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腦梗康復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效果。方法:選擇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7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8例,對觀察組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康復訓練2個月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總有效32例(84.21%),對照組的總有效23例(60.5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5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35例(92.10%),對照組總有效27例(71.05%),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
【關鍵詞】腦梗塞;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觀察
腦梗塞是指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1]。而急性腦梗塞更更有著發病快、發病率高,病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很多患者在患了急性腦梗塞之后生活不能自理,給個人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發生腦栓塞,除了及時的搶救治療之外,妥善的護理,及早的進行患者功能康復訓練,將能大大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減少后遺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對腦梗塞患者76例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CT確診為腦梗塞患者7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其中觀察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63.7±11.1)歲;對照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62.5±11.3)歲;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伴發疾病及既往史等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在接受常規腦梗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在經過急救期之后即開始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對照組在患者疾病進入恢復期后開始實施康復訓練,分別于不同時間段對早期康復訓練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康復訓練方法: ①腦梗塞初期,患者尚不能進行明顯的自主活動時,就應開始對患者的肢體進行適當的按摩,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大約每2 h 左右變換1 次患者,避免一些部位長期受到壓迫壞死;同時使其肢體進行適當的被動活動,以便能維持其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被動活動的方式一般包括對肩、肘、指、髓、膝、踝等關節進行屈伸、抬舉等動作,使其得到被動鍛煉。 ②患者能進行一定的自主動作時,可讓患者掌握一些臥床鍛煉的技巧。如肘關節屈曲、手指的抓握鍛煉,患者在床上可進行舉臂、抬腿、抬足等動作,可在其病床系上一些帶子,讓患者通過帶子進行適當的鍛煉,但鍛煉需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③坐起、站立、行走訓練:進行最初的坐起訓練時,可先從抬高床頭開始,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讓患者從臥床漸漸過渡到能夠坐立,然后酌情逐步讓患者在醫護人員及家屬的幫助下能夠起床、坐床邊、坐椅子。當患者能夠坐椅子時,可考慮讓患者進行一定的腳踏板鍛煉,鍛煉其小腿肌力。進行站立訓練時,起初應由兩人以上對患者進行攙扶或幫助,然后逐漸過渡到一人幫扶及最后患者自己扶床站立。當患者能夠保持獨立站立后,即可開始進行步行鍛煉。步行鍛煉也應先在他人幫助下進行,先聯系原地踏步,再練習緩慢移步行走,行走應緩慢 ,切勿操之過急,盡量避免腳踝扭傷、跌倒等情況的發生,鞋子應為平底鞋,能系鞋帶,松軟舒適。 ④語言訓練:可先從鍛煉面部肌肉及口腔的動作做起,如讓患者進行常規的噘嘴、鼓腮、眥牙、叩齒、彈舌等動作,然后再讓患者進行舌部運動,讓舌頭進行伸縮練習,如舔上、下嘴唇、左右口角、舌繞口唇等動作。練習發聲時可讓患者先從簡單的單音節字開始訓練,然后再逐漸過渡到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
1.3 療效評定標準:參考1995 年中華醫學會第4 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0 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級~3 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臨床觀察中無變化、惡化或死亡均歸于無效[2,3]。
2 結果
2.1 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比較(2個月后),見表1。
2.2 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比較(5個月后),見表1。
3 討論
腦梗塞患者是由于導致肢體運動出現障礙。通過康復訓練可刺激患者大腦及神經,促進其受損的神經因子、反應性突觸恢復或再生,通過合理的運動方式從而,促進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以使功能重建[4]。從表1可知,進行早期康復護理(2個月),觀察組38例,基本痊愈4例(10.53%),顯著進步11例(28.95%),進步17例(44.74%),無效6例(15.79%),總有效32例(84.21%);對照組38例,基本痊愈1例(2.63%),顯著進步7例(18.42%),進步16例(42.10%),無效15例(39.47%),總有效23例(60.53%);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例數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陳莎莎. 淺談腦梗塞病人的護理[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2:20.
[2] 屈檢純. 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 當代護士,2007(6):30-31.
[3] 張華清. 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8):160
[4] 徐道華,殷立青.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醫學報, 2011, 26(2):214-215.
摘要目的:探討強化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的影響。方法:將我院收治的98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強化康復訓練,1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BaltheI評分。結果:加強康復訓練患者BaltheI評分提升更加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強化康復訓練,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梗死;恢復期;康復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8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患者經及時有效的搶救,其存活率已經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搶救后成活的腦梗死患者臨床普遍存在智力與體力衰減,患者表現為行動與表達能力受阻、記憶力衰退等,病情嚴重者甚至引起偏癱和死亡[1-2]。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98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給予強化康復訓練,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6月收治的98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6例,女42例。年齡41~81歲,平均(63.1±2.3)歲。病程1~60d,平均(45±6)d。原發病40例,合并有糖尿病21例、冠心病14例、高血壓11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其他4例。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治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飲食指導、藥物知識講解、基礎護理、心理疏導、康復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強化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2.1語言康復訓練首先依據患者語言功能現狀評估其
作者單位:518020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院留醫部急診科
管穗麗:女,本科,主管護師
基金項目:深圳市科技創新局血重金屬水平與腦梗塞后抑郁關系及護理對策(JCYJ2014041612282049)
失語類型,然后結合其興趣愛好、失語程度、生活環境等為其制定適宜的康復訓練計劃。(1)創造良好的語言訓練氛圍。依據患者喜好,為其床頭擺放喜歡的書籍、卡片等,刺激其聽覺、視覺、觸覺等反射器官,同時要求患者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交流,與患者回憶或講述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在融洽溫馨的氛圍中激發其溝通欲望。(2)科學合理的訓練方式。強調語言康復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3],訓練時讓患者從讀音開始,并逐漸過渡到字、詞、句、段。一般情況下,完成一個階段的訓練后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如果患者某階段掌握實在困難,也可跳過此環節直接進入下一階段,訓練原則為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深入。(3)訓練時要有耐心與信心。面對較為單調枯燥的字詞句訓練時,護理人員應有耐心與信心,并想方設法將單一的內容變得豐富有趣,用充滿愛心的語言與行動去感染患者,激發其聽、說、寫、記興趣。對于失準發音,應給予充分理解與尊重,對患者訓練中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確保患者訓練效果。
1.2.2肢體康復訓練由于腦梗死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導致其活動能力受阻,若未能得到及時的肢體康復訓練,極易致殘,故肢體康復訓練應趁早。在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醒、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h后,就應針對患者的肢體進行康復訓練[4-5]。(1)被動訓練。一旦患者生命體征趨于穩定,護理人員就應及時協助其在床上進行被動訓練,主要訓練其大、
小關節功能,尤其是指、肘、踝關節的活動訓練,訓練同時還可配合針灸、按摩與熱敷等中醫治療手段和物理療法,以刺激患者神經末梢反射,保護關節靈活度,并防止其肌肉出現萎縮。(2)主動訓練。主動訓練可先由創傷訓練開始,指導患者自覺主動進行擺肩、翻身等軀干肌練習,以恢復關節靈活度。擺腿與雙橋活動時注意防止患者足外翻與內翻。(3)床下訓練。由創傷的練習逐漸過渡到患者床下直立、攙扶行走、扶拐行走與獨立脫拐行走,走平坦路、樓梯等。患者肢體康復訓練原則應從簡單到復雜,依據患者臨床狀況選擇其適宜的訓練內容與目標,循序漸進,讓患者能以積極心態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以期實現最佳訓練效果。
1.3效果評定評定兩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測試遵循ADL量表BaltheI評分,量化標準包括洗澡、穿衣、進食與大小便等10個具體項目。每一項目又包括全部依賴、需大力協助、需部分協助與獨立4個等級,每一項目分值從低到高為0~15分不等,注意每一等級分值差均為5的倍數,滿分100分。依據分值高低將ADL分為獨立(95~100分)、輕度依賴(75~90分)、中度依賴(50~70分)、重度依賴(25~45分)與完全依賴(0~20分)。分數愈高,獨立活動性愈強。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腦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總稱,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多發生于50~60歲中老年[6],患者神經細胞遭受損傷,由于大腦神經成體細胞損傷后不可再生,而部分神經干細胞即使遭遇損傷與變故,也能通過轉化部分新生神經細胞來促使神經系統的重建與完善。腦梗死患者雖經急救使其病癥得以緩解,但其大腦相關神經還處于重建狀態,因此需通過外界各種刺激完成神經系統重建與恢復完善。
基礎護理在綜合護理中是最基礎,也是較關鍵的一步[7]。給予患者創設優良的住院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并加強心理疏導,有利于確保患者康復期間體質的增強與身心的舒適,同時密切關注患者身體指標狀況,有利于對其機體異常情況進行及時監測與調整護理方案。但腦梗死患者其神經功能會遭受程度不一的損傷并影響其智力與體力,因此臨床在給予患者全面系統護理同時,不可忽略對其進行康復訓練與心理護理。腦梗死后,患者語言表達與肢體行動能力均會存在一定程度下降,并嚴重影響其生活,使其產生消極、抑郁等負性心理,故通過康復訓練與加強心理疏導有利于幫助患者增強治病信心,提升生活質量。
患者因行動與語言表達等能力受阻,且病情恢復較慢,易產生焦躁、悲觀、沮喪等負性心理,嚴重者甚至會對藥物治療與康復訓練產生抵觸行為,因此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在充分了解患者疾病情況、性格特征、教育程度等基本資料同時,掌握患者心理動向,并依據個體心理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加強科學宣教,使其懂得功能訓練的原理、作用及必要性。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人文關懷,與患者交流溝通時要態度溫和,充分尊重與理解患者,取得其信任,為彼此心理溝通搭建橋梁,創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應注重從科學宣教、暗示與情緒轉移等方式入手,以消除其存在的種種心理顧慮,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心理支持,以減少負性心理對病癥的刺激。
我院本次依據收治的患者自身病癥、興趣愛好與個性特征等狀況,給予觀察組患者個性化的康復訓練,并加強對其心理疏導,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Balthe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康復訓練的確有利于改善腦梗死康復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
總之,在給予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基礎護理的同時,加強康復訓練與心理疏導,有利于其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的提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燕玉,黎志紅.康復護理在腦梗塞康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5(6):160~161.
[2]陳勤佩.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4):40~41.
[3]孫耀霞,楊麗麗,馬靜.腦梗塞后遺癥期患者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230~231.
[4]楊微,李歡利.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4(28):92.
[5]陳菲,金愛玲.探討康復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14(9):223~224.
[6]高志良,羅玉敏.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塞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4,35(4):425~427.
[7]殷寶媚.人性化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8(4):12~14.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訓練;效果
腦血管病是一種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1]。腦梗死在腦血管病中最常見,占60%~90%[2],為了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對神經內科腦梗死偏癱患者,在病情穩定、生命征正常時即開始實施康復訓練,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56例腦梗死偏癱患者(所有病例經頭部CT確診),男46例,女10例,年齡60~80歲。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38例;上肢肌力≤Ⅱ級48例,≥Ⅲ級8例;下肢肌力≤Ⅱ級50例,≥Ⅲ級6例。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康復組28例,對照組28例。兩組在疾病程度、偏癱側、ADL評分、肌力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對照組按腦梗死常規護理及隨意自我緞煉。康復組除按對照組護理外,同時于入院后在病情穩定、生命征正常的情況下即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康復護理:患者突然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影響功能的康復。因此,醫護人員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為患者提供有關疾病、治療及預后的可靠信息;關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損傷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導病人正確面對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觀情緒,避免過度依賴心理,增強病人自我照顧的能力與信心。②康復訓練:根據每個患者所處的階段、障礙的性質和程度,在康復評定的基礎上,采用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法,實施的康復訓練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住院后第一周,這一階段的護理目標為:通過床上康復達到調整心理狀態,預防各種并發癥,為恢復期的功能進一步恢復打好基礎。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訓練,Ⅰ.良肢位的擺放及變換:從住院第一天起,幫助患者做好床上的擺放,使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并定時給予翻身等變換,以預防壓瘡的發生。Ⅱ.關節被動活動:如上肢的肩外展、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伸指;下肢做伸髖、屈膝、踝背屈等,每天進行3次,每次活動10次,用力適中,活動幅度由小逐慚變大,直至全范圍。Ⅲ.按摩肌肉:動作輕柔、緩慢、有規律,在進行關節被動活動的同時進行按摩肌肉。Ⅳ.早期床上活動:患者一旦神志清醒,生命征正常,體力有一定的恢復,就應及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一般在入院后24小時進行,包括向患側、向健側翻身、床上橋式運動、床上四點跪位及跪立位、床邊坐位、健手帶動患肢運動等。第二階段為住院后第二周,這一階段的護理目標為:通過康復訓練,使上下肢的肌力得到恢復,能夠自理部分日常生活;指導患者站立、協助患者雙手握住單干,身體蹲下再站立、提放物品、梳頭等。第三階段為住院后第三周,這一階段的護理目標為: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爭取早日回歸社會。訓練項目有:指導患者床椅轉移、步行、上下樓梯、使用快子、穿脫衣服等。
3.康復效果評價 在住院后第1天和第30天,選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數評分及治療后肌力比較。
4.統計學處理 計量數據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1.兩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后第1天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住院后第30天比較則有顯著性差異(P
討 論
由于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腦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過后,回歸家庭占絕大多數,因此,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就是達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有研究認為,早期活動的患者再發和進行性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及提高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康復療法,并可減少誤用或廢用綜合征[3]。因此,腦梗死發生后,只要病情穩定,生命征正常,就應盡早開展康復治療,以免發生二次損害,如關節攣縮畸形、肌肉萎縮等繼發障礙。
本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偏癱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明顯優于一般常規護理及隨意活動的患者。腦梗死患者的主要障礙是一側肢體的癱瘓,即通常所稱的偏癱。偏癱屬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即中樞性癱瘓,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大腦對低級中樞的調節失去控制,原始反射釋放,正常運動的傳導和執行受到干擾,而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促進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的重組,同時也不可忽視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這可以強化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該系統的生理功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及改善全身狀況[4],起到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提高患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作用,為患者回歸社會縮短了路程。
參考文獻
[1]梁淑慧,李慧明,張麗娜.腦血管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及其對健康教育的啟示[J].護理學報,2006,13(7):32-33.
[2]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21.
【關鍵詞】腦梗塞恢復期 丹紅注射液 康復
腦梗塞是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目前康復訓練是公認的治療腦梗塞恢復期的最有效方法,中醫藥治療在腦梗塞恢復期的作用,還存在爭議。本文就丹紅注射液結合康復治療中風恢復期的療效,進行了觀察和總結,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98例病例均來自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病區2007年1月~2007年6月住院腦梗塞患者。入選標準:①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MR1檢查證實,臨床表現以偏癱、語言障礙為主;②發病在1個月以上,生命體征穩定,無意識障礙;③年齡在40歲~70歲之間,能配合檢查和治療。排除病例標準:①伴意識障礙者;②經檢查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代謝障礙引起中風者;③40歲以下,70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衰、各種癌癥、傳染病、惡性高血壓等嚴重原發性疾病,以及伴有精神病或重型抑郁癥的患者;⑤3個月內有嚴重出血性疾病者,或血小板計數低于9萬/mm3;⑥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將患者按入院順序采用隨機法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0~70歲,平均62.89±6.25歲;對照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41~70歲,平均61.76±6.5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既往史、伴發疾病和病情程度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Bobath療法為主;治療組:患者在以上康復療法基礎上,給予丹紅注射液靜滴治療。丹紅注射液(濟南步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批號:20026866),一次40ml,加入5%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釋后,緩慢滴注,1日1次。
Bobath療法:每次治療40 min,患者須每日在康復師指導下練習2~3h以上,每周治療5次,持續4周。
主要訓練內容:臥床期保持良好、交換、被動運動、起坐訓練、床上運動訓練等;離床期進行坐位運動、平衡運動、起坐訓練、認知功能訓練、ADL訓練、作業療法訓練;步行期進行步行訓練、上下階梯、跨欄等實際步行訓練等。
1.3療效評定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法》[2],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患者進行一次評定。
以上兩組治療前先行功能評定,然后分別采用上述治療,4周后,再由同一個人進行評定。兩組病人必要時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
1.4 統計處理 應用SPSS11.5進行統計學處理。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應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對輕型神經功能缺損患者治療效果,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中、重型患者治療組療前與療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2.2安全性分析 治療組僅1例出現輕度惡心,持續用藥消失。對照組無不良反應。兩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無異常變化。
3 討論
中風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是當今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本試驗表明,輕型神經功能缺損患者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對中、重型神經功能缺損的改善優于對照組,從而說明了丹紅注射液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康復治療。丹紅注射液做為國家級重點發展的藥物,經多種相關性實驗研究證實,它可以降低血漿內皮素,抑制血小板積聚和黏附,降低血液黏滯度,使內皮素和一氧化氮平衡,通過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糾正內皮功能紊亂,抑制動脈內膜增生,丹紅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環,使缺氧缺血的大腦組織得到供血供氧,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丹紅注射液由中藥紅花和丹參科學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為紅花黃色素、丹參酮和丹參酚等,可降低總N0s及iN0S的活性,從而減少N0的生成,減輕組織損傷,具有明顯抗氧化損傷作用。因此可認為中藥在腦梗塞恢復期在的治療中與康復訓練具有協同作用。
參 考 文 獻
目的 評價恩必普軟膠囊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老年急性腦梗塞的臨床效果。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發病48h內的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68例隨機分為恩必普治療組(34例)及對照組(34例),治療前及治療后24天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Fugl-Meyer評分或Barthel指數比較作為主要療效判斷標準。結果 治療24天后,恩必普治療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具有顯著性(P
【關鍵詞】 腦梗塞 恩必普 功能康復 老年人
急性腦梗塞的發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均很高,除了急性期溶栓治療效果得到公認外,其他尚無肯定的治療方法。恩必普軟膠囊(丁苯酞)作為國家一類新藥被《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薦在腦梗塞急性期使用,可通過多個環節阻斷腦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發展過程。筆者觀察恩必普軟膠囊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老年急性腦梗塞的臨床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南海大瀝醫院及東莞中醫院神經內科2006年10月~2008年12月住院治療的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68例,隨機分為恩必普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67.37±6.98)歲,病程(18.42±12.16)h;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IHSS)為(9.13±2.4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ADL)為(37.1±9.8)。對照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66.79±7.74)歲,病程(18.91±11.22)h;NIHHS為(8.95±3.03),ADL為(36.8±10.3)。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匹配,差異無顯著性。
1.2 腦梗塞、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塞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神經科學會1996年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全部經CT或MRI檢查確診。
1.3 納入標準
①臨床診斷為腦梗塞,并經CT或頭顱MRI證實,排除腦出血;②首次發病或既往發病的肢體癱瘓后遺癥不影響神經功能評分的再次發病患者;③60~80歲老年住院患者,性別不限;④發病48h以內;⑤無全身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⑥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②其它腦部器質性病變如腦腫瘤;③嚴重精神疾病、癡呆者;④對恩必普軟膠囊或對芹菜過敏、有嚴重出血傾向者。
1.5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訂的NIHSS為指標,依據NIHHS積分值的減少(功能改善)和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評定時的病殘程度) 進行療效評定。按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2]:運動功能評價采用簡式Fugl-Meyer 評分法;ADL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治療前及治療后(24天)對患者進行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或Barthel指數比較作為主要療效判斷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以基本痊愈加顯著進步,加進步,計算總有效率。
1.6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應用復方香丹注射液加生理鹽水250ml靜脈輸注,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mg,每日1次;根據病情使用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藥和脫水劑,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患者于入院后第1 天開始康復訓練。包括:①床上四肢位的擺放;②運動療法保持關節活動度訓練;③平衡功能訓練;④步態訓練;⑤ADL訓練。每天1次,每次1h。治療組加用恩必普軟膠囊200mg空腹口服,每日4次,12天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1.7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治療前基礎數據的可比性采用t檢驗;兩組Fugl-Meyer評分或Barthel指數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PSS 10.0 統計軟件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改變對比
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減少,治療組比對照組減少更明顯(P均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 指數均明顯提高,但恩必普治療組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見表2。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 (略)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t=4.67,c:t=5.49,P均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基本痊愈9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8例;對照組基本痊愈4例,顯著進步6例,進步4例。恩必普治療組的顯效率(70.59%)和有效率(94.12%)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9.41%、41.18%),顯效率比較:χ2=11.53,有效率比較:χ2=17.00,P均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最明顯的是肝功能異常,發生1例(2.94%)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3例(8.82%)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但均不高于2.5倍。其他各項檢查指標如尿常規、大便常規、血常規、腎功能、血糖和心電圖等在用藥前、后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3.1 急性腦梗塞的發病機制及治療
急性腦梗塞的發生是由于腦血管血流突然受阻后造成腦組織急性缺血損傷引起神經功能缺損,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后續的多環節病理改變對腦組織的損害和神經功能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腦血流中斷后神經細胞會發生缺血性級聯反應。細胞電生理功能停止,細胞代謝從有氧代謝轉為無氧代謝,引起高能代謝的衰竭,繼而發生興奮性神經遞質如谷氨酸和五-羥色胺(5-HT)的釋放。并導致大量自由基生成,攻擊細胞膜,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溶酶體破裂,細胞溶解和組織水腫:開啟電壓依賴性鈣通道,促使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AA)的釋放;開啟受體依賴性通道,使細胞外的Ca2+ 內流。膜上的Na+-K+-ATP酶失活,使細胞內的Na+升高,Na+-Ca2+交換增強,細胞內的Ca2+超載。大量Ca2+返流激活膜蛋白酶和磷脂酶,兩種酶破壞細胞膜,產生游離脂肪酸并溶解磷脂,導致花生四烯酸的釋放。自由基又可以攻擊其他化合物,損傷蛋白、核酸、脂類等,引起核酸主鏈斷裂,透明脂酸解聚,可造成核酸變性,細胞成分間的交聯使神經元喪失功能[3]。造成缺血性損傷的另一種機制是細胞凋亡。對于急性腦梗塞,缺血壞死的腦組織為不可逆性損害,對于已超過溶栓治療時間窗的病例,治療目的是搶救功能已受損但未完全梗塞的腦組織,以改善缺血局部的腦功能。因而從其他病理環節進行治療有:神經保護劑、自由基清除劑、抗氧化劑、鈣離子拮抗劑、抗血小板聚集藥、活血化瘀的中藥制劑等廣泛使用于臨床,但能夠有效改善急性腦梗塞的神經功能的藥物寥寥無幾。
3.2 恩必普的藥效及作用機制
恩必普軟膠囊有效成分為dl-正丁基苯酞,是人工合成的左旋芹菜甲素,多年的動物試驗研究表明恩必普軟膠囊具有獨特的、明顯的抗急性腦梗塞作用,通過多個環節作用而改善局部循環、縮小梗塞面積、減輕腦組織損傷,最終達到最大程度地恢復神經功能的目的。其機制可能是與其解除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使PGI2/TXA2比值升高,阻止血栓的進一步擴大等有關,使梗塞面積縮小[4]。PGI2和TXA2是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質,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其比值下降是繼發產生腦血管痙攣及腦缺血的重要誘因之一。恩必普軟膠囊通過抑制大腦皮層細胞TXA2的合成,而促進PGI2的合成,從而升高PGI2/TXA2的比值[5]。其二,可能通過影響AA代謝,選擇性抑制AA及其代謝產物介導的多種病理生理過程[6],從而解除微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三,可能通過改善線粒體功能,提高血管內皮NO的水平,改善腦缺血能量代謝,減輕局部腦缺血所致的腦水腫[5,7]。腦缺血得到改善,尤其在再灌注期繼發性引起氧自由基增加是造成神經元損傷的重要因素,恩必普軟膠囊能改善線粒體能量泵,增加抗氧化作用,從而發揮抗凋亡作用[8],并維持線粒體的正常產能功能,從而逆轉缺血性神經細胞損傷。
3.3 早期常規治療加康復訓練聯合恩必普治療急性腦梗塞的優勢
本研究采用了評價功能較好的NIHSS量表,研究結果表明在發病48h內常規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加上口服恩必普軟膠囊,在治療第24天進行NIHSS及ADL評分,加用恩必普軟膠囊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的改善和ADL的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在常規治療和早期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恩必普軟膠囊治療能更有效改善急性腦梗塞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改善急性腦梗塞患者的癥狀及預后, 臨床療效肯定。治療過程中ALT、AST的輕度升高,繼續用藥轉氨酶逐漸恢復正常,沒有明顯影響;未見對患者心率、呼吸、血壓有明顯的影響。可以說,恩必普軟膠囊作為治療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的一類新藥,在降低病殘程度,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方面有著肯定臨床效果,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神學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3]Tanaka M.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 [J]. Nippon Yakurigaku Zasshi,2002,119(5):301-308.
[4]黃如訓,李常新,陳立云,等.丁苯肽對實驗性動脈血栓形成性腦梗死的治療作用[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8):985-988.
[5]徐皓亮,馮亦璞.丁基苯酞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軟腦膜微循環障礙的影響[J].藥學學報,1999,34(3):172-175.
[6]Chong ZZ, Feng YP. Effects of dl-3-n-butylphthalide on a rachidonic acid release and phospholipase A2 mRNA expression in cerebral cortex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 [J]. Acta Pharm Sin,2000,35(8):56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