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醫文化交流

中西醫文化交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文化交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醫文化交流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跨人2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體作用

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媒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為媒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中國加人WTO后,在對外貿易中中國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國信息,雙向選擇劇烈增加。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有報紙2000多種,雜志8000多種,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約有2000個頻道,有近10億的電視觀眾,同時有超過1億的互聯網使用者。媒體、媒介成為中國對世界宣揚中華文化,加大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手段。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傳媒在資本、經營網絡、經營理念、管理體制和人才素質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文化貿易方面,我國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數字來顯現的,中國書刊版權貿易上的逆差更高達10一15倍。因此中國媒體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專家預計,中國媒體要成為世界主流媒體,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10一20年。媒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肩負著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漢語文化,發揚宣傳中華文化的艱巨任務。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擔負著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角色,首先要把這個問題放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一背景下考慮。十六屆五中全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進對外開放的關鍵。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以前涉及政府職能經常從經濟角度考慮,許多地方政府把GDP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中國現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重點放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科學發展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問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戰略的職能。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我國加人WTO承諾文化市場的開放,首先面臨占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當外國文化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時,他們一定會謀求對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國際文化資本進人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采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這是一種跨國文化企業的比較合理的商業模式。近年來,外國文化資本進人中國文化資本市場勢頭一直比較猛烈。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負載的是外國文化價值的內容,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三方面構成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總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需要制定本國文化發展戰略,宣揚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對此,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鑒。學術界認為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其發展的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段時間,被人稱之為“軍事立國”階段。從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被稱之為“經濟立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階段。之所以有這么一個發展戰略的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與美國、歐盟并駕齊驅的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日本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包括環境的問題、國家形象的問題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日本適時提出了文化立國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這么一些內容:首先,要確立一個國家形象,這個形象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的一個國度,而不僅僅是能夠制造物質產品的國家。其次,要盡可能地滿足公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文化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文化戰略是許多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我國目前也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發展文化產業,實際上制定文化戰略也是政府應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的挑戰。

3.對外貿易自身作用

對外貿易自身作用體現在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對外文化貿易來促進本國文化走向海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近期來看,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何通過整合我國的文化資源,開發我們的文化產品,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增加我們產業附加值,無論是高技術附加值,還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為一個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新的戰略重點,這就造成了一個大的發展態勢。即把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融為一體,把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融為一體,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業的中心這兩件事也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要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所謂“中國制造”,而且我們要變成“中國創造”,我們要成為一個世界的創新中心。

三、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呈現了嚴重的逆差。改革開放,特別是國家“十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組織中法文化年、中國俄羅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國的中國文化節,到在海外多個國家設立100多所孔子學院等,都具有一定聲勢和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中國經濟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主要產品,無論是文藝演出、影視作品、圖書期刊、動漫產業還是語言文化等,存在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超”,處于絕對輸人國地位,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對于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講,對于一個正快速發展追求民族復興的國家來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產品

我們輸出的文化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當今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創作品太少,能展示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代表國家形象的高端文化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在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紙、泥人、刺繡、大紅燈籠之類的民俗作品和兵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為主的階段,在國外較有影響的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也僅僅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動漫產業與美國和日韓相比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國現在還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占領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尤其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品牌性產品。而美國的品牌文化產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各種美國大片等。

2.觀念滯后,缺乏創意

在傳統觀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國人很少想到去賣文化,這種思維方式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產品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所內含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產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親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賦予文化產品這幾種力量,才會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購買你的產品。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企業在制定貿易策略時應注意與當地文化融合,創造為當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的渠道,采取購買對象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美國人在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店里將玉米羹、湯和可樂同售;海爾在美國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開端。

3。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缺乏國家戰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缺乏國際化的運作和推介。國家應制定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戰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著眼長遠、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循序漸進,搭建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策劃組織一系列高端的中國文化產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整體水平。

四、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國的現狀是文化實力與經濟大國地位嚴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觀上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眾,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國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中國文化要繁榮振興,要加大對外交流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國家應制定和推行戰略性文化貿易政策。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過程中推動文化的發展,是國家在制定文化貿易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政府進行合理的干預,適當運用關稅、補貼,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會刺激和提升我國的文化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也都采取過這樣的政策。

第二,國家應加強完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互聯網的無界性,使文化傳播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對全球文化的發展、創新和傳播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們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和窗口。建議國家專門建立一個部門,招募聚集一大批優秀外語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負責互聯網的對外文化傳播與管理。

第三,加強對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以增強針對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例如歌劇、舞蹈、交響樂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強高等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國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創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藝術產品,要靠優秀的、杰出的文化藝術人才去樹立、去創造、去表現、去經營。國家應按時代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設置更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對其投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使這樣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成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搖籃,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力不竭的助推器。

中西醫文化交流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從一種語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種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兩種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詩歌的語言是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蘊含,通過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保證交際順利進行。

一、從《西風頌》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帶來的中英文化差異

許多對待人生持樂觀態度的中國人,遇到挫折困難時都會引用一段著名詩句以自勉:“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計就不多了;而通過雪萊了解到英國人眼中的西風像什么樣子,從而明白他們為什么歌頌西風的人,也許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處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給表示自然環境的詞匯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內涵。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相應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不同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概念。這些文化差異都在詩歌語言中體現出來,對英漢翻譯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東臨大海,西部為高山,所以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風”,“西風”卻是凜冽的。而英國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反,英國西臨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西風在英國人心中是溫暖宜人的。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溫暖西風的謳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國著名詩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東風”與《西風頌》中的西風都代表著冬天的信使,預示著冬天的即將來臨,盡管兩首詩在氛圍、精神等方面上是決然相反的。

二、歷史背景差異下的跨文化交流

與地理環境一樣,中西文化的歷史背景也會反映在語言中。在英語中,與Dutch有關的詞語往往帶有貶義。如Dutch act(自殺),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嚴厲地訓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這是事實,我就不是人)。因為在l7世紀初,英國和荷蘭曾經激烈交戰二十多年,使英國大傷元氣,所以英國普通民眾對荷蘭人恨之入骨。這一歷史背景,使英語帶有了民族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英文的真正含義了。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淵源,英國的傳統文化淵源當然應追溯到歷史久遠、燦爛輝煌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這個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進現代的西方語言,就像一個外國人撇開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去學習漢語,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剝了。歷史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了解英漢民族語言中一些文化差異,可以以促進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三、、諺語、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的歷史淵源不同,不同,典故的來源不同,也會對英漢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國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倫理文化是漢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文化以及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比較深刻久遠。如中國人說“菩薩保佑”,西方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國人說“天知道”,西方人則說God knows(上帝才知道)。還有不少典故、諺語,如中國的成語典故中有“葉公好龍”、“空城計”、“東施效顰”等,多來自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而西方人會講He’S a Shylock.(他是個守財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這些西方諺語、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亞作品和希臘羅馬神話。在聽到這類詞語時,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處,充分理解其深層文化內涵,在交流中就沒有理解的障礙了。

四、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學:儒家、道家與佛教,特別是儒家,它們都重視悟性,如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子強調“‘無’中生‘有’”,莊子強調“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傳’”。人們講究融會貫通、和諧自然,注重辯證思維,具有綜合、寬泛、不確定的特點,有較大的聯想空間和回旋余地。與漢語不同,西方語言的哲學背景是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及后來16到18世紀風行歐洲的理性主義,注重形式邏輯,強調形態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確、具體的特點。這一差異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語詩歌的表達方式上,例如:在一些愛情詩歌里,英語詩歌就會直白地表達愛,“love(愛)”這個字可能會反復的出現在一首詩中,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看來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啟齒的,公然在詩歌中裸地談這些就更是傷風敗俗,難以接受了,更談不上欣賞其中的美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審美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了詩歌的理解與欣賞,沒有做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時甚至于扭曲了詩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沖突,阻礙了兩國文化的正常交流。這樣看來,在品讀英語詩歌之前接觸一些有關西方國家的思維、審美方式,并與中國的思維、審美方式相比較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英國也像中國一樣,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背景,有著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其語言-英語正是其文化、歷史的積淀,而英語詩歌更是其歷史、文化的濃縮。如果真正地讀懂了英語詩歌英語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氣候、、文化淵源、語言本身的發展變化歷程、思維方式等方面就更應該是非常熟悉,這對于語言的學習與交流非常有益。

五、結束語

隨時注意和了解掌握東西方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并把這種識別與語言學習同步進行,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真正具備交際能力。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關注著中國,中西方文化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認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找到建設性的交流渠道,發現導致彼此誤解的真正原因,從而達到有效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董素華.英語名詩賞析[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中西醫文化交流范文第3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圖分類號]G7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層次和要求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給外國留學生的教學、社會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民族院校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重新審視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社會環境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有利于幫助異域文化的留學生盡快融入到我國民族地區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師生與外籍友人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內容和原則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西部民族地區進行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體驗和探究。隨之也帶來了許多跨文化交流的問題,特別是在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因低效率的交流、溝通和相互間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的差異,容易導致外國人對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認識的偏差和誤解,影響了我國的對外形象和聲譽,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雙方的理解與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體間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對于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前來學習交流,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我國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積極排除來自境外的不利因素,從而實現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意義深遠。在跨文化交流中,應注重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 一)尊重認可原則

“對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倡導的跨文化態度,因為這是和諧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礎。”文化尊重的表現形式是對民族文化的充分關注,特別是對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的尊重。

(二)平等心態原則

跨文化交流是雙向的行為,“跨文化交流不是對目的語文化認識、理解和接納的簡單的單向過程,更不應是一味地遷就和順從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認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對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交流,否則,就會滋生各種形態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形成文化沖突。只有在保證對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況下,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使對方理解和接受異域文化。

(三)包容借鑒原則

“包容的本質是對異文化的一種接受的心態,特別是對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態的公正認可,以及對這種對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雙方要提倡雙向、多向及互動的寬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見,消除各種形態的文化沖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二、對跨文化差異分析

(一)對認知多元化差異的分析

來華留學生有著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種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這種多樣化越來越廣泛。由于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我們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著不同的反應。很大程度上,我們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慣用大熔爐的觀點和方式來描述組織,認為不同的人在組織中多多少少地會被自動的同化。但是,來華留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會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邊。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許多發達國家的學生來到中國,特別是到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無意中流露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優越感,發展中或落后國家的學生而有一種自我封閉的心態。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事物的多元化特點,積極適應各種各樣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來華留學生作為相同的個體不同的群體而對待,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對文化差異做出反應,從容以對。如果管理得當,多元化會提高組織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勵不當,就可能出現溝通困難和更多的心態對抗。

(二)對時間觀差異的分析

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其時間觀也不一樣。有學者指出,在時間取向上,我們是過去取向,而西方人則是未來取向。這種差異還表現在對時間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區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對自由性,對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認知不去刻意精確,所以在時間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較隨意,靈活性較強。而西方人使用時間十分精確。我們在工作中對未來時間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過幾天再說”、“以后在議”等,缺少具體化的安排。對我們來講,這一情況由于司空見慣而很容易被我們理解和適應,但對于留學生來講,常常無所適從,很難理解。這無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三)對思維方式差異的分析

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缺點是籠統思維,強調直覺,輕視分析方法。”這對于民族地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而言,表現較為突出。西方人見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其思維模式呈線式。而東方人見長于整體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覺,是一種圓式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與西方人那種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確性言語觀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貴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達禮讓心理的引導,我們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籠統的表達觀,這種思維差異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常有體現。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強預測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就顯得更加重要。

中西醫文化交流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跨文化意識的構建不僅能提高高校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是學生真正掌握語言、實現正常交際的手段。醫學類高校英語教師在醫學英語教學中應著力構建醫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醫學生了解中西醫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際誤會,吸取西醫文化之精髓,為促進中西醫文化交流打下基石。

論文關鍵詞:醫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構建

一、文化、跨文化意識與英語教學

文化是聯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人們共同擁有的思想和標準。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如個人如何表達自己感情及思維方式、如何交往、如何解決問題等都與文化相關并隨之改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無線電波一樣,它承載信息,盡管無形但無處不在。正如大多數常聽收音機的人卻難以描述無線電波是怎樣轉化成聲音的一樣,人們難以描述文化,盡管文化是構成人們行為、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文化的無限性很明顯,同時也很微妙、難以理解。人類特定的行為、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是在這無形、難以捉摸的文化中逐步形成的。但如果把收音機調到正確的頻率,它便能傳達強大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構建準確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學習者對其所習得的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要有較好的知識掌握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這些母語本族人的思維一樣思考問題并做出正確的反應以及進行各種交往活動。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具備跨文化意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意味著英語學習者能自覺地消除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本族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從而保證整個交際過程的有效性。英語教師講授英語知識時,只教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教會學生怎樣正確、得體地使用語言,也就是必須掌握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必須懂得何時何地該用何種語體、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因此英語教師要著力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構建。R. Lado認為:“在倡導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也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

醫學英語的教學更應該進行文化比較,構建跨文化意識,這是由醫學英語的特點決定的。從詞源學來看,醫學英語詞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拉丁語和希臘語占極高比率,其語源差不多全部來自希臘語和羅馬語,其次是來自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其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就多,加之中醫傳統文化本身難以理解和學習,中西醫藥文化差異極大,因此醫學英語的教學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不僅是一種技能,而且是各種技能的集合體。構建學生跨文化意識,有助于他們語用能力的培養,提高交際效率。

二、了解中西醫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際誤會

中華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中醫是其瑰寶之一,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醫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并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學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我國政府曾經提出了團結中西醫、中西醫并重、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促進中西醫結合的政策和措施。中西醫結合的根基源自中西醫文化。不懂得中醫和西醫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西醫學。因此,醫學英語教師要比較中西醫學,讓學生在中西醫學對比中體會中醫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碩果,在對比和構建中繼承中醫文化,同時也接受西醫文化的精髓。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文化大熔爐,它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從以“WASP”為主流的文化到“大熔爐”文化再到“多元大拼盤”文化的演變過程,其醫藥文化也是世界諸多民族醫藥文化的綜合。在美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醫治疾病的模式,病人和醫生之間文化的脫離往往會造成少數民族中不成比例的疾病和死亡。美國白人常對少數民族文化持偏見態度,例如,黑人患心臟充血或肺炎時,接受治療的待遇比白人差;黑人或西班牙人很難得到腎透析或腎移植。目前,美國的醫院、醫療機構、政府健康組織,特別是醫藥和護理學校都在招募不同種族的人,以更好地訓練他們治療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病人,擺脫文化偏見。

因此,在吸收西方優秀醫藥文化的同時,也要了解這些醫藥文化的背景,消除與國外醫務人員或病人交際時的跨文化障礙,消除文化偏見和民族歧視,讓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誤會消滅于未然之時。

三、醫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1.詞匯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詞匯在語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爾金斯(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意思,沒有詞匯則什么都無法表達。詞匯的差異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不同特點。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曾這樣描述:每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這種語言的社會產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這主要表現在內涵豐富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比喻和聯想、典故、委婉語、禁忌語中。

醫學英語詞匯通常有七種構詞方式:詞綴、合成、詞類轉換、混成、逆構法、剪切、首字母縮寫。根據詞源,醫學英語詞匯可以分為兩大類:本土詞匯和外來詞匯。本土詞匯來源于古英語,外來詞匯來源于其他語種。而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是來自希臘語、拉丁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外來詞匯。因此教醫學生學習這些醫學英語詞匯時,很有必要讓他們了解這些詞匯不同的文化背景來源,這樣學生既可以加深對詞匯的記憶,又能了解國外文化,避免詞匯記憶時的單調、枯燥、乏味感。

如cold一詞,先說明其癥狀類似于“寒冷”,來源于古英語,有兩種詞形,即盎格魯方言的cald和西撒克遜方言的ceald。1537年引入其“感冒、低溫”之意。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大量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詞匯被引入到英語中來,醫學英語詞匯也同樣受到希臘語的沖擊。

又如anorexia一詞,它是1598年引入英語的希臘詞匯,由前綴an-(意為“沒有”)和詞根orexis(意為“口味”、“食欲”)構成,因此原詞意為“缺乏食欲”。1873年,英國著名醫生William Whitney Gull創造了Anorexia nervosa一詞,意為“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多發生在青少年女子中的心理失常,其特征為非正常地害怕身體發胖,體形不佳,連續性厭食和體重銳減,通常伴有自發性嘔吐,經閉和其他生理變化。

再如來自拉丁語的醫學英語詞匯,最早受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羅馬帝國的日益擴大,羅馬人把其語言也帶到整個帝國的其他地區。英格蘭被征服者威廉領導的諾曼人征服以后,受拉丁語影響更大,因為諾曼人的語言就來自拉丁語。如abscess一詞來源于1543年拉丁語abscessus,字面意思為“離開”,由前綴ab-(意為“離開”)和詞根cedere(意為“走”)構成。意為“瘺管,即由于受傷、疾病或先天性變形引起的把膿腫、腔洞或空器官同身體或其他空器官連接起來的病變的通道。”

醫學英語教師通過諸如上述詞匯教學,醫學生便能了解醫學詞匯中不同的詞源,從而熟悉詞源背后不同國家的醫藥文化。 轉貼于

2.文化背景知識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文化背景知識指的是與具體某一語言材料有關的政治、歷史、經濟、地理、文教、科技等背景知識。醫學英語教師在處理語言材料前,應適當介紹與材料有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樣既能建構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材料內容。

中醫學是一門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醫學中現代科學術語雖不多見,卻有大量的中國文化哲學術語。如果教師不從傳統文化背景上去講解,只從定義出發是不行的,況且,教科書、工具書上的定義都有可斟酌之處。因此,只有從這些術語發生、發展的文化背景著手,才能真正把握中醫術語的內涵和本質。以“陰陽”(yinyang)為例。傳統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陽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陽”;道家強調陰柔的歸藏、包容功能,以貴柔尊、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為“道”,偏于“陰”。中醫學則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注重“陰陽和合”,陰陽并重,兼蓄儒道兩家之精髓。《黃帝內經》開篇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不僅是中醫藥整個文化在診治疾病方面的總原則,而且是中醫藥學在養生方面的總原則。

西醫學有很多新的現代科學術語,人們常能通過一些西方地名、人名等了解西方醫藥文化背景。例如,川崎氏病(Kawasaki’s disease)最早在日本發現,現在仍然發病頻率最高。在美國,川崎氏病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首要原因,每年有4000多名兒童發此病,80%的患者年齡小于5歲;波動熱(Brucellosis)或馬耳他熱是病人患的一種細菌感染疾病,由布魯桿菌引起,通過與受感染的動物接觸而傳染,癥狀是發燒、虛弱、頭痛,也稱布魯氏菌病或地中海熱;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亦稱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tosis)或霍奇金肉瘤(Hodgkin’s sarcoma),根據惡性度和宿主的免疫狀態,分類不斷在變動,本病是一種以淋巴結系統的腫脹為特征的重癥疾病。

3.文化價值觀念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中西醫文化交流范文第5篇

1.1中醫翻譯的必要性

(1)把中醫推向世界。

盡管新的科學體系在西方的發展運用,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果卻很少在國際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中醫是其中之一。導致這種尷尬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醫沒有有效的得到推廣。中藥翻譯對于這項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對中國的發展和繁榮起了重要作用。當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包括專家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了解中醫的同時,他們也了解了中醫背后的文化,這樣一來,中醫就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1.2中醫翻譯面臨的困境

(1)語言模糊性。

中醫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后者一方面和中醫水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醫語言變得模凌兩可,晦澀難懂。最常見的例子有陰陽,五行,氣等,這些在英文里很難找到對等的翻譯。

(2)文化障礙。

中醫文章里的詞語。不僅能夠傳遞出信息;而且還承載著文化意義。譯者經常面臨的困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醫的文化背景和西醫的有很大區別;二是中醫里面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讓西方人很難理解,甚至造成誤解。

(3)術語的不規范性。

很久以前,中醫的基本理論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語言卻不標準。與此同時。中醫教育主要是通過口述的方式代代相傳,即使有一些中醫學校,也因派別不同各自獨成體系,彼此之間很少有交流,這樣,中醫的理論和觀點就很難與時俱進。久而久之,不僅國外的醫生。甚至國內的醫者都對中醫里的術語困惑不已。

1.3對中醫譯者的要求

為了讓中醫走向世界,我們國家需要訓練一批高水平的專業的中醫譯者。李照國教授總結了醫者應具備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練的掌握外語,特別是醫學方面的外語詞匯;(2)對語言學和翻譯理論方面的書籍有一定的涉獵;(3)熟悉中醫理論;(4)對中國古漢語有深刻的理解;(5)對西醫有基本的了解;(6)對中國古典哲學有很好的領悟

2中醫術語的命名原理

毋庸置疑,西醫對嚴重的病狀能夠有效的進行治療,但是對于治療慢性疾病,很多人卻對綠色、安全的中藥情有獨鐘,且這種趨勢越發凸顯。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一些外國的專家學者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醫也逐步成為一種主要的醫學流派。

2.1中藥原材料的命名方法

(1)根據中藥的構成部分命名。

按皮命名。比如:“杜仲皮”(duzhongpi,杜仲皮)“丹皮”(danpi,芍藥根部的皮);按葉子命名。如:“桑葉"(sangye);“金銀花”(jinyinhua);按種子命名。如:“車前子”(cheqianzi,車前草的種子)“蛇床子”(shechuangzi,蛇床的種子);按果實命名。如l“桑葚”(sangshen,桑樹果實);“無花果”(wuhuaguo,無花果樹的果實);按葉穗命名。如:“荊芥穗”(jingjiiesui。荊芥的葉穗)。(2)按照中藥原產地命名。

產自中國四川的中藥通常以“川”(chuarl)為開頭來命名,如:“川貝”(chuanbei,)“川芎”(chuanxiong);產自浙江杭州的中藥通常以“浙”(zhe)“杭”(hang)開頭來命名,如“杭參”(bangshen)“杭芍”(hangshao)等。

(3)其他命名標準。

根據顏色如:“丹參”(danshen,鼠尾草的根部是紅色的)“白藥”(baiyao);根據味道如:“甘遂”(gansui,甘遂味甜);根據藥效如:“益草母”(yicaomu。對于婦女有良好藥效;根據采摘季節如:“半夏”(barlxia,因其果實在夏季中葉成熟得名)

2.2傳統中藥命名方法

(1)根據藥材命名。命名公式:材料+藥形。如:“五仁露”(Wurenlu,FiveSeedsSyrup),“黃芩湯”(Huangqjntang,RadixScutellariateDecoction),“牡蠣散”(Mulitang,ConehaOstreaePower)。(2)根據所治疾病命名。命名公式;疾病名稱+藥形如:“疝氣湯”(Shanqitang。HerniaDecoction),“陰虛丸”(Yinxuwan,YinAsthenicPill)。(3)根據藥效命名。命名公式:效果+藥形。如:“保和丸”(Baohewan,Digestion-promotingPill)。“滌痰丸”(Ditanwan,Phlegm-eliminatingPel-let)。(4)根據主要的藥材及藥效命名。命名公式:主要藥材+藥形+藥效。如:“牛黃清心丸”(NiuhuangQingxinwan,CaleulusBovisBolusforClearingAwayHeat-fire)“甘草瀉心湯”(Gancaoxiexinwan,RadixGlycyrrhizaeDecoctionforPut-gingStomach-fire)“當歸補血散”(DangduiBuxuesan。RadixAngelicaeSinesisPowerforEnrichBlood)。

3中醫術語翻譯

3.1中醫術語翻譯的策略

(1)用常用詞語來翻譯以保持本意。

若只是機械的尋找中醫術語在外語里類似的表達方式,而忽略中藥術語的詞源,就很難準確的翻譯出來。就像不了解英語中很多詞語來源于拉丁語一樣。因此,用通俗的語言來翻譯中醫術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2)強調中醫傳達的信息,避免過于文雅。翻譯中醫術語的時候可以采取注釋的方式,但有時候注釋仍然過于文雅,補充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原意中沒有的。翻譯的過于文雅是當前翻譯的一個普遍現象,譯者需要對此加以注意。譯者要向外界傳達的是中國古代的醫學知識而非花哨的語言和空洞的文字。

3.2多種翻譯方法的運用

(1)直譯。

直譯就是把一種語言逐字逐句的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方法。它是為了準確的表達語言。直譯也是一種運用拼音來翻譯一些具有典型意義要無法在英語莉找到對等詞語的翻譯方法。如“陰”(Yin),“陽”(Yang)and“氣”(Qi)的翻譯就是采用拼音翻譯法。還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拼音不僅用在單個漢素而要用在一個語言單位上,并采用斜體。二,直譯和其他翻譯方法相結合。三,中藥的形態無須翻譯出來。

(2)采用拉丁名字。

在中藥產品中用拉丁名字標識有助于把中藥推向世界。因為西藥通常都這樣做,而且西方人也習慣這種方式。比如,“復方羅布麻片”(TabellaeApocyliVenetiCompositae),“穿心蓮片”(TabellaeAndrographitis),“姜酊”(TincturaZingiberis),ect(陳鋒,2006:25)。

中醫里的原材料通常是動物或植物,它們的名字基本可以用拉丁文字表示。一般來說,單味藥材或者當這種藥原材料絕大部分是一種藥材的時候,就可以用拉丁名字,但大多數的藥品,因為原材料種類繁多,就沒有對應的拉丁名字。如:“十全大補丸”(ShiquanDabuWan)“川貝批把糖漿”(ChuanbeiPipaTangiang)(趙霞,2007:35)。

(3)尋找同義術語。

翻譯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原文和目標語形成對應,即在目標語中尋找對等的表達方式。如:“”(chrysanthemum);“薏仁”(adlay)但是,完全對等的表達方式往往很難找到。大多數情況下,在翻譯的過程中有要有些意思無法翻譯出來。對譯者而言,要盡可能找到和原意對等的語言使翻譯更加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雷山县| 白银市| 嵩明县| 邳州市| 梁平县| 修水县| 凤山市| 定陶县| 冀州市| 曲阜市| 北流市| 易门县| 吴忠市| 景宁| 喀喇沁旗| 中西区| 平邑县| 临城县| 平泉县| 天镇县| 河间市| 黔江区| 东安县| 若羌县| 博湖县| 永城市| 永定县| 绥棱县| 迁安市| 噶尔县| 汨罗市| 奉化市| 满城县| 南华县| 怀集县| 旅游| 昆明市| 土默特右旗| 伊宁市|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