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化漁業

現代化漁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化漁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化漁業

現代化漁業范文第1篇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是黨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是推進“三化同步”的緊迫任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漁業大市,漁業總產量已連續10多年居全省首位,現代高效漁業規模全省第一,漁業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骨干項目。“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實現小康并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也是推進我市現代漁業跨域發展的重要時期,實施漁業現代化工程意義重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漁業現代化工程的重要性,緊緊圍繞目標任務,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升漁業發展質量,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漁村繁榮和漁區和諧穩定,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實現小康目標作出貢獻。

二、實施漁業現代化工程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生態、高效、品牌”三個理念,突出“質量、安全、效益”三個重點,確立“合作、開拓、創新”三個方向,按照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生產方式產業化、生產手段信息化、從業人員知識化和漁業發展可持續化的“六化”標準,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的要求,依據省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定量測算結果,結合我市漁業發展實際,我市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具體實現目標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2015年全市漁業增加值達到135億元,高效設施漁業面積比重達20%,高標準魚池比重60%,漁業綜合機械化水平80%,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7%,漁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73%,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70%,農民人均漁業純收入810元。漁業產出效益、科技進步、產業經營、設施裝備、生態環境和支持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建立漁業現代化體系,有條件的縣(市)率先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

第二階段,到2017年全市漁業增加值達到170億元,高效設施漁業面積比重25%,高標準魚池比重67%,漁業綜合機械化水平86%,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漁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80%,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81%,農民人均漁業純收入1000元,全市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

三、實施漁業現代化工程的主要內容

(一)加快推進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建設。

在高效設施漁業建設上,繼續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廣高效健康養殖模式,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在鞏固提高異育銀鯽、中華絨螯蟹、南美白對蝦等三大主導產業的同時,重點發展條斑紫菜和克氏原螯蝦產業,加快發展斑點叉尾鮰、黃顙魚、鰻魚、灘涂貝類等名特優養殖品種,使其迅速形成規模和特色,提升漁業的集約化水平和產出效益。到2017年,全市要培植2-3個產值過50億元的主導產業和4-5個產值過10億元的主導產業,建成高效漁業面積200萬畝,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設施漁業基地50萬畝以上,占比達到25%。

在水產品加工流通領域,積極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從發展特色產品入手,逐步建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形成以基地帶市場,市場帶養殖戶的有機結合。組織實施集團戰略,引導龍頭企業集聚發展,創新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組建行業主導型、企業主導型、產品主導型等大型企業集團。在現有基礎上,全市要培植10家省級龍頭企業和2-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要超現有基礎的2倍。努力擴大加工領域,激勵和幫助有條件的加工企業積極開展魚、蝦、蟹、貝類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加快開發即食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提升水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著力推動我市水產加工業向科技型、工業化、高端化方向轉變。加快推動依托漁港的專業市場、依托生產基地的特色市場和城市綜合批發市場建設,培植1-2個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水產品專業市場;鼓勵發展連鎖、配送、專賣、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業態,力爭使我市水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提高到80%以上。

在質量漁業建設上,全面建立養殖日記制度,抓好投入品的督查管理,實行定時定點監測監控,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市級水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縣級檢測站和水產品批發市場與大型農貿市場速測點三級質檢體系建設,切實抓好養殖、加工、運輸、銷售各個環節質量監控。加快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和“三品”建設,到2017年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基本實現全覆蓋。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在規模加工企業中全面推行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ISO14000系列管理標準和HACCP管理模式,盡快與國際接軌。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加大創牌爭優力度,使水產品品牌化,品牌產品超市化,超市產品綠色化,努力提高我市水產品的知名度、覆蓋面和競爭力。

在休閑漁業建設上,充分利用我市西部蕩灘和灘涂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選擇靠近大、中城鎮,交通方便的池塘,或在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蕩灘、河汊、港口、灘涂和沙洲上,建設、沿通榆河、沿湖蕩三條以傳播漁文化為主的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休閑觀光線。在發展形式上,打破單一產品、單一格局,發展集觀賞、垂釣、觀光、飲食、娛樂于一體的高層次休閑漁業。

(二)突出推動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1.建立現代漁業產業技術體系。根據我市今后一段時期的切實需要,實施重點科技創新計劃,圍繞養殖容量與水產增養殖、設施化漁業與集約化漁業等重點領域開展自主創新;圍繞小龍蝦生態養殖與加工、黃顙魚育苗與養殖、河蟹生態育苗與養殖、灘涂貝類增養殖等我市的優勢水產品進行技術集成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聯合,在貝類、蟹類深加工和水產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及生物醫藥上協作攻關;加強科技合作,積極開展生物防病、環保型飼料、安全漁藥、循環水養殖、海洋牧場、淺海養殖、節能減排等技術研發和先進技術成果消化、吸收再創新。到2017年科技進步貢獻率要達到70%以上。

2.構建現代漁業科技創新平臺。強化與名牌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點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科技成果與生產銜接搭建平臺。支持省級科研單位在我市建立海洋與漁業科研基地,加快推進海洋與漁業研發中心、漁業科技示范區、漁業科技大聯盟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等建設;在現有基礎上,再新建2個研發中心,15個新型現代漁業科技示范區,30個科技成轉化平臺,增強漁業科技創新能力。

3.提升先進漁業技術應用水平。積極實施現代良種覆蓋工程,建設完善省、市、縣級良種場、規模苗種場,配套提高苗種生產基地規模,保證養殖業對優良苗種的需要,實現主導養殖品種純良化。大力實施“三新”推廣工程,通過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送科技下鄉活動等,推動技術人員與養殖戶直接對接,加快集約化養殖技術、立體套(混、輪)養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病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加速推進成果轉化,引導科技成果持有單位,通過創辦企業,自行轉化科技成果;扶持科研部門帶課題進入企業,解決企業的生產技術關鍵,直接轉化成果;鼓勵科技人員帶成果、帶技術下鄉創業,實施成果轉化。每年推廣應用先進科技成果1-2項,推廣漁業實用技術5-10項。

4.加快現代漁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加大現代漁業人才培訓力度,2017年前,培訓現代漁業技術推廣人員1000人,培訓龍頭企業負責人、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村經紀人等專門人才1萬人,持證現代職業漁民達到6萬人,提高專業素質,壯大人才隊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織基層漁業骨干人才進院校培訓深造,提高創新能力和推廣水平;鼓勵技術推廣機構、大專院校畢業生、水產專家等,通過技術承包、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方式創新創業,提高技術水平。

(三)切實加強漁業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1.加快魚池改造步伐。組織實施百萬畝標準化魚池改造工程,加快魚池淺水改深水、土坡改硬坡、分散改連片的標準化改造步伐。加強養殖集中區域中小河流的治理,開展連片養殖區域主進排水干渠疏浚整治,配套完善中、小型進水泵站及養殖用各類閘、涵、洞等,建立養殖區基礎設施養護管理的長態機制。到2017年,全市新、改建高標準魚池120萬畝,高標準魚池面積要達到養殖總面積的2/3以上。

2.提高漁業裝備水平。全面推廣“雙機一餌”等魚池配套,完善提高養殖區域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推進設施漁業建設,大力推廣養殖用水循環利用、微孔增氧等先進設備,提高健康養殖水平;積極推廣鋼架大棚、日光溫室、智能化管理等現代漁業設施,開展多茬養殖。加快現代規模漁業基地建設,配套建設進排水、環境控制、餌料投喂、疫病防治等機械化自動化設施設備,提高生產能力。加快建設鮮活水產品運輸冷鏈,促進水產品流通銷售。到2017年全市漁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以上。

3.加快五大漁港建設。繼續配套完善好黃沙港國家中心漁港,加快建設東臺弶港、大豐斗龍港、響水和翻身河港等4個一級漁港,完成碼頭工程、核心區開發工程,完善配套設施。到2017年,力爭在我市建成5個國家級漁港,同時依托港口建設,加快加工集中區和聚散結合的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通過以漁興港、港城聯動戰略,建成五個特色漁港城鎮。

(四)積極推動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建立健全漁技推廣服務體系。配套完善10個市、縣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加快知識更新,提高服務水平,切實履行技術推廣、病害防治、防疫檢疫和水產品質量檢測監管職能;重點建設30-40個區域性鄉鎮漁業技術指導站,加強人員培訓,配備必要設施,改善工作條件,增強基層漁經服務;培育、扶持技術咨詢、信息服務、苗種供應、水產品銷售等服務實體和中介組織,建立健全市、縣、鄉、點四級推廣服務體系。

2.大力發展漁民專業合作組織。以提高漁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加漁農民收入為核心,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采取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示范推廣等措施,積極引導漁農民組建各類漁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積極推廣優秀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模式,加強對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分類指導、監督管理,有效提高各類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化水平、行業自律能力和競爭優勢。到2017年,發展各類漁業合作經濟組織300個,漁民參加合作組織人數達到漁民總人數的80%以上。

3.逐步擴大社會化服務范圍。積極推行以苗種、飼料等生產供應和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模式,促進形成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共同參與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利益共同體,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力爭使我市漁業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60萬畝以上,占比達到80%;加大魚蝦病害測報網絡、漁業環境監測站點的布設,加快發展漁業服務熱線、手機信息平臺,及時為漁農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加大海洋環境、漁業環境監測站點的布設和監測力度,做好對漁業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四、實施漁業現代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把發展漁業作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來抓,重視漁業生產,在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對于漁業現代化的整體目標、發展方向和具體部署,務必做好規劃,逐步加以實施;對于試點項目,要細化分解,組織實施,定期檢查,分階段驗收;在政策引導上,由偏重扶持傳統產業向扶持發展新興產業轉變,由偏重產業發展指導向依法強化管理轉變,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漁業資源,出臺發展漁業生產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進行水域養殖開發,發展漁業生產。

現代化漁業范文第2篇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3-163-02

一、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一種全新的城鎮建設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統籌城市建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為引擎,注重經濟發展生態化的重要性,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公共服務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在于以人為本,即實現人的城鎮化,能夠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衛生、戶籍、就業、公共服務等公用資源,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農業現代化是以現代工業技術裝備為依托,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不斷改造傳統農業,并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等改革手段,運用現代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協調推進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新型城鎮化本質就是“農轉非”的過程,即人口與生活方式兩種形式的轉化,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有助于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享受城市生活,從而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創造健康條件。新型城鎮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源動力,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人才和市場支持,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需求市場,同時新型城鎮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

二、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體現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強調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都強調了人在推進過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人口的城鎮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讓中國大多數農民到城鎮定居,實現農民的市民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也是逐步實現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再教育機會不斷改善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使更多的農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農村的人口,通過農業生產關系的深度改革,以農業工人的身份再就業,從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

2.突出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體現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共贏,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不斷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通過戶籍制度、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改革途徑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新型城鎮化在實現城市現代化的同時更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逐步打破“城鄉分割”、“重城輕鄉”的偏見,切實將“三農”問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提高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影響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并為城市發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導集約化發展模式。近年來,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資源浪費嚴重、城鎮化不健康的擴張、生態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水污染、空氣污染、食品衛生等問題日益引起廣大居民關注,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前提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原則,注重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運用,合理有度地開發土地,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科學規劃耕地和建設用地,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

三、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存在的共性問題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共性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河北省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方面發展緩慢,鄉鎮一級污水處理廠尚未建設,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滯后,收集處理率不高。城鎮化建設推進過程中,單純追求GDP,更多關注看得見、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視工程”,而廣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卻相對滯后。農業建設方面,近年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現有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已經嚴重不適應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農業建設的技術裝備水平較低,抗災減災能力不強。

2.發展理念相對滯后。從河北省城鎮化建設發展理念滯后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產業生產集約化程度較低;第二產業以鋼鐵、煤炭、建筑材料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產業發展的失衡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2014-2015兩年的全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連續兩次有7個城市入選。農業發展理念的滯后主要體現在現代管理手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較少和農民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十二五”以來,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總量有了顯著增加,但相對發展緩慢,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低于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和科技推廣應用難度逐漸加大,成為制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障礙。

3.創新驅動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創新驅動力不足問題。城鎮化建設中交通阻塞、內澇成災、環境污染、信息分享滯后等問題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技術發展滯后,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創新技術的配套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創新驅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自主研發能力有待于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落后于農業科學研究,農業科技人員緊缺,基層農技服務隊伍老齡化,農民在接受和運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三點建議

1.統籌謀劃,強化基礎工作的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穩健推進離不開扎實的基礎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園林綠化、信息技術、土地資源規劃、居民戶籍制度改革等。各級政府應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統籌謀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建設推進過程中,切實注重解決農民問題。一是解決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可通過合理規劃第三產業的發展,引導閑置的人力資源投身新型服務產業,通過職業培訓提高其謀生技能;二是切實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戶籍管理,消除城鄉兩種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農民工的主人公意識,使其真正享受城鎮化的各種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關形象,正確處理好政府與民眾的關系,通過走基層、勤調研等形式掌握基層居民的民聲所需,切實解決大眾關注的基本問題,樹立政府威信。

2.完善教育,轉變發展模式。加快完善第三產業職業技能培訓、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培訓,不斷拓寬各種類型培養渠道,開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使廣大農民理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現代農業以及新型職業的應用技巧,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作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對象,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相關政策措施,為其創業、再就業提供便利條件。要加強城鄉協調謀劃,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一是重點在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系統水源地保護和綜合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分區分類管理,促進雙方良性發展。優化城鄉環境,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建設。二是轉變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發展的血液中,實現城市建設的人口、經濟和環境齊頭并進協調發展。三是倡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農業資源現象的查處力度。四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發展步伐,實行“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凸顯農業多功能特征。

現代化漁業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at the agriculture is armed by modern equipment, is enhanced by modern technology, is operated by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and is guaranteed by social services; high-quality personnel is engaged i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hiev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sustainabl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propose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at this stage.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特征; 困難;方針;對策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haracteristics;difficult;policy;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320-03

0 引言

農業現代化內涵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提升農民收入的過程。農業現代化基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1 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

1.1 現代裝備武裝農業。以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發展資本密集型、勞動節約型的現代農業。農業生產由主要依賴自然生產向發展可控的設施生產轉變。

1.2 現代科技提升農業。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資本投入轉變。

1.3 市場手段經營農業。依據市場化原則,健全“統分”結合的互動協調發展機制,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綜合經營。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1.4 社會化服務保障農業。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農業發展由注重農業的一產向促進農業的一產、二產、三產協調發展轉變。

1.5 高素質人員從事農業。需要從事農業生產或經營的人具備現代化水平的知識和技能,懂管理會經營。

1.6 農業生產產業化。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1.7 農業發展可持續化。堅持生態良性循環和高品質發展,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農業生產資源持續利用。

2 目前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安徽的情況說明)

2.1 與實現農業機械化大生產不相適應 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大機械生產。鑒于中國農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為單位的使用權,很難實行大機械生產。實現機械化大生產的困難在于:農村人多地少,改變現有的,建立大農莊后,無地農民如何安置,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后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哪里去?城市?似乎鴻溝重重。不管是制度上,還是現有城鄉二元的結構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軟件:就業安置、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雙方的心理觀念上;硬件:基礎建設,住房,醫療等供給性),牽一發而動全身。盡管,國家在努力城市化,但畢竟農村人口基數太大,并且這還不僅僅是身份的轉變問題,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若不能有效解決無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城市化就失去了意義。

2.2 城市化程度滯后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長 按2003年安徽省從業人員總數3544.9萬人計算,不考慮新增加的勞動力,要使全省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30%,則第一產業勞動力要減少到1063.5萬人。而安徽省目前農業從業人員為1860.6萬人,即安徽省近年要從農業中轉移剩余勞動力約800萬人。目前普遍的說法是中國農村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勞動力是剩余的,絕對數大約有1.5億到2億,這些剩余勞動力是農業二、三產業所無法消化的,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困難其實就是中國城市化的困難。因為解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安排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即便大農場模式中農民可以以股東身份參與解決一部分農民的出路,但現實是基數的過于龐大決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農民參與其中,若大量參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經濟效益則無從體現,也就失去了現代化存在的意義,無非就是新瓶裝舊酒的大鍋飯!

2.3 農業基礎薄弱限制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保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條件還不穩定,農業生產的抗災、防災能力相對不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

僅以安徽省水利設施為例。安徽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大都是20世紀70年代留下來的,標準低,年久失修,設施不配套。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庫4797座,其中病險水庫占到三分之一,現有水利設施已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正常需要,旱澇保收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61.8%,機電灌溉面積僅占70.9%。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表明,2006年末,安徽省還有1.7%的村沒有灌溉水源,僅有29.4%的村有排灌站,30.5%的村有機電井,糧食生產受制于自然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近五年,安徽省農作物受災面積平均為2200千公頃,占常用耕地面積的52.6%。由此暴露出農田水利設施水平不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弱的矛盾,這是造成主要農作物單產水平較低,農民種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迫在眉睫

2.4 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制約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形成成片規模,由于地塊劃分過小,即使幾畝土地也要涉及很多農戶,對于農民來說,耕地首先是“生存資料”,惜土意識越來越強(租金越來越高)。這種小規模分散生產,在發展現代農業中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更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增加了發展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難度。受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的制約,農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實行集約經營,著重提高土地生產率。由于分散經營,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不具優勢,從土地流轉看,農民普遍不愿出讓土地,存在維持現狀的心態,認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相當部分農戶雖長期在外務工經商,但仍不愿放棄土地。安徽省農普資料顯示,全省農戶租出、包出過耕地的戶62.6萬戶,占總戶數的5.3%;租入、包入、轉入過耕地的戶101.8萬戶,占總戶數的8.6%。

2.5 勞動力素質低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不相適應 現有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科技的意識,熟練勞動力較少,管理人員更是奇缺。隨著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農業增產增收越來越多地依靠知識、技術、信息和資本集約的結合,與勞動力素質的相關程度越發顯著。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目前全省農村從業人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6%。由于農業勞動者文化知識的貧乏,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吸收。農業科技應用水平低,粗放的耕作方式和打工形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實施,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不相適應。農村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

另外,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農村土地比較收益率的降低,農村勞動力供求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據調查顯示,青壯年農民特別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壯年農民大多外出務工,不愿從事種糧、養豬等傳統的農業生產,而留在農業一線的大多為中老年和婦女以及數目龐大的留守兒童。農民整體素質下降,導致大部分田間管理粗放。2006年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安徽農村住戶外出從業人員1119.1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占比達62.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9%,其中到省外868.9萬人。強壯年勞動力過度向城市和發達地區流動,與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又形成了新的矛盾。這種狀況延續下去,不僅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不到保障,農村社會發展也受到影響。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3 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對策

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在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方針政策:

①必須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施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②必須以科技進步為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動力。③必須兼顧土地生產率目標和勞動生產率目標。④必須突破就農業論農業的局限性。⑤必須以農民投入為主體,堅持國家投入與農戶投入相結合。⑥要以加強基礎建設和產業化組織建設為條件。⑦必須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⑧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以上原則,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3.1 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機械化的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是:①要把主要農產品生產過程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有機結合起來。②對農業機械化進行結構調整。③因地制宜,有重點地推進地區農業機械化。④大力促進農機技術進步,開發適應我國現階段土地結構條件的農機具。⑤建立與農業機械化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

3.2 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一是從全局出發對農村水系管網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繼續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逐步從根本上治理江湖水患,扭轉洪澇、旱災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嚴重威脅的被動局面;加大推進農業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田水利和中低產田改造等建設;抓好農村水毀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同時,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建立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氣象監測網,形成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防災減災和農業氣候綜合利用的氣象服務體系,著力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快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實施綜合治理。三是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形成國道、省道相配套的農村公路網;同時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加快發展小水電,搞好農電管理,提高農用電水平。此外,還要加強信息化服務建設,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

3.3 創新農業發展理念,健全符合農村實際的土地流轉體系。目前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初級階段,僅靠過去傳統農業的簡單外延性增加,是難以實現這樣的歷史性轉變的。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美國、丹麥、荷蘭等國外成功經驗表明,規模化、大戶型生產效益凸顯。我國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單戶生產已不適應區域化、大物流、大發展的生產需要。現階段在做好節約耕地、保護耕地的同時,要按照《土地管理法》要求,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針對小生產和大市場的不適應,勞動力、科技、土地等生產要素利用不充分等矛盾,創造條件,逐步加快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當前農村勞動力外出轉移較多,客觀上具備了流轉的基礎,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已經成功地進行了土地流轉,實踐上有成功的典型經驗。因此,要盡快出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農民可以采取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土地置換、對外招租等多種形式,有重點的培育和輔助部分發展基礎較好的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培育種養殖大戶,促進規模經營。

選擇合理適當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分散經營模式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我國曾經實施的集體所有集中經營的既有模式已被實踐否定,土地私有集中經營又為國策所不許,因此必須創新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發揮民營和集中經營的雙重優勢,公有、民營、集中經營應該成為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路徑。

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的選擇不僅要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且要滿足各方的利益要求,應允許多種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并存。如果當地農產品市場體系比較完善,農民市場意識較強,則可以考慮選擇專業批發市場+農戶型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如果當地生產的專業性較強,又有一定的企業作為依托,則可選擇公司+農戶型的產業化組織形式。總之,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的選擇要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及差異,避免雷同。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化管理和建設,引導和支持農民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專業流通中介組織,建設現代信息、物流網絡。主動參與區域的分工與合作,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積極申辦各類農產品交易會,使之成為開拓農產品市場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

3.4 創新農業增長方式,加快構建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科技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要把提高科技興農放到發展現代農業的突出位置,增強廣大農民科技興農意識。安徽人口多,耕地不足,開辟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關鍵在于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改造傳統農業,構建農業技術創新、轉移、應用與服務平臺,完善農業科技體系,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為此,要廣辟資金來源,大幅度增加農村科技投入。支持農業基礎科學研究,不斷提高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研發能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尤其要加強新技術的研究、引進和推廣,全面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建立農業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技術體系。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和轉化,以及科技入戶工程步伐,使農戶能夠了解、掌握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和生產技能,提高農戶科學種、養能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3.5 農村教育投資應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要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結合農村教育資源狀況,調整城鄉教育結構布局,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農民培訓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逐步把農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通過組織實施主體培訓,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3.6 創新城鄉一體化體制,加快構建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要全面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斷增強農業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根據安徽省財政的實際狀況和中央的要求,必須抓住當前經濟發展較快、財政增收較多的時機,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緊緊圍繞支持現代農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扶持農業發展的投入增長機制,提高財政支農比例,調整和優化支持“三農”發展的財政支出結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信貸資金投放結構。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和發放方式,擴大農業補貼規模,向農產品主要產區重點傾斜。同時要逐年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在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努力改善農村環境。重點加強鄉村道路、改水改廁和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大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業發展綜合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切實解決好農民創業和農村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積極推動農業的政策性保險試點。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積極拓寬資金渠道,引導農民和社會力量大力投入現代農業,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全民創業。盡快形成完整的國家支持保護農業和農村的政策體系。

3.7 農業信息化。農業是利用光熱水氣土等自然資源從事有生命物質生產的一種產業,因而具有分散性、區域性、時變性、經驗性,以及穩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業弱勢。信息技術將成為克服農業行業弱勢的有力武器。①農業專家系統(AES)。農業專家系統是把分散的、局部的單項農業技術綜合集成起來,經過智能化信息處理,針對不同的土壤和氣候等環境條件,給出系統性和應變性強的各類農業問題的解決方案。②網絡技術。網絡技術可以彌補農業分散與閉塞的弱勢。③精確農業(PA)。精確農業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新型農業,又稱“3S”農業,即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在農業上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葉普萬,白躍世.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述評——兼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科學,2002,(09).

[2]林偉.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的經濟學思考[J].蘭州學刊,2004,(6).

[3]高布權.當前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的研究態勢[J].延安大學學報,2003,(6).

現代化漁業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企業化

一、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內涵和主要類型

農業經營主體是指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任何個人和組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經營主體已由改革初期相對同質性的家庭經營農戶占主導的格局向現階段的多類型經營主體并存的格局轉變。這種多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農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社區性或行業性的服務組織等。

其中,農業企業是指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實行自主經營、獨立經濟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經濟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自愿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其中農民可以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參與市場“談判”決定價格,在購買生產資料,出售農產品方面獲得更大的定價權。

農業服務組織是指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的經濟組織,包括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隊、農民經紀人等。它們為小規模農戶提供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產品購銷、儲藏運輸等服務,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戶的資源要素利用效率。

二、現代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必要性

農業企業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根據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業資源開發為基礎,在保持穩定不變的前提下,在現有農村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優化資源組合,全面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解決農業生產過度分散化和非組織化這一當前我國農業問題的主要癥結的過程。

1、現代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優越性明顯

企業化經營不僅可以通過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培育新型的農業投資經營主體,發展集約型的現代化農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從宏觀上講,是指農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地區專業化,同時可以通過農業生產經營的集中化、商品化,擴大各產業部門和各類農場的分工,從而促進了部門專業化和農場專業化;而從微觀來看,農業部門和農場專業化的發展,又把一種產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藝階段都分成了專項生產,推動了農業生產工藝專業化。

第二,生產管理的標準化。現代農業企業化經營是利用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在體制上,健全了生產、財務、管理、質檢、水電、供銷等部門,為統一技術、統一操作流程奠定了基礎;在生產上,可以實現連片種植,按規劃進行統一開發;在管理上,實行分片、分區承包到戶,按統一標準進行管理;在銷售上,對產品進行統一包裝和營銷,可以有效杜絕市場欺騙行為。

2、農業企業化經營模式的多樣化

農業企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逐漸成為一種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市場化、規模化和深度開發化的高度化過程,也是農村經濟組織化過程。在農業發展實踐中出現的農業企業化經營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農戶聯合經營方式。這種方式仍以小農家庭承包為基礎,土地要素沒有重新組合,但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相對分離,采用共同作業方式,從事某一作物栽培種植、作業管理、收獲、保存、運輸、銷售,從而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二是委托經營方式。農戶通過土地租賃的形式把土地委托給“能人”經營,土地要素仍沒有流動,但已經實現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三是合作經營方式。農民用土地、資金、技術、勞力等要素入股,組成合伙人性質的生產合作社。這種方式,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農民既可以從勞動中獲得工資收入,又可以從土地入股中獲得預期收益;四是公司經營方式。生產完全按現代企業運作方式管理,產權清晰,經營方式現代化,產供銷一體化,面向區域市場與全國市場,甚至還面向國際市場。

3、農業企業化經營的意義重大

推行農業企業化經營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推行農業企業化經營,通過把小規模經營農戶進行企業化經營改造,塑造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突破“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方式,進行專業化和商品化生產經營的農業企業經營主體,可以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推行農業企業化經營有利于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推行農業企業化經營,農業企業化經營主體會自動適應市場需要和競爭的要求,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以及現代營銷方式,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積極收集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積極開拓市場,不斷優化市場結構,各個經營主體之間會強化分工與協作,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促進市場發育和市場體系的完善,進而促進農業市場化進程。

推行農業企業化經營有利于增加農戶收入。推行農業企業化經營,既可以實現農業外延規模擴大,也可以通過促進農業企業產業化經營等實現內涵規模擴大,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可大大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談判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增加農民收益、減少利益損失。另外,農業企業化經營本身會促使一部分農民轉移出農業生產環節,使生產環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增加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

三、農業經營主體在企業化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農戶單獨經營的自主性較大,并把農業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在經營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戶的規模經營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因為我國目前農業人口多,實行農戶小規模經營無法實現適度經營模式以及農地在空間上集中連片經營;二是農戶需要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不能得到及時滿足,增加農戶的經營風險;三是農戶提供的產品大部分是初級或者經過一定粗加工的農產品,產品產量較小,在市場上并不占優勢,仍受大市場擺布,無力與大市場抗衡。

農業企業在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實現農業與農村生產方式和組織制度的變革,實施農業與農村資本經營,建立公司制農業。但是其不足之處在于:一是忽視小規模生產經營的農戶在農業企業化經營中的作用。二是以土地作價入股使得農業企業的產權關系不明確。因為農村土地歸國家和集體所有,而以土地入股是單個農戶以集體財產作為自有財產入股并分紅,是以損害集體利益為代價使少數人受益。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雖然解決了單個農戶有限的經濟能力的問題,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地域跨度小,以鄉村范圍為主,不能實現資源在全社會范圍的優化配置。二是經濟實力有限,很難組織農民進行大規模的科技投資,限制農業企業化經營的發展。三是合作經濟組織市場開拓能力欠缺,對其業務主管部門的依賴性或者是某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依賴性很強,由于主管部門或者特定企業的干預,使得難以真正反映農村不同利益主體的要求和愿望。四是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結構是開放的,容易受自身和外界因素影響而具有變動性。

四、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現代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建議

1、大力支持農業企業化經營,各級政府為農業經營主體打造發展平臺

加快推進農業企業化經營,培育和發展農業企業,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推進強制性制度變遷,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農村經濟活動中的企業化經營進程。第一,增加農業生產的財政投入。農業面臨著市場與自然雙重風險,同時有支撐著工業和城市建設,因此,政府要增加農業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的數量。政府要有效利用財政支農資金,重視農業基礎建設,尤其要加大水利灌溉排澇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大對基因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方面的投入。第二,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各政府職能部門要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為農業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外部環境,提高管理水平和農業服務質量。政府部門要切實加強企業市場化管理,提高農產品市場主體的信用意識,為農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三,健全農技推廣和社會服務體系。政府部門要加大力氣建設農業企業化經營涉及生產、加工、銷售等社會服務工作,為推進農業企業化經營進程提供良好的技術和社會服務保障。

2、加快土地流轉,實現土地經營規模化

農業企業化經營必須解決好土地資源的合理流轉問題。土地資源的合理流轉應在保持所有權和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依照“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保護受益權”的原則,依法鼓勵農戶通過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動和使用,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可以通過出租、轉包等形式,使農戶的土地集中到外商或者能人手中進行規模經營。

在土地流轉改革中,同時政府還要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和加強土地流轉的監督。一方面,通過建立土地交易場所、規則及信息系統,制定規范的土地交易操作程序和相關制度,積極發展各種中介組織,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和出臺土地流轉管理條例,對土地流轉的主體、程序、條件、價格以及違約責任等進行規范。

3、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指的是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勞動生產、資源利用和土地產出率較高,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目標的農業經營組織。它既包括農業產中環節的生產經營組織,也包括為在產中環節提供各種服務的經營組織。一般分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規模、輻射帶動、盈利能力、資金來源、市場導向、產品認證、品牌建設、銷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其經營規模都較大,經濟效益較高;普遍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人才、能夠與現代化大市場直接對接,市場競爭力也較高。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陳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政策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現代化漁業范文第5篇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發揮好政府引導、規范作用。湖南省以信息化為切入點,從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轉型,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推動湖南職業教育高質量有特色發展。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建用結合,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2010年以來,把信息化作為職業教育的重點來抓,先后制定了專門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在建設“數字校園”同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應用帶動”的思路,著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的創新應用。目前,已建設機構平臺250個,個人空間72萬個,發表文章2590萬篇,教學視頻150萬個,文章和視頻瀏覽4.3億人次。與此同時,有4萬余名教師建設了湘繡、湘菜、湘旅等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在線課程資源;為邊遠農村中職學校量身定做了一批“專遞課程”資源;建設了一批匯聚職教名師的“名師課堂”資源。真正實現了資源“邊建設邊應用”和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交流互動,實現教與學的多元、自主、泛在。近年來,利用空間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引導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探索“三個課堂”,實現教與學的多元。探索基于空間的3G實景課堂,邀請企業專家通過遠程直接參與空間現場教學,實現了教師與企業專家同上一堂課;探索基于空間的群組互動教學,教師團隊成員和學生以群組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實現了“人人為我師,我為人人師”多維度空間教學;探索基于空間的同步課堂,實現了一流企業、發達地區師生與邊遠農村職業學校師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興趣式、團隊式、挑戰式等學習新形態,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探索S-ISAL教學法、立體化表格教案,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空間的“教――學――做――養”德育教育新方法,提升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實現泛在的教與學。學生利用空間自助學習和互助學習,教師利用空間指導、答疑、批改作業。探索五分鐘課程,師生共同建設碎片化資源,匯聚成卡冊,建立微課程資源,使教師無處不在、學生隨時能學。

三是公開透明,推動教育管理現代化。按照管、辦、評分離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公開,推動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利用空間開展評估評審。從2010年起,國家和省級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全部通過空間申報、遴選和管理,加強了過程監管和信息公開,遴選、評審和驗收采取網上專家“背靠背”的方式,確保了評審結果客觀公正。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采取網絡評審和專家現場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評審效率。利用空間開展專業技能隨機抽查。2009年起,湖南省開始開展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抽查,所抽查的專業、學生和測試題目均通過計算機隨機抽取,學生專業技能抽查的標準和題庫開發由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參與,并全部通過空間公開,學生技能抽查結果也通過網絡公開,提升了透明度。利用空間進行信息管理。全省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培訓通過空間跟蹤管理,學校管理信息、事業發展狀態數據、人才培養質量報告等利用空間適時公開,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四是利用空間創新常規管理。探索空間“點名地圖”,創新了考勤方式;探索空間微信課堂,適時了解學生頂崗實習情況,進行遠程答疑等,不僅有效解決了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難的問題,而且實現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新干县| 宿迁市| 阳春市| 徐汇区| 东乌珠穆沁旗| 确山县| 紫阳县| 锡林郭勒盟| 桐城市| 黄骅市| 仙桃市| 茂名市| 隆尧县| 长治县| 婺源县| 荃湾区| 韶山市| 安多县| 城固县| 长阳| 上栗县| 神农架林区| 镇雄县| 清镇市| 德阳市| 泸水县| 汶川县| 天峻县| 安塞县| 大理市| 绥宁县| 江山市| 介休市| 同心县| 师宗县| 九寨沟县| 达州市| 石台县| 芜湖县|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