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機合成高中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化學教學 綠色化學 環境保護
環境污染是當今一個全球性問題,環境保護也是世界各國所關注的熱點,環境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及至一個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而“環境意識”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采取某種化學方法處理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它明顯的暫時影響,還要考慮它對我們子孫后代的影響。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只有具備良好的化學素養,才能形成較強的環境意識,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改造環境。
一、我國環境保護勢在必然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下,環境質量基本避免了急劇惡化的局面。但是我們還應看到,由于我國現在正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自然資源開發的強度不斷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水平和治理水平比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從全國總的情況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加劇,并且在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還相當嚴重。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甚至對人民群眾的健康構成直接威脅。盡管人們同荒漠化進行著不懈的抗爭,荒漠化還是無情地侵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目前仍以每年5萬~7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化肥用量日益增多,沒有被植物吸收的化肥大部分隨雨水流入江河湖泊等水源中,造成水源的污染。現代化交通標志之一就是機動車輛迅猛增多,汽車排放尾氣給城市空氣造成污染,噪聲也不斷加大。加速城市化使生活垃圾大幅度增加。黃河斷流的頻率越來越高,斷流長度越來越長,使全國人民為母親河的前途擔擾。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繁榮,隨之而來的卻是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如此問題不容忽視。我國的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二、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與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社會發展到無處沒有化學物質及化學現象的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無不與化學打交道,工農業生產更是離不開化學。所以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化學污染。作為新世紀的化學教師,如何培養中學生的環境意識,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我們中學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化學課內積極滲透環境知識,深挖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寓環境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平時做環境教育的有心人,努力收集、積累環保信息和典型科技成果,把與教材有關的受學生歡迎的資料收集起來,使孕育著豐富環保知識的化學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做到滲透自然、聯系實際,使學生親切地感受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
1.挖掘課堂教材,增強環境意識
環境意識已成為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教材提供了環境教育的豐富內容。教師要善于去挖掘各年級教材中可進行環境教育的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講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和治理,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養成保護環境的美德,使我們的下一代在他們涉足社會之前,就將環境意識灌輸給他們。從教材內容看,從空氣、水、一氧化碳、氯、硫、氮、農藥、化肥、電鍍、石油、煤炭到醛、酮、腈類等等,幾乎每章每節都可緊密結合教材進行環境教育,這也是中學階段其它學科所不及的。那么應當怎樣結合現行教材挖掘環境教育內容呢?做法是:在學習氮氣一節時,應告訴學生空氣這個維系人類生存,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物質,近年來已遭受了嚴重的污染。據監測統計,全國目前每年向大氣中排塵多達2300多萬噸,許多城市交通干道兩側的氮氧化合物含量普遍超標,一些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的肺癌死亡率比其他城市要高出50%左右。在學習碳的重要化合物一氧化碳時,當知道一氧化碳是無色有劇毒的氣體后,就要明確指出它是大氣的污染物,由于其性質穩定,一旦生成就不易消失,從而強調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就很難將其恢復過來。為此,我們要立足“防重于治”的原則,決不能做貽害子孫后代的事。教學方法上,精選發生在中學生身邊的,對他們具有現實環保教育意義的教材內容。例如,在“保護水源”的教學中,列舉1972年日本水俁灣含汞的廢水排入河海,汞如何以食物鏈逐級從浮游生物魚人的逐級富集,引起有機甲基汞化合物導致中樞神經損傷為主的中毒,導致中毒者達283人,死亡60人的悲劇。這樣,學生們不僅從書本中知道淡水的寶貴,還從水質污染事例的水質、水源情況,更明確節約用水、保護水源的重要性。
2.綜合教材,穿插環境教育內容
綜合教材穿插環境教育內容,這樣做既講解了化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還能提高學生靈活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高一化學在教學硫這一章時,可結合硫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霧對環境造成污染,穿插介紹我國每年排放廢液350噸,廢氣50億立方米,廢渣50多億噸,造成全國城市四周90%的水域遭污染,全國54個城市有45個城市出現酸雨。環境污染是工業發展帶來的后果。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為了保護環境而停止工業生產。人類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防止污染和消除污染保護環境。如對硫酸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硫廢氣的回收利用和對含硫燃料的脫硫預處理,改直接燃煤為燒煤氣。這樣不但防止了污染,還可以同時獲得有價值的副產品。在學生作業中也可穿行環境意識教育。如由銅制取硝酸銅,可采用的方法有3種:其一是銅和濃硝酸反應Cu+4HNO3(濃)=Cu(NO3)2+2NO2+2H2O;其二是銅和稀硝酸反應3Cu+8HNO3(稀)=3Cu(NO3)2+8NO+4H2O;其三是由銅到氧化銅2Cu+O2=2CuO,再由氧化銅和硝酸反應CuO+2HNO3=Cu(NO3)2+H2O,生產的同時,既要考慮原材料的消耗,產品的產率,當然也應兼顧環境保護。對比結果應采用第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既浪費材料又污染了環境。只要我們提高環境意識,依靠科學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免遭污染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3.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利用環境教育與化學教學的相互滲透,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化學的愛好和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了解化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化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如我國人多地少,13億人的穿衣問題,只有依靠化工工業的有機合成纖維的大量生產才得以緩和,當今人類的現代物質文明中已離不開化學。但隨著化工工業迅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與日俱增,大量煤、石油的燃燒,酸雨使地面上成千上萬個湖泊酸化,魚類減少,生物絕種。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劇增,使地球溫度上升。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地球危機四伏,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使土壤失去自解能力。為此,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等待末日來臨。隨著學生化學知識的不斷豐富與深化,環境意識也必須在不斷再現的環保知識中增強。教學中,緊扣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滲透、聯貫各化學知識點與環保知識。例如講到“硫”這一章的二氧化硫被氧化為三氧化硫時,在學生已具備了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酸雨的PH值、二氧化硫的危害以及控制排放、用堿液吸收SO2等知識的基礎上,生動地列舉震驚世界的幾起煙霧事件:比利時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說明這些事件都是由于高濃度積聚的SO2與經久不散的煙塵協同作用的結果,已致造成數以千計的人死亡。并使高中生從環境教育中熟悉金屬氧化物煙塵可對SO2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三、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1.改進化學實驗,減少環境污染
化學實驗總伴隨著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的生成,這些產物中許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質,會造成環境污染。在不影響實驗結果、觀察效果的前提下,改進實驗內容及儀器裝置,或變化實驗程序,從而盡量減少實驗試劑和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在現行化學教材中,有些實驗指明了藥品濃度,有些實驗沒有指明藥品濃度,對許多涉及藥品濃度的實驗探索和改進,既節約了藥品保證實驗效果,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如銅與稀、濃硝酸的反應,教材中都有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如果按教材中做,不僅浪費藥品,而且釋放出NO和NO2等有害氣體。實踐中可把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進行合并,利用廢醫用一次性注射器作實驗儀器,拔掉針頭,安上橡膠塞,藥品是濃硝酸、銅片和NaOH溶液。
2.劑量最小化,最大限度減少污染
要大力推行微型實驗,即對一些常見實驗儀器進行微縮,對常用試劑進行限量。傳統的中學化學實驗對環境的危害性極大。用綠色化學的新理念對化學實驗進行微型化,發展微型化學實驗,利用微型儀器、盡可能少的試劑進行實驗,能減少中間生成物的轉移過程和試劑在器皿中的附著量,從而減少實驗中的“三廢”。它具有現象明顯、效果良好、節約實驗材料和時間、減少污染、安全、便攜等優點,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