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下呼吸道感染;氣管切開;護理
氣管切開術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減少呼吸道解剖死腔50%,增加有效通氣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機械通氣。氣管內滴藥等,但氣管切開后氣體未經鼻腔的過濾和濕潤直接進入呼吸道,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損傷,而細菌未經阻擋直接進入下呼吸道易引起繼發感染。2009年1月~2011年4月對15例氣管切開患者的呼吸道進行了規范的管理與護理,無一例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5例,均經皮氣管切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齡20~59歲,昏迷5例。
2 監測與護理
病情監測: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血氧飽和度。每30~60分鐘觀察及記錄,分析動態變化,嚴密觀察患者呼吸的頻率、節率、深淺、幅度,有無缺氧征及患者痰液的顏色、性狀及量,對痰量大、顏色呈黃色或綠色及體溫升高者,應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呼吸道管理及護理:(1)氣管切開導管的護理:保持氣管切開導管的清潔,每天更換固定帶,固定松緊適宜。每4~8小時進行切口換藥,觀察造瘺口無分泌物、發紅和皮膚刺激,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更換時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止感染。(2)保持呼吸道通暢的護理:1、呼吸道濕化:氣管切開患者因繞過了上呼吸道調節溫濕度的作用,為防止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因此必須濕化呼吸道。常用濕化液0.9% NS100ml加入慶大霉素8萬U加糜蛋白酶4000U。方法:采用為泵輸入法進行持續濕化:即將吸好濕化液的注射器連續接延長管固定在微量泵上,將延長管另一端的軟管插入氣管套管內5cm后周定,以8~10ml/小時速度輸入,以達到有效的濕化作用,使痰液易于排出。霧化吸入:用氧氣霧化吸入進行呼吸道濕化,即濕化液10ml,從氣管切開套管口霧化吸入,每6小時1次,氧流量6~8L/分。霧化吸入因霧滴小而均勻,藥液可隨呼吸被吸到中未支氣管及肺泡,從而可有效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且適度的濕化有利于痰液的稀釋,以利有效吸痰。2呼吸道加溫:因氣管切開患者失去了自身呼吸道的加濕、加溫、過濾等作用,所以對此類患者應注意進入氣管的氧氣溫度必須適宜。如溫度低,可引起支氣管纖毛活動減弱,呼吸道過敏者易誘發哮喘發作:如溫度過高,即可使水蒸氣飽和,纖毛運動受阻,水蒸氣凝集成小水珠,導致彌散距離增加,不利于氣體的彌散。并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所以保持管口氣霧濕度32~36℃,已達到濕化呼吸道、稀釋痰液和加速呼吸道纖毛運動的目的,利于患者自行咳出痰液。3適時有效吸痰: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在最小的刺激和損傷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吸凈分泌物。而過度吸痰和吸痰不及時都是不利的,為了能及時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證氧療的順利進行,護士必須要掌握適時吸痰的征。適時吸痰的指征:床旁聽到痰鳴音、患者咳嗽、使用呼吸機的患者發生呼吸道高壓報警、氧分壓和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有上述情況之一者,應立即給予吸痰。吸痰時要做到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要1吸1換,粗細選擇適宜。吸引器壓力
3預防并發癥的護理:(1)嚴格無菌操作:所有接觸患者的器械和操作要保持嚴格無菌,護理盤每天更換,護理人員操作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口鼻吸引與氣管內所用的導管,要嚴格區分不得混用,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病房紫外線消毒2次/日,定時消毒液擦拭地面。每日留痰標本做細菌培養,以鑒定護理效果及指導有效抗生素的應用。(2)加強基礎護理:(1)口腔護理:氣管切開患者口腔正常的咀嚼減少或停止,很容易導致粘膜或口腔感染及潰瘍。所以正確有效的口腔護理尤為重要,可根據患者的口腔情況及pH值選擇正確的護理液,用紗球清洗后再用注射器沖洗口腔,并用導管給予吸出,2~4次/日,可有效減少口腔內細菌定植。必要時可于口腔護理前采集分泌物進行涂片和細菌培養檢查,以指導臨床護理及用藥。
(2)加強翻身拍背:每2小時給翻身拍背1次,利用的變化,達到重力引流分泌物的目的,給患者翻身時注意不要牽拉各種管道,拍背時以雙手掌均勻交替叩擊胸背部,便于痰液的咳出及吸引。
腦出血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死亡率及致殘率極高。肺部感染是此病的重要并發癥,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及醫療費,而且是此病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而誤吸又是導致肺部感染的重要起因,做好急性期呼吸道管理預防和減少誤吸的發生,保持氣道通暢,對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及降低死亡率是十分重要的。
1臨床資料
本科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共收治腦出血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發生誤吸致肺部感染者32例。
2護理方法
2.1轉運途中護理腦出血患者早期伴昏迷者較多,由于意識障礙,吞咽及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顱內壓增高發生頻繁嘔吐,為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應取側臥位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口角位置放低,利于分泌物引流,家屬和急救人員應盡早清理患者口鼻腔嘔吐物和分泌物,對避免和減少誤吸有重要意義。
2.2入院后呼吸道早期護理立即吸痰并吸盡口鼻腔嘔吐物及分泌物,必要時插管吸盡氣道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上胃管胃腸減壓,禁食,抬高床頭15°~30°,必要時上口咽通氣導管便于吸痰和保持氣道通暢。
2.3人工氣道的護理
2.3.1嚴格無菌操作特別是在有創性操作時嚴格操作規程如吸痰、口腔護理等,以預防加重繼發感染。
2.3.2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患者咳嗽排痰困難,當聞及痰鳴音時,應及時清除氣道內的痰液,痰液不多時也要定時吸痰,以便刺激氣道引起自主咳嗽反射,痰液粘稠者,吸前應霧化吸入或氣道濕化,吸痰頻率不宜過高,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應在必要時吸痰。
2.3.3充分濕化氣道每日自呼吸道喪失的水分有200~300ml。常規采用下列方法濕化:(1)間斷濕化:生理鹽水50ml,每日吸痰前緩慢至氣道注入2~3ml,濕化液每日更換。(2)持續氣道濕化:生理鹽水50ml用微量注射泵持續2~5ml注入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內,根據痰液粘稠度調節速度。
2.3.4氣管切開患者護理氣管切開者每8h 1次進行氣管切開護理,清洗消毒氣管內套管,每次清洗時用鹽酸氨溴索(沐舒坦)霧化吸入15~20min,每日更換氣管切口外紗布塊,隨時保持清潔。氣管插管者每日口腔護理2次,保持插管位置正確,及時吸盡口鼻腔分泌物。
2.3.5保持病室空氣新鮮室內每日通風,每日行空氣消毒,保持病室空氣新鮮,菌落總數控制在≤200cfu/m2。
2.4進食護理嚴格掌握進食方法及時間,吞咽障礙者,早期禁食,采用靜脈補液,發病后3天可給鼻飼流質,少量多餐,待意識恢復,吞咽障礙消除時再改為由口進食。鼻飼前應事先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同時注意鼻飼液的溫度,不可過高,速度不可過快,鼻飼前吸凈痰液,鼻飼后短時間內不搬動病人,盡量不吸痰,以免引起反射性嘔吐,可采用營養泵緩慢滴注。
2.5氧療護理在呼吸通暢的情況下保持低流量給氧1~3L/min,據血氣分析調節,通氣不足者可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
2.6肺部體療翻身拍背2h 1次,清醒合作者鼓勵深呼吸示教并協助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聽診肺部呼吸音,觀察痰液性質、顏色和量,定期做痰培養和藥敏實驗,據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定期拍胸部X線片。
3結果
通過早期細心并系統的呼吸道管理,本組32例腦出血發生不同程度誤吸致肺部感染者在1~4周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為患者早期恢復和良好的預后起到了極大作用。
4討論
【關鍵詞】 頸椎;骨折;脊髓損傷;呼吸系統;護理
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是最具有破壞性的損傷之一[1]。手術通過重建頸椎穩定性可防止頸髓遭受再次損傷,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術風險較大,術中、術后易出現并發癥[2],呼吸系統并發癥是造成頸髓損傷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對于此類病人圍手術期良好的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我科從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行手術病人62例,現綜合術后呼吸道管理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臨床資料
本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15~79歲,平均48.2歲。車禍致傷35例,意外、高處墜落傷27例,其中C1~23例,C2~34例,C3~4 14例,C4~517例,C5~620例,C6~74例。病人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癱瘓,2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62例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術后常規給予低流量吸氧,加強抗感染、脫水治療,加強翻身叩背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床邊備好吸引物品、氣管切開包、簡易呼吸器。有10例出現呼吸肌麻痹,經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5~14天拔管,8例呼吸功能恢復正常,2例死亡。
2 術后呼吸道管理方法
2.1 護理 術畢搬運病人時要求保持頸部中立位,由專人保護頭部,使頭頸與軀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頸部扭曲或過伸,防止植骨塊脫落;頸部兩側放置沙袋制動,利于觀察傷口滲血,避免頸圍壓迫傷口敷料而影響呼吸。
2.2 病情觀察 術后早期呼吸困難主要因頸深部血腫壓迫,喉頭痙攣和痰液阻塞所引起,嚴重者可引起窒息死亡。術后3天內應密切觀察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以及傷口滲血、頸部是否增粗等,警惕呼吸困難、通氣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4]。本組有10例出現呼吸困難加重,血氧飽和度下降,經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病人缺氧改善。
2.3 及時有效排痰 此類病人呼吸道管理的中心環節是排痰。術后予霧化吸入,以減輕呼吸道水腫、稀釋痰液,利于咳出。鼓勵病人咳嗽、咳痰,協助定時翻身拍背。如病人無力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行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吸痰過程要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損傷氣管內膜,造成或加重呼吸道感染。
2.4 氣管切開護理 由于大部分嚴重頸髓損傷患者會發生呼吸困難,治療上經常通過氣管切開來保證急性期的氣道通暢,以挽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因此,氣管切開作為一項搶救措施或者輔助治療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5]。但氣管切開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因此氣管切開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正常人鼻腔、呼吸道黏膜對吸入氣體有加溫、加濕作用,當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時,這種加溫加濕作用喪失,造成氣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易形成痰栓[6]。同時由于頸髓損傷,咳嗽能力減弱,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機會。充分濕化氣道,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預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環節。方法:每2h氣道內滴入濕化液3~5ml,并根據痰液量及時吸痰。濕化液配制:鹽水100ml加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 000u。
2.5 呼吸機的管理 呼吸衰竭是頸髓損傷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肋間肌及膈肌的麻痹使呼吸運動受限,另一方面因脊髓上行性的出血水腫,使呼吸困難進一步加重,必要時使用呼吸機支持呼吸。使用呼吸機頻率12~16次/min,潮氣量8~12ml/kg,吸氧濃度80%,平穩后改50%,30min后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各參數。當自主呼吸有力,血氣分析達到安全水平即可逐步撤機,能自主咳嗽排痰時予拔管。拔管前先部分、后全部堵管,24~48h后無呼吸困難拔管。在使用呼吸機過程中要注意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其是機械通氣病人常見并發癥之一,直接導致的病死率高達27%[7]。護理要點包括:①加強監護病房管理:注意環境消毒隔離,控制人員流動,減少、縮短探視時間;增強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避免交叉感染。②重視管道管理:呼吸機管道是病人呼吸道細菌寄存的重要部位,特別是管道中的冷凝水和濕化器等部位,應加強管理和消毒,當呼吸機停止使用后,應進行徹底地清理和消毒。③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呼吸道濕化,正確有效的氣管內吸痰,吸痰前要注意觀察生命體征。④口腔護理:口腔細菌的下移,成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有效的口腔清潔通過改變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觸頻率,減少細菌數量來維持口腔的防御系統[8]。⑤營養及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組10例患者使用呼吸機5~14天,平均7天,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經積極治療,上機10天后撤機,呼吸平順,無缺氧癥狀。
2.6 防治腹脹 頸髓損傷的患者早期由于交感神經調節失衡,患者多表現腹脹,影響膈肌的運動,從而使吸氣時阻力增加,因此,保持腸道通暢也是護士不能忽視的重要護理內容。護理措施包括每天行腹部被動環形按摩,每次30min;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如出現便秘,可服緩瀉劑或灌腸;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低鉀血癥引起腹脹等。
3 討論
對于頸椎骨折并脊髓損傷的患者,通過頸椎的減壓、穩定手術,可阻止頸髓損傷平面上升,并使患者頭、頸和具有殘存神經功能的肢體能夠進行積極的主動、被動運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從而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5]。但此類患者早期死亡最常見的原因是呼吸系統并發癥,所以做好術后呼吸系統管理是保證手術療效的關鍵。病人出現術后呼吸困難及窒息的原因主要有:①因脊髓損傷、水腫致中樞性呼吸抑制;②因呼吸肌麻痹、無力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潴留,造成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③術后出血引流不暢壓迫氣管;④插管全麻和頸椎前路術中牽拉氣管,都可引起喉頭水腫。針對以上原因,術后要在病人床邊備好氣管切開包、中心吸引物品、簡易呼吸器等,密切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及傷口滲血、引流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引流通暢,警惕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進行積極的呼吸道管理,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韋燕飛.頸脊髓損傷前路手術護理進展[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4,26(3):437.
[2] 黃新花.頸椎骨折手術后呼吸道的管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8,10(1): 24.
[3] 鄭紅云,趙超男,夏艷萍,等.頸髓損傷康復中呼吸功能訓練效果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12):891.
[4] 孫魏,戴曉潔,張曉萍.嚴重頸髓損傷圍手術期呼吸系統并發癥預防和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4):33-34.
[5] 邵將,賈連順,朱魏,等.頸髓損傷早期死亡影響因素與時間分布[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8):564-565.
[6] 郎云琴,李香琴,盧愛全.8例頸椎前路術后康復期患者中窒息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6,11(11):988.
【關鍵詞】 氣管切開;堵管;對比
氣管切開是神經科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用于保持呼吸道通暢解除喉梗阻,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難及某些手術的前置的預防性手術。當患者病情穩定、呼吸平穩、氣道通暢后需要進行堵管,而氣管切開在拔管前必須先試堵管24—48小時。傳統的氣管切開堵管(簡稱堵管)是用棉簽一端纏繞膠布封堵,但是膠布長時間受潮后易脫落,且自制過程易污染。最重要的是此法較為極端,或堵或開,病人在堵管過程中易反復,阻礙拔管成功率,導致病情反復。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科對氣管切開患者堵管采用一次性無菌采血管的帽及50ml注射器的針頭進行逐漸過渡的漸進式堵管方法,既無菌又逐漸過渡堵管,病人逐步適應,成功率高。自2012年5月至今,我科已有18例氣管切開的患者采用新型氣管切開堵管技術,取得滿意效果。
1 制作方法
將一次性無菌采血管的帽套入將要堵管患者的氣管套管上,再將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的針頭插入采血管的帽上使氣流通過,從而達到半堵管的效果,患者堵管初期采用半堵管,此期堵管約50%,可使病人逐步適應堵管,觀察24—48小時后患者呼吸平穩、氣道通暢即可拔除注射器的針頭達到完全堵管,此期堵管約100%,再觀察24—48小時后患者呼吸平穩、氣道通暢、無明顯不適即可拔除氣管套管。
2 方法步驟對比
傳統堵管方法:①堵管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堵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項;②評價呼吸情況及監測血氧飽和度;③濕化氣道并充分吸痰;④將棉簽纏繞膠布至氣管套管內徑口大小并插入達到完全堵管;⑤如完全堵管時患者有不適,如:胸悶、憋氣、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時拔除棉簽停止堵管,待患者緩解后再行堵管直至患者完全耐受。
新型堵管方法:①堵管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堵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并告知新型堵管的優越性;②評價呼吸情況及監測血氧飽和度;③濕化氣道并充分吸痰;④將一次性無菌采血管的帽取下套入氣管套管上,再打開一具50ml一次性注射器取出針頭并插入采血帽上,此時為半堵管,堵管約50%,觀察24—48小時患者呼吸平穩,氣道通暢將針頭拔除,此時為完全堵管,堵管約100%,觀察24—48小時患者呼吸平穩、無明顯不適即可拔除氣管套管。
3 討 論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常因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弱或喪失,吞咽反射抑制,導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且各種分泌物和嘔吐物易被誤吸入呼吸道,導致氣道受阻,引起缺氧加重腦水腫甚至窒息死亡。為了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氣管切開術的應用最為切實可靠。氣管切開可及早開放氣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運用循證護理,對氣管切開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過早拔除氣管套管可能因患者不能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而再次行氣管切開,造成拔管失敗。長期留置氣管切開套管又可能造成患者出現嚴重的肺部感染、氣管食管漏、氣胸等并發癥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拔管的時機應選擇在:①患者意識清楚或意識重度障礙轉為輕度障礙時;②吞咽反向存在咳嗽反射恢復;③缺氧癥狀解除肺部無感染癥狀,自主有效排痰能力恢復;④試堵管2—3d。無缺氧癥狀,呼吸平穩。
神經外科常規拔管方法:先試堵管的1/2,對患者自主排痰能力有一定刺激作用。無缺氧癥狀,呼吸平穩,ld后可試堵整個氣管套管口,如1—2d后,無缺氧癥狀,呼吸平穩,可拔管。拔除套管后創口可不必縫合,以碟形膠布拉緊傷13中,再敷以紗布l—2d后,傷口可自行愈合。拔管后床頭柜上繼續準備無菌吸痰用物和氣管切開包,以便突然發生痰液堵塞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時緊急使用。
【關鍵詞】 鼻咽通氣管;重型顱腦損傷;腦出血;臨床應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6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024-02
顱腦損傷、腦出血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病人喪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血性液及嘔吐物等可逆入氣道,又因下頜松馳、舌根后墜等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極易造成肺部感染,導致顱內壓升高,加重腦水腫,腦缺氧而危及病人生命[1]。由此可見,做好呼吸道管理,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搶救重型顱腦損傷、腦出血病人成功的關鍵之一。現將2011年6月――2012年10月,對重型顱腦損傷、腦出血病人經鼻咽通氣管置管護理效果進行比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重型顱腦損傷病人、腦出血病人96例,男58例,女38例,年齡6-79歲,其中,顱內血腫合并腦挫裂傷28例,原發性腦干損傷6例,硬膜下血腫13例,硬膜外血腫16例,基底節出血25例,小腦出血8例,均未有顱外部位的外傷和休克,均未建立人氣道,經CT或者MRI確診,病人格拉斯哥評分為8分,入住時間為2-10天。
2 方 法
21 分組方法 隨機分為兩組,48例采用經鼻咽通氣管插管護理為觀察組,48例采用常規抬高床頭30度臥位為對照組,兩組病人在病情、年齡、性別、格拉斯哥評分,入住時間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2 操作方法
221 觀察組 選廣州維力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單側鼻咽通氣管6-8號,病人無插管禁忌癥,檢查鼻腔,清除鼻腔分泌物,選擇大小和形狀,合適型號的鼻咽通氣管,長度大約相當于鼻外孔至下頜角距離,選擇通暢一側鼻腔,清潔并用棉簽蘸石蠟油鼻孔。用浸潤石蠟油的紗布充分鼻咽通氣管外壁,將鼻咽通氣管彎度向下、弧度朝上內緣口向下沿垂直鼻面部方向緩緩插入鼻孔至管的外口緣,用膠布或系帶妥善固定于鼻側部,調節氧氣接吸氧管,將吸氧管插入鼻咽通氣管5-8厘米,常規吸痰和霧化吸入。
222 對照組 常規抬高床頭30°,頭偏向一側,墊一小枕于病人雙肩下,拓寬氣道,經鼻中流量吸氧,常規吸痰和霧化吸入。
23 評估方法 ①病人吸痰副作用(包括煩躁、痰栓形成、黏膜損傷和肺部感染)。②病人血氧分壓(SPO2)、血氧飽和度(SaO2)、呼吸(RR)、心率(HR)變化情況。
24 統計學處理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
3 結 果
4 討 論
重型顱腦損傷、腦出血病人舌根后墜可造成完全或不完全上呼吸道梗阻,鼻咽通氣管經前鼻插入至舌根部,解除鼻咽部呼吸道梗阻,增加咽腔通氣減少空氣阻力。重型顱腦損傷、腦出血病人經常使用脫水劑,使上皮細胞脫落,痰液黏稠度增加,經鼻咽通氣管氧氣霧化使霧滴隨呼吸直接達到支氣管和肺泡,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增強療效,充分的氣道濕化可以增加上呼吸道濕度,稀釋痰液,利于痰液吸出[2]。從表1可見鼻咽通氣管插管組病人的吸痰副作用明顯低于對照組,保持了呼吸通暢,降低了肺部感染發生率。
研究表明,過多地反復吸痰會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造成和加重低氧血癥。吸痰次數的減少降低了因吸痰引起的缺氧,維持了較好的氧合狀態,改善了心肌缺氧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從表2可見觀察組病人的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明顯升高,呼吸,心率頻率明顯減慢,維持了較好的氧合狀態。
應用鼻咽通氣管注意事項①嚴密觀察病情變化;②保持鼻咽通氣管通暢,每日做好鼻腔護理,鼻孔與鼻管間涂油,及時清潔鼻腔分泌物;③做好氣道濕化,防止鼻黏膜干燥出血;④防止鼻腔黏膜壓傷,1-2天更換鼻咽通氣管一次并于另一鼻孔插;⑤保持吸氧管的通暢無痰痂阻塞;⑥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⑦要注意做好痰液吸引效果的評價和吸入氧氣改善缺氧效果的評價。
鼻咽通氣管是保持呼吸道暢通的一種簡單、快捷的方法,同時放置鼻咽通氣管可減少病人口腔及鼻腔黏膜的損傷,防止舌后墜,利于吸痰,提高氧氣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