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護修復

文物保護修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保護修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物保護修復

文物保護修復范文第1篇

《說文解字》曰:“蠟,蠅膽也。”這說明漢以前人們認識的蠟是蜂蠅、蠅蟲等動物的分泌物。“蠟”作為自然界的有機物,從化學組分來看,是一羥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即長鏈脂肪酸和長鏈醇或固醇形成的酯。在不同狀況下的定義也有所區別,但廣義上講,“蠟”是指從動物、植物、礦物或其他物質中提煉的油質,具有可塑性,常溫下為固體,加熱后隨著溫度的增高,逐漸變軟,直至熔化、分解、燃燒,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和苯,憎水性強,可用做防水劑,具有一定的作用。正因此特性,在文物保護修復中被廣泛應用。品種有:川蠟、黃蠟、石蠟等多種多樣。僅列此3種,是因為在文物保護修復中最為常用。

川蠟(圖1),即蟲臘,是白蠟蟲分泌在所寄生的女貞樹或白蠟樹枝上的蠟質。將這種分泌物從樹上刮下來后用熱水熔化,撇出蠟,再熔化后并過濾以進行精煉,必要時再進行漂白。色白至微黃,表面光滑有光澤,無明顯雜質,質地硬脆適中,斷面呈馬牙狀有光澤,有蠟香氣味。主要成份是:烷基酸、三方字離酸、三方字離醇、烴類化合物、樹脂等。在文物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書畫裝裱、蠟箋紙制作、經書的古法蠟護等。

黃蠟(圖2),又稱蜂蠟,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對蠟腺分泌的一種有機混合物,具有花粉和花蜜香氣。表面呈乳白或蛋黃色、光滑、無雜質、質粘軟、斷面呈米狀。主要成份是:酸類、游離脂肪酸、游離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及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芳香物質等。在文物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木器燙蠟、漆器蠟護、古硯修復做色、“失蠟法”鑄模、百寶嵌古法粘接等。

石蠟(圖3),是從石油、頁巖油或其他瀝青礦物油的原油蒸餾物中提取出來的礦物蠟,是經溶劑精制、溶劑脫蠟,或經蠟冷凍結晶、壓榨脫蠟制得蠟膏,再經溶劑脫油、精制而成。為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物,具有相當明顯的晶體結構,質硬脆。主要成份是:直鏈烷烴及少量帶個別支鏈的烷烴和帶長側鏈的單環環烷烴。蠟燭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蠟。在文物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青銅器、鐘表的蠟護等。

公元前3世紀,古代先民就已經發現有蠟的樹枝、木干在燃燒時,不僅火勢旺盛、明亮,而且燃燒時間長,對蠟的作用有了逐步地認識。在以后的歷史進程和生活進化中,制蠟技術不斷發展,蠟也被廣泛地應用:如漢代已有蠟染(古稱蠟纈);西晉用蠟制作蜜印(蜜璽、蜜章),為帝王殉葬用。唐朝蠟的加工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拓寬了蠟的利用范圍,不僅有侍女秉燭而行的壁畫,唐詩中也有大量描寫蠟燭的詩句。此外,還有蠟詔、蠟書、蠟丸等,蠟纈布盛行。至宋元明清,蠟的提煉和應用達到高峰,如日中天,以至于當今,我們在承傳先人的傳統工藝技法時,不斷地利用、借鑒、研發蠟在文物保護修復中的功用。

無論是古書畫的修復裝裱,還是新書畫的裝裱,在砑光(或稱砑背、砑活)工序中,都會使用蠟。具體做法是:將鑲裱好的裱件背朝上,平鋪在裱案上,用做成碗狀(或為半球狀)的川蠟,蠟碗面著于畫背,手握蠟碗底,將蠟順序涂擦畫背,再用砑石順序推砑畫背(圖4、5)。功用是:使畫作柔和、平軟,背部光整,并使砑石推砑畫背時且減小阻力,而避免畫心或裱件受損;畫卷收卷時有利于對畫心的保護,減少磨損,并防潮、防蟲;展掛時有隔潮的作用。這是蠟的光滑與憎水的特性的體現。而川蠟不同于黃臘的粘軟和石蠟的脆硬,實用于紙質文物的保護。

另外,在古書畫修復的接筆、全色上,以及對殘破、缺失洞蝕的修補時,有在新筆處、新補處據情打些蠟,以增光感,達到與原作氣韻一致的效果。是為“絕活”。

白蠟紙,亦稱硬白紙,因紙涂蠟后透明且稍硬而得名。硬黃紙,是在紙上先涂黃檗水染色、防蛀,再涂蠟。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載:“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粉蠟紙,是在紙上刷白粉、涂蠟、砑光。宋米芾《書史》載:“唐中書令褚遂良《枯木賦》是粉蠟紙拓書。”又載:“智永《千文》唐粉蠟紙拓書,有雙鉤摹字。”由此可見,最早出現唐代的以蠟制作的紙,主要用于摹制法書。蠟箋紙,也是一種涂布蠟紙,所涂布的蠟主要為川蠟。雖史料有載經書、文獻有古法燙蠟保護的,但蠟箋紙并非用燙蠟的方法制作的,是源于并綜合了以上各蠟紙的優處而制成的蠟紙。因為局限在皇家的詔誥書或寫經、法書摹古上,用量甚少以至于工藝失傳。如今我們為了修復、復制此類文物,找尋傳統工藝,研制的蠟箋紙,為文物保護修復帶來了福祉。(圖6)

木器文物,無論是家具還是文玩,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巔峰。這不僅反映在其精湛的工藝上,也體現在其深遠的歷史內涵,是歷史與藝術的融合以及美學與哲學等諸文化融入所賦予的更博大的文化氣息。就用材來看,大多為紫檀、紅木、黃花梨、楠木、黃楊木、酸枝木、烏木等質地堅實、色澤美倫的名貴材料。無論是那種木材,制作完成的器物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燙蠟。這也包括木器文物的保護修復和維護保養。木器燙蠟既能增加光亮,充分展現出材質的內在美,又能對木材起到防潮防塵的保護作用,延長器物的時壽。方法是,用加熱設備,將黃蠟熔化到木器上,黃蠟的黏軟特性適用于木器,并以熱能使蠟滲透木質中,再即刻用干布反復擦拭,以至光潤。提示,燙過蠟的木器,在清理塵埃等維護的擦拭中,不能用水或濕布,宜用柔軟的干蠟布或鹿皮、麂皮等為佳。(圖7)

在硯的保護修復中,對于受傷嚴重,破碎或斷裂的硯,解決、補救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復。修復方法為:編號拼對、清理碎塊斷面、使用三甲樹脂溶液進行斷面刷涂滲透加固、粘接、補缺、作色等環節。其最后一道工序作色,是按照傳統的修復方法,用黃蠟和墨,以火烘修復補正。至此,可使受傷嚴重,破碎或斷裂的硯,又得以重新煥發風采。對于一般輕微碰損、剝落的硯,用黃蠟和墨,以火烘修復補正即可。因此,古人有“尤不宜令頑童持洗”的警示戒語。

在古墨的保護中,古法有用蠟紙封護的,其作用是:其一,防潮,以避免墨受潮、脫膠,或霉或粉;其二,防塵,以避免臟污。據載,在實際使用時,不是完全把蠟紙揭去,而是將磨墨處并向上一點的蠟紙撕掉,露出可使用處則可。這樣,不僅研磨時,使用者手不黑不臟,而且手上的汗漬、油漬、污漬,不會反污損到墨。

在青銅器文物的修復、復制中,乃至大范疇的金石文物,都與鑄造技術有著密切的關聯,如,修復時的缺失補配、復制完器等,首先都需要制模,而制模多見用蠟,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古者鑄器,必先用蠟為模。”因此,古有“失蠟法”。傳統的失蠟法工藝鑄造,最早見于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河南淅川楚令尹子庚墓出土的銅禁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則為例證。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造萬鈞鐘與鑄鼎法同,掘坑深丈幾尺,燥筑其中如房合。埏泥做模骨,用

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絲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分兩:油居什八,蠟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為,油不凍結)。油蠟墁定,然后雕鏤書文、物象、絲發成就,然后舂篩絕細土與炭末為泥涂墁,以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體干堅,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從口上空隙熔流凈盡,則其中空處即鐘鼎托體之區。”從這一記載中看出:以黃蠟做模,以牛油調節蠟料的性能,以季節為實施的條件,以雕鏤精細為目的,詳實地說明了失蠟法的工藝、技術、蠟料、熔煉等方法、措施。故宮太和門前的銅獅子,以及見錄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所鑄造的銅鼎、銅爐、銅用端、銅鶴、銅麒麟、銅鹿等殿內外銅瑞飾,亦為失蠟法鑄造。如《清官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載:“鑄爐處,乾隆四年十月初十日……傳旨:著佛保將仙鶴大樣撥蠟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于乾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員外郎佛保將撥得仙鶴蠟樣一對、鹿蠟樣一對,持進,交太監毛團、胡世杰呈覽,奉旨:照樣準鑄造,欽此。”等等。撥蠟是失蠟法工藝的組成部分,是在預制的模型上貼蠟片,然后捏出所鑄物體的基本形狀,再用竹片、刻刀等工具撥、刻、雕、鏤細部與紋飾。可見,蠟在青銅器文物的保護修復、復制中不可或缺,功用強。而黃蠟的有形且黏的特性,既適合塑型,又利于黏掛模泥。

青銅器燙蠟封護也是傳統的古老工藝,據《商周彝器通考》記:“乾嘉以前出土之器,每磨礱光澤,外敷以蠟,今所稱熟坑者是也。”同蠟箋紙一樣,我們也研究、還原了這一傳統用蠟保護修復文物的工藝。

“百寶嵌”是指:為達到突出構圖主題和強化裝飾效果的目的,在器物上或掛屏、立屏上,選擇性地鑲嵌金、銀、寶石、青金石、綠松石、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珍珠、珊瑚、玳瑁、硨磲、螺鈿、象牙等多種珍貴材料,按樣加工出細后,使器物呈現珠光寶氣、富麗堂皇的景象。在此類文物的保護修復中,使用蠟可對嵌件潤澤封護,使其光彩絢麗。除此以外,古法還有使用黃蠟加入松香、桐油,熱調和后,蠟粘接嵌件的作用。(圖8)

文物保護修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物建筑;省禮賓府;修繕;施工方案

Abstract: on the original building for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work, shall strictly adhere to the "don't change the original", "four keep" principle, in modern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nsist on your original structure shape, insist to maximize the preserve the component,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now adornment out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maintenanc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relatively weak, so for building the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guangzhou sand the British consulate face west deputy building maintenance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eep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ocess present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reference for later.

Keywords: cultural buildings; Chee hwa province; Reparative; Construction scheme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工程概況

廣州市沙面原英國領事館西副樓保養維護工程,位于廣州市沙面南街46號。工程主要包括外墻面損壞修復、污垢清洗、裝修裝飾工程、空調、水電安裝等。結構形式及特點: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折中主義建筑形式的二層半磚混結構建筑物,各層層高均為4.6M,占地面積:613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200平方米,始建于1865年,1923年重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面建筑群中A類文物建筑。工程特點:本工程屬于文物保護復原修繕裝飾工程,修繕完成后將作為廣東省禮賓府使用,施工作業面集中,施工場地小、施工單位多,施工工期短,各專業交叉施工比較多,質量要求高,整個工程施工管理難度大。除精裝修施工中需注意的各種問題外,還需注意文物保護復原修繕的原則。

施工方案和施工技術

2.1墻體的維修

墻體的拆除:根據實際情況,分段拆除重砌,拆除前應檢查該墻體的結構情況,對于開裂較大的墻體應臨時的加固方案,并進行認真的支撐后方可進行拆除工作,而且在拆除過程中應不斷的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搭好操作平臺后,分層進行拆除,拆除過程中應盡量保護好原材料,運輸和堆放過程中應小心碰壞邊角,有利于利用。墻面修復:鑿除原墻面破損,空鼓部位,重新按原灰砂漿批蕩,扇灰油漆。原墻面部位,重新打磨,刮外墻膩子灰,打磨油漆。

部分內墻面為木格條輕質隔墻,由于年久失修,墻體空鼓、開裂嚴重,更有部分木格條糟朽蟲蛀嚴重,無法滿足使用要求,修復過程中需按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復,堅持“修舊如故”原則。

2.2室內地面維修

室內大堂地面在拆除后鋪面磚,發現原建筑地面為圖案豐富的陶瓷馬賽克。但已損壞嚴重,并且形制特殊,無法在原基礎上進行修復。經多方研究決定:原陶瓷馬賽克進行保護性覆蓋,在覆蓋面上進行水泥砂漿找平,按原圖案、形制定做石頭馬賽克進行鋪設。由于圖案及形制特殊,定制規格比較大(一般一個圖案分兩塊)所以在施工過程中應先對馬賽克進行預鋪,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局部裁剪,符合要求后在找平層上均勻涂抹一層10MM白水泥油膏,并根據預鋪位置將馬賽克拼接鋪設,在表面壓實拍打平整,使馬賽克與白水泥油膏的粘結度及水平平整度均達到規范要求,并及時將壓實拍打多余的白水泥油膏用濕抹布抹除干凈。

2.3原門窗維修的施工

本工程原門窗維修施工過程:脫漆修補門窗更換玻璃刷油米白色醇酸磁漆。脫漆采用高效脫漆劑人工脫漆。完成該道工序后,為使新刷白色醇酸磁漆不與脫漆劑漆起反應,需用酒精對脫漆完后的門窗木材面進行清洗;拆除原玻璃后,使用原材料對門窗扇進行修補,原門窗線條重新修順直;更換玻璃時,壓條必須采用與原門窗相同的材料,形制按原玻璃壓條定制,按原樣式安裝玻璃,安裝完成后需對玻璃進行保護,防止油漆時將玻璃粘上油漆,難以清洗。油漆操作工藝順序:清理刮漿灰打磨清理刮豬料灰打磨清理刷第一道漆涂滑石粉打磨清理上二道漆涂滑石粉打磨清理上三道漆涂滑石粉打磨清理罩面漆。

2.4腳手架工程

本工程全部采用鋼管扣件式腳手架,外維護用腳手架為雙排。鋼管腳手架采用Φ48×3.5鋼管,并保持一定獨立性,腳手架設計圖在工程施工時提供,施工由專業架子工進行。腳手架采用全封閉的方式。所有外立面必須采用全封閉的施工式,即用密目安全網進行全封閉。上料口或者人行通道兩側要搭設過道防護棚。內腳手架可采用常規方法,亦采用鋼管搭設。腳手架的搭設必須符合相關規范、技術標準的要求,保證作業人員的安全。腳手架搭設完后,必須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檢查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項目實施時編制詳細的有關的專項安全施工組織設計。搭設參數:立桿縱距1.5m,里外立桿間距1.05m,步距1.7m;邊墻件布設按二步三跨要求。

施工現場的管理

現場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問題。一般來說,對于現場施工管理,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3.1做好技術上的管理

一個工程項目往往施工工藝復雜,各施工工種班組多,因此在技術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應該熟悉施工圖紙,甚至每一道工序進行優化,同時考慮自身的資源(施工隊伍、材料供應、資金、設備等)各氣候等自然條件,認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組織計劃。除了合理的施工組織計劃外,還必須在具體的施工工藝上作好技術準備,特別是高新技術要求的施工工藝、技術儲備包括技術管理人員,技術工人,新技術新工藝培訓,施工規范,技術交底等工作,確保施工過程的每一工序步驟盡在掌握之中各種情況的處理準備方案,保證能按時保質地完成。

3.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材料的管理工作,應該從材料的定制、材料供應、材料采購、材料進場、材料發放等幾方面進行。

3.3做好人員管理工作

施工人員對工程項目的質量和進度起著關鍵的作用,施工隊伍中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密不可分,堅持以人為本,可以培養施工隊伍的凝聚力,同時又必須明確施工隊伍的管理體制,各崗位職責,權利明確,做到令出必行。

3.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的重點要放在預防階段,從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術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規程,保證安全保護設施的設計與設置,確保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檢查和安全監督,安全事故的處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對安全工作進行管理。

結論

本文以廣州市沙面原英國領事館西副樓保養維護工程為例,對建筑保養、維護的施工方案和主要施工技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針對木結構的維修、木構件防蟲防腐、墻體的維修、屋面琉璃瓦面的施工維修、灰塑、腳手架工程等施工方案、技術及其現場管理提出了具體的施工措施。以便以后具有借鑒之意義。

參考文獻:

[1] 《木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06-83)[S].北京,1983.

文物保護修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物保護;問題;工作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的遺物,保護文物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從目前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文物保護經費和人手不足、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為了保證文物的完整性,我國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大力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并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

一、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物保護意識淡薄

文物保護工作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是目前我國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沒有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雖然目前我國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大力倡導文物保護工作,逐漸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新體制,但是,社會各界文物保護意識相對來說還比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視開發建設,忽視了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很多群眾都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與自己無關,從而使得有的人為了自己的私欲,經常盜取文物,給文物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

(二)文物保護經費和人手不足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很多歷史文物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戰爭的洗禮受損非常嚴重。比如古代歷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經過長時間的風化,損毀嚴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經費進行維修。但是,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文物保護經費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這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相關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缺乏文物保護專業知識,從而使得文物保護工作不能正常開展。

(三)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起步比較晚,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國文物保護科研機構相對滯后,缺乏先進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護技術。同時,由于文物經過長時間的洗禮受到了嚴重的損壞,因此,在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國沒有先進的技術,而且修復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問題非常嚴重,另外,我國文物單位也沒有一個完善的文物保護管理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

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文物保護工作來說也不例外。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對《文物保護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同時把文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中去,保證文物修復工作能夠擁有充足的經費。除此之外,我國相關政府還應該建立文物保護監督部門,強化對下級機關的法律監督,讓文物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一旦文物出現問題,就要及時追究相應負責人的責任,把相關的管理制度落實到實處,并構建立體執法體系網,從而保證文物保護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下去。

(二)科學進行城市規劃與建設

眾所周知,我國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鎮老市區,因此,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應該重點關注城鎮老市區的建設,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遺產保護的關系。同時,在具體的建設規劃中,應該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盡量避開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證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對文物進行及時維修,并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監督,爭取做到能遷移保護的就遷移保護,從而減少對古建筑的破壞。

(三)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個技術含量要求非常嚴格的工作,文物保護單位在對文物進行修復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文物的歷史特征,盡量不改變文物的原始面貌。與此同時,文物保護單位應該摒棄以往的傳統落后技術,采用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來對文物進行修復。針對古建筑來說,相關文物保護單位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設文物檔案系統,比如,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先進技術手段,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文物的完整性,又能減少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四)加強文物保護管理

我國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從整體上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文物保護制度,并不斷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首先,文化保護單位應該建立完善的文物保護制度,因地制宜,堅持勤儉辦事的原則,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避免工作人員出現懶散的工作狀態,從而保證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加強資金籌集力度,保證文物修復擁有足夠的資金;再次,文化保護單位還應該加強文物庫房和文物保護管理隊伍建設,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最后,文物保護單位還應該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考核,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對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員要進行淘汰。

(五)注重宣傳,提高民眾文物保護意識

對于文物保護工作來說,注重宣傳,提高民眾文物保護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文物保護宣傳活動;同時,還要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交流與溝通,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從而提高民眾文物保護意識,積極營造關心文物、遵紀守法的社會氛圍。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我國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斷總結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從而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心玉.我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8:159-160.

[2]劉建美.陜甘寧邊區文物保護工作述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51-57.

[3]文曉麗,王靜.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

文物保護修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館藏文物 管理保護 利用 思考

基層博物館處于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最前沿,對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悠久歷史文明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負有科學管理、科學保護、整理研究、公開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責任。2016年3月4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文物保護,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國民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國形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博物館作為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展覽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要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加強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使之長久地保存下去,留傳給子孫后代,并利用這些館藏文物開展社會教育,造福社會百姓,促進博物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做好文物征集,豐富館藏內容

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館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的重要標志。博物館只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文物、資料、標本,才能更好地進行陳列展覽和科學研究。目前,許多基層博物館普遍存在文物藏品質量較低、珍貴精品文物匱乏的問題,難以為社會公眾提供精品薈萃、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展覽陳列。因此,要做好藏品的征集工作,通過征集文物,為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的基礎。

(一)征集重點。為豐富館藏,基層博物館應結合實際做好文物藏品的征集工作,確保征集文物、資料、照片的質量。藏品征集的目標要從單一的精品文物擴大到一般文物、近現代文物、革命文物及民族民俗文物,特別是那些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現代及當代重要實物。基層博物館尤其要做好能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及人物掌故的碑、志、牌匾及資料;以及反映當地百姓在仕、農、工、商、衣、食、住、行、婚、喪、喜、慶等方面民俗文物和反映當地歷代名人的文物、實物及資料的征集,以此充實和豐富基層博物館文物藏品,展示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二)征集方式。征集館藏文物是項系統的工程,要鼓勵基層博物館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征集。主要方式:一是捐贈。接受個人、單位捐贈,由博物館頒發《捐贈證書》或《收藏證書》,并按相關規定進行獎勵;二是暫存。對于民間收藏者不愿出售和捐贈的文物藏品,可在其自愿的基礎上,采用適當支付一定費用,所有權不變的借展方式暫存;三是購買。私人和非管轄系統單位(文物商店、拍賣市場、舊貨市場)出售的文物、藏品,可按相關規范和程序購買;四是復制或仿制。對于捐贈、暫存、購買等方式無法獲得的文物,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復制或仿制。

二、加強文物管理,保護文化遺產

館藏文物是博物館可持續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基礎,博物館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館藏文物保護的基礎上。然而館藏文物由于其脆弱性、偶發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區別于其他藏品,需要特殊保護。當前,許多基層博物館“庫房”簡陋,加上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相對比較匱乏,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現狀十分嚴峻。而加強館藏文物的管理保護,是我國憲法與法律賦予博物館的職責。基層博物館要堅決執行國家的文物法規和法令,以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把收藏和管理保護好館藏文物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強化管理和保護工作,使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長久地保存下去。

(一)加強基礎工作。基層博物館最基礎性的工作,一是要建立館藏文物的賬目及檔案,健全文物登錄制度。賬目和檔案是館藏文物征集、鑒定、登記、管理、保護、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博物館各項業務活動的基礎和依據,要按照《文物藏品檔案規范》和系列文物修復檔案記錄規范等技術標準,開展館藏文物建賬建檔和管理工作。二是要開展博物館庫房環境達標工程,推動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實施,努力改善藏品保管條件。三是要加強館藏文物安全防護,完善館藏文物防火設施,控制文物保存環境,把文物存放在較適宜的地方,切實降低館藏文物的安全風險。

文物保護修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壁畫保護;《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紫陽北五省會館;保護修復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4-0101-05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現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跡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見證,將它們真實、完整地留傳下去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近代的文物保護觀念和方法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在有效保護了一大批瀕于毀壞的古跡的同時,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理論和指導原則,并由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和相關的法規。《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推薦,2002年發行第一版,2004年修改和發行第二版。《準則》是在中國文物保護法規體系的框架下,以《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規為基礎,參照以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以下簡稱《威尼斯》)為代表的國際原則而制定的。該準則是對文物古跡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的行業規則和評價工作成果的主要標準,也是對文物保護法規相關條款的專業性闡釋,同時可以作為處理有關古跡事務時的專業依據。由于具有把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原則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自制定以來來,《準則》已被中國的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者廣為接受,其主要原則和精神也在中國文物古跡主管部門公布的相關法規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體現。

我們以《準則》為標準開展了陜西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工作。該壁畫的保護修復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的要求,符合《準則》的原則,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嚴格按照文物保護修復的程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以保護修復項目為平臺,將科學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養、成果推廣、宣傳共享與工程實施緊密結合,使保護修復項目成為科技保護創新的“田野實驗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學術沙龍”、文保技能人才的“學習課堂”、殿堂壁畫保護的“技術推廣站”和文化遺產成果共享的“博物館”。

紫陽北五省會館位于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約110多平方米的9幅珍貴壁畫,被文物專家評估為目前陜西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畫,壁畫整體構圖合理,畫面絢麗多彩,人物鮮活靈動,技法精致純熟,對研究商貿會館文化、建筑史、清代民間繪畫藝術、清末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由于長期被擱板墻覆蓋,該批壁畫發現時保存狀況較差,存在較為嚴重的空鼓、開裂、脫落、表面污損、畫面模糊、顏料層酥粉起甲,以及鹽害、毛細水上升等問題,部分壁畫處于極其不穩定狀態,亟待進行保護修復。2009~2011年,經過現場病害勘查、前期保護研究、保護修復材料及工藝研究,研究隊完成了保護方案編制,從2011年開始實施保護修復工程,2013年完成了壁畫的保護修復。2014年11月,獲得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獎項。

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以保護壁畫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目標,遵照原真性、最小干預的保護修復原則,針對壁畫存在的主要病害問題,從科學保護修復入手,在工程中注重科研先于實施、科研實施并重,開展了壁畫圖像學研究、價值評估、數字化影像記錄、保存環境遠程實時監測、保存狀況現場勘察、病害現狀及成因分析、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保護修復材料和工藝的篩選實驗等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科學、系統地完成了壁畫的保護修復實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保護修復效果。

一、保護原則、保護問題及項目實施

(一)壁畫的保護問題

壁畫依存的過殿及正殿結構現狀均為半開放式,過殿東西有墻體,內墻面有壁畫,南北兩面均為開放式結構,正殿東、北、西三面有圍墻,內墻面均存有壁畫,南邊為開放式,與過殿之間進深不足三米的天井相隔。環境的現狀對壁畫原址、原位的長久保存存在不利影響。

在保護修復前,壁畫本體保存較差,從地仗層到顏料層均存在不同的病害類型。地仗層病害有局部空鼓、變形、開裂、脫落、缺損等;顏料層病害有顏料酥粉、脫落、變色、起甲、起翹、裂隙、灰塵污染等;壁畫多處存有釘孔、刻劃痕、表面白灰涂刷侵蝕、毛筆及粉筆涂鴉,粘貼標語等近代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建筑漏雨在壁畫的表面造成了多處泥水流掛;壁畫表面有不同薄厚程度的褐色涂覆物;地仗層普遍受到以硫酸鈣為主的鹽害影響,尤以正殿北墻為重,毛細水帶來可溶鹽活動頻繁,造成北墻三幅壁畫因受潮地仗局部硝堿,結構強度脆弱。

(二) 保護思路

《準則》第18條規定,文物必須原址保護,在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中,以壁畫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為目標,確定了將文物保護工程與科技保護研究有機結合的基本思路,并以此為核心擬定了項目實施的技術路線,堅持以最小干預、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藝術信息為目的,堅持以傳統材料及工藝為主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通過病害類型勘查及成因研究、壁畫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歷史藝術價值及圖像學研究、針對性的保護材料及工藝的篩選研究,結合壁畫原位保存環境的無線監測等研究,最終通過規范的壁畫保護修復有效保護了壁畫本體。

二、主要實施內容及做法

(一)項目的前期研究

大量深入細致的前期研究是科學及規范實施的基礎。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前期研究主要包括:對壁畫支撐體結構穩定性、墻底及殿內地面潮濕現象、正殿北墻壁畫泛鹽、毛細水來源、壁畫病害類型的調查研究及記錄。制作工藝研究通過現場無損檢測分析研究及實驗室樣品檢測分析,對近十種檢測分析結果相互驗證。針對環境強化了環境監測研究,首次系統全面的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項目中借鑒圖像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

1.保存現狀勘查

《準則》第19條要求盡可能減少干預。凡是近期沒有重大危險的部分,除日常保養以外不應進行更多的干預。必須干預時,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減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護措施,應以延續現狀、緩解損傷為主要目標。

通過勘查及研究分析確定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典型病害,分地仗類、顏料層及其表面污染三大類。對特征病害的形成及其治理必要性,從保存環境、壁畫工藝特征評估入手進行了病害機理方面的研究。現場借助紅外熱成像、紫外燈觀察、便攜式X熒光、顯微鏡等設備對壁畫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對不同類型的病害進行了記錄,并制作了詳細的病害分布圖,對壁畫現存的主要病害類型及成因進行勘查及分析研究。

2.價值評估及圖像學研究

《準則》第23條要求正確把握審美標準。文物古跡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為它的歷史真實性,不允許為了追求完整、華麗而改變文物原狀。經過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當地工匠、研究隊請教對明清繪畫具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家,會同考古、修復、保護人員,通過圖像學研究分析壁畫題材、內容、構圖、風格、技法、畫面痕跡,結合壁畫題記、落款、印章的內容及形式的記錄與梳理,明確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制作過程中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填補了壁畫藝術研究資料的空白,可以肯定該壁畫是清朝中、晚期民間繪畫上乘之作,在全國同時期、同類別中并不多見。在后期修復工程中應注重該類特殊風格的保留與體現。

3.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

通過現場勘查與采樣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基本結構及其材料配比研究。經勘查分析,紫陽壁畫層次清晰,制作精良。灰泥層顆粒配比合理,地仗中加入的麥秸及棉纖維等均與當地環境相匹配,有效抑制地仗早期開裂問題。白底層為當地高嶺土[1]制作而成。使用高嶺土做壁畫白底層并不多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莫高窟壁畫有高嶺土做很薄的一層白底層的情況[2]。根據縣志記載,紫陽縣有3處高嶺土礦,說明該壁畫制作就地取材,體現了制作工匠的智慧。顏料選用當時常用的朱砂、鉛丹、鐵紅、石綠、普魯士藍、炭黑及鉛白等礦物顏料,碾磨精細,加入了骨膠作為粘合劑。著色面不漏色,未見因地仗滲色而導致的點狀或者塊狀色斑,勾線流暢清晰,暈色均勻,可見繪畫底面做工精細,處理良好。壁畫顏料繪制完成后,使用桐油有規律性地罩面。

4.保存環境監測

《準則》第20條要求定期實施日常保養。日常保養是文物保護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護手段。要制定日常保養制度,定期監測,及時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輕微的損傷。第24條要求必須保護文物環境。為了確保壁畫的原址、原位保護修復的有效性以及原位的長久保存,明確環境因子與壁畫病害之間的交互關系,為病變機理及病害發展規律的研究提供支撐與借鑒。根據壁畫保存環境的特點,依據文物保護行業相關規范,在現場安裝了與壁畫病害病因有直接關系的大氣濕度、壁畫表面溫度、室內光照及紫外線強度、室外風速風向、降雨量進行監測[3-4],獲得了為期3年的實時無線監測數據。數據表明,紫陽北五省會館內壁畫表面溫度變化、過殿壁畫的光照、紫外強度超出了規范要求,形成的研究結論為壁畫病因的判斷和長期保存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并對保存環境提出改造建議,采取了環境治理及改造的措施[5]。

(二)項目的實施方案確定與論證

1.保護原則與目標

遵照《準則》尊重文物歷史原狀、最少干預原則和安全為主、質量第一的原則,保持地方特色原則以及保持歷史真實性和展示藝術美感相結合的原則。以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為目標,堅持以最小干預、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藝術信息為目的,通過規范的實施,有效保護壁畫本體。

2.保護修復材料及工藝篩選研究

《準則》第22條要求使用保護技術。獨特的傳統工藝技術必須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藝都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和研究,在證明是最有效、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之后,才可以使用。針對紫陽北五省會館病害類型,展開保護材料及實施工藝的篩選工作,通過模擬實驗及標準區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經過至少1年的持續觀測,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成果實驗,以現場評估與論證的方式確定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主要保護材料及實施工藝。依據標準區實驗及專家現場評估結果,組織具備修復工作經驗的專業保護修復人員展開具體實施工作。展開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

(1)表面清洗。材料為修復專用“海綿擦”、無水乙醇,工藝為清除灰塵―海綿擦―鈣質結垢軟化―機械剔除。

(2)壁畫的空鼓灌漿加固。材料選用粘土、細砂、玻璃微珠以及纖維素水溶液,工藝為拓孔―預埋注漿管―邊沿溝補及畫面隔離―逐孔灌漿―支頂與養護―封孔與局部修飾。

(3)地仗局部的脫鹽。材料為吸水棉紙(德國生產)、去離子水,工藝為刷除析出的鹽分―吸水紙貼附―干燥―更換吸水紙。

(4)酥解地仗的加固。材料選用水性有機硅、魚膠、REMMRS R300硅酸乙酯類加固液等。工藝為有機硅水溶膠加固粗泥層―魚膠水溶液加固細泥層―干燥―空鼓灌漿―干燥―REMMRS R300防風化補強材料,2~3遍濃度梯度滲透補強。

(5)顏料層起甲回貼。材料選用魚鰾膠、海草膠、去離子水等,操作工藝為:乙醇水溶液軟化起甲層―魚膠復合海草膠―回帖―展平及滾壓―反復操作2~3遍。

(6)缺損地仗的補全。材料選用當地粘土、沙粒、麥秸、棉纖維、石灰膏、纖維素,操作工藝為:粗泥層修補―細泥層修補―白底層。

(7)缺失顏料層的選擇性補繪。材料選用礦物顏料、兔皮膠、明膠及膠礬水,操作工藝為:膠礬水溶液隔離―影線法―膠礬水溶液固色。

3.實施保護修復

《準則》第21條要求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修復應當以現存的有價值的實物為主要依據,并必須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遺留的痕跡。一切技術措施應當不妨礙再次對原物進行保護處理;經過處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處理的部分既相協調,又可識別。所有修復的部分都應有詳細的記錄檔案和永久的年代標志。

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主要做法包括表面清洗、空鼓灌漿、地仗局部脫鹽等8個方面。表面清洗因壁畫白底層及顏料層易脫落,主要使用海綿擦、借助顯微鏡及放大鏡等設備使用手術刀等工具機械剔除,以確保實施的細致安全性。選擇的空鼓灌漿材料與壁畫材料接近,通過灌漿增強了地仗的穩固性,解決了壁畫多處地仗結構的高危問題。自2012年7月完成地仗局部的脫鹽處理后,至今無明顯毛細水頻繁活動現象和鹽分泛出現象。酥解地仗加固實施工藝順序的調整使得水溶有機硅性與醇溶性有機硅材料均發揮了良好的滲透加固作用,有效解決了殿堂壁畫常見的酥解空鼓分層地仗的結構補強。顏料層起甲回貼及加固消除了顏料層進一步脫落的隱患與趨勢,最大化保存了壁畫原始繪畫信息。缺損地仗補全的密實度、平整度、顏色與原有地仗表面和諧,至今無裂縫。在解決地仗穩定性的同時,提升了壁畫的整體視覺完整度。除了建筑木構件的防蟲處理之外,在壁畫上使用天然雌黃填入蟲孔內驅蟲、滅蟲,避免使用現代合成的殺蟲劑給壁畫地仗引入新的物質,帶來新的污染。缺損顏料層的補全以“線段影線”為主,輔以“平涂法”及“點彩法”,對稱性圖案及可延續性的缺損圖案等可考證及有依據的部位進行補繪,實現了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美感恢復效果的結合。

三、主要成果

通過全面細致的前期研究以及大量模擬、標準區的保護材料及工藝篩選研究,確定了適宜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保護修復材料和工藝,針對性地解決了壁畫本體各類病害。結合環境治理解決了紫陽北五省會館部分壁畫底部長期潮濕的問題,使壁畫原址、原位的長期保存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堅持“保持歷史真實性和展示藝術美感”相結合的思路和“線段影線”補全工藝的應用,復原性地展示了壁畫全貌,為以后同類寺觀建筑壁畫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展示提供新的借鑒與支撐。修復后的壁畫安全穩定,保存環境良好。

該壁畫的保護修復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的要求,符合《準則》的原則,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嚴格按照文物保護修復的程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以保護修復項目為平臺,將科學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養、成果推廣、宣傳共享與工程實施緊密結合,使保護修復項目成為科技保護創新的“田野實驗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學術沙龍”、文保技能人才的“學習課堂”、殿堂壁畫保護的“技術推廣站”和文化遺產成果共享的“博物館”。

四、社會及經濟效應

第一,在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中,文物保護工程與科技保護研究有機地結合,科研貫穿于工程項目始終,以科研提升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水平。第二,該壁畫保護的前期研究深入細致,對制作材料及工藝、病害成因、圖像學、保存環境監測等前期研究遵循學科規律,研究深入,為實施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環境無線監測系統布點科學,傳輸系統先進,數據處理及時可靠,對壁畫病因的判斷和長期保存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借鑒現代圖像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對壁畫題記、繪畫內容的研究,明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填補了壁畫藝術研究資料的空白,并為缺失層補繪提供了依據。第三,壁畫保護材料及工藝的篩選研究具有針對性,以壁畫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壁畫病害成因研究及保存環境監測充分研究為基礎進行篩選,通過模擬實驗及標準區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經過至少一年的持續觀察評估,保證了保護材料的實用性及可靠性,實施工藝比較科學穩妥。第四,在保護修復實施方面,除了常規的保護修復措施外,本項目在缺損地仗的補全、缺失顏料層補繪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按照擬修補顏料殘缺部位周邊的主色調、圖案的布局、線條的走勢等分別采取了影線、平涂、點彩等新型先修復補色技法,在保持“可辨識”的前提下,完成畫面視覺的延續性與完整性,局部色彩的平衡與和諧,在解決壁畫病害問題的同時,提升了壁畫視覺的完整度,實現了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美感恢復效果的結合。第五,在壁畫本體保護的同時注重工程和其它手段有效改善壁畫的保存環境,使壁畫原址原位的長期保存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第六,本項目通過國際合作借鑒國外壁畫保護經驗,結合中國文物保護理念,是對中國殿堂壁畫保護修復理念和方法的一次積極探索。第七,該項目培養了當地管理機構人員的專業技能,有利于該壁畫的日常維護保養。第八,通過對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及時進行宣傳,有效增強了當地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自主意識。第九,關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準則》附則中指出,應通過合理的利用充分保護和展示文物古跡的價值,是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壁畫項目的保護實施成為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的新亮點,紫陽縣目前已經建立和推進以會館文化群落展示利用為核心的文物旅游重點規劃,文化遺產為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結語

《中國文物古跡遺址保護準則》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文件,文物是珍貴的文化遺存,在準則的指導下,在了解文物的科學、歷史及藝術價值的前提下,將多方位、多學科的研究與保護實施有機結合,使得文化遺產得到更加長久安全的保存,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公眾教育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我們的民族與國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薛俊彥,馬清林,周國信.甘肅酒泉、嘉峪關壁畫墓顏料分析[J].考古,1995(3):277-281.

[2]侯曉斌.從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藝看中國古代壁畫的變化與發展[J].文博,2011(4):58-64.

[3]阮元生,謝玉林.影響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8,10(2):37-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朝阳市| 临漳县| 白城市| 肇源县| 永州市| 玉溪市| 霍城县| 交口县| 广德县| 红桥区| 高邑县| 北海市| 方山县| 沈阳市| 德州市| 眉山市| 西盟| 财经| 儋州市| 西安市| 赣榆县| 桐城市| 华阴市| 柳江县| 喀什市| 余姚市| 新余市| 汉川市| 襄城县| 东源县| 江北区| 兰考县| 云和县| 重庆市| 仙游县| 法库县| 无棣县| 万盛区| 壶关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