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會保障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時空特征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4-0094-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10

An Analysis on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YANG Liang1,2, DING Jinhong2, GUO Yongchang3

(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Xingtai University, Xingtai 054001, China; 2.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3.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epartment,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coupling index system refl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stud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time using method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time perspective show,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taine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since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gradually moving from the amelioration phase to coordinated adapt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pace perspective show,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between

them in China present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lays obviously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the East to the Midwest, while the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displays the shape of “U”. Looking from the coordination level, the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the shape of “the rugby”, the provinces belonging to the better coordinated and the serious imbalance are few, while most of provinces are intermediate types, such as the mild imbalance and basic coordination. The coordinated degree in Eastern provinces obviously surpassed the Midwestern provinces.

Keywords:social security;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反映在利益關系調整的公平性上[1]。作為社會“穩定器”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和縮小貧困差距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是調節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基本杠桿[2]。由于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保障水平必須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關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 他闡述了通過“看不見的手”來推動個體利益和社會福利的共同增長[3];庇古根據邊際效應基數論,提出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福利越大的基本命題[4]。國內關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穆懷中提出了社會保障水平發展曲線假說,指出社會保障水平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先是上升較快,達到一定高度或超過適度水平上限后開始放慢增長速度,持續一段時間后將會逐漸回落并接近其適度水平[5];楊翠迎、何文炯提出了社會保障發展系數(CSS),闡述了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6];鄭智峰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研究了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進而闡述了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7];譚偉、吳永求認為城市化水平、人均社會保障財政支出額、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8]。陳壽江、李小建提出上行及下行概念,以縣域尺度研究了中部六省經濟發展水平與福利水平之間的關系[9]。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自然稟賦、經濟基礎差異造成經濟發展極不均衡,省際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省域層面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到底呈現什么樣的協調關系?是不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就高,而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就低?為了弄清以上問題,有必要從省域層面開展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事實上的參考和依據。

二、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

1.指標體系的構建

社會保障水平是一個質與量相統一的概念,社會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10],既不能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否則就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也不能超越經濟發展水平,否則阻礙經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就是社會保障的總體水平既充分體現經濟發展成果,又不超越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11]。從投入產出角度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是指相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支出的多少,體現了經濟發展(GDP、財政等)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水平;同時,社會保障的覆蓋水平和待遇水平最為直接地反映出政府及社會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進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發展對社會保障的產出水平。基于此,本文從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的三個維度――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覆蓋水平和待遇水平出發,在遵循目的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從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出發,并在借鑒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12~14],構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系統的指標體系。

本文從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覆蓋水平以及待遇水平3個層面,使用10項指標來反映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其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借鑒了賈智蓮的計算方法[15]。人均GDP是一個包含綜合信息的指標,能表達出多個經濟相關的維度信息,用人均GDP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較常用的方法[16~18]。通過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兩大系統,共同構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系統的指標體系(見表1)。

2.綜合水平計算方法

本文研究的時間序列為2003~2011年,由于這一時期是改革后第三次較明顯的經濟波動期,同時又是社會保障改革全面展開的關鍵時期,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4~2012)、《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4~2012)和分省市的統計年鑒等。

為消除數據量綱不同造成的影響,需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是uij′=uij/Max(ui),其中uij′為標準化值,uij為實際值,Max(ui)代表不同年份或不同地區第i指標的最大值。各指標權重賦值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征詢不同專家的意見,依據各指標代表的含義及重要性、基礎性程度,綜合權衡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見表1。根據各指標的權重及標準化的數據,通過逐級加權求和計算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計算公式為:

三、 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時空耦合分析

1.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時序耦合

從時間序列角度分析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變化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兩者相互作用的階段特性。如表3所示,2003~2011年,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0.45穩步上升到2011年的0.71,協調等級從輕度失調逐漸向良好協調演化,表明2003年以來,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保持良性互動,兩者關系從磨合階段逐漸趨向協調適應。

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變化的重要原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2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1.5倍。國家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從2002年的2632.2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09.4億元,年均增長17.3%。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其成果更多惠及民生,社會保障水平也大幅提高。從覆蓋面來看,截至2011年底,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4億人、3.2億人、4.73億人,比2002年分別增長了246.3%、481.8%、403.2%[20]。從待遇水平來看,2005~2012年,國家連續8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12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21]。由協調等級的變化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斷趨向協調適應,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得益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居民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高低,因此,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保持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根本。

2.中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省際格局

(1)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分布特征。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東部、東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區域間差距不斷擴大。從圖1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明顯高于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現出從東部向中西部遞減的“階梯”分布格局。2011年全國人均GDP達到35181元。其中,天津、上海、北京3個直轄市位居前三,分別達85213元、82560元、81658元。東部沿海地區顯示出強勁的經濟實力,江蘇、浙江、廣東、遼寧等省份緊隨之后,人均GDP水平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62290元、59249元、50807元、50760元。山東和福建的人均GDP水平也較高。而中西部地區省份的人均GDP大多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按照人均GDP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0名省域單元中,西部地區占了6席,分別是廣西、、四川、云南、甘肅、貴州;中部地區占了3席,分別是河南、江西、安徽。其中貴州省人均GDP水平最低,僅為16413元,約占天津市的1/5。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特點,不同省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2)社會保障水平空間分布特征。

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中國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呈現了兩頭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格局――東部、東北和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較高,而中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從社會保障水平指數來看,東部地區平均值為0.547,東北地區為0.572,西部地區為0.505,而中部地區平均值最低,為0.458。其中,上海、北京、青海

社會保障

水平指數列居前三,達0.776、0.771和0.672。按照社會保障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0名省域單元中,中部地區占了5席,除了山西外其余中部省份都在其中。社會保障水平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一定的不匹配性,經濟落后的地區,其社會保障水平并不一定低,比如、甘肅等省區(見圖2)。

從社會保障支出來看,2011年,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最高的是經濟不發達的青海,其次是和甘肅,而排名靠后的則是廣東、浙江、江蘇等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最高的也是青海,其次是遼寧和甘肅,而排名靠后的仍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江蘇、廣東等。鑒于中西部地區財力較弱,中央對中西部省份社會保障投入力度遠遠大于東部地區。2005年以來,中央財政對全國社會保障的投入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保持在80%左右[22]。從養老金支付水平指標來看,區域之間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2011年,全國人均養老金為18700元,有一半省份的養老金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個省份中,除由于近年西部大開發帶動的人均養老金水平快速提高的新疆、青海、、內蒙古、陜西五省份和中部省份山西外,其余9個省份都位于東部地區。從省際的比較來看,江西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最低,為13831元。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最高,達到33106元,是江西的2.4倍。按照人均養老金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1名省域單元中,中部地區占了5席,除了山西外其余中部省份都在其內。

總體來看,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在全國表現出不平衡性。經濟最為發達的東部地區,社會保障改革的步伐也最快,尤其是養老保險制度已基本成熟。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水平偏低,財政供養人口比例偏高,大量就業集中在政府部門,因而,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較高。而中部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成“塌陷”態勢。

(3)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類型劃分。

將社會保障水平指數(SSL)和經濟發展水平指數(GDPP),采用Zscore法標準化處理,生成兩個新變量數據列ZSSL、ZGDPP,ZGDPP表征樣本點在散點圖中偏離GDPP 樣本的中心位置程度,ZSSL表征樣本點在散點圖中偏離SSL樣本的中心位置程度,那么符號正負實際表征的就是兩者偏離程度的協同性。以ZGDPP為X軸,ZSSL為Y軸,繪制出不同省份的人均GDP和社會保障水平的象限圖,如圖3所示。

根據象限圖,將全國內地31個省級單元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劃分為4種類型,具體來看:①第Ⅰ象限,即高級協調型,以北京、上海為代表,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水平都比較高。②第Ⅱ象限,即社會保障過度型,包括青海、新疆、等8個省份,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社會保障水平較高。③第Ⅲ象限,即低級協調發展類型,包括除山西外的所有中部省份、廣西、貴州、云南等13個省份,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水平也較低。④第Ⅳ象限,即社會保障滯后型,包括廣東、浙江等5個東部沿海省份,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

從象限圖來看,我國一些省份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出現了不相匹配的現象,為了能夠對我國各區域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聯系有更深入的了解,進一步選取典型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總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低于經濟落后地區,尤其在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和財政社保支出比重兩項指標上,以青海和上海為例,2011年青海省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為14.6%,財政社保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為16.9%,分別高于上海市5個百分點和6.2個百分點。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發達省份經濟發展水平高,GDP和財政支出總額大,導致了社會保障支出占比相對偏小;二是由于國家近幾年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提高了經濟落后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當然,經濟落后省份的財政支出中用于

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很大,表明社會保障支出的財政負擔也很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造成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從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看,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必須大力發展經濟,為社會保障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3.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社會保障水平也不盡相同,為進一步明晰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的空間分布規律和特點,從機制上揭示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耦合的規律性,本文以中國內地31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對2011年的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情況做了進一步研究。

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2011年各省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并繪制出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分布圖(見圖4)。由圖4可知,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呈現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具體特征如下。

第一,東部地區,除河北、福建、海南輕度失調外,其余各省均實現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但協調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達到良好協調發展類型;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屬于基本協調發展類型。

第二,東北地區除了遼寧達到基本協調發展外,其余省份輕度失調;中部地區全部處在輕度失調發展階段;西部地區多數省份屬于失調類型。除了內蒙古為基本協調,貴州、云南為中度失調類型外,其余均為輕度失調。

第三,從協調等級來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省域特征呈現“橄欖型”,良好協調和中度失調的省份較少,其中,良好協調的有北京、天津和上海,中度失調的只有貴州和云南;絕大多數省份屬于協調等級的中間類型――輕度失調和基本協調。其中,屬于輕度失調的省份個數最多,達到20個,基本協調的個數次之,有6個省份。從地域分布來看,基本協調及以上類型基本上都位于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省份大部分屬于輕度失調。

總體來看,2011年來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情況不容樂觀:超過2/3的省份處在失調狀態,除了貴州、云南為中度失調外,其余都為輕度失調;兩者協調的省份基本上都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北京、上海、天津處于良好協調發展,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達到基本協調。

四、結論與討論

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及耦合協調度模型,從時空角度研究了我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狀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2003~2011年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在不斷提高,兩者關系從磨合階段逐漸趨向協調適應。第二,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呈現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現從東部向中部、西部逐漸遞減的“階梯”分布格局;而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格局。第三,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會保障水平也相對較高,如北京、上海等地區,但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一定的不匹配性,如青海、甘肅、等,盡管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社會保障水平并不低。第四,從耦合協調度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度的省域特征呈現“橄欖型”,即良好協調和中度失調的省份較少;絕大多數省份屬于協調等級的中間類型――輕度失調和基本協調,且東部地區協調度明顯優于中部、西部地區。

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整體處在協調發展階段,但從區域來看,大部分省份仍然處于輕度失調狀態。長期來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兩大系統的失調,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通過分析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以及兩者的演變關系,本研究為各省份認識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推動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本研究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形成的機理尚未進行分析,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尹蔚民.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J].今日中國論壇,2010,(9).

[2] 鄭功成,蔣云龍.更可靠社保如何實現[N].人民日報,2012-11-26 (13).

[3]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12-120.

[4] 庇古.福利經濟學(上卷) [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6:94-98.

[5] 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發展曲線研究[J].人口研究,2003,(2).

[6] 楊翠迎,何文炯.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4,(1).

[7] 鄭智峰.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8] 譚偉,吳永求.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比較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11,(3).

[9] 陳壽江,李小建.縣域尺度下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關系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2).

[10] 穆懷中.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研究 [J].經濟研究.1997,(2).

[11] 陳頤.論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J].江海學刊,2006,(6).

[12] 褚福靈.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6-20.

[13] 譚偉.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互動機理及協調度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5).

[14] 逯進,陳陽,郭志儀.社會福利、經濟增長與區域發展差異――基于中國省域數據的耦合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 2012,(3).

[15] 賈智蓮.財政分權與教育及民生類公共品供給的有效性[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6).

[16] 劉衛東.我國省際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歷史過程分析[J].經濟地理,1997,(2).

[17] 李小建,喬家君.20世紀90年代中國縣際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理學報,2001,(2).

[18] 陳明星,陸大道.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省際格局[J].地理學報,2010,(12).

[19] 童玉芬,劉長安.北京市人口、經濟和環境關系的協調度評價[J].人口與發展,2013,(1).

[20] 鄭秉文.未來10年如何建立“更可靠的社會保障”[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3-03-01 (3).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第2篇

一、社會保險統籌的意義

1.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國加快了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部分。社會保險統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措施,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國要不斷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其成為國民穩定生活的重要保障。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為了使更多的國民受益,社會保險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化。同時,社會保險體制改革深化對化解社會矛盾以及促進社會穩定團結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實現保險統籌也已經被納入到相關章程中。

2.實現了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

雖然我國的經濟一直以直線的方式向上發展,但是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問題,因此,也就導致社會保險因地域的不同而出現政策的差異,而地區因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性,所以也導致繳費和費率有一定的差異,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企業社會保險負擔費用也不相同,嚴重導致企業成本出現了優劣勢。在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于所需要繳納的保險費用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企業節約了不少成本資金,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而在我國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企業需要負擔較高的社會保險費用,因此,也就致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占據優勢。地域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這種現象極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社會保險統籌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社會保險統籌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實行社會保險統籌制度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實行社會保險統籌管理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而建立社會保險統籌的意義有:構建社會保險統籌制度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立社會保險統籌是為了實現不同地域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建立社會保險統籌利于流動勞動力的利益。可以說社會保險統籌極大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保險統籌制度的不斷推進實施,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問題也變得極其重要。第一,確保社會保險統籌安全的前提條件就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經濟兩者的可持續發展;第二,社會保險統籌在運行過程中講求的是社保資金效益,只有處理好社保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兩者的關系,社會保險統籌才能夠在運行過程中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另外,社會保險統籌的安全運行,既是社會保障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第三,我國社會保障相關部門在對社會保險資金管理方面比較分散,資金的透明度低,缺乏監督,所以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來確保社會保險統籌的安全;第四,我國實行社會保險統籌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加快實現社會主義以及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我國的社會經濟生活在改革之后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經濟收入方面有特別大的差距,為了縮小收入差距,實行社會保險統籌不僅保證了社會的和諧和公平,而且也有效減少了社會中矛盾和經濟沖突,為我國的經濟市場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因此,社會保險統籌和經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重要的聯系。

三、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建議

社會保險統籌制度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得到完善,雖然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了社會保險統籌的制度框架。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險統籌制度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險覆蓋面窄、社保資金短缺、社保基金管理混亂等方面。而且,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針對社會保險統籌系統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

1.社會保險統籌管理要明確責任

社會保險統籌和社會保障資金是一樣的性質,所以社會保險統籌的資金管理責任也需要劃分層次,因為社會保障資金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兩者相輔而成,缺一不可。在實際情況中,政府對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責任高于資金籌集,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保證并制定了社會保險統籌資金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并根據政策及制度展開實施工作,且在運行過程中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個人和企業是社會保障資金的繳納人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個人和企業應根據自身在社會保障中的角色,依法承擔自己的一份社保資金責任。

2.加強社會保險統籌管理的有效措施

對養老保險政策進行加強和完善工作,徹底落實并實施我國養老保險的政策,將現收現付模式轉向籌資模式,實行部分積累;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事業的政策扶持機制,保證財政補助資金能夠按時并足額到位,發展與養老保險資金相匹配的資金,以避免養老保險長期在空賬的情況下運行;建立養老資金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增強各級財政對養老保險資金的支持力度,并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對養老保險資金制定相應的撥付制度。

3.社會保險統籌需要加強法制建設

我國目前所實行的社會保險統籌的雖然推進了社會保障制度,但這仍然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在完善和建立社會保障的立法制度的同時,通過立法的方式推進社會保險統籌制度的。第一,立法制度建立在形式的基礎上,從而統一社會保險統籌,以有效提高社會保險統籌的可實行性;第二,分散社會保險統籌內容并推進集約立法,從而確保社會保險統籌的內容實現統一,在為國民提供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的同時提高社會保險統籌管理制度。

4.加強社會保險統籌資金的管理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第3篇

2011年通過河北省公務員四級聯考我進入公務員隊伍,在***鎮勞動保障所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學習后,我充分的認識到勞動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立足本職工作經過調研對做好勞動保障工作推動我縣經濟發展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今年我縣政府工作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穩增長、調結構、控物價、惠民生”作為主攻方向和著力點,突出“一個主題”,即科學發展主題,把握“一條主線”,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旅游立縣、市縣一體化”三大戰略,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富庶文明和諧”新***。

勞動保障工作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加快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是加快我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勞動保障工作要緊緊圍繞我縣政府工作思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堅持抓好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和維護社會穩定這三項關系民生質量的主要工作,扎實若干,全面推進勞動保障各項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勞動保障事業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才能增加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才能更廣泛地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才能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改善生產條件,勞動關系才能和諧穩定。反之,只有充分就業才能解決企業的用工問題,促進企業更快更好發展,才能增加農民收入;只有充分的社會保障才能體現社會公平,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才能一心一意抓生產,謀發展。

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勞動保障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以下是我對勞動保障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做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

當前社會保障中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是一大難點和熱點。隨著我縣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被征地農民迅速增加,由于征地過程中普遍采用“貨幣安置”的辦法,即把有限的安置補助費一次發給失地農民,讓他們自謀出路,導致許多被征地農民成了無地、無業、無保障的“三無”游民,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土地既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又是農民的生活保障,是農民的命根子。因此,如何實施“土地換保障”,是當前征地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而我縣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縣,做好農村養老保險工作是我縣社會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進一步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制度。擴大社保覆蓋面,將外來工、農民工逐步納入社會保險范圍,對進城就業的農民工,應給予與城鎮職工相同的社會保險待遇,切實將進城務工農民納入社會保險范圍。

三、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1、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維護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的大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維護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作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出發,轉變工作作風,想務工人員所想,急務工人員所急,堅持標本兼治,在抓緊治標的同時,著眼于長效機制的建設,切實把進城務工農民的勞動保障權益保護好。

2、突出重點,切實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是根據民工的特點,進一步開辟便捷的投訴舉報渠道,建立健全基層和企業勞動爭議調解機構,完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訴訟”三道防線,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全面排點行業和企業,確保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維護不留死角。

3、加強勞動保障法制宣傳教育,引導企業善待員工。建議由勞動保障、司法、等部門共同組織企業主進行勞動法規培訓。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誠信建設,營造良好企業文化氛圍,自覺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職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產設施、勞動保護條件及職業病防治措施,減小勞動強度,按時足額發放工資,依法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總之,勞動保障工作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第一線,是最底線。是社會穩定的保障線,也是標志線,它面對群眾,面對百姓,面對實際,需要做的工作、解決的問題很多,面臨著巨大挑戰,對建設和諧穩定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保障工作尤其是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使他們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護,這樣才是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得以穩定和諧。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第4篇

    社會保障與人身保險都是社會經濟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對因生、老、病、死、殘等人身風險而遭遇不幸或困難的人給予經濟上的幫助。二者既相互補充,又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其中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健全與完善、發展水平的高低對人身保險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了解分析不同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的不同影響,對于我國在現有社會保障制度下如何加快發展人身保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其影響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一、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發展的靜態影響分析

    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的靜態影響主要表現為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定和人們的保障需求一定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圍、保障項目和保障程度對人身保險的影響。

    1.社會保障的范圍對人身保險的影響。社會保障的覆蓋面越廣,人身保險發展的空間相對越小;反之亦然。這是因為在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的情況下,社會保障范圍越廣,即使社會保障標準和待遇維持原有水平不變,用于社會保障的總費用就越多。而社會保障費用和工資均來源于消費基金,社會保障費用的增多意味著工資部分的減少,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應減少,人們參加人身保險的能力也相應地減弱。在人們風險保障需求一定的情況下,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人越多,對人身保險的需求相應越少。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不同,因而社會保障發展的范圍對人身保險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在發達國家,雖然在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下,全體國民均享受社會保障待遇,但其參加人身保險的能力還是很強。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極不完善,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小,未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人需要通過參加人身保險來解決所面臨的人身風險,有利于促進人身保險的發展。

    2.社會保障的保障項目對人身保險的影響。社會保障的保障項目越多越全,人們對人身保險的需求相對越小。這是因為在人們的保障需求一定的情況下,社會保障的項目越多,社會保障給人們提供的保障也越多,需要由人身保險進行保障的就越少,人們參加保險的愿望和積極性就越低。同樣,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人均國民收入一定,社會保障項目越多,用于社會保障的費用越多,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應減少,對保險的有效需求減少。發達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社會保障制度已經造成了社會保障危機,滋長了人們的惰性,促使各國紛紛進行改革,遵循“基本、必要”的原則,有的國家減少了社會保障項目,擴大了人身保險的發展空間。而發展中國家,目前的社會保障項目少,仍不足以保障人們的基本需要,需由人身保險加以補充。

    3.社會保障發展程度對人身保險的影響。社會保障的發展程度即是指社會保障的給付標準。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定和人們保障需求一定時,社會保障發展程度對人身保險的影響表現為保障程度越高,給付標準越高,對人身保險發展的制約作用越明顯。社會保障發展程度越高,意味著人們通過社會保障獲得的保障越大,對其他保障的需求就越小。概括地說,社會保障的標準應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果保障程度超越了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勢必造成社會保障的支付壓力增大,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社會的穩定。針對社會保障支付危機,各發達國家已著手進行改革,降低某些項目的保障標準,而不發達國家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也不會大幅度地提高其社會保障的給付標準,人們對人身保險的需求會不斷增加。

    二、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發展的動態影響分析

    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發展的動態影響主要從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作用與反作用來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的間接影響。

    一般地,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社會保障發展的水平和程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各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反過來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一種觀點認為,充分的社會保障可能引起儲蓄率降低(因為儲蓄有很多是為了未來的保障),進而投資率下降,導致經濟增長趨緩。如美國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瑞典等福利國家的財政壓力、懶漢現象及生產率下降問題,也體現了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但是智利的退休金私有化改革卻激活了資本市場,促進了經濟發展。這表明與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完全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社會保障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過熱和經濟蕭條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從而能夠促進市場經濟正常平穩地運行;其次,社會保障具有化解市場經濟風險的作用,減少市場經濟負效應的不利影響,為市場經濟的正常平穩運行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條件。總之,社會保障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是人身保險發展的先決條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人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的發展又使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加快……而這一切都會促進人身保險的發展。

    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趨勢及對人身保險的影響

    社會保障制度對人身保險影響的趨勢是由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身保險發展程度、社會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動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一)經濟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趨勢及對人身保險的影響。

    1.經濟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程度、民族文化傳統、政治體制等制約社會保障制度的因素各不相同,經濟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差異化。但由于社會保障在基本原理和技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相通性,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如:保障對象全民化,即社會保障對象普及到全體勞動者以至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形成高福利的全社會保障;保障項目全面化、綜合化,即社會保障由單項保障向綜合保障轉變,由部分保障向全面保障轉變,如美國社會保障項目多達300多種;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由于社會保障水平的剛性特征,許多國家都建立了保障與工資水平掛鉤的制度,隨著工資的提高,社會保障給付和津貼也隨之提高,社會保障費用支出迅速增長。

    2.高福利使經濟發達國家陷入社會保障危機。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發達國家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了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如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社會保障基金嚴重不足等。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滯脹階段,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社會養老金、社會醫療費和社區看護費等社會福利性支出急劇增加,從而引起社會保障的財政困難,社會保障制度也陷入了困境。為此,各發達國家紛紛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3.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起,各發達國家開始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由于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內容、發展情況及所面臨的問題不同,其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也各不相同。英國政府在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和金融交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引入私人要素,一方面企業負擔的年金保險的比例增大,另一方面從1997年起雇主有是否為其雇員繳納“法定疾病保險費”的選擇權,即雇主可以為雇員安排其他形式的保險,而不一定要參加國家的保險安排。德國政府則主張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適度改革和調整,保持最低社會保障標準,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采取的改革措施有:采用靈活的退休年齡,建立有期限的老年預備金,降低養老金的增長幅度等。美國政府按照推行私有化的思路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改革,如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縮短領取社會福利的最長期限為5年,鼓勵人們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或儲蓄養老以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等。日本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提高健康保險費和被保險人自己負擔的醫療費比例(從10%到20%);提高享受全額年金的年齡 (60歲改為65歲),并將報酬養老金部分削減了5%.瑞典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則從強調社會基本權利向促進就業轉化,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加入就業指標;進行養老金改革,將養老金與一生的總收入掛鉤。

    4.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擴大了人身保險的需求。雖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和措施不同,但各國改革均呈現出以下趨勢:減少國家和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引入私營化因素,增加個人責任,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更加重視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就業,增強社會保障的激勵作用等。這些改革對人身保險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減少政府責任、減輕財政負擔的同時,無疑也使個人從社會獲得的保障相應地減少了,增加了對人身保險的需求。其次,發達國家出現的社會保障危機意味著其社會保障水平和發展速度超越了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通過改革促進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即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又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為人身保險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發達國家改革、完善其社會保障制度,使之與其本國經濟發展相適應并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人身保險也將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

    (二)經濟欠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趨勢及對人身保險的影響。

    1.經濟欠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隨著二戰后獨立國家的不斷增加,以及新制度在世界范圍的建立和導入,經濟欠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有了快速的發展,1949——1989年,建立老年、殘疾、遺屬等社會保障給付制度的國家從44個增加到145個;建立工傷補償給付制度的國家從57個增加到136個;建立醫療、生育給付制度的國家從36個增加到79個。但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1)社會保障覆蓋面小。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大多把保障對象限定為城市有工資收入的勞動者,雖然在發展中逐漸擴大保障范圍,但是享受社會保障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這樣,城市中大批無工資收入人員及廣大農民無法享受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發揮。(2)社會保障項目少。由于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保障經費不足,只能將保障的范圍集中于某些方面。如大多數國家的保障范圍僅限于養老、疾病、工傷等。(3)社會保障水平低。經濟欠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財力極為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保障的發展,也決定了保障水平的低標準。(4)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趨勢,使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加大,已直接威脅著眾多國家的經濟增長。

    2.經濟欠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趨勢及對人身保險發展的影響。參照國際經驗,吸取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的教訓,經濟欠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趨勢是:在與本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前提下,沒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應盡快建立其社會保障制度,已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應隨著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項目,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但發展水平不能超越經濟承受能力,發展速度不能超過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由于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決定了其只能建立和發展低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不能充分滿足全社會不同層次和水平的人們的人身經濟保障需求,給人身保險帶來發展的商機。在社會保障制度不發達的情況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欠發達國家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應在擴大社會障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項目,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同時,加快人身保險的發展,以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的相互補充作用,從而提高國民的總體保障水平。

    (三)社會保障制度與人身保險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保障制度和人身保險作為社會經濟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應是并行不悖、共同發展,且不可相互替代的。首先,從發展的角度看,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并共同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發展、不斷完善。不僅如此,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優化了人身保險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人身保險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身保險的發展既提高了人身經濟保障水平,又減輕了社會保障的支付壓力,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良性發展。其次,雖然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都是社會經濟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二者的性質和作用不同,并在舉辦方式、保障范圍、保障責任及法律規范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而獨自滿足人們的人身保障需求,真正發揮社會“穩定器”和“安全網”作用。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應該繼續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其穩定社會和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保障作用。

    在各國建立社會經濟保障體系的過程中,要使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既相互配合又充分發揮各自不同的保障功能,還必須找到一個二者的最佳結合點。當然,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人身保險發展狀況及國民的保障需求等不同,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的最佳結合點必然不同。但是各國確定二者最佳結合點時遵循的原則應是一致的,既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與社會經濟相協調,促進經濟發展,又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人們多樣化的保障需求,充分發揮其人身經濟保障作用。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趨勢下,社會保障制度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國際間的融合,一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狀況不僅影響本國人身保險的發展,而且通過影響全球資本和人員的流動,影響其他國家經濟發展,進而影響其他國家人身保險的發展。總的趨勢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范圍內的社會保障和人身保險也隨之發展,二者相互配合,并各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對我國的啟示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第5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必然會造成一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或者暫時退出勞動崗位,帶來本人及其家庭經濟和生活的困難,需要國家提供生活保障。社會成員在年老、體弱、疾病、傷殘、遭遇災害等情況下,也需要國家提供物質幫助或者給予救濟,以維持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國近年來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就業形式日益多元化等嚴峻挑戰,為了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今后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各項社會保障制度。

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看,社會保障最初只覆蓋工業工人,隨后依次逐漸擴展到商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公務人員和農業工人、個體勞動者和小業主,甚至工薪勞動者的配偶。擴大社會保障范圍,使之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未來社會保障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再考慮到國家層面上的社會保障資源嚴重不足,經濟不景氣時社會保障支出反而會急劇增長,因此,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的時候,支付起點應相對低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從整體上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廣覆蓋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長期政策選擇。

針對國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自己的國力與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國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礎性作用,解決國民在遇到收入風險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尚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這樣,補充保險或政府鼓勵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包括國家強制的最低水平的社會保險、由繳費決定或自愿購買的補充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構成。

要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往主要采用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籌集到足夠的基金以備未來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社會保障既能體現自己養活自己的原則,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備將來使用。

這就要求實行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即實行以部分積累制為主體,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并存,個人賬戶制、捐贈、發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務等形式相結合的多種來源渠道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新晨

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形成法治化、規范化、高效化的社會保障運行管理體制。依法辦事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運行、管理只有以法律為依據,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湘西| 平果县| 云龙县| 简阳市| 十堰市| 湖南省| 东海县| 固阳县| 舒城县| 巴中市| 兴城市| 新宁县| 屏山县| 前郭尔| 新绛县| 长葛市| 美姑县| 长春市| 台江县| 寿宁县| 赣州市| 沅江市| 衡南县| 北海市| 林周县| 苏尼特左旗| 朝阳县| 敖汉旗| 道真| 恭城| 易门县| 威海市| 通渭县| 上思县| 大洼县| 伊宁县| 华宁县| 夏津县| 平塘县| 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