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亞健康概念

亞健康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亞健康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亞健康概念

亞健康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電子郵件;健康宣教;老年血透患者;壓力;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8(b)-0136-03

Study effect of E-mai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improving of stress and compliance of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LI Hongyan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the First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mail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of stress and compliance of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Methods 40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were divided into E-mai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20 cases. E-mail group was educated by E-mail,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E-mail group received E-mail for health education twice a week for 10 weeks. Stress scores were measured by a stress questionnaire that was developed for hemodialysis patients by our hospital. Results In E-mail group, stress score was decreased from (55.08±7.69) scores to (43.29±6.52) scores (P = 0.031), serum cortisol was decreased from (11.18±4.23) μg/dL to (9.01±3.52) μg/dL (P = 0.039), epinephrine was decrease from (23.35±24.25) μg/dL to (18.38±18.01) ng/dL (P = 0.046), and 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was decreased from (2.58±0.75) kg to (1.96±0.78) kg (P = 0.036). Conclusion E-mail educa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tress and compliance.

[Key words] E-mail; Health education; Elderly hemodialysis; Stress; Compliance

血液透析是許多老年終末端腎衰患者賴以維持生命的一種重要治療手段,隨著現代社會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老年透析患者的比例不斷呈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透析相關技術的發展,血透患者的生命得以有效地延長,老年患者依賴血透機的時間也隨之延長,這種情況一方面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和壓力,另一方面老年血透患者由于需要長期血透也要不斷承受來自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老年血透患者減輕壓力并延長其生命活動是現代護理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通過電子郵件對老年血透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發現電子郵件宣教可以有效減輕老年血透患者的壓力并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了透析治療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征求患者意見的基礎上,選取我院透析治療1年以上的年齡在60~70歲的終末期腎衰血透患者40例(這些患者均每周接受3次透析治療),將其隨機分成電子郵件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所有患者均會上網并有電子郵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例)

亞健康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亞健康;疾病;中醫診斷學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近年來有大量針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強調亞健康是無“病”,但同時運用中醫理論中對“病”的診治方法來治療,這里的兩個“病”實際是分別針對西醫和中醫而言,研究中多有混淆。筆者現從中醫“病”的概念和西醫“病”的概念著手,探討亞健康狀態與兩種醫學體系中“病”的關系,以便準確界定亞健康狀態,繼而對其機理進行深入研究。

1 中醫學理論中“病”的概念

中醫學理論認為陰陽平衡為健康,稱健康人為“平人”?!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分赋觯骸捌饺苏撸徊∫??!币虼?,在中醫理論中,健康人就是沒有病,有了病就是不健康。疾病是與健康相對而言的一個籠統概念。

1986年3月,衛生部在北京召開的中醫證候規范學術會議上給中醫學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義:“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虛邪湊的條件下,體內出現的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正邪交爭、陰陽失調的全部演變過程,具體表現為若干特定癥狀和各階段相適應的證候”。

2 西醫理論中“病”的概念

《辭?!吩趯膊〉慕忉屩刑岬剑骸凹膊∈侵虏∫蛩貙θ梭w的損害和人體對抗這些損害的防御代償等作用的矛盾?!蹦壳拔麽t教材中通常將疾病的概念概括如下:疾病是機體在內外環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自穩態”破壞而發生的內環境紊亂和生命活動的障礙。疾病過程中各種復雜的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發生病理性變化,這些變化又可使機體各器官系統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發生障礙,從而可以引起各種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的異常,特別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勞動能力的減弱甚至喪失[1]。西醫是以病理、組織結構改變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各種疾病通過醫生詢問病史、診察患者,進行物理、化學、生物或其他檢測手段可以得到陽性結果。如果這些方面都無法檢出陽性結果,就不能確定為某種疾病。

3 亞健康的概念

1996年,我國學者王育學提出了“亞健康狀態”這一概念[2]。目前,中醫界研究使用的診斷標準主要根據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3]。該指南在亞健康的綜合評定流程中認為,“如果存在目前醫學上不能解釋的癥狀表現,且持續3個月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亞健康”,“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

4 亞健康狀態無西醫的“病”

目前尚無“金標準”來直接診斷亞健康,亞健康狀態的界定是通過排除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而實現的。亞健康人群疲勞、體能下降、社會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不佳、各種身體不適癥狀等均可持續或間斷出現。這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但在臨床和實驗室檢查中卻沒有發現確鑿的可以達到診斷程度的疾病證據,于是通常不能做出西醫的疾病診斷。

迄今研究中制定的診斷標準,均是基于通過西醫診斷方法來排除疾病。于氏等[4]主要通過病史排查和生理生化檢查如胸部透視、心電圖、生化、CT、肝功能等排除疾病狀態。劉氏等[5]亦是通過統一體檢的方法排除疾病。體檢項目包括血尿常規、血脂、血糖、乙型肝炎病毒檢測、肝腎功能、心電圖、B超等,由醫院體檢中心醫師負責排除疾病診斷,其主要根據仍然是實驗室等檢查。由于目前臨床物理、化學和其他實驗室等檢查仍然是支持西醫有關疾病診斷主要項目,因此,亞健康的無“病”狀態,實際指的是排除西醫明確診斷的疾病。在生物醫學模式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醫學重視的是病,對健康的認識就是無病。即凡是不能明確診斷出疾病的就是無病,無病等于健康。

《阿拉木圖宣言》中指出,健康不僅是人體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須包含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都處在一個較完滿的狀態[6]。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處于完全的完滿狀態。這就使原來的“健康”人群范圍縮小,雖然不能診斷為疾病,但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中“不完滿”的人群被從“健康”人群中剝離出來。

之后,由于思想觀念更新,人們對于自身的關注已經由“是否有疾病”轉移到了“是否健康”的層面。人們追求完美的“健康”使健康的范圍不可能再向外擴展。而隨著新技術、新儀器的應用,疾病的范圍卻不斷擴大。目前疾病的診斷依靠患者自覺不適后就醫,醫生搜集癥狀資料,進行臨床體格檢查和各種影像、生化實驗室檢查后得出診斷。由于常規體檢的廣泛普及,大量更先進、更精細的設備不斷進入醫學領域,使疾病更易被診斷出來,由此疾病的內涵不斷被充實。因此,在原有生物醫學模式下,人群只分為健康和疾病;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亞健康人群從健康人群中被剝離出來;隨著新技術的應用,部分新命名診斷的疾病人群又將從亞健康人群中被篩檢到疾患者群。

5 對亞健康的中醫辨識

5.1 亞健康人群中一部分是“欲病”

《千金要方》云:“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所謂“苦似不如平常”,正是亞健康狀態的典型表現——雖然有不同于平常的不適表現,但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卻又都未見異常,或達不到疾病診斷的標準。師氏等[7]認為,根據孫思邈將疾病的發生過程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個層次,亞健康狀態應該屬“欲病”層次。它不是無病,而是已涉及人體自我穩定平衡系統的失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已病”的層次。因此,亞健康狀態人群中,憑癥狀體征不能明確辨為某種疾病的,應屬中醫之“欲病”狀態。

5.2 部分亞健康人群可辨出中醫的“疾”或“病”

從中醫學角度考慮,只有“陰平陽秘”的“平人”才是健康人群,除“平人”外都是不健康的。亞健康人群源自中醫的不健康人群,這與“亞健康源自西醫生物模式下的健康人群”是截然不同的?!墩f文解字》云:“疾,病也?!奔膊【徏蔽⑸跤袆e,疾是病的輕淺階段,病是疾的沉重階段,即《辭海》中所說:“疾甚曰病?!笨梢姡嗅t的“疾”作為病的輕淺狀態可能癥狀很少,或是很輕,但只要是陰陽不平衡,就已經不再是中醫理論中的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機體已經出現了氣血陰陽的不平衡狀態,有病因病機可究,當滿足中醫疾病診斷標準時即可診斷為“病”,因此,亞健康可以有中醫的“病”。中醫“病”的范圍自古以來在不斷拓展,甲骨文中已有疾首、疾目等20余種,至《內經》已有200多種病名。中醫的疾病很多不能與現代醫學中某個疾病直接對應或達到其診斷標準,如虛勞、郁證、健忘等患者在常規檢查中很多都沒有陽性指標,無法診斷為現代醫學的“病”。目前國內治療亞健康多用中醫方法,對亞健康者實施個體化治療,使其重歸“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6 討論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于健康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都以“完滿”狀態作為健康。但對疾病的認識差別很大。中醫是排除式的,不健康就是有病,即亞健康人群源自中醫理論模式下的“不健康”人群;西醫是納入式的,必須滿足疾病診斷標準才是疾病,即亞健康人群源自西醫原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健康人群。因此,亞健康是“無西醫的病”,但可能“有中醫的病”。

現代醫學強調組織形態、器質性病變;中醫學強調功能,重視患者自身感受,并不否認疾病發生時體內出現了物質性的改變,只是這一“物質性”著重在“氣血陰陽”。中醫辨證時,看重的是患者的主觀感覺和體征,通常不依賴于儀器檢查,因此,即使沒有任何影像或微觀指標異常,依然可以辨證施治、立法處方,即中醫“辨證”不需建立于現代醫學“疾病”的基礎上。

病證結合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即中醫辨證與中醫辨病相結合。中醫理論中有“異病同證”之說,但某一證候的一組癥狀和體征在不同的疾病中亦有一定差異。由于所處病種不同,其證候表現,特別是針對病位的癥狀或體征一定有所不同。如嵇氏等[8]分析1982年1月-2000年10月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文獻118篇,發現肝郁脾虛證存在于精神科、神經科、心血管科等多系統疾病中。吳氏等[9]應用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調查,結果顯示,中醫肝郁脾虛證最常見的5個表現依次是脈弦、胸脅脹悶、納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但在不同疾病中,肝郁脾虛證的癥狀表現可能不同。如泄瀉肝郁脾虛證中“便溏瀉”一定出現,而“腹脹”不一定出現;胃脘痛肝郁脾虛證則以“脘腹脹痛”為主癥,“便溏”不一定出現。即異病可以同證,但構成同一證型的諸要素如主癥、次癥、兼證及舌脈等,在不同病種中主次地位是不一致的[10]。

由此可以推論,同一中醫證候,在亞健康人群和疾患群中亦應有不同表現,可能表現在某些癥狀體征的有或無、某個癥狀體征出現的頻次以及某個癥狀體征出現的嚴重程度上。這一觀點盡管有待今后研究中、大樣本數據的統計支持,但提示研究者應對亞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同一中醫證候有無表現差異給予重視。

參考文獻

[1] 黃啟福.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

[2] 王育學.亞健康狀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8.

[3]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1.

[4] 于春泉,王秀蓮,張伯禮,等.亞健康狀態常見證候特征的判別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5):129-131.

[5] 劉保延,何麗云,謝雁鳴,等.北京地區亞健康人群中醫基本證候特征的流行病學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2):131-136.

[6] 楊 平,肖 進,陳寶珍.醫學人文詞匯精解[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240.

[7] 師建梅,袁世宏,李俊蓮.亞健康的中醫自穩調控干預措施[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6):55-57.

[8] 嵇 波,陳家旭,魯兆麟.對逍遙散臨床應用的思考[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5):4-6.

亞健康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辯證;健康;亞健康;疾病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425-0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文明病的發生率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制約體質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已成為現代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文章從辯證的視野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亞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亞健康-疾病之間的轉換關系,對預防亞健康,提高機體健康水平,增強體適能提供理論參考。

一 亞健康

(一)亞健康狀態概念

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學者研究指出,人體除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簡稱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機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質的特殊狀態,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種患病的危險因素,但機體尚無器質性病變,但體力降低、反應能力下降、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和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等。亞健康狀態又稱為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潛病期等。

(二)亞健康狀態的表現

軀體亞健康狀態、心理亞健康狀態和人際交往亞健康狀態。軀體亞健康具體表現為軀體疲勞,如經常感到乏力、困倦、肌體酸痛、咽喉痛、低熱、無緣故的頭暈、耳鳴、目眩等;心理亞健康狀態最常見的癥狀是焦慮、主要表現為煩躁、易怒、睡眠障礙、進而出現心悸、不安、慌亂、手足無措等;人際交往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與他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加大,交往頻率下降,人際關系不穩定,常感到無望、空虛、自卑、自閉等感覺。

(一) 亞健康狀態的原因

由于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繁多的社會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于亢奮狀態,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的,受社會學、心理學、環境、生活方式和遺傳學因素影響。如長期的身心緊張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就會出現心理失衡,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內分泌混亂,正常功能失調,機體免疫能力下降,軀體出現疲勞感,食欲下降、睡眠質量不佳;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中,人體血液中氧濃度和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率都會下降,影響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現心情郁悶、煩躁以及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和多變性,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趨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質化,情感受挫的機會增多,對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獨感更加突出,缺少親密的社會關系和友誼,使人表現出無聊感、無助感、煩惱感等。

二 健康與亞健康狀態的轉化

(一)健康與亞健康的轉化

健康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一種生物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的科學觀念告訴我們,健康不僅是四肢健全、沒有疾病和不虛弱,健康更是一種身體、精神、行為和道德意識上適應的完美狀態。健康的機體處于相對穩定、平衡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簡稱穩態,包括機體內部的穩定(內環境的穩定)和機體與外界環境關系的穩定(機體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這種穩態是通過神經、內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調節機制使身體各系統、各器官、各組織細胞之間的活動相互協調得以維持的。穩態的維持為內環境的各種反應提供必要的理化條件,有利于機體內部各種酶促反應和生理功能正常進行,是體內各細胞、器官進行正常功能活動的基礎。身體健康的最重要標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體適能,良好的體適能有利于改善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緩機體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滿意度和社會適應能力,對社會技巧和認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良好的體適能還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強對緊急突發事件應變能力的重要物質基礎。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內分泌紊亂的癥狀。機體由健康機能朝向亞健康狀態發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各種潛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腦過度,身體的主要器官長期處于非正常負荷狀態,過度疲勞造成的精力、體力透支;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和激烈的競爭環境,造成過度緊張、壓力過大;飲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運動缺乏等造成機體能量過?;驙I養不良、機體功能和體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會變遷的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家庭觀念的更新變化,造成心理失衡,社會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識形態以及不良的社會習俗、人際關系的不和諧等,引起人體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精神狀態的發生、社會適應能力降低等,在這種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機體將朝向亞健康放慢發展。

(二)亞健康與疾病的轉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機體的穩態破壞和代謝、功能、結構的損傷。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并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癥狀、體征和行為的異常。疾病的發生模式通常表現為三種形式:第一階段是細胞功能障礙;第二階段是局部組織受損;第三階段是器官功能衰退。由亞健康狀態到疾病是身體自發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機體由癥狀演化為病狀,實質是機體內部沒有功能紊亂到內部器官系統的內分泌紊亂的一個過程。疾病中的代謝、功能、結構變化統稱為病理變化,身體機體良好的情況下,細胞功能正常,人體不會出現病癥,當身體處于病理變化中,細胞、器官開始出現故障,人體就會有頭暈、頭痛、身體不舒服等的病態感覺。

(三)健康-亞健康-疾病關系

健康-亞健康-疾病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連續的過程,亞健康狀態居中,其上游部分與健康狀態重疊,下游部分又與疾病相重疊,在重疊部分可能與健康或疾病狀態模糊而難以區分。健康-亞健康-疾病三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亞健康狀態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狀態發展,也可以向疾病狀態轉化。對于亞健康終究向那個方向轉化,取決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狀態的轉化時自發的過程,向健康狀態的轉化需要采取自覺的防范措施,加強自我保健。

參考文獻

亞健康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亞健康狀態;進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對于身體健康狀況日益關注。健康,已成為一大主干學科。近年來,亞健康一詞被提出,并日益深入人心。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Berkman率先提出人體除了健康狀態(第一狀態)和疾病狀態(第二狀態)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稱為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1]。亞健康狀態指人體在無器質性病變情況下所發生的一些功能性改變,大體上分為軀體性、心理性和人際交往性三種亞健康狀態。2003年10月美國M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十四大挑戰,其中有兩條就是專門針對亞健康狀態提出的。本文就近年來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我國古代醫家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未病”的概念。 “未病”是機體開始已有或無病理信息,未有任何臨床表現的狀態或不能明確診斷的一種狀態,是病象未充分顯露的隱潛階段。與現在亞健康狀態所指的非疾病、非健康狀態基本相似。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4年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與虛弱現象,還包括心理與社會上的完滿適應。根據這一定義,WHO的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屬于健康狀態者僅占5%,找醫生診病者約占20%,剩下的75%就屬于亞健康狀態。趙瑞芹等[1]提出,亞健康又稱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臨床前期。包括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何裕民等[2]則認為:亞健康包括三條:首先,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及可明確的精神心理障礙;其次,它可以涉及軀體上的不適(如虛弱、疲勞等)雖夠不上疾病,卻又偏離了健康的癥狀;再次它可涉及到精神心理上的不適以及社會生存意義上的適應不良。董玉整[3]認為:所謂亞健康,是指人們表現在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這一概念在國內的有關亞健康網站上被普遍采用。

綜合上述觀點,總的來說目前達成共識的一點是: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的一種中間狀態,持續3個月以上,經系統檢查未發病,而自己確實感覺到軀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從而呈現出活力、反應能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是人體多種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礎。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即輕度心身失調階段、潛臨床階段、前臨床階段。

2 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病學

有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成年人占25%~48%。目前國內學者十分熱衷于本課題,做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和調研,對不同區域,不同職業,不同階層都有所涉及,在較發達的城市從事腦力勞動人群發病率較高,在曹露[4]的十堰市119名腦力勞動者的亞健康問卷調查中亞健康的發生率達到了80.1%。而在不同的職業中,知識分子高達70%處于亞健康狀態。在部隊中,由于軍人職業特殊,體力負荷及心理負荷遠遠超出普通人水平。長期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突發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及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官兵中心理亞健康狀態較多,邊強[5]對某軍隊療養院接待的療養員322名進行問卷調查,亞健康的發生率為67.7%,而王?。?]采用對照亞健康狀態診斷標準對軍隊在職干部1325名進行調查,共有892名處于亞健康狀態,占67.32%。

3 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方法

3.1 癥狀標準診斷法

1988年美國CDC對亞健康狀態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制定了診斷標準[7]。1994進行了修訂[8]。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日本分別于1992年也制定了自己的關于CFS診斷標準。依據病人的自覺癥狀,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具體疾病的癥狀以及自己感覺不到或被忽略的狀態,對照上述標準診斷。

3.2 MDI健康評估法

是WHO用于對人類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依據被測者的實際檢測狀況逐項打分(采取百分制,滿分100分),進行綜合評價。其標準是:85分以上為健康狀態,70分以下為疾病狀態,70~85分為亞健康狀態。

3.3 問卷評定量表調查法

目前亞健康狀態的確定主要依據量表測量,有SCL-90(癥狀自評量表)、康奈爾醫學指數(CMI)、Delphi法評價。

4 亞健康狀態的檢測技術

近10年來,我國可評估人體多種狀態的檢測技術有了一定進展,有熱斷層掃描儀、超高倍顯微診斷儀(MDI)亞健康檢測法、人體功能代謝分析儀及清華多媒體顯微診斷儀(THMMDI)、量子亞健康檢測儀、福貝斯遠程健康監測系統(TDS)。

5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

亞健康由于其年齡、適應能力、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現各異,但一般均涉及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改變,這三方面互為因果。就身體要素而言,首先為疲勞,其次涉及虛弱,免疫失調,消化不良、頭昏,性功能低下的綜合狀態,再次僅表現為睡眠困難、肌肉酸痛、便秘等單一癥狀。心理方面表現為情緒低落、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焦慮煩躁、神經質等。社會適應方面表現為冷漠、無助、無望、孤獨、空虛,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際溝通、知識學習和創造性勞動等方面感到困惑、壓抑和郁悶。

6 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原因

關于亞健康原因與機制,學者們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有研究認為,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工作的壓力,職業的競爭以及繁多的信息刺激都是應激原(應激是一種非特異相當泛化的反應,其基本的反應是以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興奮為代表的神經內分泌反應),應激原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于興奮狀態,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功能失調,從而引起亞健康。如交感-腎上腺髓質的激活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激活都參與升高血壓,糖皮質激素的持續升高還引起代謝的改變,使血膽固醇升高,血管平滑肌細胞鈉水潴留,導致動脈硬化[9]。總之,人們認為導致亞健康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1)過度的疲勞造成精力體力透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酗酒等)。(2)社會的壓力環境以及人性的欲望和需求產生的壓力。(3)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導致維持生命的器官運行和新陳代謝等生物節律的紊亂。(4)環境污染的影響。這既有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失調而導致機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又有生活條件、環境污染和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所致。

7 亞健康狀態的防治

健康與疾病之間存在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即健康亞健康潛臨床前臨床疾病,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給予適當的干預和防治,就可以促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其措施有:(1)保持心理健康,正確對待壓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保持心理平衡。(2)健康的生活方式:①飲食結構造就健康:有研究證明,冠心病、某些類型的癌癥、三高癥、糖尿病都可以通過進食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得到緩解。多吃蔬菜水果,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合理攝入蛋白質,限制脂肪的攝入量。②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睡眠充足,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合理安排每日活動。(3)治療:亞健康的癥狀多種多樣,不固定,因此治療上缺乏針對性,將向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①心理治療如認知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②中西醫結合治療。③生物-物理治療: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音樂不僅僅是人類一種古老的表達方式,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因為他能平衡植物神經系統,使人平靜放松,強化人的免疫系統,提高抗病能力,緩解失眠,從而有益于患者恢復健康。

8 展望

亞健康的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亞健康的診斷標準不統一,亞健康的發生機制未得到確證,對于某些特殊領域的人群亞健康研究較少,如特殊兵種部隊的官兵的亞健康狀態,特別是核潛艇部隊,出海時間長,一次潛航時間長,艇內空間狹小,環境密閉,噪聲大,高溫高濕,生活環境惡劣,加之海上形勢復雜多變,對艇員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有極高的要求,航行中一旦出現生理、心理不健康問題,對核潛艇執行重大任務將有極大的威脅性。因此制定統一的診斷標準,深化亞健康病因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采取有效地預防和確立科學的治療,完善特殊領域亞健康人群的研究都是下一步亞健康研究的重點。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該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確認識健康的內涵,干預亞健康狀態,降低發病率將成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趙瑞芹,宋振峰. 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 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10-13.

2 何裕民,沈紅藝,倪紅梅,等. 亞健康的范疇研究. 醫學與哲學,2008,29(1):2-4.

3 董玉整. 亞健康初探. 廣州醫學院學報,1998,26(3):77-78.

4 曹露. 十堰市部分人群亞健康狀況問卷調查. 中國誤診醫學雜志,2008,8(14):3526-3527.

5 邊強. 軍隊療養員亞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4):2514-2515.

6 王俊. 在職干部亞健康狀態海濱綜合療養的療效觀察. 醫技與臨床,2008,24(14):151-152.

7 Holmes GP, Kaplan JE, Gant NM, et al.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working case definition .AnnIntern Med, 1988,108:387-389.

亞健康概念范文第5篇

1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又稱次健康狀態或第三狀態,即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2]。包括無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感覺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它本身擁有廣泛的內涵,是人們在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狀態及其體驗[3]。

2形成亞健康狀態的因素及老干部的臨床特點

亞健康狀態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因素都有特定內容并相互關聯。其中主要為以下幾點。

2.1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飲酒對機體的慢性損害。勞逸過度、娛樂過度、緊張、睡眠不足、經常睡懶覺引起機體代謝紊亂。飲食不規律、營養不合理、吸收失控,給健康造成潛在危害。老年療養員多為剛退休的部隊老首長,生活狀態的突然改變使其容易養成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如有的老干部沉迷于麻將、打牌、電視等以打發單調閑散的生活,睡眠不足導致精神疲勞,從而導致身心疾病。

2.2環境社會的變化與心理因素退休老年療養員多經歷周圍環境和家庭狀態等方面的變化,日常生活環境從繁忙的工作崗位轉移到了單調的家庭生活,這些變化均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其產生孤獨和寂寞感,導致焦慮、抑郁、淡漠、孤獨等不良心理,出現失眠、情緒暴躁或低沉、食欲下降等表現,嚴重時可引起某些身心疾病。

2.3生物學因素亞健康狀態的發生還與個體的遺傳因素以及個性特征有關。Buchwald等人通過對146名女性雙胞胎的研究認為,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確實具有家族聚集性[4]。美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確認,A型行為個性特征的人易發生亞健康狀態并進一步發展為冠心病,而長期的抑郁、低沉和悲哀,可明顯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導致亞健康狀態[5]。

3老年療養員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與保健

3.1加強對老干部關于亞健康狀態知識的宣教工作 在日常療養工作中開展關于亞健康狀態的知識講座,增強老干部療養員的自我保健意識,分析可能導致亞健康狀態的因素,加強認識有助于自我審視,可及早發現自我可能存在的亞健康狀態。

3.2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加強身體保健在對亞健康已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展開有針對性的自我調節,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起居有規律,戒煙、不酗酒,適當運動,開展晨練、飯后散步等適于老年人的活動,控制體重,不暴飲暴食,保障睡眠時間。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安排適合自身的鍛煉方法,適量的體育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登山以及太極拳等,可以舒筋活血,調節精神,改善機體功能,消除亞健康[6]。

3.3保證全面合理的膳食膳食合理是指每天的膳食必須保證營養均衡,糖、蛋白質、脂類、礦物質、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都不能少,同時也不能營養過剩,否則都可出現“亞健康”狀態。脂肪類食物不可不食,也不可多食。缺乏脂類影響大腦的正常思維;多食則使人精神不振,累積而發胖。維生素作用巨大,不可缺乏,若專項補充時也不要過量。維生素A對預防眼肌疲勞,視力下降,視力減弱有一定效果,可通過多食魚肉、豬肝、韭菜、鰻魚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來補充。日曬機會少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D,需多吃海魚、雞肝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心理壓力大時,消耗的維生素C顯著增加,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應盡可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為了避免上火、發怒、爭吵等情緒激動,有意識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魚干、骨頭湯等含鈣食品。這是因為鈣有鎮靜作用,對調理生活很重要。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后,體內乳酸、丙酮就會積多,體液呈偏酸性,可使人疲勞,可多吃些堿性食物(西瓜、桃、荔枝、哈密瓜、櫻桃、草莓等植物性食物)調節體液的酸堿平衡,抵抗疲勞[7]。

3.4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問題在誘發亞健康狀態的因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的調節、減輕心理壓力對避免或解決亞健康問題的作用不可或缺。老年療養員應學會自我調節[8]:注意培養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保持樂觀的心境,不要事事苛求完美,性情豁達,知足常樂。制定適合自己的生活目標,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積極而適量的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學會傾訴,遇到煩心事時,找朋友、子女傾訴,以排解心中不快,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與子女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不要用傳統思想約束他們。

參考文獻

1鄭曉邊.心理變態與健康[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33-234

2張路星,朱耀平.解讀亞健康[J].湖北體育科技,2005,24(4):457-460

3趙瑞芹,宋振峰.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70-71

4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S,et al.Atwinstudy of chr-onicfatigue [J].PsychosomMed,2001,63(3):936-943

5HashimotoN,KuraishiY.Yokoes T,et al.Chronicfatigue syn-drome-51cases in thejike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J].NipponRinsho,1992,50(11):2653-2664

6李豐祥,樊成濤.“亞健康”與傳統體育保健.山東體育科技,1997,19(3):161-162

7郗娟妮,喬宗林.景觀療法在保健療養中的作用.中國療養醫學,2003,12(4):243-244

相關期刊更多

科學之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小雪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黑龍江省委

湖北造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北省輕工業管理辦公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屏边| 泾川县| 炉霍县| 东源县| 沐川县| 宁波市| 武强县| 两当县| 太湖县| 蓬安县| 会东县| 平利县| 临猗县| 南昌县| 秭归县| 广安市| 台中市| 深州市| 海宁市| 庆元县| 弋阳县| 博兴县| 梧州市| 曲靖市| 湛江市| 澄迈县| 新余市| 建德市| 成安县| 丰台区| 且末县| 甘德县| 安庆市| 黄大仙区| 永登县| 金塔县| 中牟县| 莱阳市| 浑源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