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烘焙實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the strong quality assuran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for the training base of food major in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around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food major in this colle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base basic situation, main features and problems of food major in backbone and demonst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im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關鍵詞: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training base;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261-02
0 引言
為了學習借鑒全國同類院校先進的辦學經驗,扎實推進本院食品大類專業開放型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項目組通過參觀、訪問、座談、網上調研等形式,對全國食品專業的實訓基地(室)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看到了高職院校食品專業實訓基地的閃光點,同時,也發現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共性問題。
1 基本情況
1.1 專業開設情況
在200所國家骨干和示范性高職院校中,有近30家學校開辦的專業與食品大類專業相關或部分相關,其中,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職業大學、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特色較為明顯。
1.2 實地考察實訓室建設情況(表1)
2 高職院校實訓室建設特色
從調研的情況看,全國各院校在校內實訓室的建設過程中,均注意融入了較為深厚的職業職場氛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2.1 生產性實訓場所建設力度加大
比如: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的果酒、啤酒、黃酒、烘焙、純凈水等生產線;加入生產元素的院校還有天津職業大學、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等等。
2.2 校企共建、共贏模式鮮明
比如: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以技術入股與企業合作建立生物制藥企業、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長沙湘貴實業有限公司通過股份合作形式注冊成立“湖南湘貴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校中廠),形成年產7000噸蘋果醋飲料灌裝生產能力。類似的還有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濱州職業學院、煙臺職業技術學院等。
2.3 實訓室建設理念明晰
比如:南京化工職院的“三維四層”的實訓體系建設理念,三維:“素養維、技能維、技術維”;四層:項目化實訓室、綜合化實訓中心、生產性實訓基地、工作型頂崗基地;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中心各類實訓室分別按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技術流程來規劃和布局;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按“設備生產化、訓練崗位化、功能多樣化、管理企業化、服務開放化”的原則,進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與管理,使實訓中心成為學院的教學園、學生的創業園、企業的創新園、教師的科技園、社會的培訓園等。
2.4 仿真與全真結合
比如:南京化工職院的化工仿真實訓室,還有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職業大學等。
3 實訓基地存在的普遍問題
3.1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室)流于形式
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往往是學校熱情很高,企業卻比較冷淡。雖說部分高職院校已經有了校企共建的實訓室,但是大部分是企業掛名,并沒有實質性的合作。
3.2 實訓基地建設理念存在不明晰特點
通過調研,部分高職院校提出在建設實訓基地時,過于追求生產化,忽略或輕視了教學功能,使得一些設備只能用來做觀摩,因為其運行成本太高。
3.3 實訓基地建設“各自為政”,缺乏共享性
目前,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的建設上基本是“各自為政”、“小而全”的獨立建設,導致在同一區域內同類專業實訓基地重復建設,特別是一些生產性的實訓基地,由于建設之初生產功能過強、生產能力過大,一所學校使用率就非常低,大量的設備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4 總結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首先應充分考慮人的培養,要以教學為目的,充分融入企業崗位元素。其次,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法律制度和具體方案的指引,出臺更多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政策。同時,企業應有人才戰略的長遠規劃和承擔提升人口素質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校企深度合作才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水根.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
職業教育應依據企業要求和產業發展動態,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強化工學結合,培養符合產業標準的人才。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拓寬繼續學習渠道,為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在職業教育“五個對接”理念的指引下,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設計了“酥性餅干馬賽克的制作”一課,并簡述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
有效的教學要以了解教學對象為基礎。首先要了解學生,分析學情。本堂課的授課對象是食品生物工藝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將從下面幾點分析學生特征。
1.知識儲備
他們之前學過焙烤原輔材料的用途、特點等理論知識及面包的制作工藝,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焙烤技能。
2.認知能力
他們希望能夠直觀地學會如何操作,而對工藝原理不愿深入研究。
應對方案:按工藝流程設置任務,將原理的講解融入任務之中,“做中學,做中教,”降低純理論學習的難度。
應對方案:在上焙烤工藝之前鼓勵學生做了廣泛的市場調
查,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便可從調查結果中選擇具有代表意義的產品。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馬賽克餅干正是學生在市場調查時發現的產品之一。
二、教材分析
《食品工藝》是食品生物工藝專業的主干課程,選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工藝》。教材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培養技能型人才。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實現了專業與崗位的對接的同時也實現了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1.餅干制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酥性餅干生產工藝是焙烤食品生產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系統地介紹了酥性餅干的配料原則、制作原理、生產工藝流程、工藝參數等內容,是焙烤原輔材料相關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和延伸。同時,酥性餅干的制作也是中級烘焙工鑒定的重要內容,馬賽克餅干是典型的酥性餅干,因此,學習本節課對學生獲取“雙證書”有非常重要的實戰意義。
2.教材對餅干制作的處理
處理前教材中介紹餅干的制作時,在同一模塊中介紹了多種餅干的生產工藝,并以理論形式闡述。所以,以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為依據,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把酥性餅干的制作工藝從中抽提出來,形成本次教學內容,強化實操技能訓練,弱化了抽象知識的學習。
3.教學目標
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能讓學生更加熱愛課堂。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食品生物工藝課程設置”中的教學要求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①理解馬賽克餅干生產工藝流程。
②記住關鍵技術參數,能夠說出酥性面團的原理及特點。
技能目標:
①能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馬賽克餅干的生產操作。
②能按“6S”操作規范進行生產。
情感目標:
①能積極參與實踐操作和討論,熱愛食品行業。
②通過踐行“6S”,具備安全生產的職業素養。
③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學會制作馬賽克餅干,所以,馬賽克餅干的工藝流程及操作參數的控制為重點內容。通過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可知,酥性面團調制原理成為教學難點內容。工藝流程中調制酥性面團和準確把握烘烤參數成為操作的關鍵點。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以馬賽克餅干生產為主線,以其生產工藝流程為導向,實現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參照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及企業崗位操作規范,實現人才培養對接職業資格。本次課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當一個“任務”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突破重、難點內容。
根據教學需要,在新課導入環節穿插情境教學法,在完成任務環節穿插了演示教學法。
學生相對應的學法有小組合作學習法,觀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課程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運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訓相結合,將“6S”操作規范與實訓相結合,將技能考核標準與實訓相結合,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理實一體化”模式課。本次課共兩個學時,設置了新課導入、配方工藝分析、接受任務、完成任務、討論評價五個環節。
1.新課導入
教育學家羅杰斯認為,當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有關時,意義學習就發生了,而涉及學習者整個人的自我發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本節課導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學生調研帶回來的產品設置教學情境,以實物導入的方法。學生看到自己調研的產品,驚喜不已,學習欲望異常強烈。
2.配方工藝分析
了解配方是學習制作方法的前提。在這個環節,讓學生親自品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探討配方可能含有的原輔材料。然后將配方展示給學生,共同分析配料特點。這樣不僅達到分析配方的目的,而且從感官的角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美味的餅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之后引導學生根據焙烤食品一般生產工藝分析馬賽克餅干的生產工藝流程,共同確定生產工藝方案。
3.接受任務
在課前根據學生特點做好分組并委派組長,小組合作方式能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能積極主動地協助他人的工作,增強溝通的能力。“6S”操作規范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職業素養,所以在完成任務之前,各小組還應按“6S”從業標準整理個人衛生、衣帽及車間衛生等,將“6S”操作規范與實訓相結合,課堂變車間,強化學生的專業意識。按小組下達任務書,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馬賽克餅干的制作。
4.完成任務
馬賽克餅干制作工藝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三個任務的設置由工藝流程分解而來,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
五、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學,我總結出所有的工藝課在環境、設備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均可按工藝流程設置成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完成教學。
(沈陽城市學院酒店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12)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新世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高等院校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勢。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加劇,中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轉型與變革。中國過往的高等教育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其次探討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作為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并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酒店管理專業轉型發展的戰略——建立VPI人才培養模式。最后提出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同時還是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提出可行性的變革方式。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VPI;轉型發展路徑
【Abstract】Sinc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pen-up policy from late 80s to late 90s last century,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 matter in relation to quantity or scale, had been developing dramatically.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he social demands and intensifi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major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outdated education system cannot cater for the social demands, therefore,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scheme is what’s needed the most.This thesis first analyzes the existing issues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ond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on education scheme as a developing strategy for th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hotel managemen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scheme specifically for this major-VPI education scheme. Last, it talk about the methods of accomplishing this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lso takes hotel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proposing viable ways.
【Key words】Education scheme;VPI;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高等教育院校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數量上也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些高等教育院校的產生不但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與矛盾。
高等院校專業特色不明顯,造成學生畢業時面臨就業難的困境。中國高校的畢業生由2001年的115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700萬人。在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座談會上,部長助理林蕙青指出,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在70%以上。據前程無憂的《2014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顯示,盡管2014畢業生比2013年多出28萬人,超過一半的2014名校畢業生希望起薪達到每月6000-8000元,比上年高出了近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雇主的招聘成本不斷提升,2014年招聘人均成本達到3204.元,有超過4成的畢業生存在“毀約”的情況,讓HR叫苦不迭。
理論教學脫離實際,實踐環節薄弱,教學方式缺乏創新。絕大多數院校的教學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采取一邊倒的灌輸式教學,課堂缺乏學生的參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教師很難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真正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沒有學習-實踐-再學習的過程,因此,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對學生來講只是一紙空文。
中國高等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思想道德素質是個人綜合素質培養的核心,它是學生對國家、對黨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以及個人品德的綜合;專業素質是學生對于文化修養和專業技能、行業意識的素質培養;身心素質是身體健康狀況、心理承受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換位思考能力等素質的培養。中國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在離開校園、走入社會后在綜合素質方面呈現出很多的問題,例如對工作的責任感不強、缺乏同事之間的溝通能力、缺乏自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鑒于以上中國高等教育中所出現的矛盾與不足,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1 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從傳說的五帝至清朝末年為“人文”時期 ,近百年為“科學”時期 ,正在發展為“人文·科學”時期。然后,在高等教育由“人文”時期向“人文·科學”時期過渡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撥亂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新世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的高等教育如下圖所示實現了一個量的突破: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問題也不斷的涌現。
(1)眾多高校的涌現導致教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學生綜合能力不強,缺乏行業競爭力。眾多高校爭相開辦酒店管理專業或以該專業為核心內容進行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沒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單一注重實踐的教學,只能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目標過低,輕視諸如應變、洞察、挑戰、語言溝通等方面綜合能力和道德、責任心、人品、承受壓力等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酒店只能從事一線的服務工作;而強調以理論為主的教學,目標過高,培養出的人才,例如:本科、碩士、博士,只適合進行科研工作,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實踐和鍛煉,對于酒店基層的服務缺乏了解,很難深入到酒店的實際管理中去。
(2)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缺乏明顯的競爭優勢。各高校酒店管理教育中沒有針對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步驟過程有缺失,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和培養途徑方面需要調整和更新。人才培養沒有與國際接軌,國內酒店高等院校培養出的酒店人才本土化現象非常嚴重,無法適應國際化酒店的需求,難以在國際連鎖酒店中擔任重要職位,學生畢業后選擇酒店行業進行就業的比例偏低,即便到酒店工作也只能長期從事一線服務工作,游離于管理層之外,而長期艱苦的一線工作又會導致人員的大量流失。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認為“本酒店人力資源管理中最緊迫的問題是提高人員素質的占79.57%”,回答“招聘中最困難的問題是尋找本地受到良好訓練的員工的占72.3%。[1]根據中國旅游協會人力資源開發培訓中心對中國23個城市部分星級飯店的調查統計,1998年至2012年的員工流動率分別為25.64%,23.92%,24.2%,22.56%,23.41%,平均流動率高達23.95%。據另一項統計表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的飯店員工平均流動率在30%左右,有些飯店甚至高達45%。其中高學歷人才的流動率最高,此份調查中還提到,上海某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分配到飯店的第一年流失率高達50%,三年后只有20%的人還留在飯店業。杭州市有10家飯店近3年招聘了168名大學生,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達66%。其中不到1年就離開的有81名。
(3)國內的高等教育與國際上的高等教育缺乏銜接性,人才培養考核方式單一。大多數高校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并不適用于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單一的以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無法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進行全面的評估。國外高等教育所實行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分制,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專業、課程、上課時間、授課教師、以及學習的方式,這樣學生能夠獲得很大的學習空間,期末的考核形式多樣,以考試、論文、項目等多種方式進行。而我國近年來雖然實行學分制,但是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來選擇課程,實質上學分制還是學年制,課堂的教學還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期末考核主要以考試的形式進行。
2 高等教育轉型的發展戰略
針對中國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勢在必行,而轉型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多種定義,有的學者認為“培養模式實質上是人才素質要求和培養目標實施的綜合過程和實踐過程”。[2-3]有的學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動方式”。[4]有的學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教學方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管理體制、教學環境等方面按照一定規律有機結合的一種整體教學方式,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質的反映”。[5]“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人才培養目標、制度、過程的簡要組合,為了實現一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整個管理活動的組織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構建起來的人才培養結構和策略體系,它是對人才培養的一種總體性表現”。[6]
盡管從定義上看學者們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視角不同,但是究其本質是一致的。據此可以得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運行機制,它是一系列構成要素的有機組合,表現為持續和不斷的人才培養活動”。[7]
首先,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教育現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是教育主題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8]因此,要想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創新,必須在具有指導意義的教育理念下進行。
其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助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要求,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核心,對人才培養活動具有調控、規范、導向的作用”。[9]目標是行為活動開始之前所預想的結果,目標會影響整個行為所開展的方式和進程。
第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培養過程。培養目標要通過培養過程來得以實現,培養過程決定著培養目標的成功與否。在確立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之后,需要在實現其目標的過程即培養過程中建立起相應的培養方案和培養手段。
第四,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推動了多樣化培養評價方式的建立。培養評價是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最終的評估,是將人才培養模式的結果具體化的一個過程。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拘泥于單一的卷面考核評價方式,這種方式無法全方面的體現課程能力培養的結果,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建立多樣化的培養評價方式,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
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國內的專家們針對酒店管理專業的特點提出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雙證式”人才培養模式、“工學一體”、“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上述這些人才培養模式只是單純強調了人才培養的形式問題,而極大的忽視了酒店管理的本質問題,那就是:今天的酒店業到底需要高校培養什么樣的國際化管理人才?只有把這一問題擺在核心位置來對待,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酒店人才。
結合這一核心問題,酒店管理專業提出了VPI人才培養模式。
(1)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職業能力培養
職業能力是職業活動進行的基本條件。酒店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遠高于其它行業。職業能力主要分為:行業實踐技能,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
行業實踐技能:學生要掌握酒店一線人員的基本工作技能,包括前廳、客房、餐飲等部門的操作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文案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掌握酒店基層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實踐能力。
專業能力:在掌握基本行業實踐技能、了解酒店基層管理之后,重點培養學生酒店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酒店運營管理、酒店人力資源管理、餐飲管理、消費者行為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發展能力:學生在掌握專業能力之后,應該對未來個人發展和酒店行業的發展制定專業的規劃,具備較強的職業發展能力。例如團隊協作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決策能力、戰略組織能力、較高的專業性發展和領導能力。
(2)Personnel Quality Training ——個人素質培養
個人素質是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酒店非常重視從業人員的人品和基本素質。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個人素質分為三個層面: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人品、道德、愛黨、愛國方面的個人素質。
專業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和觀念、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明確自身的責任。
身心素質:當代的大學生絕大多數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在家人關愛和呵護下,缺乏責任心和換位思考,因此應當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能夠正確面對挫折和困難,正面接受他人的批評和贊賞,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意見。
(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國際交流
到2013年,中國最大的30個城市中,國際連鎖酒店的數量還會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52%,推動和加強國際交流、培養適應國際品牌酒店需求的酒店管理人才將會成為國際化酒店人才培養的一個必然之舉。
雙語式教學,加強酒店專業英語的培訓,增加英語晚讀和英語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同時與國際上的知名院校結為友好交流合作關系,為學生在國際間的學習和交流創造便利的條件;定期舉辦國外游學、實習的宣講,為學生提供優越的機會。
首先,探索出一條符合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培養要求的新路。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先導,樹立符合高等教育規律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特征的教育觀、人才觀,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更新推動學院教學工作的全面革新,構建基于“VPI”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課程教學重點、難點及專業技能的行業標準與實踐的深入分析,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要求學生在掌握行業所需能力、強化個人素質的同時,重點在實踐教學中得到鍛煉和鞏固,包括校內實踐學習與校外頂崗實習、加強國際交流等,探討出一套具有國際化標準、符合行業實際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為中國酒店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其次,推動高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機會。通過校內實訓基地、校外頂崗實習、國際交流的方式完成對學生專業實操技能、管理能力以及相應素質的培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僅要在校內進行酒店管理所需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培養,通過國際交流拓展視野,接受國際化的酒店管理理念,到國外的大學進行學習;還可以走進國際連鎖五星級酒店接受專業的、系統的技能培訓,積累實操和管理經驗,到國外的酒店進行實習,這就使得學生在畢業時能夠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增強大學生的國際就業競爭力。
3 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
3.1 校園管理情景職業化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院校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于這些院校的管理也不僅僅局限在教學管理方面,要使這些院校有效的運作,就要進行企業化的管理。教師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知識傳授者,也是企業部門的負責人,協助其它部門的工作。
“創新和改革并不在課程指南中,它更多存在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飲用的水中”[10]教學的創新就在日常生活中之中。酒店管理專業采用“情境式教學”與“工學一體”的方法相結合,營造真實的企業環境,利用教學酒店、教學廚房、烘焙操作室、心理測評實驗室、行為觀察實驗室、企業模擬仿真實驗室、戶外拓展基地等設施,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在教學酒店營業期間,學生每天參與到教學酒店開展實踐活動。在課余時間,學生也可以隨時到教學酒店、教學賓館開展實習,進行實務操作練習。利用資源優勢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學生作為企業員工,通過職位頂崗、案例研討、班組總結會等形式有機的將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植入到學生的實踐中去,將科學知識、人文教育與學生實踐相互滲透,方便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雙語教學也被引進到“情境式教學”與“工學一體”教學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同時,讓酒店專業的教師在校內教學酒店掛職,直接參與教學酒店的經營管理。這一方式有效的解決了教師課堂講授內容與實踐“脫軌”的問題,使教師不斷積累“實戰”經驗,為開展“企業實境,工學一體”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實踐基礎。同時,教師所樹立的酒店職業人形象,也會對學生個人形象塑造和素質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2 制定“三學一體”課程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崗位能力并將其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進而與相關課程對接。在課程的安排上,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校外頂崗三者的合力效應,即制定“三學一體”的課程體系。將實踐應用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并加大學生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有意識地突出和強化職業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熟練的專業實際運用能力(實際操作技能、管理能力),有效地解決學生在企業中“眼高手低”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的職場應變能力,同時培養并不斷鞏固學生的行業意識(包括服務意識、服從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在專業課的設置上突出復合性和應用性,強調理論知識的適用性,完善學生的職業知識結構,建立大學生服務中心、心理測評實驗室、行為觀察實驗室、戶外拓展基地,加強學生思想意識培養和心理建設。
3.3 開展“四段式”教學
按照“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順序及學生在企業中實踐與能力形成的規律及各階段所需的技能和只是設置并安排課程,并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摒棄一些空談大理論的課程。將教學過程劃分為四個遞進式的階段,即在校學習積累階段、實習體驗階段、能力補充提高階段和靈活應用階段。
對于酒店管理專業來說,在校學習積累階段即為在學生入學后即針對行業技能開展崗位技能、行業素質培養與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校內進行實踐,將其他的在校學生當作客人,鍛煉對客服務,培養學生行業認知并進行崗位技能和素質的培養;實習體驗階段是讓學生到國際五星連鎖酒店的真實崗位中去進行上崗實習。通過在酒店中的實習,學生很容易發現自身在技能或素質方面的不足。當實習期結束,學生回到學校時就進入了能力補充提高階段,教授學生作為管理者應掌握的專業理論,并針對在酒店實習時所發現的不足,進行補充學習。在靈活運用階段,學生們將會再次走進五星級酒店,參與到酒店中層管理的學習和實踐中去。
3.4 針對社會的需求,改革專業課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授課方式
改變以往單一的、依靠課本和教師講授的授課方式,著眼于社會的需求,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帶入到課堂之中。
改變酒店管理院校單純地以中文進行講述的授課方式,適應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將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帶入到專業課的教授中來,同時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專業外語的培訓。鼓勵任課教師,根據行業發展動態,結合現有學生的水平,編寫與國際相接軌的講義,改變“一本教材講十年”的刻板教學方式,鼓勵教師選用國外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的書籍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目(如:由Allyn&Bacon出版的Psychology and Life, Butterworth-Heinemann出版的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等),積極與國際酒店管理教育接軌,鼓勵教師根據社會需求和授課經驗編寫適合本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將大量的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團隊項目帶入到課程內容當中,讓學生能夠更加接近行業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并不定期地邀請業界專業人士走入校園,將最新的行業動態帶到學生們當中,組織新生到酒店參觀,與酒店人員進行交流,對自己未來將從事的行業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3.5 教師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為社會提供具有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國際化酒店管理VPI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授課方式上下功夫,同時還要在課程內容上與國際接軌,不僅要具備深厚的行業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能力,能夠運用雙語來進行授課。為了加強酒店專業的情境化教學,教師不再是普通意義上教書育人的刻板形象,而是像在真實酒店中掛牌的部門負責人。讓教師在校內模擬酒店掛職,這一方式有效的解決了教師課堂講授內容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不斷積累“實戰”經驗,為開展“企業情境,工學一體”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實踐基礎。同時,教師所樹立的酒店職業人形象,也能夠影響學生的個人形象塑造和素質的培養。
建立酒店管理專業建設委員會。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向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學習,在資深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建立酒店管理專業建設委員會,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和實驗室建設,將資深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的特點與青年教師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的特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4 結論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中國高等教育轉型的必然舉措,只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才能有效地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本文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適應酒店管理專業的VPI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旨在通過酒店管理專業的教育轉型方式,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國際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永挺.酒店優秀服務人才流失的控制[J].文體旅游,2006(5).
[2]那張軍,徐建梅.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研究[J].江蘇高教,1997,(專輯).
[3]李盛.WTO與大學本科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D].首都師范大學,2002-4-1:6.
[4]楊杏芳.論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多樣性[C]//華中理工大學第七屆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論文,1998,11.
[5]劉紅梅.21世紀高教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原則探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5).
[6]馬國軍.構建創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
[7]姜士偉.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2007.
[8]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9]張相樂.關于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