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1篇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157-02

頸椎病是骨科的常見病。系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后椎體間松動、椎體緣產生骨贅或椎間盤破裂脫出等壓迫神經根、脊髓或椎動脈而引起的各種癥狀。臨床上多數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如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如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可采取手術治療。由于頸椎手術危險性很大,因此,在圍術期,配合醫生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術后護理,是手術及康復的關鍵。本科2008年3月~2010年2月采用前路頸椎間盤摘除加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36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36例,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齡34~66歲,平均51歲;36例均為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均采用前路頸椎間盤摘除加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后無1例發生手術并發癥或護理并發癥。

2 臨床表現

頸肩部呈放射性疼痛, 活動受限。前胸有束帶感。單或雙手麻木, 握力減弱或無力, 手指受冷刺激猶如針刺感。單側或雙側步態笨拙, 邁步發緊, 走路步態不穩, 似踩棉花感,足趾感覺遲鈍或障礙, 腳尖不能離地, 發麻、乏力、顫抖, 甚至不能站立。

3 術前護理

3.1 心理護理 因頸椎前路手術難度高, 風險大, 位置高, 加之脊髓性頸椎病患者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損害的表現,患者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反應, 故要針對患者出現不同的心理反應進行心理護理。多與患者交流, 了解心理狀態, 患者入院后即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做好頸椎病相關方面的知識宣教, 以及手術的過程及主刀醫生的資質, 打消患者的顧慮, 并請痊愈的患者現身說法, 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使其保持積極向的心態, 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保證手術成功。

3.2 術前生活習慣訓練 術前2周開始戒煙, 有呼吸道炎癥者應先治愈。術前3d開始囑患者練習去枕平臥位, 并讓頸部處于略過伸位。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預防術后的尿潴留。教患者練習深呼吸, 利用深吸氣增加呼出力, 并增強排痰能力。吸氣時以手壓迫腹部, 呼氣時以手壓迫胸部, 使胸廓擴大,能促進分泌物的排出, 改善與強化呼吸運動功能, 使肺膨脹并保持胸部的活動性與彈性。術后頸部需用頸托固定。術前2-3 d 開始指導患者戴頸托,行仰臥位、側臥位練習, 初次練習時間為30 min, 以后逐漸延長至3-4 h。

3.3 氣管、食管推移練習 術前3-5 d 指導患者反復進行氣管、食管推移練習以防止術中氣管牽拉不符合要求而致術中出現不適, 損傷大, 出血多, 甚至影響手術進程[1] 。方法是用患者自己的2-4 指自一側的胸鎖乳突肌內側將氣管、食管等組織持續向非手術側推移, 即若選擇右側入路則向左側推移, 左側入路則向右側推移。初始練習可能引起干咳, 休息片刻即自行緩解。初次練習持續時間為5- 10 min, 以后逐漸延長至能堅持60 min 以上。

4 術后護理

頸椎手術的各種嚴重意外大多出現于術后當日, 因此術后24 h 內應視為并發癥多發的最危險期,必須特別重視。護士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為搶救提供良好的時機、

4.1 密切觀察呼吸情況, 保持呼吸道通暢 頸椎前路手術造成呼吸困難的原因: 術中牽拉氣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腫; 頸部術區血腫壓迫氣管; 咽痛、頸部制動影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手術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腫或脊神經根水腫, 造成呼吸肌麻痹, 引起中樞呼吸困難。因此, 術后要嚴密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臉色的變化, 必要時定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喉頭水腫者給予霧化吸入。若發現患者出現乏力、嗜睡、惡心等癥狀時, 要警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發生, 發現異常要及時報告醫生, 備好氣管切開包, 以便急需時用。

4.2 護理 患者術后取仰臥位, 頭部兩側用砂袋制動, 保持頭頸中立位, 切忌扭轉、過屈或過伸。特別是術后24 h 內盡可能減少頭頸活動次數和幅度[2]。

4.3 感覺及運動功能的觀察 詳細觀察肢體感覺及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肢體有無抽搐及麻痹平面的變化;每個班次都檢查并行書面交班,對癱瘓患者,記錄截癱平面。

4.4 飲食護理 術后6h患者完全清醒后給予冷流質飲食,并囑患者緩慢吞咽,以防嗆咳和誤吸。冷流質飲食可減輕咽部充血、水腫,減少傷口出血,進食少者,可靜脈補充營養,促進傷口愈合,增強機體抵抗力,并逐漸過渡到半流質、普食。如病人術后聲音低沉、進食嗆咳應注意是否為喉上神經損傷, 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損傷是前路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3]。表現為聲音嘶啞、憋氣, 應鼓勵病人進行發音訓練。禁用流食, 給予固體食物, 及時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

4.5 手術切口的護理 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 切口換藥嚴格無菌操作, 保持床單清潔, 嚴密觀察體溫變化及敷料血性滲出及頸部變化情況。若頸部增粗,有憋氣感, 局部傷口有壓迫感時, 切口深部可能有血腫形成, 壓迫氣道, 及時通知生。

4.6 并發癥的預防 頸椎手術創傷嚴重而復雜,術后又要求絕對臥床,故要注意并發癥的觀察,如壓瘡、墜積性肺炎、廢用性肺萎縮、深靜脈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對于上述并發癥要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特別強調對壓瘡的預防,睡氣墊床,應勤翻身觀察,輔助按摩,保持床鋪干凈及患者皮膚干燥清潔。

4.7 康復指導 早期的康復訓練對于促進代謝、維持和增強體力、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以及改善肢體功能十分重要。術后生命體征穩定后可立即進行肢體的向心性按摩及四肢主、被動運動,4~5次/d,并保持肢體功能位,避免內、外翻,防止關節僵直和廢用性萎縮。術后2~3d應開始肢體和關節的活動,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但需要限制頸部活動,保持頸部制動。隨著病情好轉,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主動握拳,手指伸屈,腕、肘關節活動或使用吊環。對于截癱患者應指導其家屬做好股四頭肌收縮、舒張,踝關節背屈、跖屈,足趾伸屈,腿上抬、內旋、外展等被動活動屈髖、屈膝及踝關節的肌肉鍛煉,以保證下肢負重與行走的功能。后期康復訓練主要是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訓練時根據患者特點具體考慮。一般拆線后就可開始逐漸下床行走,可先半臥2~3d,再坐位2~3d,然后扶床站立、行走。

4.8 出院指導

出院指導出院后繼續頸托外固定3個月, 控制頸部活動, 頸托解除前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 間斷使用頸托, 直至撤除。養成良好的坐、站、行及工作姿勢, 平時轉頭動作應輕而慢。若頸部出現劇烈疼痛或吞咽困難, 有梗塞感, 有可能為植骨塊脫落, 立即復診。術后3個月攝X線片示植骨間隙已完全融合, 方可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開始時做頸部屈伸, 旋左、旋右運動, 根據耐受情況, 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術后半年復查。

5 討論

目前頸椎前路手術是治療各種頸椎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創傷小, 可以切除椎間盤、骨贅, 而不直接干擾脊髓, 植骨后可以穩定脊柱[4] , 緩解或阻止脊髓受壓和局部血管受壓缺血而引起的神經癥狀, 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質量, 效果滿意。頸椎病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較一般護理更加廣泛, 既包括使疾病減輕或痊愈的護理, 還包括對患者機體功能的重建護理。科學、合理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不僅能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珂, 郭秀云頸椎前路手術92 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 2008, 14 ( 16) : 117-118.

[2]呂厚山譯 脊柱內固定學[M] .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 38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頸椎骨折;手術;護理;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0(a)-0136-02

近年來由于高速公路及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車禍、高處跌落等事故多有發生,外加暴力打擊或砸傷,使頸椎骨折的發生率激增。頸椎骨折是一種創傷性損傷,分為過伸損傷、垂直壓縮損傷、屈曲型損傷,使患者喪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帶來致命的身心創傷。頸椎骨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圍術期采用合理的科學的護理方法對降低患者的致殘、致死率,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身體功能有重要意義。此類病情事發突然,患者往往表現出悲觀絕望、焦慮煩躁。因此,護理工作者不僅要具有高度的專業水平,還要針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現將圍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到本院救治的頸椎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19~71歲,平均34歲。其中車禍32例,機械碰撞3例,高空墜落15例;全癱6例,不全癱44例。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頸部疼痛及活動受限,大多患者的四肢感覺基本都運動正常。

1.2 術前護理

1.2.1 基本護理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意識情況。注意觀察傷口敷料是否滲血以及記錄滲血量,嚴格按照醫囑進行抗感染、補液及消腫等。

頸椎骨折患者平臥硬板床,采取頸部墊枕,頭部兩側分別置放沙袋固定。保持良好通風及室內衛生并經常巡視病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指導指導調節飲食,煙酒患者戒煙戒酒等,限制探視人員并說明意義,嚴格規范病區。

1.2.2 心理護理 由于頸椎損傷多數因意外事故,如空中墜落、重物砸傷、車禍等原因,患者大多都有緊張、焦慮、恐懼表現,擔心手術會影響說話、進食、術后生活不能自理及疼痛等。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關心患者,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病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及神經恢復過程等,使患者對病情有正確的認識,給予患者希望,樹立信心,贏取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及穩定的情緒接受治療。

1.2.3 保持呼吸道暢通 因頸椎骨折壓迫脊髓導致呼吸肌麻痹,血循環相對較弱,容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發生肺部感染[1]。故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鼓勵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暢。室內空氣要保持新鮮、流通。備好氣管切開包和呼吸輔助裝置,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施行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后,做好對患者吸痰、氣道濕化等護理,與此同時監測相應生理指標,調整給氧濃度、量和持續時間,保證機體的供氧。

1.3 術后護理

1.3.1 監測生命體征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手術后將患者安置到重癥監護室,保持氧氣低流量吸入,持續監測血壓、心率、脈搏、體溫、呼吸、血氧飽和度。同時注意觀察耳廓、嘴唇有無發紺等缺氧情況。同時每天霧化吸入2次,鼓勵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盡力咳出氣道內的分泌物,必要時使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床邊常備氣管切開包,以備緊急時刻使用[2]。

1.3.2 護理 手術后,應特別注意保持患者頸部適當,稍有不慎即可引起意外。一般去枕平臥6 h,保持頸部自然中立位,不能過伸、過屈或處于傾斜位。頸下墊沙袋以保持頸部后伸,兩側各放1個沙袋使頭頸部制動,以減少活動次數及活動幅度,防止出血及植骨塊滑脫,術后植骨塊脫出為嚴重的并發癥[3]。24 h后改用頸托固定,床頭稍微抬高以利于呼吸,翻身時要保證頭頸和軀干在同一水平面。

1.3.3 傷口護理 術后常采用傷口負壓引流,保證引流管道密閉、通暢,防止倒流、扭曲、受壓等狀況。觀察傷口敷料及有無滲血,準確記錄引流液量,如切口出現少量滲血,可于頸部兩側進行壓迫止血。加強傷口周圍護理,及時更換敷料,保持清潔、干燥,以防傷口感染。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變化,維持在正常范圍。

1.3.4 預防并發癥 預防泌尿系感染及結石,鼓勵不輸液患者每日飲水3 000 mL以上,定期做尿常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患者因為長期臥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術后容易發生麻痹性腸梗阻,觀察患者有無腹脹,必要時進行胃腸減壓、肛管排氣。指導家屬給患者做順時針方向環繞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督促患者定時排便,必要時使用開塞露。 頸椎手術多發生于中老年人,術后又需臥床靜養,故要注意壓瘡的發生。保證床褥平軟干凈、清潔干燥,做到勤觀察、勤按摩、勤翻身,避免大小便污染。

1.3.5 康復訓練 術后在生命體征穩定后及限制頸部活動的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做肌肉的向心性環形按摩,主動及被動活動患者的四肢關節,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4];拇指對指,握拳,然后用力伸指訓練[5-6]。對于無截癱患者或截癱不嚴重者,可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做康復訓練,以盡快恢復。

2 結果

所有病例全部未發生各種術后并發癥,四肢及各關節被動活動正常。本組病例中20例治愈出院,24例能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6例高位截癱。

3 討論

頸椎骨折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截癱,因為頸椎手術危險性高,難度大,故在頸椎損傷的圍術期應做好相應護理。預防呼吸道及泌尿系統感染,早期主動或被動的肢體功能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這些均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上,提供周密的照顧,使患者振作精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盡可能縮短臥床時間,從而降低并發癥。做好康復指導工作,使患者及家屬明確康復訓練的意義,掌握知識和方法,幫助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使患者積極配合恢復治療,促進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 葛祥玲. 頸椎前路手術治療頸椎骨折的圍術期護理[J]. 西南軍醫,2009,1(11):161-162.

[2] 鄧月興,黃瑞生,李英. 頸椎骨折行前路手術39例圍術期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9,2(15):16-17

[3] 牛培君. 頸椎骨折手術治療的護理配合[J]. 中醫正骨,2010,22(5):71-72.

[4] 朱兵. 頸椎骨折病人圍手術期的護理[J]. 現代醫藥衛生,2010,26(4):575-576.

[5] 胡淑君. 頸椎前路活動脊髓型頸椎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 內蒙中醫藥,2009,28(4):64.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觀察早期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采用前路手術減壓、自體骨植骨及頸椎帶鎖鋼板和或鈦網內固定治療。[結果]術后隨訪6~24個月,定期X線片觀察損傷節段的穩定性和融合情況,以Frankel分級判定脊髓功能恢復情況。術后頸椎即獲穩定,恢復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體高度,植骨在3~5個月融合,無鋼板螺釘松動、斷裂等并發癥。術后神經功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結論]早期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治療嚴重下頸椎骨折脫位,不但可充分減壓、使損傷節段獲得滿意的復位、得到即刻的穩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繼發性脊髓損傷,改善脊髓的功能狀況,還可避免因發生并發癥而錯過手術時機。

【關鍵詞】 下頸椎; 骨折脫位; 前路手術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nterior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Method]Thirty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reduction,autograft and plate fixation or titanic net.[Result]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 24 months,the regular X-ray film to observe the stability of segmental injury and the Frankel grade to determine the recovery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recorded.All cases were improved and obtained solid fusion within 3~5 months.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and physiologic curves were kept well,without plate or screw complications occurring in these cases.[Conclusion]It is feasible to get complete decompression,good reduction and excellent maintenance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s and physiologic curves by employing anterior approach to treat lower cervical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More importantly,it can get immediate stabilization to cervical spine and prevent secondary injury to spinal cord and recover nervous function.

Key words:cervical vertebra;

fracture dislocation;

anterior approach

下頸椎骨折脫位是因各種暴力,包括伸展、屈曲、旋轉、壓縮和剪切等導致的頸椎序列異常,頸椎失穩,常伴有不同嚴重程度的脊髓和神經根損傷。治療目的為使骨折復位、減壓、固定、融合,恢復頸椎序列,保護脊髓,減輕或防止繼發損害,保持頸椎的即刻和長期穩定性。頸段脊髓損傷可通過前路椎間盤切除或者椎體次全切除達到減壓目的。前入路單節段椎間盤切除可用于治療大部分頸椎脫位型損傷,對于頸椎爆裂骨折合并脫位可采用椎體次全切除治療。自2006年10月-2008年1月,本治療組對3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采取早期前方復位減壓、植骨、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2~58歲,平均38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24 h,平均12 h。均行X線片及MRI檢查,診斷為頸椎爆裂骨折合并椎體前脫位22例,椎體爆裂骨折脫位合并小關節交鎖及椎板骨折塌陷8例。上述病例MRI均顯示有脊髓前方受壓,致壓因素為突出的椎間盤、脫位椎體后緣和爆裂骨折塊。損傷節段為C4/57例,C5/614例,C6/79例。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按Frankel功能分級,A級5例,B級14例,C級7例,D級3例,E級1例。入院后即行顱骨牽引,一般復位重量為體重的8%~10%,維持2~5 kg。檢查完備和病情平穩后即盡早手術治療。

1. 2

術前準備

傷后8 h以內入院者給予常規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1],8 h以后入院者僅應用脫水藥物及地塞米松靜脈注射,同時積極處理合并損傷,脊髓損傷平面較高、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并酌情采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積極調整全身狀態,糾正水電解質平衡,治療合并傷及并發癥,并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

1. 3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在纖支鏡輔助下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肩背部墊高,頸部略伸展。手術選取以損傷椎體為中心頸右側橫或斜切口,損傷節段低者可取左側切口,以防止損傷喉返神經。縱行切開頸闊肌,剪開頸血管鞘和內臟鞘之間的聯合筋膜,由頸血管鞘和內臟鞘之間鈍性分離進入椎前間隙,將氣管、食管拉向內側,剪開椎前筋膜,用定位針頭穿刺后于C型臂X線機下定位確定骨折椎體。上、下椎體置入Caspar牽開器,適當調節其張力,使得脫位椎節的椎間隙略張開,將脫位椎體的椎間盤切除,略屈曲位牽引均可獲得復位。如復位困難則以兩側頸長肌內緣為界,將脫位椎體次全切并切除上下椎間盤,再次調節牽開器張力,并行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獲得理想的復位。完全復位的標志是椎體前緣和后緣恢復正常的生理曲線,椎管暢通,硬膜囊無明顯的受壓。清除脊髓前方的壓迫物(骨片、椎間盤和血腫),刮除相鄰兩椎體的終板軟骨,在牽開器維持狀態下取自體切除椎體填充鈦網植骨,用嵌入器將其嵌入骨槽中,嵌入式應保持其上下緣與相鄰椎體終板水平接觸,防止鈦網超過椎體后緣。安放頸椎前路鎖定鋼板。術中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滿意后沖洗切口,傷口內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2 d拔除引流管,常規使用激素和脫水劑3~5 d,用頸托保護3個月。

1. 4

術后觀察項目

術后觀察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情況和植骨融合情況。脊髓損傷術前術后改變情況采用Frankel評價標準。拍攝頸椎正側位X線片觀察內固定情況。根據以下影像學特征判斷植骨融合情況:螺釘與鈦網周圍無暈輪結構;鈦網鋼板螺釘體系無松動、脫出;在鈦網周圍和內部有骨生長。

2

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8個月。30例病人術后椎體脫位均得到滿意的復位,恢復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體高度,術后頸椎獲得即刻穩定。前方植骨均獲骨性融合,融合時間3~5個月,平均4個月,無假關節和不愈合發生,無鈦網移位、塌陷和鋼板斷裂、螺釘松動、退出等發生。30例術后脊髓損傷均有不同程度恢復,根據Frankel分級標準評定,平均改善2~3級(表1)。 表1

30例患者術前術后不同時期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3

3. 1

下頸椎骨折脫位的特點

下頸椎骨折脫位是一種影響脊髓功能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的嚴重損傷。其頸椎排列異常并失穩;脫位椎體大多合并椎間盤損傷或突出,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損傷;多伴一側或雙側關節突絞鎖;頸椎椎間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喪失。因此,治療應以恢復頸椎正常排列,徹底減壓,恢復椎間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頸椎即刻和長期穩定為基本原則。在頸椎內固定廣泛采用之前,傳統的治療方法無法重建頸椎的即刻穩定性,帶來的后果是已恢復的椎間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丟失,導致頸椎后凸畸形及與損傷椎節鄰近節段的繼發性退變。

3. 2

手術時機的選擇

下頸椎骨折、脫位多系高能量的復合暴力致傷,頸脊髓大都已有損傷、受壓或處于高危的臨界狀態。因此,應及時盡早手術治療,病程愈久,手術難度及神經損傷的危險性越大,其療效亦受影響。尤其是傷后6~8 h內的伴急性頸脊髓損傷的患者,需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必要的手術準備,迅速實施手術治療,以求盡可能挽救脊髓的殘存功能。目前大多數學者支持在脊髓水腫期之前手術治療。DA Newton[2]提倡早期手術干預,指出早期手術比晚期手術可以獲得較快的神經功能恢復,另外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盡快開始康復訓練等。

早期進行切開復位,過去人們擔心會加重脊髓損傷,尤其是對因脊髓上升性水腫引起呼吸困難的患者,一旦加重脊髓損傷,會導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但我們體會,在患者全身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手術。其優勢在于:(1)早期糾正椎管畸形,徹底去除脊髓前、后方的壓迫,改善脊髓血液供應,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2)通過手術的方法使患者頸椎損傷節段的穩定性明顯改善,預防繼發損傷。下頸椎骨折脫位伴截癱的患者,因肋間肌、腹肌大部癱瘓,加之尿潴留,極易產生肺部、尿路感染和應急性潰瘍等并發癥,因此從病人剛入院時起,就積極給予對癥處理,積極為手術創造條件。早期手術穩定頸椎損傷節段可能在促進脊髓損傷修復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 3

關節突絞鎖、脫位的復位方法

多數下頸椎骨折伴有單側或雙側關節突的絞鎖、脫位,其能否復位是決定手術入路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復位方法有:(1)顱骨牽引復位:初始重量為4~5 kg,一般復位重量為體重的8%~10%,并將脫位側肩背部以棉墊墊高,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變化。根據情況每次加重2 kg,直至X線檢查示復位。牽引復位時間一般3~4 d ,復位往往在患者軸向翻身過程中,可感覺到彈響;(2) 牽引復位無效者,可在全身麻醉下閉合手法復位,在頸椎斜位透視下牽引使頭傾斜向脫位的對側,當關節突“尖對尖”時使頭向脫位側傾斜而達到復位;(3) 閉合復位無效時,可采取后路切開復位。顱骨牽引下,骨膜剝離器小心撬撥脫位的小關節,使之復位。如有小關節骨折,則去除影響復位的小骨折塊,再使脫位的小關節突復位,復位后以短節段側塊鈦板固定;(4) 通過前路特殊的椎間撐開器使小關節突復位,前方復位內固定減少了復位時創傷性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災難性的神經功能惡化的可能性,減少了因入路創傷造成的術后疼痛,獲得了單節段的椎間固定。但其需要較高的手術技巧和特殊的復位器械。本組3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有19例術前顱骨牽引獲得復位,8例在全身麻醉下閉合手法復位,3例通過前路椎間撐開器復位。雖然閉合牽引復位有一定的風險,但只要遵循早期手術的原則,密切觀察神經功能變化及透視機監視,其安全性是很高的。

3. 4

前路手術的適應證及優點

前路手術融合適用于以前結構為主的損傷,如椎體骨折和椎間盤損傷、突出。前者包括椎體壓縮性骨折、楔形變、粉碎性骨折和淚滴狀撕脫骨折。椎體骨性損傷是前路手術的絕對指征。近年來前路手術內固定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前路手術已不再局限于前結構為主的損傷,后結構不穩,如關節突絞鎖等并不是前路手術的禁忌證。同時,前路手術在脊髓減壓中有明顯的優勢。頸椎脊髓傷的脊髓壓迫多來自于椎管前方,由椎板骨折或硬膜外血腫造成的脊髓后方壓迫比較少見。通過前路椎體的次全切除、去除椎管內的骨碎片是達到解除脊髓前方壓迫唯一有效的方法。從本組病例來看,5例Frankel A級患者恢復較差,即完全性截癱者脊髓功能無明顯改善。但手術可重建頸椎的穩定性,解除壓迫,盡可能保留或恢復殘存的神經功能。對于頸椎骨折脫位,首選前路手術減壓及內固定已得到公認[3],若選擇后路手術,在術前必須行MRI檢查,確定沒有合并椎間盤損傷或突出,若合并有椎間盤突出,則應Ⅰ、Ⅱ期行前路手術[4]。

前路手術治療頸椎脊髓損傷具有以下優點[5]:(1)改變少,減少變動造成的脊髓進一步損傷;(2)對于來自脊髓前方凸入椎管的椎間盤、椎體后緣造成的壓力,可進行直接、徹底地減壓;(3)前路手術可恢復頸椎正常的椎間高度和生理曲度,且融合節段少,術后頸痛發生率低,頸椎活動影響較小;(4)前路手術入路簡單、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對于破損或突出的椎間盤的切除,頸后路手術只能先切除棘突、椎板,顯露出脊髓及神經根,這對脊柱的穩定性破壞很大。神經根與頸脊髓接近垂直方向走行,在牽拉脊髓、神經根的同時勢必造成醫源性脊髓損害。而前路手術易于處理椎間盤,可獲得直接、徹底的減壓效果,且在椎體牽開器牽開下,后縱韌帶拉緊不但使突出的椎間盤前移,而且可保護后側頸脊髓。脊柱前、中柱是維持脊柱穩定的重要部分。穩定的重建在于椎體的融合,椎體間有較高的融合率,術中對上、下終板的保留有利于椎間高度的維持,而植入自體三面皮質髂骨又具有較強的支撐能力。前路鋼板可根據需要預彎成合適角度,以適應頸椎生理曲度。堅強的內固定能恢復和維持頸椎生理曲度和頸椎前柱的高度,提高頸椎的穩定性,有利于患者在床上做被動鍛煉和康復訓練,這對減少截癱并發癥、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有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手術近期或遠期療效。

3. 5

鈦網在頸前路骨折治療中的作用

頸椎骨折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自體三面皮質骨進行頸椎椎體間融合加鋼板固定,療效獲得廣泛肯定。但相當一部分患者存在植骨塊吸收、塌陷等并發癥;同時取自體髂骨也帶來了一些并發癥,發生率可達20%~25%,甚至需要進行髂骨重建。上世紀80年代,逐漸出現了應用鈦質籠狀螺紋融合器內置自體骨替代髂骨進行椎間界面融合技術。生物力學研究發現鈦網要比髂骨具有更強的軸向應力負載作用。馬澤民等[6]應用鈦網植骨,輔助前路頸椎帶鎖鋼板技術治療18例頸椎疾患發現,鈦網可有效的嵌入相鄰椎體終板,消除微小位移。多孔性結構使鈦網內添的骨質與減壓槽周圍骨壁充分接觸,順利融合,便于長期穩定性的維持。減壓處獲得的自體骨質直接添入內植物內腔中,無須另外植骨。另外3個以上節段融合者,取相應大小的髂骨較為困難,而鈦網的長度可以任意截取,較為便利。

為了提高植骨融合率,常用頸椎前路鋼板來穩定頸椎,以防止植骨塊脫出,并可降低手術并發癥,縮短住院周期。植入鈦網輔助以前路帶鎖鋼板,能滿足手術后頸椎即時和長期穩定的要求,為順利骨性愈合創造條件,無需另外從自體取骨,因而消除了長期困擾取骨部位并發癥的問題。

3. 6

術后并發癥的防治

急性頸脊髓損傷將影響呼吸肌功能,頸髓的損傷或水腫會使膈肌的功能進一步減退,而創傷后腸脹氣、肺膨脹功能不全等原因更易加重呼吸困難。這種呼吸功能障礙是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病情危重的始發因素。繼而可能出現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是圍手術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本組資料中,有3例術后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者經氣管插管,加強吸痰、藥物化痰,預防肺部感染等治療后恢復正常。

術后早期創口內出血、血腫形成是極為危重的并發癥,血腫壓迫氣管或刺激氣管痙攣可引起患者窒息導致其迅速死亡。椎管內血腫壓迫脊髓,若處理不及時可致患者永久性的截癱。本治療組的防治經驗是術中確切止血,手術結束時留置引流;確保術后引流通暢,術后密切觀察引流量及顏色,及時調整引流;在不影響植骨穩定性的情況下,在植骨塊側方開槽,可以減少椎管內血腫的發生;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變化及頸部有無血腫壓迫,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情況。對傷口滲血、引流不暢伴有呼吸困難者或出現進行性脊髓神經損傷者,應立即擴創探查,去除病因。

其他常見的并發癥還有消化道潰瘍的形成、電解質紊亂、長期臥床引起的褥瘡、深靜脈血栓及泌尿道感染等。

參考文獻

[1] Connor PA,McCormack O,Gavin C,et al.Methylprednisolone in acute spinal cord injuries\[J\].Ir J Med Sci,2003,1:24-26

[2] Newton DA.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in rugby is an absolute emergency\[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8,90:460.

[3] Eiren T,Takeshi N,Masahiko W,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juri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06,30:54-58.

[4] 王新偉,袁 文,陳德玉,等.嚴重頸椎脫位手術治療策略探討\[J\].中華外科雜志,2007,6:379-382.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4篇

頸椎病為中老年人常見病,男性居多,多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老化及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行變,從而壓迫脊髓、神經、血管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麻木以至行走困難,腰有束帶感,嚴重者可致四肢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給患者的工作、生活等帶來困難,同時心理也產生不平衡狀態。隨著人們對健康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有關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期間的一般護理已不能滿足人們預期的康復需要。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以來,對脊髓型頸椎病加強了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齡38~68歲,平均53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15個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痛,肢體的肌力減退或活動障礙。

1.2 手術方法 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或鋼板內固定術。

2 脊髓型頸椎病的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 心理康復對機體的功能康復有著積極的作用,而機體的功能康復為心理康復奠定了基礎。脊髓型頸椎病因進行性肢體活動功能障礙和其他癥狀加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病程長患者可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擔心手術和術后恢復程度。因此,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該疾病的病因、治療過程、成功患者以及注意事項,安排好需要的費用,說明發揮自身潛能的重要意義,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同時,讓患者了解到醫務人員會通過準確實施治療方案和各種康復護理技術,盡量縮短病程,減輕痛苦,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手術前的康復訓練與護理

2.2.1 術中及術后臥位的的訓練 ①術中臥位訓練:患者仰臥位,肩部墊枕,使頸部呈后伸并制動,直至能堅持1~2 h;②練習術后臥位:仰臥位時枕不要過高,側臥時頭可略抬高,使頸部與軀干保持一直線,并教會其翻身的方法。

2.2.2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 因術中牽拉氣管、食管時會引起不適,甚至損傷而影響手術進行,且此種運作易刺激氣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癥狀,故經前路手術患者術前應教會行氣管食管推移訓練[1]。方法:用食指、中指、環指指尖將氣管拉向手術切口的對側,氣管必須過中線1~2 cm,每次持續30 s每天數次,牽拉時間逐步延長至患者能夠耐受30 min以上。

2.2.3 術前手勢訓練 由于手術切口近咽喉部位,術后往往會因為傷口疼痛,而影響語言溝通,因此,學會運用手勢表達基本生理需要(吃、喝、大小便、翻身等),便于術后早期與患者溝通。

2.2.4 呼吸功能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訓練,禁止吸煙,做好口腔衛生,不吃刺激性食物,以防術中咳嗽,以增加肺活量,增加肺的通氣功能。

2.2.5 床上排便訓練 以防術后因不習慣造成尿潴留和便秘。

2.2.6 飲食指導 給患者講解飲食營養與疾病治療的關系,介紹飲食原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指導患者合理用膳,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手術耐受力的目的。

2.3 術后康復護理

2.3.1 護理 術畢患者返回病房搬運時,動作要協調,一人固定頭部,保持頭、頸、胸在同一水平面,防止旋轉和擺動,術后去枕平臥位,頭頸部用頸托固定。患者清醒后向其強調術后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如頭、頸、胸保持同一水平,不能旋轉和擺動。患者翻身時,必須保持軸向翻身,防止頸部扭曲,同時觀察四肢感覺、活動情況,并與手術前相比較[2],防止植骨塊或鋼板壓迫脊髓。

2.3.2 加強呼吸道管理 術后注意觀察是否有呼吸困難和窒息,導致常見原因:頸部切口周圍血腫、喉頭水腫、痰液阻塞、氣管塌陷等[3]。床邊備起吸痰用物,做好氣管切開及氣管插管的準備。術后霧化吸入,2次/d。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運動,協助被動排痰,通過叩擊背部,使附著在肺泡周圍及支氣管壁的痰液松動脫落,隨氣管纖毛的運動排出。

2.3.3 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6 h,囑患者口干時用手語表達需要,術后6 h開始進流質飲食,以減少咀嚼和吞咽引起的傷口出血和疼痛,對一過性咽喉痛,吞咽困難者,給予含冰塊,藥物應研碎,逐漸過渡到半、普通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囑患者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少食多餐,防止便秘。

2.3.4 障礙肢體的功能鍛煉與康復護理 術后肢體功能鍛煉旨在增強肌力,提高活動能力,調整活動協調性,改善全身肌體狀態。①評估術后肢體的肌力、感覺運動能力改善情況,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護理診斷,制定功能鍛煉計劃;②手功能鍛煉。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損害后,可造成脊髓病手(指間肌麻痹,致手指并攏與握拳障礙)[4],因此,主要應鍛煉手的捏與握的功能。方法有:a.拇指對指練習;b.手握拳然后用力伸指;c.分指練習外展內收,用手指夾指;d.揉轉石球或核桃;e.捏橡皮球或擰毛巾。以上方法每日可練習3~4次,20~30 min/次;③步行鍛煉。病情許可早日下床活動,但需專人看護,活動量以不疲勞為度。

2.4 出院康復指導 ①術后頸圍護頸3個月,防止頸部過度活動;②繼續手功能鍛煉,方法同術后,并做四肢、頸部按摩,進一步進行較精確的活動訓練,如寫字、做針線活、織毛線等;③保持正確的姿勢,伏案時間長,每隔1 h活動頸部一次;④睡眠時枕頭高低適宜,頸肩要防著涼;⑤術后頸椎植骨塊臨床愈合后,開始進行頸部功能鍛煉,方法:a.頸部前后左右旋轉,旋轉時頸部肌肉必須在緊張狀態下進行,不宜過于松弛[5],15~30 min/d;b.用手掌魚際肌分別頂住頭部前后左右頭手對抗,每次10 min,3次/d。

3 結論

脊髓型頸椎病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較一般護理更加廣泛,既包括使疾病減輕或痊愈的護理,還包括對患者肢體功能的重建護理。手術創傷對軀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為達到整體康復的目的,促進術后心理和生理的康復。必須強化訓練患者術前、中、后的及手術耐受能力及術后活動能力,積極預防并發癥,提高了生活質量,是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我們認為,康復護理必須貫穿整個圍手術期,忽略任何一個環節均影響其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淑賢,曾小芳,李小蓮,等.肌萎所型頸椎病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74-75.

2 陳淑賢,曾小芳,李小蓮,等.經頸胸聯合入路手術治療上胸椎結核的圍手術期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8):1558-1559.

3 王士蘭.頸前路中空拉力螺釘內固定加植骨術治療齒狀突骨折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76-77.

頸椎前路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5篇

頸椎骨折脫位常采用前路減壓,以解除骨折碎骨片、突出椎間盤、脫位的椎體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后取自體髂骨嵌入椎體間進行植骨,植骨的穩定與其最后融合及預后有密切關系;植入骨因固定、護理不當而脫出壓迫食管,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2月行頸椎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頸椎前路帶鎖鈦板系統(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固定20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6~61歲,平均41.5歲。其中頸椎爆裂型骨折11例,骨折伴脫位9例;C4 3例,C5 9例,C6 8例;融合節段為C4~C5 3例,C5~C6 8例,C4~C6 5例,C6~C7 3例,C5~C7 1例。其中7例伴有Ⅱ~Ⅲ度的脫位和前縱韌帶斷裂。全癱6例,不全癱9例,5例無截癱;3例合并有骨折;4例合并腦外傷,1例合并胸腹聯合傷。

1.2  手術方法  患者入院后積極治療復合傷,頸托固定,顱骨牽引。生命體征穩定,爭取72h內行手術。仰臥位,全麻、頸叢神經阻滯麻醉。于頸前右側做5~6cm的斜切口,顯露骨折頸椎及其上下各1個椎體,切除壓迫脊髓的骨折塊以及相鄰的2個椎間盤,同時切除上位椎體的下1/3和下位椎體的上1/3,骨折椎體可行次全切除,達到減壓和放置植骨塊的目的即可。脊髓完全減壓后,徹底止血,取自體髂骨修成相應形狀的骨塊,植入減壓后的骨缺損處。選擇適當長度的頸椎前路帶鎖鈦板,把鈦板置入頸椎前方。

1.3  結果  本組20例均獲得隨訪,平均隨訪18個月。6例完全性截癱者術后癥狀體征無改善3例,癥狀和體征有改善3例;不全癱9例,4例神經系統癥狀完全消失,5例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截癱患者癥狀和體征有改善。全組病例在術后3個月內均獲得骨性愈合,無鈦板斷裂、螺釘松動、脫落等并發癥。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顱骨牽引的護理  頸椎骨折脫位患者入院后,顱骨牽引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本組有16例顱骨牽引。頭部墊枕圈,保持牽引力線與頸椎軸線一致,抬高床頭15cm,牽引重量為體重1/10,顱骨牽引弓針道保持清潔干燥、每天3次生理鹽水沖洗。進手術室時應解除牽引,臨床時頸托固定,才能搬動。

2.1.2  心理護理  患者病情通常較危重,有的還合并復合傷,本組8例為復合傷。認為頸椎手術危險性大,容易發生死亡,從而產生恐懼心理,擔心術后療效,思想負擔過較重,應耐心向患者解釋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病情的發展,解除壓迫,植骨融合達到固定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術的治療;由已行同類手術的患者向其介紹手術、術后經過,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配合治療;并闡明情緒與疾病的關系。

2.1.3  指導患者做食管氣管的推移訓練  術中牽拉氣管、食管時可引起患者不適,而影響手術進行,且此種操作易刺激氣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癥狀[1]。告知患者此種訓練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積極配合。術后3~5天讓患者用手示、中、環指將氣管向左側牽拉訓練,必須超過中線,持續5~10min,逐漸增至15~20min,3~4次/天。本組病例通過訓練,可使氣管向左側牽拉過中線1~2cm,為手術成功創造了有利條件。

2.1.4  上呼吸道的護理  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囑患者深呼吸,在呼氣末咳嗽,重復數次,對無力咳痰者,先用右手示指和中指按壓總氣管,以刺激氣管引起咳嗽或用雙手壓迫患者的胸腹部,囑患者用力咳嗽,以加強膈肌反彈的力量。

2.1.5  手術區域皮膚準備  骨組織抗感染能力較差,易引起細菌感染,皮膚準備宜徹底。備皮范圍為頭頸部至肋緣兩側過腋中線。取骨部位多采用同側髂骨,均于手術前3天備皮,術前1天手術區皮膚消毒后用無菌巾包扎。

2.2  術后護理

2.2.1  護理  CSLP的固定可以避免術后植骨塊脫出并發癥,但在骨性融合之前固定是不牢固的,仍然需要避免頸部的過伸活動、過早起床[2]。翻身時應保持頭、頸、肩、軀干縱軸一致,軸位翻身。

2.2.2  呼吸道護理  術后進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壓,持續吸氧,根據血氧飽和度來調整氧流量。手術過程中咽喉、氣管等部位的牽拉可造成喉頭水腫而產生咽部不適、吞咽和呼吸困難。術后常規給予慶大霉素8萬u和α-糜蛋白酶2000u加入生理鹽水20ml霧化吸入,2次/天,可減輕水腫[3]。

2.2.3  切口觀察及護理  術后切口內常規留置負壓引流管24~72h,認真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并做記錄。術后引流量一般約為100~300ml,少數病例可達500ml。隨時檢查引流管是否有凝血堵塞、扭曲、漏氣。如果滲血過多或切口膨隆,局部腫脹,整個頸部增粗;患者自覺術區明顯脹痛,頸部有嚴重緊縮感或呼吸困難加劇,口唇紫紺,應及時報告醫生。本組有2例患者于術后24h出現此種情況,診斷為切口內血腫并立即去手術室剪開頸部縫線,清除血腫后患者呼吸困難明顯改善。本組有2例患者術后72h引流量超過500ml,顏色為“洗肉水樣”考慮腦積液漏,采用抬高床頭10cm,切口沙袋壓迫,補充電解質,引流量逐漸減少,1周后傷口Ⅰ期愈合。

2.2.4  感覺及運動功能的觀察  觸摸患者四肢末端,檢查其感覺及運動功能是否存在;牽拉尿管檢查膀胱感覺,尿管間斷開放。每個班次都檢查并行書面交班,對癱瘓患者,記錄截癱平面。

2.2.5  功能鍛煉康復護理  為防止肌肉攣縮和關節僵硬,術后早期給上、下肢肌肉按摩和行關節的被動活動,肌肉應按摩5~6次/天,20~30min/次,關節的被動運動只需少量即可,但每一單次被動活動必須達到最大的幅度。上肢主要鍛煉手的握與捏功能,恢復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強屈髖、屈膝及踝關節的肌肉鍛煉,以保證下肢負重與行走的功能。鍛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

2.2.6  出院指導  出院時囑患者頸圍佩帶時間1個月,術后3個月內定期門診復查。講明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注意頸部勿作劇烈活動,防止再損傷。

【參考文獻】

1  林淑賢,姜連英.氣管、食道推移法在頸椎前路手術中的應用體會.實用護理雜志,1998,14(7):3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腾冲县| 长沙县| 陵川县| 景谷| 温泉县| 普格县| 义乌市| 神农架林区| 金乡县| 杨浦区| 广东省| 明星| 巨野县| 昭苏县| 汶上县| 花垣县| 宁蒗| 海安县| 济南市| 遂平县| 从江县| 阿克陶县| 法库县| 佳木斯市| 安福县| 邳州市| 白城市| 德惠市| 开原市| 沁源县| 大荔县| 扶绥县| 江陵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江阴市| 娱乐| 罗江县| 平邑县| 勐海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