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形容古典音樂的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簡介: 流行音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圍的流行的,能夠讓廣泛的人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流行音樂包括國外的、包括國內的,不再是簡單的作詞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數的流行音樂的都是以青年們的情感主體為主;多數的流行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大眾流行的樂器,比如吉他;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貼近大家心靈,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術。流行音樂作品就像他所說的只是“流行”,并不能***長久的保存它的經典。從《纖夫的愛》、《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黃昏》、《他一定很愛你》,無數的流行音樂雨后春筍似地出現,隔一兩天就有新專輯。從鄧麗君、尹相杰、劉德華到張惠妹、周杰倫、阿杜,無數的歌星獻給人們無數美麗的音樂。 古典音樂,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從巴赫、海頓一直到李斯特、約翰•斯特勞斯,古典音樂的魅力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古典音樂為什么能夠久勝不衰呢?那是因為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能夠震撼心靈、更能讓人記住。多數的古典音樂的創作都是經典,沒有很強的藝術天賦的人是創造不出經典的古典音樂的;多數的古典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樂器;多數的古典音樂都是權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數的古典音樂有著高雅的藝術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術。古典音樂有很多作品家喻戶曉,像《命運交響曲》、《梁祝》、《星星變奏曲》、《婚禮進行曲》、《藍色多瑙河》、《愛之夢》等等。古典音樂里有著很多輝煌的創作家,像 音樂巨人——貝多芬,鋼琴詩人——肖邦,音樂神童——莫扎特,交響樂之父——海頓 等。他們多數都有著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們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對比:
每一個人從內心都會肯定古典音樂的魅力,只是有時還認識得不很透徹,才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個“認識”不但包括對音樂的領會力,還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閑的時候說不定也會樂意聽聽邁克兒的熱血作品,因為當時他為能休息而興奮不已,需要比鋼琴曲更激烈的東西來表達。
三、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探討: 為什么從過去的只聽鋼琴曲、交響樂,轉變到現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為流行音樂的感情蘊涵非常淺顯,能夠瞬間喚起聽眾的感情。因此,聽眾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環境,就可以直接進入到主創人員創設的情景中,從而達到與演唱者一起激動、一起憂傷、一起回味悠長的境界。流行音樂的流行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大眾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條件,是完全的大公無私的音樂。如今的社會節奏日趨快速,大量信息的廣泛傳播需要及時處理,商業談判分秒必爭,學習生活如同繃緊的弦。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需要以音樂來加以調劑。這種情況下古典音樂那種深深埋藏的韻味怎么會是享受呢? 一位音樂愛好者拜訪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數目絕對是瞠目結舌,但找不到任何音樂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輩歌唱家的單集、合集。“您認識李古一嗎?”“聽說過李雙江嗎?”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勝美嗎?!”搖頭,自始至終。已經忘卻了近似常識的音樂知識。這也是沉迷流行音樂,不聽古典經典帶來的后遺癥。還好,像這些還未引退的老一輩歌手還有人認識,偉大巨人貝多芬一生的事跡未被遺忘。 中學是性格愛好形成的時期。目前迷戀流行音樂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試想他們一旦迷戀流行音樂而徹底排斥古典音樂。沒有正確的引導,青少年追星簡直到了
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更是流行音樂的悲劇了。不過我承認,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議的大多是實力超群的,像劉德華、周杰倫等,的確是優秀。但現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極化發展,音樂界也在!還有這么多古典經典被拋棄,不知當人們都忘卻了古典音樂的時候,音樂界是個什么樣子。
不知是大家忘卻了古典音樂的原因是什。是沒有接觸?還是覺得太差勁?當然,我覺得第二種可能性是極小的,每一首古典音樂都是經典,怎么會差勁呢?所以只可能是廣泛的青少年沒有接觸古典音樂。我曾經給我一位熱愛流行音樂的同學介紹了她從未聽過的肖邦的著作《幻想即興曲》和《降e大調夜曲》,她聽后的感覺非常不錯,說:“有一種流水般的感覺”。的確,這兩首音樂都有著非常精湛的技巧;有著非常深奧的韻味;有著不可磨滅的精神。這兩首曲子并不是古典音***樂中最經典的樂曲,還有像《田園交響曲》、《少女的祈禱》,甚至《夢中的婚禮》、《水邊的阿蒂麗娜》非常優美的樂曲讓大家欣賞。在 百度 每日金曲排行榜 上只有一首可以算是古典樂曲的音樂進入了前50名,排在第38,這就是《梁祝》: 試問,難道能夠打動人心的只有這一首樂曲么?只可惜的是大家根本沒有機會去細細品味這些現在已經沒有更多的古典音樂了!
【關鍵詞】《英雄交響曲》;《英雄的生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可以同文學、戲劇和繪畫等不同的感官藝術結合在一起,藉此創立出一種新的富含標題性敘述性的新的音樂體裁,是為交響詩。貝多芬的bE大調英雄交響曲》就是一部傳統的交響樂,它遵循交響樂的技法和結構,更多的帶給人一種抽象的精神上的描寫;而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則是賦予了標題、以敘述性為主,將形象具體而準確地描繪出來。
那么下面我們就從背景上來分析二者的差異所產生的社會原因。
一、歷史背景
貝多芬所生活的年代正處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社會的動蕩使人們對生活現狀及其不滿,強烈渴望著一個新的政權能夠舊的制度,使人們從壓迫中解放出來。在創作《英雄交響曲》之前,法國大革命爆發,在貝多芬當時所生活和學習的校園中,到處充斥著自由和革命的口號,對貝多芬的精神觀念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英雄交響曲》是對封建王朝的拿破侖所做的豐功偉績的一種謳歌,即使最終拿破侖卻并沒有如他所愿成為無私的英雄,而是奪取政權稱帝,當他將作品的扉頁撕去的時候,在他心目中的那個英雄便已成為了過去,但仍然不能掩蓋其曾經的輝煌。但此時作曲家的創作已經完成,那么作品所描繪的也是過去式的英雄在已經消逝的時間里為大家所留下的形象。
在他的心目中,英雄的命運應當是悲壯的,帶有自我犧牲精神、為和平和自由而不斷努力的形象,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是對封建王朝的拿破侖所做的豐功偉績的一種謳歌,然而拿破侖卻并沒有如他所愿成為無私的英雄,而是奪取政權稱帝,但此時作曲家的創作已經完成,那么作品所描繪的也是過去式的英雄在已經消逝的時間里為大家所留下的形象,給掙扎在困境中的人們帶來無限的希望,如同神話傳說中的普羅米修斯一般,有著大無畏的精神。影射著作者自己的英雄形象相比推動歷史車輪的偉人來說,略顯得單薄和閑適,因為只是一種對理想中英雄的描述和對自身意見的堅持,使這個英雄的形象并不如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的那么大氣,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認為前者比后者遜色。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追求和對勝利的認知和渴望,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人,同樣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這價值是無法通過功績來進行對比和衡量的,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二、結構對比
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基本保持著傳統的交響樂套曲形式。
第一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以傳統奏鳴曲式呈現,沒有使用引子,而是直接的向我們展示了英氣勢磅礴的形象。這個樂章呈現出非常戲劇化的效果,由主題性格對比強烈的呈示部,進入擴大展開的發展部,并由不同的樂器,奏出一個又一個新的動機,通過頻繁而嚴謹的調性轉換,增加樂曲的緊張性。十分重要的是,在再現部之后的結束部做了發展和擴充,使得整個樂章恢宏的氣勢如同決堤的河水一般滾滾而來,將英雄悲劇的形象和堅強的意志烘托至,同時也在一起強調了整個樂曲的基調。
第二樂章英雄之死采用了及慢板,符合傳統套曲曲式中第二樂章的抒情性,沉痛哀婉,以示人們對英雄的哀悼和痛惜,大小調交替呈現著從哀婉到獲得慰藉、又再度回憶起苦難的過程,最終結束于安靜的主題當中。這個樂章非常受人們喜愛,而從人們常單獨演奏這個樂章也可以看出,傳統的交響曲套曲結構中每個樂章的獨立性。
第三樂章是歡快的快板,3/4拍的舞曲節拍為聽眾描繪出由英雄的犧牲換來人們和平安寧的生活和對當下生活的喜悅之情。這個樂章以非常簡潔的創作手法描述了英雄勝利的果實,好似理想中的國度一般。由法國號奏出的三聲中部營造出令人心醉的美妙場景。而后主題的再現代表著英雄精神的貫徹。
第四樂章的快板回到主調上進行,是較為自由的變奏曲式,重現了第二主題的同時,又采用了貝多芬自己早年在舞劇“普羅米修斯”中使用過的主題,體現出貝多芬自身的英雄情結。
呈示部以英雄主題作為主部,是全曲中唯一一個與后面的段落有正式停頓間隔的部分,對主題進行了3次擴展,不斷地將新的動機編織在一起,并且每個動機都以橫向的方式引領者調性的變化,模糊了調性的邊界,使得樂曲在縱向上錯落有致,層次豐富,這與傳統嚴謹的調性轉換不同。雖然作用都是增加樂曲的緊張感,然而貝多芬乃至絕大多數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所采用的手法都是橫向上相對平衡的和聲進行,而透過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浪漫主義時期慣用的調性改變手法則偏重使用各聲部流動的旋律來進行推進,使得調性不再清楚明確,而調性的轉換則是更有連貫性和流暢性。敵人的主題作為承接英雄和英雄情人的連接部來講,更是生動地體現出這一點。首先敵人的主題便不具有明確的調性,而是強調音程和旋律之間的連接,而后經過窺伺英雄一般的發展,在英雄的主題蘇醒之時,代表英雄情人的副部忽而如同點燃的火苗一般竄出,象征愛情的迸發。展開部是英雄的戰斗,施特勞斯運用大量不協和的和弦和橫向上的半音進行,造成聽覺上的強烈刺激。
結 語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比之古典主義音樂而言,古典主義音樂嚴謹、端莊,而浪漫主義音樂卻高歌自由、奔放的主旋律,與古典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書法來形容,古典主義更像是一幅正楷,一筆一劃規規矩矩,而浪漫主義則更類似與行楷,隨興所至自由奔放,卻不失嚴謹活潑。正是基于此,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涌現出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而這一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一個碩果累累的音樂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一方面是對古典時期音樂的繼承,所謂繼承,是指音樂傳承的一個過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并非抽離音樂發展歷史獨立存在橫空出世的產物,而是古典音樂的延續和發展。在浪漫主義時期涌現出來的很多出色的音樂家,他們都是在古典音樂的環境中長大的,而他們的技巧包括他們的樂理知識等,都是在古典音樂長期的浸中,慢慢形成的一種良好的音樂素養,而這個音樂基礎讓他們有能力創作出如此之多的佳作,為浪漫主義時期出現的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一味的繼承,那么浪漫主義音樂不過是古典主義音樂的衍生品,最終必然是曇花一現。然而事實卻是,浪漫主義音樂不僅沒有走向消亡,反而迅速壯大了起來,成為了音樂史中的一朵奇葩,而其中的關鍵,自然也就是不變中求變化,也即是在繼承中尋求創新,這也是音樂生命力延續的關鍵所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并不是完全的繼承古典音樂,相反的,對于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而言,已經傳唱的古典音樂是它們的基礎,而他們所做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在已經被許多人接納的古典音樂中,找到一個創新,做了一個大膽的突破。
也正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不斷的探索、創新,才使得音樂的生命得意延續下來,伴隨著人類共同向前進步,而所留下的作品也成為了時代的印記,為我們留下細細品味的空間,為我們展現出它們當時的風采。
【參考文獻】
[1]錢仁康.歐洲音樂史話[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2]J?懷特.音樂分析[M].張洪模,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3]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4]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上、下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通讀儲的全文,我覺得它是矛盾和混亂的。比如:
1. 儲文第三段“首先聲明”對“通俗音樂不了解、不熟悉、沒有研究;平時不聽或曰不大喜歡聽”,但隨后就說“對此問題的關心是長期存在的,基本觀念也是有的”;那么“作為一個從事作曲、演奏的音樂人士”,發表言論不就顯得沒有根據嗎?況且,后文中出現了伯恩斯坦、格什溫、埃爾頓?約翰、邁克?杰克遜、甲殼蟲、鄧麗君這些流行音樂界的響當當人物(還有作品《昨天》《月亮代表我的心》),知道它們“廣泛及深遠的社會影響”和“影響著幾代人”,自己“每當聆聽此類音樂時都受到感染”,這說明作者也了解、也熟悉、也研究、也聆聽。
2. 儲文第四段正文開始也是“概念的梳理”,對“高雅、通俗、古典、流行”等詞語做了一番介紹,并搬來《牛津音樂大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企鵝古典音樂詞典》。既然作者同意周文中所說“每個概念都不能涵蓋人們實際上所指的這個音樂類別的全部作品”,那么再來“梳理”一番不是多余嗎?
3. 儲文第五段認為周文“審美價值的基本依據――個體主觀性”與“高雅音樂的審美價值高于通俗音樂”是矛盾的。其實這一點并不矛盾,周文說的是兩種意思,一是指這種主觀性是一種客觀現實存在,二是指這種現實存在僅僅是影響審美價值的一個因素,而非全部。請看周文原話:⑴“在審美活動中,似乎每個人都有一把標準不同的尺子,那么就必然不能進行審美價值高低的比較,自然也就得不出‘高雅音樂’的審美價值高于通俗音樂的結論”。⑵“但是在社會生活中,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產品,其審美價值判斷的個體主觀性,僅僅是影響審美價值判斷的一個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請注意原文中的加點字,僅從文字邏輯關系上看,我們也看不出它們之間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況且,這兩段文字確實是緊緊挨在一起的,并非筆者的死搬硬抄。
4. 周文中說“人們通過統計得票多少來決定藝術比賽名次”,是用來論證審美價值判斷的群體普適性原則這一個基本原理的,并沒有說用這種方式來全民投票對兩類音樂進行價值的評比,所以儲文第七段有曲解周文的意思。
5. 儲文在第八段說周文有否定通俗音樂審美價值的意思,并舉例說《昨天》《月亮代表我的心》兩首曲子,前者廣泛及深遠的社會影響,可用“不可估量”來形容,后者在世界華人圈內“影響著幾代人”。對于儲文所說的情況,周文沒有否定的意思,文中說得很清楚:“當然我們也不否定,一個非常優秀的通俗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會高于一個較差的高雅作品”。
6. 儲文第九段中“著重強調社會環境、社會影響及欣賞習慣等對人的感知能力發展過程的重要作用”,這一點沒有什么錯誤,大家也承認這種客觀現實,但和周文要論述的高雅音樂整體上審美價值要高于通俗音樂是兩回事。
7. 儲文在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段不厭其煩引用周文中軟飲料和酒的比方,覺得“有失審慎”,因為它“不嚴謹不科學,反而降低了周文學術論證的說服力”。我們知道,雖然任何比方都不是準確的(儲文對于周文中“很準確”三個字心有“存疑”,筆者也贊成),但作為寫文章來說,我們打個比方、用個比喻是經常的,儲文中不就用“四川人吃辣”、“騎自行車、駕駛汽車”來打比方嗎?
8. 儲文第十五段說周文一方面認為“從本質上說,音樂藝術是聽覺的審美消費品”,另一方面又認為流行音樂“可以創造巨大的藝術產品消費價值,但主流社會對其審美價值的判斷并不高,特別是在藝術行業專家的判斷中更是如此。”這兩點按儲先生的意思是說它們有矛盾的地方,但后文中又沒有說矛盾在什么地方,而是轉而對“行業專家”有看法了。筆者通讀周文,也沒有發覺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9. 儲文在第十六段說周文結尾對“‘青菜蘿卜’一視同仁的感情蕩然無存”了(即抬高高雅音樂,貶低通俗音樂),筆者沒有在周文結尾看到這樣的意思,相反周文表達的意思很清楚,兩者是“共存、伴生、互相幫襯與支持的關系”,可以“相安無事,各司其職”。況且儲文自己在文中也引用了這些話的。
10. 最后一點很有意思的是,周文是進行兩類音樂審美價值的比較,儲文也“認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可以做很多比較,從理論上、學術上、技術上、實踐上去探討二者的特點、優劣長短,目的是相互借鑒和融匯”,但同時又說“問題在于,我并不認為比擬它們之間的高低之分有多么重大的意義”。這是多么矛盾和混亂的說法呀!
其次,儲文中說對兩類音樂比擬它們之間的高低沒有什么重大意義,筆者卻認為這意義是重大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高度主觀審美判斷原理與人們(包括音樂行業專家和普通音樂愛好者)傾向于認為“高雅音樂”的審美價值高于通俗音樂的心理,這之間存在著許多模糊不清的關系,這是一個大眾音樂文化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不論是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有很多工作要做。筆者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就經常碰到此類情況,比如如何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去揭示不同音樂作品中各不相同的豐富的美感,如果說高雅音樂總體要比通俗音樂豐富,蘊含的形式美以及內容美是一般通俗音樂所無法比擬的話,那么它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如何進行它們的比較?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于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所大力推崇的優秀的、經典的、古典的、高雅的音樂置若罔聞,不聽不看,甚至多有不屑之辭。我們光大聲喊高雅音樂的好,說大多數通俗音樂的不好,但不能心服口服地讓人知道怎么好和為什么好,結果還是沒用。周文就在理論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儲先生近些年生活在澳大利亞,想必對國內的情況可能不太了解。國內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對流行歌曲能否進課堂有過很長時間和激烈的爭論(參看1994、1995、1996、1997年《中國音樂教育》雜志“探索與爭鳴”欄目),這至少說明對于兩類音樂的價值,大家在思想觀念上還是模糊不清的,不能從音樂美學的角度有理有據地來解釋音樂審美的價值判斷問題。
再次,周文和儲文雖然對高雅音樂、通俗音樂等在概念所指上做了一些說明,但筆者認為還不夠。具體說來,現在影響著普通聽眾的通俗音樂絕對數量上指的是通俗音樂中的流行歌曲,而且很大程度上又是流行歌曲中的歌詞,特別對于青少年來說。如果大家聽的是純音樂的話,即使是純音樂中的“通俗音樂”(像商場、飯店中放的輕音樂,“女子十二樂坊”音樂,班得瑞音樂等),那么這已經離我們所謂的高雅音樂、古典音樂非常接近了,因為聽者聽音樂的思維方式和聽帶詞的流行歌曲時的思維方式已有了很大區別,能夠良好地感受這些音樂中的豐富美感形式并樂此不疲,也就能夠在很多方面去感受我們所倡導的那些高雅、古典音樂了。關于帶詞的流行歌曲、不帶詞的輕音樂以及更高級的室內樂、交響樂等,它們對于一般聽眾來說,欣賞起來是一種什么層遞的關系(是否有層遞關系?),如何推進和演化,筆者希望能夠看到包括周老師、儲先生在內更多音樂行家對這個問題的論述。
一、音樂欣賞教學現狀
音樂欣賞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各個學校對其都十分重視,但只有部分學校單獨開設了音樂欣賞課,其中大部分的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又流于形式,教學設施落后,資金投入不足,造成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普遍不高。部分音樂教師的教學也僅僅局限于看懂五線譜,學唱幾首歌曲,欣賞一些音樂作品。
(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目前音樂欣賞課程以中外古典音樂作品欣賞為主要教學內容,授課形式比較單一,教學過程沉悶,教學效率低下。大多數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還只停留在感官和娛樂層面,老師對欣賞作品先做簡單介紹,然后放音樂,學生聽,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不能從音樂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更談不上從音樂中獲得啟迪和思想升華。
(三)流行歌曲成了音樂的同義詞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流行音樂充斥校園,而比較高雅的民族音樂和交響樂則無人問津。這種現象與學生人文素質基礎相對薄弱,審美水平不高,所受藝術教育不多的生源特點息息相關。他們對歌曲的欣賞以“好聽”或“不好聽”來形容,缺乏對歌曲的意境、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因此也就缺乏對藝術歌曲進行欣賞的能力,“從音樂中提煉美”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二、優化音樂欣賞課堂教學的對策
(一)創設情境以激發興趣
1.以圖畫創設情境
教師指導學生在以聽覺為主的前提下巧借視覺激發興趣,是通過視覺作用共同解決其情感與作品內容難融的教法。但要明確,圖畫是輔助手段,為創設情境所繪制的圖畫必須緊扣音樂內容,且要形象明顯,力求“意在畫中,藏而不露”,體現以聽為主、以看為輔的原則。在初、復聽中播放錄音的音量要隨需要而變化,做到適度對比,效果方好。
2.演講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借助文學故事形式,通過口頭語言揭示音樂作品內容的方法。愛聽故事是青少年的特點,故音樂欣賞教學時要充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做到所講故事緊扣音樂作品內容,而且語言生動形象,聲態、體態、情態密切配合,務必引導學生以欣賞音樂為中心,以聽講故事為次之,必要時把音樂主題或重點樂句的范唱(奏)巧插于演講故事之中,從而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3.配音描述引入情境
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中,審美的情感交流極為重要,特別是在以談話描述方式進行時,更需借助相應的樂曲聲。在欣賞教學中進行語言描述時,我常同時用輕音量播放該作品或相關樂曲為背景音樂,以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其迅速進入情境。
(二)音樂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欣賞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讓學生在音樂中通過感知、聯想、想象與情感的激發,再以賞析、比較、認同等理的參與為手段,獲得審美體驗。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欣賞主體“學生”的音樂感受,而把“聽”這一活動看做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行為,完全依照欣賞教材、介紹作者、年代、背景等,從標題著眼講述音樂,最后進行欣賞。或是把自認為最完美的理解“灌”給學生,把音樂作品說“死”、說“僵”,或是把想象中的視覺形象描繪得有聲有色,而讓學生按圖索驥,最終導致學生對音樂欣賞興趣的喪失。
因此,我們應該探求一種新的欣賞途徑:不以語言講授為主、不拘泥于欣賞教材、不從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具體表現為:課始,不告之作品名稱、作者情況等,讓學生先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特點、情緒,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音樂,展開想象,之后,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這種教學,有可能會與作者的表現意圖有所出入,但學生所說的音樂形象,都是通過認真聆聽而得到的,具體、實在。課堂上,往往同學聽得認真,教師上得輕松,氣氛活潑熱烈。同時,使學生都有一種成功感。
(三)欣賞多種風格、類型的音樂,從各種音樂中吸收營養
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聽古典音樂的耳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這一觀點在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同樣適用。但目前的情況是,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你問起他們喜歡什么樣的音樂時,他們會告訴你喜歡流行音樂,對此講得頭頭是道,老師有時候都插不上嘴。他們熱愛甚至崇拜這一種類型的音樂,對藝術性更高、內涵更豐富的高雅音樂漠不關心,這樣就很難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對于這些學生,在欣賞教學中,應積極地給予引導和指導,培養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比較與評價能力,在欣賞過程中去粗取精,不僅在課堂,在平時也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只有廣泛地欣賞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作品,才能提高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增長音樂知識,對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捷徑。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
1、欣賞古箏名曲《漁舟唱晚》,了解古箏的音色和表現力,通過速度變化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樂曲表達的情緒和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聽辨、討論、聯想,綜合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通過花指技法的模仿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彈撥樂器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了解并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教學重點】
通過音樂實踐活動,體會樂曲表現的情緒和意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培養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準備】
古箏、鋼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環節設計】
一、主題導入,彈唱對比,了解古箏的音色和表現力。
師:同學們,我們看一個曲譜。讓老師看一看你們的識譜能力有沒有提高,大家來唱一唱。(多媒體出示《漁舟唱晚》A段曲譜,學生視唱,教師指導)下面聽老師用古箏演奏這段旋律,看看它帶給你哪些新感覺?誰來說說?
生:更優美,更有韻味了。
師:正像同學們所感受到的那樣,古箏演奏的這段旋律,更富于獨有的韻味與意境。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既善于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馳的境地。在中國古典音樂當中,由古箏演奏的作品很多,其中最為經典的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配樂介紹)
二、通過哼鳴和速度變化練習。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意境
師:剛視唱的這段旋律就是樂曲《漁舟唱晚》第一段的主題音樂,現在,我們來完整地聆聽這段旋律,注意體會樂曲的速度和情緒是怎樣的?(聆聽A段)
師:先說說這一段的速度是怎樣的?
生:徐緩地。
師:情緒呢?
生:寧靜地。
師:緩慢的速度使這段旋律聽起來非常優美,表現了一種寧靜的情緒。讓我們仿佛置身于夕陽余輝盡染、碧波漣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風輕拂,漁舟緩緩而行的詩情畫意之中。(多媒體出示背景畫面)讓我們輕聲哼唱這段旋律的主題部分,進一步感受樂曲塑造的詩情畫意。(指導學生哼鳴演唱,注意放慢速度、投入感情)我想你們已經體會到了其中韻味和意境了。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改變速度,這段寧靜地情緒會不會受到影響呢?(生:會)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來體驗一下:(打著拍子用中速唱A段主題)情緒有變化嗎?(生:聽起來不夠優美寧靜了)好,再加速(提速唱),情緒變得怎么樣了?(生:變得活潑跳躍了)再提速。誰來說說?(生:更加歡快了)看來,速度的變化真的會影響到樂曲的情緒和它所表現的意境。再來完整的體驗一次由慢到快的過程,注意體會情緒的變化。
師:繼續欣賞第二段,注意感受“4”音產生的獨特效果。(教師示奏B段音樂)剛才老師演奏的這段旋律是從前一段音樂中發展而來的,在這個樂句出現了“4”音,從全曲來看,“5”是旋律的中心音,“4”音的出現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誰來說說?我們可以用短暫離調來形容它所產生的效果。
三、模仿學習花指的演奏。讓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體驗彈撥樂器的藝術魅力
師:接下來,老師教你們一種古箏的演奏技法。這種技法可以說是最能夠體現古箏樂器藝術特色的,對旋律起到了裝飾、潤色的作用,它的名字叫花指。請同學們拿出課前制作的古箏道具來跟老師學習花指的演奏:右手自然彎曲,手腕放松,大指小關節凸出來,放在靠近我們身體的這根琴弦上,然后給予一定的力度向前刮奏,別把它們想象成一根根弦,彈奏感覺就像是流水一樣,這樣彈出來才會有味道。(學生模仿練習)
師:下面我們欣賞的這段旋律就是用花指演奏的,這一連串的音,通過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復,你們似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欣賞樂曲的第三段。(聽C段音樂)
師: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說一說想象到的情景。(教師總結,多媒體出示背景圖片)這一部分速度逐漸加快,與前兩段對比,情緒變得歡快了,讓我們仿佛看見漁船滿載豐收的喜悅,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劃船比賽,搖櫓聲、船漿聲、水花飛濺聲越來越響,漁船越來越近。聽到了漁民們開心的笑聲,還有同學們剛才說的那些,構成了湖面上一部快樂的交響曲。現在,我想邀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奏響這部快樂的交響曲,好嗎?請同學們跟隨我的演奏,通過花指動作的模仿,來感受這段旋律營造的熱鬧歡騰的氣氛。(教師彈奏,學生打著節拍模仿花指的動作)
四、完整聆聽,通過多種方式綜合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加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師:下面我們完整的欣賞這首樂曲,大家可以用哼唱、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來參與聆聽。隨著音樂的發展,在一連串刮奏中,樂曲達到了,很快又突然停住,你們聽,這時尾聲緩緩流出,與A段主題首尾呼應,畫面又恢復了平靜,耐人尋味。(多媒體出示背景圖片)
五、配樂朗誦。教師總結
師:從同學們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你們對這首樂曲的喜愛,老師和你們的感受一樣,最后讓我們伴隨的優美的旋律輕盈的朗誦這首小詩:(配樂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