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卒中后吞咽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率約為30%~65%,據卒中病灶分布構成比從高至低分別為腦干、雙側大腦半球、左側大腦半球、右側大腦半球,提示該病與神經功能缺損有關。吞咽障礙是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氣道堵塞等多種并發癥高危因素,還因進食困難,易損害患者心理健康。我國卒中后吞咽障礙康復治療普及率較低,因吞咽障礙所致并發屢見不鮮,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吞咽訓練是一種機械式康復方法,但部分患者難獲滿意療效,探索一條廉價、高效的康復治療方案已成為醫學界與人民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近年來,肌電生物反饋逐漸興起,技術理論飛速發展,我院嘗試將其聯合吞咽訓練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取得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康復醫學科住院腦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齡56~81歲,平均(67.3±4.9)歲;病程5~23d,平均(9.2±3.9)d;卒中發病次數:初次48例、二次9例、三次3例;有腦干損傷45例,無腦干損傷15例。納入標準:①經CT/MRI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②參照蘇格蘭吞咽困難診斷標準診斷吞咽障礙[1];③意識正常,處于康復期,智力尚可,可配合治療;④自愿參與;⑤依從性良好;⑥未合并有嚴重器質性、系統性疾病;⑦其它原因所致吞咽障礙,如先天性吞咽障礙。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腦卒中發病與治療情況、吞咽障礙特點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①接受疾病疾病對癥治療,如高血壓、糖尿病;②進行吞咽功能障礙訓練,如舌咽肌功能訓練、感覺刺激訓練。
治療組:①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肌電生物反饋法治療;②儀器選用生物刺激反饋儀,參數設置為頻率40Hz、電流15~23mA,選擇對稱雙向方波,波寬1ms,頦下放置表面電極,首次治療詳細問詢患者感受,觀察患者肌肉反應,據此調節強度,同時進行熱刺激、聲帶內收練習,30min/次,1次/周。8周/療程。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后行吞咽功能評分(SSA)與飲水實驗。
1.4療效判定
臨床療效:①痊愈,吞咽障礙消失,吞咽功能6級,正常飲食,飲水試驗1級;②顯效:吞咽功能5級或上升3級,飲食實驗1-2級,無并發癥;③有效:吞咽功能3-4級或上升1-2級,飲食實驗增加1級;④無效:吞咽功能無明顯改善,飲水實驗無明顯變化,或>3級[3]。
吞咽功能:據可安全吞咽食物的稠度,分為0-6級,級別越高,吞咽功能越健全[3]。
飲水實驗:②1分,一飲而盡無嗆咳,5s以上飲盡可疑;②2分,兩次以上喝完,無嗆咳;③3分,一次喝完嗆咳;④4分,兩次以上喝完,嗆咳;⑤5分,嗆咳多次,無法正常飲完[3]。
1.5統計學處理
以SPSS18.0處理資料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P
2結果
治療組痊愈率、痊愈+顯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
n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痊愈+顯效
對照組
30
11(36.67)
9(30.00)
7(23.33)
3(10.00)
20(66.67)
治療組
30
18(60.00)*
10(33.33)
2(6.67)
0(0.00)
28(93.33)*
注:與對照組相比,*P
3討論
吞咽是一種神經肌肉相互協調完成的生理過程,多數人認為吞咽神經控制具有多維性,涉及神經皮層區域與機制較復雜,給吞咽神經功能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腦干是控制吞咽的主要器官,正常情況下皮層信號經通路傳遞至腦干,腦輸送反饋信息完成吞咽過程,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礙與其病灶損傷區域有關,病灶位于腦干、彌漫性病灶、多發卒中,吞咽障礙病情可能較重[2]。為減少疾病對結果的影響,兩組患者腦卒中病情、病史差異不顯著。
盡管吞咽障礙可致多種并發,但遺憾的是我國卒中后吞咽障礙接受相關治療率較低,醫師與患者更關注肢體功能與認知功能的康復,當然這也與吞咽障礙康復尚無確切體系、開展難度較大有關。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吞咽訓練、肌電生物反饋法,操作均較簡單,廉價易于推廣。
現代醫學治療吞咽障礙主要包括三個方式:①間接治療,包括舌咽肌功能訓練、感覺刺激治療、神經肌肉電刺激、生物反饋;②直接策略,飲食控制,包括改變量、性質、位置、餐具、環境等;③補償策略,采用聲門吞咽訓練、交替吞咽或空吞咽等。開展難易程度各不同相同,不同醫院采取的策略也存在較大差異,直接策略、補償策略開展最易,但要達到高標準訓練較困難,缺乏量化標準,療效也難以讓人滿意[3]。間接治療難度稍大,多數醫院普遍采用功能訓練,但不同患者間療效差異較大,痊愈率較低。本次研究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結合吞咽訓練,療效較好,且患者不無不適,值得臨床推廣。但應注意的是,目前尚無充分證據表明,該療法不會影響長遠預后,療程、刺激程度也無明確標準,在使用前需詳細告知患者,爭取患者同意。
【參考文獻】
[1]劉玲玲,馮珍,等.肌電生物反饋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3):289-290
1.1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使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兩方面,一般資料及專業技能需求。一般資料包括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及醫院級別等條目。專業技能需求設置了為4個方面,25個條目,主要為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包括言語康復及吞咽障礙的康復(7個);物理療法(6個);認知障礙的康復(6個)及康復評定(6個)。每個條目均為單項選擇題,選項分別為非常需求、需求、一般、不需求,分別計4、3、2、1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需求越高。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14份,剔除信息不全的問卷,共收集到有效問卷100份。
1.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單因素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共100名,年齡24~25歲,平均年齡(26.85±7.13);其中護師及其以上職稱43名,護士57名;本科及其以上學歷32名,大專或中專68名;平均從事神經內科的工作年限為(4.13±2.08)年。
2.2護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情況
本次調查所得護理人員對專業技能需求總得分為(65.87±12.31)分,其中言語康復及吞咽障礙的康復方向為(21.35±7.68)分;物理療法方向(11.67±6.35)分;認知障礙的康復(18.76±6.84)分及康復評定方向(14.06±5.19)分。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群對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的續教育需求較大,尤其在言語康復及吞咽障礙的康復方向和認知障礙的康復方向。
2.3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情況相關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醫院級別外,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等其余因素不同情況的對繼續教育需求存在影響,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越小、職稱和學歷越低、工作年限越短者對繼續教育的需求度越高。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是神經內科護理人員對繼續教育需求的獨立影響因素。
3討論
神經內科住院病人的病情通常較危重,疾病專科性強,因此護理工作的專業性要求較高。但護士在醫學院校所接受的神經內科知識畢竟有限,臨床上迫切需要加強護士特別是新護士的繼續教育,以培養一支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護理技能的護理團隊。由于偏癱病人生活無法自理,對偏癱病人的護理專業性更強。有研究稱通過配備有經驗的護士協助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陷狀況,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生存質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可見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對病人的康復有著積極的意義。有研究顯示大部分醫護人員對現有神經內科護理質量均不滿意,尤其是護士的滿意度更低,而且有相當的醫護人員對神經內科護士能否敏銳預見、觀察與處理患者病情變化并勝任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工作持懷疑態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神經內科護理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較高。同時可見,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等因素均會影響護理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年齡越小、職稱和學歷越低、工作年限越少的護理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越大。這可能與這些人員臨床工作年限短,為偏癱患者提供的康復護理較少及康復護理相關知識缺乏有一定關系,簡單的說就是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
【關鍵詞】吞咽障礙;康復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0042-0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The treatment of 50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ho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water drinking tes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wallowing ability respectly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rehabitation training included muscle group trainning, matching acupuncture. Results:47 patients withdrew stomach tube and 3 patients failed to withdraw it. No died cases. The time of withdral is 6-28 days, averaged (13.00±6.56) days, the rate of witdral stomach tube was 94%. The swallow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P
【Key words】dyspha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癥狀之一。據文獻報道,腦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礙發生率為41%,慢性期為16%,腦干卒中發生率為51%[1]。現對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門診以吞咽障礙就診的5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并討論其治療、康復治療及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腦梗死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并帶胃管鼻飼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6~82歲平均73.8±14.5歲。病程5天~90天,評價病程72.5±21.2天。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證實急性腦血管病34例,腦出血7例,混合型卒中2例。病變部位為腦干6例,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白質21例,基底節區16例,小腦7例。其中多發性病灶22例,占44 %。均符合1998年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2]。入選標準:①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②能理解執行治療人員的指令。③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④病程在3個月以內。⑤入院予以神經內科治療病情穩定后結合康復綜合治療。排除標準:意識不清者,真性延髓麻痹者,剔除未規定進行計劃訓練者及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斷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康復訓練:對于吞咽障礙,治療的目的是促進功能的恢復。例如,通過吞咽肌訓練提高吞咽肌的肌力及協調性;代償的目的是采取一定的頭位或吞咽策略減少誤吸的發生,促進食物的攝取。一般情況下可同時采取各種層次的康復方法。對于特定的功能紊亂,可選擇特定的方法[4]。①口唇閉合不全:指尖叩擊或冰塊擊打唇周;做小口呼吸,吸管吸氣運動;抗阻力下緊閉嘴唇;訓練用吸管吹泡泡。②流涎:用冰塊刺激、按摩患側口唇及頰部皮膚。③頰肌肌力低下:用冰塊或刷子刺激頸部、頰部。④舌肌功能差:舌做水平、后縮、側方主動運動;用勺子或壓舌板在各個方向上給予阻力,使之做抗阻運動。⑤下頜肌痙攣訓練方法:牽張訓練:小心將軟硬適中的撬物插入患者切齒間令其咬住,逐漸牽張下頜關節使其張口,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輕柔按摩咬肌,降低肌緊張;訓練下頜運動,如用力咬住臼齒,或開口時給予最大阻力。⑥咽反射差:用冰塊刺激、按摩咽喉部;進行假聲發聲訓練;舌控制法:將舌尖放在門齒之間做吞咽動作;空吞咽訓練。⑦吞咽延遲、吞咽反射觸發障礙:咽部冷刺激,用冰勺柄刺激前咽弓基底部;頸部前屈;促進吞咽反射手法,通過吞咽肌群的感覺誘發吞咽反射,即用手指在甲狀軟骨至下頜緣之間的皮膚上下摩擦,或按摩口唇肌群;用匙擠壓舌體,或匙放入口內將食物傾出并有力下壓舌體;患者吸氣時閉口、吐氣時開口伸舌呈爆破狀,增加對咽部肌肉的刺激,利于觸發吞咽反射;增加食物黏度;美味可口的食物、視覺刺激及酸性食物均可增加唾液分泌,利于激活吞咽反射。⑧喉上提能力低下:訓練關閉聲門:a.鼓勵患者做清嗓動作;b.練習發元音聲母“a”,盡量發長音,重復數次,屏氣5 s后咳嗽;c.聲門內收練習;d.聲門上吞咽練習。牽張和促通舌體上部肌肉:a.伸展頭頸部,施阻力于額部持續5 s,以促進低頭,利于吞咽;b.舌體背伸低于軟腭;c.用假聲發聲上提喉部;d.吸吮、吸氣。門德爾松方法:讓患者在吞咽中自己感覺喉的提升,盡量延長喉在最大提升位置的時間。聲門上吞咽:患者吸氣,屏住呼吸,然后吞咽,吞咽結束后立即自主咳嗽。⑨咽肌無力、咽部食物滯留、咽蠕動減弱、咽吞咽減弱:吞咽動作之后發“Hawk”音,最后的k音加強,即做改良Valsalva動作;改變食物黏度;反復吞咽;咽肌訓練。⑩單側咽肌麻痹:采用頭轉向患側的方法能增加環咽肌打開的前后徑及食物通過量。每次45 min,每天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1個月為1個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
1.2.2 針刺療法:主穴:雙風池、雙供血、雙翳明。操作:針刺雙風池針尖微向下,向喉結方向刺入1.5寸,針刺雙供血直刺約1.5寸,針刺雙翳明直刺向咽喉部達1.5寸。配穴:雙吞咽、廉泉、外金津、外玉液、治嗆穴。操作:押手輕向外推開頸總動脈,針刺向內側3分,捻轉5~10 s后出針。針刺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向舌根方向斜刺1.2寸,捻轉10 s出針。針刺治嗆穴向舌根部刺約0.5寸,捻轉5~10 s出針。一般根據病情輕重治療15~30 d,每天1次或隔日1次[4]。
1.2.3 心理準備[7]:入院后首先要取得家屬及患者的配合,講解治療的方法、注意事項、如何配合,消除患者恐懼、悲觀、消極情緒,鼓勵患者增強康復的信心。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整潔的進餐環境。進餐前,至少休息30 min,使其做好餐前準備,如排便、洗手等,并選取舒適的。
1. 3 評測指標:洼田飲水試驗[6]:1982年洼田提出的飲水試驗是經典的臨床評估方法。讓患者自己喝下30 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及嗆咳等情況,據此將吞咽功能分為5級。Ⅰ級為5 s內能將30 ml溫水順利地一次咽下;Ⅱ級為5 s以上分兩次不嗆地將30 ml溫水咽下;Ⅲ級為5 s以上能一次咽下但有嗆咳;Ⅳ級為5 s以上分兩次以上咽下,有嗆咳;Ⅴ級為屢屢嗆咳,10 s內全量咽下困難。洼田飲水試驗能較準確發現口腔期的異常,目前臨床應用較普及。
2 結果
50例患者中,撤胃管47,未能撤胃管3例,沒有死亡病例。撤胃管時間6~28 d,平均(13.00±6.56) d,撤管率94%。
在吞咽功能訓練3個療程后,對50例入選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評定。訓練后兩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見表1。經χ2檢驗, P< 0.01,說明兩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吞咽功能訓練組比未訓練組吞咽功能恢復明顯,效果優良。這說明吞咽功能訓練對吞咽功能障礙的恢復很有幫助,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3 討論
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日益上升,由此引起的后遺癥及并發癥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急性腦卒中患者28%~71%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主要原因為腦卒中后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導致的假性球麻痹,這與卒中后真性球麻痹發病率低有關[5]。
吞咽障礙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營養不良、脫水等并發癥,延緩原發病的康復,重者可誘發多臟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正常人吞咽運動分為3期:第1期(口腔期)主要有口輪匝肌、咬肌參與,面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發出的面神經、三叉神經支配;第2期(咽喉期)主要有舌肌、咽喉肌參與,舌下神經核、疑核發出的舌下神經、吞咽迷走神經支配;第3期為食管期,腦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礙主要表現在第1期和第2期。因此,要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必須加強對面部、舌、喉部肌群肌力和協調性的訓練。
中醫學認為,近部取穴有疏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之功。現代醫學認為,針刺頸部穴位及神經刺激點能夠促使被破壞的神經反射弧修復或重建,能夠使病變的神經組織功能逐步恢復。本文入選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進食或飲水時出現嗆咳,食物推進困難,食物和唾液滯留在口腔。通過對這些患者的臨床分析說明,對腦卒中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礙者,只要采用適當的綜合性康復訓練,絕大部分(94%)患者的吞咽功能可在發病后2~4周內得到完全或基本恢復。
康復訓練應盡早實施,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的恢復、減少并發癥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腦卒中后恢復速率在病后3個月,特別是最初4周內最快。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的開始時間以入院后2~7 d內為宜,訓練持續的時間為6~28 d。患者只要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康復訓練開始時間越早效果越明顯。改善程度與康復訓練的開始時間呈正相關。早期系統化的康復訓練,能有效地減少營養不良及吸入性肺炎,改善疾病預后,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吞咽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及生活質量。中醫針刺療法可以作為效果較好的輔助療法,對吞咽障礙的恢復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吞咽障礙康復訓練是一系統化整體治療模式,醫生、護士、治療師、患者家屬組成治療小組,互相配合,結合中醫針刺,使綜合康復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Finestone HM, Greene-Finestone LB, Wilson ES, et al. Malnutrition in stroke patients on the rehabilitation service and at follow up: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5,76:310-3161
[2] 王廣志.痙攣定量評估的研究進展[J].現代康復,2004,4(5):650
[3] 藤島一郎,大熊るリほか.假性球麻痹による咽下障害とリハとリテショニ神經內科, 1997, 47(1): 32-39
[4] 徐月花.康復訓練綜合療法治療腦梗死后吞咽困難[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 17(8): 1252-1253
[5] 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技術[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244-2821
[6] 王茂斌. 腦卒中的康復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0-30
【關鍵詞】整體康復 護理 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7-242-01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o stroke patient. Methods 200 patient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of HAMD一24 score and Barthel evaluation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Ruslts HAMD一24 scor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decreased and in control group were ascensus after 6 weeks’nursing.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integr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oke
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我們對在我康復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實行了整體康復護理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例患者均為在本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經本院CT診斷為腦卒中,女98例,男102例;78例為腦出血,122例為腦梗塞;40―55歲38例,56―65歲90例,65歲以上72例;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62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實行常規病房日常護理,另外,實驗組還實施了整體康復護理方案。具體如下:
1.2.1 開展正規西醫康復護理。如對急性期患者進行床上擺放的指導、配合康復治療師進行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言語治療、吞咽功能訓練等治療。其中吞咽功能訓練主要由護士操作,對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在三餐前半小時先進行系統吞咽功能訓練,再讓病人進食。
1.2.2 重視心理護理。①要求護士分攤負責到個人,對所負責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變化做到隨時關注,基本把握,對待病人態度要親切,專業素質要過關。用心理暗示,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慰,消除心理障礙,激發對生活的信心,并時時進行語言鍛煉。②每日出黑板報,從疾病特點、康復方法、康復作用、日常保健、飲食、運動、娛樂等方面做系列介紹。③每周兩次團體心理治療,團體規模為5~8人/組。每次治療時間根據患者身體耐受情況決定。平均30~40 min/次。團體治療由2名具有團體治療資質的心理咨詢師擔任領導者,每名治療師帶領一個團隊。治療時患者家屬不參與,由護士提供照料和保證安全。每個團體由1名護士擔任助手,擔任助手的護士均接受過專業培訓。
1.2.3 重視壓瘡的防治和膀胱、直腸功能訓練。我科護士積累了豐富的治療壓瘡的經驗。另外針對病情,開展了清潔導尿、膀胱沖洗等技術。
1.2.4 科內護士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方面,采取不直接代替患者去完成其必須活動,主要是通過言語提示和鼓勵,陪伴患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要求患者盡可能自己完成。
1.3 療效標準
于住院第1天和住院6周后分別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一24項(HAMD一24)[2]和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數(BI)量表[3]進行抑郁、焦慮情緒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結果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24及Barthel指數評分(x±s,分)
數據顯示:①經過整體康復護理6周后的實驗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較治療前明顯改善,HAMD-24總分是下降的,對康復治療的療效表現出有信心;而對照組在6周后表現出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較治療前有所加重,對康復治療的療效表現出開始失去信心。兩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失語、心理失衡等。患者的早期康復絕大多數是在醫院里進行的。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時應盡早進行整體康復護理,這對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可有效控制壓瘡、肺炎、肺不張、關節攣縮、骨質疏松、肌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整體康復護理與常規的病房日常護理是有其不同特色之處的,更適合需要長期系統康復訓練的患者。
吞咽困難是急性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為22% ~65% ,康復治療對吞咽困難者有肯定的效果。吞咽功能訓練由護士操作,更能發揮其作用,可以保證在最合適的時間段來進行這一訓練,每天三次,對吞咽困難患者的功能恢復大有裨益。
由于該病病程長,恢復慢,預后差,多數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變化,腦梗死患者的康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自身,而患者能否恢復,能有多大程度恢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的信心。住院期間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最頻繁,時間最長,彼此間的熟悉度與親密度也是比較好的。開展心理護理后,能夠最及時準確的把握患者心理動態,由接受過專業培訓的護士輔助,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實驗顯示:整體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21.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康復護理
腦梗死或稱缺血性腦卒中,在腦血管病中最常見,占60%~90%[1]。腦梗死患者起病突然,多伴有一側肢體癱瘓,早期做好康復護理,減少患者肢體殘疾和提高生活質量,是護理工作目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腦梗死患者60例,均經臨床診斷及CT或MRI檢查,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2],入選病例均為首次發病,除偏癱外,不伴有失語、癡呆等伴隨癥狀,隨機分為兩組。康復組(早期康復護理)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45~73歲,平均(56.4±9.8)歲;左側偏癱17例,右側偏癱13例。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左側偏癱22例,右側偏癱8例;年齡48~71歲,平均(56.4±8.2)歲。兩組年齡性別、癱瘓例數病變性質和病變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按常規治療、一般護理及恢復期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康復組除對照組措施外,在生命體征穩定后即開始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
1.2.1心理護理文獻報道,急性腦梗死患者66.9%存在有情感障礙,同時發現有情感障礙的腦梗死患者在病程的第3~4w神經功能缺損較嚴重,近期預后差[2]。因此,應早期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針對患者急性期出現的抑郁、焦慮、恐懼、悲觀、孤獨感、敏感,過度自尊等不良情緒進行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并介紹康復好的病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2康復訓練①良姿擺放,保持各關節功能位置,為保持功能位,預防關節攣縮,在急性期即要良姿的擺放。可取仰臥位、側臥位,側臥應取健側臥位為主,因躺向患側易使患側肢體損傷。每隔1~2h變換1次,每次變換時,應注意置患側關節于功能位置。如患者仰臥位時,肩胛骨應取于前伸位(肩關節下可墊軟枕),上臂外旋、稍外展,腕關節伸直,手指伸開,掌心向上,膝關節下放置小軟枕,使腿微屈,腿外側放小枕,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健側臥位時,患肢應有支撐,肩向前伸,肘伸直,不能垂腕,掌心向健側。患側臥位時,患肩向前伸、肩關節屈曲角度
1.3合理的飲食,加強營養
1.3.1飲食 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的發生。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帶、蝦皮等,適當進食魚肉、雞肉、蛋及r奶制品,以保證足夠蛋白質的攝入。有高血壓者要控制食鹽的攝入。
1.3.2吞咽吞咽反射沉悶的患者,可適當延長時間進食,進食有困難者要喂食或鼻飼。對于意識障礙需行鼻飼飲食的患者,注意鼻飼量及灌注速度、溫度,鼻飼前應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誤入氣管。長期鼻飼者應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清潔。不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等,可選用瘦肉、魚類,禁用動物脂肪。
2結果
通過對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整個醫院護理和良好的護患溝通[3],計劃通過積極的,正確的功能鍛煉,外功能重組和外部促進因素,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從整體護理方面,患者的康復不僅是身體機能的恢復,而且對身體,心理,情感和心理康復。因此,腦偏癱患者護理不僅為基本功能鍛煉,而且心理護理、飲食護理,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達到患者滿意,使護理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3討論
兩組護理方法效果分析:對照組按傳統的常規治療和一般護理,一般護理只局限于患者皮膚護理、口腔護理、飲食護理、病情觀察及在恢復期指導患者功能鍛煉[4]。而康復組則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早期實施心理護理和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整體評估,每例患者均由康復小組制定個體化綜合康復措施及各階段康復方案。患者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規范的護理,故康復組護理前后的效果比對照組護理前后的效果差異有顯著性。康復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
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意義:以往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從患者病后2~3w開始,目前提倡在患病后即開始早期的康復訓練[5]。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1.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381.
[3]何建英,潘光強.急性腦梗死患者情感障礙的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