部門、多個行業,相應的執法也應是跨部門、跨行業的,這就提出了聯合執法、綜合執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質監、林業、工商、環保等職能部門的聯合執法。其二,鄉村生態旅游執法人員應具備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質,同時要有高度責任意識,積極的生態環保意識,因為執法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鄉村生態旅游地區的發展。其三,鄉村生態旅游執法過程也要受到監督,既要提升執法力度,又要保證權益得到合理維護。

4、增強鄉村生態旅游法律意識。

增強鄉村生態旅游開發者、經營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識是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建設的重要基礎。增強鄉村生態旅游法律意識要在具備法律保障體系基礎上,分領域、分層次、分對象通過集中學習、考察、實踐等方式進行鄉村生態旅游法制教育,結合當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真真正正去懂法、學法和用法,使鄉村生態旅游從開發者、經營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首先是鄉村生態旅游開發者要依法開發,保護鄉村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有序合理開發;其次是鄉村生態旅游經營者依法經營,熱情誠信敬業;最后是鄉村生態旅游者旅游過程中遵紀守法,愛護環境和資源,遇到問題依法進行協調和解或申訴。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朝氣蓬勃,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只有擁有健全的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才能擁有穩定有序的鄉村生態旅游市場和環境,才能保障鄉村生態旅游健康、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增磚添瓦。因此,我們要加快新農村建設中鄉村生態旅游的法律保障體系建設,真正實現鄉村生態旅游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郭二艷.我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論壇,2015(3)中:142-145.

[2]梁虞,吳小平.淺談我國生態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與經濟,2012(2):53-54.

[3]馬存利.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聲,2012(5):43-45.

[4]丁碩.淺議生態旅游的法律規制[J].法治與社會,2012(7)下:278-279.

鄉村生態建設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研究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面對巨大的發展壓力,鄉村建設必須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立足于發展生態化美麗鄉村,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目前,鄉村規劃建設仍處在建設初期,很多建設內容和結構設計理念并不能支撐鄉村整個發展體系良性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生態型農村建設內容和結構依然存在諸多發展問題。

一、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發展現狀分析

1.1美麗鄉村建設簡述

鄉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短板,在決策科學理論中,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無論是小農經濟發展,還是鄉村生態結構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都是推動鄉村文化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良性發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態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在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總體目標的指引下,全縣鄉村建設視廊的空間面積逐步擴大,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結構,安吉中國美麗鄉村模式正式成為“國家標準”和省級示范,已被授予全國唯一的“縣級最佳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最佳人居獎”。浙江安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順利完成了編制建設目標,還為其他省市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示范經驗。

1.2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特征

生態型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現代化建設模式,不僅要突顯出鄉村的“美麗”,還要本著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創建新型農村,以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優化生存環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體化是生態型美麗鄉村應具備的主要特征,農村生態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秀麗風光不僅要通過規劃設計來呈現,還應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建設結構融合在鄉村地理環境中,在鄉水風格的影響下,突出自然的主導作用。

1.2.2環境優美

美麗鄉村除強化自然生態的重要性之外,還需注重鄉村衛生管理和監督,在公共場所、街道周圍都應設置警示性標語,讓居民能夠時刻保護鄉村環境,有利于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與城市相同,美麗鄉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也逐漸變得科學化,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為美麗鄉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管理空間。

1.2.3合理規劃

農村建筑的質量、結構布局可以影響整個美麗鄉村的空間造型和生態結構,所以在農村特定地理風貌環境的影響下,鄉村外貌形象必須與景觀相適應,在契合現實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土地的流轉、土地整合項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鄉村文化也一樣,傳統建筑、傳統文化、先進思想都需要在美麗村莊鄉村建設上有所體現。綜上分析可知,合理規劃是生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點發展項目,是集約化鄉村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

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受村民審美意識的限制,村民對新式洋樓推崇之至,對傳統建筑卻是嗤之以鼻,顯而易見,盲目的追求新潮會讓農村脫離傳統文化建設內涵。在“新村運動”的影響下,規劃鄉村必須以和諧美為建設目標,不僅要切實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發展矛盾,還需盡可能減少機械化生產給農村環境帶來的環境壓力。

“官民一體”是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農村居民生活需求和發展訴求的基礎上,農村政府還應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重點規劃項目。規劃需要具體建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需要在嚴格落實規劃內容的基礎上,完成鄉村發展目標,因此,從規劃和建設兩方面來講,規劃是前提,而建設是整體生態型美麗鄉村的項目核心。

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建筑、環境優化、村莊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實踐

本文以浙江安吉鄉村建設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規劃范圍內的主體建筑、環境優化內容、村莊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開詳細討論。

3.1主體建筑

浙江安吉鄉村的主體建筑大多為新型建筑,在保護傳統鄉村文化特色的同時,設置了保溫結構和裝飾模型,對老式建筑進行了全面的擴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細節調整。控制建筑立面與住宅結構之間的協同作用之后,施工單位還增設了多個保護性裝置,以烘托建筑特征為基準,將新型建筑的主體高度提高了2、3層(如圖1所示)。同時,農林、農田以及其他景觀建筑結構還需進行拓展改革,山體公園和休閑活動廣場應聯合相關經濟項目發展,與傳統發展項目不同,旅游開發建設可以幫助農村經濟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圖1 遞鋪鎮橫山塢村主體建筑設計樣圖

3.2村莊用地布局

主體建筑特征確定之后,村莊的用地布局也需要進行逐步改革,無論是結合經濟發展,還是策劃經濟項目,景觀環境是必須圍繞主體建筑,形成一個具有經濟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態景觀建筑群(如圖2所示)。在核心景觀的帶動下,一系列規劃服務項目設施也應隨之增加。以景觀軸為中心,各農業種植、經濟建設項目為景觀節點,如魚塘、駁岸、生態公園等。在浙江安吉鄉村的生態農業基地上,核心景觀是由生態公園和新型建筑構成的,不僅承擔著為農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間的責任,還承載著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任。同時,與景觀建筑交相輝映的還有公共服務建設,在核心服務項目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下,村民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創新式發展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從目前來看,生態環境與新型建筑景觀建設已成為浙江安吉村下一階段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圖2 遞鋪鎮橫山塢村功能建筑規劃示意圖

3.3空間環境規劃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農具、儲藏、養殖禽類的空間設計都需要進行“增值”設計,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選擇不同的空間環境,每個村民居住空間應形成高度的統一性,在統一的基礎上,增加道路系統、水利工程、農田建設、道路景觀等方面的空間結構調整(如圖3所示)。公共活動空間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需按照考察內容完成空間環境設計內容,對特色傳統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實施保護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觀為機理的雙重結構模式,可以突出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地形特點,使形成的空間環境與傳統鄉村形態呈現和諧統一的發展關系。

圖3 遞鋪鎮橫山塢村空間環境規劃示意圖

結論:通過上文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規劃和建設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可知,從本質上講,鄉村的美化過程不僅體現在現代化建設上,也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上。鄉村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地區,在地域經濟上雖然存在薄弱環節,但是其發展的意義和公益能力卻非常重大。因此,要創建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要注重考慮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還需在整頓農村經濟建設空間結構、環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須正確把握角色,在鄉村建設中與農村居民做好溝通,讓農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隊伍中來。

參考文獻:

[1]周源.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村莊規劃和村莊管理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麗,陶濤.旅游型美麗鄉村規劃對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3,12(07):109-114.

[3]吳玲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城市規劃,2011,12(23):110-130.

[4]馬玲燕,肖淑娟.鄉村空間資源化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設計探索[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14(04):109-114.

[5]葛丹東.基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背景的產業型鄉村綠道規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29):179-183.

鄉村生態建設范文第4篇

關鍵詞:鄉村建筑;生態設計;秦巴山區;生態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TU241.5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人們對鄉村生態建筑的認識往往局限于“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而且很多建筑師認為生態建筑是建筑技術解決的問題,脫離建筑設計本身。本文中筆者通過對四川通濟鎮大坪村建筑調查及示范工程的建設得出,生態建筑設計應關注人居環境適宜性,解決鄉村建筑功能便利性、空間舒適性和環境舒適性,同時考慮到地域建筑風貌與文化傳承,以及建造成本的經濟性、建造技術和生態技術的適宜性等問題。

1鄉村建筑生態設計構思與理念

運用建筑技術設計的生態理念,結合居民原有建筑文化,針對民居現狀,提出合理的組合設計方案,以最經濟的方法最大程度改善現有民居,使其成為建筑形式組合多樣、形態適應地貌環境的原生、節能綠色山區鄉村建筑。

(1)適應山區地貌環境。充分利用當地的土、石、木、瓦材料,結合當地建造技術與現代建筑設計技術,形成適宜當地地貌的建造技術,合理回應山區地形地貌,有效地利用高差組織院落建筑,突出秦巴山區傳統民居高低錯落的建筑風貌。

(2)適合村民以農耕生產為主的建筑形式。綜合利用資源,在當地傳統“三間”房的居住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進,解決人、畜、衛生間及庭院布局的問題,根據生產需求增加生產用房,按照舒適、健康、美觀的原則,科學組合設計,適應山區鄉村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結構的變化,較好地滿足新形勢下村民的生活要求。

(3)節能的建造技術。充分利用當地的太陽能資源,以簡單易造、可行的、直接受益形式的開窗融入建筑設計當中,同時集中解決冬季保溫的熱環境問題;提高室內采光、通風的設計要求,初步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條件,形成優點鮮明、經濟適用的新型鄉村建筑。2通濟鎮大坪村示范工程概況

通濟鎮坐落在彭州市西北25 km、成都以北65 km處,地處川西龍門山脈之玉壘山脈的天臺山、白鹿頂南麓,湔江之濱;東與葛仙山鎮、楠楊鎮、丹景山鎮接壤,南與新興鎮以湔江為界,西臨小魚洞鎮,北靠龍門山鎮、白鹿鎮。通濟鎮境內山巒起伏,綠嶺滿目,林海延綿。

通濟鎮大坪村海拔為805~2 484 m,大坪村所在地約為1 400 m。通濟鎮境內日照好,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3 ℃左右,最高氣溫月為7月,約為22.1 ℃;最低氣溫月為1月,約為2.4 ℃,氣候溫濕,雨量充沛。

通過對大坪村的駐村體驗和調研,原有鄉村建筑存在的問題如下:

(1)現有的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融合不夠緊密,大多采用磚混結構和現行的建筑材料,不利于抗震且造價成本過高。

(2)建筑平面功能單一,空間形式不利于冬季保溫;建筑與庭院的生態系統布局不合理等缺陷。

(3)建筑技術措施簡陋,圍護結構簡單,外墻開窗較小,室內自然光照度隨房間進深下降較大。3地理環境的生態適應性

為保證秦巴山區鄉村建筑的生態可持續性,在自然環境方面應首先滿足民居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與協調。

3.1地形地貌的回應

大坪村自然環境優美,山巒疊嶂,因此村民的居住模式一直是分散而居。新建的民居沿襲了建筑風貌與周邊山體環境保持渾然一體的協調性(圖1),建筑隨山勢而布與自然山體保持適宜的比例尺度,豎向層次分明有序。

圖1建筑與環境的適應

Fig.1Building Adaption to Environment處理遇到地形有高差的地方,建筑和院落需要一定的延展空間,可以解決地形帶來的高差問題。一方面可以利用院落適應相對平整的用地,改變建筑的形式來適應地形的高差變化(圖2);另一方面是用建筑適應相對平整的用地,用院落來聯系不同高差的用地(圖3)。雖然地勢的變化對各建筑的建造帶來很多不便,但是建筑的造型和空間變化相對豐富,與自然地理環境也結合的更加緊密,凸顯建筑與地理環境的融合,形成錯落有致的山區鄉村建筑。

由于大坪村海拔較高,山路簡陋,運輸成本高,磚、混凝土等材料不適于該地域。但是當地森林資源豐富,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建筑沿用木骨架結構與灰色小青瓦屋頂;由于大坪村周邊盛產林木,竹子資源豐富,加工簡單易行,采用其作為圍護材料具有簡便、經濟、透氣,與山林景觀和諧一致,因而廣泛用于過去和新建的民居外墻圍護面(圖4)。設計時可以考慮結合夯土使用,以木骨架為結構,外墻抹灰作為隔墻,可以提高房間保溫、隔聲效果,降低建造成本,起到保護大坪村周邊生態環境的作用,實現人與環境共生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

4.1科學的規劃選址

大坪村村落的規劃選址及單體規劃設計中采納了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的理念。大坪村坐擁天臺山,面對龍門山,左攜雙獅山,且聽流水潺潺,右枕白鹿山,即東、南、西、北各有名山環抱,聚落在中央,憑借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村民選址是很有科學依據的。村落選址和布局具有明顯的地理適應性,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同時又是村民在聚落建設過程中自發建設和模仿改進的聚集結果,利用傳統的技術,就地取材,順應地形地貌,構筑自己的住所,以抵抗氣候條件的威脅。科學地選取有利的風土、水文、氣候、視野、方位、環境等,做到以人為本,尊重環境,符合天、地、人融合共生及人、建筑、環境和諧共存的局面。

4.2合理的建筑布局

由于長期受到成都平原漢民居文化的影響,大坪村建筑形態分為雙坡頂和單坡頂2種。建筑單體采用矩形平面,外立面沿襲建筑底層為竹笆墻圍護的做法,局部土墻灰白清雅,結構清晰,2層較通透,可兼做儲藏,形成獨特的山區民居空間形態,如圖5所示。

Fig.5Single Building Space Layout漢文化中以倫理代替宗教,體現在居住模式上就是中軸對稱為明顯的標志,建筑單體采用矩形平面,一戶三開間,中間為堂屋,貫通整個進深,左右為分隔的臥室、廚房,形成一字型布局(圖6);或將廚房、餐廳、衛生間及其他附屬用房位于主體一側,形成L型布局(圖7);根據各家人口規模及經濟條件,也可在主體建筑的另一側增加臥室,供兒女、親朋好友居住,形成U型布局(圖8)。在秦巴山區的居住模式布局上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的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居住理念,同時這種布局形式類似于中國傳統的一進院的四合院形制,布置靈活,建筑向環境開敞,正如巴蜀人的性格,熱情好客。

為了更好體現大坪村山區建筑的地域性特點,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本著節能、節材的原則,采用木結構體系(圖9),木板竹笆敷土墻。結構形式的靈活變換,采用近似于穿斗式木構架,與傳統的穿斗式木構架有一定的區別。在需要營造大空間時使用抬梁式,在需要劃分小空間時使用穿斗式,穿斗式結構的質量較輕,對抗震也是很有利的。

5.1建筑保溫

設計中為了減少冬季對建筑的影響,建筑北墻較封閉,設置小窗或不開窗,南墻設置較開敞的大窗。由于大坪村冬季建筑室內的溫濕度與室外接近,居民有2個月都需要通過烤火過冬,原有的居住形式是夏涼冬冷山區發展和延續下來的,因此冬季保溫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決。為了改善傳統墻體的冬季保溫性能,可將墻體改為夾土或夾聚苯板保溫墻(圖10),以減少冬季熱量損失,同時還可利用陽光間使房間溫度升高,延緩冬季熱量損失。

Fig.10Polystyrene Board Insulation Wall在廚房設置火炕,利用做飯的余熱加熱炕面,從而使室內溫度升高。火炕既解決了做飯熱源,又解決了取暖熱源,熱效率高,節省能源。

5.2太陽能的利用

住宅設置太陽能熱水系統,在樓梯間屋頂平臺上設置太陽能集熱板,除了提供日常熱水外,還可以利用太陽能所得熱水,在冬季進行地板低溫輻射采暖,或在正房端部附加陽光間,可以有效地改善冬季民居室內的熱環境,減少對自然林木作為取暖能源的砍伐。

5.3自然通風組織

門窗設計時考慮利用夏季主導風向,在平面布局上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通過模擬試驗,夏季房間全部開窗時,當室外風速為1.3 m?s-1時,兩層平面各房間風速分布較均勻,在廚房和堂屋空間組織上有利于形成豎向熱壓對流,這也符合大坪村夏季濕度較高的特點。模擬分析結果表明,在夏季大多數情況下,室內熱環境基本可滿足熱舒適度的要求(圖11),設計時仍采用原有的橫向矩形開窗形式,尺寸選取通過對現有建筑模型的分析可得,其主要房間堂屋、臥室的采光系數都小于2%,房間內的照度變化與采光系數變化相一致,所有房間采光系數平均值為21.98%,照度平均值為915.77 lx,在設計新民居時需考慮到光環境的舒適度,盡量降低房間的開間(達到3.6 m)和進深(5.1 m)并增加開窗,使得1層房間采光系數在6%以上,采光系數平均值達到38%,2層由于出檐的原因,采光受到影響,采光系數為32%,照度均勻值為0.16,如圖12所示,檐口寬度可改為1.2 m。

設計簡易的山泉水儲水系統,并通過簡易的凈化過濾系統將山泉水作為生活用水,從而保護整體水環境以及大坪村水域資源。對于庭院的生態系統,可將衛生間單獨設置,改善衛生環境,同時家禽的糞便、植物的秸稈都可以作為沼氣材料。6結語

鄉村民居建筑的生態化特點,即節能、節地、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必須是在滿足建筑安全、經濟、舒適、美觀等條件下才能得到實現。按照上述策略設計的新型生態民居已在大坪村建造完成,村民全部搬至新居,使用效果良好。表明生態民居設計中結合氣候、文化、經濟、技術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是實現生態新農村建設的可行途徑。

參考文獻:

References:[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與人居環境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Research Center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Habitat, XUAT.The Green Building[M].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1999.

[2]許娟,劉加平,霍小平.秦巴山區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發展[J].華中建筑,2011(8):124126.

XU Juan,LIU Jiaping,HUO Xiaoping.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on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Qinba Mountain Regions[J].Huazhong Architecture,2011(8):124126.

[3]陳國階,方一平,陳勇,等.中國山區發展報告――中國山區聚落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CHEN Guojie,FANG Yiping,CHEN Yong,et al.The Re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untainous Area―Chinas Mountainous Settlement Research[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2007.

[4]成輝,胡冗冗,劉加平,等.災后重建鄉村建筑的生態化探索與實踐[J].建筑學報,2009(10):8689.

CHENG Hui,HU Rongrong,LIU Jiaping,et al.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ural Architecture[J].Architectural Journal,2009(10):8689.

[5]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歷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WANG Zhenfu.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0.

[6]閆杰.陜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35(4):221225.

YAN Jie.Th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nd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ern Shaanxi[J].Sichuan Building Science,2009,35(4):221225.

[7]荊其敏,張麗安.中國傳統民居[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JING Qimin,ZHANG Lian.Chines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7.

鄉村生態建設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建設項目 農村生態系統 環境影響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農村經濟結構呈現多樣化,發展更趨合理,尤其是引世人矚目的鄉鎮企業的崛起,深刻地改變著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變了農村的經濟面貌。但也對農村生態系統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發展過程表明,鄉鎮企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已開始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如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清潔水短缺,水資源的日趨緊張,影響了生活和生產用水;對環境造成的物理性破壞影響著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景觀,如廠房、道路的建設,使的耕地的減少。另外,區域建設項目一般位于農村地帶,如油田、煤礦、水庫等建設項目的開發,也對農村生態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就建設項目對農村生態系統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建設項目對農村生態系統的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狀調查包括農村生態系統基本情況調查、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或監測、樣品分析及數據匯總整理。二是生物環境質量現狀評價。三是環境質量預測及對農村生態系統的影響。四是提出防治措施、對策和建議。其詳細工作程序見圖1所示。

1 現狀調查

1.1 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基本情況

1.1.1 自然環境

調查內容包括地理位置、氣象氣候、水文地質、地形地地貌、動植物等基本自然環境要素。

1.1.2 社會經濟基本情況

調查內容包括居民村數量、分布人口數量與密度,農村經濟結構及構成,資源、能源利用,耕地及主要農作物產量,土地利用,交通運輸、名勝古跡、文物、人群健康狀況等。

1.2 農村生態系統

1.2.1 土地資源

調查內容包括土地利用開發程度,土地利用構成及分布(農、林、牧、副、漁土地面積及其生產狀況,主要農作物、水果、蔬菜種植面積,單產及耕作制度,城鎮、村莊、工礦、交通用地面積),土壤類型、數量及分布;成土因素及成因,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性狀,土壤環境背景值,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源(工業與農業),土壤污染物(有機毒物――有機氯,有機磷農藥,酚,石油類,苯并芘等;重金屬――Cd、Hg、Cr、Pb、Cu、Zn等;非金屬毒物――砷、氟、硒、硼等;放射性元素――銫、鍶、鈾等;有害微生物――腸細菌、炭疽桿菌、破傷風菌等)。

1.2.2 氣候資源

氣候資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氣候類型,四季特點,年均溫度,最熱月平均溫度,最冷月平均溫度,降水量及時間分布,日照天數,日照時數,有效輻射總量,積溫,主次導風向及頻率,風向風速時間分布,大風天數,無霜期天數,災害天氣(如臺風、旱、澇等)。

1.2.3 生物資源

(1) 陸生生物

A、植被。調查內容包括植物數量、種類、分布及受害情況,植物分野生的與人工的,木本的與草本的。

B、動物。調查內容包括動物數量及種類、分布。

C、農作物、果樹及家禽。調查內容包括農作物、果樹數量及種類、分布;家禽數量及種類。

D、微生物。調查內容包括微生物數量及種類、分布。

(2) 水生生物

A、浮游植物。調查內容包括浮游植物數量,種類,初級生產力。

B、浮游動物。浮游動物主要由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四大類所組成。調查內容包括浮游動物的數量、種類。

C、底棲動物。底棲動物是生活在水體底部泥中的動物。調查內容包括底棲動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D、魚類。調查內容包括魚類種類、數量及分布。

(3) 環境質量現狀調查

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包括水環境、氣環境、噪聲及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若本項工作與上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同時進行,或有近期的這方面資料,就可以不做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只要收集有關資料即可。有關這方面調查內容這里不再贅述,參見有關文獻、規范。

2 生物質量現狀評價

2.1 植物評價方法

(1) 根據植物生長狀況(即長勢)對照本地植物地帶特點或歷史進程進行環境的綜合評價。

(2) 根據“物種多樣性指數”評價。“物種多樣性”就是利用物種種類和每個物種的個體量來反映某地區的植物繁茂程度。通常天然森林的多樣性指數較高;受人力干擾或環境污染地區的多樣性指數往往較低。計算物種多樣性指數的常用公式有兩種:

式中符號同①式。

(3) 根據植物內污染物含量進行生物環境評價,常用的方法有單因子評價與綜合評價兩種,方法同其它環境質量現狀評價中的方法一致,只是植物體內各種污染物的含量因無統一標準,常采用清潔區內同種植物葉中某種污染物的實測含量。

2.2 動物評價方法

(1) 根據普查數據評價,即利用一定距離內某種動物出現的個數來表示。通常根據敏感種類的普查數據評價環境數量,普查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普查指數=N/M

式中:M――計數的距離;

N――看到的某一個動物種的個體總數

(2) 也可以用多樣性指數評價。

(3) 根據動物體內重金屬含量評價。

2.3 微生物評價方法

根據微生物的種類,數量進行評價,如利用菌落數可以評價大氣清潔度。

3 環境與生物相互關系及影響研究

環境與生物相互關系是環境影響研究的基礎,環境與生物處于同一生態系統中,研究的內容很多,側重點也不一樣,應根據不同建設項目進行研究。如(1)道路建設對道路兩側的生物影響;(2)大氣污染對農作物的影響;(3)噪聲對禽畜的影響;(4)污水灌溉對農作物的影響;(5)污水排放對水生生物的影響;(6)大氣污染對果樹的影響;(7)大面積基礎建設造成植被與景觀破壞對環境的影響;(8)植物對大氣污染物的凈化作用與效果;(9)植物對噪聲的減緩作用;(10)污染灌溉對土壤的影響;(11)生態環境改變對動物活動及分布影響等等。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常用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類比法;二是計算機模擬法;三是經驗法。類比法就是通過現有項目與已建成的類似項目或同樣項目進行比較研究后,分析現有項目對生態環境影響。計算機模擬法是通過定量的方法,建立排放污染物數量、種類與生物數量、種類之間的計算機模型,進一步預測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驗法就是根據現狀調查資料及有關生物抗御干擾,或對干擾產生反應的能力,由有經驗的生態學專家應用豐富的專業知識估計項目建成對生物環境的潛在影響。

4 防治措施、對策及建議

對建設項目排放的各種污染物提出防治措施、對策及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使用先進生產工藝,減少污染,加強管理,實現清潔生產。

(2) 對未能達標排放或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使其達標排放或對生態環境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3) 合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在大型建設項目和新城鎮開發中,人工植物是對自然植物破壞的一種恢復手段,同時種植適當的植被,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鳥類和其他野生棲息地的環境質量,美化環境,在緩沖、過濾、減輕噪聲和空氣污染中起著重要作用。

(4) 提高生態系統的凈化作用,根據計劃項目排放污染物的性質、種類、選擇相應的抗性強、吸污力強的樹種,起到固定(吸收),轉化的作用,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如,每公頃刺槐可吸收有害物質氟化物3.4kg,吸收氯為4.2kg,每公頃核桃樹葉可吸收320.8mg的Pb;6.44mg的Cd。

(5) 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合理布局。如建設農田防護林帶,降低風速,保護農田和果樹;加強耕作,恢復土壤中生物群落,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土壤增產潛力。

參考文獻

[1] 史寶忠編著.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2] 國家環保局監督管理司編.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培訓教材(試用)內部資料[M]. 1994.6.

[3] 上海市環境保護局編著. 上海市環境影響評價指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M]. 19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巴塘县| 平泉县| 北安市| 玉林市| 大新县| 永城市| 岢岚县| 菏泽市| 西青区| 通山县| 达尔| 井研县| 南靖县| 汶川县| 鹿泉市| 启东市| 蕲春县| 秦皇岛市| 荥经县| 玛沁县| 阿图什市| 乌鲁木齐市| 志丹县| 泾川县| 博白县| 邳州市| 锡林郭勒盟| 通州区| 永昌县| 于田县| 景洪市| 北碚区| 承德县| 芒康县| 抚州市| 右玉县| 凤冈县| 嘉兴市| 祁阳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