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鑒別診斷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
為落實全國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的統一部署,按照《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訓工作的通知》(衛辦科教發[20__]70號)要求,立足于長期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簡稱"非典"),提高預防和治療水平,進一步做好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為防治工作準備充足的技術力量,特制定本.一,培訓目標
1,全面提高各級,各類衛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對"非典"防治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的認識,掌握"非典"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使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非典"基本知識,診斷標準與治療規范,出院標準,隔離病區和病人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正確使用常用救護設備;掌握院內隔離防護規范及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醫療救治技術,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護工作,減少院內感染.
3,使從事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專業人員,特別是流調人員,掌握"非典"基本知識,流行病學知識,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預防控制措施,消毒,隔離,防護等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流調工作力度,提高流調效率,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并做好自身防護工作.
4,使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和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包括鄉村
(第3頁,共7頁)
醫生)掌握"非典"基本知識,流行病學知識,基本防護措施,疫情報告程序,可疑病人轉運與初步處置原則,以及公眾預防指導原則,做到及時發現并報告疫情,迅速采取初步救治和隔離,防護措施.
二,培訓對象和內容
按照不同培訓對象的崗位職責及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做好基礎培訓和分類培訓,必要時進行強化培訓,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高.同時,根據對"非典"疾病研究的進展和疫情的變化,及時調整培訓內容,使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及時掌握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規范.
(一)基礎培訓:包括衛生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全體職工.主要內容為:"非典"基本知識,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隔離病區設置及操作規范,隔離防護措施和規范,相關法律法規.
(二)分類培訓:
1,定點醫院和后備醫院的醫護及相關人員
⑴臨床醫師.參與救治工作的各級,各專業臨床醫師.主要內容為:呼吸系統疾病基本知識,"非典"臨床診斷標準,鑒別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和規范,呼吸及循環系統監測基本知識和技能,血氣分析基本知識和技能,酸堿平衡紊亂的治療原則,嚴重并發癥(如呼衰,腎衰)的救治技能,ICU知識和技能,無創通氣與有創通氣技術以及心理治療基本知識等.
⑵護理人員.主要培訓內容為:呼吸系統疾病護理知識和技能,隔離病區管理及操作規范,病人管理,重癥病人搶救基本技能,呼
(第4頁,共7頁)
吸支持的各項臨床觀察,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設備的操作使用方法等.
⑶工勤人員.主要培訓內容為:隔離病房的空間,地面,物品消毒方法和規范,病人嘔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物處理原則和方法,病人尸體的處置原則和方法等.
⑷放射,檢驗等醫技人員.主要培訓內容為:相關放射,化驗指標,"非典"病人檢驗樣品采集,轉運,保管規范,輔助檢查設備消毒方法,與其他疾病鑒別診斷的要點.
⑸消殺人員.主要培訓內容為:各種消毒劑的使用,配制,殺毒原理,不同污染程度區域所用的消毒方法,如何檢驗消毒實效等.
2,發熱門診醫務人員
主要培訓內容為:上述定點醫院的基礎培訓內容,發熱病人的就診程序,"非典"臨床診斷標準及診療規范,疑似病人診斷標準,鑒別診斷要點,消毒隔離防護規范,隔離留觀室的防護原則和管理,疫情上報制度和上報程序,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內容,病人轉運原則等.
3,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主要進行基礎培訓,主要內容為:"非典"的基本知識,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要點,基本預防控制和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基本防護措施,疫情報告程序和方法,相關法律和法規.
4,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和農村衛生人員
主要進行基礎培訓,側重在"非典"的基本知識,臨床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要點,公眾預防指導原則,個人防護措施,可疑人員基本處置原則,疫情報告程序和方法,消毒和隔離的基本方法,相
(第5頁,共7頁)
關法律法規.做到能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普及"非典"知識和科學預防原則,及時發現并上報疫情,迅速實施初步救治和隔離,防護措施.
各醫療組(隊)在進入隔離病區前,流行病學調查后備人員在參與非典流調工作前,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并進行隔離防護的實戰演練.
三,培訓教材
根據不同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可選擇下列教材:
1,衛生部組織錄制的《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訓參考資料》光盤(一套7冊).內容包括:"非典"的公眾預防;"非典"的診斷與治療;轉運"非典"病人的安全措施;醫院的消毒,隔離與防護;預防"非典"醫院內傳播的消毒與防護方法;鐘南山院士講座.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寫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訓教材(修訂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
4,衛生部制定頒發的有關防治"非典"的文件,規范和指導原則.
5,衛生部,科技部,中華醫學會編印的有關"非典"防治宣傳手冊,折頁等.
6,衛生部科教司指定,制作的其他培訓教材和課件.
四,培訓組織與安排
按照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培訓工作,省衛生廳負責宏觀 規劃,分類指導
(第6頁,共7頁)
和協調,各地市衛生局按屬地管理原則,統一指揮轄區內醫療衛生資源,安排培訓工作.根據工作的輕重緩急分期分批地進行培訓,每輪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5天.定點醫院,后備醫院的第一或第二梯隊人員,發熱門診醫務人員,一線流調人員和相關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的培訓工作,必須在此文件下發后15天內完成.全體人員的第一輪培訓工作應在文件下發后30天內完成.
培訓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盡可能采取現代遠程教育技術,通過廣播,電視等公共媒體,或自學與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在保證疫情不擴散的情況下,也可采取專家集中講課,專題講座,現場演示等方式.在培訓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學術團體和高校的作用.
五,培訓考核與評估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轄區內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督導檢查,對參加培訓人員進行登記考核,考核成績可納入當年繼續醫學教育和在職,在崗培訓管理.
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各地市的培訓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各地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轄區內各醫療,預防機構培訓工作的組織和實施;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鄉,村兩級衛技人員培訓工作的組織和實施.
培訓工作要盡可能利用現有的醫療和教育資源,所需經費從各級"非典"防治經費中列支,任何培訓機構不得收取培訓費用.
豬流感全稱豬流行性感冒,是豬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為突發,咳嗽,呼吸困難,發熱及迅速轉歸。豬流感是豬體內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豬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發,通常爆發于豬之間,傳染性很高但通常不會引發死亡。秋冬季屬高發期,但全年可傳播。豬流感多被辨識為丙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亞種之一。該病毒可在豬群中造成流感暴發。通常情況下人類很少感染豬流感病毒。
豬流感有很多個不同的品種,計有:H1N1、H1N2、H3N1、H3N2和H2N3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能導致豬流感的感染。與禽流感不同,豬流感能夠以人傳人。過往曾經發生人類感染豬流感,但未有發生人傳人案例。2009年4月中,墨西哥公布發生人傳人的豬流感案例,有關案例是一宗由H1N1豬流感病毒引起,并在基因分析的過程發現基因內有豬、雞及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人種的基因。人感染豬流感的癥狀:豬流感患者通常有39攝氏度以上的高燒、劇烈頭疼、肌肉疼痛、咳嗽、鼻塞、紅眼等病征。
[編輯本段]豬患豬流感的癥狀以及防治
診斷要點流行特點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對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多變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發生。本病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豬和帶毒豬是豬流感的傳染源,患病痊愈后豬帶毒6~8周。
臨床特征本病潛伏期很短,幾小時到數天,自然發病時平均為4天。發病初期病豬體溫突然升高40.3℃~41.5℃,厭食或食欲廢絕,極度虛弱乃至虛脫,常臥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陣發性咳嗽。從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時帶血。病豬擠臥在一起,難以移動,觸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現膈肌痙攣,呼吸頓挫,一般稱之為打嗝兒。如有繼發感染,則病勢加重,發生纖維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腸炎。母豬在懷孕期感染,產下的仔豬在產后2-5天發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斷奶前后死亡。
病理變化豬流行性感冒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粘稠的液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積大量混有纖維素的漿液。肺臟的病變常發生于尖葉、心葉、中間葉、膈葉的背部與基底部,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顏色由紅至紫,塌陷、堅實,韌度似皮革,脾臟腫大,頸部淋巴結、縱膈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腫大。
類癥鑒別由于豬的流行性感冒不一定總是以典型的形式出現,并且與其它呼吸道疾病又很相似,所以,臨床診斷只能是假定性的。在秋季或初冬,豬群中發生呼吸道疾病就可懷疑為豬流行性感冒。
暴發性地出現上呼吸道綜合征,包括結膜炎、噴嚏和咳嗽以及低死亡率,可以將豬流行性感冒與豬的其它上呼吸道疾病區別開,在鑒別診斷時,應注意豬氣喘病和本病的區別,二者最易混淆。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本組31例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64~91歲。煤礦退休工人22例,家屬9例。飲酒每日>100 g者22例,吸煙每日>1包者18例。全部患者均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其中單純慢性右心衰6例,全心功能不全25例。高血壓31例,冠心病25例,擴張性心肌病4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2例,糖尿病5例,前列腺肥大14例,煤工塵肺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6例,慢性支氣管哮喘6例,慢性肺心病10例,腦卒中11例(因卒中長期臥床5例),骨質疏松癥Ⅰ型11例,骨質疏松癥Ⅱ型6例,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術6例,腰椎壓縮性骨折5例,頸椎病18例,痛風6例,下肢單側截肢2例,靜脈曲張11例,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18例,甲狀腺功能減退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腹主動脈瘤1例,食管癌術后1例,胃潰瘍術后3例,高脂血癥10例,肥胖8例,膝退行性關節炎15例,血管性癡呆5例,老年性耳聾2例。
臨床表現 31例均在就診期間發現低垂性水腫,全部患者均處于Ⅱ~Ⅲ級心功能之間,其中Ⅱ級心功27例,Ⅲ級心功4例。
誤診情況 全部患者首診均診斷為慢性心功不全、心源性水腫。最終均經相關病史、體檢及輔檢綜合分析確診為非心源性水腫。最終確診的水腫病因中,甘草制劑1例,解熱鎮痛藥2例,靜脈曲張性下肢水腫2例,激素源性水腫1例,降壓藥性水腫4例,下肢骨關節炎性水腫2例,姿勢性1例,貧血性4例,代謝綜合征2例,慢性腎功衰竭2例,甲減2例,席漢綜合征1例,多發性骨髓瘤1例,結腸癌1例,直腸癌1例,卵巢癌1例,肝癌1例,肺癌2例。
討論
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上升相當顯著。臨床醫生面對水腫患者往往先入為主,認為系心源性水腫居多,誤漏診率明顯增加。我科總結近兩年來31例將水腫誤漏診為心源性水腫的患者,具有相當代表性,分析原因與如下因素有關。
忽視老年患者的特點 ①老年期是腫瘤的高發階段。本組共有多發性骨髓瘤1例,結腸癌1例,直腸癌1例,卵巢癌1例,肝癌1例,肺癌2例,約占本組20%患病率。顯示了腫瘤是非心源性水腫不可忽視的疾病。②功能衰退,活動過少,生活方式單一。本組共計有腦卒中長期臥床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長期臥床,1例91歲高齡,平時活動極少,生活質量較低,基本上處于一種強迫狀態,可能與其下肢瓣膜長期高壓受損,下肢肌泵功能下降,血管舒縮功能不全有關。
兼雜癥較多,先入為主 本組患者均有心血管易患或已患原因存在,先入為主的思維導致思維局限。本組大部患者早年從事井下作業,煙酒不拒,受傷、受濕、吸入粉塵較多,患病較多。一些老年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前列腺增生癥、慢阻塞肺、下肢靜曲張、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退行性關節炎、煤工塵肺等發病較普遍。在服藥過程當中,一些止咳用的甘草制劑,鎮痛用的止痛藥,消炎用的激素,降壓用的鈣離子拮抗劑,硝酸制劑,等均可導致水腫。同時本身一些下肢的靜脈病變,關節炎癥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局部水腫原因。
詢問病史及查體不細致,忽視輔檢,缺乏認真分析臨床資料 ①詢問病史不細致:本組1例患者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同時合并有高血壓和冠心病,平時一直在服用小劑量強的松,由于心累、呼吸困難及雙下肢水腫一直消退不完全,最終經詳細詢問病史獲得這一線索后,停用強的松后臨床癥狀得以突破。②查體不細致:下肢靜脈曲張、貧血、關節腫痛、截肢等很易查體獲得,本組有食管癌和胃潰瘍術后史,他們均患有缺鐵性貧血癥,其中1例合并有巨幼細胞性貧血,臨床未從手術史分析其可能性,同時對輔檢輕度貧血忽視。殊不知正是貧血導致水腫消退不徹底。③忽視輔檢,缺乏認真分析臨床資料:本組1例多發性骨髓瘤,僅有乏力、下肢輕度水腫非特異癥狀,常規檢查中心電圖T波低平,球蛋白偏高,先后兩次均診斷為冠心病,治療無效。后由球蛋白入手,最終以免疫組化及骨髓檢確診。
滿足目前診斷,盲目自信,忽視鑒別診斷 心衰誤診為支氣管炎不在少數。老年心衰誘發因素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勞力性氣促、胸悶、心悸等,肺部可出現干濕性音,使心衰更易被呼吸系統疾病掩蓋而被忽略。本組合并有慢性腎功能衰竭2例,甲減2例,席漢綜合征1例,這些同時合并患有慢性肺病,如慢阻肺、煤工塵肺者,臨床經檢初診為肺心病、慢性右心功能不全,然而臨床治療效不佳,最終經過多次取標本,多次詢問病史,能得以確診。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牛羊病防治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185-02
牛羊病防治課程是我校高職高專畜牧獸醫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培養畜牧獸醫及相關專業學生對牛、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能力。該課程將傳統的畜禽普通病防治、畜禽寄生蟲病防治、畜禽傳染病防治課程進行整合,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牛、羊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發展規律,掌握牛、羊動物疫病的診斷與防治技能,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高級技能人才。牛羊病防治課程因其內容繁多、理論抽象、概念枯燥乏味,傳統“填鴨式”的講授方法不僅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離,也使得不少學生對牛羊病防治的學習缺乏興趣,教學效果不佳。近年來,我們在牛羊病防治教學中采用病例分析的案例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掌握臨床思維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其目的是通過剖析典型案例,以期達到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自20世紀80 年代引入中國后,案例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學改革計劃,廣泛應用在法學、醫學、心理學等的研究和教學中。按照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我校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的需要,結合牛羊病防治這門課程的自身特點,在近幾年的教學授課中,我們在牛羊病防治課程教學中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進行了初步探索。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一)案例的設計與形成
案例的選擇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條件,也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們根據牛羊病防治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適用的教學案例,所有案例均來自獸醫臨床真實病例,通過對原始案例的整理和編寫,設計出適合教學要求的案例。所選的案例既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又遵循針對性、真實性和新穎性等特點。
例如在講解呼吸系統疾病時,我們會給出下面這個病例:
金光奶牛場的一頭6歲黑白花奶牛,體溫升高,食欲、反芻減退,按感冒治療兩天后,病情好轉,于是停止用藥。兩天后,發現病情再次加重。臨床檢查:體溫為39.8°C,心跳為84次/min,呼吸數為50次/min;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反芻減少,鼻鏡干燥,瘤胃蠕動音減弱,排糞較干,產奶量下降;呼吸淺表快速,聽診肺區見有捻發音。
(二)案例分析
1.提出問題
問題設計是案例教學順利實施的關鍵。根據病例的特點,從病因、癥狀、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后等方面,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病例,通過回答問題來解決病例。針對上面這個病例,我們會給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此病牛的典型癥狀有哪些?
根據這些癥狀,此病牛最有可能是得了哪種疾病?
如果懷疑是某種疾病,可做哪些輔助檢查或化驗?其檢查結果應該如何?
如何對該病牛實施治療?
如何對該病進行鑒別診斷?
在生產中,如何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生?
2.分析討論案例
提出問題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積極討論。以我校12級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為例,該班級共30人,分為5個小組,每組6人,各小組選出組長,組員輪流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進行討論,保證每人都有發言機會。討論結束后,各組選出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陳述該小組的觀點和看法,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問老師,老師只做巧妙引導,不做評價。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各個問題,并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參與交流、發表自己見解和主張的機會,通過討論,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增強了案例學習的效果。通過分析實際真實獸醫臨床病例,學生能夠將之前所學的動物解剖生理學、動物微生物學、獸醫臨床診療技術、草食動物養殖技術等課程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既鞏固了牛羊病防治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點,又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獸醫臨床疾病診斷等實際生產中問題的能力。
3.總結案例
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教師對本堂課討論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在歸納總結時,教師根據奶牛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教學內容為主線,對上述病例提出完整的分析,并對發言學生所表述的觀點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解答,特別是對奶牛其他系統及疾病中有類似癥狀疾病的鑒別診斷的部分要重點講解,以提高案例教學在獸醫臨床實際應用的效果。課后,由學生通過書面報告的形式進行小結,幫助學生消化本次討論內容,更深入地鞏固所學內容,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通過課堂討論學習,學生對疾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臨床診斷、防治措施等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掌握了臨床疾病鑒別診斷的要點。
(三)案例教學法的評價
評價考核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必不可少的環節。案例教學應采取多元的評價考核體系。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中,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考核。一方面教師將學生課前的準備及討論的參與情況進行記錄并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學生采取自我評價,并通過對案例教學法的滿意度進行打分,學生問卷調查表明89%反映良好。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獸醫臨床真實案例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將所學牛羊病防治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聯系,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通過對獸醫臨床真實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今后從事獸醫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案例教學法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牛羊病防治課程中,我們以獸醫臨床真實病例為案例,使學生自覺地進入臨床檢查和治療方案的工作“現場”,運用以往所學知識,結合課堂理論教學,主動地將收集到的病例資料加以分析、推理、判斷,變被動聽課的過程為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過程,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牛羊病防治課程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學生實踐能力明顯提高,學生就業后企業滿意度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繼學. 案例教學及其在國內的發展現狀[J].職業教育,2004(11)
[2]李淑燕. 案例教學法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 2004(11)
[3]劉華,張通. 案例教學法在《 臨床康復》 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0,16(9)
[4]李遠翰,薛斌.淺談案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醫學院學報,2010(1)
[5]鄭淑芬. 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實施環節及需要注意的問題[J].教育探索, 2008,3(4)
【關鍵詞】支氣管擴張;咯血;護理
【中圖分類號】R56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78-01
支氣管擴張指的是患者的支氣管及周圍肺組織由于出現慢性炎癥或阻塞導致支氣管管腔擴張變形的一類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并反復咯血,咯血是呼吸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癥狀,指的是呼吸道或肺組織存在出血現象并經口腔咯出,近年來支氣管擴張合并咯血的患者逐漸增多,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如何掌握疾病特點,做好護理工作是今后的工作要點。筆者就近年來的工作體會做出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摘取我院2010年全年收治的23例支氣管擴張合并咯血患者以及2011年全年收治的25例此類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0年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在22~77歲之間,平均年齡54.1±7.9歲;2011年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21~79歲之間,平均年齡55.0±8.1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統計上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2010年采用常規護理策略,2011年則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針對性改進,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分別進行統計對比。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 15.0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對比采用t進行檢驗,方差值P
2 結果
2011年的此類患者住院天數、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2010年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護理措施
3.1 基礎護理 在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必須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皮下、鼻腔等部位的出血現象,一旦出現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的異常變化則立刻向醫師反饋并進行搶救。對于患者的咯血量及性狀進行觀察并記錄,防止患者由于咯血量較大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出現窒息,支氣管擴張患者咯血顏色鮮紅,常伴隨咳嗽,如大口噴射狀咯血需警惕肺結核。在治療過程中對于咯血量較大的患者需要注意的并發癥是窒息,一旦患者有面色發青,口唇紫紺,冷汗,躁動不安的現象時應當警惕窒息現象的發生,根據患者情況及時進行處理。此外,咯血和嘔血的鑒別也是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咯血是指呼吸道部分的出血,經口腔咯出,而上消化道出血則是經口腔嘔出,咯血的患者咯出血液一般顏色鮮紅,多混有泡沫或痰液,而嘔血的患者嘔出血液一般顏色較暗,呈棕色或暗紅色,雖然也有鮮紅顏色的特例,但是多伴隨有明顯的食物殘渣或胃液等,兩者一般可以通過患者的病史及實驗室檢查進行鑒別,但是需防范患者存在有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癥[2]。
3.2 心理護理 患者在入院時往往存在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如何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是幫助患者更好配合治療的必要途徑。在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要熱情、耐心的向患者簡要說明周圍的環境及設施,幫助患者盡快的融入治療環境中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日常工作中多和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心中所想,及時的對于患者的疑問做出解答和開導,對于較為悲觀的患者可以將已經康復出院的患者病例進行簡要介紹,現身說法的讓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同時可以從家屬方面尋求幫助,間接的進行開導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更方便護理工作的開展。
3.3 引流護理 由于支氣管擴張患者往往存在大量痰液,所以必要時進行痰液的引流是防止患者出現窒息的必要措施,可用硫酸慶大霉素、糜蛋白酶等加入0.9%的N.S進行霧化吸入稀釋痰液,緩解支氣管痙攣之后再進行引流,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對于年紀較大的患者可輔助拍背幫其將痰液咯出。
3.4 并發癥護理 一般此類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失血性休克及窒息。大量咯血的患者一旦出現口渴、汗出、煩躁等癥狀應當警惕休克的發生,及時反饋給醫師并注意患者的保暖,讓患者平臥并抬高頭部和下肢,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必要時進行血液供應,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做好搶救準備。而在患者出現窒息癥狀時應當將患者放置為頭低腳高位,將頭部偏向一側,輕輕拍背幫助患者將血塊咳出,同時將患者的口腔、咽喉、鼻腔部位的血液和血塊進行清理,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緩解窒息癥狀,給氧時控制氧流量在5~6L/min之間,注意氧氣加濕,給予患者立止血、腦垂體后葉素等藥物進行止血。
4 小結
支氣管擴張合并咯血的主要臨床表現即咳嗽伴隨有大量濃痰以及反復咯血[3],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我們必須注意幫助患者進行排痰和止血。對于發生失血性休克或窒息等并發癥的患者更需要精心的護理,對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積極的觀察和預防是減少并發癥的重要因素,不但提高了治療效果,避免了危險情況的發生,也更好的為患者的健康做出了貢獻。
從上文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支氣管擴張合并咯血患者僅采用基礎護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取有效的針對性護理才能夠更好的使患者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因此我們認為,精心細致的護理工作能夠更好的為支氣管擴張合并咯血患者提供幫助,更好的獲得患者的配合并加速癥狀的改善,將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輝.現代胸外科急癥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