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漁業資源保護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范文第1篇

我市漁政監督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主管局的直接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全體漁政檢查員在漁政站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積極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認真執行國家各項支漁惠漁政策;加強漁政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整體戰斗力;逐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依照漁業法律法規賦予我們的權力和義務,以維護漁業生產者合法權益為已任,規范管理,文明執法,為漁業生產的發展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加強漁業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一年來,為提高廣大干部群眾保護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環境的法律意識,增強守法的自覺性,我們組織專門人員,采取以會代訓、送法上街、送法上門等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張貼和散發宣傳資料,強調私撈濫捕,電魚、炸魚、毒魚對漁業資源的破壞性,以及禁漁區、禁漁期禁漁的重要性,使廣大群眾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漁業法》,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保護漁業資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開展執法行動。一年來,隨著我市漁業工作的深入開展,全市的漁業資源日漸豐富。為有效的保護好我市的漁業資源,維護正常的漁業生產秩序。近一年來,我市漁政執法人員不畏困難、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發揚不怕苦、不怕累,連續作戰的作風,共查處炸魚×起、毒魚×起、電力捕魚×起,沒收非法漁具×件。打擊了違法捕魚的氣焰,維護了正常的漁業生產秩序。同時積極貫徹實施漁業捕撈許可制度,依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等工作。

三、抓好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一年來,我站十分重視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積極按照省、市漁業生產安全!會議的精神,以對我市漁民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周密部署漁業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各項安全生產制度,廣泛開展安全生產知識宣傳,切實提高養殖戶的安全生產意識。并積極分解責任,落實到人。保持了漁業零事故的工作目標。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興凱湖 魚類資源 漁業資源的分析

中圖分類號:S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8-0288-01

1 調查方法

按照《我國內陸水域自然資源調查手冊》對興凱湖、松阿察河自然情況、魚類品種、漁業資源、漁業生產狀態進行調查研究分析。

2 地理位置

大興凱湖位于黑龍江雞西市東部,距密山市35公里,是古代火山爆發后,因地勢陷落積水而形成。興凱湖在唐代稱為湄沱湖,以盛產“湄沱之鯽”馳譽。大興凱湖湖水清潔,無污染,湖水透明度1.5米至2.0米,是一座防洪、蓄水、排澇、灌溉及旅游的多功能天然水體。松阿察河是中俄界河,位于興凱湖東北部是唯一的出水口,它是烏蘇里江的源頭之一。河岸兩側多為沼澤地,雜草和紅柳叢生,水色淺褐色,透明度約30厘米。小興凱湖位于大興凱湖以北,松阿察河以西,小興凱湖與大興凱湖被一條天然沙壩隔離。興凱湖和松阿察河是黑龍江氣象特征最溫和的地區。

3 魚類資源

3.1 組成

興凱湖水系共有魚類15科64種。其中:大興凱湖55種,小興凱湖51種,松阿察河61種。其中鯉科38種,占60%;q科、鰍科、科各4種,各占6%,鱘科、鯰科、塘鱧科各占2種各占3%,七鰓鰻科、銀魚科、狗魚科、鰭科、鱸科、鱈科、鱧科、刺魚科各1種,各占1.6%。興凱湖水系魚類的組成比較復雜,屬于北界過度區的黑龍江亞區,具有南北區交錯的特點,包含有北寒帶、亞寒帶及亞熱帶的魚類。根據起源分布和生態特征,水系由6個區系復合體組成。

(1)上第三紀區系復合體成于第三早期,在北半球北溫帶地區,并有第四紀冰川期后殘留下來的魚類。有日本七鰓鰻、鱘、鰉、擬赤稍魚、黑龍江、麥穗魚、高體L、鯉、銀鯉、2種泥鰍、鯰、懷頭鯰、中華所刺魚等。

(2)北極淡水區系復合體形成于歐亞北部高寒地帶北冰洋沿岸,是一些耐嚴寒的種類。有烏蘇里江白q、江鱈等。

(3)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形成于北半球北部亞寒帶平原區的種類。有黑斑狗魚、湖i、花江i、瓦氏雅羅魚、突吻L及黑龍江花鰍等。

(4)北方山區區系復合體形成于北半球亞寒帶區的種類。有哲羅魚、細磷魚等。

(5)江河平原區系復合體為第三紀形成于中國東部平原區的種類。有馬口魚、、草魚、h魚、魴、鲴屬、?屬、頜須L屬、棒花魚屬、DL、Z魚等。

(6)亞熱帶平原區系復合體形成于中國南嶺以南的亞熱帶地區,多適于高溫、耐缺氧的種類。有科、鱸塘鱧、黃顙魚、烏鱧魚等。

3.2 漁業資源分析

興凱湖的成因比較復雜,它屬于地殼斷裂、凹陷之后,又出現玄武巖漿噴溢而形成的有源湖,興凱湖北部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形成大面積三四類沼澤,是以蘆葦、小葉樟群落為主的濕地植被類型,典型的野生體―沼澤生態系統。春、秋季降水比其他地區多,而夏季雨量比其他的要少。春季回暖晚、溫度低,溫度比其他地區要低1度左右,而秋季則相反,降水幅度小,溫度較高,溫度比其他地區要高1度左右。入冬也較其他地區晚。春季解凍期興凱湖湖區風浪較大,湖水渾濁度隨之增加。興凱湖淡水資源最豐富,分布著許多名貴珍稀的魚類,如翹嘴紅(興凱湖大白魚是我國名貴經濟魚類)、扁體、興凱青梢紅、興凱貝氏餐條等特種魚類生態系統。興凱是我國特有的經濟魚類,翹嘴紅是興凱湖主要經濟魚類,興凱湖北岸我國境內湖區分布有翹嘴紅產卵場。

松阿察河中游江段的鯉魚、鳊魚是主要的經濟魚類。黑龍江水系鳊魚具有獨特的遺傳特性,是寶貴的種質資源和基因庫。松阿察河的細磷魚屬蛙科,在世界上只有1屬1種,屬名貴經濟魚類。國外分布于俄羅斯水域,國內主要以黑龍江上游數量為最多。松阿察河的江鱈是鱈科唯一的淡水種類也是極為名貴的經濟魚類。江鱈以碩大的肝臟和精巢為最鮮美,是山區大眾歡迎的水產品。從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興凱湖水系魚類區系組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多樣性和珍貴性。

4 結論

興凱湖屬于黑龍江流域,大興凱湖為中俄界湖 ,湖水流經中俄界河的松阿察河-烏蘇里江,在我省撫遠縣境內匯入黑龍江興凱湖是東北亞最大的淡水湖,資源較為豐富、漁業生產最發達的湖泊之一,由于地處高緯度、氣候寒冷,所以具有獨特的水域生態,分布著許多珍稀名貴的冷水性魚類和獨特的經濟魚類,是一個相對獨特的魚類生態系統。本次對各水域的自然情況、理化性質、餌料生物群落、魚類區系組成、主要經濟魚類生物學、主要名貴冷性魚類瀕危狀況、漁業生產情況、漁業資源情況等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分析,掌握了興凱湖、松阿察河魚類組成和數量的變化,為保證該水域漁業資源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保護水域生態環境,防止水域污染,嚴禁私捕濫撈違法作業,加強重點水域的水質監測,以確保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為此應采取以下保護措施:

(1)宣傳貫徹國家頒布的《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漁業水域水質標準》等法規。

(2)采取漁業水域魚類資源的繁殖保o。魚類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對于自然水域的魚類資源的持續開發和利用,必須重視其繁殖保護。對黑龍江水系的施氏鱘、鰉魚屬世界性瀕危魚類,相當于我國2級保護動物;大馬哈魚屬世界性經濟魚類,是中俄兩國政府簽署共同保護增殖的特種魚類。必須實施限定年度捕撈量,降低產卵期的捕撈,以保護幼魚和名貴魚種。

(3)加強名貴經濟魚種類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翹嘴、興凱放流基地的建設,擴大放流種類、數量及規模,確保放流幼魚的成活率,增殖名貴魚種的資源。在人工繁殖中進行分子生物學技術測試,防止自然水域種群遺傳學特征衰退。建立國家級名貴魚類的原種場、良種場和冷水性魚類資源保護庫,為我國發展優質漁業提供優良品種,防止魚類種質退化,保護其遺傳多樣性。

(4)積極開展國際間的科技合作,處進漁業發展。興凱湖為中俄界河、界湖水域,兩國簽署了兩江共同監督檢查的協議書,定期聯合漁政監督檢查,更好的維護了漁業資源。在此基礎上開展國際間科技交流合作河學術研討會,共同為中俄的漁業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覺民,黑龍江省漁業資源,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5.

[2] 張覺民,黑龍江省魚類志,黑龍江科技技術出版社,1995.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范文第3篇

如此大的工程,在施工期間會對風景區水生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筆者在實地調研后對疏浚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后對風景區水生生態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消減措施,為工程的方案論證、環境管理和項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 施工期對浮游生物的影響分析

1.1 浮游植物

在航道整治階段,水中疏浚挖泥、拋投等作業引起局部水域水質渾濁,將導致水體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生不利影響,降低局部水域內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會使以浮游植物為餌料的浮游動物在單位水體中擁有的生物量相應減少。總體來看,項目施工可能使局部水域的浮游生物的種類和密度有所降低,但是對其數量及種群結構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對物種正常繁衍基本沒有影響。施工結束后,不利影響即可消除。工程實施對浮游動物影響的程度不大。

1.2 浮游動物

項目建設對浮游動物最主要的影響是水上施工擾動水體,造成水體懸浮物濃度增加,從而影響浮游動物攝食率、生長率、存活率和群落等,根據有關實驗結論,水中過量的懸浮物會堵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的食物過濾系統和消化器官,尤以懸浮物濃度達到300mg/L以上、懸浮物為粘性淤泥時為甚,如只能分辨顆粒大小的濾食性浮游動物可能會攝入大量的泥砂,造成其內部系統紊亂而亡;如水中懸浮物濃度的增加會減少多種溞屬和其他枝角類的攝食率、生長率和競爭能力。施工活動造成底質中沉積的營養鹽及重金屬物質的釋放,這將直接影響工程附近區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和數量,從而間接影響浮游動物的分布和數量。

考慮到施工一旦結束,懸浮物的影響也隨之消失,同時浮游植物具有普生性,其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工程水下施工對浮游植物的影響可得到很快的恢復,對其多樣性的影響較小,且都是暫時性的,在施工結束后一段時間,隨水體自凈能力恢復而得到改善,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復到施工前的水平。

2 施工期對底棲生物的影響分析

底棲生物是水域水生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水生生物類型之一,由于底棲生物活動能力低,其生存受環境變化影響比較明顯。在疏浚開挖、碼頭水工建筑物建造過程中,開挖區域和碼頭區域的底棲生物類群中,活動能力較強的底棲生物、魚類等在受到驚擾后,大多數會逃離現場,少部分來不及逃離的則會被掩埋死亡。活動能力差的底棲生物將被覆蓋死亡。工程的疏浚、拋投等施工行為直接改變了原住底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從而對其種類、數量、分布產生一定的影響。

3 施工期對魚類的影響分析

擬建項目施工過程中對魚類的影響,主要影響是施工期懸浮物的增加破壞水質,懸浮物將在一定范圍內形成高濃度擴散場,懸浮顆粒將直接對魚類造成傷害,主要表現為影響胚胎發育,懸浮物堵塞鰓部造成窒息死亡,大量懸浮物造成水體嚴重缺氧而導致生物死亡,懸浮物有害物質二次污染造成生物死亡等。通常認為,成年魚類的活動能力較強,在懸浮泥沙濃度超過10mg/L的范圍內成魚可以回避,施工作業對其的影響更多表現為“驅散效應”。工程施工安排在枯水期進行,施工所在地多為或淺水區域,此時魚類多進入深水區域。因此,施工階段不會對作業江段的魚類帶來較大的影響,其主要影響是改變了魚類的暫時空間分布,不會導致魚類資源量的明顯變化。

4 施工期對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松江鱸魚的影響分析

根據松江鱸魚的分布及遷游,以及鴨綠江流域的水文特征,松江鱸魚在丹東市鴨綠江河段可將其分布范圍從太平灣水電站到江口的這一段鴨綠江分為上游、中游、下游、江口和沿岸海域五個區域。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疏浚施工會造成局部范圍內水體含沙量和混濁度增加以及沖刷引起的底泥變化,將對施工區鱸魚生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局部范圍破壞了松江鱸魚的生境。根據松江鱸魚的遷游規律,在浪頭鎮江段出現的時間是4~11月,大規模洄游集中在4月份和11月份,項目將于2011年11月開始施工,將在2014年3月完成,由于本項目的施工長度較長、涉及的范圍較廣,又涉及到松江鱸魚的主要育肥場所,故將對松江鱸魚產生影響。因此提出在施工期要考慮減輕對松江鱸魚尤其是幼魚的影響。

5 不利影響減免措施

根據區域環境特點,本項目水生生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主要分為防治措施及管理措施,包括調整相關施工安排避免影響水生生物洄游、疏浚泥沙處置、植被恢復措施、野生動植物保護措施和補償措施等等。在采取了相應措施后,施工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補償和恢復。防治措施指在主要魚類繁殖期不進行疏浚、傾倒作業,施工期避開魚類洄游季節。在進行水下勘探、施工作業時對漁業資源有嚴重影響的,作業單位應當事先同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協商,采取措施,防止或減少對漁業資源的損害。管理措施指采用先進施工工藝、方法及設備,建立魚類臨時救護機制,對施工區內發現的珍稀保護魚類及時進行暫養或放歸。施工中若發現有珍稀水生生物,應立即停止施工,報告當地的漁業及環保部門,由專業部門進行處理。施工結束后,產生的卵石、泥沙、石渣等應運到符合要求的棄土場及拋棄區域放置。嚴禁在魚類產卵場、魚類索餌場、越冬場以及自然保護區傾倒工程拋棄物或設定拋投區。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機構要注重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培育,做好施工期間風景區環境污染的監管工作;施工方應制定一個保護、保證措施。在設計、施工、生態修復等各個環節統籌安排,文明施工,減少對風景區的影響。此外、建議丹東市政府強化風景名勝區主管部門和管理機構對該工程施工過程的監管作用;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機構要注重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培育、盡快修編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編制重點區域詳細規劃,加強對航道工程項目施工期間,運營期間進行監督管理,督促落實項各項減弱不利影響的保護措施,盡量減少由于工程施工,運營對風景區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三沙市;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一、引言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準在海南省設立三沙市,統一管轄位于中國南海區域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所有島礁及附近海域。中國政府設立三沙市,重申了對南海諸島的,強化了在南海區域的行政存在,對南海實現有效管轄具有重要的意義,標志著中國對南海所轄海域和島礁的管理、開發、保護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島包括數百個島、礁、沙、灘和暗沙等,散布在南海上,東西相距約900千米,南北長約1800千米,島嶼面積約1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總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三沙市島礁面積狹小,自然環境惡劣,經駐島軍民多年的努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長期缺乏有效行政管理,環境保護管理機制不健全、環境保護設施缺失、資源利用及建設開發無序等原因,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處理好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是三沙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

三沙市建制升級僅僅四個月,三沙市市委、市政府就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將以保護優先,有序開發的原則,加強三沙生態環境保護。《意見》對三沙的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和規劃,所有工作實行環評一票否決,并經常開展生態環保巡護執法。僅2013年就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巡護28次。建立了永興島現代化環衛站,實現永興島環衛工作常態化管理。實現永興、趙述、晉卿、鴨公、銀嶼等島礁太陽能發電入戶。開展“綠化寶島”植樹活動,在鴨公、趙述等島植樹3500多棵,趙述島400米水下人工礁體工程完工,實施了4次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海域動態監管系統已經建成,永興日產1000噸海水淡化廠即將安裝建設。然而,三沙市生態環境依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威脅島礁安全;生物資源日趨減少;島嶼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油氣資源的掠奪式開采與運輸風險嚴重威脅南海海洋生態環境;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淡水透鏡體破壞嚴重;漁業資源退化嚴重等方面的問題。

二、三沙市管轄島礁海域生態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

根據《2012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2年,三沙市所屬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滿足功能要求和環境保護目標。該年度中,海水和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優良;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海草床生態系統保持健康狀態;主要的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良好;海洋自然保護區整體狀況良好;未發生赤潮災害、海上溢油或化學品泄漏事故。珊瑚礁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狀態。海洋和大氣引起的自然災害較往年輕,卻仍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損失”。雖然三沙市海洋環境質量整體較好,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多年來由于對南海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保護力度不足,加之周邊國家在爭議海域掠奪性的開采,導致南海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地破壞。經調查,筆者認為三沙市現在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平面上升威脅島礁安全

南海島礁安全主要受海平面上升與人為因素兩方面的威脅。在海平面上升威脅方面,國家海洋局的《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三沙市海域海平面1993年至2012年的上升速率達到了每年4.9毫米”。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司司長王鋒表示,“海平面上升對低海拔島礁尤其是南海部分島礁構成嚴重威脅,南海部分島礁在時只有很小部分露出海面,海平面上升造成這些島礁消失將嚴重威脅我國海洋權益”。南海島礁的部分或全部“消失”會使我國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等海域的范圍改變,進而可能會加劇南海現存爭端。在南海,我國與海上鄰國存在著島礁爭端和海域劃界糾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南海島礁。

在人為因素方面,由于長期存在的島礁爭端和海域劃界矛盾造成我國對于南海部分島礁管理不利,這些島礁面臨著資源過度開發和海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等問題的困擾。例如,南海某些島礁往往成為南海周邊國家軍事演習中的“靶子”,島礁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此外,海岸開發、油氣勘探和破壞性捕撈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資源開采活動,對南海島礁的破壞也不容忽視。

(二)生物資源日趨減少

南海具有獨特而豐富的熱帶海洋生物資源,“三沙島嶼(主要指西沙群島)植物資源豐實,島上的植物共有80科211屬,296種(含變種),其中資源植物有283種,占種總數的95.6%,以食用和藥用的種類較多。三沙海域海洋動物品種繁多,主要有腔腸類、棘皮類、魚類、蝦類、貝類、爬行類、哺乳類等。其中腔腸動物珊瑚蟲就有110種和5個亞種,占全國珊瑚蟲種數的一半以上;魚類有2000種左右,其中經濟魚類約800種,價值高的有200多種;珍貴水產品還有珠貝、海螺、鮑魚、海參、海膽、龍蝦、海龜、玳瑁、抹香鯨等。島嶼陸生動物主要是海鳥類,有鰹鳥、鷺、鷗、軍艦鳥等60多種10多萬只”。由于不合理的開發等原因,生物多樣性銳減,有些種群已成瀕危,個別種類已經滅絕。例如座頭鯨、藍鯨、長須鯨等目前已基本絕跡,南海沿岸紅樹林面積減少約一半,珊瑚礁數量減少約70%等。南海生物資源日趨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日趨嚴重的陸源污染,改變了海洋生物生境,導致赤潮等災害的頻繁發生。一類是對于漁業資源、珊瑚礁等的過度開發導致的生物多樣性銳減。

(三)島嶼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

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西南中沙群島有戶籍登記人口為216戶、276人、常駐人口約900人。雖然常駐居民極少,但是三沙市所轄的南海諸島受人類活動干擾少,多處于原始狀態,生態穩定性較為脆弱,環境容量十分有限,人類活動易造成影響。島嶼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需要通過垃圾船運轉回海南島集中處理,產生的生活廢水需要通過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因此,三沙市島嶼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事關三沙市生態環境大計,而妥善處理三沙市居民垃圾又需要較高的成本。這些都是三沙市發展的制約因素。

(四)油氣資源的掠奪式開采與運輸風險嚴重威脅南海海洋生態環境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積盆地之一,已發現有37個沉積盆地都具有聚油氣的良好地質條件。有關專家估算,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其中12個可能成為大型油氣田,蘊藏的油氣資源儲潛量為700多億噸。其中,石油儲潛量為292億噸,天然氣儲潛量為58萬億立方米。南海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一直以來是南海周邊國家和區域外大國競相爭奪的戰略性海洋資源。自20世紀60年代末南海油氣資源被發現以來,南海周邊國家例如越南、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具備先進技術與海上石油開采能力的發達國家聯合開采南海的油氣資源。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在南海的外國油氣公司達到200多家,開發的油氣田多達2000多口,每年從南海抽走的油氣資源有數億萬頓。如此大范圍、高強度、掠奪式的油氣資源開采必然會給南海海域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在油氣勘探環節,開采船舶的廢水,鉆井的泥漿、鉆屑,海上油井井噴或泄露,煉油廠排污等,在石油運輸環節,海上石油泄露風險等,都對南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更應該注意的是,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國際航運通道之一,“每天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約400多艘船舶穿梭其間,其中石油、液化石油氣運輸總量占世界的1/2和2/3”,這對南海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潛在威脅。

(五)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

南海珊瑚礁星羅棋布, 從近赤道的曾母暗沙(~4°N),一直到南海北部雷州半島、潿洲島(~20~ 21°N)及臺灣島南岸恒春半島(~24°N)都有分布,包括環礁、島礁和岸礁等多種類型。三沙市所轄西、南、中沙群島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勝認為,珊瑚礁對維護海岸穩定、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海水潔凈、減輕地球溫室效應等具有巨大作用,因而被稱為“海上長城”。再者,由于西、南、中沙群島遠離中國大陸,許多島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就難以恢復。因此,保護珊瑚礁顯得尤顯重要。然而據生態監測結果顯示, 南海珊瑚礁在過去幾十年來處于急劇退化之中。“西沙群島永興島珊瑚覆蓋度從 1980 年的90%下降到 2008~2009 年的10%。”《2012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表明:“2012年,對海南三沙市的永興島、石島、北島、趙述島和西沙洲等5個海域的珊瑚礁進行了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監測。監測結果表明,西沙群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狀態。”“2005年至2012年西沙監控海域的珊瑚覆蓋度總體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造礁石珊瑚覆蓋度平均值為2.37%。”眼下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及遭人為破壞現象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劇的人類活動及全球變暖的影響。海水遭受污染、長棘海星蠶食、漁民濫采珊瑚、炸魚及不規范旅游開發等人類活動及水溫持續過高的自然原因,均對珊瑚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威脅。

(六)淡水透鏡體破壞嚴重

西南中沙群島為海洋型海島,除了西沙群島的高尖石為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熔巖露出海面為火山島外,其余全部是珊瑚島礁。這些珊瑚島礁上沒有可供飲用的地表淡水。地下的淡水透鏡體就成為珊瑚島礁上寶貴的淡水資源。珊瑚島礁是由珊瑚和其他造礁生物在長期地質年代中營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構造,集中分布在熱帶海域和有暖流經過的洋面。這些地區雨量充沛,降雨部分被植被截留、蒸發或徑流流失,部分滲入地下形成漂浮于海水之上的淡水水體,其形態中央厚,邊緣薄,宛如一枚透鏡,稱為淡水透鏡體。各島礁上淡水奇缺,島上軍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陸船只補給和降雨儲水,島嶼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活用水之一。永興島等島嶼受地質構造和海水滲透的影響,淡水資源匱乏,由于人類活動增加及無序開發,造成地下水資源的浪費和一定程度的破壞。淡水透鏡體是可再生資源,但其十分脆弱。降雨回補,會促其再生,但抽取和滲漏又會使其縮小,如果開采量和開采強度過大,會使海水上涌擊穿淡水透鏡體,從而將一個大的淡水透鏡體分裂成兩個或多個小淡水透鏡體進而使淡水貯量大大減少,導致地面植被枯死,這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是毀滅性的。三沙市市長肖杰表示:“三沙要力爭在2014年實現海水淡化設施全面覆蓋有居民島礁,2015年永興島不再提取地下水。”現在三沙市正著力通過加強船舶補給與加快海水淡化廠的建設多種方式解決三沙島礁淡水使用問題,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對三沙市島礁淡水透鏡體的破壞,保護三沙稀缺淡水資源和生態環境。

(七)漁業資源退化嚴重

南海是世界上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極具多樣性的海洋生態系統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同時作為世界最著名的商業漁場之一,也是周邊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據統計,南海已知魚類多達2321種,分別隸屬于3綱、35目、236科、822屬,是世界上海洋魚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之一。南海漁業資源豐富,但是長期以來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對南海漁業資源的過度無序捕撈,正在使南海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其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由于周邊國家逐漸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南海漁業資源衰退的趨勢有所緩和。時至今日,整個南海海域除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附近部分漁場還尚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外,其余包括南海北部大陸架漁場,北部灣漁場、西沙海域漁場、南沙海域漁場在內的各大漁場的漁業資源數量和質量都已大幅下降,部分資源品種趨于枯竭。南海島礁和海洋劃界爭議長期懸而未決導致南海周邊國家彼此孤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南海漁業政策,正日益損害南海包括漁業資源在內的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南海保護海洋漁業資源面臨的最大困難。此外,三沙漁業養殖業本身對于南海的生態環境也有較大的影響。海水漁業養殖因對海域資源的超負荷利用及海產養殖和灘涂養殖廢水直接排入海洋,導致水體交換能力下降,水體中有機物積累,營養鹽異常補充等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除以上七種情況外,三沙市過分依賴柴油發電提供能源、南海愈發頻繁的軍事演習等都對南海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三、三沙市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對策建議

面對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三沙市成立之初就確立了保護優先、有序開發的原則,把生態保護迅速提上了議事日程。可以說,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三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三沙市生態環境狀況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務,從前文列舉的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可以看出三沙市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針對三沙島礁及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制定嚴格的環保政策、法規、標準

世界很多著名島嶼在開發時都特別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處理好發展與環保之間的關系對島嶼經濟體尤為重要。世界著名海島,例如韓國濟州島、美國夏威夷、日本沖繩島、印尼巴厘島、毛里求斯等島嶼,在發展島嶼經濟的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成為這些海島發展旅游業的生命線,也成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例如,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發展經濟確立環保先行原則,使農業、漁業、旅游業發展有良好的環境基礎。毛里求斯設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加強對周圍珊瑚群及海洋生物的保護。韓國濟州島為保護環境,采用了利用GIS(國家地理信息系統)的地下水保存管理系統。日本沖繩島通過建設大壩,保證海島淡水資源的供給。馬爾代夫通過為每一個度假島嶼確定容量標準,來保護島嶼生態環境。因此,結合世界著名島嶼生態環境保護經驗,三沙市應將生態環境保護長期視為三沙市發展的生命線。同時,要堅持規劃先行,盡快編制三沙市發展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在發展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完成后,再行編制南海海洋產業、資源利用、海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島嶼開發、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各規劃。任何項目的實施都應該按照規劃行事,堅決杜絕隨意修改規劃的行為。此外,要制定嚴格而具體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環境準入標準。并嚴格依照政策、法規、各項標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戰略。

(二)多渠道加強島礁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

南海島礁對于我國的國家安全、軍事戰略、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三沙市應克服困難,盡最大可能有效保護和控制南海島礁。三沙市應積極探索與南海周邊國家采取區域合作、共同保護的措施來保護南海島礁不被人為破壞,其次針對海平面上升對南海島礁的威脅,應積極通過建設防潮海堤、構筑防護網、防波堤甚至培養珊瑚蟲等措施來對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潛在威脅。

應減少對于島嶼地下淡水資源的利用,減少對島嶼淡水透鏡體的破壞。積極通過建造“三沙一號”等大型補給船運輸淡水和建設海水淡化工廠等措施徹底解決對于島嶼地下水的依賴。另外,還可以借鑒日本沖繩島建設大壩收集儲存淡水的措施,結合三沙島礁具體實際,因地制宜收集雨水等淡水資源,確保實現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停止開采地下水的目標。

應合理開發三沙島礁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海島土地資源,合理填海造地,嚴格填海造地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控制填海造地規模和強度。統一規劃三沙各島嶼土地資源的利用,整合海島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南海漁業資源。南海漁業資源的合作開發不僅是避免當前頻繁發生的南海周邊國家漁業糾紛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防止對南海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的必要措施。漁業合作的順利開展也將為南海劃界及島礁爭端的解決奠定一個良好的互信基礎,有利于爭端的最終解決。應加強國內漁業的科學管理,進一步增強休漁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嚴格控制漁船數量、加強漁具漁法管理等資源養護。

提高科技水平,發展清潔能源,改變三沙市以往以柴油發電供應島嶼電力的狀況。大力發展海洋生物質能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綜合利用常規能源、太陽能、儲能、發電機尾氣綜合利用等多種能源技術,逐步形成具有三沙特色的能源供應系統,將三沙市打造成節能低碳示范城市。

加強國際合作,合理開發南海油氣資源。對于南海油氣資源,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基本立場下,應加大對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加強執法巡航,保護南海油氣資源。加強與沿海國家合作,緩解沿海各國掠奪式開采的現狀。此外對于國內企業對南海油田的開采,應嘗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政策補償、資金補償、生態稅收等途徑鼓勵開發企業在開采時積極保護南海生態環境。

(三)加強島礁環境生態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永興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建設,使永興島全島污水都能夠統一凈化,并提高污水凈化標準,保證生活污水排放達標,并使得凈化后的污水有更多的用途。加快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實行垃圾分類處理與離島處理,加快西沙垃圾收集轉運項目后期建設,逐步使其他小島的垃圾處理也達到常態化運作。加快“三沙1號”交通補給船的建造,確保2014年底投入運行。加快永興島海水淡化廠投入建設,徹底解決永興島及附近海島淡水資源的問題。擴大綠化寶島活動,擴大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的范圍與面積,持續積極開展植樹造林、防風固島活動,增強三沙島礁抵御風浪等自然災害侵蝕的能力。此外,所有海洋與海岸工程建設過程中都應堅持“環境準入不降低、生態功能不退化、資源環境承載力不下降、污染物排放總量不突破”四條原則。

(四)加快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三沙市成立前,海南已在西南中沙建成了六個海洋生態保護區。三沙市成立以來,正在籌建海南三沙群島熱帶海洋動物保護區、三沙珊瑚礁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三沙市應繼續爭取國家及海南省政府支持,設立更多的自然保護區,尤其是珊瑚礁等海洋特別保護區,加大對珊瑚礁為主體的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珊瑚礁生態系統是海南重要的熱帶海洋生態系統,應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保護珊瑚生態系統,加大海洋生態環保投入,建立珊瑚礁監測網,通過人工繁殖法螺苗種放流增殖的辦法,保護珊瑚礁資源等,力保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安全。

加強保護三沙市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加強調查和監測,重點對瀕危物種采取就地或移地保護措施。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實施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增殖。建立國際協調機制,共同維持南海生態平衡。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擴大修復范圍,積極推進對一些被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尤其是島礁的生態修復工程,保護島嶼植被,保護海島安全。

(五)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制定嚴格的環保標準和準入機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未通過的項目一律不得實施。加強海上執法能力建設,為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保障。三沙設市后,海上經濟活動日益增多,但非法旅游、盜采文物、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因此加強海上綜合行政執法,提高海上快速救援能力極為必要。建立生態環境污染事件、自然災害應急預案與應急聯動機制,以便迅速、合理處置南海溢油、海上石油平臺泄漏、赤潮、臺風等突發事件及自然災害。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推進西、南、中沙海域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及時監測通報和環境公報,掌握三沙生態環境基本狀況,為三沙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六)科學發展三沙生態旅游為三沙環境保護提供資金支持

海洋生態旅游是海洋資源環境循環利用的一種重要方式。它的發展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海洋生態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體驗、探險、科研和教育等,與其他海洋產業,如傳統漁業、捕撈業、近海養殖業和海上油田開發等相比,其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程度較低。在維持海洋生態環境系統平衡和環境承載力范圍內,海洋生態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有利于廣泛普及海洋環境知識,提高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和自覺性,達到旅游與環境相互促進的效果,而且以良性發展的海洋生態旅游業替代部分資源消耗大、環境破壞嚴重的傳統海洋產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也可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另外,發展海洋生態旅游業還能夠為綜合化的海洋環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態環境的系統化、規范化管理。鑒于三沙生態環境容量還十分有限,三沙市發展生態旅游應堅持高起點、精品化路線,逐步發展。

(七)發動島民和社會力量參與三沙生態環境保護

保護生態環境,人是關鍵,三沙市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離不開駐島居民的參與。三沙市應在為數不多的居民中廣泛宣傳、普及三沙生態環保知識,樹立起廣大居民、漁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美麗三沙”的建設當中來。例如,鼓勵、發動漁民,積極承擔責任,一起植樹,參與綠化寶島建設。此外,應充分利用三沙在國內的重大影響力及重要的戰略地位,鼓勵全社會力量參與到三沙市的生態環境保護中來。

參考文獻:

[1]龔子同,張甘霖,楊飛.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特征[J].生態環境學報,2013(02).

[2]王淼,段志霞.關于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中國漁業經濟,2008(03).

[3]焦雙健,李龍飛.關于三沙市海島工程建設的思考[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s1).

[4]蘇紀蘭.海洋生態安全的重要性[J].科技導報,2013(16).

[5]張湘蘭,胡斌.南海漁業資源合作開發的國際法思考[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

[6]苗麗娟,王玉廣,張永華,等.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2006(03).

[7]唐議,鄒偉紅.海洋漁業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管理的探討[J].海洋科學,2009(03).

[8]余克服.南海珊瑚礁及其對全新世環境變化的記錄與響應[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2(08).

[9]張莉.論南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保護[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03).

[10]烏蘭.海洋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關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10).

[11]袁建軍,謝嘉華.海洋生態環境污染研究概況[J].生物學通報,2001(05).

[12]楊振姣,姜自福.海洋生態安全的若干問題――兼論海洋生態安全的涵義及其特征[J].太平洋學報,2010(06).

[13]于敏,那杰,關春江.三沙市發展海洋生物質能源構想[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s1).

[14]付海梅.三沙市與中國南海海權[J].學理論,2013(21).

[15]吳瑞,王道儒.三沙市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保護[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12).

[16]曾祥山,韓福光,鄭錦榮,等.三沙市發展設施農業的幾點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2(10).

[17]海南省人大常委會三沙市專題調研第三課題組,楊斌.三沙海洋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呼喚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三沙市海洋生態資源保護情況調研報告(摘要)[J].海南人大,2013(01).

[18]劉家沂.生態文明與海洋生態安全的戰略認識[J].太平洋學報,2009(10).

[19]孫立廣,趙三平,劉曉東,等.西沙群島生態環境報告[J].自然雜志,2005(02).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范文第5篇

第一條為了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濕地保護管理,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障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濕地,是指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區域,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具體范圍以省政府批準文件界定為準。

第三條濕地保護管理堅持現狀保護、民生為主、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

第二章組織管理

第四條建立濕地保護管理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召開(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湖南省漢壽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為牽頭部門,組織縣林業、水利、漁政、旅游、環保、農業、國土資源、交通、衛生、發改物價、財政、公安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濕地保護管理區域內實施項目建設,實行項目設計、可研、規劃、申報、實施各個環節的通報協作機制。

第五條保護區管理局為濕地保護綜合協調管理機構。其職責是協調轄區內水利、漁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和社會治安工作;宣傳貫徹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編制保護區發展計劃、規劃,實施保護區功能建設;調查自然資源并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組織或者協調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參與國內、國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進行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在不影響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規范自然保護區的旅游秩序,組織開展觀光、旅游活動。

第六條林業部門是濕地保護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和監督濕地保護工作,指導保護區管理局作好對上級主管部門的政策銜接。

第七條縣水利部門依法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和河道進行管理,包括河道、湖面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洲灘開發利用行政審批,洪泛區、蓄滯洪區內非防洪建設項目審批。

第八條漁政部門負責水域的漁業、漁政管理工作,對漁業資源及其生態環境進行監督管理。

第九條縣旅游部門在遵循濕地保護管理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會同保護區管理局負責區域內濕地旅游資源的評價工作,濕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信息,科學引導和管理濕地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第十條縣環保部門負責對濕地保護區的水環境、生態環境實施監督管理。對周邊地區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第十一條縣農業部門負責指導保護區內和保護區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者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有機農藥,減少農業生產污染源,防止造成濕地環境污染,損害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鼓勵農民發展以沼氣為主的清潔能源,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

第十二條縣國土資源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濕地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對區域內土地資源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縣交通部門負責對區域內航道和航行的船舶進行管理,監督船舶和水上浮動設施配置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污設備,減少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第十四條縣衛生部門負責對區域內因防治血吸蟲病所施藥品的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共同采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因防治血吸蟲病施藥可能對濕地水生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第十五條縣發改物價部門負責會同相關部門搞好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的規劃和申報,并加強項目建設的管理。

第十六條縣財政部門負責濕地保護財政預算內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負責上級財政對濕地保護項目建設和生態產業發展的扶持資金的銜接與監督管理。

第十七條縣公安部門負責維護自然保護區的治安秩序,打擊和查處破壞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三章保護措施

第十八條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內以界樁的形式設置保護區的界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的界標。

第十九條保護濕地水資源,兼顧濕地生態用水需要,除生活用水、農業生產用水和搶險、救災外,在區域內取水或者攔截濕地水源,不得影響濕地保護最低用水需要或者截斷濕地水系與水系的聯系。在魚、蝦、蟹洄游通道建閘、筑壩對漁業資源有嚴重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建造過魚設施或者采取其他措施。

第二十條自然保護區為禁獵區,嚴禁在區域內從事各種狩獵活動。禁止捕殺候鳥,嚴禁在越冬、越夏候鳥主要棲息地進行投放毒餌、搗鳥蛋等有損濕地資源和危及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

第二十一條每年4月1日—6月30日為水域禁漁期,禁止在區域內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禁止捕殺、傷害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強占、承包天然水域從事漁業生產。

第二十二條禁止在核心區、主洪道栽種楊樹和蘆葦等高稈作物。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游活動的,必須遵循濕地保護法規并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出方案,報省政府有關濕地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禁止在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開設不利于濕地保護的參觀、旅游活動。

第二十三條禁止圍湖造田。禁止圍墾河流,確需圍墾的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已退田還湖的區域禁止新建居民點或者永久性建筑物、構筑物;退出后的舊房、舊宅基地必須拆除,禁止移民返遷。

第二十四條加大周邊地區污染企業的治污力度,工業“三廢”做到達標排放。確保自然保護區的水環境不遭受污染,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確保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不遭受破壞。

第二十五條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加大對區域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保護區管理局和漁政部門要加大監測巡護力度,在主要區域、重要地段設立監測巡護點,建立健全珍稀水禽、水生野生動物救護機制,設立野生動物救助站,采取措施救助受傷、擱淺或者被圍困的珍稀水禽、水生野生動物。

第四章濕地資源利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长丰县| 河北省| 平山县| 庄河市| 海门市| 保康县| 方山县| 沅江市| 信丰县| 禹州市| 湖北省| 荔浦县| 甘南县| 江城| 炉霍县| 延津县| 博客| 德清县| 广德县| 襄城县| 阳信县| 吉水县| 长丰县| 杭锦后旗| 辛集市| 和政县| 霸州市| 烟台市| 保康县| 娄烦县| 深泽县| 九江市| 东平县| 天镇县| 常熟市| 衡阳县| 阿克| 内丘县| 社旗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