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基層醫院;高血壓腦出血;微創化;規范化;系統化;治療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202

隨著人們日常生活飲食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老齡化的加速,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高血壓腦出血系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 其起病急驟, 病情兇險, 致殘致死率高, 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神經外科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科室, 提高該病的治愈率, 減少致殘率和致死率是臨床面臨的重要任務。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方式分為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 一般出血體積較小、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療, 出血量大的患者, 則應及時行手術治療, 清除血腫[2]。目前對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指征尚無統一的定論, 通常是根據患者的年齡、全身情況、血腫量、意識狀態等進行綜合性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4年1~12月高血壓出血的患者100例, 納入標準:入院時發病時間

1. 2 方法

1. 2. 1 手術 靜脈復合麻醉后, 根據CT顯像、用方體定位方法在頭部畫線定位確定穿刺部位, 常規皮膚消毒鋪巾, 切開長約3 cm直切口, 用手動顱鉆在切口中心鉆一骨孔至硬膜外, 用尖刀十字切口硬腦膜并止血, 切口大小能放進引流管為宜, 穿刺點腦表面有小血管者穿刺時注意避開或電灼后切斷, 將帶芯引流管插入腦內直至血腫腔, 見有暗紅色液體涌出時拔出管芯, 自然引流后將腦內積液用注射器抽吸出來, 總量的30%~60%將被抽出, 其間應不斷調整引流管直至無法吸出為止, 引流管頭端置于血腫腔中心, 連接引流袋。 手術后6 h 開始, 將尿激酶3萬U 溶于生理鹽水中注人腦內的血腫腔內, 3次/d, 夾管2 h后放開引流。手術后要防止并發癥的出現, 盡量避免感染, 控制血糖和血壓, 注意營養均衡等。從術后的第2天開始, 每天復查頭顱, 待觀察到血腫基本消失后拔去引流管。

1. 2. 2 術后護理

1. 2. 2. 1 術后飲食及 對于吞咽障礙和(或)意識不清的患者, 宜早期予以靜脈營養, 以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 防止感染。手術后3~4 d如患者仍不能進食再酌情給予留置胃管鼻飼, 鼻飼方法嚴格按照正規方法進行, 患者清醒后盡早拔除胃管鼓勵經口進食, 避免因反流誤吸造成的肺部感染。減少臥床時間, 在家屬陪同下鼓勵患者多坐或床邊站立。

1. 2. 2. 2 康復護理 ①康復訓練。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48 h后對其進行康復訓練和心理護理, 同時運用各種方式對患者感官進行刺激, 促使患者運用殘存的感知來克服缺陷, 達到功能代償, 逐步恢復交流溝通、認知思維、感情等重要功能。為減輕患者心理負擔, 要多與家屬溝通, 親人的開導和護理會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在家屬幫助下鼓勵患者自行進食, 完成簡單的日常飲食起居和活動。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3次/d:關節訓練, 一手握住患者的關節近端, 另一手握其肢體遠端, 緩慢地活動關節, 達關節最大活動度或引起稍疼痛時為止。每次時間由短到長, 待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 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 練習仰臥伸手、抬腳、大小關節屈伸轉動, 逐漸起坐、站立、行走、下蹲, 并配合拉繩、提物等, 并逐漸增加手的抓握、捻動、扣紐扣、用匙筷、翻書報等精細動作。對有語言障礙的患者的語言訓練, 要緩慢并且清楚, 給患者充分的反應和回答時間, 以使他們愿意交流。②針灸治療, 在康復治療的同時請針灸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針灸治療;③高壓氧治療;④中醫中藥治療;⑤理療。

1. 2. 2. 3 出院指導及隨訪 患者病情穩定后予辦理出院, 出院指導:①合理營養, 保持大便通暢;②堅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壓藥, 不可隨意更改藥量或停服藥物。以免血壓升高, 誘發出血;③堅持按住院時的康復訓練方法繼續康復訓練。隨訪指導: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肢體改善情況及其他并發癥等進行詢問調查, 根據具體情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指導。主管醫生電話隨訪1次/周, 3個月后1次/月。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患者入院時和治療后1~6個月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法(MBI) 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進行評定。采用簡易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表評定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項目包含進食、如廁、洗澡、穿衣、上下樓梯、大小便控制等10個項目, 共計100分,

2 結果

治療后輕度殘疾7例, 中度殘疾25例, 重度殘疾4例, 無一例完全殘疾, 有效率達96%。治療結果表明給予腦出血患者采取微創化、規范化、系統化治療方案可以促進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后大多就診于基層醫院, 因此, 基層醫院擔負著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重任, CT的普及為基層醫院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提供了有效保證。本市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技術成熟, 已廣泛開展, 但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外科手術只是高血壓腦出血治療過程中的關鍵一環, 其治療效果還取決于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患者是一個整體, 從入院到康復是一個連續過程, 單單重視某一個環節是遠遠不夠的。有必要對高血壓腦出血制定出一套微創化、規范化、系統化治療方案[4]。

本院高血壓腦出血住院患者每年有100多例, 病例來源充足, 有多年治療經驗, 麻醉、手術、護理、康復等各個環節技術成熟, 作者從治療的整體性考慮, 結合目前認為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的治療手段, 從手術適應證的選擇、手術麻醉方式、并發癥的預防、早期康復治療、出院后的隨訪等一系列因素出發, 重點解決治療相關科室人員之間的協調配合問題, 對高血壓腦出血進行微創化、規范化、系統化治療的探討, 研究成果可在全國基層醫院推廣, 可有效促進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 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張艷軍, 孫海波, 薛維華, 等. 高血壓腦出血最佳微創手術時機.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3, 18(3):178-180.

[2] 汪海關, 戴榮權, 周劍鋒, 等. 高血壓腦出血規范化外科治療的探討.實用醫學雜志, 2005, 21(24):658.

[3] 張燕飛, 降建新, 張巍峰, 等. 高齡腦出血微創手術治療探討.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33(4):98-99.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154-02

腦血管病是指腦部動脈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發生病變,從而引起顱內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受損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和偏癱為主要表現。經研究證明,腦血管病是目前人類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發病率為1‰~3‰,存活者中60%~70%致殘。在我國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都相當高,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因此,了解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有助于該疾病的有效預防,同時,早期積極的康復治療可以提高該類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腦血管病的早期預防

1.1 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首要危險因素

血壓越高,發生腦血管病的機會越大。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是血壓正常人的6倍,大約80%的腦血管患者都是由高血壓引起的。高血壓可以損傷動脈內皮細胞的超微結構,使血管通透性增強,患者的凝血機制增強,主動脈肌層發生病變,內膜增厚,管腔狹窄,導致血管重構。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已證明,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長期、有效、合理的治療,可明顯減少首次腦卒中的發病率及復發率。

1.2 血脂增高是腦血管病的第二大危險因素

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黏稠,血流緩慢,供應腦的血液量減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動脈硬化的程度,所以,主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在65歲以上發生腦梗死的特別高。目前一些研究提示,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性升高的唯一血脂指標。HDL-C是膽固醇逆向轉運入肝降解排泄的載體,其濃度降低提示存在膽固醇清除障礙,而膽固醇大于6.7 mmol/L時,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增加。因此,對高脂血癥患者早期進行飲食指導和降脂治療可以阻止動脈硬化的發展,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1.3 心臟病是腦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腦的血液來源于心臟,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時,腦的供血量不足,會引起腦梗死;當風濕性心臟病合并有心房顫動等心率失常發作時,心房內的栓子脫落進入腦血管,可引起腦梗死。據報道,有冠心病者發生腦梗死的機會比無冠心病者高5倍;心電圖有左心室肥大者,腦梗死的機會可增加9倍。因此,加強對心臟病的積極治療也是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4 糖尿病是腦血管病的又一危險因素

糖尿病常伴動脈硬化,而且血內葡萄糖含量增高也會使血黏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腦血栓的形成。有資料表明,糖尿病患者患腦卒中的年齡要提早10年,患病率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尚有許多未知領域,進一步了解糖尿病的血小板和纖溶系統異常機制能更好地治療和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1.5 腦血管病的其他危險因素

腦血管病的其他危險因素還有很多,與年齡、生活習慣、精神因素等都有關系。據報道,吸煙、飲酒、食鹽量、肥胖、抑郁癥等都是發生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且年齡越大,危險性越高。

綜上所述,對于腦血管病的預防總結如下:①積極治療原發病;②保持良好的心態;③堅持鍛煉;④合理飲食;⑤戒煙限酒;⑥保持大便通暢;⑦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⑧定期檢查。

2 腦血管病的早期康復治療

2.1 康復治療的原則

2.1.1 良好的環境病房或家庭訓練場所要寬敞、明亮、舒適,適宜的環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治療和功能恢復。

2.1.2 早期康復干預在患者病情穩定的前提下,應盡早開展康復治療。可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和治療強度。早期康復有助于減輕本病患者的殘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質量。

2.1.3 防治并發癥積極治療和預防與腦血管病有關的并發癥(如肩痛、肩手綜合征、壓瘡、尿路感染、墜積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有利于患者的功能訓練和功能恢復。

2.2 康復治療的內容

臥床期進行關節被動活動,良肢位,定時翻身,起坐練習,床上橋式動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練習。待患者能夠維持床上坐位30 min,無性低血壓等不適癥狀,即可坐輪椅訓練:主動-被動運動,站立及立位平衡訓練,下肢負重訓練及重心轉移訓練,步行練習及步態的糾正,踝關節背曲的誘發,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

教會家屬一定的康復訓練方法,同時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放映神經康復的光盤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復。

2.3 總結

我國大量的腦卒中患者經急性期治療后,大部分未能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在一些較好地區,有些患者在急性期能夠得到一些康復訓練和指導,掌握了一定康復知識,但恢復期的患者都得不到正規的治療。調查表明,很大一部分腦卒中患者由于留有各種功能障礙,如運動功能障礙、交流障礙等,在出院后不能回歸社會,回到工作崗位。同時,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獨立完成日常生活動作。因此,腦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和繼發障礙的預防糾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腦血管病的整體療效。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腦梗死 疏血通注射液 康復訓練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其致殘率和復發率、死亡率均較高,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研究藥物配合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我們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急性腦梗死85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為我院住院病人,符合1996年《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掃描證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按1996年《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分。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齡41~73歲,平均65.16±4.25歲;對照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齡38~75歲,平均59.56±7.21歲;均除外嚴重高血壓、心、腎功能不全者。兩組年齡、性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疏血通6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1次/日靜滴。并按照北京康復研究中心建議的偏癱急性期康復治療方法進行康復訓練,2次/日,每次40分鐘,治療結束后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定。

康復訓練方法:①良肢位的擺放。②關節活動度的維持訓練。③搭橋訓練。④平衡訓練。⑤步行訓練。對照組接受腦梗死常規藥物治療。

療效評定標準:按照1996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①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以上;②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③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④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

結果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比較,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見出血等不良反應。

討 論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病;也有因異常物體沿血液循環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的頸部動脈,造成血流阻斷或血流量驟減而產生相應支配區域腦組織軟化壞死者。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都比較高,早期康復是急性腦梗死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顯著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致殘率,并提高其生活質量。我們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腦梗死為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由血栓所致,而血液成分、血流狀態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蛭、地龍。水蛭是凝血酶特效抑制劑,它與凝血酶迅速結合,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纖維蛋白質,抑制血液凝固。水蛭還抑制凝血酶與血小板結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釋放,并活化纖維蛋白酶原前活化因子,分解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從而改善血黏度。地龍具有降低血中纖維蛋白和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溶栓作用。

應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具有明顯抗凝、促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可較明顯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腦循環,緩解動脈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恢復腦細胞功能,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和預防安全有效。

治療組經過治療后取得了顯著療效,運動功能明顯恢復,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較好,其機制目前認為主要與腦的可塑性有關,即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很強的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訓練可使感受器接受的傳入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可塑性發展,使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

本臨床觀察表明:疏血通注射液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急性腦梗死,能提高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防止和減少繼發性損傷。且療效確切、穩定,無明顯不良反應,尤其適合在基層醫院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

2 陳清棠.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81-383.

3 于兌生.偏癱康復治療技術圖解[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4,14(12):715-716.

4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血管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中華神經雜志,1996,29:381-382.

5 王新志,韓群英.中華實用中風病大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52-556.

6 孫忠強,宮麗華.疏血通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30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2000,41(1):31-32.

7 南登昆,繆鴻石.康復醫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08-212.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 R47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9-120-01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均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38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36歲,平均58歲,其中36歲~ 5例,60歲~ 30例,71歲以上23例。入院時意識障礙5例。一側肢體偏癱45例,失語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CT掃描證實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腦梗塞診斷標準。

腦梗塞是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該病病程較長,恢復期帶有肢體癱瘓、言語障礙、智力減退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此病致殘后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一定得負擔,因此,對本病除了急性期給于及時診治、精神護理外,恢復期做好康復護理,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2康復護理體會

2.1 心里護理 腦梗塞病人易發生性格改變,發病前較開朗、樂觀,發病后容易激動、任性、抑郁、焦急等,有些病人急于希望立即改變偏癱、失語的狀態,結果事與愿違。護士應關心、體貼、尊重病人,避免挫傷病人自尊心的言行,鼓勵病人克服害羞心理,大聲說話,充分理解病人,避免病人不配合治療及護理而急燥,要耐心的解釋、勸導,同時讓家屬和朋友多與病人交流,使其心情愉快,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氛圍。

2.2 肢體功能的鍛煉腦梗塞病人急性期過后,除了藥物治療外,應及早的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以促進功能恢復。腦梗塞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時,采取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法,隨著肌力的不斷增強,逐漸減少被動運動,向完全主動運動過渡,訓練的次數和時間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活動度應從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原則,根據患者病情及癱瘓肢體功能狀況選擇訓練項目及活動量,并逐漸增加,每日以護士--患者“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護理指導,每次1小時,每日一次。一般認為,抗痙攣肢位、變換和肢體被動活動對血壓無明顯影響,在病后馬上就可以開始,鍛煉時先從抬腿開始,,下床站立,有家屬攙扶向前邁進,直到自己,能獨立邁進,在鍛煉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與病人、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鼓勵病人使用健側肢體從事自我照顧的活動,協助患肢進行主動或被動,如上肢鍛煉,練習抬臂做梳頭動作,手指練習拿筷子夾東西,并選擇理療、按摩、針灸、高壓臭氧等輔助治療。肢體功能鍛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毅力和恒心,對病人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

2.3 語言功能訓練由病人家屬與語言訓練的護士共同制定語言康復計劃,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訓練方法,多聽音樂,練習加減法,練習簡單的發音。語言的康復訓練時一個由少到多,由易到難,有簡單到復雜得過程,循序漸進的進行,最后達到預期的目的。

2.4 口腔、皮膚護理 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要保持口腔清潔,飯后漱口,定時翻身、扣背、更換污染被褥,床鋪整潔無渣屑。早晚用溫水全身擦拭,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和感覺舒適,避免著涼,盡量不在患肢靜脈輸液,慎用熱水袋熱敷,以防燙傷。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 關節置換康復訓練

疾病的預防、治療、保健和康復是現代醫學的四大支柱,而康復治療應貫穿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康復治療的質量關系治療的最終結果。從2008年5月開始針對我們骨科患者的康復訓練,對10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R)的病人進行了個體化的康復訓練,現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作一回顧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齡24~95歲,平均65.3±2.6歲。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壓12例,冠心病2例,輕度老年癡呆1例。2 康復訓練

2.1 第一階段(術前康復訓練):此期康復訓練主要為術后鍛煉做準備。具體方法:①加強股四頭肌伸縮鍛煉:足背屈,膝向下壓緊繃5~10秒,放松再繃緊,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繩肌鍛煉:同法踝關節用力跖屈、背屈;髖外展肌訓練:取平臥位,收緊下肢肌肉,膝關節保持伸直,平床褥緩慢、盡力向外側拉伸后返回為1次,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必要時行被動牽拉。②加強健側下肢及雙上肢的肌力練習:充分利用床頭的吊環進行雙上肢臂力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同時教會患者深呼吸運動、有效咳嗽排痰運動、擴胸運動,每天4-6次,每次20分鐘。③教會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為術后行走作準備。

2.2 第二階段(術后當天~出院前)具體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術結束返回病房時,髖部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無,所以搬動患者務必正確、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雙膝為支點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動時需保持患髖與患側肢體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軟墊枕和“T”型枕使患髖維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給予約束,以防患肢內收、內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囑咐病人及陪護禁止患髖內收、旋轉及過度前屈的不良動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側取物等等,預防假體脫位。②靜脈栓塞多繼發于術后24小時,預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組病例在下肢知覺恢復后即指導其行踝泵功能鍛煉,術后第二天行屈膝鍛煉,指導多飲水,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病房內禁吸煙。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術后18小時,最遲72小時,無壓瘡、肺系感染等并發癥。術后第1~7天與骨科醫師溝通良好和有效鎮痛的前提下,康復訓練旨在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方法:①手術當天取正確(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雙下肢行股四頭肌伸縮活動、踝關節的踝泵功能鍛煉。同時指導其適當抬高床頭30°左右適應性訓練,同時指導深呼吸、有效咳嗽鍛煉。②術后第1天起由專科護理人員根據病情指導、協助患者在臥位下進行患肢肌肉等長、等張收縮練習,兼顧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力訓練,采用主動、被動、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形式。方法: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緊,膝關節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肌力足夠時可行直腿抬高練習:膝關節保持伸直,足跟抬離床面20~30cm并盡力維持數秒鐘,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終末伸膝練習:患肢膝下墊一圓枕,下壓膝關節,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離床面,膝關節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復進行,每次20分鐘,每隔2小時可重復一次。同法訓練臀大肌、腓腸肌、髖外展內收、屈髖屈膝和伸髖伸膝(閉鏈運動)。③患者全身情況允許,術后第1~2天開始訓練床邊坐起,應避免患側髖關節屈 曲大于90°,同時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覺良好,在專人輔助評估雙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許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訓練,每側肢體伸直練習腳趾抬高、腳后跟離地,手術側逐步部分負重,練習股四頭肌、臀肌收縮舒張,伸直髖、膝關節。情況允許可在室內移動數步、數十步。具體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量力而行。④術后3~7天,行臥―坐―立轉移訓練。要求動作規范有序,允許病人坐高椅,確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預防跌倒,患肢免負重。適當加墊增加坐高,保持膝關節低于或等于髖關節高度,坐時身體向后靠不前彎,患肢腿前伸;雙腿不交叉;不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東西。根據情況進行上下樓梯訓練,堅持“好上,壞下”的原則。行走時應循序漸進,以前一天的訓練狀態來調整運動強度與方式,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術后第8~14天鞏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訓練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術后7-10天可允許部分負重下地活動,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負重存在微動,可能影響遠期人工關節松動,故下地負重的時間可推遲到術后2-3周,患肢負重一般采用漸進性,即由不負重――少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為出院作準備。加強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訓練,加強關節活動度訓練。具體目標,出院時患髖能主動屈曲達到或超過90°,同時伸直位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完成髖內收、外展和內外旋運動。以免因肌力不足導致步態不穩。運動方案因人而異,隨時調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為宜。術后3周內絕對禁止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的復合動作,以防術后關節脫位。

2.3 第三階段: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手術第3周后)(1)指導患者繼續步形、步態訓練,抗阻訓練。(2)木階梯訓練:將患足置于適當高度臺階上,患肢于屈髖、屈膝位進行壓腿練習,據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臺階高度直到髖關節屈曲度接近或達到正常為止。(3)功率自行車訓練:開始時盡可能升高座墊,能騎滿圈后,逐漸調低坐墊以增加髖關節屈曲度。車速開始時保持在24km/h,據情況逐漸增加,每次以15min為宜。同時加強身體前傾度來增加髖屈曲度;仰臥外展中立屈膝位,雙膝并攏、分開來活動髖關節的內、外旋。以增加患髖內、外旋的活動度。(4)髖關節保護技術:為防止髖關節脫位,注意髖關節屈曲小于90度,內收不超過中線,避免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位。(5)避免不良資勢:上身不要向前彎腰超過90°,手術側膝關節的抬高不能超過同側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不要交叉。(6)囑咐患者及家屬定期復診,分別于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醫護人員也可不定期電話隨訪,以便了解康復情況,調整、修改計劃。術后3個月可以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騎車、平地遠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躍類運動、爬山和一些球類運動等,避免提取和運送重物。2.4 髖關節功能評定: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百分評分系統。臨床療效評定: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 結果:本組102例獲隨訪3~12個月。按照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優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優良率95.8%。

3 討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介入的時間對于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過早活動與負重可能導致假體的松動、移植骨移位等;過遲可導致功能恢復不良。因此,把握適當的康復時機則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復,并使功能達到最佳的程度。訓練時應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康復護理人員應在規范化、系統化、循序化、全面地實施訓練程序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人的個體差異性,如疾病本身情況、全身狀況、醫生的手術技術操作及個體的精神狀態,力爭使每位病人獲得其自身應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復。具體應注重以下幾點:(1)康復訓練工作應由專職人員指導、實施,并且與醫生、患者溝通良好。⑵強調早期主動的康復訓練方法,耐心講解、示范動作要領,多鼓勵,忌指責,忌操之過急。(2)必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注意事項,有良好的安全意識-防脫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狀態時選擇性的給予肢體約束。(3)對于特殊的全髖關節翻修的病人的康復訓練由于骨量相對于初次全髖置換的病人來說其運動量的幅度應較小,下地活動的時間應推遲。(4)康復訓練介入時要綜合考慮到術前患髖病損的程度、手術行全髖置換固定的牢固程度、軟組織術中損傷及術后修復的程度。(5)原則是由輕到重、由易到難、由被動到主動,并根據年齡、體質及耐受能力而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

參考文獻

[1]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 賈勤.48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三都| 白城市| 德钦县| 双牌县| 云和县| 兴安县| 通许县| 连城县| 大理市| 横峰县| 平潭县| 峡江县| 灵石县| 尼玛县| 吴江市| 昌江| 万山特区| 绍兴市| 福海县| 凌海市| 九龙坡区| 喜德县| 无为县| 富蕴县| 苗栗县| 大冶市| 平昌县| 莫力| 磐安县| 张家港市| 饶平县| 大化| 城市| 松滋市| 淮北市| 靖安县| 鹤山市| 宣恩县| 德州市|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