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梗塞病腦的康復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效果。方法:選擇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7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8例,對觀察組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康復訓練2個月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總有效32例(84.21%),對照組的總有效23例(60.5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5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35例(92.10%),對照組總有效27例(71.05%),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
【關鍵詞】腦梗塞;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觀察
腦梗塞是指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1]。而急性腦梗塞更更有著發病快、發病率高,病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很多患者在患了急性腦梗塞之后生活不能自理,給個人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發生腦栓塞,除了及時的搶救治療之外,妥善的護理,及早的進行患者功能康復訓練,將能大大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減少后遺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對腦梗塞患者76例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CT確診為腦梗塞患者7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其中觀察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63.7±11.1)歲;對照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62.5±11.3)歲;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伴發疾病及既往史等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在接受常規腦梗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在經過急救期之后即開始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對照組在患者疾病進入恢復期后開始實施康復訓練,分別于不同時間段對早期康復訓練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康復訓練方法: ①腦梗塞初期,患者尚不能進行明顯的自主活動時,就應開始對患者的肢體進行適當的按摩,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大約每2 h 左右變換1 次患者,避免一些部位長期受到壓迫壞死;同時使其肢體進行適當的被動活動,以便能維持其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被動活動的方式一般包括對肩、肘、指、髓、膝、踝等關節進行屈伸、抬舉等動作,使其得到被動鍛煉。 ②患者能進行一定的自主動作時,可讓患者掌握一些臥床鍛煉的技巧。如肘關節屈曲、手指的抓握鍛煉,患者在床上可進行舉臂、抬腿、抬足等動作,可在其病床系上一些帶子,讓患者通過帶子進行適當的鍛煉,但鍛煉需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③坐起、站立、行走訓練:進行最初的坐起訓練時,可先從抬高床頭開始,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讓患者從臥床漸漸過渡到能夠坐立,然后酌情逐步讓患者在醫護人員及家屬的幫助下能夠起床、坐床邊、坐椅子。當患者能夠坐椅子時,可考慮讓患者進行一定的腳踏板鍛煉,鍛煉其小腿肌力。進行站立訓練時,起初應由兩人以上對患者進行攙扶或幫助,然后逐漸過渡到一人幫扶及最后患者自己扶床站立。當患者能夠保持獨立站立后,即可開始進行步行鍛煉。步行鍛煉也應先在他人幫助下進行,先聯系原地踏步,再練習緩慢移步行走,行走應緩慢 ,切勿操之過急,盡量避免腳踝扭傷、跌倒等情況的發生,鞋子應為平底鞋,能系鞋帶,松軟舒適。 ④語言訓練:可先從鍛煉面部肌肉及口腔的動作做起,如讓患者進行常規的噘嘴、鼓腮、眥牙、叩齒、彈舌等動作,然后再讓患者進行舌部運動,讓舌頭進行伸縮練習,如舔上、下嘴唇、左右口角、舌繞口唇等動作。練習發聲時可讓患者先從簡單的單音節字開始訓練,然后再逐漸過渡到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
1.3 療效評定標準:參考1995 年中華醫學會第4 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0 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級~3 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臨床觀察中無變化、惡化或死亡均歸于無效[2,3]。
2 結果
2.1 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比較(2個月后),見表1。
2.2 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比較(5個月后),見表1。
3 討論
腦梗塞患者是由于導致肢體運動出現障礙。通過康復訓練可刺激患者大腦及神經,促進其受損的神經因子、反應性突觸恢復或再生,通過合理的運動方式從而,促進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以使功能重建[4]。從表1可知,進行早期康復護理(2個月),觀察組38例,基本痊愈4例(10.53%),顯著進步11例(28.95%),進步17例(44.74%),無效6例(15.79%),總有效32例(84.21%);對照組38例,基本痊愈1例(2.63%),顯著進步7例(18.42%),進步16例(42.10%),無效15例(39.47%),總有效23例(60.53%);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例數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陳莎莎. 淺談腦梗塞病人的護理[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2:20.
[2] 屈檢純. 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 當代護士,2007(6):30-31.
[3] 張華清. 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8):160
[4] 徐道華,殷立青.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醫學報, 2011, 26(2):214-215.
【關鍵詞】 腦梗塞;恢復期;肢體康復;語言康復;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1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75-01
腦梗塞是腦血管病的一種,腦血管病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本病起病突然,嚴重時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惡化,病人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嘔吐,失語和大小便失禁,生命體征紊亂。臨床上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并發癥多“四高一多”的特點。為了更好的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減少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在日常有效的康復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間收治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共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5-78歲,平均56.5歲。發病類型:原發病24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3例,高血壓8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其他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護理,包括環境護理,飲食護理,藥物護理,嚴密監測和建立規律睡眠等,并重點給予康復訓練和心理疏導,具體如下:
1.2.1 語言康復 當腦病變損傷了優勢半球的言語中樞就可引起言語功能異常。語言訓練也是越早越好,早期用單詞或短語加視覺信號來進行訓練,如:卡片、圖片等,同時分辨失語類型,如命名性失語主要為遺忘性,護理時要反復說出名稱,強化記憶;運動性失語主要為構音困難,護理時要給病人示范口型,一句一句面對面地教等。在對語言障礙的病人進行語言功能訓練時采取:①校正患者發音口形,給患者示范,并指導患者自照鏡子,用視覺矯正發音器官的錯誤;②口語訓練,從數字、單詞、短語開始,進行復述,讓患者聽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計后半句,并練習簡單的看圖說話;③反復聽力訓練,將常用生活語錄在錄音帶上,配上輕音樂,讓患者反復聽并跟讀;④強化讀寫訓練,讓患者寫親人姓名、住址等,編小故事恢復記憶、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個體訓練與集體訓練相結合,每隔2-3d檢查訓練效果,記錄語言功能恢復情況。經過這種語言康復訓練,使病人恢復語言功能。
1.2.2 肢體康復 腦梗塞患者由于神經功能受到損傷,活動能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若不及時進行肢體康復訓練,致殘的可能性會大幅增加。因此要及早進行肢體鍛煉。①被動訓練。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即可在護士的幫助下進行床上被動訓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肢體的小關節如指、肘、踝關節活動易發生強直,因此要特別注意多做運動。并配合按摩、熱敷、針灸等中藥和物理療法,刺激神經生長,保持關節靈活性,防止肌肉萎縮。②主動訓練。首先在床上進行主動性軀干肌康復訓練,如擺肩以及左右翻身運動恢復肩關節靈活性,擺腿運動以防止足外翻,雙橋運動以防止足內翻等。根據康復進展逐步加大難度,使患者學會“單橋”運動,自主翻身,由側臥位向坐位的移動等。③床下訓練。逐步過渡到下床直立,單腿扶拐行走,攙扶行走,獨立行走,以及走平路、樓梯等,循序漸進,由簡到難,注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患者鍛煉的內容,并根據進展情況適當調整訓練目標,使患者保持訓練的積極性,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
1.2.3 心理疏導 患者由于行動能力不便,語言表達能力下降,需求不能自己實現,情感得不到準確表達,加之病情恢復緩慢,容易產生焦慮、悲觀、沮喪等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會消極或抗拒藥物治療和功能康復訓練,導致預后不良。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和性格特征,制定目標性的心理疏導方案,對不同年齡、性別和性格特征的患者,仔細觀察其心理表現,分析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給予有區別的心理疏導。加強和患者的溝通和交流,用熱情積極的語言鼓勵患者,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要流露出同情、憐憫等情緒,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動作,平等的對待患者,但注意態度要真誠,以減少患者的抵抗情緒,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對于不能準確表達自身愿望患者,仔細觀其表情、眼神等,從中揣摩患者潛在需求,主動幫患者排憂解難。培養其樂觀豁達的態度,讓患者感覺到被重視和被尊重,逐步調整情緒。
2 結 果
患者痛苦減輕,繼發功能障礙盡量,殘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維持和強化。
3 討 論
一般認為,大腦神經成體細胞屬于不可再生細胞,損傷后不可再生,但部分神經干細胞在機體遭受重大變故或損傷時,有可能轉化出一部分新的神經細胞,促進神經系統的重建和完善。腦梗塞患者經搶救治療后,雖然急性癥狀有所緩解,但大腦相關神經重建尚未定型,需要來自多方面的外界刺激,促進神經系統的重建和完善。
基礎護理對于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整潔的病室環境,可以增加患者的身心舒適度;科學營養的飲食,可以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患者免疫力,并為功能訓練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嚴密的指標檢測,有助于及時發現異常,了解患者病情進展并適時調整護理方案。但考慮到腦梗塞患者的具體特點,在強調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同時,我們特別加強康復訓練和心理疏導。
患者由于神經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智力和體力會受到影響,由于語言表達能力和運動能力的下降,其生活的方便程度和舒適程度也會相應下降。因此,對于患者來說,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加強這兩方面能力的改善。從患者的具體情況出發,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心狀況等,給予患者有區別有側重的康復訓練。同時,由于病情影響和訓練枯燥,患者的心理狀態也不容忽視。因此,我們給予積極的心理疏導,在行動上強調主動性,積極幫患者解決困難,在語言上強調平等性,患者在自我認同感增強的同時,也得到了更好的護理服務,為康復訓練及其他各項護理提供了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方法:選擇我院2008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均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社會適應狀態的變化。
結果:與護理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情緒狀態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對腦梗塞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并可促進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梗塞情緒狀態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31-02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口老齡化進程,腦梗塞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已成為一種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腦血管疾病,一般好發于中老年患者。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和發展,腦梗塞引起的死亡率已經大大下降,而致殘率較高1。我院對腦梗塞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心理社會適應狀態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8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同時排除意識障礙、精神病史、智力低下、嚴重聽力障礙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護理干預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為(62.58±8.47)歲;文化程度包括大專及以上20例、高中38例、初中及以下3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為(63.12±8.53)歲;文化程度包括大專及以上19例、高中37例、初中及以下34例。
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基礎護理和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掌握各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信息,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藥物、物理等康復治療的同時,向患者普及腦梗塞后的注意事項和相關知識,使患者認識到本病的嚴重性,以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并引導患者宣泄內心的苦悶。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操作。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強調堅持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在康復訓練中遇到的困難和痛苦,堅持完成各項康復訓練的項目2。
護理人員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素質培養,護理操作時應細心、耐心、態度和藹,以良好的服務態度和嫻熟的護理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拉近護患距離。對肢體活動和語言存在嚴重后遺癥的患者做好生活護理,指導家屬幫助患者擦身、更換內衣褲,鼓勵患者進行洗漱等訓練,告知其堅持康復訓練可較大程度地恢復自理能力。指導患者進行手工作業治療,以增加患者的興趣、改善患者的學習與記憶功能3。
1.3評價標準。
1.3.1情緒狀態評價。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焦慮程度,SAS量表共包括20項內容,每項內容均采取四級評分法,將全部項目得分相加得到總粗分,乘以系數1.25后得到標準分,以標準分50分為臨界值,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抑郁程度,評分標準參見SAS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
1.3.2生活質量評價。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生活質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與護理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情緒狀態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腦梗塞是由于腦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性病變,腦血管內膜發生損傷,使腦血管管腔狹窄,局部產生血栓,使腦動脈進一步狹窄或閉塞,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從而引發神經功能障礙。腦梗塞的發生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超重、肥胖、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關。
患者發生腦梗塞后肢體活動、語言等功能發生較大的障礙,給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遷延的病程不僅影響患者的情緒狀態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負擔。因此腦梗塞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從而產生自卑感,不愿與人群接觸,嚴重影響了其心理社會適應能力。而負性情緒反過來又會加重腦梗塞病情,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情緒狀態,使其盡快融入正常的生活和社交領域,是臨床康復工作的重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腦梗塞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并可促進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珠秀,侯瑞田,趙紅蓮,等.高血壓合并腦梗塞患者的臨床心理干預研究[J].河北醫藥,2009,31(13):1582~1583
1護理
1.1嚴密觀察有無出血
觀察有無顱內出血癥狀、體征。觀察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對突然出現的頭痛、嘔吐意識改變及肢體癱瘓加重等,應考慮腦出血并發癥。溶栓后出血是最易出現的副作用,常見的有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嚴重者合并顱內出血,故在用藥過程中觀察有無皮膚黏膜、牙齦、臟器出血征象。同時,注意其他部位及全身有無出血,密切觀察出血的動態變化,及時報告醫生作相應的處理。
1.2心理護理
溶栓患者普遍存在心理負擔重,期望值過高的問題。因此,溶栓前醫護人員必須細心做好解釋工作,將溶栓后肌力并不能立即達到健側肌力狀態的實情告訴患者,講解密切配合治療與預后的關系,針對其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心理護理。
1.3生活護理
為患者創建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應予以低鹽、低脂飲食,進食不宜過飽,少量多餐。臥床、消化功能減退及不習慣床上排便等造成排便困難,可反射性影響心率和動脈血流量而引起意外。因此,對于排便困難者除應用緩瀉劑外,還應鼓勵其適當多吃水果、蔬菜等,避免用力排便,應適當注意輸液速度,以保證輸液過程中的安全。采取恰當的措施,取得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樹立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2早期康復治療
溶栓后3天應臥床休息,第4天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進行早期康復治療。
2.1超早期護理
發病3天內,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及維持生命體征平穩,加強基礎護理,維持肢體功能位,同時盡量鼓勵患者取健側臥位,并加強患側的感覺刺激,以利于健側肢體活動。
2.2穩定期護理
急性腦梗塞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后,即可開始規范的康復訓練。護士對家屬要詳細解釋,對病人要耐心開導,強調早期鍛煉的好處和不肯鍛煉的后果,并列舉以往成功的例子,使患者及家屬樹立信心,積極配合。肢體功能鍛煉的原則:既要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醫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
2.3溶栓后肢體和語言的康復
病情穩定后,溶栓患者若心功能好、無出血傾向要注意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并加強功能鍛煉。訓練手的精細動作。在早期應指導家屬對病人的患肢多進行被動運動,直到患肢肌力有一定恢復后再進行主動鍛煉。
2.4作業療法
溶栓后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待以恢復,通過作業療法來恢復上肢的功能,如小號插板訓練等,目的是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及穩定性。讓患者坐位時肘關節盡量不離開桌面,多做前臂的旋前、旋后,手的握伸動作。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效果一般比下肢差,要使上肢功能恢復需要較長時間。訓練下肢時,可讓患者在平衡杠內屈膝15%,做雙下肢、單患肢站立及下蹲訓練等。在病房里,患者要主動用健肢幫助患肢活動,或家屬幫助活動,或手掌撐在椅子上,肘關節伸直,盡量將身體的重力壓向患肢,以增強肌肉張力。溶栓后語言的康復訓練應根據不同類型的語言障礙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讓患者做構音訓練、發音訓練,對著鏡子糾正口型。采取患者容易接受的語言,通過指圖、指物等方法對患者反復進行聽力訓練,并進行口、唇、舌活動操訓練。出院前將具體的訓練方法、訓練工具,作為出院康復指導的重要內容傳授給患者及家屬。
3討論
關鍵詞:綜合康復訓練;護理;糖尿病;腦卒中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種病因使腦血管發生病變而導致腦功能缺損的一組疾病的總稱。腦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一直是康復治療的難點[1],而糖尿病是腦卒中的重要誘發因素。糖尿病與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腦卒中患者往往多合并糖代謝紊亂。所以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尤以及梗死最常見。為了解綜合康復訓練護理對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廣元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對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生活活動能力,遵醫行為及院外滿意度均明顯等方面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入選標準 選取我院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100例,隨機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組成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干預組患者應用綜合康復訓練模式實施護理干預,其中包括廣泛實施健康教育,宣傳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功能鍛煉,心理護理[2]。6個月后觀察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生活活動能力,遵醫行為及院外滿意度
1.3統計方法 全部數據采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分析,P
2 結果
血糖控制情況干預組為(66.79 7.95),對照組為(60.13 7.04),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腦卒中最主要的負擔是慢性失能而不是死亡,約60%~80%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護理理念的更新是綜合康復訓練應用與發展中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也是未來護理學發展的方向之一,成功的心理護理是腦卒中恢復期康復護理的基礎,完善的飲食護理是腦卒中恢復期康復護理的關鍵,功能鍛煉是腦卒中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優質的護理措施能夠改善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遵醫行為及院外滿意度在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而綜合康復訓練護理對于促進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措施包括:廣泛實施健康教育,宣傳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只有上述措施的合理應用,才能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減少致殘率,有效縮短康復期。本研究顯示:綜合康復訓練護理模式運用于糖尿病合并腦卒中患者中,干預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生活活動能力,遵醫行為及院外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腦卒中后做好綜合康復訓練及護理干預措施對預防和減少患者肢體殘疾及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