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腦卒中 早期康復訓練 探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對45例腦卒中病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腦卒中患者45例,全部經CT或MRI證實,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將病人隨機分為康復組(24例)和對照組(21例),康復組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齡72.2歲。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71.5歲。病人無明顯精神和意識障礙,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語言、吞咽障礙。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及治療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按常規護理,根據病情進行常規運動鍛煉。康復組按腦卒中康復訓練計劃護理,康復訓練方法根據Brunnstrom提出的偏癱恢復6個階段的理論對患者進行評估,收集有關資料,分段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強化護理干預。在生命體征穩定2~3天后即開始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采用Barbath技術,包括運動療法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按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實施康復運動。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 關節置換 康復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ealing training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xa joint substitution.[Method] Make inpidual healing training to 85 cases of THR.[Resul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0 months;under Harris score standard,60 cases were excellent,19 good,5 intermediate,1 bad;choiceness rate was 92.9%.2 had dislocation,occupying 2%;1 had fracture under the prosthesis of the same side,occupying 1%.[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ystemic,full execution of training procedure in proper sequence,the nurses shall completely pay attention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e.disease state,whole state,doctors’ skillful operation and patients’ mental status,trying to make every patient get self max functional healing.

Key words: artificial coxa joint;substitution;healing training

自2006年9月開始作者專職擔任骨科患者的康復訓練,對85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R)的病人進行了個體化的康復訓練,現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作一回顧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94髖,男41例46髖,女44例48髖。年齡24~95歲,平均65.3±2.6歲。合并糖尿病者17例,高血壓10例,冠心病5例,輕度老年癡呆3例。Harris髖關節功能平分16~72分。

2 康復訓練

2.1 第一階段(術前康復訓練) 此期康復訓練要求不必過高。具體方法:①加強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足背屈,膝下壓緊繃5~10秒,放松再繃緊,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腘繩肌訓練:同法踝關節用力跖屈、背屈;髖外展肌訓練:取平臥位,收緊下肢肌肉,膝關節保持伸直,平床褥緩慢、盡力向外側拉伸后返回為1次,頻率同上,必要時行被動牽拉。②加強健側下肢及雙上肢的肌力練習:充分利用床頭的吊環進行雙上肢臂力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同時教會患者深呼吸運動、有效咳嗽排痰運動、擴胸運動,每10次為1組,每天5~10組。③教會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為術后行走作準備。

2.2 第二階段(術后當天~出院前) 具體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術結束返回病房時,髖部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無,所以搬動患者務必正確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雙膝為支點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用軟墊枕和“T”型枕使患髖維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給予約束,以防患肢內收、內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囑咐病人及陪護禁止患髖內收、旋轉及過度前屈的不良動作。②靜脈栓塞多繼發于術后24h,預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3],本組病例在下肢知覺恢復后即指導其行肌肉等長收縮運動。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術后18h,最遲72h,無壓瘡、肺系感染等并發癥。[2]術后第1~7天與骨科醫師互通良好和有效鎮痛的前提下,康復訓練旨在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方法:①手術當天取正確,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雙下肢行股四頭肌靜力收縮活動、踝關節的伸屈和環繞運動。同時指導其適當抬高床頭30°左右適應性訓練。②術后第1天起由專職康復人員根據病情指導、協助患者在臥位下進行患肢肌肉等長、等張收縮練習,兼顧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力訓練,采用主動、被動、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形式。方法: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緊,膝關節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夠時行直腿抬高練習,膝關節保持伸直,足跟抬離床面20~30cm并盡力維持數秒鐘;終末伸膝練習,患肢膝下墊一圓枕,下壓膝關節,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離床面,膝關節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復10次為1組,每天3~5組。同法訓練臀大肌、腓腸肌、髖外展內收、屈髖屈膝和伸髖伸膝(閉鏈運動)。③患者全身情況允許,術后第1~2天開始訓練床邊坐起,應避免患側髖關節屈曲大于90°,同時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1]。患者感覺良好,在專人輔助下,被允許使用助行器、安全帶下地站立訓練,每側肢體伸直練習腳趾抬高、腳后跟離地,手術側逐步部分負重,練習股四頭肌、臀肌收縮舒張,伸直髖、膝關節。情況允許可在室內移動數步、數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勞情況,量力而行。④術后3~7天,臥—坐—立轉移訓練。要求動作規范有序允許病人坐高椅,確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適當加墊增加坐高,保持膝關節低于或等于髖關節高度,坐時身體向后靠不前彎,腿前伸;雙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東西。根據情況進行上下樓梯訓練,“好腿上天堂,壞腿下地獄”。行走求質適量,調整步態、步幅。以前一天的訓練狀態來調整運動強度與方式,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3]術后第8~14天鞏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訓練成果,為出院作準備。加強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訓練,加強關節活動度訓練。具體目標,出院時患髖能主動屈曲達到或超過90°,同時伸直位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完成髖內收、外展和內外旋運動。以免因肌力不足導致Tredelenburg步態或Duchenne類步態。運動方案因人而異,隨時調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為宜。術前有代償性脊柱側凸和骨盆傾斜而術后兩下肢絕對長度相等者,應引導患者逐步學會正確的步態和姿態。對于任何程度的下肢長度差異最好通過鞋底的高度來調整。需要強調的是術后3周內絕對禁止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的復合動作,以防術后關節脫位[1]。

2.3 第三階段 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手術第3周后)(1)指導患者繼續步形、步態訓練,抗阻訓練-可采用自制適當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2)木階梯訓練:將患足置于適當高度臺階上,患肢于屈髖、屈膝位進行壓腿練習,據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臺階高度,直到髖關節屈曲度接近或達到正常為止。(3)功率自行車訓練:開始時盡可能升高座墊,能騎滿圈后,逐漸調低坐墊以增加髖關節屈曲度。車速開始時保持在24km/h,據情況逐漸增加,每次以15min為宜。同時加強身體前傾度來增加髖屈曲度;仰臥外展中立屈膝位,雙膝并攏、分開來活動髖關節的內、外旋。以增加患髖內、外旋的活動度。(4)囑咐患者及家屬定期復診隨訪:分別于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以便了解康復情況,調整、修改計劃。術后3個月可以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騎車、平地遠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躍類運動、爬山和一些球類運動等,避免提取和運送重物。

1.3 髖關節功能評定 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百分評分系統。臨床療效評定: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 結果

本組85例獲隨訪3~10個月。按照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優60例,良19例,中5例,差1例。優良率92.9%。兩例脫位,占2%。1例同側假體下骨折,占1%。

3 討論

康復訓練的對象是人,并非是操作一臺機器,所以應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康復護理人員在規范化、系統化、循序化、全面地實施訓練程序的基礎上,應充分體現人的個體差異性-疾病本身情況、全身狀況、醫生的手術技術操作及個體的精神狀態,力爭使每位病人獲得其自身應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復。具體應注重以下幾點:(1)康復訓練工作應由專職人員指導、實施,并且與醫生、患者溝通良好。⑵強調早期主動的康復訓練方法,耐心講解、示范動作要領,多鼓勵,忌指責,忌操之過急。(2)必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注意事項,有良好的安全意識-防脫位,防跌倒。在休息或睡眠狀態時選擇性的給予肢體約束。(4)肌力、ROM及本體覺的恢復訓練同等重要,應同時進行,但不宜對患髖進行直接的關節活動范圍(ROM)的鍛練[4]。(3)肌力、ROM的恢復訓練需要時間,更需要患者的主動積極性、恒心和毅力。

參考文獻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乳腺癌;術后護理;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2)09-0057-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治療乳腺癌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手術治療。乳腺癌術后經常發生患側上肢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運動幅度受限、肌力低下、運動后迅速出現疲勞及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等[1],如何合理的進行康復訓練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們對76例患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康復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月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乳腺癌患者148例,均為女性,國際腫瘤TNM分期Ⅱ期112例、Ⅲ期36例,年齡36-68歲,中位年齡47.7歲。兩組在年齡、疾病分期、治療方法、合并癥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主要觀察指標:患側肩關節的活動度、上肢水腫及肌力下降發生率。術后半年每月隨診1次,術后6-12個月每3個月隨診1次。康復組隨訪至2012年5月。

1.3數據處理: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采用有序分組計數資料的Pearson x2檢驗。

2結果(見表1)表1 兩組術后患肢機能障礙比較

康復訓練有助于防止腋窩周圍組織攣縮,從而加速患側肩肌、臂肌及胸肌功能恢復,同時還能避免攣縮瘢痕壓迫腋靜脈,使腋靜脈回流受阻程度減輕;康復訓練還能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增強淋巴液回流,對減輕肢體水腫程度具有重要意義[2]。乳腺癌術后的康復訓練從掌指關節運動開始,逐步進行肘腕關節運動、肩關節運動及全上肢運動,具體方法如下。

3.1第一階段(術后第1周內):以掌指關節運動為主,每次10min,每日4-5次。(1)術后1 d內進行呼吸抬腿運動,即患者平臥,雙手交叉置于腹前并少用力,深呼吸,抬高健側下肢,再抬高患側下肢。(2)術后2 d內進行手指伸展運動,著重鍛煉手及前臂肌肉,即患側指關節屈伸運動,以兒童游戲手勢"石頭、剪子、布"交替進行。(3)術后3、4天內進行球擠球運動,握彈力球運動。(4)術后5天后進行指尖揉紙運動,即指尖接觸紙面,順時針與逆時針交替揉動。(5)肘關節屈伸運動及腕關節牽引運動(健手握患手,從患側向健側牽引)。(6)用患肢梳頭,盡量不運動肩關節。

3.2第二階段(術后第2周內):肩關節運動為主,每次20min,每日4-5次。(1)拋球運動,即患側手拋球、回球反復進行。(2)梳頭運動,健側手與患側手梳頭交替進行。(3)鐘擺運動,即雙臂伸直,內收交叉,雙臂分開,外展。(4)聳肩運動,主要鍛練斜方肌、前鋸肌、肋間肌。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研究對一名北京體育大學籃球愛好者前交叉韌帶部分斷裂采取保守治療到重返賽場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康復訓練跟蹤研究,總結并分析本次康復訓練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之處,旨在分析出如何使運動員盡快實現功能康復。

關鍵詞 前交叉韌帶保守治療 康復體能訓練 籃球愛好者

一、前言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常見而嚴重的運動創傷之一。ACL斷裂引起的膝關節不穩稱ACL缺損膝,治療不當將嚴重影響運動能力或喪失運動能力。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在運動損傷中較為常見,籃球運動愛好者是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多發人群,男子籃球運動員膝關節前十字韌帶保守治療后立即進入康復治療的研究數量較少。因此本實驗預通過從術后到恢復競技能力全程的康復治療來評價康復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情況,為以后的ACL重建術后運動員的損傷康復提供參考。

本文采用個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籃球愛好者ACL斷裂臨床表現和保守康復治療措施,探討其發生機制及傷病發生規律和特點,以提高我國籃球運動的醫務監督水平,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嘗試對運動員受傷的情況及傷后恢復手段進行探討,使運動員了解更多正確、科學、有效的傷后恢復手段,讓運動員盡快擺脫傷病的困擾,快速恢復到以前的競技狀態,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傷后恢復訓練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并且尋找訓練和比賽中導致損傷發生的風險。

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北京體育大學籃球專項本科生李×為研究對象,其基本資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作為出發點,通過網絡、圖書館搜集閱讀一些國內外相關的文獻資料,尋找本次研究的理論依據,為更好地撰寫論文打下基礎。

2.實驗法。通過實驗法,對受試者進行專項康復訓練,探討專項性康復訓練對籃球運動員ACL保守治療后膝關節神經肌肉功能的影響

3.數理統計法。測試結果各指標以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平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標,康復鍛煉前后使用配對樣本,健側患側的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使用相關分析觀察康復鍛煉前后部分指標間的相關性。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下肢圍度測試結果:實驗對象在康復初期下肢大小腿緯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但通過12周的康復訓練兩側小腿圍度逐漸增長,較康復前患側增長1.7cm健側增長1.4cm。兩側大腿圍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髕上5cm處患側增長1.8cm健側增長0.7cm,髕上10cm處患側增長1.6cm健側增長1.2cm,髕上15cm處患側增長2.0cm健側增長了1.5cm。

(二)膝關節活動度測試結果:實驗對象在康復初期兩側膝關節主動屈被動屈均存在輕微程度受限;康復訓練后,患側膝關節主動屈提高14度,患側膝關節被動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測試結果:康復訓練后,患側腿股四頭肌向心和離心肌肉量不僅和健側腿沒有差距還略高于健側腿。患側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復到健側腿的81%,離心力量恢復到90%,基本完成康復目標。健側腿和患側腿的股四頭肌的離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達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測試結果:實驗對象疼痛值隨著康復進程的推進逐漸減小。靜息痛在康復訓練第8周徹底消失,膝關節區域按壓痛在康復訓練第8周消失,術后第10周起走路時無疼痛出現,術后第12周起進行跑跳訓練時,無疼痛感。康復訓練第12周實驗對象進行專項踢擊時,會感覺到輕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經過為期24周的康復治療及訓練,實驗對象膝關節腫脹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關節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膝關節肌肉力量加。

2.實驗對象可進行跑步、跳躍、變向等運動員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動,且可以進行籃球專項運動的基本技術。患者已經開始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并且無不良反應。說明在本次后交叉韌帶保守治療康復訓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議

1.康復訓練要盡早進行,實驗對象由于在受傷后4周才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導致健患側肌力都有明顯下降,關節活動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復訓練初期訓練方法單一,枯燥,應該充分考慮到運動員興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復訓練項目,希望在今后的訓練方案設計上要做到系統化、多樣化,嚴格規范運動員每個康復動作,使康復訓練練好。

參考文獻: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手外傷;康復護理

        手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對人類的功能及外觀極為重要。受外傷后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礙,有較高的致殘率,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給社會也帶來很大的負擔。我院開始只采用手術治療該病,只偏重于手術效果,對康復護理不夠重視,術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們針對手外傷患者采取系統康復護理方法,取得滿意效果。現將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傷患者術后的系統康復護理訓練經驗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齡6~65 歲,平均33 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屈肌腱損傷修復術,無其他疾病史。

        本組術后隨訪6~12 個月后,按肌腱總主動活動度評價標準[TAM]評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總屈曲度[掌指關節(MP)屈曲度數+近側指間關節(PIP)屈曲度數+遠側指間關節(DIP)屈曲度數]-總伸直受限度[掌指關節(MP)伸直受限度數+近側指間關節(PIP)伸直受限度數+遠側指間關節(DIP)伸直受限度數]。優:屈伸活動正常,TAM>220度;良:功能為健指的75%以上TAM達到220~200 度;中:功能為健指的75~50%,TAM達到200-180度;差:功能為健指的50%以下,TAM<180 度。本組患者療效評價結果為:優35 例,良10 例,中5 例。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期間問卷調查,50 例患者術后均能按步驟順利康復。

        2  治療方法簡介

        手外傷患者在臂叢麻醉下行屈肌腱損傷探查修復術,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加規范的早期系統康復,預防感染等治療措施。

        3  康復訓練

        術后病人取舒適臥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復后應適當制動,但同時又要得到主動功能練習,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連形成。以往屈肌腱術后常采用保護性屈曲位,而忽視了功能鍛煉,增加了發生粘連的機會。術后早期保護性主動和被動活動,是防止肌腱粘連的有效措施。

        本組50 例按計劃進行了系統康復訓練,5 例因肌腱粘連嚴重,術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癥狀明顯,遵醫囑給予鎮痛和抗炎類藥物,3 天后即明顯緩解;2 例患者出現患指腫脹、切口持續滲液癥狀,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換藥20%甘氯醇日3 次靜脈注射,4 天內癥狀均消失。在此期間對癥治療,癥狀緩解后即可進行康復訓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凤冈县| 汉中市| 潜江市| 河曲县| 仁化县| 京山县| 邵武市| 盐源县| 阿勒泰市| 滨海县| 双牌县| 新泰市| 绥棱县| 朝阳县| 和静县| 晴隆县| 托克逊县| 肃宁县| 溧水县| 龙泉市| 邹城市| 潮安县| 三台县| 金华市| 宜春市| 龙岩市| 化隆| 韩城市| 卓尼县| 合阳县| 渑池县| 马山县| 太谷县| 军事| 敦煌市| 通江县| 祁阳县| 龙游县| 贡嘎县|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