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第1篇

19世紀,受西方實證主義思想學說影響,人們對政治學的獨立地位、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有了較一致的看法,當時主要以國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與機構、政治理論與原則、政治家的思想行為等為研究對象。20世紀早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F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學也產生于20世紀初,是現實國際關系發展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是人們對國際關系認識日益加深的產物,相對來說是新學科。傳統上,國際政治學屬于政治學的范疇,而國際關系學則是國際政治學的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范圍內錯綜復雜的國家間矛盾的第一次總爆發,國際關系成為學者們必須密切關注的焦點。

20世紀50年代末,以國際政治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政治學成為政治學的三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另兩個是行政學和比較政治學。在學科史上,“國際關系”可以說是“國際政治”在空間范圍上的延展,在時間上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順序。由于這種特征,使得“國際關系學”稍微偏離了政治學領域,與政治學的聯系不如“國際政治學”與之緊密。但反過來說,國際政治始終都是國際關系學研究的重點,原因在于“國際政治”關系一直以來是各種國際關系當中最重要的一類關系。

二、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不同

(一)學科生成、發展歷程(學科史)的不同

政治學在古希臘時期就產生了,中世紀的政治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受神學統治。近代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學最終擺脫神學束縛,恢復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20世紀早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它的生成是20世紀的事,但這個過程幾乎跨越了整個世紀。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作為一種現象也有久遠的歷史。其實,不管是古代的城邦國家還是現代的民族國家,只要有國家,就存在“國際關系”。“如果把古代學者的研究,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臘城邦國家間關系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HistoryofthePeloponnesianWar)和中國記述春秋戰國歷史的典籍《春秋》、《左傳》、《論語》、《戰國策》等視為某種“國際關系”研究的話,那么這種研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國際關系學到20世紀上半葉還不能說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有了比較像樣的、可稱為一門學科的輪廓。

(二)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的不同

它的視角通常會圍繞政治關系,從政治行為、政治體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去闡釋政治的本質,關注國家、權力、權利等核心概念,關注人類圍繞這些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選擇,關注對自由、正義、和諧等終極理念的追求;國際關系學的研究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國家共同構成的一個特殊“社會”,這個社會沒有中央權威,國家間的互動在本質上是無政府的。國際關系的研究不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軍事、經濟、宗教、文化、法律、生態、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其中關注較多的是國家的外交關系和外交政策。其研究對象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對于國際關系學都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它還涉及哲學、地理學、生態學、心理學乃至數學、統計學等眾多學科,表現出十分龐雜的特點,但國際關系整體的運動規律仍是國際關系學的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都經歷了傳統研究方法和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兩個階段。傳統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學的研究方法、歷史的研究方法、規范分析方法、法學的研究方法等;二戰后初期“,國際關系學界大多數學者沿用政治學或法學的一些方法,注重對國家、戰爭與和平等問題的研究”。戰后六七十年代科學主義盛行時期,政治學、國際關系學開始利用其他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鑄造本學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經濟學的方法、社會學的方法、心理學的方法、系統分析方法、結構功能主義的方法、行為主義的方法、數理統計的方法等等,統稱為現代科學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的傳統與現代兩個階段是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共性。所不同的是,由于國際關系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研究方法也表現出復合多樣化的特點,更多地具有“科學主義的”傾向,研究的問題與政治學的課題相較更為現實具體,更多采用實證主義、定量分析的方法。國際關系學的研究大大豐富了政治學學科的資料庫。筆者以為,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在研究方法上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研究方法作為一種工具,對于某一分析課題來說只要是恰切的就可以大膽采用。

三、結語

在學科發展史上,學科之間從屬、分離以及綜合是學科發展內在規律的表現。國際關系學傳統上被認為是政治學的一個從屬學科,但隨著其研究領域的擴展和深化、研究成果的繁榮豐富,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地位已經在人們當中達成了共識,大家都承認它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學科目的與學科價值。同時,國際關系學與政治學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支撐的關系。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形式;生活實際

雖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大力的實施,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還是難以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仍然是以“講授知識、進行課堂訓練、通過課后作業鞏固”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仍然是主要的課堂教學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達到新課標對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面對新課改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尋找新的教學策略,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尋找新的出路。

政治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在傳統的政治學習中,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采用,許多學生感到政治學習毫無樂趣,他們認為政治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在政治學習上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需要進行機械的記憶即可。因此,學生們對政治的學習興趣不高,他們沒有認識到政治學習的現實意義。

政治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政治學科體現了時代的特色,學好政治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正確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要發揮出政治教學的作用,通過政治課堂教學為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指明方向。現筆者就初中政治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政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任何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都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由于政治學科的理論性較強,在政治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學生感到政治學習沉悶乏味,對政治學習不重視。這就需要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政治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政治課堂的參與性。

(一)小組合作教學法的運用

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政治教學中要達到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就要注重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的運用。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學生意識到合作在自己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更快地適應社會奠定基礎。當今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在人們之間展開競爭的同時,也離不開合作。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要把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在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積極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索,并學會談論和分享。讓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受到他人的啟發,讓大家在共同的談論當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獲取更多的知識,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黑板、粉筆是教師所依賴的主要教學工具,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很難把更多的教學素材展示給學生,使課堂教學失去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對于政治這樣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教師的說教讓學生感到厭煩,學生更不會在課堂教學中集中精力。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使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觀。

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動畫、文字、聲音等形式給學生展示更多的素材,豐富學生的視聽資料。通過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讓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知識。在調動學生政治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在無形當中受到感染,習得政治知識。

二、把政治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政治是一門時代性較強的課程,政治學習不能脫離實際,要保持與時俱進。政治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提高學生的身心修養和綜合素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如何發揮出政治學科的導向作用,將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要發揮出政治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就要把政治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以此作為學生生活的向導。通過把政治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政治學習的現實意義。由于在政治教學中引入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他們在自己所熟悉和喜愛的問題上會更有話可說。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第3篇

一、注意導入技巧的運用

導入技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技巧,在政治課堂上,一旦教師恰當地運用導入技巧,就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前幾分鐘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開一個好頭。一般來說,導入環節在整堂課中所占的時間不宜過長,3~5分鐘為最佳。在政治課堂上,可供教師選擇的導入方式有很多,包括以舊引新導入法、設疑式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至于采取什么樣的導入方法,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恰當的選擇。例如,在講到“消費者的權益”時,筆者就引用了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小偷在小區盜竊財物,被業主抓住了,小偷沒有被直接扭送到公安機關,而是被狠狠揍了一頓,并拉上街道游行。小偷以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為由將業主告上法庭,這在當地引起了廣泛爭議。筆者請學生談談對這個案例的看法。由于是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迅速點燃,從而引出今天的主題“政治權利與義務”,隨著課堂的深入,可就本課“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知識點展開更加深入的討論,深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二、注意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技巧

語言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最主要的工具,教師采取什么風格的語言往往就決定了教師大致的教學風格和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運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語言要素來進行授課,一方面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時,筆者就從反面舉例穿插了這樣一個笑話:一只老鼠跑進了油缸里,主人發現以后立刻飛奔到院子里,原以為他是要出去拿工具把老鼠撈出來,誰知道一會兒,主人抱著一只貓跑了進來,然后把貓扔進了油缸里。聽了這個笑話以后,學生立刻哄堂大笑。在笑完之后,學生從中切實地領悟了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從而既達到了活躍課堂氛圍的目的,又讓學生在玩笑中理解了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事實上,在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中,收錄了很多的漫畫、笑話,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素材,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增加政治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政治課堂上體味到的不是嚴肅的氛圍,而是一種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這樣自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

三、注意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初中政治 課程教學 有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09

初中政治是學生進行政治學科學習的開端和伊始,在初中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講解相關政治學科知識,啟蒙學生的政治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政治知識儲備和學習水平。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引導學生在學習相關政治知識、社會知識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開辟正確的方向和路徑,促進學生的健康持續發展,切實實現初中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實現課程的有效性教學。

初中政治的教學面很廣,學科知識構成較為復雜,需要學生進行記憶和背誦的知識點也很多。這就使學生在進行政治課程學習時,容易走進學習和記憶的誤區,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同時繁重的政治課程,使學生在進行政治課程學習時,往往背負著沉重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政治課程學習更容易產生一種強烈的厭惡和排斥心理,對學生在政治學科方面的學習和進步,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如何根據初中政治課程的學科屬性和教學現狀,對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等進行及時的完善和改革,切實提升初中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性教學,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政治課程教學經驗,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轉換課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的政治課程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采取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以一種教師機械性講解課程知識,學生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進行單純的接收和消化,這樣一種教學策略進行初中政治課程的教學。這種傳統的政治課程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使學生完全淪為課程的“隨從”和“附庸”,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被教師的主導性教學地位和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課程講解過程所掩蓋。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絲毫沒有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從而導致學生的課程參與意識和學習意識較低,課程學習熱情和興趣不足,不利于初中政治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升。因此針對這種教學問題,教師應該積極的對自身的政治課程教學理念,進行完善和革新,轉換課程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課程教學的首要位置,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從原本課程教學的“隨從”和“附庸”,轉變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和“主導”,使學生充分的意識到,自己在課程教學中受到的尊重和占據的重要地位,從而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力,活躍學生的政治課程學習思維,改善傳統初中政治教學中的缺點和弊端,切實提升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的有效性教學。

二、重視“問題教學”的運用,建立良好的師生交流渠道,在交流和互動中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政治課程教學時,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更好的向學生進行政治知識點的講解和灌輸,習慣于采取“一刀切”和“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展開政治教學。這種傳統的政治課程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節約課程教學時間,使教師能夠向學生充分地展開政治教學,但是這種缺乏問題意識和互動意識的政治課堂,不僅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會使學生在高壓學習狀態中,產生對于政治課程學習的厭倦和疲憊心理,使學生在接收教師所講解的政治知識時,缺少必要的問題思考時間和思考空間,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疑惑,也無法得到及時的、妥善的分析和解決,最終造成學習問題的累積和積壓,不利于政治課程學習質量的改進和提升。同時,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嚴密把控,缺乏問題教學意識,還會使學生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講解,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產生學習慣性和學習惰性,不想或者不會和教師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造成初中政治教學中“啞巴課堂”出現,影響課程教學有效性。針對這種教學問題,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問題教學”在課程教學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問題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主動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渠道。這種“問題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使教師的課程教學,變得靈活而充滿活力,學生可以積極地融入到教師所提出的課堂教學問題中來,在問題的引導和帶領下,對政治知識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解析,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問題教學”模式還將學生對于政治問題的見解和闡釋,提升到應有的教學位置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表達自身的見解和看法,對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在政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在生活化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習能力和實踐水平

傳統的政治課程教學習慣于采取純理論式的教學模式,忽視對政治實際和政治實用性的滲透和灌輸。這種傳統的理論化的政治教學理念,使初中政治課程被局限在課堂環境之中,其學科本身具有的實踐性和生活化因素被割裂。導致學生在進行政治課程學習時,只能對各種政治原理和理論知識進行機械式的記憶和背誦,而無法探究其本源及現實含義,從而在學生和政治學科之間,豎起一道堅固的“城墻”,限制了學生的政治課程學習視野,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陌生感和隔膜感,不利于政治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升。針對這種教學問題,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政治課程教學時,應該注重政治學科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將各種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場景引入政治教學過程之中,消除學生對于政治學科純理論化的誤解和認知,活躍教學氛圍,豐富教學內容,在生活化元素的引導下,拉近學生和政治學科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程的有效性教學。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新制度主義,流派演進,發展反思,政治科學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3-0090-06

新制度主義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社會科學在制度分析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并于80年代經過政治科學、社會學、經濟學領域奠基性文獻的梳理界定而形成身份自覺意識。政治科學的新制度主義經歷了傳統制度研究的推陳出新并從學科邊緣向核心領域邁進,在研究領域擴展和內容深化方面取得可觀成就,其各流派在累積現實解釋力的同時致力于提升理論建構水平,由此逐漸成為當代西方政治科學研究的主導范式。

一、社會科學視野下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起源

按照通行觀點,馬奇與歐森發表于1984年的論文《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的組織因素》,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魻柵c泰勒發表于1996年的論文《政治科學與新制度主義三個流派》,則為歷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的三分法賦予權威依據。這兩篇論文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設定了核心研究領域,提出了受到普遍認可的解釋邏輯,但是基于政治科學角度審視新制度主義的確立及演進,仍面臨亟待澄清或深入闡釋的一系列問題。某種意義上,政治學者特別是早期歷史制度主義者傾向于從政治科學自身把握制度研究路徑的做法,很可能對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演進發展設置了障礙,這具體表現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在自身起源、新舊分野、流派劃分問題上引發了來自社會科學各領域的質疑及批判。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起源問題上,歷史制度主義往往強調新制度主義和行為主義的決裂,但行為主義雖然反對非理論化取向的經驗研究和歷史取向的宏大敘事,并重視一般化的系統理論和應用性的{查方法,卻并未將歷史分析排除在政治科學領域之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同樣批評行為主義由于忽視社會結構而落入原子論的窠臼,并通過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優勢和不足進行比較并借鑒社會學的嵌入性觀點,指出忽略制度分析的做法也存在于理性選擇理論之中。以此作為契機,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制度分析關注嵌入社會情境的選擇活動,創造性地論證了結構誘致均衡的含義及機理。社會學制度主義作為政治科學特別是歷史制度主義指稱的對象,該流派的形成和發展較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而言存在更多歧見。歷史制度主義承認社會學制度主義主要源自社會學組織理論,但是多側重從規范和認知的雙重文化向度以及工具邏輯同適宜邏輯的對立視角,對社會學制度主義的豐富內涵進行裁剪。相比之下,組織社會學認為新制度主義源自伯格與拉克曼的社會建構論,他們對共享知識和信念結構的闡釋揭示了認知框架比規范系統承載更多功能,從而為社會學的制度分析賦予新的屬性。〔1 〕16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新舊分野問題上,歷史制度主義宣稱其復興了政治科學重視制度的傳統,但同其他流派相比卻更多強調新舊兩種制度主義的分歧。歷史制度主義批評舊制度主義太過關注正式結構和法律體系,對政治體系予以描述性說明,從靜態穩定而非演進發展的角度看待制度,偏重歷史分析而非理論研究,道德哲學色彩濃厚而較少涉及實證科學方法?!? 〕3-6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理論內核來自經濟學,研究議題和方法工具包括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假設和均衡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和歷史分析、社會學的嵌入性理論以及政治科學的公共選擇理論。由于無法在理性選擇理論的早期階段找到制度分析的蹤跡,所以很難從新舊嬗變的角度認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屬于新的制度研究路徑。對于社會學制度主義來說,新舊之別的問題顯得更為復雜。社會學對組織趨同性的研究揭示了制度環境和文化機制的突出作用,因此相對于青睞技術環境和行動效率的傳統制度學派而言具有更新意義。但是主張社會學同經濟學交匯融合的研究者認為,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新穎之處應體現為接納個體主義方法論,并對約束條件下的理性選擇行為做出深入探索。〔3 〕12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流派劃分問題上,彼得斯以及霍爾與泰勒的觀點最具影響力。彼得斯區分了規范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經驗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利益代表制度主義、國際制度主義七個流派,之后又增添了話語制度主義和建構制度主義。但如此繁瑣的劃分方式可能反映出界定標準的錯綜復雜,比如馬奇與歐森被彼得斯視為規范制度主義的代表人物,被霍爾與泰勒歸入社會學制度主義流派,還被社會學組織理論者貼上歷史制度主義先驅的標簽。霍爾與泰勒的三分法受到不少制度研究者質疑,比如海伊與文科特指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各自堅持的算計路徑與文化路徑,實際上基于兩種相異的社會本體論并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歷史制度主義由于在兩種社會本體論之間游移不定,不僅使它缺少堅定的分析立場,還會因接受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個體主義方法論而失去作為獨立流派的資格?!? 〕在傳統的三分法以外,政治科學受社會理論、分析哲學和國際關系研究影響,愈發重視觀念、認知、利益的社會建構性質,由此孕育產生了建構制度主義這一最新流派。〔5 〕82同歷史制度主義和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相比,建構制度主義更主動地從社會科學各學科當中汲取養料,也進一步表明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研究領域實際上并不限于政治科學。

其次,政治科學的制度研究對不同流派及路徑開展綜合分析的同時,圍繞內生制度變遷、觀念分析及話語分析、修辭制度研究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闡釋。其一,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早期階段具有明顯的結構約束性色彩,多從制度外部探尋變遷的源頭,但對制度在其形成以后的演變卻較少說明,一些制度研究者于是從理論角度思考行動者的闡釋活動對意義發揮的作用。具體而言,行動者關于自身處境的看法,同背景結構向行動者策略施加的影響相比,兩者在重要程度上往往差別甚微。行動者的動機及偏好在根本上具有觀念性和規范性特征,因而并不只是簡單反映社會背景和物質環境。政治生活中的行動者除了關切物質利益,還通過對利益予以識別和加工而使自身看法轉化為行動方案,并隨時對動機和手段加以權衡。這意味著人們無法從制度環境中推導出行動者的偏好集合和行為邏輯,所以利益可被視為社會的建構物,觀念則構成了制度的基石并在制度形成以后繼續施加影響從而產生路徑依賴效用,這也為內生制度變遷理論提供了解釋邏輯。〔6 〕63-64其二,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在容納建構主義路徑的過程中著重對觀念分析與話語分析作出理論闡釋。觀念分析基于結構性和觀念性雙重維度而把觀念區分為典范、公眾情緒、程式、框架四種類型,它們不僅限定了決策者的認知范圍和規范情境,還為政策方案獲得合法性而建構出眾多符號和概念。觀念由于會受到政策領域當中斗爭的影響而發生變遷,利益、資源和權力的復雜關系于此時顯現出來并不斷發展。話語分析將觀念c話語劃分為認知性觀念和規范性觀念、協調性話語和溝通性話語兩種類型。對行動者而言,制度兼具外在結構和內在建構的雙重屬性。行動者的自覺意識、自知之明及自我表達能力對應著算計邏輯、歷史邏輯和適宜邏輯,同時還基于溝通邏輯而運用話語活動來維持或變革制度。其三,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修辭制度研究路徑受組織社會學和語言學影響,認為能動性內嵌于制度結構當中,應從修辭學角度審視語言對能動性的影響。修辭制度分析傾向于從內生性角度解釋制度變遷,但不承認能動者有能力依據意圖擺脫內嵌約束并變革制度,因此在人如何運用語詞的問題上強調說服活動能夠影響意義并塑造行動,同時在語詞作用于人本身的問題上強調說服活動的溝通性質,從而揭示了語言對思維活動和選擇活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修辭制度研究路徑為制度理論提供了語言分析工具,從敘事分析、話語分析、比喻分析角度論述認知局限以及說服活動如何讓語言發揮相應效果。

最后,政治科學的制度研究綜合運用了數學模型、博弈論、個案研究等多種方法,但其作為社會科學分支學科的屬性以及政治制度研究取向的特點使其兼重科學化和人文化,特別在建構機制和時序分析的方法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其一,社會科學及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建構主義轉向,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因果論證和建構論證之間難以調和的張力以及解釋和理解之間的分歧對立。建構制度主義主張,基于解釋的因果論證關注某些條件為何動態地導致另一些條件出現,而基于理解的建構論證則關注規范、文化、觀念、認同因素同適宜情境的配合如何導致另一些因素產生。這促使政治學者在制度研究中更加關注觀念對政治行動發揮的建構作用,進而運用方法工具考察政治爭論中的說服性權力和協商審議,如何向民主合法性的核心功能、政治利益及價值的建構和重構以及歷史和文化變遷這三個領域提供關鍵動力。具體而言,建構制度主義認為在規范化過程與制度嵌入過程中現有觀念被編碼為認知濾鏡,行動者藉此能夠解釋環境中的信號,而且在某種條件下還能夠對這些認知濾鏡予以質疑、發起挑戰并進行替代。其二,路徑依賴和關鍵節點是社會科學及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理論內容,也是擅長時序分析的歷史制度主義自身發展并向其他制度研究途徑輸出影響力的重要優勢。歷史制度主義重視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路徑依賴與意外后果,使用層疊、轉化、漂移等分析工具對漸進制度變遷進行闡釋,但關鍵節點因其傾向于導出路徑依賴這一結果而具有強烈的歷史決定論意味,故而難以為制度變遷提供內生性解釋邏輯?!?3 〕針對該問題,一部分學者致力于考察制度中所涉文化因素對變遷的影響以及不同制度在此方面的能力差異,并從權力的自我強化角度探討官員在何種制度條件下最有可能維持穩定或延滯變革。還有學者致力于消解路徑依賴中的歷史決定論傾向,重點考察制度變遷中由偶然性轉折點引發的大量聯系緊密的反饋活動,以及對此類活動造成干擾的一些因素。就這些反饋活動的先后次序而言,由于源自偶發事件中的反饋活動或干擾因素能夠輕而易舉改變甚至扭轉先前步驟的方向,因此路徑依賴并不意味著先前步驟對隨后步驟方向的導引作用。

參考文獻:

〔1〕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and Interest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7.

〔2〕James A. Bill,Robert L. Hardgrave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Quest for Theory〔M〕.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1.

〔3〕Mary C. Brinton,Victor Ne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Colin Hay,Daniel Wincott.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J〕. Political Studies, 1998 (5).

〔5〕David Marsh,Gerry Stoker.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6〕R. A. W. Rhodes, Sarah A. Binder,Bert A. Rockma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8〕Theda Skocpol. 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J〕. Polity, 1995 (1).

〔9〕Daniel Diermeier.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Normative Study of Politics: From Rational Choice to Behavioralism〔J〕. The Good Society, 2015 (1).

〔10〕Ira Katznelson,Helen V. Milner.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02.

〔11〕Orfeo Fioretos, Tulia G. Falleti,Adam Sheingat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12〕Walter J. M. Kickert,Frans-Bauke van der Meer. Small, Slow, and Gradual Reform: What c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each 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1 (8).

〔13〕Vivien A. Schmidt. Taking Ideas and Discourse Seriously: Explaining Change throug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Fourth New Institutionalism〔J〕.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0 (1).

〔14〕Royston Greenwood, Christine Oliver, Roy Suddaby,Kerstin Sahlin.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8.

〔15〕Mark D. Aspinwall,Gerald Schneider. Same Menu, Separate Tables: The Institutionalist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00 (1).

〔16〕Colin Hay, Michael Lister,David Marsh. The State: Theories and Issues〔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安县| 卢氏县| 洛阳市| 广汉市| 丽江市| 永川市| 庆安县| 罗江县| 南宁市| 贡觉县| 高安市| 大新县| 鸡泽县| 平舆县| 临泉县| 竹山县| 大洼县| 南陵县| 漳平市| 黎川县| 清丰县| 施甸县| 丹凤县| 鲁甸县| 宁津县| 郯城县| 昌黎县| 普洱| 高雄县| 论坛| 图木舒克市| 察雅县| 涡阳县| 大石桥市| 鹿泉市| 临夏县| 色达县| 获嘉县| 通州市| 汽车|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