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亞健康的認識

亞健康的認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亞健康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亞健康的認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亞健康;生活方式干預;高血壓前期;體重指數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在校大學生中的“亞健康”人群在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亞健康都有所表現。生活方式干預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體和心理健康的行為和習慣[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發生和預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將導致并促進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討對軀體亞健康、處于高血壓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學生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大連海洋大學在校大學生的體檢結果,從中篩選出高血壓前期[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在(120~139) mm Hg/(80~89) mm Hg之間(1mm Hg=0.133kPa)]、超重[25

1.2 方法

對上述處于高血壓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體育運動、平衡飲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預。一年后再進行血壓及體重指數的測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學生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及講座。內容有行為、環境與健康;運動與健康;合理營養與均衡膳食;大學生常見疾病的預防;珍惜生命。

體育運動:運動干預包括每周一次體育課(2 h)、有氧運動項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 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 min)。

平衡飲食:在滿足身體生長發育,適應學習、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覺限制動物性食物、糖、鹽的攝入量。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同一對象進行受干預前后配對t 檢驗。所有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干預前后健康知識健康意識的改變

通過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預,50名大學生對亞健康狀態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對健康與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識、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預前后血壓及體重指數的變化

對50名大學生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總有效率為92%。與干預前相比50名大學生收縮壓/舒張壓平均下降了8.4 mm Hg/4.7mm Hg(P < 0.01),體重指數平均下降了4.1,與干預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01),見表1。

表1 高血壓前期并超重大學生生活方式干預前后血壓及體重指數情況的比較(x±s)

3 討論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健康教育,學生健康觀念轉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內因起主導作用,這是生活方式干預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開設“大學生健康與安全教育”課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學生的健康與安全知識,希望他們學會關愛自我、珍惜生命,增強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意識和能力。本文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通過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確了亞健康狀態對身體的危害,主動自覺的參加運動,改掉不良生活習慣,使身體狀況有了明顯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梢?,健康教育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3.2體重對血壓的影響

本文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減輕體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量來實現。結果是在其體重下降的同時,其血壓也有下降。超重與肥胖可能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及較高水平血壓的維持、尤其是頑固性高血壓的形成相關,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體重指數作為臨床評價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的指標,具有一定的價值[4]。因此,減輕體重是降低血壓的有效途徑。JNC7報告認為,體重每減少10 kg可使血壓下降5 ~20 mm Hg;體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險可減少40%[5]。

3.3體育鍛煉對血壓的影響

要求50名受干預的大學生有規律地按計劃參加體育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有氧運動增加氧的最大攝取量,減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體重。JNC7報告認為,每天有氧運動半小時,每周可使血壓下降4~9 mm Hg,每周散步60~90min可減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飲食對血壓的影響

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在一年的時間內按平衡飲食計劃,堅持日常飲食中所含營養素的科學組合,供給的熱量合適、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則,其血壓均有所下降。這樣的飲食安排基本上與JNC7提出的飲食計劃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相符合。該計劃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膽固醇、鉀和鈣的飲食可使血壓下降8 ~14 mm Hg[5]。

3.5鹽的攝入量對血壓的影響

JNC7提倡限鈉100mmol/d(2.4g/d)相當于氯化鈉6g/d,可使血壓下降2~8 mm Hg[5]。許多人群的研究結果顯示,鈉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呈顯著正相關,“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結果也表明,膳食中鹽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呈正相關。與每日鹽攝入量

綜上所述,WHO等國際權威機構以及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均證明,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地緩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態[7,8],本文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本文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血壓和體重指數明顯下降的為46人,總有效率為92%。尚有4名大學生血壓和體重指數無明顯改變。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統地接受干預,所以沒能達到預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學生中除了軀體亞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亞健康問題。形成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成熟的思想觀念、不科學的飲食、不良的起居生活習慣及缺乏體育鍛煉[9]。要全方位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由醫療保健、體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門聯手制定全面的干預方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0]。

[參考文獻]

[1] 吳麗萍,李亞潔. 行為轉變理論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預中的應用進展[J]. 護理學報, 2009,16(8A):12-1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report of a joint WHO/ FAO expert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03,916:141-149.

[3] 趙光珍,王太海. 大學生健康與安全教育[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緒論1-14.

[4] 李琛,謝江柳,張紅霞,等. 體重指數與血壓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13): 63-64.

[5] Aram V,Chobanian,George L,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 JNC7, 2003, 1216-1217.

[6] 朱鼎良. 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J]. 內科理論與實踐, 2009, 4(6): 445-447.

[7] 林華, 吳秋華, 柳劍,等. 生活方式干預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08, 2(2):95-98.

[8] 翁黎剛. 健康行為干預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改善效果觀察[J]. 醫學信息,2011,24(8):4965.

[9] 張念坤. 高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成因與干預措施[J]. 價值工程,2011,30(35):241-242.

亞健康的認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社區 高血壓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61

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社區護理的主要對象[1]。社區是居民特別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動場所,是居民健康和疾病的重要背景。

資料與方法

對城區各個醫院確診有高血壓病的病人發放“俱樂部會員證”,告知俱樂部開展的各項活動,歡迎高血壓高危人群、病人家屬及社區居民參加。

方法:①組建高血壓病友俱樂部: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血壓監測的指導、用藥的指導、飲食的指導、運動的指導、心理護理等;②活動形式:講座、錄像、宣傳欄、圖書資料、宣傳手冊、個別咨詢指導;③健康教育內容的實施:血壓監測的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用藥指導。服藥時告知患者及家屬容易走進的誤區(血壓上升則服藥,血壓正常就隨心所欲地停藥或擅自加減藥物劑量,更改藥物等)。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根據藥物類型和劑型選擇合理的服藥時間。如短效降壓藥每日3次,第1次服藥時間[1]應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最后一次應在下午6:00之前,也就是在血壓高峰出現前30~60分鐘給藥效果最好。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時服用降壓藥。長效控、緩釋制劑每日只服用1次,應清晨醒后即服用。這種服用方法對防止上午血壓升高有重要意義,既能使白晝的血壓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間的血壓過度下降,起到穩定24小時血壓的目的。

討 論

通過組建社區高血壓病友俱樂部,采取多種活動形式,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壓病人的從醫行為。從醫行為是指病人就醫后其行為與醫囑的符合程度,為遵從醫囑的行為活動[2]。高血壓病人對醫囑依從性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目前疾病的治療和轉歸。通過一系列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壓病人做到定期復查、按時服藥、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減輕體重、情緒穩定、監測血壓和脈搏、如有不適及時就醫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使血壓維持在穩定狀態,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心、腦、腎、眼等并發癥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通過建立社區高血壓病友俱樂部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壓病人的服藥依從性。由于高血壓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有的病人害怕藥物的不良反應,就自行減量或停藥,造成血壓反跳,病情反復,甚至引起心腦血管的嚴重并發癥[3]。通過多種活動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強知識宣教,提高病人對高血壓危險因素、并發癥、預后和規則藥物治療的重要意義等相關知識的認識,幫助樹立正確的健康信念,促進高血壓的有效控制。

通過組建高血壓病友俱樂部實施健康教育改變了病人和社區居民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高血壓病除與年齡、遺傳等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有關。針對高血壓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可以通過改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進行預防,即使發病也可以使血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狀態。通過講座、錄像、宣傳欄、資料手冊、咨詢等方式,讓病人、高危人群、社區居民明確引起血壓升高的危險因素,從而針對肥胖、攝鹽過多、缺乏體力勞動、吸煙飲酒、心理壓力過大等危險因素,進行減重、運動、合理飲食、戒煙限酒等相應的干預措施,改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有效維持血壓穩定,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高血壓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李芳,李雅蘭,李瓊,等.原發性高血壓社區護理的研討.當代護士,2001,2(2):35-36.

亞健康的認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精神衛生;職業衛生;人格;回歸分析;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和人格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部分針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報告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為嚴峻,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種工作壓力、人際與家庭關系和物質環境,同時也有教師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會角色沖突等[1-3]。本研究通過分層隨機取樣,在貴州省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獲取代表性樣本,研究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職業壓力、人格特征的關系,為開展少數民族教師的心理干預工作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貴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東南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為取樣范圍,每個州隨機抽取小學、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由各學校教務處負責召集教師,從每所學校抽取20~50名教師進行測試。共發放測試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542份,有效率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學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寫;農村105人,城鎮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漢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齡(32±8)歲,平均教齡(10±8.5)a。

1.2 工具

1.2.1 癥狀自評量表(SCL-90)[4] 共有9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分別表示沒有、輕度、中度、偏重、嚴重。該量表在國內外被廣泛使用,主要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8。

1.2.2 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問卷[5] 采用朱從書等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問卷。該問卷共46個項目6個維度:考試壓力、學生因素、自我發展需要、家庭人際、工作負荷、職業期望。本研究根據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和部分教師的訪談,對問卷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問卷共42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1~5級評分制,分別表示沒有壓力、有點壓力、一般、壓力較大、壓力很大。依據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因素分析,得到學生因素、考試壓力、職業發展、工作負荷、家庭人際關系、組織與社會氛圍等6個因素。修訂后該問卷總體和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6] 采用龔耀先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該量表共包括88個項目,由精神質(P)、內外向(E)、神經質(N)、掩飾性(L)4個分量表組成,每一題都有“是”和“否”2個答案,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該量表在國內使用比較廣泛。

1.3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中小學教師心理衛生問題 教師SCL-90總均分為(1.87±0.59)。以3分作為臨界值,考察被試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為陽性的情況,結果發現,各因子陽性檢出率從高到低分別為強迫癥狀(8.7%)、軀體化(8.1%)、抑郁(7.6%)、人際關系敏感(6.6%)、偏執(5.9%)、敵對(5.9%)、焦慮(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衛生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6.6%。

由表1可見,不同性別中小學教師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不同教學階段中小學教師SCL-90得分和總均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SCL-90存在一定差異,城市教師得分普遍低于農村和城鎮教師,除偏執外,其余各因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學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異,漢族教師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師,但只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和總均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中小學教師EPQ得分情況 見表2。

2.3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與職業壓力、人格特征的關系 表3顯示,職業壓力中的P,N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P值均

2.4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問卷和艾森克人格問卷評分為自變量,以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總均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型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因素,家庭人際關系,職業發展,P,N,E等6個因素進入回歸方程,可以預測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貴州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較差,心理衛生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6.6%。這一結果與國內同類研究結論[7-10]比較一致。提示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予以特別關注。

以往有研究認為,不同教學階段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高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類似結論,其原因可能和取樣對象有關:本研究在取樣時,高三年級和初三年級已經放假,調查對象是一年級和二年級教師。由于中學一、二年級教師沒有學生升學壓力,無形中降低了教師工作的難度和出現較重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學教師和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漢族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少數民族教師,特別是侗族、土家族等當地少數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數較少的民族教師??赡芘c少數民族教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有關。民族研究學者在有關民族認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發現,具有消極民族認同感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較差[12]。當前我國西部地區正處于大開發的社會背景中,少數民族教師面臨著民族文化重組和文化認同的多重問題,在此情景下能否構建積極的民族認同感,將會影響到少數民族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提示在開展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從少數民族教師的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著手,培養少數民族教師積極的認同感,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貴州民族地區中小學城市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優于城鎮和農村教師,與國內已有研究結論比較一致。貴州省地處山區農村和城鎮交通和信息比較閉塞,生活環境比較單調,除工作、學習任務以外,還有農田里的繁重勞動;經濟負擔相對較重,醫療衛生體系不健全;評職稱、晉級、調資和調崗相對困難,這些因素都在困擾著農村和城鎮教師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職業壓力對心理健康有較大的影響。在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中,學生因素、考試壓力、職業發展、工作負荷、家庭人際關系和組織與社會氛圍與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間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學生因素、職業發展和家庭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回歸效應,可以正向預測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與已有的研究結果[13-14]一致。一般認為,教師職業壓力是產生職業倦怠的直接原因,職業壓力越大,教師出現倦怠的程度就越嚴重[15];而倦怠會嚴重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開展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從教師的人際關系、職業發展等方面著手,改善中小學教師競爭過度、互不信任、缺乏發展的職業環境,創設輕松和諧、樂于進取、相互關愛的工作氛圍。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樣數量和取樣區域局限以及樣本有效回收率較低的問題,故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驗證。

4 參考文獻

[1] 廖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影響因子的研究.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5):24-27.

[3] 郭成,陰山燕,張冀.中國近二十年來教師人格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5,28(4):937-940.

[4] 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5] 朱從書,申繼亮,劉加霞.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研究.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3):50-54.

[6] 龔耀先.修訂艾森克人格特征問卷手冊.長沙:湖南醫學院出版社,1986:1-41.

[7] 劉艷.大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24(3):37-42.

[9] 楊建華,邊玉芳,蔣蕓.杭州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綿.遼寧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檢測報告.遼寧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身心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74-175.

[12]王亞鵬.少數民族認同研究的現狀.心理科學進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影響因子的研究.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5):24-27.

[14]鄧為國,潘孝富,赫紅英.學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27(6):78-81.

[15]劉曉明.職業壓力、教學效能感與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20(2):56-61.

亞健康的認識范文第4篇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的方法,選擇廣州某區基層鎮級8間醫院護理人員236人。沒有年齡限制,女性。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基本信息+亞健康的基本知識+如何應對亞健康)對護理人員發放問卷,并且調查人員當面講解問卷中的各項問題和填表要求后,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擬調查人員300人,實調查290人,發放問卷290份,實收回問卷260份,有效問卷236份。

1.3評價標準

本次研究將護理人員對亞健康的認知情況分為三個等級:“僅聽說過”定義為聽說過亞健康這一詞,但對定義模糊,對如何處理亞健康問題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初步認識”定義為知道亞健康的定義,對亞健康概念、應對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只是粗略的認識,不全面;“深入了解”定義為對亞健康這一詞的定義清楚,了解亞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的一種健康低質量狀態,并能熟練掌握病人亞健康的應對方法。

2結果

236名護理人員中對亞健康僅聽說過的有17人,占7.21%;有初步認識的有196名,占83.05%;對亞健康有深入認識的23名,占9.75%。

3討論

本次調查研究顯示:護理人員對亞健康有初步認識的占大多數,為83.05%,然而對亞健康有深入認識的僅占9.75%,7.21%的護理人員對亞健康僅聽說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①可能是護理人員參加工作后,沒有認真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沒有與醫學發展步調保持一致;②是鎮級基層醫院仍有相當部分年齡較大護士為無專業護理學歷人員,或者是后來參加成人護理專業學習人員,學習強度不夠。③是與鎮級基層醫院基礎相對較差,沒有認真開展繼續教育有關。護理人員對亞健康的認知情況普遍較差,建議衛生部門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護理人員對亞健康和健康的認知情況,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健康知識來促進護理人員健康教育工作。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開展一些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識對護理人員的健康受益更大,做講座不僅可以增加護理人員健康知識儲備,更是給護理人員一個警醒,提醒護理人員首先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識。②提高基層醫院護士亞健康基礎知識。目前國內的各大護理院校教育中對亞健康知識相關教育很多,但護理人員在工作后較少有機會參加亞健康方面的培訓。因此,為了盡快提高基層醫院護士的亞健康知識水平,各級護理學會應為基層醫院護士提供系統的亞健康知識教育課程,醫院護理部要鼓勵護士參與各種形式的有針對性的亞健康學術講座等,帶動護士對亞健康知識和管理技巧的掌握,并為護理專業學生增設必修或選修亞健康課程。③護士需積極參與對病人的亞健康管理。大部分護士認為評估和診斷患者的亞健康主要是醫生的職責。亞健康管理是一個持續質量改進的過程,需要多學科的協作。在臨床工作中護士接觸患者的機會很多,護士能及時發現患者除現癥外其它方面的亞健康,但是要充分發揮護士在亞健康處理中的作用,只有給她們提供更多的參加“亞健康”學習的機會,才能提高她們亞健康的知識水平,更好地對群眾開展健康教育。④規范亞健康患者的管理處理實踐。制定標準化、正規化、系統化的亞健康實踐工作指引,為提高護士對亞健康患者的評估能力,并建立亞健康的監督和評價體系,加強對亞健康的監督與指導。努力培養亞健康??谱o士,促進亞健康??频陌l展,提高亞健康管理水平,從而有效改善亞健康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基層醫院護士進行亞健康認知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護士缺乏深入了解亞健康相關知識,在日常的整體護理工作進行的健康教育欠缺實質效果,僅停留在對亞健康知識初步了解,無法正確及時地對亞健康患者進行亞健康教育。

4結語

亞健康的認識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幾年關于亞健康的一些文獻資料,提出對亞健康概念、癥狀、根源、嚴重性的一些認識,以及當代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的現狀,探討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必要性。

關鍵詞:亞健康;大學生;體育鍛煉;改善

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亞健康”像鐘擺,是擺向“健康”還是擺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擺了;還有的說“亞健康”有點像“比薩斜塔”,看上去是斜的,雖然沒有倒塌,但隨時會有倒塌的危險。

1.亞健康

1.1 亞健康的概念

“亞健康”是現代社會出現的一個新的醫學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醫學界對健康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今社會有一支龐大的人群,身體有種種不適,而到醫院檢查又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醫生也沒有更好地辦法來治療,這種狀態被稱為“亞健康”狀態?!皝喗】怠睜顟B指的是人體處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癥、次健康狀態、灰色狀態、潛病狀態。亞健康狀態雖然沒有發生器質性病變,但功能性已改變,有可能發展為病癥。為區別于“第一狀態”――健康和“第二狀態”――疾病,人們把“亞健康”狀態稱之為“第三狀態”。

1.2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心慌氣短、心煩意亂、夜里多夢、睡眠質量不高;面色憔悴,雙目無光澤,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齊、甲面白點;手心熱、口干、全身倦怠無力,經常自汗、盜汗;突然感到視力下降,伴有目漲、頭疼、頭暈;食欲不振,情緒不穩定、易怒,情緒低落,猶豫不決;記憶力減退、焦慮,精神不振;注意力難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 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用腦過度,心理壓力增大,現代人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都是亞健康產生的原因;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工業的進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間隨著人口、車輛的增多而相對狹小,噪音的增加對人體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很多影響,使人心情郁悶煩躁;另外人體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學的體育鍛煉都是導致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1.4 亞健康的嚴重性

亞健康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1/3以上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年齡大多在20-45歲之間。亞健康人群遍布社會的各個階層,老人、孩子、高校學生……

城市老人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

高校學生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無精打采、兩目干澀、食欲不振、抑郁寡歡、睡眠障礙、人際關系緊張、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發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動。

2 亞健康現狀

2.1 高校學生亞健康的類型

根據《中國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聯合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將高校學生亞健康狀況分為四大類:軀體性亞健康(腰酸背痛、體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亞健康(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焦慮不安等),思想亞健康(無責任感、情緒對立等),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空虛無助、孤獨冷漠等)。

2.2 高校學生亞健康現狀

經調查發現,各地的高校學生亞健康發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發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與診斷標準、地區差異和生活習慣等方面有關。

2.3 體育鍛煉對高校學生亞健康狀況的影響

有數據顯示,隨著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的增加,其亞健康狀態越不明顯。同時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都對減少亞健康狀態有積極作用,也就是說體育鍛煉的各個因素均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減少亞健康狀態的發生。通過比較不同運動量的高校學生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發現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率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而減少。

3 體育鍛煉對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態的作用

3.1 亞健康的治療手段

亞健康的治療不能僅僅依賴醫療手段,可以從矯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調節水平方面入手。體育鍛煉通過科學的身體活動形式給予人體器官、系統一種良性的刺激,可以促進身體結構形態、生理機能等方面發生適應性反應和變化,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亞健康的運動療法指的是通過體育鍛煉的方法來防止和治療人們的亞健康狀態。

3.2 體育鍛煉與亞健康

有學者認為,鍛煉可以控制體質量,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減低緊張和抑郁,獲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會交往。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體育活動中可以恢復動物天性,抵御各種異化機能,消除文明力量對自己的摧殘。從生理學角度提高身體素質;流行病學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態學角度提高人體適應能力;心理上克服緊張、焦躁和不安;社會學角度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哲學角度做到返璞歸真。

3.3 體育鍛煉與高校學生亞健康

體育鍛煉在預防和改善大學生亞健康狀態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體育鍛煉,首先,可以改善機體健康狀況。長期的體育鍛煉可以避免機體發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個的發生,還可以提高健康狀況。其次,可以培養高校學生樂觀、積極開朗的心態。在各種體育項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過程或是與對手斗智斗勇拼搏的過程中,逐漸增強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養高尚的情操與堅強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有利于鍛煉個人堅持實現目標、勇于克服困難、吃苦耐勞、戰勝自我的品質。第四,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體育運動可以協調人際關系,提高高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親近感,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二極體榮譽感,還能磨練學生的個人品質。最后,體育鍛煉可以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體育鍛煉有助于大腦恢復正常功能,加強神經系統對全身各部分的調節,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悅,是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的良藥。

4 結論與建議

4.1 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的最佳手段

運動不僅能增強人體器官的生理機能,還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亞健康狀態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狀態,有可能向第二狀態-生病發展,也可以通過治療發展成為第一狀態-健康。因此,體育鍛煉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議高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重視體育課堂,同時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

4.2 提高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加強健康知識教育,使學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義。

4.3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平時多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4.4 培養學生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開展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使學生生活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

參考文獻:

[1]吳潔,梁磊 . 亞健康成因分析及預防[J] .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

[2]張路星,朱耀平 . 解讀亞健康[J] . 湖北體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 . 城市運動與不運動老人亞健康狀況[J] .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

[4]孟軍堂 . “亞健康”與體育鍛煉[J] . 太原科技,2004,2

相關期刊更多

科學之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小雪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黑龍江省委

湖北造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北省輕工業管理辦公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淮北市| 高要市| 增城市| 阜新市| 西和县| 翁牛特旗| 长葛市| 沾益县| 峨眉山市| 密云县| 永年县| 溧阳市| 上高县| 莱西市| 南平市| 周宁县| 上蔡县| 宁都县| 图片| 屏东县| 九龙县| 琼海市| 兴国县| 邯郸县| 确山县| 马边| 资兴市| 宿松县| 九寨沟县| 广丰县| 华阴市| 抚顺市| 延长县| 富锦市| 财经| 靖远县| 临高县| 霸州市| 通江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