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眩暈癥急救處理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脊髓損傷;院前急救;護理
頸胸腰椎骨折大多數由間接暴力引起,是院前急救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外傷性疾病,患者往往傷情較重且復雜,如果急救處理和搬運不當,會損傷脊髓,使患者出現截癱或死亡[1]。因此,正確的急救和搬運方法是減少患者致殘和死亡率的關鍵。自2011~2012年我們共對45例外傷性頸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進行了正確的處理和搬運,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5例(男36例,女9例),年齡15~57歲。受傷原因:高處墜落傷8例,交通事故致傷30例,房屋倒塌7傷例。其中頸椎骨折16例,胸椎骨折7例,腰椎骨折22例。
1.2 臨床表現 40例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受傷局部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起立,翻身困難,損傷部位的棘突有明顯壓痛。8例頸椎骨折的患者出現頭頸痛,活動受限,還有不同程度的眩暈、惡心、嘔吐癥狀。
2 現場急救護理措施
2.1 快速對傷情做出初步評估 到達現場后勿立即搬運患者,首先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神志狀態、受傷部位進行檢查,初步判斷有無頸胸腰椎骨折,脊髓損傷及其它并發癥。對疑是患者按頸胸腰椎骨折處理。
2.2 建立靜脈通道 立即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有出血者應立即止血,以減少血液的流失。對有休克癥狀的患者應用留置針開通兩路靜脈通道,快速補液以維持有效循環血量。
2.3保持呼吸道通暢 松解患者衣領,避免呼吸道受壓,對頭面部有血液,泥土,分泌物的要及時清理,以確保呼吸道通暢,避免患者出現窒息和誤吸的危險。對頸部損傷的患者打開氣道時可使用托下頜法,必要時給鼻導管或面罩吸氧。
2.4正確搬運患者 用硬擔架進行搬運,對頸椎骨折的用頸托固定,有腰椎骨折的用腰部固定帶固定后再進行搬運,搬運時,應嚴防頸部和軀干前屈或扭轉,應使脊柱保持伸直。頸椎骨折的患者,應有4人一起搬動,1人專管頭部的牽引固定,保持頭部與軀干部成直線,其余3人蹲在患者同一側,2人托軀干,1人托下肢,一起起立,將患者放在硬擔架上,固定好患者頭部。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搬運時應3人同在患者右側,1人托肩背部,1人托腰臀部,1人抱住患者雙下肢,同時起立將患者放在硬擔架上。
3 轉送途中的護理措施
3.1心理護理 患者因為突然發生事故,可出現心情緊張,焦慮不安,對病情恐懼等等不良心理反應,此時應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患者的病情及一些注意事項,給患者安慰,鼓勵患者,消除其緊張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3.2轉送途中的固定 轉送過程中對頸椎骨折患者一定要固定好頭部,在使用頸托后用頭部固定器固定,無頭部固定器者可使用沙袋或患者衣服固定患者頭部兩側,腰椎骨折者,應使用腰部固定帶固定后再多條安全帶將患者妥善固定于擔架上,注意保持患者脊柱平直和肢置不變,防止在轉送過程中車輛顛簸對脊柱造成損傷。
3.3轉送途中的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面部表情,肢端有無紫紺等情況,給以予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吸氧。注意觀察呼吸,發現有嘔吐情況時及時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必要時給予氣管插管。轉送過程中要注意保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 討論
4.1急救人員的要求 急救護理人員應該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急救技術,在現場處理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嚴格按照護理程序有條不紊的處理患者,認真執行醫囑,避免慌亂情況,以免影響患者病情。
4.2搬運的要求 頸胸腰椎骨折患者最常見的合并癥是脊髓損傷,脊髓是重要的中樞神經系統,脊髓損傷可造成肢體功能麻痹而致殘。頸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的在搬運過程中,如果搬運方法不正確就會加重脊髓損傷和壓迫,引起患者癱瘓和死亡。所以說正確的搬運的方法尤為重要。由于現場的患者家屬和群眾的急救知識缺乏,可能會采取不正確的搬運方法,導致新的損傷。所以,調度員接到120求救電話時應認真詢問,對疑是有頸胸腰椎外傷的患者,應告訴打入電話者不能隨意搬動患者,急救人員在出發后到到達現場的過程中要打電話與求助的人員聯系,指導周圍人員進行簡單的急救,并再次強調不要隨意搬動患者,如果現場環境危險必須要搬動患者時,應通過電話指導現場人員進行正確的搬運,以免加重損傷。所以,正確的搬運方法和急救措施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2]。
參考文獻:
煤氣中毒又稱一氧化碳中毒。煤或任何含碳的物質在燃燒不完全時,都會產生一氧化碳氣體。一氧化碳氣體無色、無味,對呼吸道無刺激性。人在不知不覺中吸入一氧化碳氣體后,與血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成碳氧血紅蛋白,使血紅蛋白失去了攜帶氧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從而出現各種中毒癥狀。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62例,年齡18~70歲,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全部患者痊愈出院后至今沒有因復發而再次入院。
臨床表現:迅速有效地判斷煤氣中毒的程度,有助于及時救治,其癥狀表現一般可分為輕、中、重度。①輕度中毒:有頭痛、眩暈、乏力、惡心、嘔吐、耳鳴、眼花、心悸,吸入新鮮空氣后癥狀能迅速緩解。②中度中毒:患者的呼吸及脈搏增快,煩躁不安、步態不穩、顏面潮、口唇呈櫻桃紅色、嗜睡狀態、瞳孔光發應遲鈍,吸氧后意識可恢復不留后遺癥。③重度中毒:患者呈現昏迷,常并發腦水腫、心肌損害、心律紊亂、驚厥、皮膚黏膜蒼白或青紫,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精神障礙后遺癥,嚴重者可致死。
急救處理:①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通風處,松開衣領,注意保暖,保持安靜,密切觀察患者意識情況。②保持呼吸道通暢,確保氧氣順利輸入。對神志不清者應將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對呼吸微弱者立即口對口人工呼吸。③頭部置冰袋以減輕腦水腫。④迅速給以高壓氧治療。⑤觀察病人變化,對輕度中毒者經數小時的通風即可恢復。對中、重度中毒者要嚴密監測中毒者的神志、生命體征、心率等病情變化。⑥根據醫囑使用藥物治療,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討 論
一般人常在無意中發生一氧化碳中毒而自己不知道,常因中毒太深無法挽救[1]。因此予以重視加強預防煤氣中毒的宣傳。廠礦、企業認真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注意勞動保護,經常監測一氧化碳濃度。生活用煤要安裝煙囪保持通暢,嚴密防止漏煙。防止在積蓄一氧化碳氣體的場所逗留,以免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方法:對我院從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份正常分娩,發生產后出血108例患者的護理體會進行回顧性總結。
結果:本組108例產后出血患者經精心治療及護理,無1例死亡病例,無并發癥,無后遺癥,治愈率100%。
關鍵詞:產后出血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83-01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產婦陰道出血量超過500毫升。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產婦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發生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產后出血的特點是發生快、病情重,一旦發生,預后嚴重。如搶救不及時可嚴重危及產婦生命,即使來不及孕產婦死亡,也會由于大量失血而導致貧血、感染、乳汁分泌不足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所以應特別重視產后出血,本文對我院從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份正常分娩,發生產后出血108例患者的護理體會進行回顧性總結,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份選擇在我院接受分娩產婦6082例,其中發生產后出血的患者108例,占1.78%。年齡18-43歲,出血量500-2000ml。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占80例,胎盤因素23例,軟產道損傷2例,凝血功能障礙3例。
1.2 方法。經陰道分娩的產婦使用容積清,于胎兒娩出后用專用產后接血容器墊于臀下,收集產后24小時出血量,或采用稱重法,以成人紙尿布墊于產婦臀下,收集24小時內出血量。
1.3 結果。本組108例產后出血患者經精心治療及護理,無1例死亡病例,無并發癥,無后遺癥,治愈率100%。
2 護理
2.1 產前檢查。加強孕期保健,有產后出血潛在因素如貧血、妊高癥、雙胎或多胎、巨大兒、胎盤早剝等的孕婦均列入專案管理,加強監護,對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定期檢查凝血功能,臨產后做好輸液、備血和急救用藥及用物等準備。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病理原因,也與產婦心理因素有關,如擔心不能順利分娩,擔心胎兒健康問題等都可能導致產婦心理緊張、焦慮,因此,在產前要予以心理護理,使孕產婦以最佳的心態接受分娩。
2.2 產時觀察及護理。第一產程應密切觀察胎心、宮縮情況,胎先露下降情況,用產程圖觀察,防止產程延長,必要時給予適量鎮靜劑,避免孕產婦處于衰竭狀態。第二產程正確指導產婦使用腹壓防止胎兒娩出過快,注意保護會陰,防止軟產道損傷。胎肩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催產素。第三產程注意識別胎盤剝離征象,避免過早粗暴揉擠子宮或牽拉臍帶,若胎兒娩出30分鐘后胎盤仍未娩出,則產婦可能出現了胎盤粘連或胎盤剝離不全,此時要給予人工剝離胎盤術。
2.3 產后出血的搶救及護理。產后出血量多而急,會出現明顯的血容量下降而導致的眩暈、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脈細弱、血壓下降等臨床癥狀。因此要密切觀察各項生命體征,監測血壓、脈搏、子宮收縮和陰道流血情況。
2.3.1 搶救。迅速有效地補充血容量。馬上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使用套管針掌握輸液速度,抽血交叉、配組,在短時間內補充血容量,同時按摩宮底,刺激子宮收縮,使血竇閉合,同時應用宮縮劑,以加強宮縮。縮宮素20單位肌注或靜點,卡孕栓肛塞,垂體后葉素及欣母沛治療等,效果不佳者可采用雙手壓迫法或宮腔內填塞紗布,24小時后取出。
2.3.2 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流量為4-6L/min,產婦休克恢復后仍應加強護理,嚴密觀察,防止產褥及再次出血的發生,加強營養,注意休息。
2.3.3 護理人員協助醫生搶救并查找原因,做各種檢查、配血,密切病情變化。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并記24小時出入量,監測結果及時記錄于搶救記錄單上,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
2.3.4 護理。給予患者平臥位,必要時取頭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靜脈血回流。產后出血患者容易出現低體溫,應注意保暖,預防并發癥發生。
2.3.5 心理護理。大量出血后,產婦抵抗力低下,體質虛弱,活動有困難,應穩定情緒,耐心聽取患者訴說,還要注意飲食衛生和用藥情況的護理,如告知產婦早吸允,不僅可增加母子感情,而且可反射性刺激子宮收縮,減少子宮出血,教會產婦自我按摩子宮底及判斷子宮收縮強弱的方法,鼓勵勤翻身,早下床可以幫助子宮收縮,分娩后2小時協助產婦排便,以免影響宮縮,加強營養,促進恢復。
3 討論
產科出血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產后出血占產科出血的87.5%,產后出血防治的關鍵時間是產后2小時,因此處理第三產程及時冷敷處理,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產后出血搶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于及時發現與處理,而產時發現產后出血又需依靠護理人員耐心、細心地觀察,所以,護理人員必須以高度的責任心[1],嚴謹科學的態度,審慎和慎獨的精神做好病情觀察,準確收集和測量產后出血量至少2小時,特別要警惕產婦大出血休克的一些癥狀,發現產后出血時要全力以赴地進行搶救,同時只有掌握了各種搶救常規、急救技術和儀器設備的使用[2],才能保證搶救成功。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預防 產后出血 監測 護理措施
產后出血仍然是目前產科嚴重的并發癥及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功的預防和控制產后出血,降低其發生率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關鍵。產后出血的定義為胎兒娩出后2小時內出血量≥400ml或至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500ml[1]。為了保障產婦的生命安全,提高助產技術,預防產后出血。臨產前制定好預防產后出血流程和產后出血急救方案和規范的臨床護理措施,根據孕產婦個體差異制定合理的處理方案。做好各項高危因素的的監測。產程中嚴密觀察,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及精心護理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在臨床上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2010年收治經陰道分娩(包括臀助娩、臀牽引、胎吸、產鉗)總數1873例,產后2小時內出血量達到或超過500ml 39例,產后出血發生率2.08%,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30歲。主要因子宮收縮乏力31例,占出血總數的79.48%;胎盤胎膜黏連、殘留6例,占出血總數的15.38%。軟產道裂傷1例(2.56%)。其他情況引起出血1例(2.56%)。在這些病例中,有的因妊娠合并癥導致出血,但主要以上述情況出血為主,有的出血有相互交叉發生。
方法:加強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⑴孕早期開始產前檢查監護,不宜妊娠者及時在早孕時終止妊娠。⑵對具有較高產后出血危險的產婦做好及早處理的準備工作,這類產婦包括:①多孕、多產及曾有多次宮腔手術;②高齡初產婦或低齡孕婦;③有子宮肌瘤剔除史;④生殖器發育不全或畸形;⑤妊高征;⑥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等;⑦宮縮乏力產程延長;⑧行胎頭吸引、產鉗等助產手術助產,特別是并用宮縮劑更需注意;⑨死胎等。
制定合理的預防方案及處理措施,臨產前制定好預防產后出血流程和產后出血急救方案和規范的臨床護理措施,根據孕產婦個體差異制定合理的處理方案。做好各項高危因素的的監測。產程中嚴密觀察,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及精心護理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產程嚴密監測,第一產程密切觀察產婦情況,注意水分及營養的補充,避免產婦過度疲勞,必要時可酌情肌注度冷丁,使產婦有休息機會。重視第二產程處理,指導產婦適時及正確使用腹壓。對有可能發生產后出血,應安排有較高業務水平的醫師在場守候。有指征者適時適度做會陰側切或會陰正中切開。接產技術操作要規范,正確引導胎頭、胎肩及胎頭順利娩出。對已有宮縮乏力者,當胎肩娩出后,即肌注催產素10U,并繼以靜脈滴注催產素,以增強子宮收縮,減少出血。正確處理第三產程,準確收集并測量產后出血量。待胎盤自然剝離征象出現后,輕壓子宮下段及輕輕牽引臍帶幫助胎盤、胎膜完整排出,并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檢查軟產道有無撕裂或血腫。檢查子宮收縮情況,按摩子宮以促進子宮收縮。
加強產后護理:胎盤娩出后,產婦應繼續留在產房觀察2小時,因產后2小時內是發生大出血的高峰期,約占80%以上[2]。故應重點監護,密切觀察一般情況、生命指征、陰道流血和宮縮情況。但也不能忽視12小時以后的出血情況,應向產婦交代注意事項,醫護人員定期巡視,發現問題及早處理。因此,助產人員應嚴密觀察宮底高度,子宮軟硬度,膀胱是否充盈。嚴密觀察陰道流血量,同時注意有無內出血的臨床表現。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產婦產后較疲勞,易入睡,往往忽視自身流血情況,助產人員應主動觀察血壓、脈搏、陰道流血量的多少,產婦的表情是否淡漠,皮膚是否濕冷,有無口渴、打哈欠、惡心、嘔吐等。做好與病房護士的交接工作,產婦產后在產房觀察2小時,如一般情況尚好,生命體征正常,陰道流血少量,方可將產婦送回病房。對存在產后出血危險因素的產婦,應詳細交待病情、用藥及觀察要點,以做到環環相扣,達到預防為主的目[3]。
產后出血的護理措施:密切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皮膚顏色、表情等生命體征變化。掌握和識別產婦大出血休克的一些癥狀,如:眩暈、胸悶、呼吸急促、冷汗、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若產婦有明顯休克征象,應立即啟動急救方案。一旦發生休克,護理人員一定要冷靜、鎮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積極促子宮復舊的同時報告醫師,保證搶救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迅速建立雙途徑靜脈通路,盡可能用留置針頭,在緊急情況下可行靜脈切開術,以保證輸液、輸血的進行,防止DIC的發生。臨床能否積極補充血容量是搶救出血性休克的關鍵,在積極應用晶體液和膠體液以后,均需要輸血治療,合理使用各種成分血液制品,以提高搶救的成功率。視病情掌握正確的靜脈輸液速度,快速輸液的同時要注意產婦的自覺癥狀,以免輸液過快過多而導致急性肺水腫。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效及時地吸氧,最好予以面罩給氧,流量為4~6L/分,觀察氧療效果,如面色、指甲是否紅潤,呼吸是否平穩。出血停止、休克糾正后,應安慰產婦安靜休息,鼓勵并協助產婦進食,同時密切觀察產婦的血壓、脈搏、宮復情況和陰道流血量,產房觀察2小時后無異常可回病房。
討 論
產后出血是威脅孕產婦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防治產后出血重在預防,因此助產人員平時要加強業務實習,提高助產技術,并能及時篩選高危孕婦,加強分娩期監護。臨產前制定好預防產后出血流程和產后出血急救方案和規范的臨床護理措施,根據孕產婦個體差異制定合理的處理方案。做好各項高危因素的的監測。產程中嚴密觀察,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及精心護理做到早發現早處理。要熟練掌握各種急救設備、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強各種急救物品、設備、藥品的管理,做到定位、定量放置,并有專人負責。在搶救過程中發生病情變化時,既要沉著冷靜,又要反應快捷,做到急而不亂,分秒必爭,高效率地對患者進行搶救。只有這樣才能使產婦在最短時間內轉危為安,以確保產婦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蘇應寬,江森.臨床產科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56.
產后出血是產科分娩期常見的嚴重的并發癥,位居產婦四大死亡原因之首。產后出血的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嚴重威脅著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如何預防和治療產后出血,一直是產科工作者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文以2005-1~2011-10我科住院的106例產后出血達500ml上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我們對產后出血的預防、監測、護理方法和體會,以期達到提高母嬰生存率的目的。
1 .臨床資料
在我科住院產婦出血達500毫升以上的106例,其中初產婦74例;經產婦32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45歲。分娩方式:剖宮產19例;順產87例;子宮切除的4例。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94例(占88.7%);胎盤因素3例(占2.8%);軟產道損傷2例(占1.9%);凝血功能障礙1例(占1%);子宮破裂6例(占5.6%);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79例(占74.5%)。
2 產后出血的護理
2.1 產后出血的預防
2.1.1 加強產前保健。(1)加強孕前及孕期保健:有凝血功能障礙和相關疾病者,應積極治療后再孕,必要時應在孕期終止妊娠。(2)宣傳計劃生育,做好避孕宣傳工作,減少人工流產次數。(3)對有產后出血危險的孕婦,要加強產前檢查,督促提前到有搶救條件的醫院住院分娩。
2.1.2 產時預防. (1)第一產程密切觀察產婦情況,注意產婦的休息及營養的補充,避免產婦過度疲勞,必要時可酌情肌注度冷丁,使產婦有休息機會。 (2)重視第二產程處理,指導產婦適時及正確使用腹壓。對有可能發生產后出血者,應有較高業務水平的醫師在場守候。及早開放靜脈通路。有指征者適時適度作會陰側切或會陰正中切開。接產技術操作要規范,特別注意保護會陰,防止軟產道損傷。正確引導胎頭、胎肩及胎頭順利娩出。對有可能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如合并雙胎、羊水過多、滯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重度妊高癥、經產婦、既往有產后出血史者等,可于胎兒前肩娩出后即予肌注或靜滴催產素以增強子宮收縮,減少出血。 (3)正確處理第三產程,準確收集并測量產后出血量。待胎盤自然剝離征象出現后,輕壓子宮下段及輕輕牽引臍帶幫助胎盤、胎膜完整排出,并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避免過早粗暴地揉擠子宮或牽拉臍帶。檢查軟產道有無撕裂或血腫。檢查子宮收縮情況,正確按摩子宮以增強子宮收縮減少出血。
2.1.3 產后預防。(1)產后2小時內,產婦應留在產房進行觀察。密切觀察產婦的子宮收縮、陰道出血及會陰傷口情況。每30分鐘測量產婦的血壓、脈搏、體溫、呼吸。(2)準確收集測量產后出血量,如2小時陰道出血量超過200毫升,應積極查找原因,并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面色、全身情況,檢查宮底和陰道流血,注意觀察有無休克癥狀,如:口渴、眩暈、煩躁不安、胸悶、呼吸急促、冷汗、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3)督促產婦及時排空膀胱,以免影響宮縮致產后出血。(4)協助早吸吮、早開奶可刺激子宮收縮,減少陰道出血量。(5)對可能發生產后出血的高危產婦,注意保持靜脈通暢,以備急需輸液。做好產婦的保暖工作。
2.2 產后出血的急救。
2.2.1 醫護人員密切協作,統一指揮,在確定病因的同時,采取積極有效地急救措施。
2.2.2 建立良好的靜脈通路,迅速有效地補充血容量,盡可能使用大型號靜脈留置針,采取周圍靜脈兩路輸液,在未接輸液器前可直接采血急送,進行交叉配血、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快速輸液的同時要注意產婦的自覺癥狀,以免輸液過快過多而導致急性肺水腫。做好輸血前的準備工作。
2.2.3 輸液的同時要徒手按摩子宮底,刺激子宮收縮,方法是:用一手置于產婦腹部,觸摸子宮底部,拇指在子宮前壁,其余四指在子宮后壁,均勻而有節律地按摩子宮,促使子宮收縮。
2.2.4 持續心電、血氧飽和度監護,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皮膚及指甲顏色、四肢的溫度、表情等生命體征變化,及早發現休克早期征兆。
2.2.5 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面罩吸氧,氧流量4―6升/分,注意觀察呼吸的頻率與節律及吸氧地療效。
2.2.6 準確收集并測量出血量、顏色、氣味及有無凝血塊等。發生產后大出血時,準確收集測量出血量對積極糾正休克,減少產后出血的并發癥,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2.2.7 留置導尿,保持尿管通暢,注意尿量及顏色,做好出入量記錄。
2.2.8 配合醫生積極查找出血原因并處理。
2.3 產后出血的一般護理。(1)耐心聽取病人的敘述,給予心理支持,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2)指導產婦一些放松療法,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3)保證產婦充足睡眠,鼓勵產婦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多進富含鐵、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注意少量多餐。(4)病情穩定后鼓勵下床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加,注意防跌倒。
3 體會
3.1 產科屬于高風險科室,醫院應建立建全孕產婦搶救機構,加強對業務人員的培訓,使其能熟練掌握產后出血的搶救、急救技術,掌握各種急救藥品、器材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產科醫護人員的急診、急救意識盡可能降低產科的醫療糾紛和差錯。
3.2醫護人員在為孕產婦診療護理過程中,要以精湛的業務水平、強烈的責任心及優質的護理服務,在分娩過程中多加關心和愛護孕產婦,使用保護性語言,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及時向家屬通報病情、講解治療方案。
3.3產后2小時內最容易發生產后出血,所以我們產科護士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嚴謹的科學態度,嚴密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及子宮復舊、陰道流血等情況。每次檢查宮底高度時,應按摩子宮,有效擠出宮腔內和陰道內的積血,以促進子宮收縮。
3.4 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是加強子宮收縮,因此發現產后出血時不管原因如何,首先應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加強宮縮,并進一步檢查原因。對小量持續性出血也不可忽視。
3.5 產后出血往往有許多社會、心理因素存在,如:瘢痕子宮存在僥幸心理想自然分娩者、想生男孩而又生了女孩、為了逃避計劃生育而隱瞞生育史、婚前生育史、不愿意剖宮產者(有手術指征),以上種種情況,需要我們以良好的溝通技巧,耐心與孕產婦交流,收集真實的資料,發現潛在的危險性。正確予以心理疏導和心理護理,使孕產婦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分娩。
3.6 嚴格掌握催產素使用指征,使用中嚴格執行用藥原則,嚴密觀察記錄宮縮情況,確保催產素使用安全。
3.7 教會產婦及家屬在腹部按摩子宮、觀察子宮復舊、惡露情況的方法。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及喂養方法,促進產婦子宮復舊,預防產后出血。
總之,我們必須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宣傳保健知識和住院分娩的重要性,提高全民衛生保建意識,加強孕前宣教、孕期管理及產褥期指導,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提高醫務人員助產技術是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發生的重要措施, 對倡導“降消”項目工作和暢通“綠色通道”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主編《婦產科護理學》本科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