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家的主要思想觀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先秦 音樂思想 倫理思想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 ,《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第一個提出較系統的作為倫理學道德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他是儒家的開創者、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先秦,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顯學”;以孔子為宗師,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的儒家學派建立了一個以“仁”“和”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現;墨家學派的開創者是墨翟,與儒家并稱為“顯學”,他們興起聆儒家學派之后,但所持思想觀點與儒家學派針鋒相對,是儒家的反對派。在文藝生活中,墨家認為藝術的美與道德的善是應當統一的,違背道德的娛樂享受應該禁止:法家音樂倫理思想出現于先秦,以商較和韓非為主要代表,其核心觀點是“不務德而務法”,片面強調社會作用,否認了道德的社會作用。盡管法家的“法治”理論并未被完全拋棄,但其“不務德而務法”的原則在以后的封建社會中被否定,因此對后世并無顯著影響。孔子及其前的音樂思想是儒道兩家音樂思想的共同源頭,以老子為最早代表的道家出現于春秋末期,是兼采儒墨而又批評儒半的一個學派,老子和莊子為其主要代表,“道”是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的核心。
先秦時期豐富多樣的音樂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很有價值、影響至今的音樂理論思想。諸子就音樂倫理思想的論述相互對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堪稱音樂史上思想繁榮的鼎盛時代。因為封建主義宗法等級統治的需要,儒道兩家思想貫穿了2000多年中國發展史,稱為這個渙映大國數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響于后世,其重要性遠在其他各家之上。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行為;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C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7-0055-02
網絡帶來便利,但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新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出現在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當中,集中體現為大學生的不良網絡行為。這些不良行為主要有無節制上網,荒廢學業;瀏覽不良信息,毒害思想;道德感弱化,網絡犯罪等等。這些不良行為已經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并提出了不少對策。如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占領網絡陣地,在網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網絡德育工作隊伍,加強網上立法等等。
當今的大學生對網絡帶給他們的“新世界”極為執著。對網絡的癡迷和“信任”也往往超過一般的權威和說教。而網絡世界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虛擬性。因此,我們用以維護道德秩序傳統的約束手段,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甚至基本失效。因為在網絡世界里。虛擬各種身份進行活動。其身份、行為方式、行為目標等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隱匿、篡改,個體的道德責任、道德義務都失去了外在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道德水準和道德自控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個體道德的自律性具有了比以往時代更為重要的地位、更為重大的意義。一般而言,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體借助于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而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倫理學研究認為,品德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的,它們分別表現為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知道為智,體道為德”,道德知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學領域的知識,它并不必然導致相應的道德行為,而有待上升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形成過程是與個體品德的形成過程相伴隨的,心理學家一般用價值內化來描述品德的形成過程。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曾描述了價值內化的三個遞進階段,即順從、認同和內化,這可供我們借鑒。內化作為最高形式,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個過程也就是道德自律性形成的過程。
反思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其效果還停留在價值內化的第一階段,即順從階段。由于長期強化灌輸教育形成的結果,以及出于種種利害的考慮,學生表面上都表現得中規中矩,而他們在道德方面的認知結構和情感體驗究竟如何,我們并不怎么清楚。一旦道德的外在壓力消失,外在道德情景發生變化。外來懲罰不復存在,學生本來真實的認知和情感就會通過外顯行為表現出來。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突破口在于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在于提高個體的道德自律性。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很在乎他人的議論、看重輿論的評價而不得不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實際上這是他律在起作用而在網絡社會中,沒有統一嚴格的中央控制與管理中心。人們的道德行為被賦予了很大的自由性和自覺性,決定權完全在個人手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行為完全依靠自己的道德理性進行規范和約束因此,要想增強人們道德行為的自我控制力,就要增強人們的道德自律,這種道德自律是個體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過程,它是以慎獨為特征的一種道德境界如果網民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律,那么任何一網的計算機都可能成為人們發出有害信息或制造犯罪的工具。網絡社會就不可能建成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因此。自律精神符合網絡社會的道德特征和道德要求,它是解決網絡不良信息傳播,約束網上不良行為,規范網絡秩序的最佳手段之一。是網絡社會正常的倫理關系得以維系的重要保障。
論者以為,儒家自律自省思想對于提高大學生網絡自律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文化,儒家思想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就是說其價值和影響具有超時空性。一位美國學者曾經說過:“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來,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能。”當網絡社會中人們對網絡的負面影響感到束手無策時,也可以回到傳統的儒家那里去尋找醫治弊病的良方。當我們的祖先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時候,儒家思想就已開始處于醞釀之中,此后一直延續幾千年。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已深深扎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底深處,形成深厚的歷史文化心理積淀。雖然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儒家思想對現代人的影響似乎褪色了許多。但那種沉淀在中國人心中的儒家涵養卻可以再次被喚醒,從而為抵御現代文明的負面作用發揮巨大威力。中國不是完全拋棄了儒家的自律自省精神,而是現代文明大潮的沖擊使其暫時被冷落、被擱淺,只要我們將其從中國人的心底深處挖掘出來,它定能重放異彩,再塑民族精神。
“慎獨”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和道德境界,其核心是要求人們善自獨處。《大學》說:“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程蒙端曰:“幽隱細微,必慎其幾。是曰慎獨。”唐代思想家李翱曾指出:“不睹之睹,見莫大焉;不聞之聞,聞莫甚焉。其心一動,是不睹之睹、不聞之聞也,其復之也遠矣,故君子慎其獨也。”朱熹也說:“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
“慎獨”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更是個人自律所達到的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其表現就是當一個人獨處、且無人監督、又有做任何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仍然能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遵守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這就是“慎獨”的難能可貴之處。“慎獨”精神對于包括大學生網絡生活在內的許多道德領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道德價值:一是突出了道德主體修身的自覺性。人作為一種有思想、有理性、有道德的高級動物,不僅要接受外界的制度約束,更重要的是將他律通過自己的道德實踐轉化為一種內在自覺。人們在實行道德自律過程中。要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擴展到人所“不睹”之處;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擴展到人所“不聞”之域。只有這樣,人們修身的自覺性才能達到應有的境界。二是體現了增強道德主體的真誠性。“慎獨”必須以“誠意”為前提。“慎獨”離不開“誠意”。只有誠心實意地堅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獨”落到實處。丟掉“誠意”,“慎獨”就是一句空話。作為一種修養方法,“慎獨”強調首先要端正內在意志、意念,從根本、源頭上杜絕不善行為的出現。三是把握了道德主體修身的下手處。修身雖有種種
方法,但“慎獨”尤為重要。“慎獨外別無功夫。”“慎獨”是人們修身唯一的下手之處。不可不認真對待。
抵御不良網絡行為,主要應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要讓大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知識分子十分重視自律自省精神,他們把自律自省作為實現人格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
儒家知識分子自孔子始,都把“圣人”、“君子”作為自己的最高人格理想,而實現這一理想則完全要靠自身的道德修養。孔子強調“為仁由己,豈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認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養成要依靠個人的自我努力,而不是依靠外在的約束。自律自省精神不僅是儒家知識分子實現人格理想的主要途徑。也是他們實現“治國平天下”人生理想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大學》中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中,修身被看作頭等大事,而修身之本則是“自反”即“自省”。比如“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則用無不利”。“以反求諸己為要法,以育人不善為志戒”。儒家知識分子重視自律自省精神,將之視為實現人格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這一優良傳統理所當然地應為今天大學生所發揚光大。
(二)需要總結儒家知識分子自律自省的方法,滲透給大學生,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自覺地控制和改正自己的不良網絡行為,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文化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佛教文化
一、民族文化的定義
民族文化,指的是在民族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思想、風俗、傳統、代表人物,及由這個民族進行的一切活動。民族文化可以體現在思想文化中,而思想文化對動畫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對于中國動畫的發展尤為重要。
二、中國動畫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種入世哲學,它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把藝術家的審美與社會功利結合起來,提倡“文以載道”,這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美學觀的指導思想。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促成了中國動畫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獨特美學風格。儒家思想不僅滲透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之中,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動畫藝術的創作之中。
儒家文化以春秋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和人的自身修養,提倡“文以載道”,這些對于中國動畫的創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儒家文化中的“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調和與折中、均衡,無論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發展的一種狀態。孔子“溫而厲,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范。體現在動畫藝術創作中,就是講究動畫內容與形式的和諧,講究“文以載道”,一切以“和”為美,這一點正是動畫創作中非常重要的,它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又代表著中國風格。
2.儒家文化中的“忠恕”
儒家之道是人們必須遵循,并且須臾不可分離的社會準則與規范,其最高境界是“至誠”。“誠”指真實無妄。從道德意義而言,人的本性誠實就會與人、物、天三者之性相互通融、互相影響。“忠恕”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對我國動畫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等優秀動畫作品,都是教人從善,通過人的“誠”感動天地而打動觀眾。
3.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
孔子以“仁義”作為理解分析美與藝術的根本。儒家美學的主導思想是:肯定個體需求的必要性、合理性;強調把這種需求的滿足導向倫理規范。美學的合理性在于能導向倫理,個體需求必須與社會的倫理規范達到統一,這樣,和諧發展才有真正的意義。中國動畫藝術家們不斷地將這一儒家精髓運用到動畫創作中,使作品中蘊含發人深省的內涵,它最終表現為動畫作品中生動的教化作用,讓各階層的觀眾從中獲得教益。
三、中國動畫中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道家文化的最本質特點是“無為”,也是老子的主要思想;“無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美的奧妙就在其中。“無為”要求人與道合一,與天地自然合一,與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對中國動畫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水墨動畫片的代表作《山水情》中,通過對人與山水間的依戀關系的刻畫渲染師生之情,“天人合一”的高遠境界通過水墨淋漓的畫面和優雅的音樂體現出來。
1.道家文化“虛無”的宇宙觀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家文化中的虛無空靈、含蓄之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特點。它的形成來源于道家的“虛無”宇宙觀。老子的這種“虛無”宇宙觀對中國動畫崇尚空靈美影響極大。空靈美的特點一在空,二在靈,因空而靈,這恰恰是中國動畫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少中見多,小中見大,虛中見實,意味深遠,親和人性。
2.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無為
無為而治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以有為而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這種無為實指一種趣味,我們可以用“恬淡”來解釋。恬淡既是“道”的重要特征,也是后世的文人藝術家崇尚淡泊的思想境界。中國動畫恰恰可以體現出這種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國早期的水墨動畫,正因為具有獨樹一幟的中國風格而被認可。
3.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解釋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對當今社會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維護生態平衡有獨特的價值。“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是從純粹哲學意義上來講,但對于美學也有重大的意義,它對后世提出了一種審美理想,即美是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未經雕琢的。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不失為中國動畫發展的指路燈。
四、中國動畫中的佛教文化
黑格爾說,“最接近藝術而比藝術高一級的領域是宗教。”自古以來,宗教與藝術的發展都是相互滲透的。佛教自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民族文化及中國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繪畫、陶瓷、建筑、文學無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潤。一向被視為動畫創作頸瓶的意境、神韻的表達,可以用禪宗精神影響下的詩風畫意來解決。佛教文化的“空靈、余韻”和動畫的虛擬性、假想性的特征不謀而合,中國動畫從中汲取精華,如《大鬧天宮》就是代表作。它取材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在神話故事基礎上結合了動畫自身的特點,又保持了原著的浪漫主義風格;既來源于生活,又對生活進行了精煉和美化。中國動畫崇尚以形寫神,講究氣韻生動。《大鬧天宮》著重韻律和意境,無論是從影片畫面還是內容設計上,都追求意境和美的神韻,這是對中國佛教文化做過深入研究才有的深刻體會。
結語
綜上可見,中國民族文化應在中國動畫的創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極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它們自成特點,將長期影響著中國動畫的創作方向和風格,這樣,中國動畫才能獨具自己的特點,在世界動畫藝術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蘇國榮.戲曲美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2]李澤厚,劉綱紀.中華美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第1卷.
[3]李澤厚.美學三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4]陳望衡.龍騰鳳靄[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4.
[5]封敏.中國電影藝術史綱[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關鍵詞:傳統文化;儒釋道;積極心理學;中國人人格
中圖分類號:B24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3)01-0116-03
美國積極心理學大師Tai Ben-Shahar博士在其《幸福的方法》一書中強調:積極心理學雖然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興起于西方的心理學流派,但積極心理學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卻是發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孔子提出,身心的修養是家庭健康、社會完善以及國家富強的核心。而這正是現代積極心理學中幸福感理論的基本假設:要幫助別人,就得先學會幫助自己。
Knnon?M?Sheldon和Law Ra King是這樣定義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學”。它主張心理學要以人類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機能等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方式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在這過程中找尋到幫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條件下獲得幸福的各種因素。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目前西方積極心理學主要是以主觀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三個支撐點來開展相關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儒家、道家及后來從印度傳至中國的佛家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人人性及為人之道的深刻認識和闡述,傳遞出諸多的積極心理思想觀點。
一、儒家文化中的積極心理學思想
樂觀是積極心理的重要表現狀態,在現代積極心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的積極心理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美好”的積極品質上。
中國人的“知足”往往受儒家思想影響,更傾向于從道德的角度或現實的角度對待得失與功利,主張人生應該重視心理的知足,而不應該去強求不現實的功利或物質需要。中國人樂天的生活態度集中體現在“常樂”上,中國人往往會在艱苦辛勞的生活中尋找些許的滿足和希望,有時甚至于以苦為樂。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有時會被人冠上阿Q精神,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也體現了中國人既現實又浪漫的人生態度。
儒家哲學是一種以樂生為美德的生命哲學。無論在什么困難的情況下,都該樂觀生活,熱愛生命。孔子的生活態度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所以孔子認為,不憂愁、不傷悲的人才接近君子的人格: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顏淵)。相反,只有下愚的小人,才會憂愁不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孔子還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作為一個君子,就應該像天地萬物那樣安命樂生,生氣勃勃,日日出新。“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易?系辭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這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使儒家的生命哲學達到了最高境界: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系辭下)。
“不知儒家,不能人世”。總結儒家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人世、有為、現實”。“人世”凸顯的是一種直面現實社會、在現實中有所作為。這樣的人生哲學表達的是積極、自強的人生態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儒家將這種高遠的追求與現實結合起來,既關切于社會大眾,又重視個體的人格磨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均體現了儒家的這種精神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充分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與志向抱負。儒家道德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追求道德的真善美。儒家對人生理想和真善美的不甘放棄,對美好事物的不舍追求,正是積極心理的反映。
二、道家文化中的積極心理學思想
道家強調“出世”,崇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由豁達,培養了中國人熱愛自然,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操。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張“天人合一”、“順其自然”,道家深刻認識到了人類崇尚自由、崇尚自然的自然人性。他們認為人與自然應該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狀態。因此道家主張做人要追求“柔弱”,上善若水,以至柔而至剛;為人強調“自然之德”,反對“功利之德”;對人要“不爭”,“無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73章);生活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19章);提倡率性而為,希望以“無為”而達到“無不為”。可見,“順其自然”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也是道家哲學對人生之道的精辟概括。
道家思想也特別強調了積極的人格品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道德經》8章)體現了誠實、仁慈、勤奮、正直等多種積極的人格品質。道家倡導的人格是種恭謙與退讓,雖強調無為,但卻并不消極,而是更深層次的積極。比如道家對“勇敢”這一積極人格品質的理解就比現代積極心理學要顯得深邃。“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道德經》73章)。道家提倡“勇”,而反對“敢”。“勇”是內在的人格品質,而“敢”是勇這種人格品質的外在行為表現。有了“勇”的人格品質,當然能提升人的幸福感,但人的很多煩惱確是來自將“勇”化為外在的“敢”,去爭、去斗。所以道家所言的“不敢”不是內在的懦弱,而是內在的“勇”不外顯。人們多以為道家在倡導愚民政策,其實不然,道家真實的思想應該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愚民是不能使其“知”,這里不能忽略了“知”字,人的內在是應該知道“雄”、“白”、“榮”,而外在的行為表現為“雌”、“黑”、“辱”。表現在人格品質上,就是內在的積極品質不要外顯,這樣的人格品質才是真正的積極與自信。
三、佛家文化中的積極心理學思想
人們傾向于認為佛家思想是不積極的,是消極避世的。其實在佛家思想中隱含了很多積極的理念,如佛教認為世俗世界的一切在本性上都是苦難的,諸如寒熱饑渴所引起的苦難、榮華富貴不能長久的苦難、生活環境經常變幻的苦難等,但同時佛教又強調變化,幸福與苦難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相互可以轉換的辯證關系。此岸受苦,就能期待彼岸幸福,這樣一種辯證的思維,本質上是隱含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其實任何宗教都把希望放在重要位置,有了希望人生就具有了積極的一面。此外,佛教強調從求諸于己的內在體驗來探求苦難的原因,佛教認為人類之所以會有苦難主要是因為人存在本性上的弱點,如貪欲、執著等,這些“心魔”才是我們處于苦難的境地的根源,讓人們變得脆弱。佛教將人苦難的原因由外在而轉向了內在,由客觀而轉向主觀,強調苦難是由于人自身原因,摒棄了怨天尤人,這樣人們可以不必改變外在世界,因為外在世界是幻象,是不真實的。而只要內在修行就能成佛,擺脫苦難。佛教的這一思想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主觀體驗是幸福的主要尺碼,這與積極心理中的幸福感觀點有相通之處。積極心理學認為:任何事件都是客觀的,但對事件的體驗卻主觀的,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客觀的事件。顯然此意義上,佛教對積極心理學有深刻的影響。
感恩是指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常懷“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備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西方有感恩節,把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位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據說是第一批美洲移民者為了感謝印第安人對他們的熱誠幫助而設。
在中國,感恩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直將“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作為感恩的象征。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老人,愛護小孩就是一種感恩的體現。中國古代很多成語和俗語也表達了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對感恩的要求:如投桃報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佛法中,經常說“報四重恩”:(1)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2)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3)感念師長啟我懵懂,導我人真理之恩;(4)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感恩已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四、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人格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作為精神形態的儒、釋、道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傳遞了積極心理學思想,它們積淀深厚,被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在生活方式、民情習俗、思維特性、道德意識、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對中國人的獨特人格產生影響。
(1)積極人世的人格精神
儒家強調“人世、有為和現實”。儒家的人世哲學呈現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突出表現在他們把個人的價值同國家民族的興衰聯系起來,這種“經世致用”的傳統,體現了十分難得的積極進取精神。“內圣外王”是進取的手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進取的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盛世開太平”是進取的人格。歷朝歷代多少仁人志士正是在儒家的這種積極人世人格精神的感召下,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成仁行道為人生最大樂趣,從而成就了不朽的事業與偉大的人格。
(2)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懷
慈悲觀是佛教教義的基本精神。在梵文中,“慈”指的是純粹的友愛之情,“悲”為哀憐、同情之意,佛家強調胸懷慈悲,以慈愛之心給人以幸福,以憐憫之心拔除人的痛苦,佛家的悲天憫人與大慈大悲從深層意義上引導人們向更高的境界去提升人性和品德。由此,佛家還提出了許多具有普遍倫理意義的法則,如“三學”、“五戒”、“六度”等佛家戒律,這些戒律的本質是教化人要“止惡從善”。佛家的這種教義進一步培養了中國人的善良、慈悲的人格特點。
(3)自制的行為規范
一、網絡文明公民塑造對儒家道德理想人格的借鑒
網絡道德建設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網絡人格,即網絡文明公民。網絡社會雖然是虛擬的社會,但如現實社會一樣網絡社會也需要良好的秩序才能正常運轉,這需要網絡公民們講究網絡文明,成為網絡文明公民。網絡理想人格是新型的理想人格,既不是完全延續傳統人格,也不是全盤拋棄,可以批判吸收儒家理想人格的精華,結合網絡的特點及時代的需要塑造出既有強烈時代性,適應網絡的特點、規律,又具有廣泛性,可以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的理想人格。
儒家道德修養的目的在于塑造理想人格—“君子”。君子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儒家對理想人格有多方面的規定,概括起來主要是仁、智、勇。孔子說“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或、勇者不懼” [1]。“仁”是構成君子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由仁出發派生出君子必備的品德,如重義輕利、中庸、誠信、守禮、孝等。儒家理想人格的精華,表現了人性中的共同的崇高的東西,在其封建外殼下不乏合理因素,儒家的“君子”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在塑造網絡文明公民過程中值得借鑒,轉化為網絡文明公民必備的品質。
首先,具有仁愛精神。儒家講“仁者愛人”。愛人即有良知、有同情心、懂得尊重他人、關懷他人。網絡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與便捷的工具,使得人們的交往,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但由于交往的匿名性特點,使得網絡交往猶如一場假面舞會,易導致責任感、榮譽感德弱化。這種情況下,網絡文明公民要具有“愛人”的精神,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
其次,明辨真偽。孔子講“智者不惑”。“智”指有智慧,含有在道德問題上能明辨是非的意思。網絡社會是一個日益膨脹的萬花筒,在其中充斥著謠言誹謗,黃毒,各種各樣的網絡陷阱,網絡海洛因。形形的誘惑使人們一不小心便身陷其中,這需要網絡公民能明辨是非,從而遠離惡,追求善。
第三,遵守禮節制度、道德規范。孔子認為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克己復禮”,“禮”包含有禮節制度、道德規范的意思。目前政府、計算機和網絡組織已制定出一些網絡規則、禮節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指出的網絡中六種不道德行為、我國制定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以及在線交談禮儀、通信網絡協議等,都必須遵守。這是網絡公民的起碼要求。
第四,講究誠信。孔子很重視信,多次提及。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言必信,行必果”。這里“信”指誠實不欺,恪守信用。目前網絡社會中誠信危機十分嚴重,網絡中大部分行為具有匿名性,網民自我角色意識淡化,網絡中的欺詐比比皆是。媒體多次報道有人利用網絡交友,敲詐網友。這種現象的層出不窮,使得網絡交往中缺乏誠信。人們創造了網絡,為人們交流提供了便利,也為謊言,欺詐打開了方便之門。對此網民要有清醒的認識,從我做起,做到“誠信”。
第五,重義。儒家十分注重“義”,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以義為上”,“不義而貴且富,與我如浮云”[4],認為義利關系上,君子應把“義”放在首位。“義”在網絡中有多種體現。首先,指網絡公民在網絡中要樂于助人,他人有困難要熱心幫助。其次不做不義之事,不謀不義之財,要克制自己私欲的膨脹,即孔子講的“見利思義” [5],用“義”來制約私欲的膨脹。再次講究愛國之大義。網絡是無國界的,在網絡中存在著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其中有一些是詆毀,誣蔑我國的,面對這些信息,要有強烈的民族大義感,自覺抵制這些不良思想觀點。
二、網絡文明公民的塑造對儒家道德修養借鑒
網絡文明公民的塑造離不開一定的道德修養,在道德修養方面可以借鑒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網絡世界雖是虛擬的世界,但在其中交往的仍然是機器背后的人。人學是儒學的主旨,儒家道德修養便是針對現實中的人的,可以借鑒來為塑造網絡文明公民服務。
1.誠意正心 不自欺
有些人認為自由是網絡的靈魂,任何規范包括道德規范都是對自由的限制,所以沒有必要加強道德修養。這種心態導致網絡社會中道德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盛行。道德虛無主義懷疑道德,將個人看作網絡道德行為的仲裁者。自由主義主張網絡中絕對自由,不要法制、道德的約束,更無進行道德修養的必要,這種思想觀點導致許多道德失范現象的出現。作為網絡社會中的公民,網絡主體首先需端正對待道德修養的心態,這是進行道德修養的前提。
?大學?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在這里,“正心”指心要端正。“誠意”指意念真誠,不要自欺。儒家將誠意正心作為道德修養的前提。要求道德修養者首先要端正自己對待道德修養的態度,不能自我欺騙,并有追求道德的愿望。孔子總結他一生的道德修養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將“志于學”看成是道德修養的起點。并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6]認為要成仁,首先要有“求仁”的志向。對于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而言,“誠意正心”要求網絡主體端正心態,內心有進行網絡道德修養的愿望。這需要明白進行網絡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首先,進行網絡道德修養是網絡社會正常運轉、發展的客觀需要。網絡社會的正常運轉與發展離不開網絡社會中每個公民的維護,離不開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網絡公民。網絡社會中大量網絡道德問題,極大的干擾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發展,違背了人類發展網絡的原本意愿。這些問題警示人們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進行道德修養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可以減少網絡不道德現象的出現,有利于網絡社會的發展。
其次,進行網絡道德修養是網絡主體自身的需要。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具有各種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網絡主體在進行網絡活動時需要安全的環境,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網絡主體在網絡交往中需要真誠的友誼,需要理解和被理解,需要情感的歸宿。沒有人希望在網上無端的遭人謾罵、遭人排斥、遭到欺騙。同時網絡主體也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渴望獲得別人肯定的評價與贊賞,渴望通過網絡這一新時代的工具進行自我實現。這些需要的滿足,離不開良好的網絡環境、離不開網絡主體道德素質的提高。為獲得更多的自由、為滿足網絡主體自身的各種需要,網絡主體需要進行道德修養。
2.推己及人 正己愛人
網絡社會中,許多道德問題的產生,與網絡主體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有關。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表現為不考慮網絡中他人的利益、感受,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感受。如:網絡中一些人對他人不夠尊重,隨意謾罵他人,只圖自己嘴巴痛快。網絡黑客偷看他人文件、制造大量信息垃圾等等。這些行為給他人造成身心上的傷害,同時反映出一些網絡主體道德素質的低下。
儒家道德修養注重“推己及人”。首先,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要求自己不愿別人對自己做的,自己也不要對別人做。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見孔子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其次,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8]認為有仁德的人,是自己想有所成就同時也使別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諸事通順也使別人諸事通順的人。這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道德要求。
網絡交往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需要批判極端的個人主義、需要考慮他人的利益與感受。儒家推己及人的道德修養方法對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具有借鑒意義。 首先,“推己及人”的方法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進行“換位思考”,即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來思考問題,多替別人想一想。用這種方法反復踐行可以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對解決許多網絡道德問題有所幫助。其次,“推己及人”的方法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做到“愛人”。“愛人”在儒家那里是指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這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相通的。網絡建設、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盡管我們可以采取法律、技術措施來防范。但對數量眾多的網民來說,根本的方法是培養仁者愛人的觀念,尊重他人的權利、尊嚴、隱私,他人有困難時熱心的關懷、幫助他人。正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仁愛精神的發揚有利于優化網絡道德環境,使網絡充滿溫情。
3.慎獨內省 自我監督
(1)慎獨
網絡社會由于其開放性、隱匿性的特點,人們往往感受不到監督的存在。 這一方面給了人們更充分的行動思想自由,但同時也為人性的弱點提供了生長空間,導致道德意志的弱化。網絡社會中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在現實社會中中規中舉,受到的人們贊揚的人,一旦進入了網絡,尤其是獨處的時候,便變了模樣,為所欲為起來。“難怪著名作家莫言感嘆:人一上網,馬上就變得厚顏無恥馬上就變得膽大包天。”[9]這種情形便說明社會生活中許多人的表現僅僅是一種虛偽的表象,一旦獨處立刻“現了原形”,做不到“慎獨”。
儒家道德修養一貫注重“慎獨”精神的培養,認為“慎獨”情況下雖缺乏監督,而此時的行為卻最能反映出道德主體的道德素質。?禮記。中庸?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是說隱蔽的東西和微小的事情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別人看不見,停不到的情況下要特別謹慎,不做壞事。 ?大學?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行與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是說小人作不到慎獨,卻可以標榜自己,但人們還是能認清楚他。在網絡社會中“慎獨”比在現實社會更為重要。現實社會也講“慎獨”,但現實社會中人們身處于現實空間里,受到更多的監督,獨處的機會也不如網絡社會多。
“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在進行網絡活動時用自己的道德良心來監督自己,即自我監督,不作違反道德之事。首先,“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道德修養是“為己”而不是“為人”。孔子強調“為己之學”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0] “為己”的意思是指進行道德修養是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而不是僅僅“為人”,即進行道德修養僅僅是裝裝樣子做給別人看。不能裝腔作勢,而是要踏踏實實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其次,“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道德修養中注重“小節”。在網絡道德修養過程中網絡主體常常重視“大過”,忽視了“小節”,認為“慎獨”就是不犯“大過”,小節無足輕重。于是乎在網絡上罵罵人,濫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網絡主體進行道德修養要注意小節,因為小節不斷,可能導致大過的出現,量變的結果是質變,小節與大過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對待小節的態度最能體現出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再次,慎獨時要注意克己。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來理學家講的“滅人欲”而是指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在網絡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形形的誘惑比比皆是,獨立面對這些誘惑,難免或產生理性預感性沖動的矛盾,這時就要求網絡主體約束自己,用理性戰勝感性沖動。
(2)內省
自由的網絡社會中網絡主體享有充分的意志自由,為網絡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自由總是與責任聯系在一起,由于網絡中缺乏它律性的監督,網絡主體享有自由的同時卻忘記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用良心來監督自己,這是主體能動性的表現。內省是自我監督的好方法。
孔子強調要時刻注意反思與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說:“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說看見賢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該從內心反省一下。“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11]是說通過自我反省,自己問心無愧,還有什么值得憂慮和位居的呢。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12]孟子強調“君子必自反也”[13]并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14] 。是說遭遇無禮時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自身上找原因。在這里儒家強調了“內省”即指反省自身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強調了道德主體在道德修養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內省”的方法實際上相當于今天的自我批評自我檢討。通過批評檢討不斷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會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內省”首先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道德活動中,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慮,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并且在行為后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錯誤,并要求網絡主體勇于改正錯誤。孔子說:“過則勿憚改”[15]有了錯誤,要勇于改正。內省的目的在于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結果還是要落實到改過上來。其次,“內省”實際上強調從我做起,嚴于律己,對人寬對己嚴。網絡中的行為是一種交互性的行為,是雙相互動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總是要求別人如何,而自己卻不去做。這樣的后果是交往無法繼續下去。若是律己寬人,多看自己的缺點,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論語。憲問?
[2][12][15] ?論語。學而?
[3] ?論語。為政?
[4] ?論語。述而
[5] [10] ?論語。憲問?
[6] ?論語。里仁?
[7] ?論語。衛靈公?
[8] ?論語。雍也?
[9] 李倫 ?鼠標下的德性?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221頁