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書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在的同學可能喜歡看武俠、言情之類的小說、書刊,有時會達到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程度,他們一旦看迷了書,便會走火入魔,那他們上課一心只想著書,沒心思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還有些人被書中的一些情節所吸引,模仿術中的人物,有時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這不是看書害了自己嗎?因此,開卷未必有益。
我們看書,要去選擇。那些不健康、對我們沒有多大幫助的書、就不要看。要看書,就看一些有利于我們身心健康、對我們學習、生活中都有幫助的書。這樣的書就是好書,只有看好書,就不會毀了自己。有人把書比做了朋友、看好書、就是交好朋友,才會進步;則看不好的書,當然是交不好的人做朋友,那樣你就會退步。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書才會對你有益。因此,我的觀點是:開卷未必有益。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有選擇的看書。而不要因為看錯了一本書,將自已引入歧途,毀了自已的一生。
我認為開卷未必有益。誠然,讀書可以使人增長知識、陶治性情、修養身心,但“開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開卷有益”。這話自從宋太宗趙光義說過以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千年以來,它為無數人所接受,口耳相傳,奉為至理名言。父母對子女、長者對晚輩常常要教導或督促他們“好好讀書”,認為只要讀書就會獲得知識,得到好處。因此,人們常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其實,開卷是否有益是要看書的好壞而定的。那書是好書,開卷便有益;而如果那書不是好書而是壞書,開卷就非但無益而且有害。近年來我們的書刊市場上出了許多好書,但也出了不少壞書。你到大大小小的書店書攤書市去走走看看,隨處都能找到幾本壞書。什么《馬屁精》啦,什么《損人大全》啦,什么《面子學》啦,等等,這類教人學壞的書,對青少年讀者只有毒害和腐蝕作用,而無任何益處。至于那些宣揚各種消極頹廢、玩世不恭的思想情趣、人生哲學的書,表現黃色腐朽的生活方式的書,那就更是開卷有害的了。
講開卷有益的人,絕大多數是出于好心。他們講開卷有益,本意就是講的讀好書。但是,現在的世道很復雜,也確有某些人為了某種目的,把壞書當作好書向世人特別是青少年推銷。他們也說開卷有益,可那卻實實在在是對讀者有害。
“快點,徐姝琦!”
我趕緊湊了過去。
原來他們在商量辯論會的事,二辯、三辯、四辯的人手已經分配好了,只有主辯還沒有著落。“不如你來吧!”大家的目光齊刷刷地落到了我身上,熱切地看著我。沒辦法,那就我上吧。
上課了,老師給出了正方論點“開卷有益”和反方論點“開卷未必有益”。
作為正方主辯,我開始陳述觀點:“開卷有益,開卷是指打開書本,指讀書;益是指好處。讀書有好處,多讀書就能多獲得知識。”
反方也不甘示弱: “讀了不健康的書會影響身心健康,會使純潔的心靈受到污染。”
我方二辯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 “我方的前提是讀好書,而不是不加選擇地什么書都讀。”
反方二辯也立即反駁道:“讀書包括讀好書和讀不好的書,一些人做了壞事都是因為受到壞書的影響!”
我聽了暗暗著急,該怎么反駁呢?這時我方三辯舉手,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解圍:“有些人做了不好的事,只能說明他心術不正,而不能說是受書的影響。如果有人用刀殺了人,能怪刀不好嗎?”
這下可把反方問住了,他們索性不回答了,繼續陳述自己的觀點:“讀書要有選擇,要多讀好書。”
我樂壞了,心想反方一著急居然倒向我方觀點了,我方四辯可以抓住機會乘勝追擊了,可令我沒有想到的一幕出現了。
“我來總結一下……”我方四辯張子帆站起來說。老師打斷了張子帆:“等會兒再做總結,先說!”可張子帆根本沒聽明白,大談讀書有什么益處和一些讀書的故事,只管總結“開卷有益”,卻與反方上一個觀點根本不沾邊。我心里就一個字――急,真恨不得分身去告訴他,要先反駁反方觀點,再做總結發言。唉,白白放棄了這么好的機會!
反方也乘機干凈利落地闡述了最后的觀點:“看不好的書就是浪費時間,比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讀了也沒有益處,因此開卷未必有益!”
元代鄒鉉在《養老奉親新書》中,要求養生要寓“樂”于日常生活之中,總結了一套“十樂”養生經: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至今讀來,仍然值得借鑒。
讀義理書 讀書能健腦益智,陶冶情操,抗衰防老,祛病延年。宋代精于養生之道的文學家歐陽修說:“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他把讀書視為晚年養生要道,樂此不疲。多讀書,不但可以讓人變聰明,心情快樂,用讀書來放松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養生。讀中外政史以明心志,讀唐詩宋詞以寬胸臆,讀天文地理以增見識。選擇一些需要動腦筋的書,讓腦細胞不斷接受新信息的刺激,能讓老人在思索用腦過程中達到健腦益智的目的。
學法帖字 宋代詩人陸游說過:“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是說練習書法,筆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強體健身。《臨池管見》認為:“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自古就有“壽從筆端來”,道出的正是書法與長壽之間的關系。習練書畫要求凝神靜慮,心正氣平,靈活自如地運用手腕肘臂。既養神修性,調和氣血,調節大腦,又活動兩肢,鍛煉全身。是一種特殊的氣功運動,達到臨池養神,活動養形,動靜結合,神形兼養的目的。我國許多著名書法家孫墨佛、朱屺瞻、劉海粟、齊白石等都長壽逾百歲,印證了“書畫人長壽”的說法。
澄心靜坐 靜坐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醫所說的“澄心”、“澄神”的效應。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靜坐養生保健可以增強肺功能,提高心肌功能,調整神經系統功能,協調整體機能。對多種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經官能癥、頭痛、失眠、高血壓和冠心病等。
益友清談 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介紹了“暢談之樂”:“田間把鋤,勞而歇于地頭,與野老田夫縱談天下世外事,或測天氣晴雨,或卜年景豐歉,坦蕩暢談,其樂陶陶。”在朋友之間開展有益的談心活動,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當今家庭小型化,許多老年人兒孫們不能承歡膝前。封閉式的高樓生活,老人失去了往日窮街陋巷中消閑度日的樂趣,“益友清談”無疑是解除孤獨的良策。“益友”,即要善于結識有益的朋友,好友之間,“清談”為要。要學會幽默風趣,清新雅趣,“聽君一席之談,便覺神清氣爽”。
小酌半醺 酒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多飲又能損人,有害健康,應有節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驅殞命,其害可勝言哉。”適度有節制地飲酒,有益和血行氣,疏通經脈,溫暖百骸,有的藥酒還具有一定的治病健身作用。但若飲酒無度,酗酒成癖,則百害而無一利,對身體的傷害是全方位的。因此,應以“小酌半醺”為樂。
澆花種竹 家庭養花,是一種手腦并用、愉悅身心的園藝勞動。可起到調節心態、平衡心理、減輕精神壓力、釋放抑郁、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保護關節的作用。沁人心脾的花香,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使大腦細胞得到良好保養。通過親手栽培,既愉悅了身心,又活動了四肢筋骨關節。正如老舍先生所說:“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花卉中絕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如常用的、金銀花、玫瑰花、月季花等,都是治病健身良藥。養花藥用,采集方便,使用簡單,又省開支。古人云:“樂花者壽”,養花勝于吃藥,而花卉散發的清香本身就是“藥”。不同的花香對不同的疾病有著不同的特殊功能和輔助療效,徜徉勞作于花圃竹林之間,空氣清新,花香撲鼻,沁人心脾,潤人心田,此乃一樂。
聽琴玩鶴 “聽琴”當屬音樂養生的范疇。音樂養生,由來已久。《黃帝內經》中就有“脾在聲為歌”之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說:“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疏精神,而和正心也。”音樂通過聽覺、視覺途徑直接作用于大腦,能夠改善及調整心血管、消化、呼吸、內分泌等生理功能活動。音樂療法在康復醫療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可以起到導氣養神,宣和情志;改善行為,開發智力;提升氣質等諸多作用。“玩鶴”指養鳥以怡情養性。老年人養鳥、喂鳥、逗鳥,提著鳥籠在林間遛鳥是一種享受。在陽臺上或廳堂前掛上幾只玲瓏別致的鳥籠,養幾只色彩鮮麗的小鳥,對居住在高層樓房的人,尤其是保護老年人的視力大有益處。據說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是用養鳥、放鴿子來鍛煉眼睛的神經肌肉,使雙目顧盼生輝,成為一代京劇藝術宗師。
焚香煎茶 是中國人特有的妙趣。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有詩云:“欲知白日飛升法,盡在焚香聽雨中。”寧神靜氣焚檀香,在舒心而芬芳的氣味熏陶下,靜坐養神,思緒飛揚,有益身心健康。焚香多用檀香,它不僅是高檔木材,還是一味良藥,具有理氣和胃、解郁止痛之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說:“檀香能調氣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姜、棗,將以葛根、豆蔻、縮砂,益智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中,同五理氣之藥。”在日本,有一個“睡眠治療中心”,讓病員聆聽具有鎮靜催眠作用的音樂,點燃天然檀香,失眠者在香氣氤氳的溫馨之中悄然入睡,起到很好的助眠作用。
煎茶品茗也是歷代養生家的養生之道,唐代的陸羽著有《茶經》,總結出飲茶的七大作用:潤咽喉、消愁悶、益智激文思、平息解郁、通利筋骨、健腦益壽、輕身延年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茶葉中的多種成分具有較強的抗菌、抑菌、利尿、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興奮中樞神經、消除疲勞等作用。研究還證實,茶中的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降低膽固醇和血脂,起到強心、解痙、松弛平滑肌的功效。邀三五好友,煎茶品茗,既愉悅身心,又有益健康,真乃人生一大享受。
飲食有節者壽祖國醫學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老人胃腸功能減弱,胃酸及幫助消化的酶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排泄過程延緩,所以,老年人的飲食一定要做到有節有度,不可暴飲暴食,不可過于偏食。現代研究表明,適當節食,每餐只吃七八成飽,減輕胃腸等臟腑組織的負擔,有利于延年益壽。
生活規律者壽老年人離退休后,因沒有工作的約束,生活比較隨意,但越是這樣的生活就越應有規律,做到順應四時,按時睡眠,按時起床,按時進餐。一日三餐要掌握“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尤其是不可忽視早餐。運動健身要持之以恒,并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有利于延年益壽。
勤用腦者壽大腦多用則靈,長期不用則殆。古今中外都非常推崇勤用腦以延緩衰老。經常讀書學習,不斷給大腦新的信息刺激,積極思考,腦細胞的衰老就會大大延緩而保持較高的靈敏性,增強活力,有利于延年益壽。
修身養性者壽孔子主張“德潤身”,認為“仁者壽”。因為一個講禮義者,不會貪得無厭,舉止不端;一個講理性者,不會傷身;一個講道德者,不會輕動干戈。老年人若性格開朗,心胸坦蕩,人際關系和諧,生活輕松愉快,知足常樂,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雷德福?威廉斯研究認為,嫉妒之心太強與人不友善者,平時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就容易焦躁不安或惱怒,導致血壓上升、失眠,使心腦血管受到損害,引發多種疾病。總之,憤世嫉俗者易致早亡,為人寬恕友善者有益健康。
心寬健忘者壽俗話說:“不氣不愁,能活白頭。”應及時清理有害的思想情緒,把應該遺忘的統統忘掉,丟掉思想包袱,輕裝上陣,這才有益于延年益壽。特別是老年人,應該忘記你的年齡、忘記憂愁、忘記悔恨、忘記疾病。對老年人而言,榮辱、名利、金錢都是身外之物,決不可當它的奴隸而不能自拔。否則,長期思想負擔過重,精神壓力過大,就容易“壓”出冠心病、高血壓、潰瘍病等多種身心疾病,有害健康。
腸中常清者壽“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這是我國古代大醫學家葛洪說過的至理名言。祖國醫學認為“邪去則正安”,保持大便通暢,糞便、淤血和腸中的一切排泄廢物皆有出路,不在機體內堆積為患,就可使人精神愉快、食欲正常,有益健康。所以,平時應重視調整飲食,適當多吃含纖維素和有潤腸通便作用的食品,養成定時排便、不憋大便的良好習慣,若便秘比較嚴重,應求醫問藥,積極治療。
老有所為者壽老年人不可終日無所事事,一定要找點事干,精神有所寄托,才有利于健康長壽。如返聘回單位,發揮余熱;或參加書法、繪畫、集郵、寫作;或去釣魚、養花、養魚;或吹拉彈唱、聽曲消愁、下棋聊天;等等。這些活動都能激發生活情趣,陶冶情操,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達到益壽延年。
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如飲食養生、運動養生、情志養生等,其作用孰大孰小,不可一概而論。也有一些專家學者通過讀書和寫作來養生,直至耄耋之年,身心仍很健康。
今年85歲的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除了在科學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和至今仍然活躍于學術界之外,在養生保健方面也有不少獨到而又精辟的見解。楊振寧認為,博覽群書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還能頤養身心,非常有利于健康。他曾引用西漢學者劉向的話說:“書猶藥也。”意即書籍能起醫藥的作用。這是因為書是重要的精神食糧,讓人接受新觀念,新知識,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充實,因而能“滋補”身心。書的作用非一般保健品可比,更不是一般保健品所能代替的。煩悶之時閱讀,書是安慰劑,讓人處變不驚,淡泊相待,泰然處之,可以寧靜致遠。書又是心靈的凈化器。潛心讀書能達到超然物外和不斷升華的境界。許多疾病與不良的情緒及嗜好有關,而讀書是一種最好的心理療法,通過閱讀學習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讀萬卷書就等于與許多高尚而博學的人互相對話,不但使人精神振奮,道德情操亦能得到陶冶,而且在起居作息乃至飲食等各個方面還能得到有益的借鑒,因而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的東方學學者、200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季羨林先生,今年96歲,雖在北京301醫院住院治療,卻仍然奮力筆耕不輟。他每天要寫作4個小時,即上、下午各寫作兩個小時。他最喜歡吟誦清代學者顧炎武的兩句詩:“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并且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他很謙遜地說:“我哪敢自比為蒼龍?比作老樹,也許還是可以的。不管怎樣,我還是想再行一點雨,再著一點花的。”李老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盡管他學術成果累累,早已著述等身,卻在住院治病期間又撰寫了《病榻雜記》一書。他在書中鄭重地向世人宣告,懇請辭去“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等三頂桂冠。有人感到疑惑不解,季老則淡然地說:“我是北大教授,東方學學者。足夠了。”季老不慕浮名,也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天才,他說自己只是一個資質平平、中不溜的人。他曾對人說:“如果一定要說優點,我只講勤奮。”。誠然,季老固然天賦很高,但最為突出的則是勤奮,可謂老而彌勤。其所以至今仍然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思路清晰,這與他長期勤奮研讀與寫作也是分不開的。季老寫作有個特點,即在寫作之前要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包括吃飯、輸氧、打吊針等)先靜悄悄地進行構思,這叫“打腹稿”,一旦動筆寫作則文思泉涌,有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基本上不必做多少修改。
季老很喜歡閱讀書報。他訂閱了10多種報紙,還有多個院校的校刊學報之類。由于眼睛做過手術,不能直接閱讀,便由秘書或護士讀給他聽。他的聽力很好,又聽得很細心,對報刊文章的主要內容均有清楚的了解。有時,他發現有漏讀的內容,非叫秘書或護士給他補讀不可。季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活到老,學到老,筆耕到老。正是這種潛心治學和勤奮寫作的精神,促使他身心俱健而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