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健康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表1 口腔衛生習慣調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識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 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采用回顧分析法,搜集烏魯木齊市某社區120例
1.2方法 調查問卷截取《國際生存質量評價(IQOLA)》中有關口腔健康的調查研究項目,組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天之內刷牙次數、刷牙是否由自己完成、喜歡吃的食物、一周內甜食的攝入量、有無口腔病史、口腔檢查次數等等,共計10項,以偏向于口腔健康一方為標準,列為三種程度,記0、1、2分,總分20分。圍繞調查問卷對120例兒童進行簡單的口腔健康檢查,合并兩份結論的結果,評估每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分析影響口腔健康的原因,提出科學對策。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
2結果
120份調查表顯示,兒童口腔健康平均分為(8.32±3.22)分,與國家規定的《兒童口腔健康標準》中指定的分數存在一定差異(15~20)分,由于調查對象兒童全部
3討論及建議
口腔健康是兒童健康保護的關鍵和基礎,蛀牙、蟲牙屬于口腔流行病,在12歲以下兒童群體中發病率最高[2]。從2008年開始,國家公共衛生局便開展了多項調研活動,如:兒童口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設;基層社區醫院兒童口腔護理項目;兒童口腔科學技術研究;在早期教育中引入口腔健康知識等等。上述措施,①能通過行政手段將兒童口腔健康帶入了尋常百姓家,真正做到"從娃娃抓起",②其完善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強化了疾病預防教育的重要性。
對兒童口腔疾病"致病因"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口腔健康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在兒童漫長的成長期中,口腔疾病威脅始終存在,要想從方方面面杜絕、躲避、戰勝口腔疾病,保護兒童口腔健康,關鍵要從思想上重視、行為上積極,具體內容包括:①父母要協助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勸導兒童多使用富含纖維素、高蛋白質、高鈣食物,補充營養,使他們的牙齒結構更加堅固、健康。②關注"習慣"培養,餐后一定要陪著兒童漱口,確保口腔干凈、清潔才行,這點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在監督兒童的同時,也要約束自己,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此外,購買一些刷毛軟的牙刷或漱口液,幫助兒童完成"刷牙"工作,多體諒兒童的感受,不要一味強迫、壓制他們刷牙,避免其產生逆反情緒,多用理解、愛護的情緒,讓兒童從主觀上接受,并樂于通過刷牙來保護自己的口腔健康。關注社區醫院開展的兒童口腔疾病監測、調查活動,積極參與其中,以便時刻了解、掌握兒童口腔狀況,醫院相關醫護人員也應主動將兒童口腔健康方面的知識傳授給兒童家長和兒童,幫助其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口腔健康保護措施的規范性和有效性。③大力推動口腔保健工作,扎根基層,關注社區。社區是兒童生活、玩耍的主要區域,在社區中開展兒童口腔保健工 作[3-4],能為兒童參與、加入到口腔保健工作提供諸多便利條件。①社區醫院可以專門為兒童口腔檢查設立"兒童口腔監測室",里面放置卡通玩具或娛樂器材,吸引兒童到社區醫院來,配合兒童口腔健康的調查;②印發一些有關兒童口腔健康的宣傳手冊,安排醫護人員到社區各個活動區域內發放,重點是看孩子的老年人、自己帶孩子的年輕父母,鼓勵、影響他們關注兒童口腔健康。
綜上所述,烏魯木齊市某社區
參考文獻:
[1]王琳,林居紅,劉渝嘉,等.重慶市12歲兒童口腔健康知識及行為的調查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1):91-94.
[2]楊蘭,陶永煒,馬力揚,等.甘肅省5歲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其家長口腔衛生知識狀況調查[J].山東醫藥,2010,50(24):89-91.
口腔預防比全身疾病預防更容易看到效果
[記者]您是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口腔流行病學專業委員會組長,能否介紹一下我國公民口腔健康狀況?
[馮教授]最近一次口腔全國流行病學調查(1995年)表明,全國患齲率為59.65%,近六成,35~44歲中年人患齲率更是超過63%,牙結石檢出率74.03%,患各種牙周病的比例達97%,真正牙周完全健康的人只占3%。因此,我國公民的口腔衛生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口腔健康與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生活水平高了,口腔患病率也隨之升高。生活水平提高后,飲食結構發生改變,吃含糖食物的比例升高,口腔疾病呈上升趨勢。但這個趨勢不是一直如此,當生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人們的保健意識增強,口腔疾病患病率將呈現下降趨勢,美國等國家就是這種發展曲線。而我國由于人們保健意識未增強,口腔疾病仍處在高發階段。
[記者]口腔醫學專業人員在口腔預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否表示只要人們增強了預防意識,口腔疾病相對其他疾病而言更容易預防呢?
[馮教授]口腔疾病的預防比全身疾病預防更容易看到預防的效果,只要護理方法正確,就可以預防有關口腔疾病的發生,降低齲齒、牙周炎等疾病的發病率。遺憾的是,日常口腔門診中,只有1/10不到的人是以保健為目的就診的,以從國外留學或工作歸來的人、外資企業工作的本土白領和重視孩子口腔衛生的家長為主。他們就診的內容,主要是接受潔齒、定期檢查,并詢問預防措施等。普通民眾可以通過咨詢專科醫生獲得專業而全面的口腔預防指導。
主觀意識是影響就診的主要因素
[記者]在這種口腔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情形下,當前的口腔醫療資源能滿足老百姓的求醫需要嗎?
[馮教授]從上海地區來看,口腔醫療資源與患者就診之間的比例是適宜的,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口腔科醫生的數量以及口腔治療設備的數量尚不能滿足百姓就診的需要。但是,影響患者就診的主要因素不是醫生及醫療設備的不足,而是人們的主觀意識。調查顯示,只有1/3患有口腔疾病的人會去醫院看病,仍有2/3人不去就醫,患病但未就診的原因分別為“認為自己沒有口腔疾病(79.46%)、害怕看牙(10.12%)、就診時等候排隊時間過長(3.87%)、口腔醫療機構離家太遠(3.57%)、看牙太貴(2.98%)”。由此看來,缺乏必要的口腔保健意識非常普遍。
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口腔疾病需要到醫院處理,且治療后預后好。如患有齲齒,就應該去補牙,沒有其他方法;而牙周炎的第一步治療就是要潔齒,只靠吃藥是控制不了病情發展的。
無病要早防
[記者]如果人們已經認識到預防很重要,那如何預防才是有效的呢?
[馮教授]給所有人的幾點口腔保健建議是:除日常的口腔衛生措施如刷牙漱口外,要做到①無病早防。②對甜食進行控制。③至少每半年對口腔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包括進行潔齒等。④合理飲食。特別是不要以過軟的食物為主,應保持口腔充分咀嚼。咀嚼食物不僅有清潔牙齒的作用,對兒童而言,還能刺激頜骨正常發育,防止頜骨發育不良導致的牙齒擁擠。⑤高檔次的電動牙刷在清潔效果和清潔效率上優于手動牙刷,可以選擇使用。
[記者] 我們注意到,齲齒的患病率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很高。您長期研究齲病,能給民
眾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嗎?
【關鍵詞】 調查研究方法;口腔健康教育
作者單位:675900 云南省鳳慶縣人民醫院口腔科 健康教育是以傳播、教育、干預為手段,以幫助個體和群眾改變不健康行為和建立健康行為為目標,以促進健康為目的所進行的活動及過程。健康教育是所有衛生問題、預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為重要的,是醫療保健行為成功的必要支持。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個分支,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們主動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
1 調查研究的目的
11 社會醫學調查 掌握社會對口腔健康的需求和能利用的保健資源,確定社區口腔保健的目的。
12 流行病學調查 將社區口腔保健的目的,找出口腔疾病的原因,確定預防、治療的最終目的[1]。
13 行為分析 將口腔疾病的病因分為與行為有關和無關的兩大類。對于與口腔疾病有關的行為進一步作出重要和不重要、易變和難變的分類診斷,掌握有口腔病因行為人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狀態,確定應干預的行為順序,制定口腔健康教育目標[2]。
2 調查研究課題的選擇
21 在口腔健康教育的對象中進行調查研究 不同對象,如職業、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對口腔健康教育知識的接受、理解和記憶會有所不同。這就是要求我們分別調查研究,掌握其特點。在具體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研究群眾喜歡什么樣的健康教育方式,實現知(識)、信(念)、行(為)的轉變[3]。
22 從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 要調查研究各種不同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如電視宣傳、印發宣傳資料、就診宣傳、口腔保健專業指導、示范性教育等不同的方法和效果;激勵式教育方法的使用和效果;不同宣傳地點的宣傳方法和效果等。
23 從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調查研究 口腔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的表現屬于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客觀指標不易確定。不過,只要我們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可以從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中得出科學的結論,從而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 調查研究的范圍
口腔健康教育調查研究的內容可分為:一是在欲開展口腔健康教育的社區(或某項口腔疾病的人群),影響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社區狀況(或某項口腔疾病相關因素狀況);二是當地人群對口腔疾病問題的意見。前者為社區的客觀條件,后者是人群的主觀要求。工作中,應注意那些群眾對口腔疾病意見不多,而社區口腔疾病患病率高,口腔保健意識差的地區,只有將客觀情況和主觀要求作綜合分析,才能對社區的需求作出準確的判斷。
4 調查研究的準備
調查設計是否周全,觀察指標是否客觀、具體,樣本大小是否合理,對象的選擇和怎樣抽樣調查,都直接影響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準確性。因此,應在調查研究前對調查研究的課題進行精心準備。
5 調查研究資料的整理與統計分析
口腔醫師應根據調查材料,去掌握社會對口腔健康問題的需求,及時、正確地解決社區群眾關心的口腔醫療保健問題。如群眾反映的患齲病率高的問題,便是社區對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健康教育資料統計分析之前,進行認真篩選,棄掉不符合要求的資料,然后運用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和邏輯推理,找出問題本質,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規律,驗證假說,寫出調查分析報告。
參 考 文 獻
[1] 李剛.臨床口腔預防醫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0.
【關鍵詞】口腔衛生;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對比研究;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R179 R780.1 B8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9817(2011)09-1042-04
WHO將齲齒和腫瘤、心血管疾病并列為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三大常見病,牙周疾病更是造成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學生時期是口腔疾病發病的高峰時期,也是健康觀念與行為的形成期,健康教育可促使學生獲得口腔保健知識,建立口腔健康新觀念,從而提高學生自我保健能力,預防口腔疾病發生,為保持終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礎。為了解大學生口腔衛生狀況及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行為情況,為學生在校期間針對性地開展口腔常見疾病的防治工作準備基礎資料,從而制定較為系統、因人而異的口腔健康教育計劃,全面提高在校學生口腔健康水平。筆者分別在2004年和2008年組織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部分醫務人員為安徽醫科大學新人學的528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取整群抽樣法,抽取安徽醫科大學2004年9月新入學的學生2557名,年齡為16~25歲,平均(18.88±2.73)歲。其中男生1370名,女生1187名;農村學生1433名,城鎮學生500名,城市學生624名。2008年9月新入學的學生2723名,年齡16~26歲,平均(18.69±1.15)歲。其中男生1333名,女生1390名;農村學生1828名,城鎮學生426名,城市學生469名。
1.2方法問卷設計參考第2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18歲組口腔調查問卷并進行調整與修改。調查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一般情況、口腔衛生知識、口腔衛生態度、口腔衛生行為。參加調查人員4名,均為附屬口腔醫院專業技能水平較高的執業醫師。調查前經過調查方案學習與培訓。口腔調查問卷當場發放、填寫、檢查、回收。
1.3統計方法采用EpiData3.02軟件建立數據庫,各項數據由專人負責輸入,調查數據輸入采取雙錄入方法。所有數據經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口腔衛生知識
醫科大學新生在含糖飲料對牙齒有危害、吃甜食易患齲齒、牙齒健康與保護有關、口腔疾病對全身健康有危害、牙齦炎時刷牙出血知識正確回答率均在90%以上,對于刷牙可以預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齲、每年應進行口腔檢查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認知正確率在80%~90%之間,而對于漱口并非是保護牙齒清潔最有效的方法、牙菌斑是齲齒的發病原因、牙周疾病會造成牙齒脫落的正確回答率分別為65.3%,65.1%和70.9%,對于牙齒不好的危害、齲齒發病原因及刷牙出血原因的正確率分別為52.6%,55.6%和49.7%,知道窩溝封閉可以預防齲齒的學生只有36.0%。
對2004年及2008年醫科大學新生的口腔衛生知識正確率進行X2檢驗,結果顯示,在對于含糖飲料對牙齒有危害、刷牙可以預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齲、牙周疾病會造成牙齒脫落及齲齒的發病原因的認識上,2008年的正確率有所下降;而在對于漱口并非是保護牙齒清潔最有效的方法、牙齒健康與保護有關、要定期去看牙醫及牙齒不好的危害的認識上,2008年則有提高。男生在刷牙可以預防牙病及氟化物可以預防齲齒的正確回答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漱口并非是保護牙齒清潔的最有效方法、要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牙齒不好的危害、齲齒的發病原因及刷牙出血的原因方面正確率高于男生(P值均
2.2口腔衛生態度對醫科大學新生口腔衛生態度進行分析發現,43.3%和51.7%的醫科大學新生分別認為藥物牙膏和含氟牙膏預防齲齒最好;39.4%和59.6%的學生分別認為早晨和晚上刷牙最好;認為每天應該刷牙2次和3次的學生分別為79.3%和16.2%;60.8%的學生認為發現齲齒應該立即就診。而1.3%的學生認為可以不予理睬;不去醫院檢查口腔問題中36.7%是因為認為口腔問題不是嚴重疾病;而因為經費問題和時間問題的分別是17.8%和45.6%;有25.8%,66.4%和7.8%的學生分別從媒體、書本及專業口腔健康教育中獲得口腔保健知識。
2004年與2008年相比,除在選擇何種牙刷最好的幾種態度分布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之外,其他口腔衛生態度的分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口腔衛生行為
每天早晚都刷牙及餐后刷牙的學生分別為63.7%和3.4%;8.4%的學生每次刷牙時間在3min以上:74.4%的學生橫刷和豎刷結合;35.5%的學生選擇在2個月以內更換牙刷;92.2%的學生餐后漱口;68.7%的學生睡前進食;42.7%學生使用小頭軟毛牙刷;使用藥物牙膏、含氟牙膏、藥物加含氟牙膏的學生分別為9.2%,25.2%和19.8%;選擇牙簽和牙線的學生分別為17.1%和2.1%;24.2%學生偶爾進行口腔檢查且2.5%學生定期進行口腔檢查;47.0%的學生接受過1~2次口腔健康教育。
2004年與2008年相比,除刷牙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之外,其他口腔衛生行為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更換牙刷頻率、睡前進食、牙膏選擇、定期口腔檢查、牙痛對策及接受過專業口腔健康教育行為方面在不同生源地之間的分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1970年WHO提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們認識并能終身保持口腔健康,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們主動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行為,如通過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計劃或教育活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通過行為矯正、口腔健康咨詢、健康信息傳播等,以達到口腔健康行為的目的。目前,我國人口齲齒患病率和牙周疾病患病率維持在較高水平,青少年口腔衛生習慣正確率較低。《中國口腔衛生保健工作規劃》(2004-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中小學生口腔保健知曉率農村達到70%,城市達到90%;有效刷牙率農村達到60%,城市達到80%。而學校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口腔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完成我國2010年口腔保健目標規劃的必要保證。
3.1醫科大學新生口腔衛生知識誤區和盲區研究發現,大學生口腔健康知識的掌握與健康行為存在不均衡現象,對口腔保健知識存在盲區及誤區。如何將預防齲齒和牙周疾病的正確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提高大學生口腔健康水平,是當前工作的重點。醫科大學新生健康知識及健康行為正確率較高,但健康的口腔衛生習慣比例較低。姜剛勇等研究發現,雖然醫學生健康知識掌握較好,但實踐率較低,健康行為與健康知識差距最為顯著。本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口腔健康知識的獲得多來自于書本,只有7.8%的學生從專業口腔健康教育獲取。有2.5%的學生選擇定期進行口腔檢查,與張穎等研究結果相似。醫科大學新生對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識知曉率較高,對專業性知識了解有限。馬曉偉等發現,34.0%的大學生不知道什么是牙結石,48.0%大學生不知道什么是潔牙。劉忠民等調查顯示,有69.2%的學生認為吃甜食會危害牙齒。牙線是清除鄰面菌斑的工具,但僅20.0%的醫學生會偶爾使用牙線,可見牙線使用的普及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