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典音樂的定義

古典音樂的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樂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典音樂的定義

古典音樂的定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跨界音樂 融合 價值觀

跨界音樂也稱混合音樂,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音樂風格交融在一起的音樂形式。它的誕生為不同的音樂形態、不同的音樂風格的結合創造了條件,也為大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跨界音樂的含義可分為兩層:廣義上泛指任何幾種音樂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樂,狹義上則單純指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樂,它是跨界音樂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音樂形式。跨界音樂的歷史時間不長,但是它符合社會多元文化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的要求,深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在世界樂壇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1 跨界音樂的起源和定義

跨界音樂的產生比較晚,大約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于美國。它的產生與音樂排行榜有關,一張新唱片登榜在不同類別的音樂排行榜上即被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音樂形式的交叉,成為跨辦音樂的原始模型。伴隨著這種發展趨勢,出現了許多跨界音樂人,如古典辣妹組合、神秘園組合、莎拉.布萊曼、馬友友、陳美等等。上世紀90年代,跨界音樂在中國逐漸興起,女子十二樂坊的二胡演繹、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樂伴奏在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使用等等正成為一種新銳時尚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跨界音樂在中國的藝術領域獲得了更新的詮釋。

音樂和音樂家的跨界現象發展到今天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如何給跨界音樂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根據查看的相關資料以及所聽到的跨界音樂,筆者總結為在廣義上是指不種類、不同形態、不同風格的音樂相融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狹義上是指古典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的相互交織、結合的藝術形態?!巴ㄋ椎卣f就是將不同領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據需要改編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由多種音樂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歡迎”。[1]

2 跨界音樂的特點

(1)跨界方式具有廣泛性性和多樣性。常見的有移植、改編、引用等。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古今中外、東西南北、雅俗文野、激進保守和樂內樂外之間的縱橫馳騁、自由跨越。如中國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為藍本,用西洋的室內樂的編制來呈現的《漁歌》。

(2)跨界音樂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修養??缃缫魳啡舜蠖籍厴I于專業的音樂學院或受到過名師指點,這是由跨界音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跨界音樂脫胎于古典音樂,跨界音樂人必須有堅實的古典音樂基礎,才能駕馭這些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創新。

(3)跨界音樂是一種嫁接,更是一種發展。[2] 跨界音樂由多種音樂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繼承了母本的優點,是一種突破和創新。我們在以看到跨界音樂以打破傳統、運用時尚元素和現代技術、融合多態風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層次的聽眾,形成了新的音樂演繹手法和演出方式組合。

3 跨界音樂的分類

(1)用古典音樂的演唱方式表現流行音樂。如“華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專輯《情釋》通過翻唱王菲的《紅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讓古典音樂走近聽眾、走向市場作出了積極嘗試。

(2)用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古典音樂。

以古典的弦樂四重奏組合“古典辣妹”為代表,“用流行音樂的形式和現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樂的界限,將古典音樂的精粹與世界各地的聲音和節奏互相結合,實現音樂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數人涉足的古典音樂展現出全新的概念?!?/p>

(3)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交織融合。英俊瀟灑、實力唱將IL DIVO(美聲男伶)為大家充分展示了這一跨辦界音樂類型。他們的音樂把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在音樂界可謂是獨樹一幟。

(4)民族與古典相整合的中國特色的跨界音樂。在這一跨界音樂形式中,譚盾的《地圖》極具代表性。他將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連接在一起的跨界音樂盛宴。

4跨界音樂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跨界音樂能夠長期存在并迅速發展,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首先,跨界音樂的產生和發展符合欣賞者價值觀和審美需求。人們傳統的價值觀認為,古典音樂等于高雅藝術,是上層社會的欣賞特權,欣賞古典音樂意味著高雅的品味和高貴的身份和地位。跨界音樂則化解了人們想顯示自身的高雅品味卻又缺乏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之間的矛盾,跨界音樂通俗易懂的特征使受眾不同程度地產生“藝術修養較高”的自我認定,體現了受眾的價值觀。另外,接受群體審美需求的多樣化導致了流行音樂創作風格的多樣化,而吸收古典音樂元素則為多元化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厚了創作母體,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從波切利與莎拉.布萊曼在中國演出獲得的巨大成功右以看出,多元文化更加受到現代社會人們的喜愛??缃缫魳匪囆g正是滿足了觀眾對古典、民族與現代等多重文化因素的需求,才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和贊譽。同時,對青少年來說,欣賞跨界音樂也是一種時尚,正如何曉兵教授所說:“流行音樂的低齡消費群體真正想購買的,并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音樂,而是以某種熱門音樂為載體的時尚生活方式”。[3]

其次,跨界音樂的內涵在于融合和創新。在各種音樂元素通過自我調節融合在一起的基礎上,結合創作者和表演者的更新與超越,從而使其表現力更加豐富,更具廣度和深度。

第三,跨界音樂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跨界音樂長久發展和生存的基石。跨界音樂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音樂因素比世界上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都要豐富,它應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不同民族或不同風格或是古典與流行、嚴肅與通俗的音樂都能為跨界所用,并賦予原形式以新形象,從而更加鮮活、更具有時代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第四,經濟發展、商業利益是跨界音樂發展的又一驅動。企業的營銷宣傳、演藝公司的商業演出往往會選擇社會上正在流行或已經出現流行趨勢的音樂形式,這無疑使跨界音樂成為被選擇的對象并被進一步推動發展。一些作曲家、演奏家、音樂人也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嘗試對古典音樂的改編,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這些低成本、高效益和廣受歡迎的跨界形式便成了古典音樂延續和重構的載體。

5跨界音樂未來發展的展望

古典音樂的定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電影音樂 古典音樂 運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9

自電影誕生至今,電影音樂作為這門綜合視聽藝術中的重要角色,伴隨著電影的發展也愈加凸顯出其重要性。早期默片時代,音樂就加入了電影的放映過程,由樂隊現場演奏音樂,據說是為了掩蓋放映機的噪音;在默片的發展及成熟階段,出現了專門為電影放映而灌錄的唱片,在樂曲的選擇上盡可能的符合電影的節奏和所傳達的情緒,從而填補了聲音的缺失;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音樂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發展至今的電影音樂不僅豐富了“視聽盛宴”,更為電影基調的營造、人物的刻畫、主題的表達等藝術表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音樂,泛指在電影中出現的音樂、歌曲。從配樂創作的角度,電影音樂可以分成原創電影音樂和非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音樂,是指作曲家為電影專門譜寫的樂曲;非原創電影音樂,是將業已完成的音樂作品配用在電影中,包括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流行歌曲等。在現代電影工業體制下,電影音樂已超越了電影本身,優秀的電影音樂常被單獨分離出來制作成“電影原聲帶”(Soundtrack)包裝銷售,成為電影“后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

在非原創電影音樂中,對古典音樂的運用由來已久。對于古典音樂的定義,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意義上的古典音樂,主要是指從中世紀的格里高利圣詠直至19世紀末葉創作的音樂,包括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等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音樂;而狹義的古典音樂被人們理解為一種帶有古典風格的音樂。古典音樂有著極其復雜的配器及和聲走向,不僅可以由龐大的交響樂隊演奏或伴奏,也可以由人聲或獨立的樂器來完成,其完美的音響與精致的藝術構思是其它風格的音樂無法比擬的。由于音樂大師們高超的演奏技藝和嘔心創作,使古典音樂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內涵,迄今為止古典音樂仍受到世人的欣賞和關注,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是世人所公認的。[1]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音樂呈現的內容和形式也更加豐富,流行音樂、搖滾樂和電子音樂因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流行性,在現代電影中被廣泛運用;而在深化電影主題、刻畫人物、表達電影深層次的意義和電影背后的隱喻等方面,有著嚴謹構思和深刻內涵的古典音樂顯然更適合電影,運用得當的古典音樂給電影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甚至使電影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升華;而電影之于古典音樂,也為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開辟了新的視角。

一、電影主題的渲染和烘托——電影《立春》中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的運用

顧長衛執導的電影《立春》講述了一個小城市音樂教師王彩玲的故事,展現了她不甘平庸,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渴望真愛,孤傲虛榮、生動感人的豐滿銀幕形象,電影中藝術歌曲和歌劇片段恰到好處的運用,有機的融入劇情的發展,適時而準確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情感,渲染和烘托了影片的主題。

電影一開始,在王彩玲的畫外音之后,由奧地利詞作家烏蘭和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慕春》便響起。這是一首春天的贊歌,歌唱了春天的來臨。歌中唱到:“那溫暖的春風已蘇醒。它輕輕地吹。日夜不停,它忙碌地到處創造??諝馇逍?,大地歡騰,可憐的心哪,別害怕!……”這首歌曲是王彩玲重要性格的真實寫照,表現了她屢遭挫折,但仍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一面。音樂伴隨著畫面,交代了人物、地點、環境,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為藝術,為愛情》選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的歌劇《托斯卡》,是歌劇中女主人公托斯卡的詠嘆調。歌中唱到:“為藝術,為愛情,我衷心地愛護一切生靈!……但在這絕望時刻,為何啊上帝。為何對我殘酷無情?……”歌曲第一段落以音調不斷連續下行的句式表達了托斯卡壓抑的心境。第二段多同音重復和三連音節奏,是以憤懣的情緒對上帝的詰問。這段詠嘆調的第一次出現是周瑜要求跟王彩玲學唱歌,王彩玲在學校的琴房表演給他唱的,此時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從內心深處唱出了她對命運的不滿和怨恨。第二次出現是王彩玲去報考歌劇院,劇院領導告訴她劇院根本不需要人,王彩玲唱著這首詠嘆調跪了下來。這首歌曲把主人公的失落、絕望、無助、脆弱充分表達了出來。在電影的結尾,導演以虛擬的手法,讓王彩玲站到了音樂廳的舞臺上,再次唱起了這首詠嘆調,呼應了影片開始時的《暮春》,使主人公“為藝術,為愛情”理想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二、電影背后的深刻隱喻——電影《鋼琴家》中鋼琴曲的運用

電影《鋼琴家》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改編自波蘭猶太裔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體小說《鋼琴師》,展現了鋼琴家席皮爾曼在二戰期間波蘭淪陷被迫開始逃亡,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他,在德國軍官的庇護下,席皮爾曼苦撐到二戰結束。

電影中運用了多首“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的作品。電影開始,1939年華沙的景象,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響起,接著鋼琴家席皮爾曼正在電臺認真的彈奏,直到電臺被德軍的炮彈轟炸,被迫終止。這首夜曲呈現出的憂思、哀傷的情緒契合了電影的開端,奠定了影片的主基調。在電影的結尾,這首升c小調夜曲再次響起,穿著禮服的席皮爾曼在舞臺上神情自若,沉穩淡定的彈奏,鋼琴曲的首尾呼應,印證了鋼琴家曲折的經歷。

影片中引用的另外一首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是全片的。饑餓的席皮爾曼在破敗的屋子里四處尋找食物,不料被德國軍官發現,故事的戲劇性達到了頂峰,接下來當德國軍官得知席皮爾曼是鋼琴家,把他引到鋼琴旁并示意“彈點什么”時,蓬頭垢面的席皮爾曼深吸一口氣,忍著饑餓、寒冷和恐懼,把一切復雜的情緒融入到了這首g小調敘事曲,德國軍官顯然是懂音樂的,他被席皮爾曼的才華和勇氣征服,下決心保護他,直至戰爭結束。肖邦是第一個將敘事曲運用到器樂中的作曲家,使它成為一種表現史詩性、敘事性、戲劇性內容的音樂體裁。g小調敘事曲根據波蘭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而創作。作品講述了一位不堪忍受異族奴役的波蘭英雄以身殉國的故事,音樂情緒悲壯激昂、氣勢恢弘。[2]這首鋼琴曲的背后,是鋼琴家不屈抗爭和波蘭人民堅信勝利的隱喻象征。

已故的美國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對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運用被稱為這首曲子的“重生”,在他的電影作品《發條橙》中對貝多芬交響曲的運用都堪稱經典。著名美國電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其導演的電影《教父Ⅲ》中,最精彩的一段戲中,教父麥克爾一家在西西里觀看兒子出演的歌劇和劇院外進行的慘烈的黑幫仇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與歌劇《鄉村騎士》的混合剪輯,制造了完美的意境結合,成就了影史上的經典段落,在科波拉的另外一部電影《現代啟示錄》中對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片段的引用也是全片最大的亮點之一。在電影史中,對古典音樂準確、恰到好處引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難看出,準確、到位的運用古典音樂的電影,其導演大都是對音樂較敏感和有著較深古典音樂底蘊,且對電影中的配樂有著自己的發言權。古典音樂大師給世人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寶藏”,其形式多樣、思想深刻,但顯然不是所有的古典音樂形式都適合電影音樂,電影音樂的片段性要求每一段音樂的相對完整,短小精悍,這與多數古典音樂結構嚴謹、較為冗長的特點相沖突;而電影整體風格的統一又要求電影音樂的基調相對的一致,這又引出了古典音樂與其他作曲家為電影專門做的配樂風格博弈的問題。因此,電影中古典音樂的運用是一個頗為復雜和謹慎的課題,只有找到合適的契機,使古典音樂“潤物細無聲”地融入電影中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效果。

注釋

[1]羅展鳳《電影X音樂》[M].三聯書店,2005

[2]張凱, 徐爽.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和意義——以電影《鋼琴家》為例[J]. 藝海, 2010,(12)

參考文獻

[1 ] 羅展鳳《電影X音樂》[M].三聯書店,2005

[2 ] 張凱,徐爽.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和意義——以電影《鋼琴家》為例[J].藝海,2010(12)

古典音樂的定義范文第3篇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摘要:西方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于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關鍵詞:西方音樂;嚴肅音樂;流行音樂;輕音樂

一、嚴肅音樂

嚴肅音樂通常是指各種傳統經典音樂和一切專業作曲家用傳統或現代作曲手法所創作的音樂。嚴肅音樂的傳承是以學院式的嚴格訓練來實現的,嚴肅音樂家所創作的作品內容嚴肅、形式嚴謹,作品所詮釋的是極為深刻的內涵和哲理,具有嚴肅的社會主題與深刻的民族精神,并且在音樂技巧上追求創新和完美。

嚴格地說,嚴肅音樂并不是按音樂品種或門類來劃分的,恰恰是以文化精神來定義的?!皣烂C的”(Serious)的涵義除了“嚴肅的”,還兼具“認真的、莊重的、正經的、鄭重的、懇切的”、“重大的”、“重要的”。而在翻譯的時候,我們偏偏選取“嚴肅”來表示“serious”,其表層意思與“輕松”、“逗樂”、“輕浮””相反,而其深層意義卻是:關注人生意義的、莊嚴悲壯的、高雅凝重的。藝術哲學家阿諾德?豪塞爾指出:“嚴肅的、真正的、擔負責任的藝術必定會卷入生命和人類存在意義之類問題的探討,這些藝術使我們面對著‘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要求,無論在民俗藝術還是流行藝術中,這種要求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可以給嚴肅音樂下一個文化學上的定義:嚴肅音樂是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的音樂。嚴肅音樂的文化精神決定了它至高的審美性,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高雅音樂”。

嚴肅音樂起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最早起源于西方古典音樂,自西方中世紀開始到20世紀的音樂被稱為嚴肅音樂。“嚴肅音樂”一詞是近現代才產生的,是相對于現代社會流行的通俗音樂、輕音樂等音樂而產生的。

嚴肅音樂是一種高雅藝術,它強調的是藝術的審美性,彰顯的是較高的藝術境界與文化精神,是音樂創作具有典范性的主流音樂,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與永恒的生命力。

二、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也成為大眾音樂。相對于嚴肅音樂而言,流行音樂不像嚴肅音樂那樣具有深刻的內涵,是一種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的娛樂性較強的器樂曲和歌曲。流行音樂具有較強的娛樂性與商業性,缺乏較高的藝術性。

流行音樂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已逐漸發展成了有別于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音樂體系,并非大眾所理解的“流行的音樂”。流行音樂主要的特征是:調式不限于大小調體系、和聲功能性為主,具有多元化、即興、不穩定的節奏律動,多為小型趨勢、相對自由的曲式結構,音色選用沒有局限性等。

流行音樂在西方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和演變,它已派生出眾多支系,呈現出眾多風格。流行音樂以它的娛樂性、通俗性、商業性、時代性與多樣性成為最接近民眾的音樂,深的大眾喜愛。

三、輕音樂

輕音樂是指界于古典樂和流行樂之間的一種通俗音樂形式。輕音樂以通俗方式詮釋樂曲,其來源可以是原創,也可以是對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或者民謠音樂進行改編而成。輕音樂一般有小型樂隊加以演奏,結構簡單、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給人以悠閑、放松的感受。

上文所提到過的嚴肅音樂具有厚重的織體,龐大的結構,凝重的樂思,嚴肅深刻的思想內涵。而輕音樂則織體輕盈,結構小巧簡單,節奏明快舒展,一般由鋼琴和小提琴來演奏,它不以嚴肅、深刻來引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而是讓人們在勞累、壓力之余身心得到舒緩。但輕音樂也不像以流行音樂為核心的流行音樂那樣具有時代性,一般流行歌曲過時很快,很快就會被新的流行歌曲所替代,而輕音樂因其較高的審美品位,優美動聽的旋律則經久不衰。輕音樂不僅具備嚴肅音樂高雅的品質,還具備了流行音樂的通俗性,商業氣息相對較少。總之,輕音樂介于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與嚴肅音樂、流行音樂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業。它古典氣息和現代風味兼而有之,華麗而不艷俗,浪漫而不輕浮,抒情而不纏綿,既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又格調高雅、風度不凡。因此,可以說輕音樂是一種雅俗共賞的音樂。

輕音樂樂隊的指揮大都精通古典音樂,會演奏多種樂器。他們既是樂隊的指揮者,也是樂曲的編配者。輕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們對原曲進行的這種帶有創作性質的編配。其中最經常使用的手法是對原曲的節奏、速度、力度、節拍等音樂要素進行重新處理,比較常見的是賦予古典音樂以拉丁舞曲和爵士、搖滾、迪斯科音樂的節奏,通過打擊樂器加強原曲的節奏特征和節拍重音等,使樂曲的形式與內容產生了強烈對比。如用迪斯科節奏來演奏莫扎特的小夜曲,用探戈節奏來演奏勃拉姆斯的匈亞利舞曲,用桑巴、恰恰、倫巴的節奏來演奏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奧芬巴赫的船歌等,聽來熱情奔放,極富有感染力。對一些原本節奏激烈的流行歌曲則采取慢節奏進行“柔化”處理,進而產生一種新的聽感。

古典音樂的定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經典音樂;流行音樂;藝術價值;審美價值

音樂藝術如同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一樣,是人們在不斷的勞動中創造的,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當中,音樂藝術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從純粹宗教用途的格里高利時期的宗教音樂,到宣揚以人為本新思想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以及后來的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不同時代的音樂都有著厚重的時代背景,對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對音樂作用和價值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梢哉f,有多少人聆聽音樂,音樂便體現出多少種作用,有多少人研究音樂,音樂便具有多少種價值。然而正因為如此,如何才能正確地判斷音樂的價值成為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習慣用“經典”與“流行”將音樂分為兩大塊,本文就從“經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角度出發來談一談音樂價值判斷的有效性。

195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家Robert. Redfield在《鄉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小傳統”(little tradition)與“大傳統”(great tradition)這一對觀念,用以說明在較復雜的文明之中所存在的兩個不同層次的文化傳統。而在音樂文化中恰恰可以用這兩種觀念來進行分類。所謂大傳統是指一個社會里上層的士紳、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而小傳統則是指一般社會大眾,勞動人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這兩種文化也可以稱為“學者文化”和“大眾文化”。對于音樂文化而言,我們分為“經典音樂”(classicmusic)和“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

這里的“經典音樂”應該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包含了平時我們所說的“高雅音樂”“古典音樂”等等對欣賞者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要求比較高的音樂作品;而“流行音樂”則是比較通俗一點的,易于流行的,易為普通大眾所接受的音樂作品。圍繞著這兩種音樂形式的種種爭論既是自古就有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雅俗之爭的延續,同時也是現代生活方式變革中不同價值體系沖突的表現。

對于如何有效地判斷音樂的價值,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音樂作品本身的音符、技法以及文化底蘊等方面的價值,也就是客體自身所具備的屬性或特值,即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二是由音樂作品與欣賞主體之間價值關系所帶來的音樂價值,也就是滿足欣賞者審美需要的屬性,即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

個人認為,單從藝術價值上來看,經典音樂的價值確實要高于流行音樂的價值。這里藝術價值不單單包含了音樂方面的價值,甚至還包括了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宗教價值等等其它方面的綜合性價值。這是由經典音樂自身的定義所決定的。經典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主要以樂譜記錄和傳播,和大多數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模式不同。也有人認為“古典”是對應于“流行”而言的,因為這些音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引起不同時代聽眾的共鳴,故認為應當稱之為“經典”(classic)的音樂。但如果細究古典一詞,本意可以理解為古代留傳下來堪稱經典的音樂作品(古代加經典),但是一般來說,古典音樂是具有規則性本質的音樂,具有平衡、明晰的特點,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流行。這也體現于古典(classical)與經典(classic)的不同。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本來是專指德奧在1750―1830年間以海登、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音樂,即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或翻譯為“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這就是狹義的古典音樂。從這個狹義的古典音樂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韓德爾,乃至更早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音樂,向后延伸到浪漫主義、民族樂派,以及20世紀西方的現代音樂。這些都是廣義的古典音樂,也就是基于這個傳統的,無論是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還是試圖以創新來突破這個傳統的音樂創作嘗試,都可以歸入今天廣義的經典音樂范圍之內。所以說,經典音樂是時間的積累而不是浮躁的社會娛樂,它承載了太多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

1979年,帕海貝爾的《卡農》由于太過著名,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標志被美國宇航局通過衛星送入太空,同時上太空的音樂還包括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德彪西的《月光奏鳴曲》、莫扎特的《魔笛》以及中國的古琴音樂《高山流水》等經典作品。

東方音樂文化的無價之寶《十二木卡姆》,有“音樂活化石”之稱的《西安鼓樂》,格魯吉亞的復調歌曲《查克路羅》,產生于17世紀的古老的俄羅斯教會音樂的《塞梅斯基口頭文化》等等這些經典的、民族的音樂形式都已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看到這兒,經典音樂的藝術價值應該就不用再多加贅述了。但是,這并不是說流行音樂就沒有價值。流行音樂也叫通俗音樂,在西方稱為“popular music”。廣義上講,流行音樂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形式;狹義上講,流行音樂在形式上短小、簡練,在內容上貼近生活、注重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與情感經歷。在中國有億萬人是聽著流行音樂長大的,流行音樂對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價值取向的影響是深刻的。也就是說“流行音樂不只是一種藝術現象,也不是個體現象而是社會文化現象”。

我國流行音樂是通俗性的大眾文化產品,所以它經常選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作為歌詞創作的素材,并且集中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反映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滿足或是對精神生活的困惑。閩南歌曲《愛拼才會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要勇于面對人生,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孫楠的《紅旗飄飄》,劉德華的《中國人》彰顯的是一種愛國主義熱情,宣泄出了人民對祖國越來越強大的一種信心和自豪。

流行音樂不僅具有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在一些作品中也會有充滿文學意象的詞曲創作。周杰倫和方文山正是這樣一對組合。方文山以“中國風”為流行音樂注入另一種的色彩,何謂中國風歌曲?方文山曾在《青花瓷―隱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一書中引導讀者從編曲、旋律、唱腔與詞意去解讀:曲風為中國小調或傳統五聲音階;編曲加入中國樂器,如琵琶、二胡、洞簫,以及歌詞夾雜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語,如拱橋、繡花鞋、蹙眉、紅顏等,均可視為中國風歌曲。在《東風破》的歌詞中,方文山融入古典背景的用語,并巧妙借代引用與轉化古典詩詞,一盞離愁、一壺漂泊、一曲東風破……溫婉的、娓娓道來一段憂傷的情事,這樣的中國風成功的營造出一種時空,幽幽地引人進入一種思念的氛圍,令人沉醉。

從整體而言經典音樂中所附加的文化價值要高于流行音樂。經典音樂基本是社會上層人士創造和欣賞的,從巴赫為城堡主寫的華麗的協奏曲,到莫扎特為宮廷做的曲子,到斯特勞斯富麗堂皇的圓舞曲,這些都是各個時期有錢人才享受的起的。不是一般農民和小工人能產生共鳴的,畢竟他們沒有這樣的生活,沒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但是并不是說經典音樂完全是上層人士的創造,他也是從民間積累出來的,不過表現形式和復雜程度比較高一些。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的瑪祖卡和眾多的民族主義樂派。所以綜合看來,經典音樂應該是人類高級文明的建筑之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這是針對人類全體而言,并非每個人。

說完了藝術價值,再來看看經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審美價值。前面我們提到過審美價值是音樂作品與欣賞主體之間價值關系所帶來的音樂價值,也就是滿足欣賞者審美需要的屬性。因此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個人主觀性的,它是由主體依據個人感受需要的適宜性決定的,并非是外界客觀的。而不同的欣賞主體都有著一把標準不同的尺子,你認為非常好聽的音樂如果我不喜歡,那對于我來說它就沒有任何審美價值,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審美價值的意義是在于向人們提供良好而豐富的聽覺享受與情緒體驗,并通過喚起廣泛的情感反應與認識思考,進而達到認識與教化方面的目的,這也是音樂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音樂藝術之所以能夠在人類生活中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不是由于它具有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因為它具有豐富人類感性生活的能力,豐富人類的感性體驗才是音樂藝術得以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本質功能與根本價值。艾耶爾在《語言、真理與邏輯》一書中認為所有的價值判斷,無論是道德判斷、審美判斷還是任何其他判斷,本質上不過是情感的表達,最多是在要求別人能夠贊同他的態度。

音樂何為?它應該是一門藝術,這才是第一位的。藝術之美盡管會產生其它實用價值,但美的本身才是根本的觀點,它不含任何目的性。因此,音樂的價值只能是審美價值,是人們的一種審美需求。它的前提應該是“無用”,所以才得到“不用之用”的美學價值。不管是經典還是流行,只要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并從愉悅中得到陶冶的就是有價值的音樂。

參考文獻:

[1]丁文. 價值觀的探討[J]. 社會科學戰線,1984

(2):1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740.

[3]卓菲婭•麗莎. 于潤洋. 卓菲婭•麗莎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古典音樂的定義范文第5篇

一、“莫扎特效應”究竟是什么

“莫扎特效應”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媒體對這項研究進行了夸大其詞的報道。其實,這些報道是把在1997年弗朗西斯·羅斯徹“聆聽莫扎特音樂能夠提高人的空間推理能力”的實驗研究成果曲解為“聆聽莫扎特音樂能夠使人更聰明”。幾百家媒體的鼓吹所產生的力量讓“莫扎特效應”一夜之間席卷全美。

學界對于“莫扎特效應”的態度相對理智。對它的質疑主要包括:一是弗朗西斯·羅斯徹的實驗是否合理、真實。研究者重復實驗,卻無法得到相同的結果;二是“莫扎特效應”是否適用于兒童。弗朗西斯·羅斯徹的實驗對象都是成人,就算弗朗西斯·羅斯徹的實驗是正確的,也不代表此實驗同樣也適用于兒童。媒體和商家為了宣傳其產品,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莫扎特效應”推廣到兒童。

所以,對于“莫扎特效應”的可靠度還無確切結論,我們不能輕易斷定“音樂會令人更聰明”。即使音樂對于兒童智力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也不代表通過音樂教育能使兒童成為天才?!澳匦奔词勾_實存在,其作用也只是局部的、個別的,它在科學上的可靠性和應用方法還有待隨著科技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

二、從“莫扎特效應”引發對兒童音樂教育意義的思考

(一)“莫扎特效應”貌似“重美育”,實是“重智育”

“莫扎特效應”問世后,商家們將胎教音樂、早教音樂、音樂玩具等投入市場,并得到了大量的追捧。而其受到追捧的原因并不在于對音樂的追求,而是“重智育”的結果。很多人是因為看中音樂教育對智育的促進作用才對美育加以重視的。我國當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是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仍然單方面追求智力發展,這種做法是可悲的。當代認知科學已擺脫經典智力的捆綁,并不存在單一的智力形態,更能反映人類認知特點的多元智能理論登上了舞臺。因此,單純注重智育不利于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溯求音樂教育的本質

“莫扎特效應”在媒體和商界的反應中是強烈的,他們采用夸張的口氣誘導家長們為了開發智力而使孩子學習音樂,但那些進行認知實驗、心理測驗和腦科學檢測的科學家們則認真對待“莫扎特效應”?!澳匦笔侵档眠M一步拓展其研究的深度的音樂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然而媒體擾亂了音樂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視線,他們對音樂發展認知作用的片面而夸張的報導,沖擊了音樂教育的根本命題:本質、意義、功能和目的。音樂教育哲學家雷默也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夸張的輿論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教育的非音樂本體意義上。

三、“莫扎特效應”給學前音樂教育帶來的啟示

(一)音樂教育應該滋養兒童的音樂靈魂

有關“莫扎特效應”對于兒童音樂教育的意義,我們需要思考下面幾個問題:音樂到底是什么?古典音樂教育可以替代傳統音樂教育嗎?應該怎樣將音樂教育和科學研究有效結合起來?

自古以來人們給音樂下的定義是多樣的。其中一個比較有參考意義的論斷是:“音樂代表多種人類的實踐”。其獨特之處在于:第一,它確定了音樂是人類所獨有的財富;第二,音樂的表現不是單一的,是多種多樣的;第三,正如人不能脫離社會實踐,音樂也是基于人的社會實踐而產生的。音樂的本質和價值是音樂教育的基礎所在,其表現方法當然不能與物理、數學等自然學科相提并論。彰顯人文學科的本質是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提高智力是其次要功能。

(二)兒童音樂教育回歸其本位意義

兒童音樂教育能夠啟迪智慧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音樂能夠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注意力、音素意識等。開發兒童智力絕不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價值,審美體驗才是兒童音樂教育的核心意義,“用音樂開發智力”,“聽音樂使孩子更聰明”等這些口號都片面強調了音樂教育的智育作用,這樣就將音樂更多的用于功利目的了,使音樂教育成為非音樂教育的附庸。

審美體驗是兒童音樂教育的核心意義,將智育價值建立在美育意義之上是舍本逐末的行為。在本世紀初,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出藝術教育呈現出非藝術化傾向的弊端,夸大了美育輔助智育的價值?!兑魳氛n程新標準解讀》明確指出傳統音樂教育“只關注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而忽視音樂教育內在和本質的價值——審美價值”。雷默也指出“音樂教育及其本質意義是一只快樂的狗,它的非音樂意義是狗尾巴。音樂教育的正常邏輯應該是狗搖尾巴,而不是尾巴搖狗?!睂⒅怯桉{于美育之上是違背科學的行為,會使音樂教育不能健康發展。

兒童的發展是全面的,兒童需要通過多種視角認識世界,智育并不是其唯一途徑,智育與情感的和諧發展是兒童全面發展的保障。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智能化成為兒童發展的趨勢,而情感和心靈的培養卻被忽視掉了,交流匱乏,審美單調。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的培養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尤為重要的,高智力與高情感需要和諧發展,在強調“智商”的同時更要強調“情商”。對兒童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兒童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促進兒童感知、情感、想像、思維等和諧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總之,音樂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對音樂教育意義的探討,不同的價值觀會影響人們對音樂教育功能與目的的認識,從而影響音樂教學中的各種行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音樂的教育,也就是針對音樂作為藝術在本質上的審美性或音樂性特質開展教育。在音樂教育價值中起主導作用的肯定是音樂的意義,而不是非音樂的意義。音樂的藝術在于情感,音樂的靈魂源于情感,兒童音樂教育的意義理應回歸本位,理應讓兒童以體驗情感、感受美為宗旨。

參考文獻:

[1]Rauscher F,Shaw G,Levine L,et a1.Music training causes long-term enhanc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Neurological research,1997,19(1):2-8

[2]素質教育:成都在爭議聲中破冰.http://edu.people.com.cn/GB/10278243

[3]劉沛.腦科學:2l世紀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基石——圍繞“莫扎特效應”的科學研究和展望.中國音樂學,2000,(3)

[4]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3

[5]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门县| 凤庆县| 新宾| 阳山县| 永寿县| 舒城县| 衡水市| 昭觉县| 宁海县| 綦江县| 岳普湖县| 麻栗坡县| 汾西县| 柘荣县| 库车县| 鄂托克旗| 孝感市| 渭源县| 东丰县| 松溪县| 邵东县| 南宫市| 拜泉县| 天等县| 南郑县| 奎屯市| 成安县| 平山县| 勃利县| 泽库县| 玉溪市| 垣曲县| 苏尼特左旗| 府谷县| 安阳县| 东莞市| 龙江县| 观塘区| 大关县| 江津市|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